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3 羚羊木雕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羚羊木雕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建立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建立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学习难点
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建立理解和信任的关系。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1课时 【自学】
1、抹()攥()逮()怦怦()仗()义 树杈()脸颊()
2、解释。自作主张: 形影不离:
3、速读课文,根据本文的主要内容填空
“我”把 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发觉了,逼“我”去,把 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我”。(感情)
4、资料助读----了解“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用一种黑色硬木雕刻成的羚羊形状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送木雕。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了羚羊木雕是十分珍贵的。5.第二部分16---23 第三部分24---25 第四部分26---38 【自疑】
第一部分1----15
【自探】
活动一:精读课文,划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把握人物形象。妈妈是个 的人。爸爸是个 的人 万芳妈是个 的人。奶奶是个 的人。万芳是个 的人。“我”是个 的人。
活动二:“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是谁的责任?如果你遇到类似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
【自结】
【练习】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犄角()允许()树杈()逮着玩()脸颊().....
二、选出下列语句运用形声字最多的一句()
A.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B.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C.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D.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撤谎。
三、指出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为一”。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B.“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 婆婆嘴——老太婆的嘴。C.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仗义——讲义气。
D.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己经站了一个钟头……” 满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
四、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1.爸爸的声音一直很________(A.沉静;B.平静;C.安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________(A.违反;B.抵抗;C.抗拒)的力量。
2.我是世界上最________(A.伤心;B.悲伤;C.伤感)的人!
3.“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________(A.坚强;B.果断;C.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五、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羚羊木雕》选取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2.《羚羊木雕》一文中把“我”和万芳平时相处的情景安排在插叙部分,使全文集中在一天的时间里,情节紧凑。()
3.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里用奶奶的话批评了“我”做事欠考虑的行为。()
六、阅读。
(一)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万芳先前的“突然不见”与选文的“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________变化,由________而变成
2.找出文中描写月光的词语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3.对“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这件事主要怪我,但万芳也有责任。
B.因为爸爸妈妈以前没有给我讲清楚羚羊木雕的贵重,所以这是他们的责任。
C.我反悔应该怪我,但是父母只知羚羊贵重,不知情义无价,逼我这样做的,所以更应该怪父母。
D.这件事主要怪万芳,但我也有责任。
4.选文着力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向我们揭示了什么?
(二)礼物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鼾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地退出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的堆在了女儿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显出()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踯躅过许久。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意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词语恰当地填在原文的括号内,使原句完整通顺。忐忑不安 疲惫不堪 蹑手蹑脚 朦朦胧胧 向往已久 2.文中插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3.“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的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中“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4.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________而流泪,第二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
5.文章结尾写到雕像碎了,“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请分析一下“女儿”此时的心情。
第二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5《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5《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内集,儿女,俄而,欣然”等词义。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了解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有何评价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 课时:2课时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兖(yan)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第一课时 《咏雪》 【自学】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俄()而 骤()无奕()谢道韫()差可拟()3.看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儿女()俄而()欣然()何所似()差可拟()未若()内集()讲论文义()4.结合注视翻译短文。
【自疑】 【自探】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吗?
【自测】 翻译下列句子: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自结】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自学】
一、我是急先锋
1、给加点字注音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非人..哉()
友人惭()..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与友期行
.去后乃至 .门外戏
.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
3、重点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尊君在不?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 期
古:
今:
太丘舍去
舍
古:
今:
下车引之
引
古:
今:
入门不顾
顾
古:
5、翻译短文。
【自疑】
【自探】
一、比较“君”、“家君”与“尊君”的不同:
(1)君:(2)家君:
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自测】
发挥想象,续故事
我来当作家。
如果有一天,友人见到太丘,他将会对太丘说些什么呢?【自结】
【练习】
一、给加粗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柳絮.()无奕.(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期.日中: 今:
3)尊君:()5.尊君在不: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人______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五、阅读。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 无礼: 引: 2.翻译下列句子。(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第三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1 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提高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层次,品味课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3、感悟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激发爱国热情。【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资料链接】
1、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及时、简明。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第一课时
【课型】自学指导课 【自习】
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 芜()湖 溃()退 .....歼()灭 要塞()锐不可当()星宿()....绥()靖()阌()乡 杜聿()明 阻遏().....
2、解释词语意思。
锐不可当: 业已: 绥靖: 溃退: 阻遏: 要塞: 排山倒海: 气势磅礴:
及时:
简明:
4、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5、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请在文中勾画出其各个部分。
【自疑】
第二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自探】
1、导语前面的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4、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作者写道:“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各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5、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读出了……”的句式说话。如: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6、“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自结】
第三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自探】
1、划分文章层次,画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则新闻的各个部分。
2、新闻应“用事实说话”,但文中有议论,试找出来分析其作用。
3、比较下面两句话,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4、“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这句话中的“逃窜”能不能改成“逃跑”?
【自测】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峙()要塞()....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C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D约数,指百万左右。
3、对本文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知能提升】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等句,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其作用是()(多项选择)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4、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5、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多项选择)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自结】
第四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5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亲爱的爸爸妈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叙事的脉络,感知文章的要点。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探究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3、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学习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探究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学习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第一课时
【课型】自主阅读课
【自学】
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眼花瞭乱不可明状荒谬憧憬B、响彻云霄头发班白屏障屹立
C、杀戮荡然无存赃物荒谬D、憧憬月明风清寒襟张皇失错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歌颂远征部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封信。
B、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缺一不可。
C、《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第一句“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写出了天气的恶劣。
D、《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聂华苓,女,中国当代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
3、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4、仔细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自探】
1.课文中三次写到南京大屠杀,有何用意?
2.文章第三部分,作者介绍了“六十几位”参加座谈会作家,为何重点介绍两位?
3.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自习】
1、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2、“他们杀了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芙蓉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感情?)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自探】
阅读“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回答问题。
1、六十几位作家在一起讨论,作者为什么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
2、安格尔的诗“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3、.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发言,态度有什么不同?
4、“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这表明了什么?(“他”是指西德作家明赫白)
【知能提升】
家书
①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 ②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③“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我都好,务必立刻寄钱来!”菊一字一顿念出,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④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⑤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大学念书很忙,没功夫写许多话。”
⑥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又喝一盅,瓶里的酒浅了些,延叔脸上也生动了些:“菊写,我说。” ⑦菊趴到桌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⑧“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九只猪仔。今年价好,涨到七块,有卖头。卖猪仔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⑨“上个月,那只老黑母鸡被隔壁仔崽打断了腿。我心痛了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⑩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困不着,胃老是痛。叫哥在学校要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⑾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对你哥说说。”
⑿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支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支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⒀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
⒁“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归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腊狗说式样还挺流行,城里都时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⒂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山庙里替你求了支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⒃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相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⒄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那薄薄的一张,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邦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⒅信收到。钱就寄。
1、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2、⒄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 的心理是怎样的?
3、⒅段与前文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4、延叔为什么要重写一封信?
5、小说中的大学生是怎样一个人?试作简要分析。
【自结】
第五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
【教学重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2.结构安排独特。【资料链接】
一、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二、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自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铁铉()囿于()隔阂()饽饽()秫......秸()商贩()吹嘘()吆喝()小钹().......荸荠()..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饽饽: 秫秸: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囿于: 隔阂: 吹嘘: 吆喝: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二)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 至 段):
第二部分(第 至 段:
第三部分(第 至 段):
【自疑】我在自习中有以下问题:
【自探】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自测】 .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