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相信未来(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16:2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案 相信未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案 相信未来》。

第一篇:教案 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

食指

1、理解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

2、朗诵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3、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品读赏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沁园春长沙 请同学们一起背诵 领略了伟人毛泽东胸中生机勃勃的秋色,体验了伟人毛泽东青年时代充满自信的壮志豪情,作为新世纪青年,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又该如何充满自信,永葆青春呢?让我们学习朦胧诗人食指的代表作《相信未来》,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

二、作者介绍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他,所以给他起名路生。中国当代诗人,被称为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但他的命运多舛,18岁时遭批斗,与此同时家庭也陷入政治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参过军,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1990年至今在北京福利院接受治疗。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食指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

老师补充一个关于食指的诗坛重要事件

2001年4月28日,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食指和已故11年的海子被授予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

三、朦胧派介绍

1、产生和发展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冲击波。

2、特征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3、代表人物及作品

舒婷《致橡树 》 《神女峰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

顾城《一代人》 《远和近》 《眨眼 》

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中国,我的为什么相信未来?》

四、走进时代

不知大家有否注意到此诗的写作时间?

生:1968年。

师:这是一段令人难忘和痛心的时代——

生:文化大革命。

师:对,就是十年浩劫,那是一个疯狂的岁月,是中国人心中惨痛的记忆。我们来看几组图片,在那个年代,狂热摧毁了理智,血腥染红了大地,成千上万的青年离开城市,上山下乡,投身所谓激情燃烧的时代,激情过后,年轻的心灵明显的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和荒诞,一种被骗的情绪涌上心头,充满了时代的忧虑和个人前途的迷茫,而这首诗就是大雾弥漫中的灯塔,给人以光明和力量。

五、课文分析

1、从结构来说:这首是可分做两层,标志性的句子就是——

生:我之所以这样坚定的相信未来,是因为——

师;对,可见前三节是写——

生:我怎样相信未来。

师:后四节是——

生:我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师:对。前三节是结果。后四节是原因。现在告诉我你们的第一感觉,你是喜欢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喜欢哪里?为什么?

2、前半部分 含蓄有味 用了大量的意象,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有很多意象,大家找一找,并且说说你的独特的体会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蜘蛛网给人的感觉是阴森和荒凉,没有生气和活力,甚至有些恐怖。联系背景,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就是灶。是产生温暖的地方,是说有某种看不到的势力在扼杀温暖的事物。炉台其实就是我们南方的灶,当然我们现在是煤气灶,炉台很少见。就乡我们说床,北方人叫炕。可见这是一滴容易受伤的露水。在这里炉台象征着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雪花代表着纯洁,在那个时代,纯洁的事物不多了,所以作者说美丽的雪花。“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是希望的火花

葡萄是甜美的的水果,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却化为深秋的露水,就好比眼泪。是失望的眼泪。并且露水是一见阳光就化了的。有失望之情。女孩子喜欢鲜花是天性。但鲜花可以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可能包括爱情。鲜花——收获的果实。

还有凝露的枯藤,虽然是枯藤,但有露水,就是有生长的希望,作者看到了希望。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3、我们从上面的意像中,看到了荒芜饥饿艰难。贫困和悲哀。那是不是这里的意象都是暗淡的? 不是 使试着朗读 两种读法 划分节奏 怎么区分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

明确:“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

师: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喻。

师: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这句应该怎么读?

明确: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师:你能如法炮制,把第二句也改写一下吗?

明确: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师: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看看有没有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

师: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

提示: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们经常讲“霞光万丈”。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手握一枝笔,然后举起来,看看你的“手指”有没有“排浪”般的感觉,看看你的“手掌”有没有“大海”般的感觉,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笔杆”像不像海日射开的“曙光”。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

明确:没有。

师:“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

“排浪”一道一道向天边涌去,浪线看起来更像“手指”;“大海”具有面积感与体积感,所以“手掌”更加形象。来,我们朗读前三节,一二两接读出承重,深沉,第三节充满豪气和激情。

4、漂亮的温暖的笔杆,对诗人来说,笔是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对他来说,笔是油甘甜的。那为什么说用孩子的笔体写下呢? 诗人从本质上讲都是天真的孩子,有一颗赤子之心。“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5、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提示: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6、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糅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7、前面三节借助意象来抒情,用诗的语言展现了现实的黑暗,传达了坚定的信念。后三节是 直抒胸臆。讲的是为什么相信未来,那么原因是什么? 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

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

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痛苦是暂时的。

再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 定”,“脊骨”就是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

8、最后一节,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 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此得到发展,理想信念也得到升华。

9、当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她的 话究竟有没有道理? 明确:《相信未来》是食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终极 表现。而并不是像江青所说的属于“灰色”。诗人是以热爱生命作为思想内核,所 以他坚定地相信未来,总结: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 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的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 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11、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

提示: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同学们,《相信未来》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光明。在人生的路途中,希望我们用坚韧点燃心灵的火焰,相信这是永远向上的火焰,是生生不息的火焰,是温暖一生的火焰。现在,请同学们模仿前三节诗,写一个片段。最后四个字必须是——相信未来。(学生开始仿写)师:好,我们来交流分享同学们的成果。学生朗读作品,老师点评,师生兴致高涨,其乐融融。

当地震无情地摧毁了我的房屋 当我的理想化为秋天的落叶 当暗黑的废墟叹息着人生的悲凉 当我的成就降临在别人的身上 我顽固地环视曾经的家园 我依然顽固地用冰凉的树枝 用手指的鲜血写下:相信未来 在深秋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当干瘪的稻穗摇曳千孤寂沉默无语,当时间疯狂的旋转雪崩似的摔落,当失修的路基斜卧于天地俱寂无声,当我的世界如乘往月球的列车发出尖锐的啸声我依然固执的大步向前踏去,向后倒去。在几度疮痍的前方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的看着四周的环形山,在如渊的黑暗中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发丝那划出璀璨的流星,当朱红的牡丹花整朵整朵地掉落 我要用绚烂的梦那漫天飞舞的蒲公英,当陨落的鲜艳化为来年的春泥 迎风独立的桔梗那一片叮当响的月光中,我依然固执地捧起那颓委的花枝 用自信的笑脸写下:相信未来。在冻结的泥土上拼写下:相信未来

当萤火虫渐渐失去了它的光亮

当美丽的昙花匆匆将绚丽留下

我依然固执地用暗去的翅膀

在苍茫的地平线写下:相信未来

六、联系现实,课外延伸。探讨交流,关注生活。

问题: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有吗? 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有吗?

明确: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应该没了。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太缺乏了。问题:为什么还有大学生跳楼,马加爵杀人?

明确:大学生跳楼――为情――他的鲜花依偎在了别人的情怀。马加爵杀人――为穷――他认为贫困只能带来悲哀。

明确:同学们,虽有苦难折磨,青春仍要坚定信念,越挫越勇,相信未来。人生长路漫漫,磕磕绊绊,曲曲折折,在所难免;既然注定要遭遇挫折,那么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是多么重要啊。自信,只有自信,顽强的自信,永远的自信,你就注定不会被打倒,就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第二篇: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提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八、补充内容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第三篇: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 教学大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2.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

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质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八、板书 由诗而歌,走进诗人 相信未来 个性高尚

九、补充内容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第四篇:相信未来 教案

灌云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编制:李志宏

审核:潘龙美

2012-9-11

《相信未来》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诵读,通过诵读领会诗歌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技巧,并能背诵前三段。3.了解诗人食指及作品。

4.学习诗人食指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挫折,永怀对未来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领会诗歌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培养新诗鉴赏能力。教学内容:

一、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紧接着,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鱼的长诗《鱼儿三部曲》。可以说食指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定向的基石。他被人们称为“新诗第一人”。无疑食指是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2.背景链接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l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

三、字词积累

(1)强记字音 灰烬(jìn)依偎(wēi)摇曳(yâ)睫(jiã)毛 瞳(tóng)孔 .... 惆怅(chóu chàng)轻蔑(miâ)脊(jǐ)骨 给(jǐ)予 不屈不挠(náo)......(2)辨音辨形

摇曳(yâ)——拽(zhuài)拉 睫(jiã)毛——捷(jiã)报 给(jǐ)予——给(gěi)以 瞳(tóng)孔——潼(tóng)关 撞(zhuàng)击——经幢(chuáng)

惆(chóu)怅——稠(chóu)密——未雨绸(chóu)缪——鸟声啁啾(zhōujiū)

四、交流自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五、合作探究 灌云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编制:李志宏

审核:潘龙美

2012-9-11

1.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每节主要内容。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2.中国诗词一向借用具体物象来传达心中块垒,这些客观物象一旦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就构成了意象,也就是说作者通过诗词把客观物象主观化的过程就是意象形成的过程,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含义(客观涵义)和意象所具有的作者的主观感情(主观涵义)合而为一就构成了意境。读者看到这些意象时思考不仅仅停留在这些物象的具体含义上,而要更深入的思考它所浸染的作者的主观感情,思考达到一定深度往往就忘记了客观物象本身,这种过程就是欣赏意境的过程。

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总结:意象使感情的表达形象而含蓄,意蕴更丰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3.诗歌不独用意象来表达他的深切含义,而且在选词组句上还要有他自己的独特语言,不同的语言形式所表达的诗人感情是不一样的,这种语言就是诗化的语言。

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4.前面三小节中,作者几次讲到“相信未来”?这里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歌的整齐美,音韵美,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5.阅读第4-6小节,试分析作者相信未来的依据是什么?她是谁?诗人对她有何期待? 明确作者期待的是“她”(未来)能去掉“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看到我们的“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脊梁),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以上边交流边赏析边诵读,尤其突出诵读的指导。

六、小结本节课

第五篇: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

教学大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2.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

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揣摩语言:

.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质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八、板书由诗而歌,走进诗人

相信未来个性高尚

九、补充内容

食指诗二首:

.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下载教案 相信未来(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案 相信未来(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相信未来教案大全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 2、朗诵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3、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相信未来最新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 2、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技巧。 3、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解读朦胧意象把握全诗......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语言和内涵。 2.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正确的朗读节奏,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2.相信未来 教案

    相信未来 食指 教学设想: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它的版块主题是“吟诵青春”,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体会作者深沉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尝试总结诗歌朗诵的基本......

    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清诗歌结构,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中重点意象,了解诗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人对未来执着、对生命热爱......

    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3)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 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意象”这一概念,感知并领会诗中意蕴深刻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人的感情,从而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来朗读。 过程与方法: 结合时代背景,通......

    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