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桥之美(第一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桥之美(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把握作者说明的技巧,即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3.揣摩、品读富有诗意的佳句和理解抽象的难句。
二、学习重点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明对象的特征。
2.把握作者说明的技巧,即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1.把握作者说明的技巧,即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2.理解部分抽象句子。
四、资料链接 1.关于作者: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2.关于作者和桥
作者喜欢美术,视美术为生命,因此特别喜欢桥,关注桥,关注 桥表现出的诸多独特的艺术美。
第一课时 【自习】
1.一读课文,查词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把每个词语抄写两遍。煞它风景()颐和园()点缀()驻足()衬托()..... 2.解释下面词语。煞风景: 销魂:。美感:
史诗: 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3.再读课文,课文中提到哪几座桥?请在书上勾画清楚,再一 一写在下面。
【自疑】
三读课文,在理解桥之美或个别语句中,我还有以下疑惑:
组评:
组长签字: 【自探】
活动一。追寻桥之美(整体感知)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2,桥之美,美在何处?
3,逐段研读课文内容,完善以下的本文结构提纲。第一部分(第1~2段):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 第二部分(第3~6段):正反两方面具体说明 第三部分(第7段):总说 活动二:欣赏桥之美
你最喜欢作者描绘的那座桥?找出对它的描写语句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理解重在说出桥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美学意义,可以用“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表达。)
【自测】
1,理解内容:在作者看来,桥美不美的一个标准,不是孤立看桥本身,而是看它和环境是否协调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按照这个标准,你觉得新世纪商场对面的世贵双星双子......塔建筑美吗?为什么? ,2,理解结构:请对本文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自结】
这一课时,我们主要的学习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别心得?
第二篇: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桥之美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桥之美
【学习目标】
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学习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2.走近作者
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一九四二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一九四七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后在鲁弗尔学校学习美术史。一九五○年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前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获得多项殊荣。代表作有油画《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国画《春雪》《长城》等。
3.相关资料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桥之美》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
【自主学习】
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2、方、圆之间相处(hé xié)_______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4、形似字组词
(1)销()俏()峭()削()(2)峻()竣()俊()骏()(3)孤()弧()狐()瓢()(4)魅()魄()魏()魁()
【合作探究】
6、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是位画家,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精练】
如果你是作者,你怎样解释语段后的问题?(相信你,没错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0.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是()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11.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12.体会下列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3.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漫谈桥的美
游览祖国的名胜,也许你醉情于名楼古刹,也许你忘返于名山大川,而我,偏爱恋桥的隽美。那横跨在青山绿水间的仪态万方的桥,常常把人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美的境界。“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多么令人神往。远古的神话,把天上的彩虹说成是“人间天上的桥”;而古往今来的诗人,却爱把人间的桥比做天上的彩虹。
桥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的美。无论是拱桥、联拱桥、梁桥、开合桥,还是卧桥、浮桥和悬桥,它们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等方面,都十分讲究均衡、对称、变化、和谐,甚至还有韵律和节奏,显示出造型的美。饮誉中外的赵州桥,是我国目前还保存完好的一座古代石拱桥。它横跨在河北赵县洨河之上,一个大拱,状若长弓,桥面与水面却几乎平行。大拱的两肩上,又各驮着两个小拱,拱上加拱,这样不仅减少了水流阻力,减轻桥重,而且使桥身多变化,不呆板,更显美观。整个拱身结构匀称,精巧空灵,雄伟之中见秀逸。历代人们都赞颂赵州桥的美。唐朝张鷟说,远望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宋朝杜德源则有这样的诗句赞美它:“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东。”今天人们不仅观赏它的巧夺天工的造型美,而且为它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型桥,感到自豪。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雕刻、绘画、亭阁、工艺美术,乃至碑亭中的诗文,共同构成了桥的美。北京丰台的卢沟桥,桥上的石柱雕刻着狮子四百八十五个。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侧耳谛听,有的凝目远望,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颂此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的石狮,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桥东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亦为桥增色不少。广西三江的程阳风雨桥,在五座青石桥墩上,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四层宝塔式楼阁。楼阁间有廊相连,上有屋盖,楼、廊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形成一条壮丽的水上游廊。
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人们称这为“借景”。泰山中天门北的云步桥,驾凌深涧。附近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如在天际。桥北石崖名御帐坪,传说是当年宋真宗观赏云步桥的月色与泉声,凿穴支帐野宿的地方。坪前飞瀑悬挂,穿行桥下,水气蒸腾,金鼓齐鸣。明代诗人陈凤梧有诗赞道:“百丈崖高锁翠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云步桥的高崖、飞瀑、行云、苍松,使此桥脱尽尘埃气,而产生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使人神清气爽。
桥的美,还因为桥本身的特殊经历。典故传说及其引起的思索和遐想,让人产生一种意境美。西安灞桥,是历史上富有诗意的古桥。唐人送客多至灞桥,折柳赠别,至此黯然,故又名消魂桥。春夏之交,来至灞桥,翠柳低垂,絮花纷飞。口中吟咏着唐朝王之涣的诗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此时此地,诗的氛围和桥的景物水乳交融,产生一种深蕴淡出的意境美。苏州枫桥,唐诗人张继作有著名诗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为枫桥竖起一块丰碑。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从此名扬海外。诗人通过天脚残月、江畔枫树、渔舟火光、栖鸦夜啼、古刹钟声的描写,使枫桥的夜色显得无比的幽美。杭州西湖的断桥,以其“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而断桥的著名和给人的美感又似乎不在残雪,而在《白蛇传》的民间传说。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识,互相爱慕,由此而产生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白娘子终因爱情而献身。人们对白娘子的悲惨遭遇,同情、怜悯和赞叹不已。
还有一种并非属于建筑艺术的桥,它也是美的。比如神话中的桥。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牛郎织女的故事。那可恶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织女的美满姻缘,用一道银河,隔断了一对生死不渝的夫妻。是那成人之美的花喜鹤,每年七月初七,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使夫妻俩得以相会。这鹊桥,是爱情之桥,幸福之桥,自然它是十分奇丽动人的。
14.第一段中哪句话是该段的中心句?
15.作者从哪几方面表现桥的美?
16.“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这里的“多种艺术”指的是什么?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17.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
(1)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2)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
第三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
1.初读诗歌《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渡远荆门外()帘旌不动夕阳迟().. 徙倚湖山欲暮时()老木沧波无限悲()..2.再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渡远: 平野:
大荒:
月下飞天镜:
海楼: 怜:
帘旌:
夕阳迟:
横分:
徙倚:
凭危:
【自疑】
三读课文,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我还有这样的疑问:
【自探】
活动一 学习《渡荆门送别》
1.诵读诗歌,把握字音、节奏和情感。
①听诗歌录音并跟读,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②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 学习诗歌?登岳阳楼?
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字音、节奏和情感。
①听诗歌录音并跟读,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②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研读诗歌,自主探究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诗眼。
活动三 质疑问难
通过学习,对于《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的理解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请提出来解决。
【自测】
1、《渡荆门送别》中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的句子是:
2、《登岳阳楼》中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
3、《登岳阳楼》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和
融为一体。
【自结】
通过这四首诗的学习,在理解诗歌方面的收获:
第四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
【教学重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2.结构安排独特。【资料链接】
一、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二、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自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铁铉()囿于()隔阂()饽饽()秫......秸()商贩()吹嘘()吆喝()小钹().......荸荠()..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饽饽: 秫秸: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囿于: 隔阂: 吹嘘: 吆喝: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二)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 至 段):
第二部分(第 至 段:
第三部分(第 至 段):
【自疑】我在自习中有以下问题:
【自探】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自测】 .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第五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1 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提高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层次,品味课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3、感悟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激发爱国热情。【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资料链接】
1、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及时、简明。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第一课时
【课型】自学指导课 【自习】
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 芜()湖 溃()退 .....歼()灭 要塞()锐不可当()星宿()....绥()靖()阌()乡 杜聿()明 阻遏().....
2、解释词语意思。
锐不可当: 业已: 绥靖: 溃退: 阻遏: 要塞: 排山倒海: 气势磅礴:
及时:
简明:
4、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5、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请在文中勾画出其各个部分。
【自疑】
第二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自探】
1、导语前面的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4、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作者写道:“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各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5、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读出了……”的句式说话。如: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6、“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自结】
第三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自探】
1、划分文章层次,画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则新闻的各个部分。
2、新闻应“用事实说话”,但文中有议论,试找出来分析其作用。
3、比较下面两句话,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4、“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这句话中的“逃窜”能不能改成“逃跑”?
【自测】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峙()要塞()....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C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D约数,指百万左右。
3、对本文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知能提升】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等句,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其作用是()(多项选择)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4、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5、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多项选择)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自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