第一篇: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名师教案1 新人教版大全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过程。2.分析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耳的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耳的结构挂图、黑布、棉球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在纸条上写一句话,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人从外界接受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信息,居第二位。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动一:听觉的重要性
师:请大家观察课本P92-93提供的图片,完成讨论1、2。学生认真观察并讨论交流,认识到听觉的重要性。互动二:耳的结构
师: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些结构吗?经常有小孩子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结果造成别人听觉受损,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回答:耳朵(耳廓)、耳朵眼(外耳道)、鼓膜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耳的内部还有哪些结构呢?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图Ⅳ-51,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学生看书,教师展示耳的结构挂图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指出挂图中的各部分名称,并描述其功能。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做出积极评价。互动三:听觉的形成
师:请大家根据耳的结构图分析: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 学生分组整理并表达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教师讲解: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收集声波)(放大声波)
师:阅读课本P94上面一段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学生看书总结,师生共同板书: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收集声波)(放大声波)
师:我们从外界听到的声音都是和谐悦耳的吗?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 学生看书理解什么是噪音,并了解噪音的危害。互动三:用耳卫生
1.教师举例:在一个铁厂附近有一个小村庄,由于长期在机器轰鸣中度日,该村村民不 1
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耳聋倾向。噪音的危害是不是挺大的?那我们应该怎样来避免噪音的危害,保护我们的耳?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参考课本P94第三段)
2.耳的结构图中有一个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请分析咽鼓管的好处和危害。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强调: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咽鼓管会张开,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起到保护鼓膜的作用;鼻咽部炎症时,病菌可经咽鼓管到达鼓室,引起中耳炎。互动四:请你当医生
师:有一病人突然双耳失聪,前来就诊,作为医生的你准备从哪几方面来给他进行检查和诊断?
学生分组会诊,写出诊断步骤、诊断分析和治疗方案。
通过这项活动加深学生对耳的结构的认识和对听觉形成过程的理解。互动五:体验双目失明和双耳失聪的痛苦
用黑布罩住一志愿者的眼睛,用棉球塞住另一志愿者的耳朵,让他们在教室里行走和做某件事情。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激发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阅读“科学·技术·社会”《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一文,了解角膜移植技术,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盲人的情感。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完成小结,教师强调重点难点,以情感教育为主,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二)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二、听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收集声波)(放大声波)(形成听觉)
三、耳的保护
第二篇: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 眼和视觉教案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2.难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课前准备
1.物理学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一套。
2.眼球模型、放大镜、画册
关于眼和视觉的教学软件(软件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搜集整理有关眼和视觉、耳和听觉的网络资料。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教材大致的知识结构;搜集与本节课有关的图文资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动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换成一朵花,要求同学闻一闻……)
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
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
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学生: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
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教
第三篇: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2课时)教学案
第六章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分析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内容导学研讨:
(一)情景导入:
在纸条上写一句话,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人从外界接受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信息,居第二位。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动一:听觉的重要性
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提供的图片,讨论交流并完成讨论1、2。认识到听觉的重要性。互动二:耳的结构
1.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些结构吗?经常有小孩子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结果造成别人听觉受损,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认真观察图Ⅳ-51,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课上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指出图中或挂图中的各部分名称,并描述其功能。互动三:听觉的形成
1.根据耳的结构图分析: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学生分组整理并表达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2.阅读课本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收集声波)(放大声波)
3.我们从外界听到的声音都是和谐悦耳的吗?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 互动四:用耳卫生
1.举例:在一个铁厂附近有一个小村庄,由于长期在机器轰鸣中度日,该村村民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耳聋倾向。噪音的危害是不是挺大的?那我们应该怎样来避免噪音的危害,保护我们的耳?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参考课本)
2.耳的结构图中有一个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请分析咽鼓管的好处和危害。
小提示: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咽鼓管会张开,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起到保护鼓膜的作用;鼻咽部炎症时,病菌可经咽鼓管到达鼓室,引起中耳炎。
试试看:请你当医生:有一病人突然双耳失聪,前来就诊,作为医生的你准备从哪几方面来给他进行检查和诊断?学生分组会诊,写出诊断步骤、诊断分析和治疗方案。互动五:体验双目失明和双耳失聪的痛苦
用黑布罩住一志愿者的眼睛,用棉球塞住另一志愿者的耳朵,让他们在教室里行走和做某件事情。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激发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阅读“科学·技术·社会”《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一文,了解角膜移植技术,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盲人的情感。
整合提升:师生共同完成小结,教师强调重点难点,以情感教育为主,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课内巩固训练:
1、下列哪种情况会使人的听力完全丧失()A.鼓膜破损 B.听觉中枢受损 C.听小骨受损 D.半规管
2、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由于气压变化大,乘务员有时要给乘客分发口香糖并要求他们完成咀嚼动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保护鼓膜 B.防止打瞌睡 C.帮助呼吸 D.保持口腔卫生
3、小强的爷爷平时戴眼镜,看书时却要摘下眼镜;奶奶平时不戴眼镜,看书时却要戴上眼镜。请判断爷爷和奶奶戴的眼镜分别是()A.凸透镜、凹透镜 B.凹透镜、凸透镜 C.都是凸透镜 D.都是凹透镜
4、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5、小兵感冒了,咽部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却引起了中耳炎,这是因为病菌通过()侵染到中耳。A.外耳道 B.咽鼓管 C.喉 D.耳廓
6、患鼻炎时,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毒从_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7、耳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外耳又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中耳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耳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耳的结构中,与位置变化有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8、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_________传到 _________,_________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_________,刺激了_________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_________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9、当遇到巨大声音响时,应迅速 _________,其原因是可以使_________张开,保持_________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_________。
10、观察耳的结构,回答:
(1)[1]的作用是________和________声波。(2)中耳包括[ ]__________、[ ]________和[ ]________。它们的作用是将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并将振动传到内耳,振动刺激了[ ]_________内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并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到______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第四篇: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人体的呼吸教案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4、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3.如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教学准备:
课时准备: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婴儿第一声啼哭表明要呼吸空气。)婴儿第一声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要不断的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并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那么,我们睡觉后是否也要进行呼吸呢?(睡觉也要进行呼吸。)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人体的呼吸)
二、讲授新课
1、呼吸系统的组成
(1)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说说。
(2)大家说得对不对呢?指导学生阅读识图。
(3)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呼吸系统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中,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它们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2、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吗?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44—45页的内容,分析每段资料的内容,并观看图中呼吸道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相关信息,组织各组有效地进行讨论,分析如下问题。①、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体畅通?
②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为什么要用鼻呼吸?
③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④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学生认真阅读资料,仔细观察图,以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展开热烈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互相补充、评价,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把分散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分别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答。
(①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这可以使呼吸道内的气体通畅,此外,鼻腔前的鼻毛、鼻腔表面的黏液,也在保证气体通畅方面有一定的功能。②呼吸道不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它还有温暖、清洁和湿润进入体内空气的作用;鼻腔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毛和鼻腔内黏液能阻挡和粘住吸入灰尘和细菌,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所以要用鼻呼吸。③呼吸道温暖、清洁和湿润进入肺内空气的作用是有限的,进入肺内的空气仍可能有一些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所以我们要自觉的维护空气的新鲜、清洁。④与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相比较,北欧人的鼻子显得大一些,鼻腔也相应地长一些,这有利于预热寒冷的空气。)
(4)现在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呼吸道的作用:呼吸道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而且还能使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三、知识延伸:
1、同学们,你平常吃饭时大说大笑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吃饭时不能大说大笑?(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讲讲边吃边笑的危害,让学生观察课文漫画并阅读有关内容。)
2、学生思考总结后指名答。(吃饭时说笑,会剧烈咳嗽,并咳出进入气管的食物;.严重的还引起呼吸障碍,到医院做手术,把进入食道的食物取出;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食不言”的习惯。)
2、认识发声,爱护嗓子:阅读46页的知识。
四、巩固练习。
完成46页的练习。学生思考,指名回答,教师补充。
五、课堂小结
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本节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本节知识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好处。
二、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
五、课时准备: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2、学生猜测并假设
3、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呼吸
(1)教师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2)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3)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2、测量胸围差
(1)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2)学生思考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3)学生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4)学生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5)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完成48页的讨论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3、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1)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2)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3)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4)学生交流讨论小结: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5)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6)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7)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8)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4、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1)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2)交流小结: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三)、巩固知识
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四)、课堂小结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七、作业布置:预习课本第49—51页的内容。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九、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二、学习新知
1、气体扩散的原理:
(1)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
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1)资料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第50页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讨论50页的问题。
学生认真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比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2)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肺的结构特点吧。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3)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肺部的气体变化是否是因为气体的扩散作用。
学生认真观看课件并讨论补充,得出结论: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4)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和各组织器官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相互扩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后作答
三、课堂练习
1、完成51页的练习。学生独立思考,指名交流完善。
2、阅读52页的技能训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回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所有内容。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二、教学重点: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2.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三、教学难点: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多媒体。
五、课时准备: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一个人每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那么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板书课题:空气质量与健康)
(二)、讲授新课
1、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1)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带着53页的问题认真阅读“资料分析”。(2)学生小组内参与分析讨论,相互补充,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得出如下结论 ①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
(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发病率高,即呼吸道容易患鼻炎、咽炎等,肺部容易患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②请你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空气质量的恶化,是导致呼吸系统引起死亡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③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烟雾污染和装修污染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吸烟危害吸烟者自身的健康,也影响周围不吸烟者(被动吸烟者)的健康。装修后的墙壁往往含有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聚集到一定的浓度,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严重时可以使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
(4)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
(新购买的家具、清新剂等,往往也含有上述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也会影响居室的质量,等等。)
2、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1)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这些有害物质既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我们当地的空气质量如何?大气主要有哪些污染物呢?
(2)组织学生对课前准备的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本地区空气质量被污染的现状。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后发言)
(1)我们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每天基本是“轻微污染”;
(2)我们所在地区的空气中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3)常见的大气污染源一般有: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和居民炉灶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摩托车等各种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农作物秸秆焚烧排放的浓烟、地面扬沙和沙尘暴等。
(三)、课堂练习
完成57页的练习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作业布置:预习课本55、56页的“探究实验”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二、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九、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以及同学们的观察和调查,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查阅了空气污染的有关资料,那么我们如何自己测量周围的空气质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1)了解探究的目的:学生齐读55页的内容。(2)了解探究的方法。学生自己阅读。(3)我们可以利用课前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并计算尘埃粒子数,就能判断周围的空气质量状况。利用课前各小组采集到的尘埃粒子数,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4)现在请各小组制定出科学的测算计划与方案。
(5)小组之间根据数据讨论,交流尘埃粒子数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小组测算结果,让各组探究讨论以下问题:①楼层越高尘埃越少吗?②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数量相同吗?
③一天中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的数量相同吗?
(6)各组在老师的点拨下,小组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共同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
①楼层越高尘埃越少。②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下雨前的尘埃粒子数量多,下雨后的尘埃粒子数量少)。③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早、中、晚),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不同。
2、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教师:同学们做实验比较认真,计算方法也正确。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精神,研究生命现象。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空气质量既然与人体健康关系这么密切,我们应该如何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呢?你们有什么建议?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互相讨论、补充后总结、作答
(1).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如:工厂必须注意消烟除尘,废气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空气中去;城市要适当控制汽车的数量,改进汽车发动机,减少废气的排放;冬季要实行集中供暖,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
(2).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我们要大力植树造林。因为树叶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有些树叶有监测空气污染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3).为了防止空气污染,我们要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做课后练习,给予指导、点拨、纠正。学生:学生思考、讨论后作答。
四、课外延伸
学生阅读57—58页的资料“森林浴、有氧运动和高压氧治疗”
五、课堂总结:
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二、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第五篇: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六章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案 (新版)济南版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解释免疫的概念和人体的三道防线。
2、说出计划免疫的意义。
3、能够归纳出免疫的功能,明确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能准确观察分析各种图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免疫器官及功能。难点: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我们的口腔中有很多细菌,为什么口腔上皮受伤以后却很快愈合?为什么有的人虽然接触过传染病患者,却不患病?
2、记得我小时候和我一起玩的一个小伙伴得了腮腺炎,大人们不让我们一起玩,可大人们说得了这种病就不再得了,那时我天天盼望着自己快点得腮腺炎。“得了就以后不再得了”这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学习了生物学以后,才知道这与人体的免疫有关。那么什么是免疫?免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一章的内容。
(一)与生俱来的免疫力
结合P105图3.6-1,思考以下问题:
(1)人体完整的皮肤为什么有保护、屏障作用?而被烫伤的皮肤则容易感染?(2)人在有许多病原体的环境中生活,吸入的空气中和吃进的食物上,也有许多病原体,为什么人们不一定都得病? 学生观察图片,自学课本,得出结论,教师总结。
(1)皮肤和粘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不仅能够阻拦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
(2)呼吸道粘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
(3)感染后的皮肤为什么会出现红肿现象,有时会自己痊愈?(4)人的口腔上皮受伤后能够愈合,唾液是否有杀菌作用?为什么? 学生从直观上感知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再结合图片和教材分析得出正确结论:(1)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能杀死病菌,消除炎症。(2)唾液中有溶菌酶能杀死病菌。教师总结上述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只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二)后天获得的免疫力 教师引入:
人体内不断产生新细胞,而衰老、死亡的细胞又没有在体内堆积起来,这是什么原因?提出以下问题:(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哪几部分组成?(2)人体内死亡的细胞是由什么器官清除的?(3)什么叫抗体?什么叫抗原?(4)抗体和抗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照教材,相互讨论,得出正确结论:(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
(2)人体内死亡的细胞是由睥脏和淋巴结等器官清除的,它们还能够清除病原体等物质。
(3)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
(4)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教师总结:
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通常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为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即计划免疫。教师总结出正确结论。免疫的功能: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或“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等,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1、防御感染;
2、自身稳定;
3、免疫监视。
(三)计划免疫 教师提出问题:
(1)什么叫计划免疫?有什么意义?(2)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的目的是什么?接种百白破疫苗的目的是什么?(3)你打过过哪些预防针?是预防什么病的?这说明了社会主之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学生结合教材及网上内容,总结出正确结论:
(1)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称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接种百白破疫苗的目的是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课堂拓展: 免疫实例分析:
(1)小明对青霉素过敏,这是免疫的哪一个功能发生异常?(2)医生给一个肝癌病人移植别人的肝脏,结果肝脏在这人的体内没有成活,为什么?(3)某人与麻疹病人接触过,而他后来并没患麻疹,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结合教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分析思考得出正确结论:(1)小明是防御功能过强引起的过敏反应。
(2)这是因为这个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能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引起的。(3)这个人过去得过麻疹或接种过疹疫苗。教师继续总结:
由上可见,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构成人体的防御功能,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产生的。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人体就是通过这一道道的防护屏障,识别并杀灭病菌,消除除体内异常的细胞,并且获得免疫力的。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亲身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了对免疫等的感性认识,然后根据教师的设疑,通过互联网中的百度搜索功能,去自助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借个特点:一是从学生生病的经验入手,解决了教学中生僻艰深的问题,有效的实现了难点突破,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和互联网上的有关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三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储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