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术报告体会(定稿)
第一场学术报告是谭浩强教授给大学生作了“怎样走向成功之路”的报告。谭教授通过自己几十年的丰富而曲折的经历,向大学生深刻地讲述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他总结了一个人一生中应当正确处理好的十个关系。报告观点鲜明,感情真挚,内容丰富,有血有肉,语言生动,富有哲理。深深打动了每个学生的心灵,许多学生站着听了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在每一所学校都引起十分强烈的反应。同学们都说:“多年没有听到过这样精彩的报告”。许多学校的领导认为谭教授给大学生上了一堂丰富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带着激动的心情,我聆听了谭浩强教授《怎样走向成功之路》的专题报告。三个小时精彩的报告,让我感到他不仅在计算机专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更用几十年的辛勤努力和奉献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74岁高龄的谭教授一走进会场,就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他围绕国家七十多年的发展变化,向我们讲述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点滴经历,让我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国家的需要、组织的需要,永远是他在进行抉择时考虑的因素,无论是在解放前国家饱受战争之苦时他投笔从戎的那份坚毅,还是在服从组织安排并通过自学为学生讲授计算机课程时的那份果敢,都用实际行动告诉青年一代,该怎样努力才能走向成功。在掌声中,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特别是当谭教授讲到“我们可以在平凡中生活,但绝不能在平庸中生活”,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平凡是生活的特点,但是平庸却反映了生活的态度。生活是一种态度,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的坎坷曲折,迎接美好的未来。
第二场学术报告是教授纪德尚有关社会工作前言问题的学术报告,纪德尚教授首先对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做了分析,认为我国社会服务工作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和进步,社会服务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社会服务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我国社会学科的发展应与世界接轨,社会学科的发展应与思维发展相结合。纪教授对高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认为高校社工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以自身的服务效果来吸引政府的重视;高校社工专业教师在其领域起领导作用,他们既是社会工作者,又是理论体系的构建者,应纠正重课程设置,轻知识建构的观念,培养实用性教师,研究性教师。
纪教授的报告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生动风趣,并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现场气氛十分融洽。本次讲座加深了同学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扩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使我受益匪浅。
第三场学术报告是李梦如教授首先谈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他说课堂教学就是要将知识的科学形态转化为知识的教育形态,使学生容易接受、便于掌握;将知识的书面形态转化为知识的生动鲜活的形态,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通俗的说就是把自己清楚的东西讲给别人,让别人也清楚。并且强调只有先让自己清楚了,才有可能达到让别人清楚的目的。
李梦如说,使自己清楚的两个必要条件是:“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要投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宽广的知识面,并且要有科研。科研要应用基础知识,熟能生巧,才能有深切的体会;科研还要学习新的更高深的知识,居高临下;最后的目的是要探索,创新,这是数学思想的掌握,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才懂得怎样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在讲到要投入时,李梦如说:只有备好一门课,才能上好一堂课。在上第一堂课之前,教师应该弄清楚这门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前期预备知识,后续课程中的需要以及这门课的内容、逻辑结构、知识结构、特点。他说每一章不只有它的知识结构,同时还有逻辑结构。为说明这一点,李梦如教授用重要极限和圆面积的极限求法作例证,透彻地分析了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李梦如认为,为了使别人清楚,教师需要:恰当地处理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要合理整合,互相渗透,比如用物理实例来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循序渐进,要记住你自己清楚的学生未必清楚;潜移默化,将难点分散开来使学生更易掌握;最终达到融会贯通。李梦如说课堂教学中要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并且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并不是问答式。李教授的讲解广泛例证、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进行数学例证时更是信手拈来,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第四场学术报告是侯维岩教授做了题为“物联网技术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会。电气学院副院长秦长海教授主持此次会议,电气师生30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侯维岩教授首先诠释了物联网的定义和历史。的战略布局‘物联网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物联网的关键技术(RFIO、WSN、Ziy Beed等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根据实图实例讲解中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SN,阐述了物联网总体应用前景和物联网的未来。最后侯维岩教授还与同学们进行了对话交流。侯维岩教授幽默的谈吐、渊博的学识,赢得了电气学院学子的一致好评,座谈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此次座谈会旨在让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电气自动化工程类学生了解物联网在测控技术系统中的应用及发展动态与发展趋势,增加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虽然我们专业在此方面不太了解,听完报告后,还是受益良多,增长了许多见识。
第五场学术报告是二月河院长为大家做了题为“我的自学之路”的学术报告。报告中,他首先简要地回顾了自己坎坷的求学之路。在特殊的时代,无缘大学的他在军旅生活中没有放松自己对学习的要求,带着对书的渴望与热爱,一步一步走上了自己的文学自学之路。会上,二月河先生从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角度强调了读书对了解一国文化和文明的作用,举了不同的例子来阐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然后,他结合自己作为党代表向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汇报,谈了当前文化发展形势,并说明在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高度融合和西方文化的大量介入下,新的网络传媒工具为催生新的文化体裁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繁荣和发展祖国文化,提高华夏文化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地位。对待书籍的态度,他提出“没有坏书,只有不正的读书心态”的观点。他从考古、历史、学习、生活等方面谈文学,真诚恳切地为大家讲述了读书之兴趣,读书之选择,读书之价值等方面的心得,他鼓励大家多读好书,仔细读书,不带功利性的读书,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去补充,才会使自己学的更精细,有所收获。在谈到自己“帝王系列”的创作时,他把康、雍、乾三位皇帝归至“回光返照组”,并称在他们的统治下,中国有活力、璀璨的一面,但并不能掩盖住封建王朝腐朽和落后的成分,之所以能得出这个结论,就得益于自己的读书。他希望广大学子要发扬、传播人文精神,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拼搏进取,为祖国的文化繁荣和中原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先生风趣应对,博得阵阵掌声。整场报告会,二月河先生以幽默智慧而又严谨大方的谈吐、深厚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朴素睿智的人生态度为在场师生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令人意犹未尽,深受启发。听完此次报告,我明白多读书是好的,增长见识,增长知识。
这五场学术报告不仅让我对其内容有深刻的体会,也让我领悟到了以后该如何更好的听报告。
首先,在听报告的时候,要专心,保持安静。一来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二来也是对演讲者的尊重。在我听报告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居然还带着耳机,边听音乐边玩手机,根本不是来听报告的。还有些人总是在不停地窃窃私语,严重影响了别人,而且也是对演讲者极大的不尊重。我想,不管做什么事,有心是很重要的。
其次,在听的过程中要做适当的笔记。来给我们演讲的几乎都是教授级别的,这些人都是在学术方面有很高造诣的,因而他们的许多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所
以我们听的时候应与演讲者同步思维,简明扼要地记录他所讲的框架内容,又或者是他们所提的新观念、新词汇以及你个人认为比较有深度的一些话语等等,都是应该及时记录下来的,以便之后的思考。
再者,就是要学会大胆地提问。通常在一场报告结束之后都会安排与会者进行自由提问,而我们大多数人或许因为疲劳或者本身较为羞涩不愿向教授进行提问,白白地放弃了一次自我提高的机会。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教授们所提出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不妨借这个自由提问的机会,结合自身的专业,联系社会现实,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和看法。对于个人,这既是与主讲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又能在提问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参加这样的自由提问对于思维的拓展和理论表达能力的提高更会有不小的收获,提问得到的答案有助于去除疑问、拓展思路。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正确筛选报告。大学里的讲座报告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而正确筛选取舍报告是十分必要的。听讲座报告,应该是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进行,如果某个报告与自己的课程相冲突,首选的还是课程,毕竟课堂还是最重要的。如果为了听一场讲座而错过了几节课程,我认为是得不偿失的。不管怎样,还是应该把课程放在第一位。另外,应该去听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或报告,兴趣是人最好的导师,一个没有兴趣的人是悲哀的,他的生活会没有方向感。聆听自己感兴趣的报告,即不会觉得报告的内容枯燥乏味,相反,你会很享受这个过程并且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报告。除了选自己感兴趣的报告之外,也可以选择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报告来听。这样不仅可以弥补你在课堂上的一些空白,而且会拓展你的专业知识,这样以后学习专业课会变得更加轻松。
以上便是我的心得体会,总而言之,这五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让我受益匪浅。我想未来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或报告,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第二篇:学术报告总结体会
学术讲座总结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导师:***
2012年5月25日
目录
1.Space Charge in Insulating Polymers: Origins, Field Distortion, Ageing and Reliability.............................................................3 2.构建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3.高速铁路的选线理念...................................................5 4.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Contacts.......................6 5.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7 6.京沪高铁——伟大的人才工程..........................................9
导师签字:
时
间:
****年**月**日 1.Space Charge in Insulating Polymers: Origins, Field
Distortion, Ageing and Reliability 主讲人:L.A.Dissado 讲座地点:逸夫馆4319 讲座时间:2011年9月28日
2011年9月28日上午,在逸夫馆4319参加了由英国Leicester大学L.A.Dissado教授为研究生同学做的专题讲座,讲座的题目是《Space Charge in Insulating Polymers: Origins, Field Distortion, Ageing and Reliability》。
Dissado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聚合物绝缘中的空间电荷效应:空间电荷的来源、空间电荷对电场的畸变作用,空间电荷的老化作用以及绝缘的可靠性。
首先,Dissado教授提出,电极的注入将是绝缘中空间电荷的主要来源。空间电荷注入到绝缘材料以后,将在绝缘材料内快速运输,并有可能被陷阱所捕获,被捕获的电荷由一个陷阱运输到另一个陷阱,也将导致电荷的移动,这是空间电荷在绝缘材料内的整个运输过程。
接着,Dissado教授介绍到,空间电荷的分布将依赖于绝缘材料本身以及电极-界面的特性。空间电荷将使绝缘材料局部的场强增加,可能大于材料设计能够承受的最大电场应力,这也就加速了绝缘材料失效进程。此外,空间电荷中心储存有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可能导致老化过程中对绝缘材料的巨大破坏作用,最终导致绝缘材料的失效。
此外,Dissado教授讲到,空间电荷的积聚依赖于陷阱的密度大小,同时,空间电荷的积聚程度可以作为老化评估的一个参数。空间电荷的注入是导致电气树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且,空间电荷是决定电气树的形状以及电气树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
最后,Dissado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介绍到空间电荷是近年来国际上在电介质老化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重点,空间电荷研究的发展最终将促进电介质理论的进步。
体会:
听了Dissado教授的《Space Charge in Insulating Polymers: Origins, Field Distortion, Ageing and Reliability》讲座以后,我对国际在空间电荷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通过Dissado教授对空间电荷的介绍,了解了空间电荷对研究电介质老化的重要性,了解了空间电荷在电介质中的运输过程,同时,也认识到研究空间电荷的技术限制。通过本次讲座的学习,对Dissado教授严谨的科研作风赞叹不已!2.Wiley-Blackwell投稿专题讲座
主讲人:莫子杰
讲座时间:2011年10月24日 讲座地点:
为了学习一些在发表文章方面须知的事项及方法,10月24日下午2:00在九里校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红楼218阶梯报告厅听了由John Wiley & Sons Inc.(约翰威立公司)的作者服务总监莫子杰(James W.Murphy)做的专题讲座。
John Wiley & Sons Inc.(约翰威立)—自然科学与工程类科—作者服务总监。负责约翰威立公司亚太地区自然科学与工程项目的书籍、期刊,以及网上内容于全球出版。除了管理自然科学与工程项目,他的职责主要集中于机械、通信、电子等工程方面的内容发行,特别是在约翰威立公司与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出版书籍方面的合作。
本次讲座所围绕的主题是:在学术书刊上成功发表论著的策略。在讲座过程中莫子杰从下面的10各方面为我们展开进行了详细的讲述:
(1)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2)出版道德规范包括哪些方面;(3)编辑、评审如何评估论文;(4)论文被接受后还要做些什么;(5)如何让投稿过程更顺利;(6)更多投稿资源去哪找;(7)投稿时要注意什么;(8)为什么要写书;(9)成功出版有哪些要素;(10)出版书有哪些步骤。
体会:听了这次专题讲座了解了论文发表过程所需的环节以及注意事项,也了解到怎样去投稿,去哪里投稿,怎样让投稿过程更顺利,同时通过讲座也知道了怎样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这些都是自己在研究生生涯中肯定要遇到的问题,扫除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迷茫,受益匪浅。
3.高速铁路的选线理念
主讲人:易思蓉
讲座时间:2011年11月27日 讲座地点:逸夫馆4224 2011年11月27日晚7点,在逸夫馆4224教室听了一场由土木工程学院铁路与隧道工程系博士生导师易思蓉教授为研究生同学们做的主题为《高速铁路的选线理念》的专题讲座。
“为什么修铁路,铁路是怎么构成的,铁路线路是什么?”易思蓉教授从这三个方面的疑问引出了讲座的主题《高速铁路的选线理念》。首先,易思蓉教授指出,高速铁路选线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规划线路的基本走向,选定铁路的主要技术指标,设计线路的空间位置和布置线路上的各种结构物。这几个内容是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反驳了国内某些专家提出的高速铁路不选线的理论。
随后,易思蓉教授总结了高速铁路的主要技术特点,其中包括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高性能的技术装备,高水平的运营管理系统和综合维护系统等。易教授强调,由于国内客运专线的不可替代性,必须要求高速铁路的维修周期要延长,不仅需要高品质的铁路硬件设施,还需要后期高水平的管理和维护系统,虽然这些都需要花费较高的经济代价,但是,高速铁路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最后,易思蓉教授提出了高速铁路选线的五大理念:要突出旅客的舒适性;要能够满足高速目标值的要求;要能够确保工程安全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方便旅客;要与人文地理环境相整合。此外,易教授还列举了大量国内外的经典工程案例,从各个方面论证了这五大理念的必要性,并再一次有力验证了选线对高速铁路的巨大作用。
体会:
作为一名电气的学生,由于此前从未接触过土木相关专业,听了易思蓉教授的《高速铁路选线理念》讲座以后,受益匪浅,同时也对高速铁路的选线技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认识到了选线对于建设高速铁路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认识到好的高速铁路选线还需要与已有建筑物相协调,要在满足经济性的前提下,选择最合理的线路;同时也注意到,近年来,高铁工程的各项设计越来越注重体现人性化,各项服务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也正体现出我们的国家正在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蓬勃发展。4.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Contacts 主讲人:S.A.Boggs 讲座时间:2011年12月5日 讲座地点:电气馆3422 2011年12月5日上午,在电气馆3422参加了由美国Connecticut大学S.A.Boggs教授为研究生同学做的专题讲座,讲座的题目是《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Contacts》。
S.A.Boggs教授主要从材料的选择、电热耦合以及其建模与仿真等几个方面向同学们做主题讲座。
首先,S.A.Boggs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铝的非线性特性,介绍了两金属接触时,当电流在250~300A的范围内,温度最高的金属材料是银。介绍了电热耦合时,需要首先了解两金属的实际过程,这将对其后所要做的建模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倘若建模出错,而后进行的所有工作都将是做无用功,而建模如果正确,这将促进下一步的工作顺利进行。
S.A.Boggs教授介绍到温度——时间的关系曲线与电路理论中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相似性,并向同学们现场演示了,利用电路中的L、R与C电路代替电接触中的电热效应,建模,并进行仿真,向大家分析了仿真结果,得出了相应的结论。通过分析,得出了电与热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S.A.Boggs教授向大家介绍了集肤效应深度对计算等效电阻的影响作用,分析了集肤效应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其具体的影响过程。随后,向大家分析了利用PSCAD仿真软件进行相关建模与仿真的过程。
体会:
听了S.A.Boggs教授的《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Contacts》讲座以后,我对材料科学中的电接触现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认识到在对一个具体的实际过程进行仿真时,需要深入地了解整个过程的发展以及特性,这样才能正确地进行建模,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仿真结果。同时,通过本次讲座,我对S.A.Boggs教授严谨的科研作风以及平易近人的为人态度表示非常地佩服!5.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主讲人:丁荣军 讲座地点:国际会议厅 讲座时间:2012年3月8日
2012年3月8日上午,在国际会议厅参加了由我校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荣军院士为研究生同学做的题为《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讲座。
丁院士首先介绍了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史,包括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控制方法的发展;计算机控制处理速度的提升。
随后,丁院士介绍了在控制技术方面的突破,主要介绍了下面三种控制技术: ①PWM控制技术
以四象限整流控制技术为例进行了讲解,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是在低负荷情况下抑制谐波提高功率因数。
②传动控制技术
传动控制技术是牵引传动系统的核心技术,传动控制技术已经由转差电流控制发展成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等。丁院士还分别对转差电流控制技术;矢量控制技术;直接转矩控制技术进行了介绍。
③绿色节能减排控制技术
这一方面丁荣军院士展开对四象限脉冲整流技术和软开关技术进行了介绍。
介绍完三种控制技术后丁院士还提出了控制技术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非线性、负载突变条件下,牵引系统的快速调节;牵引力最大输出以及谐波的降低。
接着,丁院士介绍了抗干扰技术的发展。丁院士向同学们介绍到,发射源、传播途径以及敏感源是干扰产生的三大因素。而目前抗干扰的主要措施就是切断干扰的传播途径,主要抗干扰技术包括:功率模块独立封装、合理频率分区、主牵引电路与辅助电路独立接地、控制系统采用浮地技术等。
最后,丁院士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新一代技术的发展,SiC电力电子器件应用于变流器的优点包括:电力损失降低、冷却机构实现小型化、周边部件实现小型化等,还对以太网的列车网络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技术、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的优点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体会:
听了丁荣军院士的《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讲座以后,受益匪浅。我不仅对现代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对变流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不仅如此,通过听这个讲座我也了解到丁院士作为我国轨道交通牵引电传动与网络控制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主持开发的传动控制系统、牵引变流器和列车控制网络已大量用于机车、高速动车组、城轨车辆和电动汽车,为中国铁路从普载、常速到重载、高速以及城轨交通装备和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在学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擅长管理方面的工作。丁院士在讲座的最后分享了他的学习心得,并对我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丁院士的求学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6.京沪高铁——伟大的人才工程
主讲人:赵国堂 讲座地点:国际会议厅 讲座时间:2012年5月19日
2012年5月19日上午,在国际会议厅参加了由铁道部副总工程师、我校兼职教授赵国堂为研究生同学做的专题讲座,他以“京沪高铁—伟大的人才工程”为题,与研究生朋友近距离交流,畅谈优秀人才的修炼之道,在2个小时时间里,赵教授以京沪高铁建设工程为基础,分三个部分为大家解答了人才练就的法门。
盛世中国高铁路,出世当惊世界殊
赵教授回顾了我国高铁发展的艰难历程。从广深高铁艰难起步,到秦沈高铁羽翼渐丰;从上海磁悬浮大胆探索,到京沪高铁横空出世,我国高铁事业经历了数十载的探索和积累,终于厚积薄发,一条又一条高铁在祖国大地铺展延伸,中国一跃成为世界高铁强国。然而这些辉煌的成就,与我国围绕高铁事业而开展的人才计划分不开。
竢实扬华多才俊,神州万里竞风流
在谈到我校学子为京沪高铁所作的贡献时,赵教授颇为自豪,并作诗句“竢实扬华多才俊,神州万里竞风流”。他说,京沪高铁总设计师何华武教授、工程总指挥李志义教授,董事长蔡庆华教授都师出我校,此外,该项目技术的中坚力量也多出自西南交通大学。此外,赵教授还列举了用新工艺解决环境问题的魏强博士,以及赵教授师徒两代十博士为京沪高铁做出的贡献。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回顾各界人才为京沪高铁提供的技术支撑,赵教授语重心长地说,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理论是工程的灵魂。赵教授告诫大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才,必须把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造。体会:
听了赵国堂教授的《京沪高铁—伟大的人才工程》讲座以后,倍受鼓舞。认识到国家的发展为我们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机遇,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行业发展前沿,做任何事都争取做到最好,怀有远大的目标和舍我其谁的气概,这样才会在研究生阶段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提升。
第三篇:学术报告收获体会
学术报告1 《能源互联网》收获与体会
报告人 孙宏斌(清华大学电机系)
此次孙宏斌教授的报告主题是能源互联网,孙教授从 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how(怎么做)三个层面对能源互联网进行阐述。
首先报告人提出为什么要提出能源互联网。
分析现状可知,现有能源系统面临三大重要挑战:1.能源生产不可持续,需要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2.能源使用效率低,需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3.能源行业内向保守,需要实行能源体制革命。
然后报告人阐述了能源互联网有何特征。
从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架构来看,分为物理互联和数据互联两个层面。1.物理互联层面是“能源系统的类互联网化”,利用互联网理念对现有能源系统进行改造,使能源系统具有类似于互联网的某些优点,主要表现为:多能源开放互联,电、热、冷、气、油、交通等多能源耦合互补;能量自由传输,表现为远距离、高效、大容量、双向、端对端、选择路径、无线传输等;开放对等接入,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即插即用性。2.数据互联层面是“互联网+”,为信息互联网在能源系统的应用和融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设备数据化,所有主体自由联接,形成能源互联网“操作系统”,主要体现为:能源物联,在不影响安全等前提下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共享;能源管理,不同能源类型的分布式协同管理和源、网、荷、储的实时互动优化;能源互联网市场,为能源的自由交易和众筹金融提供平台,实现能源互联网各要素的共生共赢。
另外,能源互联网又具有开放、互联、以用户为中心、分布式、共享、对等等理念及特性。
开放:开放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理念,表现为:多类型能源的开放互联、各种设备与系统的开放对等接入、各种参与者和终端用户的开放参与、开放的能源市场和交易平台、开放的能源创新创业环境、开放的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开放的数据与标准等。
互联:互联为能源的共享和交易提供平台,创造价值,包括:多种能源形式的互联、多类能源系统的互联、多异构设备的互联、各类参与者的互联等。
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是在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满足用户不同品位的用能、生产和交易能源的需求。
分布式:分布式是重要动力,光伏等适合分布式,用户也将成为分布式的能
源产消者。
共享:共享是能源互联网的精神,通过共享实现资源的高效化利用。
对等:对等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形态,打破垄断,去中心化,不同参与者处于对等位置。
最后,报告人提出虽然能源互联网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是还需要突破一系列技术,即怎么做。
能源互联网的问题:1.多能源网络的耦合:包括设备级技术、系统级技术、市场机制和运营模式等层面的关键技术。2.开放环境下的信息-能量耦合:包括能量信息融合、信息-能量耦合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基于数据科学管理与运行模式等。3.多能流能量管理问题:多能流耦合、多时间尺度、多管理主体。
聆听完整个报告,我不禁对于能源互联网充满了憧憬,从其设想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前沿科技的巨大魅力,使我为现代技术发展而惊叹,同时也知到了要实现该技术所需要面临的艰难困阻,使我为科学技术的来之不易而感叹。
学术报告2 《电力系统中的碳捕集技术及其应用》收获与体会
报告人 康重庆(清华大学电机系)
此次康重庆教授的报告主体是电力系统中的碳捕集技术及应用。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其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占到所有温室气体总温室效应的77%以上,在此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而电力行业作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部门,实现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将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低碳经济、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因此电力系统中的低碳化的研究也具有了巨大的现实意义。
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CS)是当前最受关注的低碳技术之一,CCS技术通过将二氧化碳从排放源排放的气体中分离出来,输送到安全的封存地点,从而实现二氧化碳与大气的长期隔绝。
报告人在分析了发展背景之后,又讲述了碳捕集的技术环节及其发展前景。
CCS技术主要包括捕集、传输与封存3个环节,其中与发电厂紧密相关的主要是捕集环节。从其现有的技术条件及其发展前景来看,电厂的碳捕集技术主要分为三种技术路线:1.燃烧后捕集,是指对电厂燃烧后的烟气实施二氧化碳的分离与捕集,该方式不改变电厂原有的发电流程,适用范围广,可运用于现有的绝大数电厂之中;2.燃烧前捕集,是指在碳基燃料燃烧前先将其化学能从碳元素中转移出来,然后再将碳和携带能量的其他物质分离;3.富氧燃烧捕集,是指以纯氧代替空气作为助燃剂在燃烧前即去除了大量的氮,这将使得燃烧后烟气中的主要成分仅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通过脱水即可回收得到高浓度的二氧化碳。
与电厂中一般的脱硫、脱硝或除尘等附加系统所不同的是,碳捕集系统的能耗巨大、流程复杂,并且与电厂的发电循环联系紧密,具有复杂的运行机理。并且与传统的火电厂相比较,在灵活的运行机制下,碳捕集电厂可以通过调整对碳捕集系统的能量供应,快速改变其净发电出力,从而使电厂具备良好的调整特性。
尽管引入CCS技术将使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与同类非捕集机组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从而带来额外的发电成本,但却可以利用其良好的调整能力,实现其与不同类型电源的协调运行,为电力系统的运行提供有价值的辅助服务。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将碳捕集技术与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引入碳捕集电厂并实施灵活的运行机制,可以利用其良好的调峰能力和调节性能,实现与风电的协调运行,并提高电力系统对于大规模风电装机并网的支撑能力。
通过此次报告,了解了碳捕集技术在现代电力行业中的发展前景,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现代还没有十分成熟的技术实现碳捕集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不过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必定能被解决,科技的发展与生存环境的改善可以兼得。
学术报告3 《宽禁带电力电子发展及展望》收获与体会
报告人 盛况(浙江大学)
电力电子器件是电力电子技术的重要基础。由于传统的硅电力电子器件的性能已经逼近其材料极限,很难再大幅提升硅基电力电子装置的性能。以碳化硅和氮化镓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器件比硅器件具有更优的器件性能,成为电力电子器件新的研究发展方向。随着成本的降低和材料质量的提高,宽禁带半导体器件的市场会逐渐打开,在电力电子市场更充分的发挥其优势。
报告人首先分析了SiC器件的发展情况。
SiC功率二极管有三种类型:肖特基二极管(Schottky Barrier Diode,SBD)、PiN二极管和结势垒肖特基二极管(Junction Barrier Schottky,JBS)。
SiC单极型器件:1.SiC MOSFET, 功率 MOSFET 具有理想的栅极绝缘特性、高速的开关性能、低导通电阻和高稳定性;2.SiC JFET,SiC JFET是碳化硅结型场效应管,具有导通电阻低、开关速度快、耐高温及热稳定性高等优点。
SiC双极型器件:1.SiC BJT,与传统 Si BJT 相比,SiC BJT具有更高的电流增益,更快的开关速度及较小的温度依赖性,不存在二次击穿问题,并且具有良好的短路能力;2.SiC IGBT,SiC MOSFET 的通态电阻随着阻断电压的上升而迅速增加。在高压领域,SiC IGBT 将具有明显的优势;3)SiC GTO,在大功率开关应用中,晶闸管以其耐压高、通态压降小及通态功耗低而具有较大优势。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加重、节能减排的需要以及一些高端电能变换的要求,国际上研究 GaN 器件的热点逐渐转向应用于电能变换领域的 GaN 电力电子器件。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GaN 具有禁带宽度大、饱和电子漂移速度高、临界击穿电场大和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因此基于GaN 材料制造的电力电子器件具有通态电阻小、开关速度快、高耐压及耐高温性能好等特点。与SiC 材料不同,GaN 除了可以利用GaN 材料制作器件外,还可以利用GaN 所特有的异质结结构制作高性能器件。GaN 可以生长在Si、SiC 及蓝宝石上,由于在价格低、工艺成熟且直径大的Si 衬底上生长,GaN 具有低成本、高性能等。
当前,硅半导体器件应用广泛,从高技术应用领域到传统产业,特别是一些重大工程如三峡、特高压、高铁、西气东输等,乃至照明和家电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硅电力电子器件待开发的应用空间仍旧十分广阔,市场前景仍较好。但是,硅电力电子器件本身的技术、制造工艺发展空间已经不太大了。而SiC和GaN 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则由于其突出的优势,代表着电力电
子器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为宽禁带器件的使用还不够成熟,且在价格上宽禁带器件并没有优势,而且考虑到安全性、市场使用惯性,完全接受宽禁带器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SiC 和GaN 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在将来虽不太可能全面取代硅功率MOSFET、IGBT 和GTO(包括IGCT)。但是,从长远看,有可能形成如下一种格局:SiC 电力电子器件将主要用于1200V 以上的高压工业应用领域, GaN 电力电子器件将主要用于900V 以下的消费电子、计算机/服务器电源应用领域。
学术报告4 《直流-直流自耦变压器》收获与体会
报告人 文劲宇(华中科技大学)
文劲宇教授在报告提出了一种直流–直流自耦变压器的拓扑,用于互联两个电压等级不同的高压直流系统。常规的隔离型直流–直流变换器一般需要经过直流–交流–直流两级交/直变换,两个互联的直流系统之间没有直接的电气连接,而直流自耦变压器所互联的两个直流系统之间有直接的电气连接,只有部分互联功率需要经过两级交流/直流变换。为此,直流自耦变压器所使用的换流器总容量低于常规直流–交流–直流变换技术。报告详细介绍了直流自耦变压器的拓扑,推导了直流自耦变压器中每个换流器的额定直流电压和额定功率的设计方法,设计了直流自耦变压器的控制策略,在PSCAD/EMTDC 下仿真验证了直流自耦变压器的可行性。
报告人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直流-直流自耦变压器:
1)直流自耦变压器拓扑及额定参数设计
2)直流自耦变压器的控制
3)直流自耦变压器的扩展技术
本报告提出了一种直流自耦变压器的拓扑。该拓扑与常规直流–交流–直流变换技术相比的优点有:
1)常规直流–交流–直流变换技术所有传输的有功功率都需要经过两级交流/直流变换,而直流自耦变压器中仅部分传输的有功功率需要进行两级交流/直流变换,为此直流自耦变所需要的换流器容量远低于常规直流–交流–直流变换技术。
2)由于仅部分传输的有功功率需要进行两级交流/直流变换,直流自耦变的损耗远低于常规直流–交流–直流变换技术。
3)由于另一部分功率可以通过直接电气连接进行传输,直流自耦变所使用的交流链路容量也远低于常规直流–交流–直流变换技术。
学术报告5 《输变电设备物联网》收获与体会
报告人 李剑(重庆大学)
物联网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目前物联网在电网的应用还较为简单,智能用电系统与智能电表的联网是物联网在电网的初步应用,尚未在电网设施运行安全监控与电力资产优化管理方面得到应用。因此,将输变电设备智能化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建立输变电设备物联网,将对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输变电设备物联网是一个以物联网为基础的输变电设备智能监测、状态评估和全寿命周期管理一体化系统。在分析输变电设备智能化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李剑教授提出了一个基本思路:通过研发输变电设备全景信息模型、感知体系、通信模型与接口规范、集成平台及全寿命周期管理等关键技术,建立与智能电网发展相适应的输变电设备物联网。最后,探讨了输变电设备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李剑教授的报告,针对物联网技术与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的关系,提出了输变电设备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思路,和输变电设备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在开发和完善输变电设备智能化的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本报告以构建感知互动、自治高效和安全可靠的输变电设备物联网系统为目标,拟从以下5个方面开展相关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1)输变电设备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全景信息模型研究。构建具有自治协同能力的输变电设备物联网的信息感知、数据传输、信息集成融合以及智能分析应用等分层分布式体系架构,研究输变电设备全景信息模型标识体系及其适配方法,建立输变电设备全景信息模型及其规范。
2)输变电设备物联网一体化智能监测装置研制。针对输变电设备全景信息及通讯模型与接口规范,研制支持输变电设备物联网的智能监测传感器,开发分布自治能力的一体化智能监测装置,适用于构建变电站、输电线路与换流站设备物联网。
3)输变电设备物联网通信模型与接口体系构架研究。研究适用于变电站、输电线路与换流站的物联网信息交互技术,研究基于IEC标准的输变电设备物联网的通信模型与传输实体之间的接口规范,建立输变电设备物联网的通信架构。
4)输变电设备全景信息集成平台研发。研究基于IEC标准的输变电设备全景信息的集成、共享和协同处理技术,以及公共安全信息的接入与共享技术,研
发输变电设备一体化全景信息集成平台。
5)输变电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研发。研究基于全景信息的输变电设备综合评估方法,覆盖输变电设备故障诊断、状态评估、事故预警、状态维修、故障处置、资产管理等的全业务功能,开发基于技术性与经济性分析的输变电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制定基于物联网的输变电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规范与标准体系。
输变电设备物联网满足输变电设备信息获取的实时性、准确性、全面性的需求,实现数据模型和通信接口的标准化、规范化,并实现全寿命周期管理,可应用于各级电力企业。通过建立输变电设备物联网,能够提高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和可控度,实现设备状态的智能化检测和诊断,减少输变电设备故障,为电网规划和运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并提高电力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进而提升我国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智能化水平。
输变电设备物联网将是一个新的产品体系,包括一系列技术水平更高的在线监测、智能诊断以及物联网相关产品,更能满足智能电网发展的需要,将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此外,电力企业为提升设备资产智能化管理水平急需输变电设备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因此,输变电设备物联网以物联网为基础,形成输变电设备智能监测、状态评估和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一体化系统,在智能电网的大环境下,在国内外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第四篇:得分析体会学术报告心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Paolo Salani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正教授,是一个很年轻也很优秀的数学家。十月份应科大数学系邀请访问,并做了系列报告。我有幸聆听了Pf.Salani 的系列报告。由于报告相对专业,所以来听讲座的人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数学系偏微分方程方向的研究生和老师。
由于是系列报告,Salani 报告相当仔细。作为偏微分方程的专家,他讲解了偏微分方程发展的历史、方程在微分几何和分析中应用以及对数学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和重要影响,并且报告了他的一些代表性工作。Salani 深厚的数学功底、风趣的演讲以及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们受益匪浅。比起国内一些老师的夸夸奇谈,Salani 对数学的理解和热爱更能让我们这些研究生投入都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报告之余,Salani 还主动找我们聊天。由于我们方向接近,我带着我的一篇论文去找他交流。他给我了很多好的意见。另外我们聊了很多数学八卦,还有政治新闻,包括中国的崛起、美国的霸权。这个意大利人对美国也有些意见。
通过Salani的系列报告和交流,我想我学到和了解了很多东西。对于数学和生活,保持低调乐观的态度是一种境界。踏实学习快乐生活应该会是很幸福的。
姓名:陈传强(BA10001005)
第五篇:学术报告
为积极响应国家“两减”政策,为植保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并在昆虫防控上拓宽视野,我院邀请了美国陶氏化学公司从事抗虫基因研究的李华荣博士在12月7日下午3时做了题为“RNAi for Insect Control”的学术报告。此次交流会议由校长助理、农学部部长王进军教授主持,向仲怀院士出席了此次报告会。
首先,李华荣博士对RNAi在WCR(Western Corn Rootworm)防控中的概况做了简短的介绍。接下来他重点介绍了研发RNAi防控WCR的过程以及重要成果。他通过大量科学实验证明,RNAi防控中WCR中,长片段的dsRNA起了重要作用而并非小片段的siRNA。接下来他又证明了RNAi在WCR中是系统性的干扰,而并不会结合内源RNA进行扩增。这两大重要发现在为接下来的利用RNAi转基因技术防控WCR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在交流环节中,听众与李老师就RNAi防控技术是否会产生抗性、长片段dsRNA在杀虫中起重要作用的原因,以及开发新转基因作物在安全评价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Jean Kallerhoff教授在34教4楼报告厅进行了以“Understanding plant response to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a major challenge into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face environmental issues”为主题的报告, 阐述了理解植物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是面对环境问题的巨大挑战以及植物在自然环境对重金属胁迫的分子生物学反应。此次学术交流吸引了众多农学专业老师同学的参加,并在轻松的氛围中共同讨论了相关问题。主讲人关于重金属环境对植物的整体胁迫反应问题的阐述,启发了农学实验科学转向整体实践成果的思潮。
下午4点半,我院邀请Jean Kallerhoff教授和Sovan Lex教授进行法国图卢兹大学留学信息交流。通过教授幽默的语气和言语中夹杂的零星汉语,使整个交流氛围异常轻松。其中浓郁欧洲文化底蕴、雄厚科研实力、法国南部图卢兹优美环境和诱人的留学生项目(ENSAT Campus)吸引了很多有留学意向的同学。Sovan Lex教授以谚语“学在图卢兹,赚在里昂,玩在巴黎”结束了留学介绍,随后同学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两位教授交流。整个留学学术信息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2014年11月19号上午九时,应我院何林教授邀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副教授Thomas Van Leeuwen来我院四楼报告厅开展了题为“From resistance mechanisms to mode of action: on overview of spider mite resistance research(从抗性机制到作用模式:螨类抗药性研究述评)”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授及青年教师们,以及全体13、14级研究生同学听取了此次报告。
Thomas Van Leeuwen副教授主要从事重要农业害虫的抗药性机制研究,特别是在杀螨剂毒理学与农业害螨抗药性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次报告中,Thomas副教授以其团队开展的实验及实验成果为载体,就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在两种不同药剂不同浓度作用下,抗药性变化情况及机制进行讲述。详细阐述了螨在线粒体基因组、P450等抗药性和解毒突变位点的差异表达。报告完毕之后,我院部分师生针对自己感兴趣和有疑惑的地方与Thomas副教授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最后,Thomas表示很高兴来到中国,来到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并将进行为期三天的参观和交流,欢迎各位同学前来探讨问题、交流想法。
10月10日晚上七点,我院“硕博论坛”之“生物化学通讯研究及其应用”主题活动在院三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硕博论坛邀请我院青年教师肖伟副教授作为主讲人,我院2014级全体研究生和部分研二同学参加了此次论坛,研会学术部部长严伟主持。
在本次论坛中,肖伟老师围绕论坛主题给我们生动形象地讲解了主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科学生活化以及研究生的怀疑批判意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肖老师饶有兴趣幽默风趣地讲述了他近七年国内国外的研究生活,过去以昆虫信息素的化学通讯研究为主的科研经历和现在以桃柱螟对信息素增效烯烃的感受方式以及新一代性诱剂开发为主的研究方向。特别是他讲的科学生活化对我们如何更好地完成研究生生活具有一定的启示;其次,肖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谈到研究生应该培养一种怀疑批判的科学意识,科学生活化之后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后,肖老师认真细致地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园艺研究所邀请,谭老师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加拿大进行访学,调查加拿大外来入侵植物现状,探讨防治策略。此行中,谭老师深感生物入侵危害的严重性,特将此次行程中的见闻感悟以及国外在入侵植物方面的研究分享给大家。在这为期三个月的考察研究中,谭老师一行共调查了温哥华、里士满、本拿比等多个城市的168个地方的入侵植物现状。调查结果中记录了36种外来入侵植物,拍摄入侵植物的特征,采集保存标本。同时,谭老师将这些植物的越冬策略进行了分类统计,共有植物生长、种子、根系存活等在内的五种越冬方式。最后,谭老师着重讲解了如何管控外来入侵植物。报告结束之际,谭老师更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警醒我们加强生物安全的意识。
外来入侵植物也被称作“超级杂草”,不仅可以造成经济损失,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产生活,严重时甚至可以威胁人类身体健康。而外来入侵植物的传播途径包括人为传播,人为有意引进和无意携带,并且一旦入侵很难根除。对于入侵生物,“防患于未然”是很好的管理策略。所以,提高我们每个人的生物安全意识势在必行。
2014 年11月20日上午9点,在植物保护学院四楼学术报告厅,美国嘉吉公司植物病理学家陈宇博士应邀为我院做“油菜病害在加拿大和世界各地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植物保护学院病理专业教授及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本次会议由青玲教授主持。
在本次报告中,陈宇博士先简要介绍了一下影响油菜种植的条件,包括天气状况、病虫害、种植制度、病害、化学药剂的使用等。再主要从加拿大油菜生产状况,加拿大和世界油菜的病害问题,他的研究重点方向以及在我国重要的两类油菜病害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重点讲述了油菜病害的研究进展,列举了油菜立枯病、黑斑病、霜霉病、白锈病、根肿病、菌核病等油菜常见病害。同时,陈宇博士着重介绍了在加拿大最严重的油菜黑胫病(Blackleg)的发病规律、病原物的循环史、防治策略以及筛选抗病基因进行抗病育种问题。此外,陈宇博士还介绍了在我国发生的油菜菌核病和根肿病。
陈宇博士形象生动地讲解了关于油菜病害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油菜病害的认识,同时我院肖崇刚教授结合他的多年研究成果为我们补充了很多油菜根肿病的知识。最后,衷心感谢陈宇博士不远万里来我院做的精彩报告。
2014年12月1日下午三点,在学院四楼报告厅,中国农业大学范在丰教授作了题为“我国玉米病毒病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校科协、植物保护学院、柑橘研究所共同主办,报告由青玲教授主持。植物病理专业教师以及2013级、2014级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
范在丰教授是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主要从事植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病毒与植物的互作以及转基因植物抗病毒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本次报告,范在丰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普遍存在的几种主要玉米病毒病以及它们的病原病毒和传毒媒介,粗缩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一般由灰飞虱传播、矮花叶病(甘蔗花叶病毒、蚜虫传播)、致死性坏死病(种传病毒,危害大)、褪绿斑驳病等。之后,范教授介绍了几种与植物病毒互作的玉米因子,着重讲解了ElonginC因子和VDE因子在甘蔗花叶病毒侵染玉米过程中的作用。范教授将玉米因子作用的分子机理与病毒病防控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感病基因敲除技术的全新防控病毒病的设想,引起了在场同学的思考。最后,在场师生和范在丰教授进行了交流互动,对报告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探讨。
华中农业大学谢甲涛副教授于34教二楼大会议室作了关于核盘菌真菌病毒多样性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余洋老师主持,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专业的老师及同学们参加了本次报告。
谢老师从核盘菌及真菌病害的概念、核盘菌病毒多样性、多类病毒性质应用、核盘菌病毒应用展望等方面,进行了防治真菌病害的生防菌研究。报告内容详实、深入,应用历时数年的大量田间数据阐述了核盘菌真菌病毒作为防治田间多发真菌病害的优势和前景。在交流过程中谢老师分享了一些实验心得:第一,要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科研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该互相帮助、多多交流,思想的碰撞往往能激发更多的灵感。
核盘菌作为一种寄主范围极广,侵染十字花科作物以及其他作物的植物病原真菌,研究其内部寄生病毒,对于防治油菜菌核病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12月19日下午两点半,植物保护学院“硕博论坛之文献分析与论文写作”主题活动在院三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硕博论坛邀请我院青年教师申光茂老师作为主讲人,我院2014级全体研究生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首先,申光茂老师围绕“文献分析与论文写作”这一主题,与同学们交流了自己在文献查阅和论文写作方面的经验。申老师开讲便提出“论文的内容是通过实验做出来的,但做什么内容是看文献看出来的!”这一独到见解,阐述了文献的重要性。申老师强调在文献阅读过程中结果部分是阅读的核心,必须做到精读、细读,而对于讨论部分则“要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阅读”。最后,申老师还为大家讲述了在论文写作时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本场讲座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使同学们的学术技能得到提升,也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