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4篇-word文档
《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4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1】
陈老师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是让学生读懂天游峰的高、险以及通过游人与老人的行为比较,突出老人的品质。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第7小节写了游人攀登天游峰的不易及扫路老人打扫天游峰的艰辛。这时,教师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出示天游峰的插图,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作者的内心,从而更加突出扫路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教师只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问题的设计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落实,更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老人累不累”展开小组辩论。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不仅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们不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师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为他们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一定要给予正确的评定。比如:一个学生说读懂了一个平易近人的老人。“平易近人”与
第 1 页 “和蔼可亲”是不能混用的。在这个平凡的扫路老人身上用“和蔼可亲”更为恰当。
《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2】
听了朱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感觉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她重点介绍了天游峰的高与险及扫路老人的乐观、豁达、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读提示”来自读自悟天游峰的“高而险”的特点。学生能抓住文中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关键的词语,如“银丝,抛,飘飘悠悠……”“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等来体会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及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
其次,在品读扫路老人的乐观、豁达、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时,老师以学生为主导,教学思路随学生而走,在探究人物心理体会作者感情的同时,没有导致语文教学本质任务的迷失,重视了对学生语言文字感受能力的提高。记得《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中写到:“课文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两者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越丰富,对思想内容的体会就越深入。”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给了学生充分自学的空间,让学生再次根据自学要求,通过默读来深入文本。学生读着读着。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
第 2 页 说,于是陈老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充分地表达,真正做好“说”的语言文字训练工作,踏踏实实地上好语文课。在学生充分地表达后,老师均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3】
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显然,吴老师准备这一堂颇费心思,因此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很清晰,主要就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的特点,体会扫路人的精神。围绕这一目标,整堂课分两大板块:
第 3 页 “走近天游峰”、“走近老人”。每个板块的教学活动都采用“自学提示——合作学习——交流点拨”的方式展开。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程导航”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得到较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他们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自学时间,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天游峰高大险峻的特点”以及“老人自强不息、豁达开朗等性格特征”都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学生的朗读基本做到了声情并茂,发言显得轻松自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自学前的“提示”和自学后的“点拨”。比如在体会“天游峰的特点”时,教师两次运用了投影图片把山路如“银丝”抛下以及“层层叠叠的石阶”的镜头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加深了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朗读也就更动情了。再如对“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和“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教师也在学生深情朗读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体会。
《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4】
《天游峰的扫路人》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作者在攀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刻画了一位天游峰扫路人的形象,赞扬了这位扫路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
第 4 页 度。
走进张老师的课堂,我们感受到了新课堂的活力。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回顾整个教学流程,老师引领着学生由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扫路人?”走进课文,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与扫路人对话,体会人物的“形”和“神”;与作者对话,品悟为文之意、弦外之音。教学环节都是基于学生的探索而生成,“言意统一”的教学理念也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知识的魅力,以理解为基础的朗读训练更展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另外,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更加欣喜地捕捉到了一种去粗取精、返璞归真的教学策略。
第一,“剪枝丰实”,简约教学流程
文学艺术美的核心就是简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如此。张老师从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删繁就简、以约驭博,提炼出贯穿全文的教学主线,引领学生站在整体的高度审视文本,简约学习环节,沿着清爽的思维轨迹走进文本,进而将个人感觉落实在语言文字中,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深化感悟,最后在对文本语言自我发问的过程中超
第 5 页 越文本,回归生活,既感动于天游峰扫路人那热情、朴素和自信的品格,也感动于其轻松悠闲、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具体到文中,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作者“我”其实是课文线索的支点,一头担着天游峰,一头担着扫路人。所以,张老师选择从天游峰的险入手,由锋及人,进而品悟老人形象,体会作者感情的策略达到了“剪枝丰实”的效果。
第二、关注表达,实现多方位的统一。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的生命力是在动态、变化、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学的价值、目标、任务也都是在师生互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生成和实现的。张老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了激发生成,而不是落实预设。上课伊始,教师在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主线,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文本的表达之上,使学生的自主建构在对文本的不断揣摩中推进。另外,老师不仅敏锐地抓住了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特点等已有资源,更巧妙地把握了课堂上即时呈现的资源,以此来实现基础与拓展、扎实与灵动、发散与内敛的统一。
第 6 页
第二篇: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后集体评课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后评课
时间:2011年4月21日 地点:二楼电教室
参加人员:师大王老师、初中语文老师代表、小学全体语文教师 评课过程:
一、何书萍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我选定的教材是《天游峰的扫路人》,它是一篇散文,作家章武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豁达开朗、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课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教学本篇课文,我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感知描写方法,并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品味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但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教学生字词,疏通课文。(第一课时解决)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3.朗读人物对话,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品味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4、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教学重难点:
1、朗读感悟天游峰的高和险峻。
2、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我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想象说话、感情朗读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在快乐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达激情,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五)说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这位老人有深刻的了解,我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老人的外表,二是:老人的三次话语。首先从课文中两处对老人外貌的描写结合图片入手,让学生了解老人的简朴、勤劳、健康。有的同学已经很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如:从“褪色”体会出老人的节俭,长期在外劳动,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等等。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充分感悟老人内在的精神,我主要抓住课文中作者与老人的三次对话,在对话中抓住老人的语言,从词、句中让学生感悟到老人的自信、开朗、豁达,并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围绕“老人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老人扫天游峰到底累不累?”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练习说话。学生们在各抒己见中充分体会了老人的内心。通过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的语气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并用自己对老爷爷的话来总结自己的感悟。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我安排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观赏天游峰视频导入、研读交流、拓展延伸。
1、观赏天游峰,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天游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初步回顾上堂课的学习,为课文的感悟打下基础。
2、研读交流。
(1)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而险。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贵品质。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天游峰很高,很险峻,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天游峰的高而险,最后练习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2)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首先通过观察书上的图片和朗读第3、8自然段中的老人外貌描写,(“精瘦”、“褪色”、“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感受到这是一位俭朴、身体健朗、和善可亲的老人。
我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主要围绕“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他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提问:你从老人的话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扫路人与山的情感之深,乐在其中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3、拓展延伸。
面对这样一个质朴善良,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让学生写几句话,来抒发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教学终归还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留下不少缺憾,例如:对自己所设计的问题放不开,总是担心时间不够用,所以,造成了学生学习的个性没有凸显出来,例如,在老人和作者对话的朗读上。上课时看到下面黑压压的都是听课的领导和老师,比较紧张,不能完全放开,女同学回答问题时,声音较小。我希望得到听课老师的指导意见,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二、评课
师大王老师:
1、优点:成功的一节公开课
(1)教材把握准确,言文悟导,让学生自己去找关键词语,主题明确。(2)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中心,很多学生在诵读方面素质高。(3)多媒体教学对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4)教师声情并茂,自然流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不足:
(1)精神提炼有些分散,需要一点画龙点睛的功夫,提炼亮点,上升高度。(2)多数老师对多媒体比较依赖,要更多地利用黑板等,让学生再造想象。
初中代表马艳玲老师:
1、与初中的教材衔接非常好。
2、知、品、悟的过程很到位,精神品质把握很好。
小学代表发言: 孙媛老师:
1、理解与诵读相辅相成,注重情感体验。学生诵读水平较高。
2、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轨,让学生对天游峰有了感性的认识。
史晓文老师:
何老师课堂上很豪放,与平时的婉约截然不同,汗水成就梦想。课堂上学生读出了滋味、情味,中心把握好。
周楠老师:
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可见下了很多功夫。
课堂上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读书方式多种多样,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读得动情,老师讲得也很动情。
教师提问由浅入深,让学生有着眼点,很精巧。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极有逻辑性。谢书记:
总体不错,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还存在不足,还有待提高。
孙校长:
感觉是一节很朴实的语文课,但也是一节值得挖掘的语文课。
第三篇: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感悟人生的主题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人生经验不多,对人的思想心态历程理解不深,这是理解上的难点。《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说设计理念
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中“我”的感受学生不难理解,而我为什么对一个扫路人如此敬重,这样的一位扫路人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是教学的难点。没有学生于文本之间的真实对话过程,这是很难实现的目标。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文本语言进行沟通、对话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我初步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文语言优美,特别是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十分细腻,通过对人物描写的体会,既可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鲜活形象。又可借助这个平台,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因此将他们拟定为教学重点。
老人的三次话语,蕴含着人生哲理,需要仔细品味,故将其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伊始便让学生到文本中去走一个来回,品味语言文字,从而有了学生个性化的对老人的解读。)
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学生有了不同的见解,教师能够捕捉这一生成性资源,积极利用,这充分显示了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
老师没有告诉、分析,重在唤醒,让学生抓住重点段、关键词品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字词句章中穿行,触摸文本跳跃的脉搏和激越的情感,开启学生心智。)老师没有告诉、分析,重在唤醒,让学生抓住重点段、关键词品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字词句章中穿行,触摸文本跳跃的脉搏和激越的情感,开启学生心智。)
朗读必出于内心,溢于言表,并在潜意识中受到课文中语言材料所包含着的美的境、美的情的熏陶和价值引领。作者与老人的这一段对话,语言简练、朴实。然而朴实的语言中折射出老人恬淡心境与高尚的品格。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品味,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使扫路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放大,让学生渐渐走进了老人的内心,走进自己的内心,让心与心在这一刻充分地交流着、撞击着,从而受到心灵上的浸染与精神上的洗礼。)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对这位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总结,也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润物无痕的思想教育------我们乐观,阳光在前!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在这里得以体现。同时也有效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读起来了,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朗读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有走入“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怪圈的倾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和理解,但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地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读。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符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有些深奥的课文,如果离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精讲,不要说读一百遍,就是读一万遍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读的度,要有辨证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朗读教学出现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从实践层面上讲,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缺乏朗读指导的方法,因此只能在一个层面上读,不能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
从以上课例可以得出: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第四篇:天游峰的扫路人观评报告
《天游峰的扫路人》观评报告
本节课关注表达,实现多方位的统一。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的生命力是在动态、变化、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学的价值、目标、任务也都是在师生互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生成和实现的。但刘老师 有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非常重视学生的表达思路的训练,学生回答问题很有逻辑性,思路特别的清晰,每个小组的合作都能将自己的观点以一二三四的形式来呈现,我们听的也很清晰。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真的受益匪浅。课堂上刘老师引领着学生一次次朗读课文,一次次走进文本,扫路人的形象一点点在学生心中树立,学生的情感一点点被点燃,最后燃满整个课堂。
这真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好课。纵观全课,刘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也是令我十分敬佩的。刘老师以自学指导为引领,带着学生一次次阅读文本,走进文本。刘老师从学习课文中的对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为抓手,先让学生找到有关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从而为理解扫路人豁达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及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奠定了扎实的认知基础,感悟基础,情感基础。在对文本的朗读中,刘老师适时地评价和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帮助了学生理解问题,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刘老师指名一位学生朗读,然后适时给他一点提示。看似不经意的师生互动点评,其实是在相互交流对话中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课堂的精彩处于教师的精心备课,从整堂课来看,刘教师备课精而细。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今天有幸听到刘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教学时,刘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感受扫路人豁达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及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要想解放学生,首先要给他时间和空间。本堂课刘老师教学目标很明确,抓住了“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有关语句”展开教学,让学生画出句子、品读句子、体会句子,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经历一个默读、体会、感悟的过程,再进行相互的交流,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中去咀嚼和品味语言文字,同时,在交流和评价中指导感情朗读,情感才得以升华。学生再此进行交流,感悟和体会比前面更加丰富多样。总之,本堂课创设情境,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变课堂为学堂,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刘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结合本课特点,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特点,逐步培养了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抓住了文中扫路人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以点带面。利用创设情境,紧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深化,以情激情,以情动情,以情悟情,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到扫路人这一平凡普通的人物身上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值得学习!
第五篇: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马陵英才小学 杜鲁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天游峰的扫路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现了我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但我们农村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因为课文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作者主要通过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
六年级小学生人生经验不足,对人的思想心态理解不深,在理解扫路老人的话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 “开放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共由复习导入——明确任务——交流展示——整合提升——读写结合五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导入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对天游峰的扫路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并且自然过渡到明确任务环节。
(二)明确任务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填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热情好客、朴实、健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去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填(乐观)的扫路人,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适时问:“老人累吗?”
孩子们即时答出:“累。因为他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联系上文,天游峰有九百多级,而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怎么会不累呢?”
还有的学生会说:“不累。虽然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但他认为扫路当成是欣赏风景,充分体现了他的乐观。”
然后,我出示天游峰高与险的句子:“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以前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读完后,我这样问:“天游峰高吗?究竟有多高?”
学生回答:“天游峰有九百多级。”
我继续引导:“是啊,九百多级,教学楼一楼的楼梯大约有20个台阶,那么就相当于45层楼那么高。”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天游峰的高与险,反衬出老人的乐观。
而后,我再引导学生朗读老人质朴的语言,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发生共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整合提升
在班级展示完成以后,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感知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并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周围,发现生活中的“扫路人”;同时,也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学习扫路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
(五)品读感悟 读写结合
新课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假如我们满足于课堂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 “我想对你说„„”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八、说板书设计
(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扫路老人
这一设计力求体现板书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