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赏析-中考试题
使至塞上
综合
⒈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出使,“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飘飞的蓬草。(2分)('12长沙市)
⒉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11连云港市)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语句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4分)('07铜仁市)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12长沙市)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
⒉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3分)('11连云港市)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⒊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2分)('07铜仁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描写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有文采,2分;“大漠”、“孤烟”、“直”、“黄河”、“圆”,少两个点扣1分,不计半分。)
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徐州市)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⒉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12南宁市)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⒊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柳州市)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B
⒋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柳州市)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 ⒌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12铁岭市)
A.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奉使出征,要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B.颔联中运用比喻,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抑郁、孤寂的内心情感,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C.颈联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视野开阔,意境雄浑,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D.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使至塞上》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比喻修辞,作者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项前半部分的赏析是正确的。但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并不是这一句,而是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⒍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1遂宁市)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B 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⒎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08玉林市)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B、D
渡荆门送别
综合
⒈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对故乡的依依惜别(留念)的感情。(2分)('11河池市)
⒉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怜 ”。(1分)('07潜江市)
⒊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10曲靖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语句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10曲靖市)
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11河池市)
示例: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这一特定的景观形容江上云霞之美。(1分)想象大胆奇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昼夜交替、时空变换的奇景,表达了诗人豪迈开阔的心情。(1分)选择题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07潜江市)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A
⒊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2乌鲁木齐市)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B
登岳阳楼
综合
⒈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家国之恨__和__身世之悲__融于一体。(2分)('09孝感市)⒉诗歌以“ 夕阳迟 ”和“ 欲暮时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12天门市)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09孝感市)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A ⒉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12天门市)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B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赏析-中考试题
使至塞上
综合
⒈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出使,“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飘飞的蓬草。(2分)('12长沙市)
⒉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11连云港市)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语句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4分)('07铜仁市)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12长沙市)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
⒉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3分)('11连云港市)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⒊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2分)('07铜仁市)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描写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有文采,2分;“大漠”、“孤烟”、“直”、“黄河”、“圆”,少两个点扣1分,不计半分。)
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徐州市)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⒉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12南宁市)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⒊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柳州市)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B ⒋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柳州市)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 ⒌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12铁岭市)
A.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奉使出征,要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颔联中运用比喻,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抑郁、孤寂的内心情感,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C.颈联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视野开阔,意境雄浑,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D.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使至塞上》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比喻修辞,作者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项前半部分的赏析是正确的。但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并不是这一句,而是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⒍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1遂宁市)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B 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⒎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08玉林市)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
外风光图。
B、D
渡荆门送别
综合
⒈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对故乡的依依惜别(留念)的感情。(2分)('11河池市)
⒉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怜 ”。(1分)('07潜江市)
⒊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10曲靖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语句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10曲靖市)
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11河池市)
示例: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这一特定的景观形容江上云霞之美。(1分)想象大胆奇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昼夜交替、时空变换的奇景,表达了诗人豪迈开阔的心情。(1分)选择题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07潜江市)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A
登岳阳楼
综合
⒈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家国之恨__和__身世之悲__融于一体。(2分)('09孝感市)⒉诗歌以“
夕阳迟
”和“
欲暮时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12天门市)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09孝感市)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A ⒉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12天门市)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B ⒊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2乌鲁木齐市)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B
第三篇:人教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本站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15 第30课 诗四首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 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
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陶渊明:(略)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语言“自然、通俗”)
♂《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A、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B、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比较赏析,学会评点。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学习)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诵读体验,互动释疑。
1、诵读体验:
♂你认为我们该用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朗读?朗读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①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②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巩固理解: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2、解释引读: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奥运会专题 5.12地震专题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相关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4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5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课课练:复习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学设计4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3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3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自学评估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1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ppt课件2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上《诗四首》赏析-中考试题
诗四首赏析
一、观沧海
⒈这首诗以“ 观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2分)('10岳阳市)
⒉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的是动景,“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1分)('07南京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本题即不得分)
⒊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分)('10岳阳市)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⒋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07南京市)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二、次北固山下
诗句赏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2分)('11滨州市)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也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⒈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3分)('10遵义市)
“生”、“入”
⒉“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07河南省)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人”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2分)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08柳州市、北海市)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C.“生”与“入”用了上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07河南省)
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11滨州市)思念故乡。
⒊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0遵义市)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选择题
⒈对下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08资阳市)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⒉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08柳州市、北海市)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三、钱塘湖春行
⒈这首诗的作者是 白居易,诗中他最迷恋“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一景致。(1分)('11承德市)
⒉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孤山寺 ”起,到“ 白沙堤 ”终。以“ 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最爱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2分)('07黄冈市)
⒊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树(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04河南省试点市)
⒋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 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爱(最爱)。(2分)('07河南省,'11日照市)
⒌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最爱。(1分)('10红河州)⒍这首诗描写了西湖 早春 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 喜悦 的感情。(2分)('08襄樊市)
⒎诗中有一个词语直抒作者胸臆,请你指出来并说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09凉山州)
爱(最爱)
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1承德市)
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诗句赏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⒈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11承德市)
示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抓住景物特征描写1分,语言流畅优美1分。)⒉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07黄冈市)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3分)('11日照市)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找出动词1分;赏析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⒋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07河南省)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写诗人所见的景象,请说说这样的景象会给人们这样的感觉?(2分)('08襄樊市)
会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跟,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用词上加以品析。(2分)('09凉山州)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只要能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4河南省试点市)
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选择题
⒈请选择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C)(2分)('10红河州)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⒉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2分)('09凉山州)
A.诗歌以“春行”为题眼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D.诗歌在景物的描写中还重点突出了白沙堤的美。
四、天净沙〃秋思
⒈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 萧瑟苍凉(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 孤寂愁苦(悲伤)的情绪。(2分)('08梅州市)
⒉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10南充市)深秋晚景图
⒊“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08梅州市)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⒋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2分)('09成都市)
⑴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⑵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⑶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指出的特点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1分;意思相近即可)⒌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0南充市)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⒍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09成都市)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比较阅读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⒈同是写秋,两位作者[《秋词》刘禹锡、《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10盐城市)
《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10盐城市)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⒊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08乌兰察布市)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第五篇:人教八年级上《诗四首》的教案
篇一:人教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准备: 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
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陶渊明:(略)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语言“自然、通俗”)♂《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A、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B、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比较赏析,学会评点。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学习)——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诵读体验,互动释疑。
1、诵读体验:
♂你认为我们该用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朗读?朗读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①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②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巩固理解: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2、解释引读: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
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写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八、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延伸:
①背诵这两首诗;
②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③课外摘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奥运会专题 5.12地震专题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相关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
4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
5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课课练:复习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学设计4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
3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3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自学评估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
1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ppt课件2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ppt课件1
篇二: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第一课时
师生互动过程
师生互动过程
师生互动过程
第四课时《登岳阳楼》陈与义
师生互动过程
篇三: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二、教学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四、说教学设想:
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 王维
1、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白
1、导入新课: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
4、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着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5背诵并默写。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
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课堂小结: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六、布臵作业
板书设计:归田园居使至塞上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渡荆门送别
首联: 远渡的地点 此行的目的颌联: 写景(远)
颈联: 写景(近)
尾联: 抒情(思乡)课诗四首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二、学习《归园田居》
1、导入: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2、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①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②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③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④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⑤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⑥深层探究: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明确: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⑦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臶,其影响经久不衰。
三、学习第二首《使至塞上》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