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无锡博物馆有感
参观无锡博物馆有感.11月19日,在熊微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环艺专业的全体成员一起去了无锡博物馆参观。经过了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博物馆的门前,引入眼帘的是这座博物馆雄伟的建筑造型,这是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艺术博物馆,位于惠泉山下,古运河畔。经过了几代文博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现拥有了3万余件收藏品,尤以明清书画和地方历史文化最富有特色。
首先,我们看到了徐风先生的作品《湖山植树图轴》,画面中描绘了几个人物在植树时的场景,每个人物的形态,神态,动作,各不相同,一幅热闹的劳动场景在徐风先生的描绘下活灵活现。徐风先生是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高足,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太湖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综观徐风先生的作品,其中国画正是在深入领悟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出了格高意雅,笔墨精美,意境深远的作品,其山水、花鸟、人物画等,都能随意勾勒敷染,笔致老到灵活,疏密处理有致,色墨蓊郁而有层次。他那高超的功力和见识,表现任何事物不怕难,下笔不俗,奇气自生,初见不奇,越看越入神,得中国画之奥妙。画马得徐悲鸿老师真传,其神情骨相、动态取势自有一番面貌。其他蔬果白菜,或水墨浑染,或双钩着色,都能尽情表现,淋漓尽致。收藏在博物馆中的《风松图轴》 《向日葵图轴》都体现了先生对现代绘画的想法,降低了对笔法的要求,进而最求更符合现代画派的作品。
然后,跟着老师的脚步我们来到了钱松岩先生的画作面前,据老师介绍,我们知道了钱松岩先生是当代画家,江苏宜兴人。在观赏钱先生的画作的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钱先生的绘画艺术,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和深情的韵味。无论在立意、构图、笔墨、色彩、题句都匠心独具,不落俗套。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画是一种综合艺术,笔墨浓淡变化、色彩交织融汇,线条纵横有序,书法抑扬力度,印章法度严谨,题句画龙点睛,裱工精细衬托构筑成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对了国画的热爱钱先生也是不输他人的,他对待国画的那种认证讲究的精神,给人一种务求精益求精,治学严谨予人以不可磨来的印象。
人生有涯,世海无涯。钱松岩先生毕生业精于勤,书卷不释手,书法不离手,诗句常在口,丹青频出手。年至耋耄,勤奋之习未改,探索之心不息。并意重深长的教诲后人“人可老,画不可老,要日日新”。钱松岩先生勤奋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一生深受世人的赞誉和认同,不愧为年青画家的楷模。
刚刚看过了徐悲鸿先生的得意门生徐风先生的画作之后,我们又来到了徐悲鸿先生的秘书,得意弟子黄养辉先生的画作面前。悲鸿大师曾评价其“于艺卓然有所树立,开中国绘画新境界,知名当世”。在徐悲鸿教授的影响下,黄养辉先生长期刻苦勤奋、努力不懈、虚心好学、博览群书、重视实践、摒斥空谈。他不仅在素描、油画、水彩、肖像、国画、山水、人物、花卉方面,而且在书法篆、隶、行、楷和金石篆刻,以及美术评论、诗文、楹联等方面都功深力厚,蹊径独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养辉先生的《汽车修理工》这幅画采用国画的手法,但是在构图形式上却运用了西方的构图方法,这种采用中西结合的创新让人耳目一新。《大丰收》《炊事班长》之类的画作也采用了同样的表现和构图手法。在继承前任方法的同时,大胆创新。难怪徐悲鸿先生这样评价黄养辉投机取巧者,若上天秤,将无一分重量,„„艺术本身,必须求其有永久性,与独创之时代精神。”黄养辉继承和发扬了徐悲鸿的现实主义、中西结合的绘画和精神,付诸自己的创作;黄亦与李可染、齐白石、傅抱石、张大千等熟识,故得博采众家之长,黄氏勤奋不懈,不尚空谈,成绩卓著。在油画、水彩、粉画、国画、书法、篆刻都有杰出贡献,独具自我风格。
在看过了生动的国画画作之后,我们一行人又来到了无锡紫砂展馆,里面布满了紫砂壶。关于紫砂壶的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镇里的村民早出晚归,耕田做农活,闲暇时便用陶土制作日常需用的碗、罐。就这样,他们过着无忧无虑而又简单平凡的生活。有一天,一个奇怪的僧人出现在他们的镇上。他边走边大声叫唤:“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们都很好奇地看着这个奇怪的僧人。
僧人发现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说“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吗?”,人们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着他走来走去。奇怪的僧人提高了嗓门,快步走了起来,就好像周围没有人一样。有一些有见识的长者,觉得他奇怪就跟着一起走,走着走着到了黄龙山和青龙山。突然间,僧人消失了。长者四处寻找,看到好几处新开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种颜色的陶土。长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铸烧,神奇般的烧出了和以前不同颜色的陶器。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紫砂陶艺慢慢形成了。紫砂壶形态各异,每个的功能性质都不一样。在这次参观,我看到了很多平常没见过的紫砂壶形态,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大概到了上午十一点左右我们结束了此次的参观,通过这次的参观博物馆,让我见识到了以往我所没有留意的美。国画的美,美在气韵.用笔.神态.甚者都可以从画中感受作者的感受,从画面的用笔,用色上可一一感受到作者的意图。早听说无锡的紫砂盛名在外,今日一见确实如此。今天,我们能有这样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参观红岩博物馆。这对我们来说是意义非凡。尽管活动的时间不长,尽管有的人说这只是一种形式,但是,今天,在参观了无锡博物馆之后让我认识很多、感触很多、体会很多。
环艺1402
林巧欣
1061414216
第二篇:参观无锡博物馆有感
参观无锡博物馆有感
要不是老师的建议,我是不会选择参观无锡博物馆的。因为我觉得为了一次作业,跑到那么远,很不值得。可是,今天参观了无锡博物馆后,我所收获的远远大于我的想象,也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跟随我的同学们,我找到了它,它的外表修饰的很华丽,上部是金黄色的,下部是用镜子装饰的,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显出了它的典雅与贵气。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西方虚拟艺术馆,在这里,先进的科技令我叹服,它使我对于西方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它以生动的形式,将艺术精品呈现与我面前,使我游历于西方艺术的发展长河里。我感慨于我国科技的进步,感慨于人类的智慧,更感慨于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发展的民族。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具备创新精神,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成为有创新、有发展的民族。创新,其实不仅仅体现在科技上的创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积极的进取态度,不要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我们就会无处不创新,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大学生,进而推动整个民族的创新。
接着我们参观了无锡出土的古文物,独具特色的惠山泥人,以及陶艺和茶展。在这里,我领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面对这些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化,我们除了要了解它,还要继承和弘扬它。现在我们国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知道,一个没精神文化的民族,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体一样,即使它在强壮别人也不会敬佩他。随着我国
物质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水平还难以与其保持一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需要我们贡献力量。首先,我们要加强自身精神文明的建设,这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需要我们学好专业知识,涉猎不同的文化内容,以丰富自己。其次,就是要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其延续下去,闻名于世。
其实我感触最深的是无锡革命史馆,这里,有我不曾知道的伟人,虽然,他们——我不曾了解,但是今天过后,他们——我将不会忘记。他们的理想,精神和行动鼓舞并激励着我。他们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的伟大之处。
孙治方,他告诉我们“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还有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他曾在国外留学,而后,在国家困难的时期,他毅然选择回国。他说,他回国不是为了地位和金钱,而是为了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贡献给国家,愿意同大家一起把我国的火箭送上天。不难发现,伟人们都有着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把自己的价值同整个国家的价值联系在一起,足骨强大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实现了。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我们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自我价值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不断参加社会实践,从中总结自己的不足,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要有忘我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样才不会因为一些小的得失和挫折而阻挡前行的路。
第三篇:参观无锡博物馆有感
参观无锡博物馆有感
它的外表修饰的很华丽,上部是金黄色的,下部是用镜子装饰的,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显出了它的典雅与贵气。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西方虚拟艺术馆,在这里,先进的科技令我叹服,它使我对于西方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它以生动的形式,将艺术精品呈现与我面前,使我游历于西方艺术的发展长河里。
接着我们参观了无锡出土的古文物,独具特色的惠山泥人,以及陶艺和茶展。在这里,我领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面对这些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化,我们除了要了解它,还要继承和弘扬它。
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他曾在国外留学,而后,在国家困难的时期,他毅然选择回国。他说,他回国不是为了地位和金钱,而是为了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贡献给国家,愿意同大家一起把我国的火箭送上天。
第四篇:参观博物馆有感.doc
参观博物馆有感
2011年暑假期间,在线团委的号召下,本着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我参观了博物馆。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到博物馆的经历。
7月16号,我陪同我的几个好友一起去个地方玩,本来想到好玩的地方旅游一番,但在我们路经博物馆的门口时,不仅对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所吸引。于是我们不约而同的走进博物馆,明显一种古典风格嘛!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历史文化。
于是我们便径直走向博物馆门口,我们在工作处登记以后,在馆内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对博物馆各个展厅进行了参观。首先来到第一展厅——大汶口文化介绍展厅。在这个展厅中,我们了解到,大汶口文化距今4500~6400年,上承北辛文化下接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重要阶段,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随后,大家参观了石器展厅,石头镯、项链、石刀、石锛等均已显示出当时人们已懂得开垦土地、砍伐树木,特别是石头镯和项链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已有“爱美之心”。
在陶器展厅中,我们看到,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乎可以与现在用的针媲美,骨针、骨梭的应用证明了“衣着方面”的进步。
从工作人员的介绍中,我们得知,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80年被固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逛完了所有的地方我们还意犹未尽,我们开始走向回家的路。回想起所见到的历史文物,那真是无价之宝。他记录了历史的点点滴滴,使我们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让我们勿忘历史!
此行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还让队员们意识到保护文化遗址的重要性。更加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让我们更加的了解历史,肩负起我们的历史使命,是我们的历史使我们更加奋斗。
第五篇:参观博物馆有感
简朴的物质生活 丰富的精神成果
——国庆假期访北京李大钊故居有感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驻足这幅悬挂在北京李大钊故居正屋墙上醒目的对联前,我浮想联翩。刚刚参观完北京李大钊故居,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大钊先生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身处大钊先生简朴的故居,感受他留下的丰富精神成果,使我对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境界油然起敬。
北京李大钊故居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位于北京新文化街文华胡同。如同众多的北京四合院一样,故居由坐北朝南正房一间,东西厢房各一间,南房一间组成,青砖红瓦,绿树鲜花,显得雅静肃穆。正房是客房和卧室,一张木桌,几把木椅子,一个普通的热炕,别无他物。西厢房是书房,摆设同样简朴。整个故居都体现着平淡无华、简单勤俭的风格。看着这些,我非常诧异,不禁在想:“难道当时身为北大教授,收入不菲,以”南陈北李“而著称于世的大钊先生就生活在这样俭朴的环境中吗?” 带着疑问,我阅读了李大钊生平简介,从中读出了答案:李大钊一生简朴,身为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兼任四所大学的教授,月收入达二百多银元,本可以过上宽敞富裕的生活,但生活却一直很拮据。因为,他将这二百多银元大半交纳了党费,又留下一部分来帮助并资助朋友,同事和进步青年……。与俭朴拮据的生活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故居居住的四年期间,他工作非常忙碌,孜孜不倦,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为革命事业发表各种文章140余篇,文字总量超过33万余字,平均每9天一篇;参加各种会议120次,平均每10天一次会;陪同会见、拜访各界人士30次,讲演30次。
参观故居使我受大极大的教育。大钊先生生活俭朴,精神富庶的境界永远是我追求的目标。站在故居内矗立的党旗前,我感到情操得到了陶冶,精神得到了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