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本站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15 第30课 诗四首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 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
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陶渊明:(略)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语言“自然、通俗”)
♂《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A、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B、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比较赏析,学会评点。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学习)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诵读体验,互动释疑。
1、诵读体验:
♂你认为我们该用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朗读?朗读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①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②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巩固理解: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2、解释引读: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奥运会专题 5.12地震专题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相关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4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5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课课练:复习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学设计4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3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3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自学评估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1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ppt课件2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
第二篇:人教八年级上《诗四首》的教案
篇一:人教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准备: 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
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陶渊明:(略)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语言“自然、通俗”)♂《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A、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B、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比较赏析,学会评点。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学习)——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诵读体验,互动释疑。
1、诵读体验:
♂你认为我们该用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朗读?朗读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①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②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巩固理解: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2、解释引读: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
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写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八、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延伸:
①背诵这两首诗;
②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③课外摘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奥运会专题 5.12地震专题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相关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
4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
5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课课练:复习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学设计4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
3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3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自学评估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
1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ppt课件2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ppt课件1
篇二: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第一课时
师生互动过程
师生互动过程
师生互动过程
第四课时《登岳阳楼》陈与义
师生互动过程
篇三: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二、教学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四、说教学设想:
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 王维
1、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白
1、导入新课: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
4、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着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5背诵并默写。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
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课堂小结: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六、布臵作业
板书设计:归田园居使至塞上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渡荆门送别
首联: 远渡的地点 此行的目的颌联: 写景(远)
颈联: 写景(近)
尾联: 抒情(思乡)课诗四首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二、学习《归园田居》
1、导入: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2、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①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②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③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④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⑤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⑥深层探究: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明确: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⑦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臶,其影响经久不衰。
三、学习第二首《使至塞上》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安全 教育
内容
交通安全
缺席学生
无
重点
品味语言,难点 体味诗歌的内涵。
关键
背诵诗歌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法
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过程 教师设计
学生活动
课前展示:《湖心亭看雪》相关知识。
两名学生主持,各组准备:
创境激趣: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学生感受
自主学习,展示汇报:
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并明确: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4.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各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汇报,实践创新: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给优胜组以热烈的掌声鼓励
板书设计:
田园生活——热爱归隐农村——自豪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使至塞上》王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安全 教育
内容
交通安全
缺席学生
无
重点
品味语言,难点
体味诗歌的内涵。
关键
背诵诗歌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法
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过程 教师设计
学生活动
课前展示:古诗背诵,看谁背的好背的快!
两名学生主持,各组准备:
创境激趣: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学生感受
自主学习,展示汇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2、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4、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各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汇报,实践创新: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给优胜组以热烈的掌声鼓励
板书设计: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渡荆门送别》李 白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
安全 教育
内容
食品安全
缺席学生
无
重点
品味语言
难点
体味诗歌的内涵。
关键
背诵诗歌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法
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过程 教师设计
学生活动
课前展示: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学生竞背。
两名学生主持,各组准备:
创境激趣: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学生感受
自主学习,展示汇报: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3.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明确: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c.“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赏析: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
各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汇报,实践创新:■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略
给优胜组以热烈的掌声鼓励
板书设计:首联:远渡的地点,此行的目的——颌联:写景(远)颈联:写景(近)——尾联:抒情(思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登岳阳楼》陈与义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安全 教育
内容
运动安全
缺席学生
无
重点
品味语言
难点
体味诗歌的内涵。
关键
背诵诗歌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法
诵读法,教师点拨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过程 教师设计
学生活动
课前展示:上节课内容。两名学生主持,各组准备:
创境激趣: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之交的大部分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也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记其事,本诗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学生感受
自主学习,展示汇报: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诗是一首言诗。全诗紧紧围绕“”字展开。
2.欣赏: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处着笔(二选一:A.大B.小),将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帘旌不动夕阳迟”,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xǐyǐ湖山欲暮时。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齐读背诵
各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汇报,实践创新: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略
给优胜组以热烈的掌声鼓励
板书设计: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课后反思:
第四篇: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
课题诗四首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材分析概述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教具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第五篇:《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入题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今天我们来感受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二、粗读感知第一、二首诗歌,把握思想感情 1.朗读中感受形象。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5.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三、赏析《归园田居》 1.导入。
由学生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如:陶的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使得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
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围绕这些景物写了什么事?“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③“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交流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少,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诗人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诗人农艺不精,却不很在意,这是因为诗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与他在官场的尔虞我诈来比,诗人更喜欢前者。
(2)读出情境。自由背诵。3.赏析与拓展。
(1)品出意味。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你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或者谈谈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赏析交流感触较深、值得玩味的诗句,提醒学生注意归纳、升华和积累。(2)想出余地。说说你心中的田园生活。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创造性地阅读诗歌,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境、形象和主旨。4.全班齐背。
四、赏析《使至塞上》 1.导入。
推荐几首“边塞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等,初步感知“边塞诗”那种豪放壮美的气势。2.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初步了解大意。
出使的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2)自由诵读,互评交流。(3)探究赏析。
①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景象?沙漠、“孤烟”、黄河有什么特点?由此种景象诗人联想到了什么?
②如何赏析本文能体现“诗中有画”的“千古奇观”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③说说“征蓬”、“归雁”意在写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④你认为哪些诗句最精彩,你最喜欢,理由是什么?有感情地读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明确: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 摩诘即王维,从这首诗中看出如画的景致:第一,大漠无边无际(大、金黄)、黄河杳无尽头(长、混浊),“长河”之上只有那一轮圆圆的落日(红艳)。“孤烟”的苍白与“直”都显得单纯简净。作者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中。第二,边塞将士战功赫赫,也感受到了战争平息后的宁静气氛。第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构图丰富,线条简洁,色彩多样,抓住了大漠的特色,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而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王国维先生称这一句为“千古壮观”,的确名副其实。
3.《使至塞上》怎样将叙事、写景相结合的? 点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诗人被排挤朝廷之外的抑郁孤寂之心。诗中叙事,则事中见景,事中见情,诗中写景,则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全诗“状难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5.结合这首诗,用自己的巧手画出心中最美的大漠图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背诵第一、二首诗歌。
2.填写句子。
(1)(),带月荷锄归。
(2)大漠孤烟直,()。
二、熟读第三、四首诗歌,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
1.学生示范朗读,把握感情基调。2.师生合作扫除文字障碍。3.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三、精读
1.赏析 《渡荆门送别》(1)导入: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常新的题材。你知道有哪些送别诗?(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这些诗饱含浓浓的离别之情。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也是一首送别诗,他又写了什么呢?
(2)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跟读。注意字音、节奏。(3)再读,思考。
①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留恋故乡)
明确:者行踪。(离别蜀地,漫游楚地)所见的是什么景象?壮丽。③探究阅读:讨论交流品味写景的句子。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A.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
B.水也仿佛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4)作者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
(5)延伸作业:课外摘抄一些边塞诗和表现乡愁的诗歌。2.《游山西村》
(1)导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整体感知。
①试读,读正确、读流畅。
A.以什么为线索?围绕哪个字展开?
(诗人行踪)
B.哪些景物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农村生活)
C.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中写景句,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说说理由。
如: 流传最广的两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希望这一生活哲理。
(3)探究。
①《游山西村》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人情美?
②像诗人再访山西村时的情景,写一段文字。
(4)拓展延伸。
《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还学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四、背诵这四首诗
五、作业设计
试从这几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资料宝藏】
1.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静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41岁辞去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他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饮酒》、《归园田居》等。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均为世人所传诵。
王维(702-761),字摩诘,原籍山西祁县,后随父迁居蒲州。21岁中进士,任大乐丞。后因事贬济司库参军。安史之乱中,在安禄山部下被迫受任给事中。平乱后,一度遭贬,后又做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通音律,工书画,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主要是山水诗,这类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701-762),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先代于隋末流寓中亚碎叶城,他出生于此。五岁时随父移居锦州昌隆青莲乡。25岁出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元年,供奉翰林。后受权贵谄毁,不久离开长安。晚年漂泊困苦,客死当涂。李白是我国唐代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其诗追求理想,向往光明;抨击时弊,揭露奸佞;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内容十分广阔。
2.写法举要
《归园田居》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的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作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
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成辉,柔和完美。
《使至塞上》
这首诗从结构上看,前后叙事,中间写景。叙事、写景各具特色。诗人叙事借用典故以古喻今,虚中有实;写景有实有虚,寓情于景。例如,“征蓬”两句,蓬草飘飞是秋天的景象,大雁北飞是春天的景象,诗人出塞的时间不管是春还是秋天,都不可能同时看见这两种景色,为了表现自己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故而采用了虚实相映、情景比兴的表现手法。此外 ,“大漠”两句,“孤烟直”和“长河落日”的景象使人们联想到了唐军大破吐蕃之事及边塞的赫赫战功,感受到了战争的平息后的宁静气氛。总之,诗中叙事,则事中见景,事中见情,诗中写景,则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全诗“状难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这联诗句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含长江中游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游山西村》
(1)主线突出,层次分明。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2)写景中寓含哲理。
诗中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流畅绚丽,开朗明快,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间漫步,山泉溪流曲折穿行,蜿蜒的山径也依稀难辨,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柳暗花明中,有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视野和心胸顿觉豁然开朗。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也会遇到山回路转、扑朔迷离之境,顿生茫茫之感,便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也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的启示,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3.《归园田居》的其他两首诗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又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本篇先叙归隐原因,以及自己的禀性与世俗不相适应,后写恬静幽美的田园风光,以及归田后的愉快心情。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本篇写归田后悠闲自得的劳动生活。诗人归隐后谢绝世俗的人事交往,和农民在思想感情上已有一定程度的接近。但由于当时浔阳一带仍有战乱,所以结尾隐含着对田园生活前景的忧虑。
4.诗歌今译
《使至塞上》
我只身轻车简从赴西北出使边塞,经过居延属国一直向前。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振翮北飞的大雁进入胡天。荒漠深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岸边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在萧关下遇到骑马的侦察兵,打听到都护正在燕然山前线。
《渡荆门送别》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到那古时的楚国之地游历。高山渐渐隐去,现出空旷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进广阔的荒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云霞 ,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我更加喜爱故乡的江水,不辞万里送我远行。
《游山西村》
不要嘲笑农家里的腊酒浑浊,丰收年景,款留客人的鸡猪却十分丰足。山峦重重叠叠,清碧的小溪曲曲折折,仿佛已经无路可走了,突然之间我又看见前面柳绿桃红,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箫声鼓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原来是春社日快要到了。人们穿的戴的都很简洁朴素,古老风俗在这里依然保存。但愿从今以后,我能不时地趁着夜色,拄着拐杖,轻叩农家柴扉,与老农谈论桑麻。
《归园田居》(其三)
在南山下种豆,野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就到田里清除杂草,月亮出来以后才扛着锄头回家。田间小道很狭窄,两旁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衣服被打湿了并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