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学案[本站推荐]
诗四首
一、熟读这四首诗填空。(能默写最好。)
(1)晨兴理荒秽。(2),长河落日圆。(3)山随平野尽。(4),老木苍波无限悲。(5)月下飞天镜。(6),归雁入胡天。
二、解释下列诗句中划线字词。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三、作者资料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自己收集另外两位诗人的资料。
当堂练习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2.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长河落日圆(长江)带月荷锄归(扛着)晨兴理荒秽(野草)
B:仍怜故乡水(爱)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C:山随平野尽(完)帘旌不动夕阳迟(夕阳来晚了)从今若许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
D:衣冠简朴古风存(保留)丰年留客足鸡豚(小猪)征蓬出汉塞(飘飞的蓬草)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衣沾不足惜 丰年留客足鸡豚 B、大漠孤烟直 烟消波静 ....C、属国过居延 国破山河在 D、归雁入胡天 带月荷锄归 ....
八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
诗四首
【学习目标】
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熟练背诵四首古诗。2.初步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
3.了解作品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诗词所具有的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课堂学习·研讨
1.导入。2.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学习成果。3.教师指导朗读,范读。
4.朗读诗文,整体感知大意。5.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描述的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2)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3)《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归园田居》(其三)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5)概述《使至塞上》的大意。
(6)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使至塞上》中的画面。
(7)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8)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9)《渡荆门送别》:请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10)《渡荆门送别》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1)《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提示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
(12)《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13)《登岳阳楼》(其一)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5)“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16)“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17)“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6、归纳总结:
这四首诗的作者、生活的朝代、诗歌的体裁、出处、主题及写作特点。
7、阅读反思。
(1)四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一段文字描绘你的阅读感受。(2)分别绘四幅画表现你对四首诗的理解,要抓美点,抓名句。的异同?
3(可以命名为荷锄晚归、大漠风光、长江壮景、柳暗花明,仅供参考)拓展延伸·巩固
诗歌鉴赏:陆游《游山西村》 原诗略
(1)诗题《游山西村》,八句却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请结合诗句对此作一番分析。
(2)诗歌三、四句,有人认为是回忆来村的经历,有人认为是入村后徐行山村周围所看到的景致,你觉得哪种看法更切合语境?
(3)诗人为什么结尾写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什么使诗人如此留恋?
(4)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篇:30诗四首学案设计
30《诗四首》学案设计
姓名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过程:教学内容:《归园田居》
《游山西村》)
一、导学: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整体感知《归园田居》、《游山西村》
1、明确学习目标,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归园田居》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劳作的_______与__________;自己的_________________。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2)《游山西村》围绕哪个字写了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学尝试,品读《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1)《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归园田居》中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游山西村》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背诵《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
四、小结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学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
一、导学: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整体感知,疏通诗意:
1、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学尝试,品读诗文
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3、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四、小结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30《诗四首》
第12周第1课时
八上语文第六单元 第30课
课题:《古诗四首》
(主备:稼轩中学 李德智)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古诗词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2、本文是第六单元的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登岳阳楼》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衰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教材重点】品读赏悟诗歌
【教材难点】吟读品味,在明确背景基础上,整体感悟,赏析重点词、句。【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本文的制高点。【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意,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杜甫诗歌炼字炼句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情怀。思维目标:
通过对关键词的品味,提高学生辨析能力。【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一、教学导入:
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走近诗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时年四十一岁。后世称“靖节先生”。
二、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语文活动一:读出诗韵
(1)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教师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2)教师点个别学生朗读两首诗歌,并且由学生解说自己这样读的想法。(3)师生共同点评学生的各读,教师做重点的指导,并适时范读。(4)学生个别读。(5)学生齐读。
语文活动二:绘诗境。
读诗歌,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园田”的景象。教师导学:
明确:我在南山下种豆,豆地里野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稀疏。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晚上在月光下扛着锄头回家歇息。道路狭窄,路边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在我的衣服上(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语文活动三:悟出情感 教师导学:
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教学参考】
明确:“愿”字蕴含了作者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的意思。表明诗人要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生活。
【综合建模】
教师导学:
结合《归园田居》其他四首古诗,谈谈陶渊明的主要思想? 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板书设计】
愿
方法
整体把握悟诗情
生动形象绘诗境
炼字赏句品诗韵
【作业】
1、背诵、默写诗歌。
2、自读《归去来兮辞》,体会陶渊明的思想。
《使至塞上》
【构建动场】
一、教学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走近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其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纪行诗。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bō)的河西副使崔希逸,但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二、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语文活动一:读出诗韵
(1)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教师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2)教师点个别学生朗读两首诗歌,并且由学生解说自己这样读的想法。(3)师生共同点评学生的各读,教师做重点的指导,并适时范读。(4)学生个别读。(5)学生齐读。语文活动二:绘诗境。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王维在“塞上”的所见所闻。教师导学: 明确:
我轻装简从出使边塞,来到居延以外的地方,慰问边疆的将士。就像飘飞的蓬草随风飘出了汉朝的边界,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的天空。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走到萧关恰巧遇到侦察兵,说都护正在燕然山前线。语
文活动三: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使至塞上》诗中有什么样的画面?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活动四: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向黛玉学诗一节中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同学们想想,能不能把“直”“圆”换成另外两个字,看看效果如何?
明确:
这句精于炼字,“直”字、“圆”字用得好以传神的笔墨描写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诗歌以烽烟之直、落日之圆突出大漠的辽阔无边、空旷荒凉。笔力苍劲,视野开阔,意境雄浑。用笔简洁却意蕴无穷,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综合建模】
教师导学:请大家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
明确:
就像飘飞的蓬草随风飘出了汉朝的边界,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板书设计】 直 圆 征蓬 归雁
方法
整体把握悟诗情
生动形象绘诗境
炼字赏句品诗韵
【作业】
1、背诵、默写诗歌。
2、自读王维的其他古诗,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四篇:30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 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交流感知
1、检查预习注音 荒秽荷锄归 道狭
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研读共品
1、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2、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四、互助释疑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五、巩固拓展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
在樊
笼
里,复
得
返
自然。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性本爱丘山
性:天性、本性 B、池鱼思故渊
渊:河流 C、暧暧远人村
暧暧:温暖 D、依依墟里烟
墟:废墟
2、“尘网、樊笼” 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这首诗是怎样描绘农村环境和生活的?试进行简要分析。(4分)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2分)
2、“尘网、樊笼” 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
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3、这首诗是怎样描绘农村环境和生活的?试进行简要分析。(4分)
先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舍,枝高叶蜜的榆树柳树,阴影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接着写远景,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深巷里传来了阵阵的狗叫声,树顶上公鸡正在啼鸣。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
小结: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六、总结提高
1.师友互相讨论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再全班交流展示。2.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诗
预习《使至塞上》要求:准确诵读、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
王维 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一、交流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2、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二、研读共品
1.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2.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3.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三、互助释疑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巩固拓展 齐读背诵、默写 完成同步练习
五、总结提高
1.师友互相讨论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再全班交流展示。2.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前《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两首诗 预习下《渡荆门送别》要求:准确诵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
白 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一、交流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二、研读共品
1、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三、互助释疑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2、齐读背诵
四、巩固拓展
赏析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提高
1.师友互相讨论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再全班交流展示。2.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前《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三首诗 预习下《登岳阳楼》要求:准确诵读、背诵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登岳阳楼》陈与义 导入课文: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之交的大部分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也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记其事,本诗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一、交流感知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二、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诗是一首
言
诗。全诗紧紧围绕“
”字展开。
2.欣赏: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
处着笔(二选一:A.大B.小),将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 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 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帘旌不动夕阳迟”,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xǐyǐ湖山欲暮时。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三、互助释疑: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四、巩固拓展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比较这两首诗传达的诗人情感的异同
五、总结提高
1.师友互相讨论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再全班交流展示。2.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记》四首 完成同步练习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归田园居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远渡的地点
此行的目的
写景(远)
写景(近)
抒情(思乡)
登岳阳楼记
首联: 登临位置(写景)
忆历史 思往事 感时世 心悲切(抒情)痛苦呐喊
沦落天涯 国破家亡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首联:颌联:颈联:尾联:颌联:
颈联:尾联:
第五篇:30《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 教案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八年级语文教研组 主备教师 李亚荣 授课人 李亚荣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交流感知
1、检查预习注音 荒秽 荷锄归 道狭
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研读共品
1、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2、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四、互助释疑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五、巩固拓展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
在樊
笼
里,复
得
返
自然。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性本爱丘山
性:天性、本性 B、池鱼思故渊
渊:河流 C、暧暧远人村
暧暧:温暖 D、依依墟里烟
墟:废墟
2、“尘网、樊笼” 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这首诗是怎样描绘农村环境和生活的?试进行简要分析。(4分)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2分)
2、“尘网、樊笼” 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
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3、这首诗是怎样描绘农村环境和生活的?试进行简要分析。(4分)
先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舍,枝高叶蜜的榆树柳树,阴影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接着写远景,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深巷里传来了阵阵的狗叫声,树顶上公鸡正在啼鸣。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
小结: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六、总结提高
1.师友互相讨论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再全班交流展示。2.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诗
预习《使至塞上》要求:准确诵读、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
王维 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一、交流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2、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二、研读共品 1.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2.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3.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三、互助释疑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巩固拓展
齐读背诵、默写 完成同步练习
五、总结提高
1.师友互相讨论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再全班交流展示。2.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前《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两首诗 预习下《渡荆门送别》要求:准确诵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
白 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一、交流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二、研读共品
1、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三、互助释疑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2、齐读背诵
四、巩固拓展
赏析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提高
1.师友互相讨论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再全班交流展示。2.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前《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三首诗 预习下《登岳阳楼》要求:准确诵读、背诵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登岳阳楼》陈与义 导入课文: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之交的大部分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也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记其事,本诗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一、交流感知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二、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诗是一首
言
诗。全诗紧紧围绕“
”字展开。
2.欣赏: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
处着笔(二选一:A.大B.小),将 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 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帘旌不动夕阳迟”,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xǐyǐ湖山欲暮时。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三、互助释疑: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四、巩固拓展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比较这两首诗传达的诗人情感的异同
五、总结提高
1.师友互相讨论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再全班交流展示。2.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记》四首 完成同步练习板书设计:
归田园居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使至塞上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渡荆门送别
首联: 远渡的地点
此行的目的
颌联: 写景(远)颈联: 写景(近)尾联: 抒情(思乡)
登岳阳楼记
首联: 登临位置(写景)
颌联:忆历史 思往事 感时世 心悲切(抒情)
颈联: 痛苦呐喊
尾联: 沦落天涯 国破家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