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吉林省特岗教师面试小学数学说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
中公教师吉林分校
2015年吉林省特岗教师面试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面积和面积单位》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习近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
中公教师吉林分校
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习。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吉林省教师考试网
第二篇:《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习近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 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 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 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习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珍珠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情怀,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2)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学习和积累描写动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把“读与写”有机联系起来,开展“读动物,写动物”的活动。
(3)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教学重点:
(1)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拟人化语言的运用。教学难点:对人与动物之间信赖关系的理解。
二说教法
对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采用“读——赏——联——议——悟”的教学组织方式。
(1)读: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2)赏:本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领悟、赏析并学习“拟人化”的手法也是教学目标中的一点,所以应到学生赏析文章中优美的词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3)联和议:联系现实,拓展课文学习的范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阅读过的相关材料,以拓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学生就“人与动物”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信赖的创造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展示珍珠鸟的图片及课文主要内容的图片,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帮助等。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并力求做到读、写、说的结合。在阅读和讨论活动中,强化“说”和“写”的训练。
三说学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也是给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一个锻炼。
学会联系实际,并有所感悟。这是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能培养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由“人与鸟”的关系导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自己与鸟儿之间的难忘的故事。这样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以丰富学习课文的阅读经验;并将阅读课文与理解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且提示本文学习的重点是“人与鸟”的关系。
整体感知:
结合几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多媒体课件出示:(1)归纳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我的举动)(2)珍珠鸟对我有什么反应?(3)我从和珍珠鸟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让学生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逐渐明白人与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彼此信赖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想利用这几个问题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阅读赏析: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习任务,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因此,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和欣赏作者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大胆地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课文中加批注,表达自己对语句的鉴赏评析。欣赏并学习课文的优秀的表达技巧,如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对动物各种描写方法的学习,及融情于景、融情于动作、融情于场面的写法等。
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如何把“信赖”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为自然、为社会、为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境界呢?
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自结:
可围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如何描写动物”、“如何联系现实”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作业布置:
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写片段作文,以某一动物为对象,字数300字。
牛津小学英语5BUnit8Attheweedends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5B的Unit 8,这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周末活动”。本单元和Unit 4的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on Sundays?He/She usually „有一定联系,通过周末活动引出本单元的四会内容和昆虫名称。涉及的句型有: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How does he/she spend his/her weekends?
二、教学策略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达到发展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到达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本堂课借助flash:do you have any hobbies?复习近平时的活动;借助一些小奖品,如塑封的蝴蝶,螳螂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为下节课昆虫的教学打下基础。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化解难点。在整个教学中,我注意师生的互动,从唱-游戏-对话-猜谜等活动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的有机结合,本着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游戏学生能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能敢于、乐于、善于开口讲英语,积极参与交流,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2.认知目标
(1)、四会掌握词组:at the weekends learn from 三会词组 of course catch insects watch cartoons 等以前学过的词组。
(2)、句型: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I often..How does he spend his weekends?He often„
How does she spends her weekends?She often„(3)、能听读课文并理解熟读。
3.能力目标:学生能用英语进行生活交际,了解同学和家人的平时活动。同时通过调查让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听说读写单词词组(weekends.,at the weekends learn from能运用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How does he/she spend his/her weekends?进行交际。
2.教学难点是catch insects这个三会词组的发音。通过第一人称的练习转化到第三人称单数。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电脑、塑封好的昆虫、单词卡片 2.学具:学生自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六、教学过程 1.歌曲激趣,营造氛围
英语歌曲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Do you have any hobbies?”这首活泼的歌曲既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歌词中的词组如:watch TV grow flowers take photos等又能为新课学习作铺垫,自然导入新课。
2.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小学高年级学生仍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我一开始利用学生常用的报数让学生自然引出周六周日,然后老师示范说weekend,说得出的奖励一些塑封的小昆虫,然后自然引出词组catch insects既是对学会新单词的 鼓励,又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3.趣味游戏,巩固掌握
从昆虫引出周末活动,从同桌之间的互问又引出第三人称单数的练习。为了巩固第三人称的练习,老师可以提供一些人物,让学生来猜一猜他们怎么过周末的。特别是当老师提供一些名人来猜时,学生感觉特别兴奋,那时他们的偶像呢?这个过程看似游戏,其实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今天的句型在不断的操练。4.,精选题型,适当练习
英语教学除了口头练习,也要注重写的练习。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习内容更深了,学生一定要听说读写齐头并进,才能够掌握课堂知识,所以本课我设计了几个填空小练习,让学生对第三人称单数的人称变化和助动词的运用能自如的判断和正确的理解,错误的地方一起分析。5.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如何让今天的所学用到生活中去,刚才的练习只不过是一些机械性的操练,如何让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设计了一个调查表,让学生调查家人是怎么过周末和节日的,下节课交流,看谁的周末活动丰富,学生的任务明确了,任务能顺利完成了,那我的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
小学音乐《小乌鸦爱妈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小乌鸦爱妈妈》选自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音乐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2、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3、教材简析:(a)这是一首以动物为题材的儿童歌曲。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小乌鸦对妈妈的热爱,教育学生要尊敬,热爱自己的母亲,从小就要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b)歌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大调式,2/4拍。歌曲曲调简练,同音进行较多,具有叙事的特点。
4、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并有感情地进行演唱。(2)创编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5、教学重难点:歌曲的学唱和歌词的创编。
二、说教法
1、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快乐的因素。
2、游戏与音乐紧密结合。始终把音乐放在重要位置,游戏、音乐、动作、情节都是为了加深儿童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3、创设情境。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与歌曲相配合的情境,加深了孩子们对歌曲情境的体会。方法生动,简洁。
4、激励创新。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这种学习方式不但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还使他们获得快乐,并享受了成功的欢愉。
三、说学法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在学习中,我注意去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
1、听音乐进教室
伴随《共产儿童团团歌》旋律进教室。学生根据音乐力度的变化,走出强、弱(重步,轻步走)。
2、新课导入
(1)、出示图片及播放歌曲《小乌鸦爱妈妈》。(依据歌曲中出现的事物,我运用多媒体创设图片与歌曲相配合的情境。图片一:在美丽的树林里,有一只小乌鸦在野菊花周围飞来飞去,它不是在玩耍,而是在寻找食物。图片二:树林里有一只老乌鸦躺在树杈上的鸟窝里,小乌鸦坐在乌鸦妈妈身边,嘴里叼着虫子,一口一口喂着妈妈。)
当学生观看图片,聆听音乐之后,师问:这首歌曲的主人公是谁? 讲了一个什么的故事? 听了这首歌后有什么感想?(2)出示课题及歌词,集体有感情的朗读。(3)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4)教师范唱。教师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生倾听感受歌曲情感。
(5)学生学唱歌曲。(教师启发学生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根据不同情况,教师应有提示或示范,可以逐步加入拍手演唱)。
(6)、组织学生以“爱妈妈”为题,谈谈对妈妈的感情。如:帮妈妈做家务,爱惜妈妈的劳动成果,体谅妈妈的辛苦。
(7)、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看图自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3、课堂小结
五、说板书设计 附板书:小乌鸦爱妈妈 看图自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提示:一人演圈内的乌鸦妈妈,一人演小乌鸦,它在圈外自由地飞来飞去,寻找食物。五至八人组成圆圈似鸟窝,集体伴唱。
让学生自编动作,进行歌表演,可以提供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在歌表演中,教师给每个学生表演的机会,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亲身去感受去体验,使他们获得快乐。
第三篇:《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1-63页。教材简析: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上“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难点: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四、教学方法:
1、激趣教学法:即以童话故事为基点,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2、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3、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具等。学具:学生尺、硬卡纸、剪刀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另一个长10分米,宽1分米。
谈话:(让学生发表意见)
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板书:面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认识面积,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童话故事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课题。
(二)新授:
1、面积的含义
“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要理解,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封闭”、“大小”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
我设计了“看”、“摸”、“辨”“讲”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看——引导学生观察桌子、课本、铅笔盒等实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萝卜的表面,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具体形象的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设计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封闭”。动态课件显示。(4).讲——学生从前面三个环节中获取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说说把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师生再共同总结出“面积”的定义。
设计意图: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5)说“面积”,思考5分钟,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面积。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面积”就在我们身边,加深理解。
2、面积单位(1)、比较面积大小
A、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比较法、用图形做标准间接比较。
这有两张卡片,请你们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通过课件直观演示比较面积大小的前两种方法,着重分析第三种方法。在讲解第三种方法时老师提供了三种小图形,你觉得用哪一种形状的图形来摆最合适?为什么?(这里是个难点)小组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这种比较的方法我们叫做数方格的方法,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张卡纸有几个方格组成?(课件)设计意图:为单位面积的学习做铺垫。(2)、面积单位教授 A.自学——提出疑问。
B.在画画、剪剪、找找、估算中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画1平方厘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估算邮票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你的手指按一按)剪1平方分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分米;(我们的手掌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估算课桌桌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分米?(用手掌压一压)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C、小组合作造1平方米。根据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教学探究平方米。(1)以小组为单位,用彩带、旧报纸、边长是1分米的春联、边长是25厘米的春联等材料拼出1平方米。其中一个小组没有给任何工具,让他们想法子围出1平方米。(四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四边形,四边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2)估算在1平方米大的正方形内,能站多少人?(与上链接)再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正确构建“1平方米”真正大小。
(3).估算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平方米的教学,可谓是一个大胆实践。通过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教学,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3、拓展知识面----生活中面积应用举例。
(1)、我们生活中常常要用到图钉,它的一头尖面积小,一头有个盖,面积比较大,人按住面积大的一头就可以很轻松地把图钉钉住。(2)、坦克是作战时非常重要的军事装备,它的轮子外面围上一条履带,方便坦克在战场上灵活地移动,提高战斗能力。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完成习题1——3.设计意图:展开视野,将知识用到生活中,是每一位教师上每一节课的最终目的。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反思,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
七、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秉着: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灵活调节控制每个环节;让上课像电影一样精彩。
第四篇:2014宁夏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2014宁夏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2014-07-01 09:57: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
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
微博号:宁夏中公教育
宁夏中公教师招聘考试交流群:288380075 微信号:nxzgjy 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教学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教学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
2、迁移尝试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程序】
微博号:宁夏中公教育
宁夏中公教师招聘考试交流群:288380075 微信号:nxzgjy 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
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微博号:宁夏中公教育
宁夏中公教师招聘考试交流群:288380075 微信号:nxzgjy 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自命题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习: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微博号:宁夏中公教育
宁夏中公教师招聘考试交流群:288380075 微信号:nxzgjy 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微博号:宁夏中公教育
宁夏中公教师招聘考试交流群:288380075 微信号:nxzgjy
第五篇: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人教版九义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P92-93“面积和面积单位”及相应练习。
2、教材及一般学情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从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几何知识部分的编排上看,由长度单位过渡到面积单位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一次飞跃,所以这节课也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中比较重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也是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打下基础。
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对于这种抽象的面积知识相对困难。然而,中高年级学生又对“有用”的数学开始感兴趣,此时,如果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注重了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他们便愿意并想学数学。
所以,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关键在于能否为学生营造好恰当的生活情境与探究氛围,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3、教学目标
据此,我为本课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2)学能目标:①使学生在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物体或图形的面积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估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德育与情感目标: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合作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
我确立以上目标的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本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创设多种情境,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是否具有清晰,所以本课教师不仅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从纵向考虑了新旧知识及方法的沟通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高效地实现以上目标,我选择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让学生动心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3、交流辨论,让学生动口。
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环境,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体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思维更活跃、更发散。
4、运用媒体,让课堂高效。
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程序
在具体的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将本课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教师先将学生引进生活,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后面回归生活,体验数学化的生活作好准备
(课件播放情境短片:星期天,小明与小华打电话。明:小华,听说你们要搬新家了,是吗?华:是的,我们的新家在“天香丽景”,装修好,到这儿来玩吧。明:可我不知道怎么来呀?华:你可以坐1路车到“天香丽景”站下车,然后向南面顺着一条长100厘米的过道,来到一个大约100平方米的大型广场,请注意,那儿有一个高约10分米的建筑雕塑,我在那儿等你好吗?明:好的,呆会儿见!)
师:你们说,按照小华的描述,小明能顺利地找到小华家吗?为什么?(生:不容易,因为小华的描述中有些错误。)师:你能帮出找出来吗? 由此说明单位的重要性,并引入新课 二、实践感知,学习新课
1、学习面积的含义
先通过摸、比、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体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含义然后请学生看书P92“面积的含义”,并提问:书上的概念与我们所得出的概念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生辨论“围成”的含义,并说明“和”与“或”的区别。形成正确的概念。
教师不仅要奉送真理,更要教人发现真理,学生的理解往往不是非常完美的,适时恰当地使用课本,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力手段。这一环节中,有意避开人们常用的课件展示的方法,新颖别致,利用书本和文字,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及看书自学习惯。
2、学习面积单位
这一环节容易雷同重复,为不让学生产生疲劳,我做了以下设计:
(1)引入
用课件创设情境:出示小华家的两个铺着同样大小地砖的房间,师问:你能知道哪一间大,哪一间小些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华的邻居也有一个房间,我们来比比,看谁的大?(房间大小相同,但用的地砖不一样大>)师:这两个房间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师:看来,要度量大小,必须先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国际上已经有了,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你知道哪些用来表示面积大小的单位?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这一教学过程,深入浅出,衔接自然,最后引出“面积单位”这种统一的标准。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渗透着许多数学方法,充分体现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也开发了智力。
(2)学习习近平方米 看、估、量、说、围、找、用(先估后测)
出示平方米的模型,目的在于加强直观,便于演示,然后通过观察、测量、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其大小。用平方米去测量图形面积中,教师要求学生先估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形成自觉、主动甚至自动化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使学生在脑中形成更为准确鲜明的平方米的表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先学平方米,]
(3)学习“平方分米”
引 创、量、说、测、用:
这里有效地制造矛盾,激发思考,鼓励创造,使学习高效进行。
(3)学习“平方厘米”及其它的面积单位
师:你认为还有其它的面积位吗?谁来说一个?
(创 说 量 比 找)
这两个面积单位的教学,可谓是一个大胆实践。通过平方米的教学,教师诱导学生从平方米的名称中创造出,甚至平方千米、平方毫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种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理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五)比较小结
将三个面积单位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感知。
把三个面积单位放在一起作比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上看到它们的大小相差很大,为下一节课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作心态上的准备。
四、分层练习,深化提高
1、数一数
2、填一填
3、拼一拼
4、画一画
设计意图: “数一数”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作下了伏笔;“填一填”巩固了所学知识,特别是第1小题作了很好的发散,使学生对面积单位上冠以“平方”两字有了更深的领悟;“拼一拼”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画一画”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想象的空间。四组题目相映成趣,使课堂教学得到了美的升华。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课外活动:随音乐下课,(面积在哪里呀,面积在哪里,面积在同学们的眼睛里……)
设计意图:总结全课,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了系统化。在音乐声中下课,使学生感受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又受到美的熏陶。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2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三、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3.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检查自学情况。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3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又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课标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观察、触摸等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b、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2、能力目标:a、充分凭借直观,发展空间观念。
b、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操作能力。
c、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a、使学生在揭示矛盾———分析矛盾的往复不断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b、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一)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再说“面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学生的思维从一维向二维过度,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理解。因此,采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桌面、黑板面等)和课件演示图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摸一摸”中初步体会“面是一大片”;在“看一看”课件演示中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二)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积的概念之后,学生已初步通过观察法感知物体、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重叠——————数方格,逐步揭示矛盾,并个个击破,最终引出“面积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另外在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用它来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一平方厘米去量课桌表面的面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切体验到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从而产生“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疑问,然后出现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不能顺利地解决眼前问题”的矛盾中水到娶成地引出平方分米的学习,使学生在这过程中倍享成功的乐趣。整堂课在解决了一个个矛盾之后,我又不断在学生面前揭示新的矛盾,引着学生不断地向一个个新知跃进。同时,设疑和引导渗透了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鼓励与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突出重点,促进迁移
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量一量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如:“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
(四)运用媒体,突破难点
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在教学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时,媒体动态演示”围"的过程,让学生轻松理解它们的区别;通过媒体演示用同样大的小方格量两个不同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划分方格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从课前交流“拍手”的掌面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物体表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课件出示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面积单位。这一环节分两步骤教学:
第一、面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故设矛盾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两个图形,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认识常用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巩固练习。主要设有判断题和选择题,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2)通过阿凡提的故事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4【教学内容】:20xx年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书第60—63面。
【教材分析】: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长度、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单元知识展开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突变和飞跃。教材的编写,一方面是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主动探索建立面积的表象,熟练应用面积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本单元后面的而积计算作充分的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己经建立了长度、长度单位的概念。但是由“长度”概念到“面积”概念。由“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抽象性也比较强。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事物或亲自参与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本节课设计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身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突出重点(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突破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并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观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面积的含义,在主动探究应用中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观念。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理解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在熟悉的事物中由初步感知到抽象概括出面积的意义。体验知识建立形成的过程。
2.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选择学生身边的可视可触摸的物体,使学生的感性认识生动形象。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表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自主、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面积含义的理解和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的形成。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数学书;练习本;要比较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绿色22.5c*9c,红色13.5c*13.5c),拼摆测量用的正方形卡纸(白色4.5c*4.5c)、圆形卡纸(蓝色直径4.5c)、三角形卡纸(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教学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用的:紫色1c*1c,紫色10c*10c;学生2人小组合作用的练习纸(上面有与上吻合的长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圆形图样);1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布一块。
【学具准备】:数学书;练习本;水彩笔;尺子;4人用的大学俱袋装有:要比较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绿色22.5c*9c,红色13.5c*13.5c),拼摆测量用的正方形卡纸(白色4.5c*4.5c)、圆形卡纸(蓝色直径4.5c)、三角形卡纸(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每人用的小学俱袋装有;紫色1c*1c,紫色10c*10c;2人小组合作用的练习纸(上面有与上吻合的长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圆形图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邬老师第一次来给大家上课,作为三年级的小主人,应该用热烈的掌声表示一下对我的欢迎吧!谢谢,大家的掌声很响亮,你们个个都是好客的小主人。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1.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大小。
今天的学习就从大家鼓掌的小手开始。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同学们,这是邬老师的手掌面,请你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谁愿意举起你的手掌面和邬老师的比一比?这么多同学都愿意呀!同学们看仔细,请问邬老师的手掌面和刚才几位同学的手掌面相比,哪个手掌面大,哪个手掌面小?(师至少点2名同学回答)同学们,你们都是这样认为吗?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像老师这样有序地摸一摸数学书封面,感受一下数学书封面的大小。请再像老师一样摸一摸数学书的侧面,感受一下数学书侧面的大小。摸好了吗?请再快速地摸一摸你练习本的封面,请问同学们,我们摸的3个面中,哪个面比哪个面大,哪个面比哪个面小?(师边演示边让同学们摸,至少点2名同学回答)
现在请同学们用你亮晶晶的小眼睛观察一下这块黑板的表面,再看一看教室的地面,请问哪个面大,哪个面小?(师点名回答)
那课桌面与大屏幕面相比呢?(师点名回答)
2.揭示物体的面积概念。
师: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比较了许多物体的表面,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师指着黑板表面)像这里,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手掌面的大小是手掌面的面积,那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什么?(点名说)你还能像这样说说其它物体表面的面积吗?(点名学生说)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脐橙,它的表面面积在哪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摸给大家看?(点名学生上台摸)
师追问:什么叫脐橙的表面面积?(点名说)
3.揭示封闭图形的面积,区分面积和周长。
师: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是他们的面积,还有什么有面积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点名说)同学们知道的图形真多!
老师这收集了几个平面图形,你能看出这里的长方形和心形相比,谁大谁小吗?(学生回答)同不同意?
那三角形和圆相比,谁大谁小呢?(学生回答)
通过比较,原来这些周围封闭的图形也是有大小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这里可以说,长方形的面积比心形的面积小,心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那三角形的面积比圆的面积呢?
前面我们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又知道了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认识的面积。(师板书:面积)
那这些图形的面积具体指哪里呢?你能涂色表示他们的面积吗?下面两人小组合作,请拿出练习纸,两人同时快速地涂色表示图形的面积,看哪组同学涂得又对又快!
师巡视并收集每种图形的涂色作品,全班讲评。
师首先展示长方形和心形面积的涂色表示图:我们来看看这组同学涂色表示的图形面积,这组同学把这整个长方形和心形都涂上了颜色表示他们的面积,跟他们一样涂色的请举手!看看这组同学的,三角形和圆整个图形也都涂上了颜色表示他们的面积?跟他们一样涂色的请举手!老师也同意这两组同学的涂法。请看大屏幕,(然后师在上展示。)老师给这些图形涂上了绿色表示他们的面积,再请同学们仔细看到这些图形,老师用红色线条表示的是这些图形的什么?(点名回答)对,是周长,它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看来同学们能够区分图形的面积和周长了!
4.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些图形,(师手指大屏幕),他们中谁的面积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师多点2到3名同学说)?你们其它同学呢?哦,大家都一致认为三角形面积最大。看来面积相差比较大时可以直接观察出面积的大小。
那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张图形(出示红色和黄色两个面积相差不大的长方形),你觉得哪个面积大?点名学生回答。大家意见不一致,看来,光用眼睛观察是确定不出来的。到底哪个面积大,谁想到了好办法?(点名回答,演示重叠法。)师引出:这位同学很勤于动脑,想到了用这样的重叠方法来比较面积相差不大的图形,是不是所有图形面积的大小都可以直接观察或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呢?
师:(师举起绿色卡纸和红色卡纸)这两个图形谁能一眼能看出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那邬老师用重叠的方法试一试(师演示重叠法),能比出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5.小组合作,用测量法(数面积单位)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用这些方法都不能很确定地比较出他们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还想到了重叠后切割多余的部分,再重叠比较的方法,在这确实可行,你很会开动动脑,有没有不破坏原有图形,更形象、更直观的方法呢?)老师这有一些学具(师提袋出示):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蓝色圆形纸片,如果利用这些图形学具来摆一摆,拼一拼,能否检验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哪位同学想到怎样摆吗?(师点名说)这位同学说选用一种正方形学具,这张上摆正方形,这张上也摆正方形,再数出摆的个数多的面积就大,有不同意见吗?(点名说)你认为选两种学具,这张上摆三角形,另一张上摆正方形,再数出摆的个数多的面积就大!到底哪种能比较出正确结果呢,选一种还是选两种呢,下面进行4人小组讨论并合作,看哪组能很快讨论合作出正确结果,别着急,讨论合作之前请看清合作要求(师出示合作要求,点一名同学读要求)
小组合作要求:
1.从学具袋中拿出要比较面积的红色和绿色长方形卡纸,再拿出三种学具: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蓝色圆形纸片。
2.小组4人商量选定用哪种学具摆,把不用的学具放回学具袋中。
3.分工:每2人摆一个图形,以最快速度摆好。
4.思考讨论出结果:我们这组选用了()形学具,绿色卡纸上摆了()个,红色卡纸上摆了()个,所以()色卡纸面积大。
同学们,看清要求了吗?好,开始吧!
看哪组摆得又好又快,能很快得出正确结果!
师巡视小组探究情况,并做指导!
师问:哪组同学愿意根据大屏幕上第四条要求说一说自己组是怎样摆的,结果是谁的面积大?
师根据汇报结果贴出摆的图形。
(用正方形测量的:绿色卡纸摆了10个正方形,红色卡纸上摆了9个正方形,所以绿色卡纸面积大。用圆形测量的:绿色卡纸大约摆了10个圆形,红色卡纸上大约摆了9个圆形,所以大致比较出绿色卡纸面积大。用三方形测量的:绿色卡纸可以摆20个正方形,红色卡纸可以摆18个正方形,所以绿色卡纸面积大。)
师问:有哪组同学选用两种学具摆的?像这样,红色卡纸上可以摆18个三角形,绿色卡纸上摆10个正方形,得出结果是可以摆18个三角形的红色卡纸面积大,你们同意吗?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回答原因后师追问:在选用学具测量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得出:要选用一样的学具来摆,这样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再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出示图):大家想一想,是拼摆了6个正方形的图形面积大吗?(师点名回答)得出正确结果:不能,因为选用拼摆的正方形学具大小不同。
师再次追问:像这样都用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拼摆的,不能得出正确结果,那在选用学具比较测量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点名回答得出):必须要用大小一样的学具,也就是面积要一样的学具进行测量拼摆。
师:我们知道了测量时必须要用大小一样的学具,也就是指要用统一的标准。这里统一的标准就是指统一的面积单位,像刚刚用到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都表示一个面积单位。同学们在测量这张卡纸面积的时候摆了10个正方形,说明这张卡纸的面积就是10个这样的面积单位,测量这张卡纸可以摆18个三角形,说明这张卡纸的面积就是18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这里摆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所表示的面积单位是邬老师给定的,当然还可以定大一些的或小一些,或其它形状,那请问通过刚才的拼摆,如果要准确地测量图形面积的大小,你们认为哪种形状最适合做面积单位?为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讨论得出:圆形没铺满,有空缺部分;三角形摆时受方向限制,很不方面,也有空缺;而正方形不管横着摆还是竖着摆都不受限制,最适合做面积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把刚刚摆的学具和两个比较面积的卡纸放回学具袋中。
6.学习3个常用面积单位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正方形最适合做面积单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的,为了方便测量和比较,规定了3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同时出示,师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同学们,这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里找出最小的紫色小纸片,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对,就是这一个,(师举起纸片)这就是1平方厘米,抓紧时间用尺子量一下它的四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量完后请举手!
生:边长是1厘米。
师:每条边长都是1厘米吗?(是)
师:说明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
师:也就是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师板书并贴上学具)
现在用你这个1平方厘米量一下,你的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抓紧时间量一量,有的同学已经量出来了。(至少点2名学生说)。每个同学指甲盖面积大小有差异,其实同学们每个指甲盖面积都很接近1平方厘米。
谁来说一说,生活里面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师讲解并出示图:小奖贴,电脑按键,田字格等)
刚才我们认识了1平方厘米有多大,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1平方分米,请同学们拿出这张紫色学具:对!这就是1平方分米,谁知道它的边长是多少?
点名学生说: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师:那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师板书贴上学具)
请同学们用你的手掌面和这个1平方分米的学具比一比,手掌面大约多少平方分米?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手里数学练习本的封面,估计一下大约有几个平方分米。看出来的请举手。点名学生说!
到底是多少平方分米?请用你的1平方分米的学具量一量。谁来边演示边说你是怎样测量的!3平方分米,和你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我们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分别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那怎样的面积是1平方米呢?谁来说说看。点名说。
师引导:边长是多少,什么形状的面积是1平方米?生得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师板书)
请同学们张开手臂,请问你两个手臂张开的长度大约是几米?(师请4位同学伸直手臂并围成近似的正方形)那这四个同学张开手臂围成的图形面积大约就是1平方米。再请同学们们看到老师手里的这块布,它就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大不大?先估计一下:如果老师请同学站到1平方米面积的布上,大约能站下几个?点名说。到底能站下几名同学呢?咱们就按同学们说的站一下。师点一小组(8个)同学上去站,不够就再点。
我们来数一数站下了几名同学。(大约12个同学)
师对估计的情况作评价。
7.新课小结:
师小结:通过刚刚地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还了解了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师完善板书)
三、拓展应用。
同学们,你能用所学的三个常用面积单位解决大屏幕上的问题吗?谁来回答第一个:
出示检测练习:
一.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是4()。
2.一张课桌面的面积是24()。
3.一个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50()。
4.昌北二小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7000()。
四、归纳提升。
师: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同学们都填对了,下面再来个难点的,愿意接受挑战吗?(愿意)那请问: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分别用于测量怎样不同的物体表面面积呢?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师出示让同学填空),点名学生说。
三个面积单位分别用于测量不同的物体面积:
1.测量较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邮票、橡皮檫的面积等,用()做单位。
2.测量较大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黑板、教室、操场的面积等,用()做单位。
3.测量一般大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手帕、课桌面的面积等,用()做单位。
五、全课小结。
接连几个问题都没有难道大家,看来同学们学已经和这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成为好朋友了!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的是什么,学到了什么呢?(点名学生说)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还真不少,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在数学书第60至63面,课后请同学们温习并完成书上相应的练习,希望今后的学习同学们能积极动脑,深入思考探究,我相信你们将收获更多的知识。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
面积和面积单位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5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120——122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认识上是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同时也是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是整个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基础内容。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拼摆、测量的过程中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二、说学生
(1)学生在这之前已经掌握了长度的概念,已经学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这为他们学习面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促过有关面积的知识。不过,这些知识都是比较零碎的,他们也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述出来。
(3)聋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在建立正确的表象时,还是要依赖于实物。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去充分感知。
三、说过程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尽可能给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得学习的乐趣。更主要的是完成自己对知识的构建。
1、通过比赛给两个大小不同的平面图形涂色,让学生直观感知面有大、小之分,为“面积”概念的建立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探求新知。通过各种实践操作活动感受面积的概念,正确建立面积的表象。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常用面积单位的掌握。
(1)调动多种感官感知面的存在,建立面积概念。为了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正确的概念,在教学中让他样观察,摸一摸课本的面、桌子的面、文具盒的面使学生感受到面的存在。在触摸的过程中比较出面的大小,从而得出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建立面积概念。
(2)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概念以及面积是有大有小的之后,有意安排让学生用不同的单位去测量同一物体,由于测量结果不同,造成学生认知上矛盾冲突,从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单位时让学生先认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闭上眼睛想一想,再找找实际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与1平方厘米差不多大。再通过操作,摆一摆测一测知道一个图形中由几个1平方厘米组成,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学与平方厘米的教学相似。
3、巩固练习。巩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及面积单位的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本课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从而建立正确的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说课完毕,下面开始授课,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6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能为学习面积的计算打好基础,更是为小学阶段几何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形成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四、说教学程序
(一)游戏引入,初步感知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第一个环节,先设计一个填色比赛:将全班分成两组,第一组涂这张大纸,第二组涂这张小纸,在规定时间里,哪组最先完成,就能取得胜利。游戏结束后,第一组的同学一定会怀疑这个游戏的公平性。
师问:为什么?
学生说明原因:因为两组比赛用的纸张大小不一样,谁要涂的纸面越小,谁在游戏中就越容易取得胜利。
这一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也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具体到抽象,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也初步感知了面的大小,为下面学习面积的概念做好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第二个环节,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感知,才能加深对“面积”这一概念的理解,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书本、课桌等等,让学生指出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让学生说说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时,都有些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表面,并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进一步认识面积。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在教学封闭图形认识面积时,课件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或小组讨论找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然后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等数学方法,最后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课件出示了一个不封闭的图形。师问:如果要给它涂色,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图形的大小我们能确定吗?学生
通过仔细观察课件,便能发现,不封闭图形的大小是不能确定的,进而明确“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小结:引导学生将面积的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得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学生在比较中产生了分歧,有些同学认为第一个图形面积大,有些学生认为第二个图形面积大,还有些同学想到把这两个图形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但是结果发现都无法很准确地比较出来。师问:那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比较出两者的大小?为什么?
引导学生借助几种测量工具(出示学具袋)。学生动手操作。操作过程中,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
学生会发现: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因此,归纳得出: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用正方形测量面积最合适。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对于学生“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1)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展示汇报结果。
(2)拿一拿:让学生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检查学生拿出的是否正确。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4)试一试:这张1平方米的纸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充分得感知到了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课本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后,出示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
师问: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并将总结的任务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能在他们的理解上加以延伸。
五、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板书与讲解同步进行,层次分明。通过板书能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加速概念的形成。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7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义务教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0——65页。本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本课,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3.使学生通过“ 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是,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思想,主要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在导入环节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就是结合学生活动体验,创设比赛涂色数学情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小的图案涂色较快,建立正确的表象。
在新知识探究环节采用教师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眼、耳、手、脑多重感官刺激,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在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时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知识,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说流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在白纸上给三个不同的图形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涂得最快?原因是什么?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有所不同,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通过对比发现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大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概括面积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看一看显示屏和黑板面,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进行实践感知。
第二步:认识面积单位,认识同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出示2个长宽各异长方形,体会用观察、重叠方法难以比较大小。提供学具,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最后汇报展示。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测量图形,形状、大小必须相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正方形是最合适的”。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第三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用导学单进行自学提示。让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形成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并且借用实物如: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片,1平方米的桌布等,设计一系列感知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发展其空间观念。
3.运用知识形成技能。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4.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仅是对全课知识的回顾而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分别对自己和学习同伴进行评价,加强学生学习的反思能力。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8一、说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既重探究的过程又重学得的结果,湛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分开来看:(1)面积概念,包括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2)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3)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
分米、1米与1平方米的比较。尽管这一课时内容较抽象,为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应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即一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会应用常见的面积单位。
(3)通过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5、教学难点: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纸,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学具:每人两张卡片(长方形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正方形边长8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若干)
三、说教法
根据本堂课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学具,以多媒体课件,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比较法。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四、说学法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因此有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五、说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直接导入,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师:我们的祖国有多大?(学生自由回答)
师:千米是什么单位?平方千米表示什么单位?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情境创设,探索新知
1、面积的定义
(1)课件出示动画片蓝猫和淘气在打扫卫生,蓝猫在抹一块大的图画,淘气在擦电脑,由学生表达情景后,教师指出,什么是物体的表面?
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体现新课标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比较谁先擦完呢?引出面积的概念。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作板书)
(2)刚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图形呢?(学生发言:有正方形、长方形等)
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明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面积单位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4)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5)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
其实我们身体的中指指头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厘米。
(6)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7)
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
三、巩固新知
1、比较路面的大小,出示图形(因为图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数数的方法就能比较出来)
2、单位应用题:乒乓球台4();电话按键的面积约1()课桌的表面约30()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9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提供了思维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来展开的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3、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表象。
2、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法、学法。
1、活动教学法:
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行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2、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识的起点。教学中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直观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两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来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观察身边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红旗、桌椅、书本等,让学生指出他们的表面在哪?
(2)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便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板书)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课件出示各种规则及不规则封闭图形,让学生说出什么是封闭图形。
(2)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
通过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和封闭图形大小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识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比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指定不需要学生的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五)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封闭图形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10【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习近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 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习。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相关文章:
1.《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说课稿
2.面积和面积单位参赛说课稿
3.《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说课稿
4.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说课稿
5.《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范文
6.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范文
7.《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8.数学说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
9.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