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支玉恒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师:就像上节课一样,抓住非常有情感的句子来感动我,抓住事实来说服我。刚才大家主要讲了大娘的事实,读出了感情强烈的语气。抓得准,读得好。我想小金花和大嫂这两段 你们一定比刚才找得更好,读得更好。行吗?
生:行。
师:开始做准备,同时看大嫂那一段。(学生各自朗读)
生:我说服老师。(读)“那一回,侦察员老王……鬼子看守着。”一个班的鬼子是很多的,她妈妈和小金花就敢去把老王解救出来。
师:不顾个人的安危是吧,对!两个人对一个班,很有勇气。
生:(接读)“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妈妈。可是等来的却是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这句话说小金花的妈妈为了解救志愿军与敌人同归于尽,说明她与志愿军的情谊很深。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那你的意思是说她与敌人同归于尽就是与敌人一块死,对不对?
生:对。
师:谁还想说?刚才没有举过手的同学?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同时感动您。(师插话:好啊,好啊!学生读)“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怎么落泪了呢?”
师:你们发现没有,她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你再读一次,(生重读)大家跟着一起再读一遍。(学生齐读)
生: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她都没有哭,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分别的时候却哭了,我认为她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了。
师:对,刚才上课时,提这个问题的是哪一位同学?(指板书念“平时很刚强为什么分别时哭了?”一生站起来)他刚才解释的你听清没有?
生:听清了。
师:他是怎么解释的?你现在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志愿军在朝鲜战斗了很长时间,他们都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所以小金花在志愿军走的这一天比妈妈牺牲的时候还激动。
师:所以她哭了。先坐下,这里我有一个想不明白的地方,她不忍和志愿军分别,所以掉泪了,那么她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时怎么没哭啊?
生:因为她妈妈是在和敌人斗争中牺牲的,所以她一定要为妈妈报仇,可是志愿军……
师:(打断)我问的是小金花为什么不哭。
生:因为……她妈妈死得很冤。
师:所以就不哭了?(众笑)谁来说明?
生:因为她妈妈是死在战场上,她觉得光荣。
师:所以就不哭了?也说不通。
生:她觉得死得值得,因为救的是侦察员。
师:大家想这么一个问题,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伤心不伤心?
生:伤心。
师:她想哭不想哭?
生:想哭。
师:但她没哭,她的眼泪流到哪去了?
生:心里。
师:流到心里,流到心里变成什么了?
生:仇恨。
师:变成了仇恨,变成了力量。但你怎么知道变成了仇恨?
生:因为书上写着“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这一段前后都读一下。
生:(读)“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我一定要报!”
师:(打断)不像,谁能把它读像了?(另一生站起来重读这句)
师:还是不太像。(又一生重读)
师:大家想,她说她报仇这句话是向着大家喊呢?还是自己给自己下决心呢?
生:自己给自己下决心。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你们仔细体会体会。要咬牙切齿地,把仇恨咽在肚里。读时,不要太流畅,要增加一点停顿,攥紧拳头去读。注意听我读。(范读)大家读一遍。
(学生齐读后,又指名学生起来读)
师:非常好,谁还想读?(另一生站起来读,也读得很好,引起全体掌声)
师:但是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小金花再也忍不住了,流下了眼泪,这是怎么回事?
生:和志愿军的感情太深了。
师:对,她经常和志愿军在一起聊天,在一起战斗,还给志愿军唱歌,“小金花,不要哭了,”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生:(读)“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呀。”
师:读得很有情感,我的确很受感动。通过大娘和小金花这两段我已经看出了咱班同学很能抓事实,经过自己的理解,再变成自己的话来说,非常好;也能够像刚才那些同学用自己的情感读出来,能够感染我。第三段我听听你们读,就知道你们理解了没有,被感染了没有,敢让我听吗?
生:敢。
师:拿起书来,一齐来读这一段。(学生齐读第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读了这段,我现在不让你多说了,只让你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谁说?
生:(读)“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这些话说明了前沿阵地上有生命危险。
师:那么我问你,(读板书上学生提问时写的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到前沿阵地去挖?”
生:志愿军的蔬菜如果不够,体力就不充沛,就没精神,很可能就打输了,所以大嫂就到前沿阵地上去挖。
师:那么我还有一点不懂,朝鲜的大娘、小孩和大嫂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关爱?
生:因为志愿军保卫了朝鲜这个国家。
师:中国人民的好儿女,志愿军战士的血流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大家都知道,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烈士,大娘的小孙子、小金花的妈妈,还有大嫂,他们的血都流在一起。今年,200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50周年,现在各处都在搞纪念活动,所以今天我们学这篇课文就更有深刻的意义,是不是? 生:是。
师;对大嫂这一段,还有话的请继续说。
生:老师,我还想读一下来感动您。(读)“大嫂,请回去吧……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师:读得很有感情,再慢一点就更好了。读快了,不利于表情达意。你听,(教师范读)大家一起来读,注意我的手势。(学生齐读)
生:我还想说服您一下(众笑),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师:(打断)你怎么知道大嫂失去了双腿?
生:课文上说她“倒在血泊中”要“架着双拐”走路。
师:架着双拐并不能说明失去了双腿。按照一般情况,如果真的失去了双腿,就是架上双拐也不能走路。你看,(教师模拟架拐走路)双拐抬起来,身体必须得有一个支撑点,哪怕只剩一条腿,也是个支撑。双腿都没有,双拐无法向前移动,就不能走路。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嫂“身受重伤”,这样就不会有错了。好,你接着说。
生:大嫂腿受重伤,完全是为了志愿军。而且不是别人命令她去的,是她自己挖完了后面的山又去前沿阵地上挖。这就证明了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
师:说得好。如果能把最后一句也改成反问句来问我,我就得向你鞠躬了。(众笑)
生:我只说最后一句吗?
师:可以,说吧。
生:这难道还不能证明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吗?
师:看来我非给你鞠躬不可了!(众大笑)好吧,说话算话。(老师向学生鞠躬,全场鼓掌)我给你鞠躬,你也该有点表示吧?(学生鞠躬还礼,场内又鼓掌)
生:我还想读一下开头两句,这两句太感人了。
师:好,你读吧!(学生很有感情地读)你读得太好了。这几句话首先感动了你自己,对不对?(生答对)然后又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回忆一下,学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段,你们该说一句话了:我原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你们该告诉我怎么样了?
生:是亲人。
师:就是亲人。(问一学生)你认为是不是?
生:是。
师:你要认为就是亲人的话,就在这儿(指板书“不是亲人”的后面)写上“就是亲人”。(学生写上)大家拿起课文,把这最后几小段一起读一下我听一听,能不能感动你自己,感动别人。
(学生一齐朗读最后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听你们一读,我又发现问题了。志愿军说让我们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怎么不多看几眼,多停一些时间?
生:因为火车已经开动,想多看几眼,多停留几刻(众笑)也不行了,所以只能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
师:只能再看一眼,停留片刻,这“一眼”和“片刻”珍贵不珍贵?(生:珍贵)那么读的时候就要把珍惜这一眼、片刻的情感读出来。试一试,大家一齐来读。(学生各自读)
师:强调得还不够,听我读,(范读)谁来读一读?
生:(读)“列车呀,……停留片刻。”
师:我们再请她(指刚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该生读,读得很好)听,她把“一眼”和“片刻”很突出地强调出来了。大家再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读得很好)
师:为什么强调这两个词呢?
生:因为这是志愿军最后一眼看朝鲜人民也是最后一次在朝鲜的土地上停留。
师:就一会儿,是吧?那么你用“哪怕……也”把当时志愿军的心情说出来。
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人民……也好啊。(众笑)
师:哪怕再让我停留片刻也好啊,是不是这样?(众笑)谁再说一下?
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的土地,哪怕再停留片刻,这机会也是非常珍贵的。
师:说得很好,把“一眼”和“片刻”说到一句话里了,不容易。很好,咱们再来读一遍,“列车呀……”开始。(学生一齐朗读)
师:谁自己来读?一定要读得很好。(一学生读一遍,教师做了指导)
师:谁还来读?快下课了,机会快没有了。(一学生读一遍)
师:她读得很温柔,但是温柔中含着情感。(另一学生读一遍)
师:从所有的这些描述中,你们看出了什么呀?
生:伟大的友谊。
师: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不是?把这句再读一读“这比山还高”,开始。
生:(读)“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为什么这样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呢?(指看板书上写的这个问题)
生:因为朝鲜人民帮助了志愿军,志愿军也帮助了朝鲜人民打退了美帝国主义。
师:互相帮助是吗?那学校里有人帮助过你吗?
生:有。
师:那你跟他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吗?
生:还有朝鲜人民为了帮助志愿军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师:对,这句话才对,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朝鲜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没有?
生:洒过。
师:大娘的小孙孙死在这片土地上,小金花的妈妈死在这片土地上,大嫂的双腿受到了重伤,鲜血形成了血泊,志愿军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洒在一起,凝在一起,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友谊是什么凝成的呢?
生:鲜血。
师:是鲜血凝成的。课文学到这里,我被大家彻底说服了,感动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怎么样啊?比亲人还亲。那叫什么?胜似亲人。(在板书“就是亲人”后加“——胜似亲人”)大家看,这实际上也是作者的思路,把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不是亲人的两种人,通过描述他们的感人事实,通过抒发他们之间的感情,使我们感到他们就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这三个问题(指同学在黑板上写下的三个问题)同学懂了没有?你还想说什么?生:倒在血泊里以后,为什么能治好?
师:倒在血泊里以后会怎么样?挣扎着站起来,挣扎着包扎好以后,慢慢养好伤,明白了吧?你有什么?
生:为什么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因为他们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好象他们的心连在一起。
师: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朝鲜人民为帮助志愿军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鲜血凝成的友谊会忘记吗?
生:不会。
师:明白了吧,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问题就下课吧。
【本课板书】: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
抓事实—— 理解 ——说服
抓情感—— 体会 ——感动
第二篇:支玉恒教学《再见了亲人》
支玉恒教学《再见了亲人》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上课前你们有人说我很胆小,现在哪位同学给我做一个榜样?我不是胆小吗?不是害怕吗?哪个同学做一个胆大不怕的样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难,不管自己会不会,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站起来尝试。谁能?我现在就要提问题了,谁能回答我的问题,举手,没有?你们不是鼓励我吗?什么?不知道什么问题呀?不管我提什么问题?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答错了也没关系。想好没有?
生:想好了。
师:这回谁能帮助我就积极举手。谁可以帮助我?(一学生站起来)咱们这次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再见了,亲人》。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你可以帮我写到黑板上去吗?
生:可以。(走上前,写“再见了,亲人”)
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
生:(读)“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
生:“再见了,亲人”。(比前次语气激昂)
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师:这样读就对了。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课前大家读了课文没有?
生:读了。
师:还想读不想读?
生:想。
师:再读读好吧?
生:好。
师:我对大家读课文的要求不多,只有一个,就是你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比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了一句话也没有,那就不行了,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那好,现在就开始读书。读完了先说一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你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默读、朗读、两人读、小组读都可以,你有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学生开始读书)
师:现在读完了,我不提什么问题,谁有话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课文总的看法,总的感受,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对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他是讲课文总的内容。可以。
生:老师,什么叫做“顶着打糕”呢?
师:什么叫“顶着打糕”?(随手拿起学生的书)这是一本书吧?这叫拿着书,是不是?(把书放在头顶上)那么现在呢?(众笑,师指着头顶上的书)如果它是打糕的话,那怎么说呢?
生:顶着打糕。
师:明白了吧?好啦,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是不是讲志愿军说的话?
师:他说整篇课文是不是志愿军说的话?好好看一看,再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篇课文志愿军说的亲人不是真正的亲人。是战场上帮助他们的亲人。
师:有意思,有意思。一会儿我还要就他这个话题来说。
生:我想说整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去说的,没有写其他人的感受,有点自述的感觉。
师:那么你说的是他(指刚才发言的同学)的意思了。
生:不是,是有的部分是他自已想的,有的是他回忆的,有的是他当时说的,和朝鲜人说的。
师:明白没有?(问前面类似发言的学生)
生:明白了。
生:课文是用三个人物的事例来描写朝鲜人民为什么是他们的亲人。
生:这三个人为志愿军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生:从课文中我读出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谊。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志愿军才会这样难舍难分的。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是在志愿军上火车站的时候在路上,朝鲜人民送他们走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况。
生:在志愿军说话时,还回忆了很多朝鲜人民为他们做的好事,他们真像亲人一样。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
师:这个问题很好,真把我问住了,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先记下来,谁还要发言?
(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这个问题也很好,也把它写到黑板上。还有没有?(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课文上说小金花很刚强,那为什么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
师:是啊,刚强就不应该掉眼泪了,把这个问题写上去。(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被炸死后,她把脚一跺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为什么不写她的痛苦?
师:对,你这个问题和刚才那个同学差不多,和他写在一起可以吗?(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大娘为什么丢下小孙子,宁愿先把志愿军背进防空洞,不先保护小孙子?
师: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核对一下,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去前沿阵地挖野菜?”你这个是“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顾小孙子,先保护志愿军?”把他们合并成一个问题好吗?还有谁?
生: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你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等一下上课注意听,如果懂了,就别说了,如果不懂就再提出来,好吗?
生:他们为什么要让列车开慢一点?
师:把这个问题也记在你心里,看一会儿能不能解决,好吗?除去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恋恋不舍。
生:难舍难分。
生:依依不舍。
师:还有什么?为什么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呢?因为他们是什么呀?
生:亲人。
师:听了大家的话以后,我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又觉得你们说得都不对。(学生诧异)我为什么说似乎有道理而又不对呢?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师:应该调过来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说,为什么?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爷爷奶奶是爸爸妈妈的什么?
生:爸爸妈妈。
师:对,应该把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放在前面,是不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谁?
生: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
师:他给概括了,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
生:不是。
师: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生:不是。
师:不是亲人(在黑板上写下“不是亲人”)因此我说作者说的不对。既然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学生纷纷举手)想跟我辩论是吗?但现在你还辩论不了。我希望你们好好做第二轮阅读。怎么读?这回要求就多了。一边读一边抓住什么来读呢?(板书“抓事实”)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上写了什么事实——刚才你们大概地提到了——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里蕴含了什么道理?你得理解它,(板书在“抓事实”后加写“——理解”)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板书,在“理解”后加“——说服”)第二呢,要抓情感。(板书“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来写的?他表达了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的什么感情?(在板书“抓情感”后加写“——体会”)抓住了感情以后,你自己去体会,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在板书“体会”后加写“——感动”)就这样,用你的理解来说服我,这叫“晓之以理”;用你的体会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大家的看法,承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亲人。
(上述板书整体内容如下:)
抓事实——理解——说服抓情感——体会——感动
师:能这样学习、这样发言吗?
生:能。
师:还是刚才那样,你采用什么方式读都可以,谁想说话了,就举手。你真地把我说服了,感动了,我给你鞠躬致谢。(学生读课文)
师:看样子准备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我也有一付铁石心肠,不容易受感动。(众笑)你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在行了吗?
生:行了。◆ 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师:好,那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力”。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学生先是惊愕,后是交头接耳,然后争着举手)
生:老师,您说的不对!来送行的不只是三个人,好多朝鲜人民都来送行,只不过作者只写了三个人。
师:为什么只写三个人?
生:选了这三个人做代表。
师:为什么只选三个人?
生;因为这三个人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牺牲的代价。
师:对呀,只有这么三个人作出了牺牲,这就是亲人了?(此生无语,其他学生喊着举手)
生:做出牺牲的人很多,但这三个人最重要。
师:你看,你倒帮我说话了——别的人都不重要!(众笑)你要想说服我,就得讲出道理来。光和我“抬杠”是不行的。
生:我认为大娘她们三个人是朝鲜人民选出来的代表,让她们代表所有朝鲜人民来送行。所以作者只写了三个人。其实她们代表了成千上万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是选出来的?你参加了他们的选举大会?(笑声)四乡八村的朝鲜人民先聚到一起开个选举大会,选出三个自己不说话,专门听志愿军说话的代表,然后派她们来,让志愿军说话给她们听。(大笑)这样的代表倒挺好当!(笑声)
生: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人来给志愿军送行,但是作者,如果一个一个都要写上,那就写成长篇小说了。作者要在这么一篇比较短的文章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他们的心意,就得选出代表人物来写,重点地写。用他们,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点地写。作者最后还写了,不过很简单地概括了全体朝鲜人民……
师:(打断)哪里写了全体朝鲜人民?
生;最后三个自然段就是志愿军对全体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虽然你说得不太简练。你是说,由于作者写作上的原因,无法一个一个地写来送行的人,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接受。大娘、大嫂、小金花这三个人,老年、中年、少年都有了,确实有点代表性。可是,她们都是女的,男人们都哪里去了,怎么不来送行?
生:男人打仗去了。
师:不对,早就停战了。
生:也有男人来送行,课文的插图上就画着一个、两个、三个……数不清了,好多个男人。(众笑)
师: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得更多,的确死了很多人。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看护伤员都是由朝鲜妇女担当的。所以课文记叙的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好,我们把话再说回来。由于写作选材上的原因,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概括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比如我给大家出个作文题“美丽的海南”,你不能把海南所有的风景名胜,像“东郊椰林”“火山口”“铜鼓岭”“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鹿回头”等等一个一个全写上,你就选择你最了解的,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全岛,三言两语就行了。你要写一次活动,写一次劳动等等,也都是重点写几个项目,或是几个人,有代表性的,总的情况就概括介绍了,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借这个问题复习了写作方法,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了,我想这一课的段落划分你们也应该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可以分几段?
生:分四段,大娘、小金花、大嫂各算一段,最后总的告别算一段。
师:真聪明,连课文结构也不用我讲了。
生:老师,分两段,前面三个人的算一大段,后面总概括的算一大段,行不行?
师:那样分段当然也可以,不过两段的分量相差太多了,还是分四段比较匀称,行吗?刚才试了试,你们的火力还可以,但要完全说服我,感动我,你们还得努力,现在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可以了就准备发言,不用举手,有话站起来就可以说。先声明“老师,我要说服您!”或是“老师,我要感动您!”要说服我的,就先把你作为依据的课文读出来,然后再讲理。要感动我,就得读得有声有色,有感染力。好吧,开始。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读课文)“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
师:(打断)先停一下,我问你,这是志愿军战士一边在和大娘说话,一边在回忆是不是?
生:是。
师:回忆的时候,就应该和平常讲话不一样。“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很有语感地示范)这样来读,再重读一下。(学生重读,有进步)
生:这一段课文写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一件事,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这里是由于敌机封锁,志愿军战士没的吃,老大娘冒着炮火,给他们送饭吃,表示她们很勇敢,在敌机封锁的情况下,她们也敢在战场上走动。
师:嗯,他有了想法了,你们对这一段有想法没想法?
生:有。
师:那就先把他刚才读的那一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先看看有没有情感。
生:(读)“记得五次战役……给我们吃。”
师:这一句再读一下“是您带着……”开始。
生:(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来给我们吃。”
师:读得不错,我觉得他刚才(指刚才发言的同学)说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就这段话你们还有说的吗?还能继续说服我吗?
生:如果志愿军空着肚子就打不赢这场战役了,是大娘发动全体妇女,来给志愿军送饭。
师:对吗?空着肚子能打敌人吗?
生:不能。
师:能打!但是有影响没有?
生:有。
师:就在这时,大娘送饭来了,但是我觉得你们说得还不透。
生:大娘年纪大了,但她还领着全村的妇女来送打糕。志愿军的人数很多,她们必须不分昼夜地做,晚上都不睡觉。
师:还有吗?继续说,我还没听够。
生:这个时候,有可能敌机在上空盘旋,如果发现了她们,炮弹就会扔下来,她们就可能牺牲了。
师:对呀。但是飞机往下扔“炮弹”,有点说不过去吧?(生:扔炸弹)这才对。——他说的这些,书上有没有?
生:没有。
师:书上只说:“冒着炮火,穿过硝烟”,这位同学知道如果炸弹落下来,妇女们就可能牺牲是吧?书上没说,他想到了,很好,还有谁?
生;如果没有大娘的带领,全村的妇女不一定会送打糕给志愿军。
师:不是不一定去,而是行动不统一,时间不一致,力量不集中。大娘经过一番组织,动员。费功夫不费?
生:费。
师:把妇女们集合起来,一块做打糕,一块送上去,路上还要顶着打糕,累不累?
生:累。
师:但是我又有点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上为什么却说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个成语,是说下雪天给别人送去炭,烤火,帮助人,也比喻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人家。志愿军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东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样。
师:哦,我明白了:志愿军空肚子打仗,像是在雪中,可大娘也是在雪中踏雪而去的吗?
生:是踏雪而去,因为她送打糕,又累,又危险。(师插话:所以志愿军……)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师插话:但大娘却……)累得昏倒在路旁。
师:这一段说得不错,可以说已经说服了我。还有哪一段,能感动我,说服我?
生:我来说服老师(读)“八年来,你给了……”
师:(打断,很有情感地范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这么读,慢点读。
生:(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心血!”
师:对,读得不错,大家再读读这两句。(生读)
师: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再读一遍,开始。(生再读)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再读一次再说。
生:(重读)这里就是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
师:好不好啊?
生:好。
师:谁能听出来了,他抓住了哪一个词?一起说。
生:慈母般。
师:对,还有谁想说?
生;就是刚才那句话“八年来”,不是亲人要是培养成亲人的话,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成的,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变成亲人。
师:这回说对了,不是培养是变成亲人啦。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什么了?
生:亲人。
生:“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这句话是说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可是回来时还没走到村子,就累得昏倒了,说明她的身体很虚弱,但她不顾自己的虚弱,坚持给志愿军送打糕。
师:非常好,送完打糕后,大娘付出了代价,昏倒了。
生:我也要说服老师。(读)“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师:(很有情感地范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再读一次。(学生再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次。(学生齐读)
生:对大娘来说,小孙子是她唯一的亲人,可是敌机来了,她不顾小孙子,先抢救伤员,伤员比她的小孙子还重要,在她心里,伤员也是她的亲人。
师: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你说得很好,但你注意到没有,课文中用了许多“反问句”,说得比“陈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说的这些内容,说一个反问句来质问我,把我问得哑口无言。能试试吗?
生:大娘牺牲了小孙子,这不就是亲人吗?
师:不太好,没说清楚,语气也没有多大力量。谁来说?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这还不能说明他们是亲人吗?
师:你话中说的“他们“是指谁?得说清楚,再重说一次。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成是自己的亲人吗?
师:问得很好。我承认我哑口无言了。(众笑)“唯一的亲人“,大娘的其他亲人是不是不在身边?
生:不是,可能是打仗时都牺牲了。
师:都牺牲了,已经不在世上了,只有这么一个小孙孙。但是为了抢救伤员,她又失去了这个小孙孙。大家再读这句话,“您为我们……”要用十分崇敬而又沉痛的情感来读。
生:(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还不够沉痛。(做一次示范)再读。(学生沉痛地读)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一开头志愿军怎么说的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大娘,……几夜没合眼了。”
师:咱们从课文开头起,再把这两句学一下。注意听(范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几夜没合眼了。”(学生学读这两句)
师:别人打拍子唱歌,咱们打拍子读课文,你们看我的手势,就知道抑扬顿挫了。开始。
(配合教师手势,学生重读)
师:这回我不打手势,你们自已读。(学生重读)
师:再往下读。
生:(读)“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师:不错,就是太悲哀了。(众笑)不要那么伤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怀念,一种感激。大家看我的手再读一遍,开始。
生:(读)“大娘,停住……快回家休息吧。”
师:好,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这个自信没有?我发现咱们班同学挺喜欢学习挺喜欢争取第一。但是我一问谁敢自己读,却都往后钻?(众笑)人要是没有自信,这一辈子就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叫自信?相信自己能把摆在面前的事做好,这就叫自信。自信可不是骄傲,现在谁能很自信地举手?有一个了,别人呢?(众笑)你们都笑什么,其实他读起来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这一份自信是最好的。(指导学生读)
生:(读)“大娘,停住您……快回去休息吧!”
师:非常认真!(学生热烈鼓掌)现在他是站在领奖台上的第一名,你要是比他读得好,他就坐下,你站在领奖台上。谁能把他读坐下?(众笑)好,你来。
生:(读)“大娘……快回去休息吧!”
师:好不好?
生:好。
师:谁能再把她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读,学生鼓掌)
师:好,你们俩谁坐?(学生争论,有说他坐,有说她坐)
师:好,两个人都很好,并列第一,谁还读?把他们一齐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朗读)
师:好,谁也别坐了,大家都起立,我们先下课休息!(众笑)◆ 第二课时
师:就像上节课一样,抓住非常有情感的句子来感动我,抓住事实来说服我。刚才大家主要讲了大娘的事实,读出了感情强烈的语气。抓得准,读得好。我想小金花和大嫂这两段你们一定比刚才找得更好,读得更好。行吗?
生:行。
师:开始做准备,同时看大嫂那一段。(学生各自朗读)
生:我说服老师。(读)“那一回,侦察员老王……鬼子看守着。”一个班的鬼子是很多的,她妈妈和小金花就敢去把老王解救出来。
师:不顾个人的安危是吧,对!两个人对一个班,很有勇气。
生:(接读)“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妈妈。可是等来的却是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这句话说小金花的妈妈为了解救志愿军与敌人同归于尽,说明她与志愿军的情谊很深。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那你的意思是说她与敌人同归于尽就是与敌人一块死,对不对?
生:对。
师:谁还想说?刚才没有举过手的同学?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同时感动您。(师插话:好啊,好啊!学生读)“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怎么落泪了呢?”
师:你们发现没有,她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你再读一次,(生重读)大家跟着一起再读一遍。(学生齐读)
生: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她都没有哭,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分别的时候却哭了,我认为她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了。
师:对,刚才上课时,提这个问题的是哪一位同学?(指板书念“平时很刚强为什么分别时哭了?”一生站起来)他刚才解释的你听清没有?
生:听清了。
师:他是怎么解释的?你现在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志愿军在朝鲜战斗了很长时间,他们都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所以小金花在志愿军走的这一天比妈妈牺牲的时候还激动。
师:所以她哭了。先坐下,这里我有一个想不明白的地方,她不忍和志愿军分别,所以掉泪了,那么她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时怎么没哭啊?
生:因为她妈妈是在和敌人斗争中牺牲的,所以她一定要为妈妈报仇,可是志愿军……
师:(打断)我问的是小金花为什么不哭。
生:因为……她妈妈死得很冤。
师:所以就不哭了?(众笑)谁来说明?
生:因为她妈妈是死在战场上,她觉得光荣。
师:所以就不哭了?也说不通。
生:她觉得死得值得,因为救的是侦察员。
师:大家想这么一个问题,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伤心不伤心?
生:伤心。
师:她想哭不想哭?
生:想哭。
师:但她没哭,她的眼泪流到哪去了?
生:心里。
师:流到心里,流到心里变成什么了?
生:仇恨。
师:变成了仇恨,变成了力量。但你怎么知道变成了仇恨?
生:因为书上写着“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这一段前后都读一下。
生:(读)“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我一定要报!”
师:(打断)不像,谁能把它读像了?(另一生站起来重读这句)
师:还是不太像。(又一生重读)
师:大家想,她说她报仇这句话是向着大家喊呢?还是自己给自己下决心呢?
生:自己给自己下决心。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你们仔细体会体会。要咬牙切齿地,把仇恨咽在肚里。读时,不要太流畅,要增加一点停顿,攥紧拳头去读。注意听我读。(范读)大家读一遍。
(学生齐读后,又指名学生起来读)
师:非常好,谁还想读?(另一生站起来读,也读得很好,引起全体掌声)
师:但是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小金花再也忍不住了,流下了眼泪,这是怎么回事?
生:和志愿军的感情太深了。
师:对,她经常和志愿军在一起聊天,在一起战斗,还给志愿军唱歌,“小金花,不要哭了,”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生:(读)“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呀。”
师:读得很有情感,我的确很受感动。通过大娘和小金花这两段我已经看出了咱班同学很能抓事实,经过自己的理解,再变成自己的话来说,非常好;也能够像刚才那些同学用自己的情感读出来,能够感染我。第三段我听听你们读,就知道你们理解了没有,被感染了没有,敢让我听吗?
生:敢。
师:拿起书来,一齐来读这一段。(学生齐读第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读了这段,我现在不让你多说了,只让你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谁说?
生:(读)“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这些话说明了前沿阵地上有生命危险。
师:那么我问你,(读板书上学生提问时写的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到前沿阵地去挖?”
生:志愿军的蔬菜如果不够,体力就不充沛,就没精神,很可能就打输了,所以大嫂就到前沿阵地上去挖。
师:那么我还有一点不懂,朝鲜的大娘、小孩和大嫂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关爱?
生:因为志愿军保卫了朝鲜这个国家。
师:中国人民的好儿女,志愿军战士的血流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大家都知道,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烈士,大娘的小孙子、小金花的妈妈,还有大嫂,他们的血都流在一起。今年,200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50周年,现在各处都在搞纪念活动,所以今天我们学这篇课文就更有深刻的意义,是不是?
生:是。
师;对大嫂这一段,还有话的请继续说。
生:老师,我还想读一下来感动您。(读)“大嫂,请回去吧……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师:读得很有感情,再慢一点就更好了。读快了,不利于表情达意。你听,(教师范读)大家一起来读,注意我的手势。(学生齐读)
生:我还想说服您一下(众笑),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师:(打断)你怎么知道大嫂失去了双腿?
生:课文上说她“倒在血泊中”要“架着双拐”走路。
师:架着双拐并不能说明失去了双腿。按照一般情况,如果真的失去了双腿,就是架上双拐也不能走路。你看,(教师模拟架拐走路)双拐抬起来,身体必须得有一个支撑点,哪怕只剩一条腿,也是个支撑。双腿都没有,双拐无法向前移动,就不能走路。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嫂“身受重伤”,这样就不会有错了。好,你接着说。
生:大嫂腿受重伤,完全是为了志愿军。而且不是别人命令她去的,是她自己挖完了后面的山又去前沿阵地上挖。这就证明了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
师:说得好。如果能把最后一句也改成反问句来问我,我就得向你鞠躬了。(众笑)
生:我只说最后一句吗?
师:可以,说吧。
生:这难道还不能证明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吗?
师:看来我非给你鞠躬不可了!(众大笑)好吧,说话算话。(老师向学生鞠躬,全场鼓掌)我给你鞠躬,你也该有点表示吧?(学生鞠躬还礼,场内又鼓掌)
生:我还想读一下开头两句,这两句太感人了。
师:好,你读吧!(学生很有感情地读)你读得太好了。这几句话首先感动了你自己,对不对?(生答对)然后又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回忆一下,学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段,你们该说一句话了:我原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你们该告诉我怎么样了?
生:是亲人。
师:就是亲人。(问一学生)你认为是不是?
生:是。
师:你要认为就是亲人的话,就在这儿(指板书“不是亲人”的后面)写上“就是亲人”。(学生写上)大家拿起课文,把这最后几小段一起读一下我听一听,能不能感动你自己,感动别人。
(学生一齐朗读最后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听你们一读,我又发现问题了。志愿军说让我们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怎么不多看几眼,多停一些时间?
生:因为火车已经开动,想多看几眼,多停留几刻(众笑)也不行了,所以只能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
师:只能再看一眼,停留片刻,这“一眼”和“片刻”珍贵不珍贵?(生:珍贵)那么读的时候就要把珍惜这一眼、片刻的情感读出来。试一试,大家一齐来读。(学生各自读)
师:强调得还不够,听我读,(范读)谁来读一读?
生:(读)“列车呀,……停留片刻。”
师:我们再请她(指刚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该生读,读得很好)听,她把“一眼”和“片刻”很突出地强调出来了。大家再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读得很好)
师:为什么强调这两个词呢?
生:因为这是志愿军最后一眼看朝鲜人民也是最后一次在朝鲜的土地上停留。
师:就一会儿,是吧?那么你用“哪怕……也”把当时志愿军的心情说出来。
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人民……也好啊。(众笑)
师:哪怕再让我停留片刻也好啊,是不是这样?(众笑)谁再说一下?
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的土地,哪怕再停留片刻,这机会也是非常珍贵的。
师:说得很好,把“一眼”和“片刻”说到一句话里了,不容易。很好,咱们再来读一遍,“列车呀……”开始。(学生一齐朗读)
师:谁自己来读?一定要读得很好。(一学生读一遍,教师做了指导)
师:谁还来读?快下课了,机会快没有了。(一学生读一遍)
师:她读得很温柔,但是温柔中含着情感。(另一学生读一遍)
师:从所有的这些描述中,你们看出了什么呀?
生:伟大的友谊。
师: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不是?把这句再读一读“这比山还高”,开始。
生:(读)“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为什么这样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呢?(指看板书上写的这个问题)
生:因为朝鲜人民帮助了志愿军,志愿军也帮助了朝鲜人民打退了美帝国主义。
师:互相帮助是吗?那学校里有人帮助过你吗?
生:有。
师:那你跟他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吗?
生:还有朝鲜人民为了帮助志愿军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师:对,这句话才对,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朝鲜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没有?
生:洒过。
师:大娘的小孙孙死在这片土地上,小金花的妈妈死在这片土地上,大嫂的双腿受到了重伤,鲜血形成了血泊,志愿军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洒在一起,凝在一起,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友谊是什么凝成的呢?
生:鲜血。
师:是鲜血凝成的。课文学到这里,我被大家彻底说服了,感动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怎么样啊?比亲人还亲。那叫什么?胜似亲人。(在板书“就是亲人”后加“——胜似亲人”)大家看,这实际上也是作者的思路,把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不是亲人的两种人,通过描述他们的感人事实,通过抒发他们之间的感情,使我们感到他们就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这三个问题(指同学在黑板上写下的三个问题)同学懂了没有?你还想说什么?
生:倒在血泊里以后,为什么能治好?
师:倒在血泊里以后会怎么样?挣扎着站起来,挣扎着包扎好以后,慢慢养好伤,明白了吧?你有什么?
生:为什么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因为他们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好象他们的心连在一起。师: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朝鲜人民为帮助志愿军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鲜血凝成的友谊会忘记吗? 生:不会。
师:明白了吧,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问题就下课吧。
本课板书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
抓事实—— 理解 ——说服
抓情感—— 体会 ——感动◆
(转自原作者一枝花)
第三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新民镇新塘小学执教者:陈成娟执教时间:2011年5月4日
师:同学们请回忆一下,从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讲了哪几位亲人?
生: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她们都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生2:我想知道她们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什么代价? 生3:志愿军为什么把她们称为亲人?
讲亲人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那些事例,好好研究研究,并把读懂的地方用“——”画出,不懂的地方打上“?”读完了,大家就来讲亲人,你喜欢讲谁就讲谁,把自己的想法、理解讲出来,讲得有感情,讲得大家都认同,这样才会赢得掌声。那就开始吧!
学生读课文,找事例,教师巡视。
学生自由讲,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生1:我想讲小金花,小金花救出老王而失去妈妈。(师板书:救老王失去妈妈)
生2: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她都不哭,但志愿离开时她却哭了?
师:现在采访。
生:因为她把悲痛化为对敌人的仇恨,所以小金花没有哭,志愿军离开时,她落泪了是因为她把志愿军看成最亲的人,对志愿军那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谁还想讲?
生1:“噩耗“是什么意思?
生2:“噩耗”就是不好的消息。
师:那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消息?
生
3、在课文中指的是妈妈死亡的消息。
生
4、“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生5:“同归于尽”指一齐走向死亡,共同毁灭。
师:课文中指谁跟谁同归于尽?
生6:在课文中是指妈妈跟敌人同归于尽。
生7:我发现了最后一句是反问句。我不会把它改成陈述句。生8:
教师指导读,比较用法。
师:你们都讲得好,继续,谁来讲讲?
生1:我来讲大娘,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为志愿军送打糕,昏倒在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师板书:洗补衣服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道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生2: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陈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一部分特别令我感动。(学生抓住重点词,有感情地读)
生3:老师,我不理解“雪中送炭”。
生4:“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师:课文中指谁在什么情况下给谁送去什么?
生5: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空着肚子在陈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志愿军送打糕。
生6:令我最感动的句子是: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一丢一背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这种情谊就是怎样的?
众生: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齐读最后一句话,指名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师:还要来讲谁的吗?
生: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这段话令我很感动。(师指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用小标题概括地说?
生说,师板书:挖野菜失去双腿
师:这段落话为什么令你感动?你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大嫂勇敢,为了志愿军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生2:我体会到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师板书:深情厚谊)
生3:我也找到一句反问句,我能把它改为陈述句。师:还有不懂的吗?
生1:我不明白朝鲜人民为什么要这样帮助志愿军。生2:因为志愿军为了保卫朝鲜,帮助他们打仗。生3:因为志愿军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
生4:我还不明白志愿军为什么把那里的土地称为亲爱的土地?
师:谁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5:因为志愿在朝鲜的土地上洒过鲜血。
师总结:刚才大家具体讲地讲,那能不能概括地来讲? 为了志愿军,大娘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为了志愿军,大嫂师:难道仅仅是这三位吗?
生:不,还有很多朝鲜人民。
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师:通过刚才你们具体地讲,概括地讲,我们感受到他们不是亲人。其实刚才文中讲的几件事情只是点滴的,8年的抗战中有多少这样的故事,我们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火车就要开动了,我们的千言万语只能化作心中的送别。现在给同学们一个机会,一起来“诵亲人”。师:下面就用你们的朗读,用你们的体会来跟你喜欢的亲人告别吧!(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娘告别?可是大娘不听啊,我们只好请求她,谁来?大娘停不下脚步,我们只好恳求她,更深情地读,大娘还是不听啊,我们只好哀求她,我们的大娘还是不肯回去,最后我们只好命令她,是呀,我们75岁的大娘不走,我们只好请求、恳求、哀求、命令她。现在,你想怎么和大娘送别就怎么读吧!
师:从他们的送别中我们感受到他们不是亲人。所以他们在分手时说:,火车开动了说:火车远去了他们仍呼喊着说:。
师:再见了,亲人,亲人只好这样分别。分手时,想离别的话语大家只好异口同声地发出最后的呼喊,那是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现在,我们一起“别亲人”。请志愿军们和朝鲜人民道别吧!(齐读后三处自然段)这是我们对朝鲜人民的送别,朝鲜人民也会对我们说:“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请你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停留片刻,就这样,这边是志愿军,这边是朝鲜人民,分别读,读一句,接一句。
师:火车启动了,这时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发出同样的声音:再见了,„„(声音逐渐减弱)
师:历史手车轮过,但我们永远记住,再见了。教师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习作(师:你喜欢谁?想对他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第四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 公开课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再读课题。4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首先我们来听写几组词语。
1、听写部分词语。
打糕 唯一 雪中送炭
刚强 双拐 同归于尽(大屏幕出示这些词语)
师:请大家对照投影进行检查,发现有错及时改正。请收好本子,齐读这些词语一遍。
2、读着这些词语,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课文中哪些场景?(指名回答: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为救伤员,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小金花和妈妈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靠双拐行走。师相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志愿军”
3、齐读课题。
师:是呀,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很多,所以,志愿军亲切地称她们为——(亲人),临别时,志愿军深情地呼喊——(再见了,亲人)。
二、倾心研读,感悟“亲人”。20
1、自由读第一段,并回忆: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2、从哪里可以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画出相关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1 A、大娘5(1)“冒着炮火送打糕”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a这儿有个词叫“雪中送炭”,(点词,生读)它本意指———(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支援或帮助)在文中“雪”指(指名回答)(课件强调)“碳”指(指名回答)(课件强调),“雪中送炭”指,(出示课件)用词说话
b、怎么送的?(指名读这几句话)这可不是一般的送,是大娘(点词,生齐读)
哪里不一般?(要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炮火连天,硝烟四起的战场,大娘无所畏惧,她(齐读)在万分危急,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大娘依然(齐读)。
读着这些词语,想着这样的画面,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怕牺牲,热爱志愿军)的大娘
所以,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送来的仅仅是可以吃的打糕吗?(不是)还为志愿军送来了——(温暖,伟大的爱,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力量)。
c、所以,志愿军战士充满感激地说———(指名读最后一句啊),许多同志甚至留着泪说———(指名读),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是会无限感动地说———(齐读)。
d、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吗?(板书“不是亲人”)但却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他们(“胜似亲人”板书)。
(2)“为救伤员,失去孙子”4 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句子,这里有很多词语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相机引导:(点击读“唯一”)“唯一”就是(连续指几名用不同的词语回答:只有一个,独一无二)在敌机来袭的紧急关头,在两人只能先救一人的情况下,大娘丢下了(唯一的小孙孙),却
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这“一丢”,“一背”,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娘爱志愿军,把志愿军当成是自己最重要的亲人。)
d、师:大娘的这一伟大举动让志愿军特别(感激),难以(忘怀),请你带着崇敬之情读读这几句话(指名读,再齐读)
e、师:大娘爱志愿军胜过了爱自己的小孙孙,她就是志愿军的———(亲人)(板书“就是亲人”)
(3)指导朗读“分别时的话”1.5 a、师: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他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请求大娘(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我们怎么能忘怀?”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各种形式读,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认为在文中使用这样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避免平铺直叙,更加强烈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能忘怀吗?(不能)多么深厚的感情啊,(请男生读),(女生能把这些情感读得更强烈些吗?)(4)小结“大娘”这部分。
(指着板书)师:大娘与志愿军(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他们就是亲人),所以,在分别的时候,他们依依惜别———(齐读课题)
2、第一自然段学法总结,小组学习第二三段:读段落,思考问题(问题:这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找出重点句;抓住重点句中的重点词体会感情;有感情朗读句子。
B、小金花(略处理)2.5 a、读了课文,你心目中的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勇敢、机灵、刚强的孩子)b、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的?(生自由逐一汇报句子)
师:小金花把失去妈妈的痛苦转化成了对敌人的满腔仇恨,所以,她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生齐读)
c、师:多么刚强的孩子啊,可是今天,她却泪流满面,因为她与志愿军(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他们就是亲人),所以,在分别的时候,他们难舍难分———(齐读课题)。
C、大嫂(略处理)1(指着板书)师: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他们就是亲人),所以,在分别的时候,他们无限留恋———(齐读课题)。
4、小结写法:多感人的故事啊!作者是怎样将故事写得如此生动感人的?我们先来看1、2、3自然段的开头(看课文),你发现什么了?(师根据生回答小结并板书“临行话别”)我们再来看这几个自然段的结尾(看课文),你又发现什么了?(师根据生回答小结并板书“赞颂友谊”),那自然段的中间都在写什么呢?(师根据生回答小结并板书“追忆往事”);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和满含恳求语句的祈使句开头;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用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朝鲜人民的不舍之情)
四、拓展补充,课堂练笔12
1、师:其实,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许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及小金花妈妈这样的朝鲜人民。为什么朝鲜人们会为志愿军甘心情愿:失去双腿、亲人、甚至生命?
2、师: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付出了许多代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的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呢?文中有星星点点的描述,请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课件出示,读)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1 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2 那是1952年的春天...我们缺少蔬菜...3 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何止这些(出示图)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为了朝鲜人民付出的也是比山还高比还海深!现在,难道你不想对中朝
两国的友谊说点什么吗? 生: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非常伟大!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3、朝鲜人民回忆起这感人的一幕一幕,不禁热泪盈眶,临别之际,他们一定也有许多话想对志愿军说,请模仿第一段的写法,以朝鲜人民,比如说大娘,的口气向志愿军战士道别。(课件出示练笔要求)
4、生练笔。
5、指几名朗读。
6、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课件)
在朝鲜战场上,——————(谁)为了————(谁)浴血奋战,——————(谁)为了——————(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凝成了——————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
五、情境朗读,升华情感4
1、出示分别图(配伤感音乐)
师深情叙述: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难怪分手的时候,志愿军向朝鲜人民发出了这样的呼喊:(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生齐读)
2、师:朝鲜人民也向志愿军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出示句子,其中:“土地”变“战士”,“朝鲜的”变“中国的”,“让我们”变“请你们”,生齐读)——(读后音乐停)
3、师:汽笛长鸣,声声撕心裂肺;列车已缓缓开动,他们就这样,不停地向对方送别。此时,左边的同学就是志愿军战士,右边的同学就是朝鲜人民,我们一起来再现当时的离别场面。(生对读)
4、师: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穿越时空!最后,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凝聚在这深情的呼唤中———(齐读课题两遍)
14再见了,亲人
不 大娘 胜 是 小金花 似
亲 大嫂 亲
人 志愿军 人
就是亲人
临行话别 赞颂友谊 追忆往事
第五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4、结合句子理解“唯
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板书:中朝友谊鲜血凝成)(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板书:围绕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
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