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时间:2019-05-15 02:2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第一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

1.初读诗歌《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渡远荆门外()帘旌不动夕阳迟().. 徙倚湖山欲暮时()老木沧波无限悲()..2.再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渡远: 平野:

大荒:

月下飞天镜:

海楼: 怜:

帘旌:

夕阳迟:

横分:

徙倚:

凭危:

【自疑】

三读课文,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我还有这样的疑问:

【自探】

活动一 学习《渡荆门送别》

1.诵读诗歌,把握字音、节奏和情感。

①听诗歌录音并跟读,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②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 学习诗歌?登岳阳楼?

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字音、节奏和情感。

①听诗歌录音并跟读,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②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研读诗歌,自主探究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诗眼。

活动三 质疑问难

通过学习,对于《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的理解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请提出来解决。

【自测】

1、《渡荆门送别》中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的句子是:

2、《登岳阳楼》中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

3、《登岳阳楼》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融为一体。

【自结】

通过这四首诗的学习,在理解诗歌方面的收获:

第二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

【教学重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2.结构安排独特。【资料链接】

一、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二、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自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铁铉()囿于()隔阂()饽饽()秫......秸()商贩()吹嘘()吆喝()小钹().......荸荠()..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饽饽: 秫秸: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囿于: 隔阂: 吹嘘: 吆喝: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二)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 至 段):

第二部分(第 至 段:

第三部分(第 至 段):

【自疑】我在自习中有以下问题:

【自探】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自测】 .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第三篇: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诗四首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难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知识链接: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2、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一、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晨兴理荒秽()

草木长()

燕()

2、朗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

但(只要)使愿无违。晨兴:早上起来。荒秽:丛生的杂草。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草木长: 草木丛生。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3、《归园田居》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使至塞上》这首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4、文学常识

《归园田居》的作者是

,代诗人。《使至塞上》的作者是

,朝诗人。本诗选自。

二、合作探究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想像“带月荷锄归”等的动人画面。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归园田居》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3、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

5、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四、课堂检测

(一)、按要求用原文回答

9、《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1、《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迁移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16.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

1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观: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18.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六、作业 诗四首 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难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知识链接:

简介作者: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2、题目解说: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这一年,诗人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天涯漂泊;这一年,吐番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多事之秋。这一年,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凭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锄归(2)但()使愿无违(3)大漠孤烟()直(4)长河()落日圆(5)江入大荒()流(6)仍怜()故乡水

(7)莫笑农家腊酒浑()(8)拄杖无时夜叩()门

2、《渡荆门送别》是

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

时的观感和情思。

3、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4、.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二、合作探究

5、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山

6、、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7.《登岳阳楼》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6.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词语哪两个?请简要分析。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8.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触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感叹自己生活坎坷、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国家命运而“涕泗”横流,充分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能力提升

9.你认为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表现的作者的喜悦之情还是沉郁之感? 一般认为该联表现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夙愿的愉快。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这两句还有更深层的含义。杜甫是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多感触,才写下这开头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这是沉郁之感,与结尾“凭轩涕泅流”遥相呼应。

三、拓展提高

11.请将杜甫的《登岳阳楼》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体会它们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参考答案: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四、当堂检测 背诵课文

第四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桥之美(第一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桥之美(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把握作者说明的技巧,即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3.揣摩、品读富有诗意的佳句和理解抽象的难句。

二、学习重点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明对象的特征。

2.把握作者说明的技巧,即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1.把握作者说明的技巧,即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2.理解部分抽象句子。

四、资料链接 1.关于作者: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2.关于作者和桥

作者喜欢美术,视美术为生命,因此特别喜欢桥,关注桥,关注 桥表现出的诸多独特的艺术美。

第一课时 【自习】

1.一读课文,查词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把每个词语抄写两遍。煞它风景()颐和园()点缀()驻足()衬托()..... 2.解释下面词语。煞风景: 销魂:。美感:

史诗: 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3.再读课文,课文中提到哪几座桥?请在书上勾画清楚,再一 一写在下面。

【自疑】

三读课文,在理解桥之美或个别语句中,我还有以下疑惑:

组评:

组长签字: 【自探】

活动一。追寻桥之美(整体感知)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2,桥之美,美在何处?

3,逐段研读课文内容,完善以下的本文结构提纲。第一部分(第1~2段):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 第二部分(第3~6段):正反两方面具体说明 第三部分(第7段):总说 活动二:欣赏桥之美

你最喜欢作者描绘的那座桥?找出对它的描写语句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理解重在说出桥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美学意义,可以用“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表达。)

【自测】

1,理解内容:在作者看来,桥美不美的一个标准,不是孤立看桥本身,而是看它和环境是否协调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按照这个标准,你觉得新世纪商场对面的世贵双星双子......塔建筑美吗?为什么? ,2,理解结构:请对本文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自结】

这一课时,我们主要的学习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别心得?

第五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1 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提高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层次,品味课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3、感悟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激发爱国热情。【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资料链接】

1、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及时、简明。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第一课时

【课型】自学指导课 【自习】

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 芜()湖 溃()退 .....歼()灭 要塞()锐不可当()星宿()....绥()靖()阌()乡 杜聿()明 阻遏().....

2、解释词语意思。

锐不可当: 业已: 绥靖: 溃退: 阻遏: 要塞: 排山倒海: 气势磅礴:

及时:

简明:

4、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5、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请在文中勾画出其各个部分。

【自疑】

第二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自探】

1、导语前面的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4、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作者写道:“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各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5、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读出了……”的句式说话。如: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6、“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自结】

第三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自探】

1、划分文章层次,画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则新闻的各个部分。

2、新闻应“用事实说话”,但文中有议论,试找出来分析其作用。

3、比较下面两句话,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4、“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这句话中的“逃窜”能不能改成“逃跑”?

【自测】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峙()要塞()....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C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D约数,指百万左右。

3、对本文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知能提升】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等句,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其作用是()(多项选择)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4、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5、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多项选择)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自结】

下载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