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
细腻地感受
诗意地仿写)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悟诗情)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母子
夫妻
母子
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
夫妻之别
母子之别
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
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
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板书:邮票--母子情
船票--夫妻情
坟墓--生死别
海峡--家国恋 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
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6、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生齐读)(“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7、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两个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生换读一二小节)(“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8、说得妙极了!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齐读)
五、丰富连读,读出诗情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2、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生齐读)
3、有感情的读,个人读 小组赛读 配乐读
六、寻美之旅,竞聘“审美家”
1、读得好美啊!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 ”(小组深入地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比如说,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 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
海峡浅浅,乡愁“深深”
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俭约、凝炼。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九、联想仿写诗歌 十`课堂小结、
第二篇: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
细腻地感受
诗意地仿写)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
夫妻
母子
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
夫妻之别
母子之别
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
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
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板书:邮票--母子情
船票--夫妻情
坟墓--生死别
海峡--家国恋 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
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6、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生齐读)(“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 1
远。)
7、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两个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生换读一二小节)(“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8、说得妙极了!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齐读)
五、丰富连读,读出诗情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2、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生齐读)
六、寻美之旅,竞聘“审美家”
1、读得好美啊!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 ”(小组深入地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比如说,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 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
海峡浅浅,乡愁“深深”
★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俭约、凝炼。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七、寻美之旅,竞聘“摄影家”
1、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我们来竞聘“摄影家”。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 演读,说想象的话(学生分组讨论)
★我选第2节。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晚上,躺在船舱里,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我也选第2节。慢镜头推出:“我”与妻子跑着,跑着„„终于,手握在了一起!
★我选第1节。我采用倒叙手法拍摄,时间是春天。
★第3节。“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我配贝多芬的《安魂曲》。
★第4节。我把时间定为除夕,“我”的一家人贴“福”字,过大年!
★我这样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白沙滩,指着大陆方向,对孙子说:“这,--才是咱们的家!2
”我选配《彩云追月》这支曲子。
2、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很多,谁能背出几句?(几生背诵)
3、又如现代席慕容的诗《乡愁》(多媒体展示),品析
八、联想想象,体会乡情
1、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味、去体验、去想象,还要去再创造。让我们放飞想象,就“乡愁是„„”这个话题书写自己离家时的真切感受。
比如说: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
★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书。
★乡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还是重复的记忆?
2、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乡愁是悠悠涟漪,让岁月在心湖荡漾„„
九、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1、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课件展示)教师示范一:
“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妈妈!’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教师示范二: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2、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学生结合写作要求进行评价。
3、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我们发现,作者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浓浓的意境之美啊!(课件展示)
4、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过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崇高的情感。(学生齐读)
5、央视曾经对余光中进行过采访,诗人说:“故乡已经找不到了,那种感觉已经找不到了,长江黄了,胡同不在了„„沧桑感也不一样了„„”。他再也回不到那个„„故乡了,见不 3
到„„母亲了,回不到那个最初的岁月了,《乡愁》里有回不去的乡愁啊,周杰伦有歌词说,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这种回不去的感觉就是乡愁,我们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岁月啊,他们回不到天真的搬个梯子就能摘到星星的童年,回不到钓凉凉的云的天真烂漫,所以这是每一个人的乡愁,我们心中每一个人都有乡愁,它呼唤我们回归,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回到那个永远也不肯老去的最初„„,最后我们让我们用心用情地再读课文:小时候„„
6、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乡愁”的思绪。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7、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谢谢大家!
第三篇:《钱学森》全国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19、钱学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学会体会钱学森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为祖国的腾飞发展作贡献。2.体会钱学森冲破阴碍,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献身。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检查上节课对词语的掌握
前额 赴美 富裕 诚恳 贡献 袒露 卓越 眺望
屈指一算 魂牵梦绕 广阔无垠 劈波斩浪 水天一色 运载火箭 检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和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二、精度感悟
有句俗语说:言为心声。学习这篇文章,如果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来品味,如果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来品味,就找到了通向钱学森爷爷心灵的最佳道路 默读课文,画出钱学森说的话,思考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边读一边标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的读书感受,读完之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1.研读第一段文字 他说:“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
让生齐读这句话。
②这段话是钱学森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一段话?
随生答出示:(课件)·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补充冯·卡门资料(课件链接)
“超音速时代之父”——美国空军科技奠基人冯·卡门,冯·卡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是“全世界闻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权威”。冯·卡门在一生艰苦研究的基础上,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有过很多重要的预见,后来都一一成为现实,例如超音速飞行、远程导弹、全天候飞行、卫星……
(出示)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从这里我们看出钱学森学有所成、前途无量。在当时中国极度贫困的情况下,钱学森始终记着我是一个中国人,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他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和无限的前途决定回到祖国,报效祖国,让我想起了周恩来少年读书时的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更衬托出他,爱祖国高于一切,强烈的报国之情。指导朗读,感受爱国之情。
2.第二段语言:(课件出示):
“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大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同学们,这段话是钱学森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中秋之夜和留学生们一起时说的。)
“这一天”是哪一天?(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天,1949年10月1日)“很穷”有多穷?让生结合上文来谈。
你从“诚恳”体会到什么?
你从“应当” 体会到什么? 拳拳爱国之心。
指导学生朗读,适时评价:读的字字诚恳,发自肺腑!
这是本学期我听到的你最动人的一次朗读。慷慨激昂、语重心长、当他向中国留学生袒露心迹,留学生是如何回答他的呢?指名读。
没钱说明中国贫困,没设备说明简陋。就这这种情况下,钱学森毅然想着自己应该回到祖国的怀抱,更能衬托出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分角色朗读,感受爱国之情。3.总结写作方法:
抓住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感情是读书的好方法。
4.再读钱学森的两段语言。课件:两段话
三、感悟归国不易
师导语:既然父母那么想你,祖国那么需要你,钱学森,你赶快回来吧。
1.他的归国之路会那么容易吗,善于发现的同学,你从哪知道的,请用文中的有关语句告诉我。生答
2.课件出示:
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标红: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3.善于感悟的同学,你读懂了什么?(敌人肯定不让他回去。)师:为什么?
(因为他太重要了,一个人抵的上五个师。)师:一个师有多少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你能处处留心,很好的习惯。
师:师是军队的一种建制,古代和现代,以及国家之间的人数都不尽相同。我查过资料,美国的一个师,人数是一万七千左右,那五个呢?
钱学森的作用果然巨大,所以,那个美国军官后来还有一句话,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
他回去。
善于想象的同学,你猜测一下,敌人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会采取哪些卑鄙手段? 4.是啊!同学们想像的都有可能。
出示课件:
钱学森决定马上以探亲为名回国,并订了飞往香港的机票。但就在这时,美国当局突然通知钱学森不得离开美国,理由是说他的行李中携带有同美国国防有关的“绝密”文件。联邦调查局派人继续监视他家每个人的行动。非法逮捕了钱学森。钱学森被关押在一个岛上的拘留所里。15天后被保释出狱。出狱后他仍无人身自由,在美国羁绊达5年之久。联邦调查局和移民局继续对他进行监视和跟踪。检察官穷追不舍,“你现在要求回中国大陆,那么你会用你的知识去帮助共产党政权吗?”钱学森毫不示弱,说:“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要给谁就给谁。” 5.此时的他,面对敌人的迫害,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
师过渡: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学习第一小节 齐读第一小节。
师: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应该放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放到开头?(归心似箭)
课件出示:倒叙
用倒叙的方法,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效果。学习最后一小节
师:钱学森回到祖国,马上开始了科学研究,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学了课文,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钱学森? 精忠报国 鞠躬尽瘁 丰功伟绩 独树一帜 匠心独具 大家风范 2007年感动中国颁奖辞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同学们,钱学森的殷殷赤子心,拳拳报国志,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好多象他一样的人,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归国效力。课件:著名科学家的名字
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全世界海外华人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来听听吧。曲。
四、作业
继续搜集钱学森的故事或更多其他有着突出贡献的爱国之士,感悟他们的人格魅力。
五、板书设计:
钱学森 我是中国人 爱国心
第四篇:《钱学森》全国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钱学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体会钱学森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为祖国的腾飞发展作贡献。2.体会钱学森冲破阴碍,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献身。
一、课前放音乐《我的中国心》
二、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1.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一批的优秀的科学家从海外回到祖国,为国效力,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一位。
2.齐读课题
3.今天,让我们走近钱学森,去感受一下他不平凡的人格魅力。
三、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先拿出导学卡,小组内交流一下,互相提醒,互相促进,一会儿我们来汇报一下大家的预习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交流:你们小组最想与大家交流的内容是什么?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汇报如果对你有启发,也请把它记下来。
预设:音 多音字:袒露 运载火箭 形:裕 额 随机书写:裕 额
4.齐读词语:预习中大家对字词掌握的不错,都注意到了易错的字音和字形,一起来来看看这些词你会读吗?
前额 赴美 富裕 诚恳 贡献 袒露 卓越 眺望
屈指一算 魂牵梦绕 广阔无垠 劈波斩浪 水天一色 运载火箭
5.词义:理解“魂牵梦绕”吗?
出示句子:又想到了一个成语“归心似箭”
6.概括主要内容:如此的对祖国魂牵梦绕、归心似箭的钱学森,那课文到底
2.轻轻打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他的一件什么事?
3.思考:通过阅读课文你对钱学森有哪些了解。(多一遍读书,就多一分了解。)你对钱学森有哪些了解?用一句话说说。生:我知道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师:导弹之父怎么理解
生:就是中国第一个研制出导弹的人。
师:哦,是导弹的缔造者和开拓者。你们还知道那些——之父?(交流资料)师: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师:世界炸药之父是(诺贝尔)
师:看来,——之父还有另一层意思:贡献特别巨大的人,才能送给他这个至高的荣誉。板书“贡献卓越”
你们还了解钱学森什么? 生:他很爱国
生:他很了不起。
4.你能用学过的方法简单总结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吗?(总结有困难的同学课件提示)二.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有句俗语说:言为心声。学习这篇文章,如果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来品味,就找到了通向钱学森爷爷心灵的最佳道路。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钱学森语言的句子,轻轻读几遍。
生画,轻读,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交流。
(一)研读第一段文字
1.随生答出示钱学森的第一段语言:
他说:“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
①让生齐读这句话。
②这段话是钱学森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一段话? 2.随生答出示:(课件)〃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①师:变红冯〃卡门,交流或补充冯〃卡门资料(先让学生交流,学生没有搜集再补充)(课件链接)
“超音速时代之父”——美国空军科技奠基人冯〃卡门,冯〃卡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是“全世界闻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权威”。冯〃卡门在一生艰苦研究的基础上,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有过很多重要的预见,后来都一一成为现实,例如超音速飞行、远程导弹、全天候飞行、卫星…… ②(出示)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③让学生谈感受:(出示)学有所成、前途无量 师引读:(课件出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3.随生答出示:(课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衬托
① 让学生展开想象是怎样的“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② 当时的中国到底是一个怎样境况啊!老师搜集了一个资料:
③ 师:1964年,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啊,当时,我们的党和政府决定嘉奖科学家,同学们,你们猜猜,会奖励多少? 师;若论贡献,真的是无法用金钱衡量,你给的价的确物有所值,你知道重奖有功之臣,有魄力,有胆识。还有谁也来猜猜。
④ 师:呵呵,你能考虑当时国家的困难,能拿出这么多钱也算不易了是吧。⑤ 同学们,想知道奖励多少吗 师:100元。
师稍停,然后说,这,就是他们在祖国的待遇啊!4.师引读:(课件出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
5.师: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周恩来少年读书时的一句名言,生脱口而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和钱学森的这句话,是何等的相似啊!因为这两句话,都表现了 ——---强烈的报国心!6.指导朗读。
“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 指导朗读
适时评价:你读出了一个()的钱学森;你走进了钱学森的内心……(二)第二段语言:(课件出示):
“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大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同学们,这段话是钱学森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中秋之夜和留学生们一起时说的。)2.“这一天”是哪一天?(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天,1949年10月1日)“很穷”有多穷?让生结合上文来谈。
你从“诚恳”体会到什么?
你从“应当” 体会到什么? 拳拳爱国之心。3.指导学生朗读,适时评价:读的字字诚恳,发自肺腑!
这是本学期我听到的你最动人的一次朗读。慷慨激昂、语重心长、还有谁想读?
(三)总结写作方法:
抓住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感情是读书的好方法。
(四)补充资料,升华情感
1.那个夜晚,是一个月圆之夜,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和留学生们还会想念亲人,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知道?
2.可惜文章没写他和亲人之间的浓浓亲情,你们想知道吗。老师这里有二封钱学森的家信 多媒体出示:师充满感情诵读:
儿唯一深感遗憾的是已经有十个春节不能陪伴二老于身旁,不能尽孝于膝下。只好将思念和
祝福之心诉诸信函,寄往二老身旁。二老见信如见儿面,权当儿在父母身边,与二老共进年夜饭,共度团圆年……
钱学森思念亲人,中国的父母也思念着远在异国他乡的钱学森。有一次,钱学森的母亲生了重病,她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窗外细雨飞,老妇命垂危。夫君煎药苦,盼子子不归。
生心被打动,很多学生眼里闪着泪花。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深情?(血浓于水的亲情)
3.再读钱学森的两段语言。课件:两段话
(五)感悟归国不易
师导语:既然父母那么想你,祖国那么需要你,钱学森,你赶快回来吧。
1.他的归国之路会那么容易吗,善于发现的同学,你从哪知道的,请用文中的有关语句告诉我。生答
2.课件出示:
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标红: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3.善于感悟的同学,你读懂了什么?(敌人肯定不让他回去。)师:为什么?
(因为他太重要了,一个人抵的上五个师。)师:一个师有多少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你能处处留心,很好的习惯。
师:师是军队的一种建制,古代和现代,以及国家之间的人数都不尽相同。我查过资料,美国的一个师,人数是一万七千左右,那五个呢?
钱学森的作用果然巨大,所以,那个美国军官后来还有一句话,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去。
善于想象的同学,你猜测一下,敌人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会采取哪些卑鄙手段? 师总结
4.是啊!同学们想像的都有可能。
出示课件:
钱学森决定马上以探亲为名回国,并订了飞往香港的机票。但就在这时,美国当局突然通知钱学森不得离开美国,理由是说他的行李中携带有同美国国防有关的“绝密”文件。联邦调查局派人继续监视他家每个人的行动。非法逮捕了钱学森。钱学森被关押在一个岛上的拘留所里。15天后被保释出狱。出狱后他仍无人身自由,在美国羁绊达5年之久。联邦调查局和移民局继续对他进行监视和跟踪。检察官穷追不舍,“你现在要求回中国大陆,那么你会
用你的知识去帮助共产党政权吗?”钱学森毫不示弱,说:“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要给谁就给谁。” 5.此时的他,面对敌人的迫害,(课件出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6.课件出示:(面对敌人的迫害)
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
7.师过渡: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课件:图片
(六)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第一小节。2.师: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应该放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放到开头?(归心似箭)
课件出示:倒叙
用倒叙的方法,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效果。
(七)学习最后一小节
师:钱学森回到祖国,马上开始了科学研究,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吧。2.2007年感动中国颁奖辞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3.同学们,钱学森的殷殷赤子心,拳拳报国志,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好多象他一样的人,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归国效力。课件:著名科学家的图片
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全世界海外华人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来听听吧。4.随音乐播放钱学森各个时期图片资料,师生共唱歌曲。
三、作业
继续搜集钱学森的故事或更多其他有着突出贡献的爱国之士,感悟他们的人格魅力。
四、板书设计:
钱学森
——中国导弹之父
卓越贡献 拳拳爱国心
第五篇:乡愁一等奖
乡愁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乡愁》)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谱曲改编的。他写的《乡愁》让他红遍了海峡两岸,享誉华人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愁》,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情思,去体会这首诗的独特魅力。(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一唱三叹诉乡愁
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想想 诗中哪些离别触动了他的乡愁?他的乡愁具体指什么?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初步感受到余光中先生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感受诗人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余光中的《乡愁》?
师提醒:注意“这头和那头”,“啊”读作“ya”。这几个字的读音可以在课本上批注一下。指导学生放慢语速。
师:这两个同学越读越越有感觉,„„读诗就应当透过文字读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虽然这首诗只有四个小节,短短的十六行,但是,我们读的时候会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结构相似,有些句子重复------师:这就是我们曾经在《诗经》学过的重章叠句,这样的句式表现诗人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第一组读第一小节,第二组读第二小节,第三组读第三小节,全班读第四小节。让我们用声音来传达出不同人生阶段的四种感情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顺序?
师:是的,诗人是按时间顺来写的,诗人一生的乡愁就浓缩在这四个时间里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作者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越来越厚。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乡愁的情感逐渐变浓、变重、变强,最后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情。前面三小节写的是过去的的乡愁,那么与现在的乡愁是什么关系呢?
生说:诗人由小家到大家,前面三小节个人的故乡之思是为了衬托他的思想爱国之情。
三、巧借意向诉乡愁
师:同学们,乡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文中又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这种感情的呢?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不同时期的浓浓的乡愁。师:我们把诗歌中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事物称作“意象”。(板书:意象)
师:这四个意象分别表达了他对母亲、新娘、母亲和大陆的感情。请四个同学来分别读一读这四小节。
师:在他们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人生不同阶段那浓浓的乡愁。这其中最沉痛最感人的乡愁出现在第三小节,让我们来读一读,品一品其中深沉的感情。(生齐读)师:这个小节的结尾和其他三小节在用词上有一个变化,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生2:这个小节和其他小节不同的是把“这头”、“那头”换成了“外头”、“里头”。师:那“外头”和“里头”的距离有多远呢? 生:
师:“生死两隔的距离”,让我们想象一下,母亲在矮矮的坟墓里静静地长眠,外面站着泣不成声的诗人。我想这世界上最痛苦的滋味,最遥远的距离,最永久的悔恨,莫过于这样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了。
我们课前都认真聆听了由毛阿敏演唱的《乡愁》。大家或许不知道,当时毛阿敏在录这首歌时,录了两次都没有成功,原因是每当她唱到“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时就痛哭不止,没办法往下录。当时毛阿敏的母亲刚去世不久,她唱到此处,感同身受,情不能自已,所以不得不停下来。我们应该从这个幕后故事中明白: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设身处地地体察、品味语言,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
那么我们怎么通过“外头”和“里头”这两个词语,把母子阴阳两隔的悲痛情感读出来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握好。
师:这位学生读得很动情,效果非常好,说明她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而这正是品味现代诗歌需要达到的境界。老师建议大家在读这两句的时候把语速放缓,读出停顿,想象着诗人在墓前慢慢回忆母子共处时光的情景,重读“我”、“母亲”、“里头”,把“外”和“里”拖长,把作者心头的沉痛之感表达出来。
(生齐读)
师: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读出一个“呵”。这个小小的语气词,通过这个“呵”,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放电影般追念自己和母亲共处时的温暖,还有母亲去世后的无限唏嘘、黯然神伤的悲凉。朗读时,可以先吸一口气,再把它慢慢吐出来,谁来试一试。(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诗歌停顿、节奏、重音、语气的处理不错,从她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先生对母亲啼血般的爱。那么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她对母亲怀着如此炽烈的深情呢?
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经历。
1928年,10月21日(重阳节)生于南京。
1937年,9岁,日寇的铁蹄践踏南京,他随着母亲逃亡,辗转苏州、上海,经香港、越南、昆明到重庆。1947年,19岁,考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58年,30岁,赴美国进修。这一年,他的母亲孙秀君女士在台北去世。
1971年,43岁,在台北写出《乡愁》。此时,他已离开大陆满20年,而母亲也已经去世13年了。
1992年,64岁,离开大陆已经整整43年后第一次访问北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师:从上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光中最最挚爱的母亲,不仅给予他生命,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月用自己瘦小的身躯悉心呵护孩子的成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这位母亲还千方百计地支持他求学。
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尽心竭力地报答亲恩,可母亲就在那矮矮的坟墓里头再也听不到孩子的呼唤了。此情此景,怎能不让先生痛断肝肠呢?带着“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永远的悔,诗人余光中写了很多诗来怀念他的母亲。老师找了两首诗,让我们朗读一下,用心去感受诗人这种乡愁的沉痛。(播放配乐,教师读《天国地府》生读《今生今世》。)
师:通过刚才我们对诗歌第三节的反复深入的品读,大家都感悟到“坟墓”一词中浓浓的深情。其实“邮票”、“船票”、“海峡”这三个意向也包含着深情,因为诗歌就是借助意向来表达感情的。
三、妙用叠词诉乡愁
师:那么除了借助,作者还使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来表达他浓浓的乡愁呢? 生:“小小的”等
师:这几个词在形式上有一个重复,这就叫做——叠词。(板书:叠词)
师:我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诗经》,大量运用叠词,为什么要运用叠词呢?我们来做个比较,男读左边,女读右边。
乡愁是一枚小邮票——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船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坟墓—— 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海峡——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师:比较一下,为什么用叠词? 生:用叠词比一个字读起来声音拖长啦!
师:一个字,又叠了同一个字,读起来声音自然要拖长,而乡愁的深情也就随着声音的拖长变得绵延、弥漫开来了。我们慢慢地来读这些叠词,就仿佛聆听着诗人内心的叹息,悠远、绵长,有独特的味道。
生:运用叠词,感情变深,加重了。生:第三声的字叠起来
师:上声字叠起来,就会让人回环曲折,低回婉转,恰恰把作者作者那种百转千回,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表达出来。
师:一层叠一层,层层叠叠,乡愁自然随着感情的叠加变浓加重,下面我们就重点来品味第四小节。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这头,这浅浅的海峡到底有多浅呢?
补充:台湾海峡长38千米,宽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这么深的海峡却说“浅浅的”,矛盾吗?
生:“浅浅”的海峡反衬出乡愁之深,对祖国的眷恋之深。)
师:海峡是浅浅的,可是它却成了诗人返回大陆看一看的巨大阻隔。“浅浅”这个词恰好表达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离开大陆,1972年写这首诗,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向谁倾诉,又有谁能体会得到呢?在这个时候让我们一起把第四节再读一遍。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海峡浅浅,乡愁深深;坟墓矮矮,乡愁高高;船票窄窄,乡愁宽宽;邮票小小,乡愁大大。这其实就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板书以小见大)
师: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叠词,把诗人乡愁的浓重,绵长和百转不回表达出来,难怪有人说余光中是听觉的诗,音乐的诗。
还有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灵? 预设三
还有对诗中的词有新的发现? 生:一枚、一张等
师:诗人选择这独特的数量词,把大世界,大情感融于方寸之间以“一枚”等之小,反衬了内心深处乡愁之重。
------------总结拓展
通过刚才的反复品读,我们发现从“邮票”这些饱蘸深情的意向,到“矮矮”那些低回婉转的叠词,从“小时候”“长大后”这浓缩悲欢离合的漂泊人生,再到“外头”“里头” 之间遥不可及的生死距离。这些独特的词语无不寄托了诗人那血浓于水的的乡愁深情。乡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却能巧借意向,妙用叠词,以小见大,一唱三叹,化抽象为具体,让这首诗风靡全球。
余光中说:“我庆幸自己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的《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过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在心中。”“如果乡愁只是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现实无法穿越,但诗歌是自由的。他在诗歌里写那段历史,那段文化,写自己的回家梦,这里,老师另找了他的一首诗。(链接《春天,遂想起》)
其实,在那么我们能不能也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