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前卫之歌(教学设计与说明)概要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
《
10、前卫之歌》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前卫之歌》是上教版《品德与社会》学科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人地和谐》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了解人地和谐才能发展的硬道理。本课共分三个部分:
1、了解循环经济及其优越性;
2、通过探究了解过度开发的危害性,知道发展与环保必须兼顾;
3、培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习惯。教材着重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循环经济,以及循环经济的优越性和过度开发的危害性,从而知道发展与环保必须兼顾。帮助学生从小养成注重环保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课前,我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四年级学生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都曾经听说过“循环经济”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名词,但是对其本质与意义还不甚了解。他们对于当前农业与工业的发展知之甚微,即便知道也只是比较粗浅表层的认识。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长期共存,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等严肃的话题,对于四年级学生,学习上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发现本班学生都非常热爱大自然,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将教材中比较深奥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学生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来调动起学生探究、了解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的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制定
1、了解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可喜变化。
2、了解过度开发的危害性,懂得发展与环保必须兼顾。
3、增强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意识,培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过度开发的危害性,知道发展与环保必须兼顾。教学难点:
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之处。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他们对“循环经济”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名词,虽听说过但对其本质与意义还不甚了解。他们对于当前农业与工业的发展知之甚微,对于过度开发有哪些危害、发展与环保为何必须兼顾,也只是比较粗浅表层的认识。因此,本课将这些知识的学习定为重点、难点。]
四、分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可喜变化。
2、知道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协调,才能共存。
第二课时:
1、通过探究了解过度开发的危害性,懂得发展与环保必须兼顾。
2、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条文,激发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第三课时:
1、增强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意识。
2、能为环保做力所能及的事,养成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设计及说明
第一课时
活动一:观看录像,引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崇明岛吗?有谁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岛屿?
2、观看录像,了解崇明。
3、师:崇明有一个前卫村,它被称为生态农业示范村,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那儿看看。
4、出示课题:《前卫之歌》,齐读。
[通过录像将学生引入课文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调查中,我发现学生对崇明岛了解的甚少,因此在引出课文讲述的前卫村的故事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崇明岛很有必要。]
活动二:看前卫村,了解生态农业
1、媒体出示前卫村的照片或录像。
师:国庆节,小林和爸爸来到了前卫村,拍下了不少照片。瞧,这就是位于崇明岛中北部的前卫村。
(1)这里有沼气站,有谁知道什么是沼气?
沼气是从污泥中埋藏的植物体发酵腐烂后生成的气体,也可以用粪便、植物等经过加工而制得。沼气可用作燃料或化工原料。(2)这里有生态农业村,形成生态循环链。
(3)这里水洁、土净、空气清新,漫步前卫村,使人感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2、走马观花一番之后,你们对前卫村的第一印象如何?
3、前卫村的村民是怎样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的?让我们到故事园中找答案吧!
4、小组讨论:为什么把前卫村称为生态示范村?
5、学生边交流,媒体边演示“生态农业示范图”。
师:这是前卫村——→科学的方法种植庄稼——→粮食增产了——→多余的粮食当作饲料,用来养鸡养猪养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猪粪鸡粪流进沼气池,经过加工形成沼气——→沼气可作为人们烧饭烧菜的燃料——→沼气渣可以作为鱼的饲料,也可以改良土壤——→然后是周而复始,循环进行着……
6、这就是循环经济,你觉得这样的生产方式好吗?好在哪里?(板书:生态农业)
7、小结:在前卫村,通过这样的生态农业,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防止了环境的污染,使生态保持了平衡,所以,我们把前卫村称为生态农业示范村。而今,像前卫村这样的生态农业示范村,在崇明岛已建设了多个,在全国也早已得到推广。)
[“了解循环经济的优越性”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录像让学生认识美丽的前卫村,在分析实例的同时,让学生谈谈对前卫村的第一印象,说说前卫村为什么会如此美丽。在这一环节,先不告诉学生问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在下一个环节——在课文的故事园中寻找正确答案。通过讨论交流,了解生态农业,从而体会到循环经济的优越性。]
活动三:看宝钢,了解生态工业
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上海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享受。但是在发展背后,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问题呢?
1、媒体播放工厂排放污水、废气等镜头。
2、学生交流发现的问题。
3、师:如何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呢?老师带你们去坐落于宝山区的知名企业——宝钢看看。
4、看介绍宝钢的录像,了解其先进的用水系统,寻找其工业废弃物的去处。
5、学生交流废物的处理方法。
6、师:走进宝钢,看不见黑烟,闻不到异味,绿地和树阴映衬着办公楼、高炉和厂房,梅花鹿在炼钢车间自由漫步,这就是生态工业。它同样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利用资源,生产绿色产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板书:生态工业)
[在本篇课文的“e链接”板块中,提到了生态工业,但没有详细的事例。通过观看宝山的宝钢的录像,引导学生用事例、用数据来说话,让学生从初步了解到进一步了解。]
活动四:联系实际,畅想生态城市
1、师:刚才老师带大家参观的两个地方,崇明的前卫村和宝山的宝钢,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你们发现了吗?(发展经济兼顾生态平衡)
2、读e链接,说说什么是生态平衡?什么是生态城市?(板书:生态城市)
3、学生讨论交流,畅想生态城市。
4、师:蓝天、清水、绿树,南汇区的临港新城将是一座生态化的绿色城市,是一座实现新世纪人类梦想的未来之城。
5、观看录像:《港城之心》。
6、2010年世博会的口号是什么?到时,上海将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生态城市,那么我们小朋友能为此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7、总结: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把森林与花园搬进城市,拥有天蓝水清地绿的环境将不再是梦想。生态让城市更美好,生态让生活更美好!
[对于2010年世博会学生都有着无限美好的憧憬,如何创建生态城市,将上海变成一个更适合居住的城市,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学生畅想生态城市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南汇临港新城的录像,使学生感受到亲切感,激发起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此时此刻,让他们立足于现在,展望于未来,为创建生态城市出份力,使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得到不断增强,教学主体性真正得到体现。]
第二课时
活动一:观看录像,提出问题
师:上节课,老师带大家参观了崇明的前卫村和宝山的宝钢,领略了南汇的临港新城未来的风姿,从而了解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可喜变化。然而我们的地球妈妈还在哭泣,这是为什么呢?请看录像。
1、观看环境问题录像片,谈感受。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环境问题困扰着我们。
3、引发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小结: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各种生产、生活污染物进入环境,物种的灾害性消失和过度捕杀、盲目引进……众多的环境问题使生态失去了平衡,给人类带来危害和灾难。[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就对发展违背自然规律的一些环境问题进行质疑与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从而真正做到教学以学生为本。]
活动二:针对问题,引导探究
1、师: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使人和自然更加和谐,我国已采取了很多措施。你知道这些做法的意义吗?出示“探究角”中图。
2、小组讨论:
(1)为什么有鱼不能捕?(2)为什么农田变森林?(3)为什么小煤窑贴上封条了?(4)为什么工厂要搬家?(5)为什么要禁止捕杀藏羚羊?
3、学生交流。
4、观看公益广告:保护藏羚羊
看了这则广告,你想说什么?
5、师补充资料:藏羚羊仅存于中国的青藏高原,是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区的动物。许多动物在海拔6000米的高度,不要说跑,就连挪动一步也要喘息不已,而藏羚羊在这一高度上,可以60千米的时速连续奔跑20——30千米,使猛兽望尘莫及。藏羚羊浑身是宝,其纤细柔软的绒纤维被称为“软黄金”,所制成的披肩在国际市场上能卖到几万美元一条。正因此,藏羚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遭到了盗猎者的疯狂猎杀。从1990年至1997年,每年约有2万只藏羚羊倒在盗猎者的枪下。在1997年底成立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过去上百万只藏羚羊剩下不足2万只了。近些年,在大家的共同保护下,可可西里藏羚羊的数量已上升到5万多只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几万只藏羚羊在青藏高原上奔跑的壮观景象,愿我们的人类和自然可以更加和谐的相处!
6、小结:由于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注意保护环境和资源使生态失去平衡,给人类带来危害和灾难。因此,我国采取休渔、退耕还林等措施有着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明白我国采取休渔、退耕还林等措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通过观看公益广告、教师补充藏羚羊的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
活动三:学习法律,提高认识
师:为了治理环境,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1、出示并学习法律条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2、交流我国还采取了哪些治理环境的具体措施和行动。
3、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联合国先后召开了两次重要的国际环境问题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地球宪章》,并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4、交流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在给予学生一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交流我国采取的一系列环保措施和行动,了解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加深对治理环境的认识。]
活动四:聆听歌曲,签名行动
1、师:有首环保歌曲《同在蓝天下》,歌中唱道: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美丽的家园。就让我们人人行动起来,在优美的歌声中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的签名活动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2、在歌声中举行“争做环保小卫士”的签名活动。
[在环保歌曲《同在蓝天下》的歌声中,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的签名行动,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第三课时
活动一:环保行动,指导行为
师: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这样一句宣传口号: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同学们,你觉得你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
2、交流有关环境保护的口号。
3、出示各种环保标志。师:你认识这些标志吗?说说他们的含义。
[通过讨论“我能为环境保护做什么”、交流环保口号、了解各种环保标志的含义等一系列环保行动,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动脑筋,想办法,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活动二:小组竞赛,拓展知识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环保知识知多少”的比赛活动。
2、宣布比赛结果,颁奖。
[通过比赛的形式复习并拓展环保知识,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活动四:组建小队,拟定计划
1、组建环保行动假日小队,并起一个好听的小队名称。
2、分组拟定行动计划。
3、全班交流。
[通过组建环保行动假日小队,既激起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将环保行动真正落实到实处,将课堂所学向课外延伸,走向社会。总之,新课程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好教材引领学生生活,让他们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是课堂学习力所追求的目标。]
第二篇:教学设计概要
第四讲教学设计概要
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不管是课堂革命还是课程改革,不管是三维目标还是核心素养,都离两个环节:备课和上课。
在建筑行业,建筑设计师比现场施工经理的地位要高,因为设计比施工更重要、更专业。在教学领域,同样是备课比上课更重要,备课准备充分了,上课就差不到哪里,二者价值应该说是三七开。不过,在中小学,备课与上课基本上一个人实施,不少教师更重视上课。
备课如此重要,因此,不管什么改革,都绕不开备课这一重要环节。
我国目前大部分教师使用的备课模型是简陋的,还是几十年前的凯洛夫模型: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等。用这样的模型不能适应核心素养时代的需要。
因此,教师专业化首先要做到备课专业化。本篇以问答的方式来回答什么是专业化备课的基本问题。
一、备课的专业说法是什么?
备课的专业说法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创建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
要理解教学设计,就先得理解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系统、什么是设计。学生可以从教中学、育中学、养中学、做中学。从教中学,就简称为教学,教学设计的祖师爷加涅是这样定义教学的:教学是嵌于有目的活动中的促进学习的一系列事件(加涅)。简单来说,就是有目的有计划促进学习的活动。
教学系统是用于促进学习的资源和程序的安排。(加涅)设计简单的定义是:有目的的创作行为。直白的说,就是“设计是一个使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学习设计。
加涅认为不存在唯一最佳教学设计模型,但不管什么模型方法都有如下基本的共同假设。
第一个假设,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学习者学习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同时教学设计也是以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偶然”学习为目的。
第二个假设,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学习原理。教学设计运用学习原理为设计学习事件和学习过程。比如,依据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这个原理,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就需要设计PPT或板书来减轻认知负担。
第三个假设,教学设计要关注的因素非常多,因为学习是受许多变量影响的复杂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设计的复杂性。例如,如果不考虑学习者的动机和原有知识水平,则高质量的教学不可能是有效的。
第四个假设,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教学设计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可识别的子过程组成,比如确定预期的结果、选择教学方法、开发学习材料、设计练习、评价与反馈等。要以系统论观点对这些过程步骤进行有序安排、建立结构。
第五个假设,教学设计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并不能指望一次形成一个完美的教学设计。不将学习者包括在设计过程中就不是完整的教学设计。必须利用学习者来对教学设计进行检验,以便决定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教学设计是在实践中持续完善的过程。因此,设计者并不设计完美的教学,他们只是使教学设计趋于完美,教学设计永远走在改进的路上。
第六个假设,不同的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比如,概念、原理、技能、能力等教与学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即使是概念,不同概念类型教学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不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就不可能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
第七个假设,教学设计有多种设计水平上的运用。有针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有针对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有针对一个项目的教学设计、有针对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有针对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小学教师大多针对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
第八个假设,系统的教学设计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人可以从教中学、育中学、养中学、做中学。某些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好的教育只为受教育者提供养育作用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成长,不必外加任何计划去指引他们的学习。”加涅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因是要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并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运用自己潜能的平等机会。”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大大提高学习质量。
二、教学设计需要哪些支撑?
要掌握教学设计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除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知识外,还要专门学习教学设计的知识,如果要跟上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还要理解核心素养和了解项目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
要理解教育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涉及教育学、教育哲学等。
要知道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的过程是怎样,涉及到学习科学、脑科学、教育心理学。
要知道学习内容的分类,不同的学习内容的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涉及教育目标分类学。
要理解课堂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
要知道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型,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对本学科要有充分的理解,并且对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要有丰富深刻的学科知识。
要理解当下教育改革去向,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要掌握以上内容,建议阅读以下书目: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约翰。安德森),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认知的过程。《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集成了学习研究的新成果。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罗伯特。斯莱文)、《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依据心理学研究为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实用教学策略。
《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加涅)、《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安德森)、《学习心理学》(王小明),这些著作对学习和知识进行分类,并对每种类型提供相应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九种教学方法》(赛瑞迪因),《深度学习的7种有效策略》、《聪明教学七原理》(苏珊。安布罗斯),这些著作是学习策略、学习活动的。
《聚焦五星教学》(盛群力编)、《教学模式》(布鲁斯。乔伊斯),这些著作是研究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设计原理》(加涅)、《系统化教学设计》(迪克)、《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格兰特。威金斯)、《现代教学设计》(皮连生),这些著作是研究如何做教学设计的。
要做好教学设计,学科知识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要阅读教材教参、学科史、学科教学心理学等方面书籍。
要读这么多书就不容易了,更不容易的是,如何把这些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去,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这才是更难的事情。
所以,学习教学设计最好的办法是在做中学,要用融合式学习的方法来学。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结构化过程,有结构就有模型。因此,学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模型开始。最经典的教学设计是加涅提出的:ADDIE模型。
三、什么是ADDIE模型?
教学设计是创建教学系统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也称之为教学系统设计。加涅把这个过程分为了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评价(evaluation)五个阶段,简称ADDIE模型。做教学设计,必须要知道ADDIE,否则就是笑话,如同学物理学的人一定要知道牛顿三大定律一样。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实施也是设计的一个阶段,是因为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需要在实施中检验、在实施中获得反馈。
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开始。如果我们要设计一座住宅,就必须考虑住宅的用途、居住者的性质及其需要、预算、时间限制和必须的资源。同样,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也要考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学什么内容、学习者做好学习的准备了吗、学习需要的资源和限制条件等。
分析阶段是为设计阶段中的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性信息。因此,分析阶段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步骤。因为大家都想直接进入更具乐趣和创造性的设计阶段。而分析不足是大多数教学失败的通病,所以要认真进行分析。
设计是研究怎么学的阶段,对学习资源和学习事件进行有效的安排,目的是得到具体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设计环节包括:把课程目标为学习目标、把单元分解为课或学习活动、安排学习活动和配置教学策略、设计评估学生学习达成状况等。
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挑战性过程,既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过硬的教与学技术、又需要灵感和洞察力,这才能设计出有趣有效有价值的学习方案。
开发就是准备学习材料。根据设计的要求,开发教师教的材料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包括开发教学素材、制作评估表格、开发作业、开发学案、制作PPT等。
实施就是上课,把设计好的东西如何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实施主要包括:课前准备、教学基本功、教学策略的执行、课堂管理、课堂文化建设和动机激发等。
评价是ADDIE模型的最后一个阶段。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旨在改进在下的教学设计或者为未来的教学设计留下经验。因此,形成性评价不是实施完后再来进行评价,而是边设计可以边评价边修改。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主体是教学设计者本人。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设计流程结束后进行的评价,旨在确定是否达成既定目标,总结性评价主体既可以是设计者本人也可以是他人。
教学设计模型有几十个,但ADDIE模型是目前最著名、使用最广泛的教学设计模型,其他大部分模型都在ADDIE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此ADDIE模型称之为模型中的模型。
第三篇:《老人与儿童》教学设计概要
《老人与儿童》教学设计
执教:杨敏
一、课题:老人与儿童
二、教材: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三册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学生分析
孩子们非常喜爱自己的爷爷奶奶,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他们的年龄特征比较熟悉。本课将老人和儿童进行对比,让学生很容易深层次地了解和表达老人与儿童的不同特征,让学生自然、有情感的和老人“面对面”地交流。
五、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质。
(2)认知目标:了解老人与儿童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表现手法。(3)能力目标:大胆画出和制作出老人与儿童的外形特征及活动情景。
2、教学重点
老人和儿童不同特征的刻画。
3、教学难点
刻画老人和儿童时线条、色彩的运用。手工制作中老人和儿童不同外形特征的刻画。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欣赏资料、图片若干,相关陶艺作品若干
2、学生准备:水彩笔、油画棒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课程导入
先给同学们看几张图片(展示图片)
(图1)
(图2)
(图3)这些图片中有什么呀?(老人 儿童)
你们是怎么看出来他们是老人与儿童的呢?我们看这幅图片,哪个是老人?哪个是儿童?(出示图1)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他们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总结:老人与儿童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就要来学习研究“老人与儿童。(板书:老人与儿童)
2、讲授新课
(出示图2)这一幅,哪个是老人?哪个是儿童啊? 这个老爷爷和小男孩在干什么啊?(玩电脑)
(出示图3)这一幅上面的老爷爷和小女孩又在干什么呢?(在做游戏)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老人与儿童在一起非常的开心。
据老师了解,很多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小朋友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对不对啊?那么你们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肯定也发生过许多有趣的、难忘的事情啊,有谁可以来说一说?
(学生举例)
那么你能不能来模仿一下你爷爷或你奶奶当时的动作、表情和声音呢?再请一个小朋友来跟他配合一下演小孩,小孩是要比你们年龄还要小一点的,想想应该怎么演,要更加的天真、活泼对不对?
(请两组小朋友分别来模仿爷爷、奶奶)
点评:他们的动作、表情模仿的还是很象的,但老师觉得对老人的模仿还是缺少了点什么,老人最明显的特征应该是什么呀?(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
我们来看一看这两幅图,对比一下,老人与儿童有什么不同?(出示老人与儿童的对比照片)
(眼睛、眉毛、胡子、皱纹、粗糙或是光滑的脸、头发、皮肤的光泽等)老人的脸上满是岁月的刻痕,儿童却像幼芽一样稚能嫩,老师这里还有几幅描绘老人与儿童的绘画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第一幅作品)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小孩,知道他是用什么方法画的吗?(铅笔、素描)
(出示第二幅作品)这一幅描绘的是什么呀?他们的外形又有什么特点?猜猜这位老爷爷在干什么呀?
(出示第三幅作品)这一幅作品是用什么材料画的?画面上这位老爷爷手里拿着什么呀?(拿着烟斗和扇子在树底下乘凉)
(出示第四幅作品)这一幅和前面几幅有什么不一样?画面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布置作业
小朋友们想不想也来表现这样一幅老人与儿童的作品呢?
下面就请小朋友们来画一幅我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的这么一幅画,注意在画作品的时候要有故事情节。
4、作业展评
介绍一下你画的是什么? 他们在做些什么?
5、课后拓展
从儿童到老人,展示了生命的历程。下节课我们将用陶泥来表现老人与儿童,希望小朋友们能用陶泥将这生命的历程塑造的更加生动。(第二课时)
1、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用画笔描绘了老人与儿童,那么这一节课呢,我们将用手中的陶泥来塑造老人与儿童。
2、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看书上的几幅作品,小朋友们来说一说,这几幅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呀?或者你觉得他们在做什么呀?
3、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就用陶泥来塑造老人与儿童,可以分小组合作,一个做老人,一个做儿童。要做出他们的动作、神态,要看得出他们在干什么。
4、作业展评
先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做的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小朋友们觉得他们的作品怎么样啊?
老师喜欢比较有特点的作品,比如瘦瘦的老人、胖胖的老人、大笑的老人、做的很夸张的老人,或者正在生气的小朋友、正在玩耍的小朋友,总的来说小朋友做的都非常的不错。
5、总结
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是在家人无微不至地呵护下成长的,当我们渐渐长大的时候,他们却在慢慢地变老。所以,面对老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关心与帮助,以回报他们曾经对我们的付出!
八、板书设计
老人与儿童
老人的特点:皱纹、白发、朴素的衣着…… 儿童的特点:活泼、表情夸张、皮肤嫩滑…… 作业题目:我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
第四篇:《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说明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感受平均数在反映一组数据整体状况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是在统计意义上理解和认识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发需要,体验中感知内涵
1.谈话:这次,我班有 3个同学口算比赛都得100分,老师奖励他们一些铅笔,爱帮老师做事的小马虎同学分别给了他们5支、6支、7支(第93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实物)。
激发学生说:不公平!
2.你能公平地分发一下吗?
(1)请学生帮忙分一分。(7支中移1支给5支的)
(2)你是怎么想的?(18÷3=6,平均分)
设计说明:借“不公平”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探究欲望,借“想公平”引发求平均数的需要,借“求公平”在情境体验中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内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
二、问题引出新知,批判中寻求途径
老师根据本班课前每人套15次圈套中的情况,选择部分数据制作两个统计图。(课件出示主题图)
1.问: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你们真厉害,竟然能很快看出每个人套中的数量。
2.问:除了能从图中看每人套中的个数外,你还看出了什么?
(谁最准?谁和谁一样准?男生4人,女生5人……)
3.你能从图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请说明理由。
(1)女生准: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
吴燕最准,就能说女生套得准一些?吴燕一个人能代表女生套圈的总体水平吗?
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不好比)
(2)女生:女生套中的总数比男生多,所以女生准。男生:但女生人数也比男生多,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不好比)
(3)你认为在人数不同时怎样比才公平?(比他们的平均数)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从统计图表中提取信息并作简单的判断后,放手让学生讨论“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引导学生从问题的背景寻觅“公平”的统计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碰撞,反思、比较,质疑、批判的过程,在教师适时点拨、归纳下感悟数学源自生活需要,凸显学生学的本质,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需学习。
三、探究巧用移植,比较中内化新知
分别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用这样的数来体现他们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想法很好。
1.你有办法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
小小提示:可借用刚才“移铅笔”的方法,把男生套中的圈平均分到每个男生名下,相当于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一样多。
(1)先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
①移的方法。
最好先把最多的移给最少的,一般是一个一个地移。(有顺序、简洁)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移多补少”并板书)
看图告诉老师,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
设计说明:从“移铅笔”的方法迁移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可让学生少走弯路;借用课件演示和实物操作,便于学生建立平均数的表象。先学 “移多补少”也能让学生直观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先合再分”的方法积累感性基础。
②列式计算。
刚才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还有什么方法可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呢?
先求总数:6+9+7+6=28(个),再平均分:28÷4=7(个)。
理解算式含义。(归纳“先合再分”并板书)
(2)说明: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相当于每个男生套中7个圈,它代表男生套圈的总体水平。(板书课题:平均数)表示将原先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让大家变得同样多。
设计说明:让学生板演算式,充分理解算式含义,希望“先合再分”成为学生求平均数的主要方法。本节课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并不要求学生都会说,重在体会。
2.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现在能比吗?
(不能,还要知道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1)你能先估计女生套中的平均数肯定在什么范围内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同桌合作、交流,两人选择一种方法验证猜想。
(2)学生尝试练习(再仔细看看第93页的例题是怎样求男生套中的平均数的?对你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数肯定有帮助)。
设计说明:将第93页的例题中求男生套中的平均数的方法植入同桌学生合作探究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更准确、目的更明确,既能交流互助,又可纠错提速。
(3)学生汇报、评析。
①移:最多的移给最少的,数据差距较大时也可以两个或几个几个地移。
②算式每步的含义。
③这里为什么是用女生套中的总数除以5而不是除以4?
④得到的“6”在这里是什么数?(平均数、女生套中的总体水平)
⑤你估计女生套中的平均数范围对不对?
3.看图:平均数的大小与图上数据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吗?
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回顾整理:求一组数的平均数时你用哪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认为哪种方法简洁?
设计说明:看图并通过课件演示平均数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较,便于学生体会平均数的特点以及平均数为什么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通过回顾整理牢固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4.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
通过计算比较出了男生套得准一些。那你认为平均数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它能使生活中不公平的事变公平)
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求平均数的目的是便于分析、比较统计数据,是一种统计方法。(板书)
方法统计
移多补少
平均数
先合再分
先求总数:6+9+7+6=28(个)
再平均分:28÷4=7(个)
四、应用优化方法,巩固中再认内涵
1.还是那个小马虎!吸取第一次的教训,自以为公平了,结果4个人的奖品只发了3个人,你们看怎么办?(课件出示:笔筒4、4、4、0)
小马虎学聪明了,害怕再出错误。请求大家的帮忙(课件出示:笔筒5、2、3、4、7、9)平均分给6个人。
你为什么选择先合再分的方法?(优化方法)
2.第94页第2题。
你能估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cm~()cm之间吗?
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求平均长度?用哪种方法简洁?(数据较大或较多时,我们一般用先合再分的方法)
设计说明:进一步优化求平均数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的平均数在15~23、16~22等答案,并说说想法,同时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估算和验证所求平均数是否正确的方法。
3.出示下列辨析题。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是155m,可能吗?
(2)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cm的队员吗?
4.填空。
小明期末考试语、数、英三门平均分为80分。
(1)如果语文80分,英语82分,数学一定是()分。
(2)如果语文81分,英语82分,数学一定是()分。
(3)如果语文81分,英语可能是()分,数学可能是()分。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说明:多层次、多角度巩固平均数的意义,寻求多种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5.第94页第4题。
在自备本上独立完成。
评讲时问:怎样比较“苹果卖得好一些还是橘子卖得好一些”?这里为什么比较总数就行?
五、延伸回归需要,统计中体现价值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们觉得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如果满分10分,请你公正地给这节课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呢?
问:这么多分数,以谁的分数为准呢?(求平均数)
用上面的方法求这里的平均数公平吗?
还不够公平!(自学第97页“你知道吗”,然后告诉老师计算方法)
设计说明:联系生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定向自学、高效自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五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与说明)
《愚公移山》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上教版《品德与社会》学科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人地和谐》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了解人地和谐才能发展的道理。如《愚公移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自然环境;《大禹治水》了解自然灾害的危险,学会预防和应对;《前卫之歌》了解循环经济的优越性,知道发展与环保兼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愚公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精神。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致闭幕词时,也用 “愚公移山”的故事教育全党:团结全国人民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也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着重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我国古代人民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懂得今天仍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
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愚公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特点。所以,本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是典型的民族精神教育的佳篇。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个别学生通过观看网上的《愚公移山》flash,知道大概的内容,觉得他很了不起,但对于愚公的这种不怕吃苦,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精神理解不够。至于我国古代人民治理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例子更不清楚了。可以说,这课对于学生来说很是陌生。
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分析,我觉得教学本课着重运用讲授法,通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学习,明确愚公移山的精神;通过辨析,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永远不过时;展示各种治理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收集、交流当今社会的建设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所取得的成就,赞美身边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当代愚公。通过吸管搭高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做任何事都离不开知难而上、努力实践的愚公精神。明确在自己以后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困难也要发扬愚公精神。
三、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三教时 教学总目标:
1、通过观看动画片,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师生合作,归纳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通过看地图,故事、交流、上网查找,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我国古代人民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3、通过看新闻,了解当今社会的建设同样也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联系教师、学生的实际,赞美身边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当代愚公。
4、通过吸管搭高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做任何事都离不开知难而上、努力实践的愚公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确愚公移山的精神,了解古代、现代各种治理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
难点:挖掘自己、身边的事例,懂得今天仍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过观看动画片,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师生合作,归纳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通过学生的辩论,明确在现代社会中还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教学过程
活动一:听听歌曲,谈话引入
1、师:你们喜欢听歌吗?让我们听一首有趣的歌。大家可要听清楚歌词呀!
2、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3、师:你们知道首歌中唱的是什么吗?
4、学生交流
5、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愚公移山》,它赞美了愚公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一首优美歌曲的欣赏能充分调动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快乐地听歌,通过歌词初步了解愚公移山这件事。教师的小结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指明方向。】 活动二:观看动画,了解故事
1、《愚公移山》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看一段精彩的动画。边看边思考:你喜欢愚公吗?为什么?
2、学生观看
3、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4、师生合作共同归纳愚公精神:有远大理想,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5、出示句子: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这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6、学生齐读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播放《愚公移山》的精彩动画片,使原本静止不动的画面鲜活起来,大大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由于愚公精神概括起来有困难,所以采用师生合作共同归纳,最后通过朗读加以巩固。】 活动三:小小论坛,明确精神永存
1、师:假如愚公生活在今天,面对大山挡路,他会怎么做?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愚公生活的时代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他不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他完全可以选择搬家这个最轻松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3、师:有人说,愚公生活的年代太落后了,没办法只能靠坚持不懈地挖山来解决,现在条件好转,只要按按开关就行了,不要愚公精神了吧?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4、学生根据赞成和反对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5、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
6、出示《人民日报》(2005年08月08日 第四版)(人民论坛)《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7、师小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愚公移山的精神永远不过时。
【教师创设情景,提出:假如愚公生活在今天,他会怎么做?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评价,而是强调在当时情况下,愚公移山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着想。通过小小辩论会,培养学生利用事例说明问题的能力,同学间互相合作的能力,同时,在辩论中,同学们对愚公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最后,教师补充了《人民日报》的一篇论坛——《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旗帜鲜明地指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永远不过时。这一环节的设置,也体现了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密切联系社会,以理服人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过看地图,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这更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2、通过讲故事、交流、上网查找资料等途径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看地图,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
1、师:我们在第一课中就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的区域自然环境优越;有的区域自然环境较差,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那么,有哪些不利因素吗?
2、出示中国地形图
3、学生仔细观看并小组内交流。
4、学生大组交流:水资源分布不均,山脉众多、土地沙漠化等
5、教师引导孩子观看我国河流的走向。
6、提问:我国的水路大多是东西走向,没有南北向,这样会给当地的人民带来怎样的困难?
7、学生交流:南北交通极为不便。
8、师:面对这个不利因素,我国的劳动人民是怎样做的?
【品德与社会学科中重视培养高年级学生观看地图的能力,通过观看中国地形图,在与同伴的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下,在教师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得出了环境的差异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活动二:故事欣赏,知道劳动人民的伟大成就——大运河
1、听故事:大运河的开凿
2、交流感受,上台在地图上指出大运河的位置。
3、播放录像《话说运河》,了解大运河对当今的贡献
4、教师小结
【虽然运河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是运用录像,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孩子们欣赏了运河上各种船只川流不息,岸上吊车林立一派繁忙的景象,直观感受到了古老的运河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听着教师富有激情的介绍,为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而骄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活动三:看书上网,了解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
1、大运河是古代的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克服了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杰出成就。除了它以外,你还了解哪些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
2、学生交流
3、打开书,了解中国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成就。
4、教师推荐学校网站——愚公移山网,以小组为单位浏览网页,做好简单记录。
5、智力大冲浪:愚公精神知多少。
6、随机播放录像《荒山变成花果山》、歌曲《南泥湾》
7、点评及发奖,奖品为《愚公移山》、《红旗渠》、《詹天佑》等故事书。
8、师小结:愚公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我们要继续发扬这个优秀品质。【了解我国人民治理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一些事例是本课的重点。如果一个一个事例讲述过去,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于是,我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看书、上网浏览、智力竞赛等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竞猜,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民族精神教育在此环节中得到充分落实。】
第三教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看新闻,了解当今社会的建设同样也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
2、联系教师、学生的实际,赞美身边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当代愚公。
3、通过吸管搭高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做任何事都离不开知难而上、努力实践的愚公精神。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巩固,再现愚公精神
1、教师提问:愚公精神是什么?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利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作出了哪些巨大的成就?
2、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点评。
4、录像展示,了解愚公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上海长江隧道、东海大桥 活动二: 联系当今社会,解读新的“愚公”精神
1、播放新闻:
温总在昨天的温家宝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总理说出了最让他感动的事是人民对政府的支持;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我这三年的工作,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然后,总理又说:但是,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
2、师小结:我们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答中外记者问中看到了答案,那就是13亿人民同心协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活动三:联系自己,赞赞身边的“愚公”
1、教师举例自己在工作、学习中碰到困难,永不言败,积极进取,最后获得成功的事例。告诉学生这也是“愚公”精神的体现。
2、学生交流自己或同学中具有“愚公”精神的事例。
3、教师小结:在学习、工作中继续发扬“愚公”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选用自己在工作中碰到困难,永不言败,积极进取,最后获得成功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就是愚公精神的体现。学生联系自己、同学身上的事例进一步发扬优点,树立榜样。学生深切体会到了这种精神的可贵和永不过时。】
活动四:运用精神,完成吸管搭高的游戏
1、创设情景:若干吸管,一包橡皮泥,完成吸管搭高的任务,注意不能用手去支撑,搭得最高越好。看哪一小组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练习
3、教师组织学生代表进行评比。
4、请获胜队谈谈成功的秘诀。
【动手实践,为孩子们搭建知与行的桥梁。吸管搭高的游戏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发挥学生们的智慧和毅力,还需要同伴间合作精神。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在参与中充分地感悟并提升自己对愚公精神的认识,既是本课教学的检验,又是学生情感的升华。】
活动五:发扬精神,学唱《愚公移山》歌曲
1、播放《愚公移山》的歌曲
2、学生学唱歌曲。
3、教师总结。
【结尾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学唱歌曲。在歌声中让他们再次体会愚公精神,情感得到升华。这环节与第一教时的欣赏此歌前后呼应,在歌曲中开始,在歌曲中结束。】 板书设计:
8、愚公移山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治理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
六、对教学设计有关问题的说明
1、细化教学目标,突现过程与方法。
在设计《愚公移山》的教案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教参上的目标,根据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重新设计的。我把教学目标层层细化,并重点突出了过程与方法。如:“通过看地图,故事、交流、上网查找,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我国古代人民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目标清晰并且具有了很强的操作性。
2、补充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还不断发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自身的、学生的事例,及时丰富、充实教材内容,使教学更具现实性和亲近感,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第三教时中,我举例自己在工作、学习中碰到困难,永不言败,积极进取,最后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了这就是“愚公”精神的体现。学生在交流自己或同学中具有“愚公”精神的事例中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并且强化了这种认识,同时也会对大家今后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
社会生活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径。充分挖掘现实生活和社会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把社会基础知识教学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原则。在执教这课中,我除了讲述书上呈现的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我还补充了:上海长江隧道、东海大桥等愚公精神在新时代体现的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拓展了教材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还补充了《人民日报》的一篇论坛——《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答中外记者中强调我们要发扬愚公精神这一新闻,体现了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密切联系社会,以理服人的特点。
3、开展游戏活动,优化教学过程
课标提倡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亲身经历活动,获得认知和情感,生成新的意义,改造和重组自己的经验。这对于实现德育课程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的多维目标具有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利用录音、录像等影像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动画片《愚公移山》、资料片《话说运河》、新闻报道、影视歌曲等,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设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也是本课的亮点。如设计了智力大冲浪:愚公精神知多少,把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通过抢答的方式呈现。少了枯燥性,多了趣味性。吸管搭高的游戏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遇到困难,要发扬勇往直前、合作互助的愚公精神精神。这一设计,把教育从“高高在上”拉回学生身边,不用苦口婆心地说教,一项游戏活动的参与,我们的教育易为学生接受并加以内化。
4、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激励性评价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回答的欣赏和鼓励,对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肯定和指导,对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提升。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评价。例如:语言评价,肢体语言评价、实物评价等。本课中,我运用最多的是语言评价,“你很关注新闻,是个了不起的学生!”、“同学们的掌声便是对你的最好肯定!”„„教师翘起大拇指,“这个大拇指就送给你,因为你的言语中洋溢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