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九课《荀子》选读教案

时间:2019-05-12 16:5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九课《荀子》选读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九课《荀子》选读教案》。

第一篇: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九课《荀子》选读教案

传统文化第九课《荀子》选读教案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劝学》节选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译文】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荀子名言】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的诗句】

1、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杂诗》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

3、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观书有感》

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6、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劝学》

7、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柏学士茅屋》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

1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今贤文》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长歌行》

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课外活动】

收集更多关于劝学的诗句与同学分享

第二篇:八年级传统文化第六课《庄子》选读教案

初中八年级传统文化第六课《庄子》选读教案

庄子,名周,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庄子与梁惠王、早年时期的庄子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去世时享年83岁。庄子祖系楚国贵族,后因楚国**,祖上迁至宋国。庄子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4] 故后世说得老子其精髓最多者有两人:曰庄周,曰韩非。

庄子的代表作品《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逍遥游【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①:“魏王贻我大瓠之种②,我树之成③,而实五石④。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⑤。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⑥。非不呺然大也⑦,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⑧。”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⑨!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⑩,世世以洴澼为事(11)。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12)。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14)。越有难(15),吴王使之将(15),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17)。能不龟手一也(18),或以封(19),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20),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21)!” 【注释】

①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②魏王:即梁惠王。贻(yí):赠送。瓠(hú):葫芦。③树:种植、培育。

④实:结的葫芦。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⑤举:拿起来。

⑥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⑦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⑧为(wèi):因为。掊(pǒu):砸破。⑨固:实在,确实。⑩龟(jūn):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11)洴(píng):浮。澼(pí):在水中漂洗。(kuàng):丝絮。(12)方:药方。(13)鬻(yù):卖,出售。(14)说(shuì):劝说,游说。

(15)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16)将(jiàng):统帅部队。(17)裂:划分出。

(18)一:同一,一样的。

(19)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20)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21)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成语——望洋兴叹

【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解释: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发出。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第三篇: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

2、‚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你赞同哪一种抱怨方式?为什么?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妙的言论,这是言行一致;但有精妙言论的人未必都是有道德的人,因为生活中难免有心口不一的奸佞之人。一个仁者一定有大勇,无私无畏,见义勇为;而勇者却不一定有仁,有的人惊世骇俗,一朝之忿而不顾身家性命,这只是匹夫之勇,是血气方刚之辈。‚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在这里被孔子一言道破。

2、报德、抱怨是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1.在生活中,你能分辨言行一致、或心口不一的人吗?怎样才能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2.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宽容地对待别人?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1、2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 ‚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含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可以跟他交谈而不跟他交谈,这是失去了可以交谈的人。不可以跟他交谈而跟他交谈,这是浪费言词。明智的人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2、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重仁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这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当生与义矛盾时,孟子也说要‚舍生取义‛,对‚杀身成仁‛你是怎样看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孔子说:可以对一个人直言不讳,那人便是自己的朋友。如果看到他发生错误,宁可对他下一个警告,即使他现在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可以,但等到他失败了,就会想到我对他说的话是有益的,那就是对得起人。你能做到‚不失人吗‛?

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在家庭中亲人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谈了也是白谈,这是时机不对。所以,人与人之间,说话真难。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你能做到不失言吗?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3、4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 ‚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讲述《令狐荐贤》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唐宣宗教界时,令狐绹任宰相,他想向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令狐绹认定李远有真才实学,对宣宗说:‚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唐宣宗连连点头,李远去了杭州后,果然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听了花言巧语就上当,更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

孔子认为,在评价和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是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孔子最初对人是听到人家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但是后来,他从弟子宰予白天睡懒觉这件事上认识到这种看法的偏颇,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认为,对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其行‛,也就是要考察人的实际行为。

历史上‚以言举人‛结果却坏了大事的例子很多,比如战国时的赵孝成王以言取人,任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四十万赵军被俘活埋。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素有知人之名,但也同样犯了以言取人的毛病,用了言过其实、不懂实战的马谡当大将,结果失了街亭,最后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明代学者王夫之评价孔子所说的‚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这句话是千古以来言语虽简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3、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有价值的言论。‛

4、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什么是君子呢?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提问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如颜渊问仁,孔子说:‚为仁由己‛;仲弓问仁。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颜渊、仲弓、子路等人的性格、经历,想一想孔子为什么要对‚为仁‛这个问题做不同的解释。

六、引导实践,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

2、课外阅读《论语》,积累关于君子之德的言论,看看那些是自己应当具备的美德。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三)《论语〃季氏》(四则之1、2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交益友与损友的利害关系。2.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好的孩子们在一起,攀比的不是梳妆打扮,吃喝玩乐,而是成绩,大家暗中较劲,你追我赶,看了就叫人舒心。且不要说恶友,即使交上一个不对路的朋友,麻烦也就接踵而至。初中的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这种年龄的孩子尤其有逆反心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点、生活情趣,不同处世原则,不同学习态度的朋友,便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俗话说:‚鱼有鱼伙,虾有虾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孟母三迁接芳邻,是重视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注释〙 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⑤便佞:花言巧语。

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注释〙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佚:同‚逸‛。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2、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人生不可无友,交友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该交怎样的朋友呢?

2、人生须有快乐,人们对于快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养成自己的快乐观呢?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我们应怎样培养‚道人之善‛的乐趣?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孔子曰:‚乐多贤友‛,你是否以交了贤明朋友为快乐?读读房龙著的《与世界伟人谈心》,谈谈你是否经常与古往今来的为人谈心?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三)《论语〃季氏》(四则之3、4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君子有三戒。2.明确没有私心是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

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注释〙陈亢,字子禽,是孔子弟子。伯鱼,名鲤,孔子之子。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2、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孔鲤)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自站在院子里,我‚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这叫‚趋‛。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快步从庭院里走过),父亲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院子里,我快步从院子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行事。‛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陈亢对同是学生的老师儿子孔鲤有所羡慕,理所当然,于是侧面向孔鲤了解孔子在家中是否为他开小灶,而孔鲤回答的也同样听老师说过,但陈亢没有失望,反而能‚问一得三‛。知道老师表理如

一、言行一致,对学生一视同仁,并未因孔鲤是自己的儿子而留有私心。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想文化意识的并存。再读孔子的三戒,有什么现实意义?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人生活在社会里,无欲无求似不可能,但怎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绪呢?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诗礼传家》讲了‚庭训‛的来历。后来,‚庭训‛专指父亲的教诲。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有时也泛指家庭教育。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你读过知道哪些关于庭训家教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四)《论语〃阳货》(三则之1)

目标定向: 1 积累文言词语,2 归纳析孔子及其弟子有关观点; 能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自己的评析。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同学们谁知道‚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成语的意思及出处?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货接着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评析〙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对的‚乱贼臣子‛,孔子不愿意与其交往,更不愿意去他手下做官。但是却屈于礼制的要求,不得不在接到阳货送来的礼物之后回拜他。可见这样的礼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孔子明明知道这是阳货的计策,还要去,是为不明智。孔子内心根本就不想去见阳货,所以故意选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这样种行为本身是不诚实,是一种虚伪。‚邦无道则不仕‛是孔子学术的一个重大原则,可是面对阳货对这一原则的批判,孔子居然被驳斥得哑口无言,连声称是,可见,孔子主张的这一原则是多么软弱无力。事实上,从孔子为管仲的行为辩护,以及孔子面对弟子的反对和质疑还要坚持去为谋反的公山弗扰的手下去做官,都可以看出孔子对‚邦无道则不仕‛这一原则,是自相矛盾的。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由孔子的观点我们亦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作为个人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水准的思想则可,要想作为治国安邦的思想,也许以前曾经有效过,但是在今天,是已经完全落伍和不适用了。

六、拓展延伸

丰厚文化底蕴 ‚《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一言以蔽之‛? 孔子认为‚好学‛者必须具备哪两点?为什么颜回死了,孔子就说没有了‚好学‛者? 孔子说‚诵《诗》三百‛‚虽多,亦奚以为‛其实质是在强调什么? 4 陈亢为什么要质问孔子的儿子伯鱼? 伯鱼的回答说明了除了说明孔子强调学诗学礼的重要性外,还是说明了什么? 6 陈亢为什么而‚喜‛,这个‚喜‛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割鸡焉用牛刀‛是一个比喻,那么其中的‚鸡‛和‚牛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8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这话原本是谁说的?它与上一段是怎样关联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强调突出什么?它对社会发展将产生怎样影响?)9 孔子最后说这句话时应该是怎样的神态?子游和其他同学又应该是怎样的情状? 10 ‚六言‛是指哪六种品德? 11 说这‚六蔽‛其用意是强调什么? 学诗对于自己有什么好处?对于做人又有什么意义?至少也有什么作用? 孔子告诫儿子如果不学《周南》《召南》,就‚犹正墙面而立‛,这个比喻是要说明什么? 14 子游为什么瞧不起子夏的学生弟子?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观与孔子与什么关系? 15 子夏为什么又说子游的话是错误的?他与子游的分歧点在什么地方?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四)《论语〃阳货》(三则之2)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恭、宽、信、敏、惠的儒家思想。2.明确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

‚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理解恭、宽、信、敏、惠的含义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评析〙‚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些确实都是人类的美德,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然好。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很妥当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比如,一个人庄重固然可以避免受到庄重的人侮辱,但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一个人诚信,自然会比不诚信的人优先受到任用,但是诚信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仅仅做到诚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被任用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还是要有才能。至于做到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方便使唤人才去故意慈惠,那未免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六、拓展延伸

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四)《论语〃阳货》(三则之3)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孝的儒家思想。2.明确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我们提倡爱的回报,古人讲善有善报,看看孔子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译文:

宰我问:‚三年守孝期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必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崩。陈谷吃完,新谷又长,钻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该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说:‚三年内吃香饭,穿锦衣,你心安吗?‚心安。‚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鱼肉不香,听音乐不乐,住豪宅不安,所以不做,现在你心安,那么你就做吧。‛宰我走后,孔子说:‚宰我真不仁德,婴儿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难道他没得到过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吗?‛ 重点字词:

期(一词多意)女(通假字)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三年之丧这一礼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它是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恰当的方式。一个真正热爱和怀念父母的人,会自觉地遵守这一规定,否则便于心难安。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孔子称之为仁。仁既是礼所由生的内在根据,也是人们自觉守礼的内在动力。只有仁发于心,则行才能合于礼,仁心不动,礼就失去了根据,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虚文。既然是虚文,当然就可以随意改动,也可以随意废弃了。宰我欲改三年丧制,孔子便斥之为‚不仁‛,原因即在于此。由此可见,所谓礼的本质内涵不是别的,正是仁。孔子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五、拓展延伸 的确,为人而不仁,如何能理解礼乐制度的本质内涵呢?不能理解其本质内涵,又如何能尊重其仪文形式呢?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二、《诗经〃卫风〃淇奥》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2.明确君子的真正内涵。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俗话说:‚鱼有鱼伙,虾有虾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君子只叫淡入水,君子坦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下面走进君子形象。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翻译原文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挺立修长。有位美貌君子,骨器象牙切磋,翠玉奇石琢磨。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青青葱葱。有位美貌君子,耳嵌美珠似银,帽缝宝石如星。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聚合竞茂。有位美貌君子,好似金银璀璨,有如圭璧温润。气宇旷达宏大,倚乘卿士华车。妙语如珠活跃,十分体贴温和!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人生不可无友,交友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该交怎样的朋友呢?

2、君子具有哪些内涵?

3、描述一下心目中君子的形象?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诗人要赞美君子。却先咏叹翠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体会比、兴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文。

《易经〃系辞》二则

(一)书不尽言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欣赏艺术作品的教诲。2.明确书不尽言真正内涵。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提供资料,入境生趣

《易经》也叫《周易》、《易》,有人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易》在夏朝名为《连山》、在商朝名为《归藏》,周朝才叫做《周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易

经》这本书,在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有几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最该最高的思想,四书五经等一切中华文化思想,都来自于《易经》。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之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翻译原文

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所要讲的话,言语是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境,难道就不能被了解了吗?孔子说:‚圣人设立卦象来说明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设臵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有用卦辞来说清语言无法表达的思想,并加以变通来得到全部好处,再加以鼓励激扬来收到神奇奥妙的作用。‛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你怎样理解‚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2、应怎样欣赏艺术作品?

3、应怎样创作艺术作品?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举例阐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含义。

2、背诵全文。

传统文化:《墨子〃染于苍则苍》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学生明白‚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道理。

2.明确空间环境对人也很重要。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性格。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让同学们说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引入课文。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①变。五入必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②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加点字:①亦:也。

②慎:慎重,谨慎。翻译:

墨子先生见到染丝时感叹道:‚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在黄色中染就是黄色。所放入的颜色变了,它的颜色也就变了。将丝绦放入五种颜色(的染缸中),最后就是五种颜色了。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不仅仅是染丝有这种情况,国家也有如染丝一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我们不能盲目跟随别人,凡事都应该经过慎重考虑。不可人云亦云,亲近品德修养不高的人,这样只会玷污了自身的心性。

染丝的意思:将丝染色。喻受人熏陶感化。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如何理解‚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环境能改变人的性格,你对自己环境满意吗?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想一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个观点和孔子的‚益者三友‛的观点有哪些相同之处?

传统文化教育教案 康有为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内容,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但不发民众力量,任何进步的政治运动都不可能成功。

教学重点:光绪帝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历史意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1.复习提问: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运动?这活动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导入新课: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 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3.讲授新课:

一.保国会的成立1.康有为再次上书

康有为1897年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让学生阅读P81-P92内容)2.康、梁组织保国会

1894年产值月,康、梁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制定章程,倡议在和省设立分会,呼吁救国,宣传变法。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光绪帝

2.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让学生看P82-83表格,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老师通条分析。三.戊戌政变

1.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手势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诏令。2. 百日维新失败 去留肝胆两昆仑 康、梁逃走

谭等六人被杀,是为‚戊戌六君子‛

从变法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小结:‚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就归于失败?‛学生讨论发言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而他们又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相反,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则十分强大。因此,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变法时日虽远,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课后记:

通过让学生讨论发言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向‚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传统文化:

七、李世民

目标定向:

1.了解唐太宗的思想和成就。2.学习一点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3.结合时代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对待自己的荣辱得失。教学方法:

采用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由玄武门之变引入新课。

二、介绍唐太宗的早年。

三、了解玄武门之变。

四、对教材选文内容的了解。

1、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第一遍。

2、结合注释会翻译课文。

3、学生提出质疑,大家一起解答。

五、对贞观之治的了解。贞观盛世的历史因素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促进了唐时的南北贸易发展。由此看来,开创大运河,弊在当时,功在后世。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在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五、总结。

天净沙〃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映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诸葛亮舌战群儒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自学生疑

三、学习释疑 1.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全书简介〙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 教学目标

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2.课文分析 一 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

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四、点难拨疑

1、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2、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五、归纳小结

六、课后作业: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孟子》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④背诵经典文段。

2、过程与方法

①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布臵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学习重点〗

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学习难点〗

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

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检查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研习→深入探究→吟咏背诵→课堂小结)

二、通晓文意

1、课前学生对照注释通读自译,标注出疑难点。

2、学生分组提出通译中遇到的疑难点,由老师或同学帮助解决。

三、具体研习㈠《孟子〃公孙丑上》

1、齐读本章最后一段,思考: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

学生用原文回答后教师解析,多媒体补充朱熹《四书集注》的内容并加以解说。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第二,‚配义与道‛。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的。所谓‚义‛,即正义。《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所谓道,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孟子虽未直接解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新浪博客 姚崇实《孟子‚养气‛说浅议》)

2、提升:浩,从水,气,无形。为什么以‚浩然‛来喻‚气(人格或美德)‛?

教师提示: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然,……的样子;气,天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与道‛。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因为河流无私地涌流,给予灌溉和生活之便,似德;所到之处民众得以生存,似仁;水流奔腾而下,遵循着自己的路线,似义;水有深浅变化,似智;波涛奔涌而激荡高山峡谷,似勇;水也柔弱细微,润物无声,似察;水也能接纳污浊的东西,并且加以净化,似善化;还有水万折必东,似意,等等。可见水的形象蕴涵着德、仁、义、智、勇以及坚定的意志等美好的品德,所以至圣孟子愿意以水比德。

3、‚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

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

引申:‚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这是明代文人杨继盛遭奸相严嵩杀害前留下的一副联,后被李大钊改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赠与朋友。但我还是更喜欢前者,‚辣‛代表着勇敢和坚决,代表着一种凛然正气。

4、宋人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养气应注意什么?

明确:养气不能急于求成,否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小结并板书: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配义与道,助长害之。㈡《孟子〃滕文公下》

1、指名朗读本章。

2、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明确:大丈夫;何谓大丈夫。

3、讨论: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学生回答后点拨:有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提示:

‚女子从人,以顺为正道也。盖言二子阿谀苟容,窃取权势,乃妾妇顺从之道耳,非丈夫之事也。‛(朱熹《四书集注》)

何叔京曰:‚战国之时,圣贤道否,天下不复见其德业之盛。但见好巧之徒得志横行,气焰可畏,遂以为大丈夫。不知由君子观之,是乃妾妇之道耳,何足道哉?‛(朱熹《四书集注》)

五、深入探究

人格修养之大(‚至大至刚‛)对我们现在有什么指导意义?

六、吟咏背诵

七、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并总结: 浩然之气:

1、至大至刚的昂扬之气;

2、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

3、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

有了这三气,即可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八、课外作业

思考:曹丕说‚文以气为主‛,刘勰认为作者的气质、才气在文章中彰显出作品中的气势、格调,那么孟子散文的‚气‛是什么?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教案

目标:

1.介绍孙武及《孙子兵法》。2.读诵《不战而屈人之兵》。3.讲解《不战而屈人之兵》。4.对待战争应该持何种态度。教学过程:

一、导语:与许多篇幅几十万字的军事理论著作相比,古老的仅有五千言的《孙子兵法》显得迷你很多,但是其在军事知识领域的地位和生命力却毋庸质疑。美军曾经出现过三次学用《孙子兵法》的热潮。“9〃11”后,五角大楼专门成立“战略信息办公室”,美国防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柯基斯少将在我国防大学演讲时曾说:“美国的信息战理论,其基础观点就来自中国的《孙子兵法》。”在巴基斯坦,从初级军事学校一直到高级军事学校,《孙子兵法》都是授课的内容之一。巴基斯坦陆军少校拉伊尔告诉记者,在巴陆军里,要从上尉晋升为少校,必须通过相关的考试,而《孙子兵法》就是考试内容之一。“考试的内容很难,竞争激烈,要很用功才行。”还是初级军官的时候,拉伊尔并没有感到《孙子兵法》的精妙,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越来越发现这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价值。不仅如此孙武的很多思想还被后来者运用于非军事领域。下面我就来了解一下这本书和他的作者。

二、介绍孙武及《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臵、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武生平: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三、读诵《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四、讲解《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其指导原则应是:迫使敌人举国降服的为上策;通过交兵接仗而攻破敌国的次之;能使敌人举军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军的次之;能使敌人整卒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伍的次之。所以,百战百胜,还算不上高明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五、探讨对待战争应该持何种态度。

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战争就没有停止过。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战争就不可避免吗?战争与和平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拨。

六、布臵作业:做灵犀一点一题。

《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目标:

1. 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2. 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教学重点:

1. 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习课文运用对话刻划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体会课文叙述故事时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朗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3. 分清课文的内容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军细柳:以备胡‛。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第二部分从‚上自劳军‛到‚成礼而去‛,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上自劳军‛到‚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写细柳营军容严整,常备不懈。第二层从‚先驱曰:‘天子且至’‛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写细柳营军纪严明,连天子也不例外。第三层从‘至营,将军亚夫……‚到‛成礼而去‚,写细柳营军礼严谨,一丝不苟。第三部分从‚既出军门‛到结尾,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4.提出突破口,落实教学重点。

突破口:皇帝到部队慰问将士,部队一般会有什么反应?汉文帝到细柳营劳军,遇到的是什么反应?

A.课文开头说‚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提问:‚大‛字在句中强调了怎样的意思?(匈奴大肆入侵,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形势紧张。于是,汉文帝调兵遣将,委派刘礼、徐厉和周亚夫到霸上、棘门和细柳驻扎,‚以备胡‛。)B.这段里的两个分号一个冒号有什么作用?

(两个分号说明三位将军各自独立,是平行的关系,一个冒号,说明三位将军守边的目的都一样,即是为了防备匈奴的入侵。)

C.在文章的最后,文帝由衷赞叹:‚此真将军矣!‛周亚夫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阅读思考,相互交流,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作如下点拨:(1)在对话描写中有哪些词语表现了周亚夫是‚真‛将军?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军中不得驱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在叙述描写中有哪些词语表现了周亚夫是‚真‛将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豰弓弩,持满。‛、‚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3)在对周亚夫的下属与皇帝的随从的描写中有哪些表现了周亚夫是‚真‛将军?(先驱曰:‚天子且至。‛、‚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教师应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分析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问:除了对话以外,本文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

本文叙述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文帝劳军的梗概,而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加以刻画,且用词准确、含义丰富,感情色彩强烈。如:写军霸上及棘门驻军的松弛,只用了三个字:‚直驰 入‛,写细柳营军容森严,细腻逼真,也只用了十多个字。写文帝劳军离 开细柳营后,‚群臣皆惊‛。一个‚惊‛字,既可能是群臣为周亚夫治军之 严感到吃惊,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迎接皇帝不到家,有损天子之威而惊恐;

既可能是群臣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感到意外,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过于拘泥 于军纪而恼怒。可见含义之丰富。

黄山

目标定向

1、了解黄山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背诵有关黄山的诗歌,了解黄山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提供资料:

出示黄山的有关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黄山的美,导入新课。

二、自学生疑。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并提出疑问。

三、点难拨疑,介绍黄山的情况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传说咱们中华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黄山的美,首先就美在它的奇峰。这里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各具神韵。黄山奇峰到底有多少,还没有一个确切数字。历史上先后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近年又有10座名峰入选《黄山志》。这80多座山峰的高绝大多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莲花峰最高(1864米),光明顶次之(1841米),天都峰排行老三(1829.5米),这三大峰和风姿独秀始信峰(1683米)。

黄山有‚四绝‛,说起黄山‚四绝‛,排在第一的当是奇松。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你见了不能不称奇。一般说,凡有土的方就能出草木和庄稼,而黄松则是从坚硬的黄岗岩石里长出来的。黄山到处都生长着松树,它们长峰顶,长悬崖峭壁,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千百年来,它们就是这样从岩石迸裂出来,根儿深深扎进岩石缝里,不怕贫瘠干旱,不怕风雷雨雪,潇潇洒洒,铁骨铮铮。你能说不奇吗?其次是,黄山松还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从总体来说,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而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又各各不同,都有一种奇特的美。人们根据它们的不同的形

态和神韵,分别给它们起了贴切的自然而又典雅有趣的名字,如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探海松、团结松等等。它们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怪石,是构成黄山胜景的又一‚绝‛。在黄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异的岩石,这些怪石的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在121处名石中,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有‚飞来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猴子观海‛、‚仙人晒靴‛、‚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等。这些怪石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珑;有的独立成景,有的是几个组合或同奇松巧妙结合成景。还些怪石因为观赏位臵和角度变了,模样儿也就有了变化,成了一石二景,如‚金鸡叫天门‛又叫‚五老上天都‛,‚喜鹊登梅‛又叫‚仙人指路‛就是移步换景的缘故。也还有些怪厂,在不同条件下看,会产生不能的联想,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名字,如‚猴子观海‛又叫‚猴子望太平‛便是。

再说云海。虽然在中国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幻无穷。大约就是这个缘故,黄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海‛。这可不是妄称,是有历史为证的。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学家叫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卷的大部头书--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黄山的一些景区、宾馆和众多景观的命名,都同这个特殊的‚海‛有关联,有些景观若在云海中观赏,就会显得更加真切,韵味也更足了。这些也都证明,‚黄海‛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

最后,介绍一下温泉。我们常讲的和游览的温泉是前山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从紫石峰涌出。用它命名的温泉景区,是进入黄山南大门后最先到达的景区。温泉水量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质良好,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风湿病和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只能浴,不能饮;过云说它可以饮用,是不科学的。

其实,黄山温泉不止一处。在黄山北坡叠嶂峰下,还有一个温泉,叫松谷庵,古称锡泉。它与山南的宾馆温泉水平距离7.5公里,标高也近,南北对称,遥相呼应。这也够奇的了。不过因为它地处偏僻目前还未开发利用。

除了‚四绝‛之外,黄山的瀑布、日出和晚霞,也是十分壮观和奇丽的。

黄山,山高陂陡,溪流从高山峡谷中奔涌出来,从陡谷悬岩上飞落下来同,就形成瀑布。‚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就是黄山温存的生动写照。黄山瀑布很多,最壮观的有‚九龙瀑‛、‚人字瀑‛和‚百丈瀑‛。

黄山四季分明:春天青峰滴翠,山花烂漫;夏季清凉一片,处处飞瀑;秋天天高气爽,红叶如霞;寒冬则是银装素裹,冰雕玉砌。黄山确实

是一个旅游、避暑、赏雪的绝好去处。

四、阅读课本中有关黄山的诗歌,进一步体会黄山的美及文化内涵。

五、名人游踪和名人诗文

六、作业

课后进一步搜集有关黄山的诗文资料,进行整理,办一张手抄报。

《茶文化》教案

〘授课内容〙

《旅游文化》教材第二章‚旅游人文文化‛第三节‚茶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重点掌握茶行为文化中茶的制作工艺和心态文化中茶艺和茶道的精髓和内涵;培养学生辨析我国茶叶主要类型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体验我国茶文化内涵的能力;提高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游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内容讲解、图片展示和相关视频播放讲解相关知识,再结合课外任务布臵,用任务引领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茶文化的详细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热爱旅游行业的情感;通过对茶艺和茶道精神的领会,培养学生追求饮茶之人‚廉、美、和、静‛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茶的种类和功能;茶的其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2、难点与关键:掌握茶艺、茶道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举例法、影视图片展示法

2、学法:讨论法、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臵学生收集跟茶有关的物品,包括各类茶叶、茶具及与茶有关的资料、图片。

2、预习与茶相关的知识。

二、课堂问题导入:

1、教师活动

① 问题‚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人的‘开门七件事’是什么吗?‛引入课堂知识。

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3、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知识

同学回答后,总结‚对,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另外我国古代文人也有七件宝,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对一般百姓生活,还是读书的文人,有一样东西都是少不了的,那就是‘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茶有关的文化知识‛

三、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本节课主要知识

知识点一:了解我国茶的种植、饮用历史及茶的功能

教师活动:引用古代经典有关茶的记录,讲述我国茶的历史,茶的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还知道哪些有关茶的记录,功能还有哪些。主要内容:

1、茶的历史:战国时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并记述了茶的药效和作用,‚荼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唐陆羽《茶经》中记载:‚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

2、茶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

茶多酚(降血压、防癌、保护心血管等)

儿茶素(天然的抗氧化剂,对抗衰老、清除自由基作用明显)

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可提高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的分辨率,并能利尿,消除支气管及胆管痉挛)

芬芳类物质(芳香开窍,抗毒消炎,利肺排痰)

知识点二:掌握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述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其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主要内容:

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

物态文化:茶叶的栽培、加工、保存以及茶具、水茶事物件等

制度文化:从古到今,行政管理阶层都对茶叶的生产、加工、贸易、消费,有明确的标准和律条

行为文化:茶叶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茶服、茶艺的形式表现出来

心态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应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在品茶所追求的意境,所油然而生的联想,对人生价值深层次的顿悟,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礼仪和韵味,以及反映茶叶加工、品饮情趣的文艺作品等,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知识点三:掌握茶的主要种类及其代表名茶

教师活动:结合茶的图片,讲解主要茶的类型,其制作工艺区别,名茶代表。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浙江省有哪些名茶?

主要内容:

我国茶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

1、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龙井)、烘青绿茶(黄山毛峰)、蒸青绿茶(恩施玉露)和晒清绿茶(滇绿)。

2、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3、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青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它既有绿茶的鲜爽,又有红茶的浓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4、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知识点四:掌握茶艺、茶道的内涵及其联系

教师活动:用VCD播放我国传统茶艺表演,总结茶艺表演的顺序,讲解茶艺、茶道的内涵

学生活动:观赏茶艺表演的VCD,体验茶文化的魅力,思考并回答茶艺与茶道之间的联系 主要内容:

茶道:以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是陶冶心情的一种方式,是以沏茶、赏茶、饮茶等美心修德传承礼节的和美仪式。

茶艺:制茶、泡茶的表演艺术,是发展个性、顿悟人伦的方式

知识点五:了解其他茶文化

教师活动:用PPT介绍其他与茶有关的文化,包括喜爱饮茶的名人、对联、诗歌 学生活动:继续体验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总结

教师结合上述教学内容的讲解,总结本节学习要点。

五、课后实践

布臵同学自发结成学习小组参观台州市主要的茶楼,茶商店,在实践中继续体验我国茶文化的魅力!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三节 茶文化

一、我国茶种植、饮用的历史和茶的功能

1、茶的历史

战国时的《神农本草》 唐,陆羽《茶经》

2、茶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 茶多酚 儿茶素 咖啡碱 芬芳类物质

二、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茶的物质文化 茶的制度文化 茶的行为文化 茶的心态文化

三、茶的主要种类、制作过程及其代表名茶

绿茶 红茶 乌龙茶 黑茶

其他茶(黄茶、白茶、花茶、药茶)

四、茶艺、茶道的内涵及相互联系

五、其他茶文化 〘教学后记〙

对于已经工作的成人学生来说,采用多媒体课件和VCD播放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师生互动交流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加了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提高了他们对客服务的技能。

风土画卷:中国的几个传统节日介绍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有关节日的知识、民俗、神话传说,拓宽知识。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能够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二、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三、教师介绍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

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四、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对祖国文化的认识。

五、布臵作业:

继续搜集整理传统节日资料,写成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视卒如子,而不可骄》教案

目标定向:

1、读诵《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2、讲解《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3、谈谈本章对员管理、教育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什么样的军队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读过本文,你就会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诵《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三、给学生2分钟时间展开背诵竞赛。

四、讲解《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看待士卒如同看待婴儿一样,那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去共患难;看待士卒如同看待爱子一样,那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去同生死。但若一味厚养而不能使唤,一味宠爱而不能使他们听从号令指挥,违法乱纪而不能整治,那就有如娇生惯养的孩子,不能用来打仗了。

五、谈谈本章对员管理、教育的启示。《孙子兵法》与商战之十四 刚柔相济

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提出“父子之兵”的思想,即将帅与士兵之间亲如父子。吴起任职期间,为了培养造就一支“父子之兵”,与士兵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深受将士的爱戴和敬重。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吴起部下一个士兵的母亲在路边哭泣,过路人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老人回答道:我儿子伤口溃烂,恶臭熏人,吴将军知道后,亲自用口替我儿子吸吮脓血,清洗敷药。那人说,这不是很好吗!你儿子的疮毒不就好了么!为啥还要哭呢? 老太太说,我正为此事哭泣呢!过去我丈夫也在吴将军麾下当兵,有一次也生了疮,流着脓,吴将军也是这样亲自用嘴替我丈夫吸吮脓血,清洗敷药。痊愈后,他打仗时,争先恐后,英勇无比,结果血染沙场,战死在疆场上。现在,吴将军又替我儿子吸吮疮口脓血,我的儿准会像他爹那样,奋勇杀敌,死在战场,一定没命了,故此在这里哭呢!由于爱兵如子,吴起率领的队伍与诸侯作战 70余次,其中有 64 次大获全胜。

吴起“父子之兵”的思想,与《孙子兵法》倡导的“视卒如爱子”的观点可谓一脉相承。“视卒如爱子”是说将帅对待士兵要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体贴。孙武在提出“视卒如爱子”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对士卒要严格要求,不能过分“厚爱”,以免把士兵惯养成“骄子”;主张爱严结合,赏罚分明,该赏的一定要赏,该罚的一定要罚。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派马谡去镇守军事要地街亭。马谡不听王平劝阻,屯兵山上,说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叫他片甲不回。”王平只好领了五千兵马在山下按一个小寨。结果山头被司马懿领兵团团围住,断了汲水道路。蜀军大乱,失了街亭。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重赏有功的王平,而且还引咎自责,上疏刘禅,请求自贬三等,连降三级,从丞相降为将军。

这是信赏必罚的典型例证。

企业家治厂犹如将帅治军。治军要有统御谋略,治厂要有领导艺术;将帅要恩威并用,企业家要刚柔相济。“刚”是以厂规制人。有道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定规章制度,难以治厂。如意公司制订了具有本公司特色的管理条例,建立和健全上至经理、主任下至全体后勤人员的工作标准,以及核算、财务、考勤、劳动人事、岗位责任、治安消防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公司上下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凡达不到工作标准或违反规章制度的均处以罚款,不讲情面。“柔”是以真情感人。公司以规章制度约束人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以情感人,关心体贴职工的疾苦和生活。如为职工修建宿舍、食堂、篮球场、乒乓室,购臵彩电,井为职工支付劳动保险金,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每年都要评定先进生产(工作)者,在全厂大会上进行表彰,戴大红花,拍照片,挂宣传窗,在《如意报》刊登。公司还设立“西林杯”一、二、三、四等奖,凡有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被采纳),根据效益大小,分别给予奖励。最高奖金为 1 万元。2001 ,评出“西林杯”最高科技奖 1 名,“西林杯”革新奖 1名。评出公司标兵 6 名、先进生产(工作)者 20 名,表扬 41 名。你给职工一片情,职工给你一颗心。以情感人产生了柔情效应,如意公司关心人、体贴人,赢得了职工的“心”。

如意公司的实践证明:刚与柔、爱与严、赏与罚是不能偏废的。若是不从物质利益上去关心职工疾苦和生活,使他们得不到体贴、关怀,那么就会离心离德,人心涣散,企业没有凝聚力。若是不以规章制度约束人,那么职工就会像娇生惯养的孩子,企业一盘散沙,局面混乱。如意公司高明之处就是以厂规制人和以真情感人两手交替使用,互补互促,把刚性效应和柔情效应结合在一起,充分地发挥了领导效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2年,公司生产搬运车 16万台,居世界同行第一。产值 2 亿元,销售 2 亿元,实现零库存,创历史新高,被评为“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公司越来越兴旺发达。

六、布臵作业:直面人生第2题.

第四篇:荀子教案

荀子选读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3.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4.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引入话题】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此次地震比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还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枚广岛原子弹的能量。震中附近城镇变为废墟,连北京、上海都有震感,而距此次地震震中700多公里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却安然无恙。这是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有一次胜利,也是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最好体现。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在古代,人们又对自然采取一种什么态度呢? 【自主学习】

1.阅读“单元概览”(练习册)、“荀子简介”和“话题引入”。回忆荀子的〈劝学〉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宣帝时称。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现存32篇。他的思想学说中“人道观”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民命而用之”的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

2.给下列字注音、注义。A.注音 B.重点字义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开垦,引申为发展)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停止,引申为废止)君子有常体矣

(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则)

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愆,犯过错.恤,忧虑,担心)

若夫志意修

(美好)

是节然也

(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

上暗而政险

(昏暗)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光明,显耀)

大天而思之

(思慕)

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治理,整理)3.诵读串译。

4.用自己的话概括荀子在本文中的观点。

人定胜天 【提出问题】

1.写出不懂的句子,解惑。

2.整理本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及写出一个定语后置句。【研读文本】 〖重点识记〗 翻译下列句子

○1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安定或混乱不是有天决定的.○2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不因为有人厌恶寒冷废止冬季,地不因为有人厌恶辽远废止宽广,德行好的君子不因为人格卑下的人的喧扰废弃好的德行.○3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

政府发布的法令不明确,举动违背时节,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生产管理不好,不顾农时而让百姓服劳役.○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能力提升〗

1.第1段:荀子用三个问句,表达了国家的治乱与天道无关的观点。第2段:写出了天道的运行有其固定不变的规律。

第3段:君子应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的事,而不思慕取决于上天的事。第4段:自然界的惊异现象经常发生,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值得害怕。第5段: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才可怕。第6段:求神占卜不能得到祈求的结果。第7段: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怎样对待礼制。

第8段:人类在自然面前,应顺应万物的万物的本性与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

2.理解荀子在文中提到的思想观点。

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应该“敬其在己者,而不幕其在天者”,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务。【合作探究】

1.怎样认识荀子所说的“天”,是否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

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顺应和利用“天”和规律而生存发展。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大而言之,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仪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该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3.文章的中心是人定胜天,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开始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大自然有其运行的规律,它不能主宰人世的吉凶祸福。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而不幕其在天者”的正确结论。然后又从天不可畏,人言可畏的角度,强调对人事应该重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最后作者得出“放弃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的结论,告诫人们应“制天命而用之”。【课堂小结】

概括文章内容(提示:相关连接)

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正确地指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应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5.作文应用

今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向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身,因此联系自身和社会现实,认真地读一读《荀子》,对修身处世是很有帮助的。

“人定胜天”是《荀子》中著名的观点,她激励着人们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人类也曾为取得的成果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们如果进一步思辨一下,人类真的能战胜自然吗?人类可以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吗?这样去逆向思考就会写出观点新颖,思想深刻的文章。

“人定胜天”吗 “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号召人们增强征服自然是信心。许多年来,这句话一直被视为一种唯物主义的气壮山河是至理名言,在它的激励下,人们大规模地开始了征服自然的斗争。但是,就在人类以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向自然界发起进攻,并日益取得成就的同时,一场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悲剧开始了。

在人类的干预下,2000年前曾与荀子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110种哺乳动物,139种鸟类现已荡然无存,其中三分之一是近50年灭绝的。可见,人口的急剧膨胀,是以生物物种灭绝为代价是。科学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有406种,鸟类593种,爬行动物209

种,鱼类242种,其他低等动物不计其数。到本世纪末,估计——仅仅是估计:全球现有生物的五分之一将可能永远告别我们的世界!

我们当然不能归咎于荀子。2000年前,荀子的脑海里萦绕着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动人故事,于是颇有气魄地喊出“人定胜天”。但当他极目四望,只见到人类尚未进入封建社会的原始耕作,又怎能想象人类真正把“制天命而用之”极度发挥时,大自然所造受是破坏程度呢?他始料未及的事太多了:环境污染是日益严重,土壤的流失和沙化,绿色植被的减少,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的破坏••我们不应归咎于荀子,我们又该归咎于谁呢?还是将忏悔的十字架戴在“人类”的胸前吧!

上述现象,仅是人类无限制攫取大自然能量所造成的一部分后果罢了。现代工业社会人类的目光开始转向生物技术了。但是,技术不应当毁坏生物圈的组织原则。过去,人们正是过高地估计了技术的作用,把这种估计和唯意志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对自然的“征服论”。“人定胜天”本来已不适应现代生产的发展状况,结果在震天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下,山河饮泣,大地呻吟。其实,恩格斯早就预言了这种可怕的结局:“我们不严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请注意,我们是在一艘飘荡于无限空间的“飞船”上,这艘飞船目前已是千疮百孔。如果我们五十多亿乘客都“义愤填膺”地抡起“征服自然”的板斧,愚蠢地“向地球开战”,我们这艘飞船还能安全航行吗?如果人人竞相盲目地去“胜天”,我们会不会遭到灭顶之灾?设想一下:因为要征服自然,我们失去了新鲜的空气,明朗的清晨,恬静的湖泊和绿色的山峦,失去了云雀的欢歌,孔雀的彩屏,皎洁的月光和两岸的猿声••那么最后,是我们征服了自然,还是自然剥夺了人类的生存权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将何去何从?

所以,在我们尚未开辟出新的生存空间,掌握新能源技术之前,请先来维护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个唯一的地球吧!

人终不能胜天,但人可以用天。只有遵循大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类才能把不完美的东西改造得更完美。正如大禹治水,不使用人工的堤坝去“堵”泛滥的洪水,而是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导”百川以归海。倒是道教的“天人合一”似乎才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恰当的写照

第五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海燕教案

9.海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认识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2.通过讨论,认识在当下学习海燕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认识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走近作者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二、了解文体

散文诗: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既有散文的情趣,又有诗歌的韵味,不受固定格式束缚,不分行,不一定押韵,语言凝练。篇幅短小,题材广泛,表现灵活,直抒胸臆。题材不限,但往往隐含丰富的哲理。以小见大,多运用象征手法。作品富有战斗力。

三、掌握字词

1、注音或写字

呻yín吟白沫(mò)翡(fěi)翠困fá乏深渊(yuān)wān蜿蜒胆怯(qiè)号(háo)叫

2、词语解释

(1)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文中贬词褒用,指自豪,信心十足。

(2)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3)困乏:疲乏。

(4)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四、写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走近海燕。

(一)引入

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以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如今,革命的风暴已渐行渐远,我们今天重读《海燕》,一起来感受经典对现代生活的启迪。

(二)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不看书,仔细聆听),并在班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1.第一段的重音落在哪些词语上?

“苍茫”——显示海的雄浑气概。“高傲”——显示海燕对乌云、狂风和海鸥等水鸟的蔑视。

2.第二、三段中的破折号提示我们在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强调海燕的“叫喊”是它欢乐的表现以及这“叫喊”声里所包含着的意义。

3.第四至六段的内容跟前三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朗读时怎样把二者区别开来?

赞扬—讽刺

4.第六段有六句话,前三句和后三句能用同样的语调读吗?为什么?前三句要有压抑感,后三句应读得昂扬,从而突出波浪的冲击力量

5.第八段写波浪狂风“争鸣”,应当强调哪些词语才能表现出这惊心动魄的场面?

愤怒的、呼叫、争鸣、紧紧抱起、恶狠狠地、摔、摔成6.第九至十一段三次提到“精灵”这个词,应当用怎样的感情来读它? “大笑”和“号叫”又应当怎样读?

赞美、热爱。乐观、坚定。

7.第十一段的重音应落在哪几个词上?这段的语调应当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敏感、困乏、遮不住。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突出海燕的“敏感”即预见性,这是海燕坚强无畏性格的基础。

8.第十二段读时应当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节奏加快。突出短兵相接的战斗图景,显示大海的力量。

9.最后三段应当怎样读?为什么?

坚定、沉着、豪壮、充满自信。这是海燕性格的集中表现。

(三)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大致可分为几幅图画 ?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

暴风雨来临图(1-6)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图(7-11)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到来图(12-15)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3、在背景音乐中,读课文。

二、细读文本,探究海燕

1、感受环境

①划出海燕活动的环境。

风云雷电:压、恶狠狠、吼叫

②通过声音再现这一环境。齐读。

③写海燕为什么要写环境?

环境烘托,为了反衬海燕矫健、勇猛的战斗雄姿和乐观无畏的革命豪情。

2、认识海燕

①在这样的环境下,海燕有怎样的表现?用括号标出。

形色:黑色的闪电

神态:高傲

声音:叫喊、大笑、号叫

动作:箭一般、飞翔、飞舞、②作者对它有怎样的情感? 勇敢的斗士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情感?

[说明:对课文的认识是产生情感的前提。这里将重点揣摩“高傲”一词。讨论明确“高傲”,写出了海燕的藐视一切、意气风发,无所畏惧的特点。作者要反复地强化海燕这一高傲、勇敢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扎下深根。所以不惜反复出现4次]

③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表达你对海燕的情感?

④选其中的一节,自由读出这种情感。展示。交流。

⑤把自己想像成海燕,齐读直接写海燕的内容。

[说明:通过反复朗读,认识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3、解读其他海鸟

①写海鸟的目的是什么?

对比衬托

②其他海鸟的特点是什么?体味作家用词的精妙。

飞窜、呻吟、躲藏

③通过阅读来表现这种情感,[说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紧扣朗读与揣摩二法。例:同样是飞和叫。这里却用了“飞窜”和“呻吟”。“窜”是乱逃、乱跳的意思,写出了暴风雨来临前海鸥的惊恐;“呻吟”写出了海鸭的痛苦与无助。同时明确对比的写法,衬托海燕的勇敢无畏]

4、由文及人

①你是海燕,你会对这乌云、狂风、雷电说什么?

②作为读者,你想对海燕说什么?

[说明:从鸟到人,从阅读到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5、再次深化

教师在音乐声中背诵

[说明: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的良好习习惯。同时再一次感染学生,在朗诵声中再次反刍所感悟的内容。]

(三)融入自我,感悟海燕

探讨: 革命的风暴已渐行渐远,我们今天学习《海燕》应该学习什么?小结:

时代需要张扬坚忍不拔的刚性精神,社会期盼洋溢奋力前行的硬派之风。坚实厚重,以凌厉和富有血性方式,融入社会变革洪流之中,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接受生活的苦难与磨练,顶天立地,豪情四溢。

当阴柔之风甚嚣尘上,当阳刚之气荡然无存。我们需要这熠熠生辉的硬汉形

象,需要这震撼人心的阳刚力量。

一个忘记血性的民族,必是精神弱化的民族;一个失去血性的民族,必是失去竞争力的民族。

愿你就是人生暴风雨中的海燕!

[说明:目的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认识在当下学习海燕的意义]

有时间,齐读最后三节。

四、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阅读闻振铎《海燕》

【教后反思】

9.海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2.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检查字词听写

二、熟读课文

【课内探究】

一、探究形象

1、了解象征

象征: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方法,即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即内在相似),借助某一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作用:委婉曲折含蓄 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

举例:“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2、文中各个形象都象征了什么?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暴风雨——席卷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风暴

大海、波浪——象征人民群众巨大雄厚的革命力量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害怕革命、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象征阻挡革命的反动势力

3、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4、总结: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课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二、精读第一场景

①试着给第一场景拟一个小标题。

②这幅画面中大海的景象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③“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色的闪电” “高傲” 各有什么含义?

④用文段中的词句填写下面的表格。

三、分析第二场景

①试着给第二场景拟一个小标题。

②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③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哪些词语能表现?

④下列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四、探究第三场景

1.试着给第三场景拟一个小标题。

2.讲一讲,你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

3.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4.试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②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③“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用它作全诗的结束语能发挥什么作用?

五、探究修辞

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如何?

①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②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③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④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六、课后作业

1、做练习册

2、主题阅读学习相关篇章

【教后反思】

下载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九课《荀子》选读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九课《荀子》选读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海燕教案

    9.海燕(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认识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2.通过讨论,认识在当下学习海燕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认识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教学准备】......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教案(第九课)

    课题: 第九课 第一框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辽河源镇中学校 郭玉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识公平问题以及公平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对社会稳......

    八年级《传统文化》(1-9)教案

    《周易》选读教案 教学目标: 1.对《周易》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周易》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搜集整理《易经》里的名言 二、简介《周易》 《周易》:又称......

    荀子劝学教案

    目标1.了解作者,解题: 2.正确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同学们,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 是否......

    荀子劝学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荀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学习......

    八年级下中国历史第九课改革开放教案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第9课改革开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第九课教案

    第九课《阿长和山海经》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领会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选取典 型......

    第九课教案

    第四单元第九课“人”字的结构 课题第四单元第九课“人”字的结构心灵的呼唤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重视交往,乐于交往。 2、能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