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作文:故乡(城市随笔)专题
故乡(城市随笔)
这么多年了,望着夕阳,我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我那曾经的家……
这座城市与漂亮无缘,也与高尚无关,但许多年之后,我相信它还会长久地在记忆中存活下去,因为,这是我的家乡。
是的,洛舍,它给我的烙印如此深刻,以致情感的麻木。这个城市谈不上整洁,在我眼中,它肮脏而混乱,甚至在某些场合,它表现得更类似于集市,来不得半点永恒;但,毕竟有人在这住下了,并生了根,集市也就成了城市。在这里,有人乐于天命,有人却步履匆匆,有人说洛舍像他路过的一个驿站,而不是家,好比外公,他只来过几次,遍随着清风斜雨飞上了天,如今的他,恐怕只能望着他那可爱的外孙女在这个他只呆了几年的“家乡”里玩耍。
记得曾为洛舍写过一篇怀旧的文章,现在想来或许也过于矫情。真有那么多东西值得去感怀么?而我眼前的洛舍却是如此的年轻,墙痕斑驳又能说明什么,细心一看,所谓的古老也不过只俱俱几十年,时间只是轻轻淡改了容貌,我就傻冒地跟着抒情,发笑的是上帝。还有许多人在阐述这个城市的历史,只是我已学会一笑而过,时间的碎片散落在看不到的地方,或深埋,或遗弃,历史又从何说起?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前年夏天,我离开了洛舍开始了在远方的求学历程,失去的是参与叙述这个城市故事的资格,但我知道,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里,还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来。异乡夜深,孤灯独影,偶尔,我会怀念这座年轻吵闹的城市,怀念喧哗的街道,怀念郊外的麦田,以及许多……
毕竟家,不分好坏,对吗?
第二篇:城市随笔(精选10篇)
篇一:城市随笔
廉江:与往事干杯
这座城市与漂亮无缘,也与高尚无关,但许多年之后,我相信它还会长久地在记忆中存活下去,因为,这是我的家乡。
是的,廉城,它给我的烙印如此深刻,以致情感的麻木。这个城市谈不上整洁,在我眼中,它肮脏而混乱,甚至在某些场合,它表现得更类似于集市,来不得半点永恒;但,毕竟有人在这住下了,并生了根,集市也就成了城市。在这里,有人乐于天命,有人却步履匆匆,有人说廉江像他路过的一个驿站,而不是家,好比父亲,今年五十了,却因生活所累未能走出廉江。
记得曾为廉城写过一篇怀旧的文章,现在想来或许也过于矫情。真有那么多东西值得去感怀么?而我眼前的廉江却是如此的年轻,墙痕斑驳又能说明什么,细心一看,所谓的古老也不过只俱俱几十年,时间只是轻轻淡改了容貌,我就傻冒地跟着抒情,发笑的是上帝。还有许多人在阐述这个城市的历史,只是我已学会一笑而过,时间的碎片散落在看不到的地方,或深埋,或遗弃,历史又从何说起?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去年夏天,我离开了廉城开始了在远方的求学历程,失去的是参与叙述这个城市故事的资格,但我知道,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里,还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来。异乡夜深,孤灯独影,偶尔,我会怀念这座年轻吵闹的城市,怀念喧哗的街道,怀念郊外的麦田,以及许多……
毕竟家,不分好坏,对吗?
韶关:冬日记忆
一个人的韶关
韶关,一座不折不扣的山城,一座俭朴的城市,这里与海无缘,开门见山。而我所认识的却十分有限:韶大、大塘、步行街、教育学院……
在繁华之外的地方,别处有着别样的精彩,比如我最爱走的沿江路,熏风路。公车上,景物迅速后退,阳光穿透窗框洒落在每个人身上――一片金黄,此刻没有迷惘的眼神,有的只是一种恬静安闲的态度,还须语言表达吗?冬日里,有什么比灿烂的阳光更让人感到舒服?而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倘佯在韶关的大街小巷之上。
孤独的韶大
这是凌晨四点
凌寒中夹杂着的孤独
呼出一口水气
凝结
一团薄雾
有人说
这是零下一度
褪去喧嚣的外纱
雪白的外表被路灯照得橙黄
温暖
如期降临
寂寞在每个暧昧的角落蔓延
谁也不知道
这是
韶大最深处的
秘密
广州:匆匆一瞥
广州是这样的一座城市,它大、杂、乱,商业繁华,空气混浊,却拥有非一般的魅力,麦当劳与肯德基泛滥,而又不乏地特色。它是许多旅人的终点,于我,却是路过的驿站。这座有太多人居住的城市,给我印象却仅有三十分钟,每次都是匆匆而过;变化的是身边那些来来往往的陌生面孔及人头涌涌的人流。
对于广州,我只是路人,这座城市不会因一个背包族徜徉于街头而惊讶,或者说它早已习惯这种陌生人的访问;每天,如我般的旅人又何止千万?如果说喜欢广州,倒不如说喜欢这种陌生感。晚上这座繁华流光绚丽的城市便谜一般在夜色中绽放,一不小心就容易迷失方向,高楼林立,找一个座标总是很难,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在广州住了四天,却还是无法看清我眼前的这座城市,迷路成了家常便饭。
但,总一些东西让你难忘吧――比如地铁。
因为地铁,广州被分割成地上、地下。与地面的繁复不同,偌大的广州于地下便演化成两条简单的线条。繁复被简化后原来可以如此清晰:入站、买票、坐车、出站……在这座城市里旅行,其实不难。而我自然会享受坐地铁的时间:跃越了城市的节奏,安然地看着人来人往,谁说这不是一种别样的蕴昧?
剔除喧嚣后的静谧,忽略繁复后的简单,这样的广州有着说不出的精彩。
人在旅途
很早便想为远行找个理由,若不是求学于远方的话,或许我还是未能走出雷州半岛。出走那年,我二十岁。
父亲告诉我,对于廉江,他只是个路人。于我呢,褪去浮躁后是否可证明自己的成熟?是否我也如父亲般,在所有去过的城市中都只是把自己当作路人,包括廉江?或许正是这种遗传的潜意识吧,我更加相信:一个美丽的新世界正等着我去发现。算命先生说:四十岁前,我不属于任何一座城市。那个多次被提及过的陌生感正鬼魅般吸引自己经过一座又一座漂亮或不漂亮、繁华或不繁华的城市。
没有起点,也无所谓的终点,于某种意义,我愿意做个永在路上的旅人,没有目标,只有方向,如果可以,我更愿意走到这个世界尽头,并记住旅途中那些善良的人们及更多曾去过但叫不出名字的地方……
篇二:城市随笔
广州是这样的一座城市,它大、杂、乱,商业繁华,空气混浊,却拥有非一般的魅力,麦当劳与肯德基泛滥,而又不乏地特色。它是许多旅人的终点,于我,却是飘过的驿站。这座有太多人居住的城市,给我印象却仅有三十分钟,每次都是匆匆而过;变化的是身边那些来来往往的陌生面孔及人头涌涌的人流。
对于广州,我只是路人,这座城市不会因一个背包族徜徉于街头而惊讶,或者说它早已习惯这种陌生人的访问;每一天,如我般的旅人又何止千万?如果说喜欢广州,倒不如说喜欢这种陌生感。晚上这座繁华流光绚丽的城市便谜一般在夜色中绽放,一不留意就容易迷失方向,高楼林立,找一个座标总是很难,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在广州住了四天,却还是无法看清我眼前的这座城市,迷路成了家常便饭。
但,总一些东西让你难忘吧�D�D比如地铁。
因为地铁,广州被分割成地上、地下。与地面的繁复不同,偌大的广州于地下便演化成两条简单的线条。繁复被简化后原先能够如此清晰:入站、买票、坐车、出站……在这座城市里旅行,其实不难。而我自然会享受坐地铁的时间:跃越了城市的节奏,安然地看着人来人往,谁说这不是一种别样的蕴昧?
剔除喧嚣后的静谧,忽略繁复后的简单,这样的广州有着说不出的精彩。
篇三:城市随笔
这座城市与漂亮无缘,也与高尚无关,但许多年之后,我相信它还会长久地在记忆中存活下去,因为,这是我的家乡。
是的,廉城,它给我的烙印如此深刻,以致情感的麻木。这个城市谈不上整洁,在我眼中,它肮脏而混乱,甚至在某些场合,它表现得更类似于集市,来不得半点永恒;但,毕竟有人在这住下了,并生了根,集市也就成了城市。在那里,有人乐于天命,有人却步履匆匆,有人说廉江像他飘过的一个驿站,而不是家,好比父亲,今年五十了,却因生活所累未能走出廉江。
记得曾为廉城写过一篇怀旧的文章,此刻想来或许也过于矫情。真有那么多东西值得去感怀么?而我眼前的廉江却是如此的年轻,墙痕斑驳又能说明什么,细心一看,所谓的古老也但是只俱俱几十年,时间只是轻轻淡改了容貌,我就傻冒地跟着抒情,发笑的是上帝。还有许多人在阐述这个城市的历史,只是我已学会一笑而过,时间的碎片散落在看不到的地方,或深埋,或遗弃,历史又从何说起?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去年夏天,我离开了廉城开始了在远方的求学历程,失去的是参与叙述这个城市故事的资格,但我明白,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那里,还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来。异乡夜深,孤灯独影,偶尔,我会怀念这座年轻吵闹的城市,怀念喧哗的街道,怀念郊外的麦田,以及许多……
毕竟家,不分好坏,对吗?
篇四:城市随笔
“我们是90后,每一天乘着朝阳上学,踏着夕阳放学。这是个学习的时代,这是个萌芽的时代。”
“我们是80后,每一天拿着简历奔波于每座高楼,每个单位。这是个创业的时代,这是个奋斗的时代。”
“我们是70后,每一天按时上班,按时回家,和家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是个温馨的时代,这是个和谐的时代。”
不同年龄的人们以自己最独特的方式享受着这个时代,忙碌的步伐,矫健的步伐,轻盈的步伐,每个人用自己脚步,用自己的节奏迎合这个时代,谱写了一曲丰富多彩的城市足音。
太阳刚升起,我懒散的伸了个懒腰,从暖和的被子里钻出来,又是新的一天。朝阳被浓浓雾色遮掩着,仿佛还未睡醒,透出一丝微微的红光,但城市却早被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叫醒,各行各业的人都开始了一天的打拼。也许朝气蓬勃的景象吸引了太阳,它褪去雾色,散发出光芒,天空也渐渐从最初的淡黑色转为宝蓝色了。穿好鞋子,背上书包,我踏着矫健的步伐飞奔向校园。只见街上车水马龙,学生们端着早餐,迈着匆匆的步伐急急忙忙的赶往校园;拎着公文包,身着西装的白领们等待着公车的到来,怕赶不上时间急匆匆的脚步,跺脚,搓手,脸上露出焦急的神情;老人们神采奕奕,穿着软布鞋,昂首挺胸,大踏步的朝公园走去,准备开始晨练的时光。繁华的景象给我鼓舞,仿佛也焕发了我的生机。来到校园,还没进教室,就听见了朗朗的读书声。我放下书包也加入他们的行列,一齐卖力的读着,似乎想激发活力,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去感染这座城市,去唤醒人们的热情。这是城市脚步,各种苏醒的声音交织而成的早晨。
太阳当头,人们纷纷离开各自的岗位,回家休息。大街上的人寥寥无几,偶尔传来一两声汽车鸣笛。工作学习了一上午的人们需要借助一个短短的午后来好好休息一番,持续下午做事的活力。这是城市安静有序混合一体的午后。
下午一两点,街上走动的人群渐渐增多了,休息过后的人们又重新活跃在大街上。嘈杂声,音乐声又重新涌入耳畔,此时感觉到的是精力充沛后朝气的面貌。一杯咖啡过后,城市精英们理清了思绪,整个人又好似从迷糊的梦乡里来到了充满激情的舞台,全身的细胞振奋起来,在图纸上挥笔写下了设计方案。涂涂改改,冥思苦想,尽可能的把工作做到最完美。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用蓬勃的活力点燃起城市的激情。
傍晚时分,小区高楼的窗台映出这样一幅剪影:精美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小碟,餐桌旁,小孩早已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开始自顾自的伸手夹菜。老人们抚摸着孩子的脑袋,眼里流露出慈爱的目光。而孩子的父母在给家人们盛上热饭,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一家人紧靠在一齐,大人们忙着给孩子老人轮流夹菜,小小的一片肉不知轮番放在了几个人的碗里。家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月光下,柔情蜜意从每家窗口飘出,蔓延在夜的城市中。
这就是城市一天中最清新真实的面貌,我们每个人以这样的方式和它一齐呼吸,共同成长,聆听城市的足音。
篇五:城市随笔
生活忙碌、工作忙碌,常常感受不到忙碌最终带给我们的成就感和快乐。
在这个多愁善感的季节,总为那时刻变换的景色而感叹。城市依旧在发展,太阳每日照样升起,每一天擦肩而过的人仍旧匆忙汇入人群,地球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在宇宙中转动。没有任何人会去关注素不相识的人和事。
站在摇摇晃晃的、拥挤的公交车中,心中总有许多不快。到一个陌生的新城市拼搏十几年了,我究竟在追求什么?是不是自己喜欢这种所谓的充实?带着疲惫茫然地看着每一天都看过的风景,突然莫名其妙地对生活十几年的城市产生感动,突然为这个秀丽的城市而心动,为每一天劳碌奔波的生命感动,为那慢慢落下的夕阳而感动。
这片在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建起的现代化城市,年轻而充满了活力,尤其是此刻,这座夕阳中的城市别有一番景色。太阳的余辉将整个城市染成了橘红色,远处的高楼大厦在夕阳下仿佛像一幅巨大的油画,而天空就是巨大的幕布。随着车辆的行驶,落日像一个大金盘,不断在大厦中跳跃、像顽皮的孩子在捉迷藏,一会伸出身子、一会又将自己隐藏。
其实就是我闭上眼睛养神的功夫,景色就全变了,黑色渐渐转成窗外世界的主色调,马路两侧的路灯和变幻万千的广告霓虹灯在装扮着这个城市。我盼望着早点到站,因为拥挤的马路、吵杂的人群、喋喋不休的电话、车辆超多排出的尾气、――――都会破坏我刚才的好情绪。
下了车,穿过乱哄哄的小贩、快速走过那排熟悉的小店。踏进小区那一刻,工作中带来的烦恼和觉得疲惫的心突然变简单了。在小区棕榈树下摇曳的灯光中,看到我熟悉家中透过的灯光,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甜甜的桂花香,沁人心肺。不同人家的窗里飘出的菜香饭香,让我有一种飞奔到家的欲望。迫不及待地推开房门,看到可爱的孩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觉得感动和幸福,有家的感觉就是好,迅速闪入屋内,让暖暖的灯光将我紧紧包围。
篇六:城市随笔
我们生活在城市,在灰色里生长着我们的猗郁韶华,在钢筋混泥土里探索着绿色枝芽。我们常常迷茫,也常常不知所措,在繁华与喧闹的背后,在这个我们又爱又恨的城市背后,寻找属于自己的年华。
一、土地
土地是最好的历史书,但能看懂它的人太少。很多年前有海洋,之后有森林,再之后是原野,再之后荒凉。最后的最后,建起了一座名叫城市的所谓天堂。很多双脚每一天都在上面踏过,或是欢喜,或是沧桑,或是悲痛,或是迷茫。你看着无数的脚在这土地上踏过,会生出一种和奇怪的感觉,觉得这些脚步的移动就像是流水,而你作为这水中的一叶小舟,任意东西,随处流荡。但有时会很快乐的在这流动里,略带着彷徨。却也有时候是痛恨的表情,亦或者凄凉。这土地上生长着人类,也生长着其他生命,但在昏暗的天空下,有几人愿抬眼看看身旁安静的树木花草呢?它们生活在本不属于它们的世界里,在这嘈杂和表面的繁华里,安静地忧伤。
二、脆弱
有的时候会认为,这座庞然大物会一向存在在这,你每一天必经的街道,那家你经常光顾的饭店,走过的第三条街的右角那家花店,还有天桥下每一天都看的到的乞讨者,虽然容纳了太多的矛盾,虽然集中了太多的不平等和不和谐,但仍然顽强地欣欣向上地发展着的城市,会一向存在。但它却很脆弱。像庞贝,像玛雅,像亚特兰第斯,这些以前最辉煌最发达的城市,也是在一刹那不见地干干净净的。到底说城市的主角还是人类,所以人走了,空剩的楼房也只能叫残垣断壁的废墟而已。有种难以名壮的感情。
三、虚假
很多城市的居民都向往着自然的田野,但在难得的几处离自然很近的地方却少不了茶馆与休闲所,只是将麻将与扑克进行的地方换一下罢了,却仍自欺欺人的甚至有点虚伪可恨地向别人宣传“我热爱自然,追求自然。”于是很多人都说城里人很虚伪,城市也很虚伪。也许他们是对的。主宰者的人类在征服了一切之后却在继续支配一切的同时说自己该反朴归臻,这也能够说一种荒唐的杯具吧。
四、继续
但我们仍然生活在城市里,不管对它是怎样的情绪。
也许很久以后,在关于一切城市的传闻背后,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城市的背影。
篇七:城市随笔
以前有一次在杭州时,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悠久历史的城市,是能够让人肃然起敬和流连忘返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如果城市没有了历史的积淀与延展就会变得苍白而毫无个性。之后再有机会到杭州的时候,就开始试图留意那些耳熟能详的美景之后的各种渊源和积淀在这个城市中的文化表情,我觉得城市的个性就应在这些细节中表现出来。在杭州,有一件值得庆祝或者说值得纪念的事情就是政府在民间的呼吁下保留下了了清河坊这唯一完整的历史古街区,并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加以保护性开发,此刻,徜徉在“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的清河坊历史街区中的时候,能够看到那些仍历历在目的历史遗迹:唐朝的天门,南宋的御街,明朝的于谦故居,清朝的胡雪岩故居和胡庆余堂国药号等等,更有一批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它们象一条建筑文化图链一样汇聚在那里,凝聚着历史文化信息和时代特征。
如果说重新修复那个作为杭州古城仅存的源头的河坊街是为了延续杭州历史的文脉,那么作为现代建筑的中国美术学院南山学区就是文脉延续到这天,现代人对它的解读。位于南山路的中国美术学院南山学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十分江南化的作品,同时它又融汇了许许多多的现代元素。置身其间的人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场景:完全反常规的主体建筑中水墨画般的青砖灰瓦白廊柱,单体建筑架空层下的水榭联绕,而在屋顶坡面、外墙弧度等细节上,又同时跳跃着最现代的设计构造,一方面,老杭州的建筑符号和语言被巧妙的运用出来,青砖、灰瓦、廊桥、水榭、青石板、紫藤架这些江南历经千年的建筑文脉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最新的建筑材料、建筑方式,超前的建筑理念和艺术思想也同时在那里碰撞闪耀。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法根这样评价这片建筑――在那里,你会感觉它是由江南的山水、西湖的灵气、人文的古韵孕育而成的,它将与西湖母亲一齐,向人们深情地讲述独属江南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气质。清河坊的保护和中国美术学院南山学区的交相辉映正说明了这样一种关系――文脉总是在新与旧的张力中生存发展的,没有旧的也就无所谓文脉,缺乏新的接续,文脉则不能延续。
在上海,以外滩建筑群为代表的公共建筑和以石库门旧里、联立式新里、花园洋房等为代表的居住建筑,成为近代上海建筑的文化源流,由此反顾上海的近代城市建筑文脉,明显的与上海人的社会心态、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伍江在他的《上海百年建筑史》中将其总结为“注重功利、追求时尚、中西合璧、兼容并蓄”。以石库门建筑为例,其实用的城市联排式住宅的布局源于欧洲,其门框、门板、门环和天井又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门上的门框装饰又多为西式图案。位于太仓路的“上海新天地”更是将传统的石库门街坊布局移植成现代都市的休憩空间,在经过新一轮的解构与建构之后,空间功能改变了,石库门建筑的立面被符号化地保留下来,成为承续历史文脉的记忆碎片。
其实在“上海新天地”之外,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表现方式,除了建筑本身,在装修、陈设、选材上都有在历史文化领域的挖掘和再利用,用符号和记忆来表现这天的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追溯和理解。最近飘过上海的时候,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去了一间位于离衡山路酒吧街不远“三千院”餐厅,“三千院”准确的位置就应在乌鲁木齐路上,因为衡山路太过著名,所以很多人会习惯性的用衡山路作为地标来找寻它。“三千院”是个带酒吧的餐厅,它的外部在寂静的乌鲁木齐路上十分的抢眼,整个建筑由玻璃和粗砺的木柱结构组成,轻盈与凝重在那里得到了组合,令人明显地感受到了后现代的味道。那里值得一书的也是室内装修最个性的地方在于地板的取材来自于老仓库,据说,这些木料原先是杨浦区一个仓库的地板用料,之后仓库拆了这些木料被卖到苏州,此刻它们又回到故里,很有一点轮回再生的玄机。踩在地板上面的感觉十分塌实厚重,不明白是不是心理作用使然。餐厅的酒架是用螺纹钢结构而成的,高贵的红酒与廉价的酒架构成了一种比较,那里的椅子用的是藤椅,就是早期上海弄堂中经常见到的那种,这些场景使人的精神很容易回到弄堂生活的年代,你说它是噱头也好,文化也罢,它毕竟代表了一种趋势,这些令人回味把玩的细节
和造型很好地将历史保留其间,让你研读和触摸,整栋建筑就象一个历史的小舞台,舞台上散落的是历史的碎片。
和“上海新天地”南北呼应的就是北京的798,坐落于机场路附近的大山子地区的798原先是座军工厂,从厂名代号看原先保密程度就应挺高,许多老北京都记得,这是一个“进厂务必查三代”的神秘工厂。而此刻,798却是京城里继三里屯和后海之后最值得一游的“艺术区”。上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对中国实施一项援助,建造“718联合厂”,又称华北无线电零部件厂,其下分718、798、706、707、797、751厂和11研究所。款项来自民主德国对苏联的战争赔款,设计者也来自民主德国。116。19万平方米的总面积及其建筑工艺在当时的亚洲首屈一指。工厂于1951年建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许多关键元件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许多重要零部件均产于此。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798厂为代表的大山子电子城也由于转产而逐渐冷清下来。从2002年开始,一批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开始进驻那里,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仅一年多的时间便发展成这天拥有众多家艺术中心、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的现代艺术空间,构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798的厂区建筑风格简练朴实,讲求功能,当时是由世界上22个大厂带给的技术支持,由55位德国专家采用当时
世界最先进的建筑工艺和设计理念设计建造的,是著名的包豪斯设计风格建筑,这种建筑风格的厂房目前仅在中、德、美等国家有极少量存留,是世界上仅存不多的,带有包豪斯建筑理念的厂房建筑设计群,堪称工业发展史上的文物。它不仅仅仅是现代艺术家创作的完美空间,同时也是一件历史文化展品,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见证。798见证了艺术文化发展的新过程,德国包豪斯运动把文化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而798艺术区是中国新诞生的艺术家们对新时代的要求,所以具有了国际好处。798是艺术家们用艺术的方式让这一有着重要好处的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在此之后,也有过旅游、电子商务及办公等业态进驻798等想法,但不得不承认,是艺术家们用自己的眼光发现了798,挽救了798,期望将来不管798会转成什么人群什么行业领域的聚集地,其作为城市发展及建筑史纪念好处都不会改变。
美国俄勒冈州大学规划公共政策与管理学主任MichaedHibbard教授说,“文化的界限依然存在,在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源于城市最初的历史,比如他们的宗教传统和风俗,所以文化身份区别将更为强烈”,无论是北京、巴黎、纽约还是平遥、周庄、丽江,这种不同地域、城市的文化传统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特定的“文化身份”的识别性。此刻很多人一向在强调,我们的城市没有新意与特色,但实际上创新是与自己城市的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息息相关的,而我们此刻最就应做的,就是从此刻做起,去保护老的、真实的历史建筑,研读城市建筑文脉的渊源,让我们的城市更富有可读性。无论是清河坊还是中国美院,无论是“新天地”还是“798”,都是在努力用建筑延承和塑造城市的文化标签,用建筑讲述城市自己的故事,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不经意间将故事改得面目全非,将建筑弄得矛盾重重。徐怡芳在她的《城市化,让我透过空间再看你一眼》中写到:“从十分现代的北京橘郡出来,是农家的蹦蹦车霸着道路在揽客。很美国的生活方式经不起一声农夫的吆喝,就把人从现代空间的梦中唤醒。其实,你拥有的不是真正的与现代的美国同步的空间形态,你所拥有的但是仅仅是个愿望的外衣。”我想,那里除了在描述城市化发展
过程中的矛盾之外,还在潜意识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时候,在开发量越来越多、盘越做越大动辄几千亩的时候,在这些轰轰烈烈的推倒重来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对城市文脉的延展性和抗性究竟了解了多少?城市文化和建筑的关系又了解多少?
篇八:城市随笔
早上一如继往地,六点四十起床,七点四十上车,八点到公司……
这天深圳的太阳很好,不是个性强――但是,也有赖于我那英明的公司领导。我们上班去的那个时间,也不会热到哪里去。。最起码,此刻这样的月份,还是比较好过的。
深圳是矛盾的城市。我是一个多情却又无情的人,在深圳这样一个充满惺惺相惜和冷漠的矛盾地方,真的是很适合我这样的矛盾生存。
每一天,都看到沿街有人在乞讨,空洞的眼神,摇得叭叭做响的铁罐,手和头麻木地晃着。仿佛那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线木偶,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有的时候很想给他们的碗里丢些钱,但是一想到他们背后的阴暗,个性是一些青壮年,不做事,靠乞讨过活,就觉得气愤。最后,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漠然地走过,仿佛路边那些“可怜可怜吧……”的声音传于天际,而非眼前。仿佛那些摇着罐子的手和木然晃着的头,是迎风摇摆的野草……
记得自己一向坚信,每个人都会有一条自己的路,身边的人能够给你引导,能够给你引诱,亦能够给你阻碍。但是,能够左右你的永久是自己。我相信我自己是执着地走在自己的路上,而那些乞讨者呢?他们是在走自己的路吗?他们是在左右自己的路吗?
在这样一个城市里,一点点温情都能够让人感动。每个人都在走着不同的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
篇九:城市随笔
那一夜,我从梦奄中惊醒,窗外正下着雨。
那一夜,我忍着疼痛,煎熬到天明。
那一夜,我醒过来时,正是凌晨两点钟。
……
是你,让我感到这是一个人的城市,一种孤独侵蚀着我。――正如一首歌所唱的:是因为想你才寂寞。
电话寂静的躺在我身边,不离不弃,我却没有力气拨通你的电话,我与疼痛在做着抗挣,今晚到底是它制服了我还是我燃烧在它的怀抱?我是个倔强的孩子,就犹如你的转身我不去挽留,我的离去那么绝决一样!
我游荡在这城市间,仿佛行走在荒芜的沙漠之中。每一个迎面而来的、擦肩而过的、或是背离而去的,究竟谁的双手能够带我走出这片荒芜、谁的胸膛能够让我依着哭泣、谁的眼里让我不再有孤独?――没谁能够!又有谁能体会你的无奈、分担你的愁苦、拭干你的泪水?――没谁能够!你也是这个城市孤独的孩子,没人在乎我的欢笑与泪水,又有谁在乎你的成功与失败?没人在乎我的浮沉与去留,又有谁在乎你的拥有与失去?
岁月改变不的不仅仅仅是容颜,最重要的是情绪。如今,这沧桑的心绪如何去重温那首往日流的憧憬?这是一个人的城市,每一个灵魂在其内心都有是孤独的、困惑的、迷茫的,我又能要企求什么?我不是这城市的宠儿,也不是这城市的乞丐,我不敢奢望在我疼痛时再有你温柔的双手,那是一个久远的梦想;我更不敢奢望在我困惑时还能看到你的笑脸,那已经是一个过往的以前。这城市,在一夜之间变得陌生无比,繁荣与否,整洁与否,一切与我无关,我只是这城市里的一个过客,以前的往事已远去,我还能期许什么样的未来?
――窗前,绿树成荫,车水马龙,喧闹无比。华灯初上之时,灯光交错辉映秀丽无比。然而,有谁懂这城市喧哗之后的孤楚,又有谁会顾及它的忧伤它的疼痛?
偌大的城市,但对我,这,只是一个人的城市……
篇十:城市随笔
韶关,一座不折不扣的山城,一座俭朴的城市,那里与海无缘,开门见山。而我所认识的却十分有限:韶大、大塘、步行街、教育学院……
在繁华之外的地方,别处有着别样的精彩,比如我最爱走的沿江路,熏风路。公车上,景物迅速后退,阳光穿透窗框洒落在每个人身上一片金黄,此刻没有迷惘的眼神,有的只是一种恬静安闲的态度,还须语言表达吗?冬日里,有什么比灿烂的阳光更让人感到舒服?而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倘佯在韶关的大街小巷之上。
第三篇:这座城市随笔
在北京的半年里,有很多人问过我对这座初来乍到的城市的看法。
我说北京是个很矛盾的城市,这样的说法并非我的妄言。我曾在某个入冬的夜晚一个人穿过整条成府路,天色已晚寒风瑟瑟,抬头的时候眼里撞见搜狐和网易的总部大楼,灯火辉煌,在那个能见度并不高的时刻像是浩瀚星海,那个时候我总算是懂了为什么大家总是把五道口叫作宇宙中心,这种渺小感同样出此刻中关村和国贸。而另一方面,我也曾在某个工作日到北海公园、什刹海以及景山后街的胡同里转悠,在如织游人散去的时候看这座城市与熙攘的外壳剥离,显露出老皇城根儿的气质。
对,这是我即将生活四年的北京,一座先锋又保守的城市,他现实主义又理想主义,如果不是令人难以忍受的雾霾,他就应能够满足年轻人的诸多想象。
然而并不代表我不会想起福州。
离开福州的那天是个晴天,阳光温软湿润,细碎的光点随着闽江水不回头地向东流,苍翠远山与头顶的一汪蓝,像是这个城市最经常出现的天气一样,彼时我还认为这样的气候与她本身一样平凡无奇。
关于气温,有这样一个段子。
“同学们,自从上了大学,故乡对于你们就只有冬夏再无春秋了。”
福州同学:“老师,咱们的故乡本来就只有冬夏没有春秋。”
不存在什么过渡季节,能在冬至那天尚且持续着接近30度的高温,“三次入冬尝试失败”之后猝不及防地降至十度以下,夏天也来得没有一丝丝防备,针织衫或许刚穿了两天,短袖就迫不及待占领了衣柜。
这是在我还没有抵达北京之前,对福州的印象。
我以前一度认为福州是个低调到没边的城市,拥有省会的头衔,名气和景点知名度也不如隔壁的厦门,出门旅游辗转过许多城市,它们有的霸气有的温婉有的文艺,福州却很难让我找到一个词来形容。同行的人问起我的来处往往有些尴尬,若是有人能立刻反应出“哦五口通商和沿海开放”,那文化水平必须不低了。
那时的我尚且没有想到,直到我最终踏上离她三千公里远的土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她还是有那么点南方城市的娇俏宜人。
总之在每一次的口语测试里头,应对”describe your city”这样的题目,我也总是第一反应一摊手:“A city which is suitable for living”。
我想这或许是我在最短的时刻里所能给予她的最高的褒奖。
初中的校址在仓前山上,山前是奔流的闽江水,红色的砖墙,蓝色的百叶窗,葳蕤的榕树、杉树或是些其他什么树,上山的羊肠小道贯穿了我三年的生活。除了几十所的小学初中高中,这座山上也同样有不少政府机构,亦或者是以前的领事馆和民居,又或者是教堂、寺庙、道观和神学院。到了三五月份的时候山上漫山遍野就开满了蓝花楹和羊蹄甲,白色紫色粉色的云雾缭绕着这个以前作为租借地的南台岛。
高中的时候去了西边郊区的大学城当起了寄宿生,西边的旗山烟雾缭绕,晨起的时候能够看到掠空而过前往江心洲停留的白鹭,也以前正因这样的风光,一度闹出网友把它当做“海市蜃楼”的乌龙。橘园洲大桥下江心洲的植物恣意生长,郊区的夜空还能够看到星星,晚自习后的操场上会有天文社的同学拿着指星笔勾画出夏季大三角和各种星座的位置。
直到此刻,离开她,哪怕我当时走的没有任何留恋。
尽管我不得不说,在我的印象里这座城市从来和梦想拼搏没有什么太大关联,但我觉得她从来就不需要,不是每一座城市都非要承担起所谓“大城市”的重任。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前几年的“宜居城市”得了第一名的影响,这些年建起了各种公园,从东部办公区的花海到东二环的金鸡山栈道再到十几年之后重新开放的江心公园,似乎都在想尽办法去使这个名字显得更加名副其实。
金鸡山的栈道正对着福州市火车北站,北站周边是郊区老旧的民居;花海公园位于南江滨,是新的市政府所在地,距离鼓山极近;江心公园是闽江中下游构成的江心洲,南边就是烟台山上的龙潭角——天后宫的所在地,香火旺盛,清晨会有烟雾缭绕。
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会觉得这座城市好像还是留了属于她的一些气质,像是世俗烟火里的奖赏。
最后说一件事。
和一个在北京工作的高中学长吃饭时,他说,其实走了那么多地方,我不怎样想福州,要想的话,或许是胃吧。
鱼丸Q弹爽脆,锅边清爽鲜美,马蹄糕甜而不腻,荔枝肉外脆内软酸甜适中,相比于肉来说或许里面的马铃薯才能算是受到最多好评的主菜,类似的还有南煎肝。想念的时候或许只有北方食堂里的糖醋里脊能一解乡愁,同学习并领悟好奇“但是糖醋里脊不是北方菜吗”,我也只能尝一口不是那么地道的糖醋摇摇头“你不懂”。
或许只有福州菜馆里的“大师傅”,才知道怎样能调配出酸甜比最合福州人胃口的配方。
以前的福州是个小城市,此刻一个一个商圈建起来,哪怕地铁还在修筑当中,三环高速的城市延展潜质也不容小觑。我总是要吐槽她在转型过程中的性命不可承受之堵,也要质疑福州的购买力是否能撑住日益崛起的商圈。
但其实都没有关联。时代在推进,任何一座城市都不能免俗,因此我着实无法在重新翻修的三坊七巷、略显破败的领事馆和被推倒的上下杭面前在那里诉说这是一座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依然固守初心的城市,又或者说,对于城市来说没有什么初心是拿来固守的。如果她是那样,那么过去多少年,建设亦或是倾覆,升沉荣辱,她依然还会是那样。
我总说,北渡南归,北渡南归,其实大多数人总是“心上故乡,脚下远方”的。我一向认为乡愁永远是距离的产物,没有必要去感叹这座城市能吸引多少来客,能喊回多少原住民,被抛在身后或者是被真心惦念着。从那里走出过很多人,严复、林觉民、吴清源、邓拓、林则徐——这些一度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人们,他们有的回来了,有的没有。
“赠你以欢愉”或是“送你随他去”。
市场里用福州话砍价买菜的大爷大妈,社区里下午响起的麻将声,这些都是日常生活本身,其实也没有那么多传奇,至于情怀——如果你需要的话,也能够自产自销。
是岁月赋予了这些老旧事物太多沉甸甸的力量,使咱们在触摸到它们的一瞬,浮想联翩。这座城市,如果在地图上,也就是一个冰冷的点,但是却在回归线上一次次完成了与这个时代的和解。
第四篇:又见故乡美文随笔
为什么,这么多年
一种思念,始终缠绕,若隐若现
那炊烟,那垂柳,及母亲的呼唤
鸡鸣,犬吠,檐下的紫燕
记忆,粘结在灵魂深处
小楼别墅,风和景明,雕梁画栋
窗明几净,走进故乡,一些老旧的风景,从村庄的上空,遁入黄昏
于流年里储藏,于记忆里飘香
走进故乡,品一地花香,弃一丝荒凉
鞠一捧暖阳,小路不在泥泞。于故乡的怀抱
轻轻呼唤一个慈祥的名字,燃一注
香火缭绕,品一杯老酒醇香
只为祭奠过去那份情,那份过往
走进故乡,再见杨柳飞花,炊烟缭绕
马达声响,却看不到,记忆中的打麦场
《重回老屋》
五月的风,将眼神牵引,爬上老屋的脊梁,碧绿了茅草。往事斑驳,从老枣树上
缭绕,将一缕墨香寄予枣花,醉了梧桐的慈祥,那年五月
一场泪雨,淋湿了记忆,淹没了天堂
把一些伤,用心疼,书写于五月
思念滑过潮湿的面孔,将泣语润色
留住了往事。脚下有枯枝落叶,残花败絮
而青苔太绿、太滑,怕一些疼
从脚下溜走。当皓月当空,一些等待
在脊梁上哭泣并心痛着
往事历历在目,母亲的灵魂,牵挂着
父亲苍老的目光,从燕巢的叽喳声里
等待着。岁月是一壶老酒,绵远了一丝乡愁
而我的疼痛,在院落里踱来踱去
折磨着我的全身
我只好在最近的距离,将思念,寄往天堂
第五篇:故乡的冬天随笔
我的故乡在农村,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勤劳的乡亲,更有我深爱的土地,发生在故乡的故事,都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每当冬天来临的时候,村庄的四周环绕着田野,树林,旁边流淌着小河,田野的树叶已落光,像千手观音的姿态,保佑着村庄风调雨顺。河水不再泛滥,不再荡漾,而是紧紧地将自己收缩在河床中间,清浅一溪。在尚未封冻的日子里,河水异常清亮,清亮的能看见河底的小石头。
儿时的记忆;故乡的冬天特别寒冷,北风呼啸,吹到脸上像刀割一般疼痛,那雪花,在不经意的时候,悄无声息地一大朵一大朵地落下来,整个山川,田野一片白茫茫,连绵的群山披上了美丽的新装,已变成了一座座‘银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增添了美好的景致,大地变了模样,房屋展示出新资,一棵棵树木添了新的气象。孩子们惊喜地在院里,在田野里大呼小叫,而大人们会眉开眼笑,期待着明年的收成,雪花落地能消灭一部分过冬的害虫,还能保晌,保证种子发芽。雪在深夜簌簌地落下来,积厚了,夜里也能反射出迷人的光茫,雪后的大山,大地,房屋,树木组成了晴日里所见不到的景致。小时候的我总是趁撒尿的时候出门多看几眼,这深夜的雪也就是真正拉开冬天的序幕。
冬天是一年最冷的季节,人们外出都要穿上羊皮袄,翻毛皮鞋,戴上狗皮帽子抵御寒风的侵扰袭。风雪给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带来了野趣,丰富了我儿时的生活,雪是孩子们的好伙伴,成了游戏的开场白,小伙伴们常常在飞雪中奔跑,在落雪后堆雪人,打雪仗,不管雪人堆得有多么好,还是多么糟,都会引来大人,孩子们的嬉笑,雪就成了孩子们的游戏中心,在雪地里,追逐着,奔跑着,欢笑着,有时在雪堆里滚骨碌子,还有的大人在旁边打趣,大声鼓励着,吆喝着,,也就更热闹了。雪,总是让人意犹未尽,那时总是小手红肿得像小红萝卜似的才回家,冷并快乐着,因为那时在闭塞的乡村里,只有冬雪才能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欢乐。
每到下雪的天气,鸟儿们找不到食物在空中飞来飞去遮天蔽日,场面极为壮观。那一群群上下翻飞的麻雀令我们心里怪痒痒的,总要想法子捕回几只尝鲜,也为人们捕杀提供了最佳时机。捕杀麻雀人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在院子里的扫出一片空地,周围撒上莜麦,或其他粮食作为诱饵,上面用草筛罩住,拿一根小木将草筛支撑起来。在草筛的上面放一块石头,以参加草筛的重量,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了,我们就藏在很远的地方轻轻地拉着绳子,默不作声耐心等待着贪吃的鸟儿们早点上钩。
过了一会,不少鸟雀看到粮食,纷纷飞到草筛周围,却不敢上前去吃,大概是冬天不好找食物,这些小鸟好久没有遇到这么多美味佳肴了,食物的诱惑,还是让这些鸟儿放弃了警惕性,不顾一切纷纷飞到草筛下啄食起来,看到时机,猛一拉绳子。木棒倒了,几只鸟儿被罩在草筛下面。好看的找个笼子养起来,在笼子里上串下跳,不吃不喝,没几天都折磨死了。像一般的当场搞死,塞进火炉烤着,大约一小时左右,拨去外面的黑壳,撒上的点盐。在那个时候也没有零食,那滋味至今回味。
那个时代我们村附近野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森林茂密,灌木丛生,野生动物颇多,是天然的狩猎场所。一般人们捕捉野兔,野兔有个怪癖,就是爱走老路,只要不被打扰惊吓,天天来回进出窝都走一条路,日久天长就会踩出一条依稀可辨的小路来,白天到地里侦查好野兔必经之路来,就用细铁丝圈出一些比兔子头稍大的活套来,栓在沙棘树的跟上,到野兔路径的旁边,调整铁丝套的高度使它离地面四五厘米,好让兔子在经过的时候,恰好能把脑袋钻进去,天一黑兔子就出洞觅食了,由于它的眼睛长在脑袋两边对前方的观察力不强,根本注意不到悬在正前方的铁丝套,脑袋一钻进去了就被套牢了,被套住了兔子只知道使劲往前窜,却不懂得往后退一步就海阔天空的道理,结果越挣扎就套的越紧,直到失去知觉,第二天早晨天一亮就去捡兔子好了,运气好的时候一晚上就能套到四五只。由于套兔技术含量低,老少皆能,更有甚着,从不下套,每天早上起来出去捡兔子,一时间狼烟起,辱骂声传来,往往是身强力壮着胜出。
在没有掌握套兔子的技术,一人拿手电,一人拿根棍子,在草地左右烂扫,一旦发现兔子就用手电罩定它,兔子喜欢在有亮光范围内跑,它贪恋一时的光亮就从来不会主动跑到无边黑暗中去,所以一旦被照到就必然逃脱不掉被捕捉的命运,拿棍子的那位能展示一少林棍术。
最有趣的是大雪过后,厚厚的雪掩盖了地面一切标志,白天太阳温暖融化了一层雪花,到了晚上就在表面就结了一层冰,伙伴们大清早起来,就在这层博冰上呼啸着奔跑着,被惊起来兔子惊慌失措拼命奔跑却总认不准一个方向,结果左冲右突就是逃不出伙伴们的联合围捕,最后累得实在跑不动,爬在地上乖乖束脚就擒。野兔拿回家里,在物质贫乏的那个年代,在那个时候人们缺乏环境意识,想着法捕杀各种野生动物资源,概有改善家中膳食结构的意愿,更多的则是从中寻求一种乐趣。
故乡的冬天,那里深藏着我对故土的眷恋,和小妹牵手的画面,让我永生难忘,无论我身在何方,一回首就回看见故乡冬天的美丽,儿时伙伴们的欢歌笑语时时在耳边回响,熟悉的身影至今在脑海里回放;在夜静人深的时候,总是会想起故乡,那里有勤劳的乡亲们,更有深爱我的土地,多少非人的遭遇,酸甜苦辣,便随着浓浓的故乡情,淹没在滚滚红尘中。每到冬天总是都会勾起我内心深处深深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