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鉴赏目标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第二课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教学重点:认识美术的语言,其中包括概念、内容及其形态分类。
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包含在整个美术作品之中,因而势必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必须结合具体作品,调动学生以往的美术知识,通过多样的美术作品来认识和讲解。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教学设计
探索重点:
具象艺术的三个主要特点及其功能的学习,以及对美术鉴赏方法的具体运用,并进而认识具象艺术的意义。
探索难点:
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正因为这样,具象艺术不是被动的模拟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通过鉴赏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并结合教学大纲和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能力,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意象艺术是美术作品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2、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3、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作品中更倾向于表现艺术家的心理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三、学习重点
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四、探索难点
如何解决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走进抽象艺术》教学设计方案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抽象艺术,以及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的区别,认识着名的抽象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学会区分冷、抽象和热抽象,并能准确的判断。
过程与方法
感受大自然中的抽象艺术,寻找音乐与抽象艺术的联系,抽象艺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并尝试创作一件抽象艺术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抽象艺术特殊的艺术美,提高自己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感受及欣赏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欣赏世界着名抽象画家的作品,感受体验抽象绘画的特征。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培养审美的能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欣赏,感悟抽象绘画。拓展思路,从不同的领域领会抽象艺术美。艺术美和形式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美的多种形态,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美术鉴赏活动。
2、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欣赏评述、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开阔学生视野,获得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学科体系,完善、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审美品位。
重点:理解形式美语言元素、手段和语言规则,并能用之进行美术作品赏析。难点:艺术美和形式美之异同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本课讲述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理解美术作品的必要环节。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对什么,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对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理解美术作品。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又都具有其现实的依据。同时,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基本掌握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的方法,主动参与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能够正确应用对比的方法阐述自己对作品认识。
出示作品—引起讨论—深入探究—感悟课程中心主题—学会判断。
让学生在课文中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判断、甄别的过程中,运用情感与知识来对作品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正确的判断。
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性和地域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要准确判断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就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在教学中要能精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②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③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涵盖面比较广,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外国古代绘画撷英 【学习目标】 通过视频短片学习了解古代文明的艺术成就。
通过图片的欣赏,掌握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变化。
通过学习和对比,体会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自豪与骄傲。【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绘画作品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外国绘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教学难点:领会不同绘画形式上的差异及其与现实生活、宗教、审美观念的联系。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用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杰出代表及其艺术特点,提高欣赏古代雕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把学生分成几个研究小组,研究不同的知识块面,并在课堂上汇报研究结果,能够体现团队意识,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通过实地参观游览并结合本地资源,使学生了解本地风土人文环境,热爱家乡的雕塑建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热爱家乡雕塑建设,具有保护古建筑意识,开拓艺术视野,陶冶雕塑艺术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感知能力,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秦始皇兵马俑和霍去病墓前石雕群出现的历史背景及艺术特征。难点:比较秦始皇兵马俑和霍去病墓前石雕异同点,欣赏评价优秀代表作品。
外国雕塑撷英 教学目标:
1、了解外国古代雕塑的主要类别、发展状况、突出成就及不同民族雕塑的主要特点;
2、领会不同地域雕塑在表现形式及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3、能够识别外国重要雕塑作品的风格、特点及时代特征,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外国雕塑的重要作品及其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能够识别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重要雕塑作品,加深对世界艺术多样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使学生领会不同民族雕塑与特定的宗教、审美观念、生活习俗的联系。西方现代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介绍,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现代主义艺术,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和欣赏西方现代艺术作品,了解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过程与方法
经过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探索,运用比较、感悟等鉴赏方法初步了解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欣赏方法 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中国现代美术》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现代美术概况,知道中国现代绘画、雕塑的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鉴赏典型的作品,分析作品的特点,探究掌握欣赏作品的技巧,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于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有很强的审美价值观。
六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是对中国现代绘画与中国现代雕典型作品的分析与理解。
2、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中国现代传统型与融合性中国画的作品 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知识与技能: 了解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品种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方式结合学生回答,逐步深入阐述主要工艺美术种类的成就特点。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中国工艺美术与中国文化相联感受其文化基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各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设计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艺术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
采取“提出问题-引导分析-归纳总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培养学生
欣赏分析民间美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喜爱,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主要的造型特点、象征寓意。
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民俗文化的关系,认识到民间美术所具有的价值。
《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教案
了解建筑艺术的特点及特色 讲授,图例,讨论
通过欣赏古今中外建筑,感受不同的建筑、园林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情感态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于我国山水园林和建筑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度与价值观
环境美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了解和掌握中外建筑发民历史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及其主要风格、特征 重点 教学探讨不同类型建筑的艺术风格之形成原因。难点
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能够对古代希腊、埃及、罗马建筑艺术等不同类型的西方建筑作品进行分析和探讨,了解和认识各类型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了解建筑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达到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建筑艺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过程:探索交流——讨论分析——比较总结——实践应用
方法:利用多煤体等多种渠道,通过收集资料、交流、分析、小组讨论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对建筑艺术作品的分析和探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领略建筑艺术之美,了解建筑艺术的人文内涵。形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互助合作的学习态度。感受古人深遂的建筑思想,尤其是嘉庚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并且懂得珍惜和保护它们。
教学重点:
古埃及、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及其艺术风格与内涵。教学难点:
探讨不同类型建筑的艺术风格之形成原因。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中外园林艺术的流派和特色,建立对园林艺术基础面貌的认识。
2、学生探讨并体验不同园林风格背后的审美文化上的差异,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学生体会中国园林的特殊意义,树立发扬民族文化的信心,能注意和生活结合。
四、教学难点
以中外园林艺术特点为出发点探索不同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脉络,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
五、教学重点
1、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建立对园林艺术基础面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力。
2、初步掌握南北方园林整体风格的区别。
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本课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正确认识文物古迹的价值,理解文物古迹保护的原则和基本方式,懂得保护身边的古建筑,尽早树立起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
2.能力目标:本课教学的扩展目标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即以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解决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使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关注城市建设开发问题,为城市建设开发和古建筑保护出一份力,作到城市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古建筑价值,树立保护古建筑的观念。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思考,探讨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方式。
第二篇:美术鉴赏目录及学习目标
美术鉴赏
本课程分为中国美术鉴赏、外国美术鉴赏两部分。全课程主要从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人类早期至现代的中外美术发展的脉络,介绍各个时期重要的美术遗产、美术流派、美术家、美术作品及其艺术观念。本教材力求体现时代精神、挖掘深蕴的人文内涵、欣赏风格鲜明的经典作品,力求达到教学内容和教材结构的创新,充分体现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有效地帮助学生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第一章 美术鉴赏常识
第二章 中国古代绘画
第三章 中国古代雕塑
第四章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第五章 中国古代建筑
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美术
第七章 原始美术
第八章 外国古代美术
第九章 中世纪美术
第十章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第十一章 17、18世纪美术
第十二章 19世纪美术
第十三章 20世纪美术
第三篇:美术鉴赏
美 是 一 种 体 验
系
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
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姓
名:蔡晓亚
学
号:105010640030
上课时间:周日7-8节
什么是美?如果说要给美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我觉得是很难表达出它的神韵和内涵的。美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最美好的东西,她是柔软的,她是无法言状的,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我们就会体会到很多很多的美——大自然的美、人性的美、艺术的美、心灵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就像卡西尔说的“美的品格和本性根本不需要任何复杂而难以捉摸的形而上学理论来解释,美就是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思想上的回归。
我是觉得,欣赏美和判断什么是美是一个人的本能,就像我觉得人本能是好奇的,喜欢未知的是一样的。我很想了解其他人是怎样看待美,分析美,特别是那些先哲们是怎样讨论美的,比如论语上关于美的经验的那句话,说一个人要先学诗,再学礼,可理解为先用最单纯的方式领会美,再知道规则,结合西方对美学的看法,我觉得很精妙。
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以前有些了解,只是没有看过他对美的看法著作中的原话,他说美的背后有美的理念,我很早就赞同这种方式;当然他的理念论本身就是一个创举,在罗素看来,至少一点是现在都在用的,就是一个事物和其形式是不同的。
爱与美的关系,很多人都想过吧,因为美才爱,还是因为爱才美,我觉得对于亲历的具体事物这要是想清楚了,心理上会有踏实和深刻的感觉,然而却远离了最初的、单纯而美好的、最真实的东西,是可惜的——有很多事情都是知道的越多就越不好。是否得不到的东西,才想拼命追求;得到了反而放弃?人有很多天生的缺陷,是他自己无法克服的,这点可能就是吧。
说花红和花美从词性来讲是一样的,红是表达事物性质的形容词,美是表达主体情感的感叹词,表达花红时说红,表达花美时却可以说“啊”,一个“啊”字表达了对花的无以言表的赞美,我觉得非常贴切。
美是无处不在的,在漫长的历史中,各个时期的美术都具有鲜明的色彩,各个艺术家们用他们独特的体验展现他们对美的认识,并将他们眼中的美记录、流传下来让后人们品评、欣赏。
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中的美术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作品,用他们的体验阐释对美的理解。中国封建时代的人物画家中最著名的当推东晋顾恺之,他的《女史箴图》用笔如春蚕吐丝,紧动连绵,循环超乎,格调逸易,风趋电疾。唐代张宣的《捣练图》描写贵族妇女的风俗画。阎立本的《步辇图》描写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这一汉藏两族通婚的史实。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则描写纵情声色的贵族生活。另一幅杰出的作品是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他把汴河的繁华景象构成长卷格式的风俗画,汴河上的各种人物、景物无不具体而生动,真实的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对古代工程技术也做了正确的描画,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自南朝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山水画的画家宗丙、王微,其后又有唐代张藻,把山水画又推进了一步,他们还都写下了山水画论,从此山水画在东方持续发展,直至今日。自五代以后则及其丰富,如荆浩的《国庐图》,关全的《关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董源的《潇湘图》;宋代巨然的《万壑松风图》、范宽的《雪景翰林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图》等不列盛举。这些山水画都有博大与精微相结合的特色,体现着东方的上水美学观。画鸟画家有五代的黄荃、徐熙,宋代的赵佶、翟白、赵昌等。自汉魏发展起来的石窟壁画,以敦煌莫高窟为最盛,题材属宗教内容,但也不同程度的反映着时代思想和现实,显示出中古时代中国美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元代以后,文人画形成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庞大而重大的一个支脉,实际上成为主流,他的流风余韵至今还有很大的影响。文人画强调画家要有画外功,即文学修养。宫廷美术,宗教美术,和文人画中有许多艺术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如此多的美术文化财产创造出了中国美术史的辉煌。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些美术或者说艺术作品都是作者通过自己的体验展现出来的,这样的作品给人的美的感受是生动可感的,让欣赏这些艺术的人们能带着自己的体验进入其意境中感受艺术之美,寻找自己的体验和美。
对于我来说,我不像那些哲学家或者诗人那样对美有深刻的理解,但是我相信美是一种体验,只有自己体验了,自己才会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才会对美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一些没美的体验、认识以及理解。
曾经见过这样一副画,苍白的流水,苍白的雾,还有雾中若隐若现苍白的树木,这样一副画,给你的或许是平淡的心境,可是入眼的那一刻,你难道不是震撼着的吗?在那一片苍茫中,你的灵魂你的所有悲欢在那一刹那间凝聚,然后淡开,就像那苍白的远山近水一样,慢慢晕开一片心的芬芳和涟漪。若非如此,它又如何进入你的心呢?所以是灵魂的触及还是视觉的流连,在乎你的心有多深入。就要看你的体验有多深,是否全身心的如入那种美的意境中。
我认为,大红大紫不仅仅只是火爆和性感,还有自信和智慧在里面。更甚者,你可曾体会到一个红衣女子渴望被安抚的软弱?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约翰.伊顿教授描绘了受不同色彩刺激的红色。他说:在深红的底子上,红色平静下来,热度在熄灭着;在蓝绿色底子上,红色就像炽烈燃烧的火焰;在黄绿色底子上,红色变成一种冒失的、莽撞的闯入者,激烈而又寻常;在橙色的底子上,红色似乎被郁积着,暗淡而无生命,好像焦干了似的。教授的见解是源于他深刻的体验,正因为他有深刻的体验,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去正确理解美,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认识。
以前见过一张照片,是一轮红日悬在山峰之上。有人说是朝阳,有人说是夕阳。我却坚持说是朝阳。他们断言是因为我内心喜欢朝阳的,所以才会主观臆断。其实是以为我觉得那轮红日太热闹了,没有夕阳的那份宁静致远。即使是在寂静的破晓,可是那份未经受雕琢和世俗的红,还是太热闹了。我是喜欢夕阳的,喜欢“一场愁醉酒醒后,夕阳却照深深远”的那种恍若隔世的淡然和出尘。也喜欢浓夏的傍晚,红日点燃滚滚红尘的爱和幸福,一切存在都变得珍贵,火一样的燃烧俗世,生命变得热烈而深刻。不过,我最喜欢的应该还是橘黄色落日。安静的,温柔的,像慈悲而悲伤的母亲,深情的凝视时间下的牵挂,为时间的所有存在和消失祈祷。这就是我的体验、我的感受,因为体验不同,所以认识不同,所以对美的事物的认识见解也就不同,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美就是一种体验,我们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无需为了迎合别人而不忠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只有我们忠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美才是真正的享受!
对于梵高,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是你知道他的金黄吗?以前我不明白他的向日葵为什么那么受欢迎,但是,看过他的大部分作品和听过他的平生之后,至少,我有了自己的理解,或许还是主观的吧。可是当我看到他的那一大片金黄之后,突然很感动,也觉得伤心。我想,梵高不停地,不停地用大把的金黄色来描绘他见到的一切,其实就是因为他追求一种存在的感觉。作为一个艺术家,不断地失败让他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可是作为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努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存在感。他把自己的一切都赋予了新的色彩,其实是因为他在努力平衡自己灰暗的世界。用金黄燃烧自己的理想和才华,用金黄装点自己干涸的世界,用金黄来填充内心的暗淡。他是那么努力地争取着,可是,当那一天,乌云满天,一个人的他一瞬间失去了积极的力量,灰暗迅速占领了他的意识。于是他挥笔画下了凌乱而纠缠的一团暗沉后自杀了。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但是我看到了我自己想要的,这已经很好了。好的作品应该就是这样的吧,让不同的人得到自己的所需。这更加让我体会到,美是一种体验,需要自己去理解,而不是让别人告诉你美是什么,只有你自己体验了你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美,你想要的美是什么,这时你就不会在执着于美的概念于定义了,因为美没有确切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你想要什么样的美就需要你自己去体验!美的形态十分多样,变化无穷,其性能各异,或较为显著,或隐晦而难以捉摸,但是它总是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人造成一定的影响。每个人都可以描述个人的审美感受,对不同的审美对象做出自己的判断,得出自己的体验。
第四篇:美术鉴赏范文
略对美术作品鉴赏
今晚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美术系画展。面对琳琅满目的美术作品,我只能挑选一些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作品进行鉴赏。
《小女孩》中的画面描绘了一个面带笑容,身着色彩鲜艳的和服,右手上有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发小女孩。画中背景虽然色彩浅淡,且有大面积空白,但饱满的构图仍使画面显得完整充实。这样的构思主次有分,能使作者的主题更加突出,清晰明了。这幅画最成功的一点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把人物的神情描绘的如此真实自然。观看者看了小女孩那天真无暇,甜美的笑容,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露出微笑。而且鲜艳的色彩,绘画的高雅同样是观看者的视觉享受。
其中一幅画描绘出了两个现代女子神情各异,但都望着地上,陷入遐想沉思中的情景。从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很注重人物眼神刻画,以及会利用画笔表达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作者把两个女子的面无表情的坐在那里的情景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同时作者营造出一种美好境界,引发了观看者的想象联想。到底是什么导致这两个女子表情呆滞?是因对现状的无奈,还是因为对未来的迷茫。
还有一幅画以连绵不断的高耸的大山做背景,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的手上拿着锄头,旁边放着一个装满草的竹筐,还有一个比她还小的小男孩。小女孩用坚定的眼神望着远方。作者用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小女孩的形象,写形传神。作者的创作意图是身处深山的小女孩并没有被周围恶劣的环境所打败,她依然对未来充满希冀,依然憧憬未来。这幅画让我们观看者一股奋发向上的力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能失去对 未来的信心,勇往直前!
以上是我对美术作品做出的鉴赏。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真正鉴赏美术作品,还应当了解一些美术基础知识,这是我写完这篇作文的深刻体会。
第五篇:美术鉴赏
微软中国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山水话对比》
微软用户 2014/6/11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1303 姓名:蒋妍 指导老师:李雅娟
[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
【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中西方;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梵高;星空
【正文】 第一部分
在“元四家”中,若论对后代山水画发展影响最深广的,无疑是黄公望。他年资最高,直接受教于赵孟頫,从五代荆浩、关仝及北宋李成启学,所以画的品格极高。元代画家开始以纸为画本,赵孟頫的《水村图》已见干笔皴擦,元画灵动松秀的笔墨已然初具,而黄公望享年85岁,至其晚年则纸本水墨的技法已经炉火纯青。其《富春山居图》,可以说是代表其晚年风格的经典之作。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明朝一位名为吴子问的收藏家得到真迹后,爱不释手,至死不能割舍,嘱咐焚烧此画殉葬。他的侄子趁他昏聩时把画抢了出去,但已经烧掉了三四成。重新裱装修补后变成了两段,前段面积为31.8×51.4厘米,后段面积为33×636.9厘米。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后为浙江收藏家吴湖帆所得并于解放后捐献给浙江博物馆;后段则修补较多,目前被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馆。据说前段还曾与一幅伪作同时入过清宫,自诩长于画作鉴定的乾隆皇帝将伪作定为真品,实图如下:
在“元四家”中,若论对后代山水画发展影响最深广的,无疑是黄公望。他年资最高,直接受教于赵孟頫,从五代荆浩、关仝及北宋李成启学,所以画的品格极高。元代画家开始以纸为画本,赵孟頫的《水村图》已见干笔皴擦,元画灵动松秀的笔墨已然初具,而黄公望享年85岁,至其晚年则纸本水墨的技法已经炉火纯青。其《富春山居图》,可以说是代表其晚年风格的经典之作。至元四年,黄公望79岁,一次从松江归富春山居,偕好友无用禅师同行。暇日,黄公望始于山居南楼援笔作此长卷。但他经常云游在外,而画卷留在山中,只得“逐旋填札”,故“阅三四载未得完备”。无用似不放心,怕被人夺爱,便请黄公望在画中题文,明确归属。但最后何时完成,终不得而知。
清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说是经营七年而成,但黄公望自动笔至去世也就只有七年。一幅画画了这么多年,也称得上一奇,而二百五十年后藏者吴洪裕临终前嘱家人当面将画焚烧殉葬,而其侄吴静庵趁他弥留之际于火中夺画残卷,更是旷古之传奇。至今,我们已无法确知原卷的长度,但知前《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无怪乎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第二部分: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 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
实图如下: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记得一句关于梵高的话:“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所以梵高也只能,毁灭了自己。”
这幅画, 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 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 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 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梵高来说, 画中的图像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 暗示着某种神性*, 让人联想到梵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 形如火焰的柏树, 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 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在这幅画中, 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 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 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 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 山在骚动, 月亮、星云在旋转, 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 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 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梵高在这里, 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像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 并且, 寻找某种方式, 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 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 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 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 产生强烈对比;那点点黄|色*灯光, 均画成小块方形, 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 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中西绘画在空间意识表达上,中国画构图讲究“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讲究“焦点透视”,此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中国画的远近法在本质上既不同于西画的焦点透视,更不是人们假设出来的散点透视。我们对中西传统艺术家创作的不同主题的绘画在透视法的比较性解读上,这两种透视方法的差异性应该被解释为直接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对透视法缓慢形成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