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练习题[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0:2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练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练习题》。

第一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练习题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

【基础过关】

1.凸透镜的镜片中央比边缘________,对光线有_________作用;凹透镜的镜片中央比边缘

_________,对光线有_________作用。

2.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

界点是_。

3.利用凸透镜不能得到()

A.放大的虚像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虚像D.缩小的实像

4.关于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成虚像时,因用光屏接收不到,所以人眼也看不到

B.虚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C.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D.虚像用眼可以看到,用光屏接收不到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应先将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调整到

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_________.实验中,我们所说像的倒立或正立,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屏上出现的像是_________像(填“虚”或“实”).7.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凸透镜的焦距时能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在将蜡烛从远处移向凸透镜的过程中,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变_________.9.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束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

C.凹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对会聚光束没有发散作用

10.在凸透镜的成像现象中,下列说法中错误是()

A.凡是实像必是倒立的B.凡是虚像必是正立的C.凡是放大的像必是虚D.凡是缩小的像必是实像

11.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

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实像

1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

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的实像,接 着移动蜡烛可观察到、的实像,最后在光屏上观察不到 像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的虚像。

【能力训练】

13.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1),所用透镜的焦距为10 cm。某同学按图示放置好

蜡烛和透镜后,左右移动光屏始终得不到烛焰完整的像,其原因是。该 同学作适当调整(物距不变)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完整的像。该像的性质是、的像。

114.如图2所示,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让 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若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可以将物体放在_______点;若想看到一个正立的像,可以将物体放在_______点。(选填“A”、“B”或“C”)

15.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图3中a、b、c各 点,分别调节光屏的位置。

(1)烛焰放在_________ 点时,屏上出现实像最大

(2)烛焰放在_________ 点时,屏上出现实像最小

(3)烛焰放在_________ 点时,当屏上出现最清晰像时,屏距凸透镜最远

(4)烛焰放在_________ 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像

(5)烛焰从a移到b过程中,像的大小变_______,像与凸透镜距离变_________。

图3 16.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图

2C.幻灯机是利用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D.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______________,并且在____________________。

18.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与物体同样大小的像,应当选用()

A.平面镜B.凹透镜C.潜望镜D.凸透镜

【迁移拓展】

19.小强利用家里的放大镜(焦距已知)、蜡烛、火柴、光屏(白纸板),做探究凸透镜成像

规律的实验。

(1)还需要添加的实验器材是;

(2)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情况时,应测量;在记录中除测量数据 外,还应记录;

(3)小强在生活中常常发现透过装满水的透明饮料瓶观察自己的手指,看到的手指 比实际大了许多,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吗?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有设计空间,有操作空间。在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整个想法是:nn 1评论旧知识介绍新的lessonnn 2热身训练清除障碍3学生实践收集evidencenn分析教师-学生Dialoguenn 5原位实验开发。在实践中,1,2是非常流畅,为3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完成真实图像的缩小,放大图像的六组实验只花了22分钟。由于收集了实验证据的一个失败点,导致分析和演示链接做得不够。原位实验开发是在扩展的教室中完成的。一个预期是意想不到的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差异,1,2,3步整体旅行,4,5步离开空间。课程按计划进行。完成热身训练,花了15分钟,这一次值得。在这个会话中,训练是进行看起来像,以澄清概念和寻找的方式,清除物距,像距离的概念,并从记录材料技能读取距离。一起完成一组数据,物距40cm的实验,记录演示,学生将列的字符识别为记录。在热身训练的学生没有人留下来下一步打下坚实 所有学生在7分钟内完成了六组实验的现实。有一个老师的问题来检查收集的数据和性分析的真实性,如物距是40cm,像14cm,14.5cm,15cm,距离收集的不同。再次提醒学生屏幕的位置是最清楚的当屏幕上的位置。教师统一引导观察方法虚拟图像的方式,所有学生将被观察。快速进行实验。到第34分钟,完成了9个实验。在16分钟的分析和论证应该是非常充分的,但实际上,演示的分析没有出现过错。原因是收集的证据,如距离是非常不同的,如物距13cm,由于距离25cm,36cm,46cm等不同情况,收缩图像之间的图像差异是更大,论论的分析不是一般的困难。为了保持原始证据不能分析得出结论,修正后的实验数据需要很多时间,虽然类再次从17,18 cm做对象的两种情况,但差异仍然存在。不得不放弃不科学的实验,进行分析。实际上,每组学生做10次实验,而没有让分析成功完成的原因是由于前期准备不够.nn其次,细节确定成功或失败对象距离是40cm是,像14cm,14.5cm,15cm,所以差异值得分析,归因于学生找到实验的位置,测量的程度由第二次测试引起。类从17cm实验中重做对象,整组九组,两组实验根据结果(同样)和原始实验一致,这验证了我的类的方向,当判断是正确的但是两组与原始实验数据测量相同的距离仍然不一样,凸透镜焦距不一样。希望避免这个问题,解决课堂上的困难有一个更大的困难。教学设计根据整个凸透镜焦距设计的实验方法,我们共同完成九组实验,填写黑板形式可以分组,这不会对结论产生影响。实际教室,实验数据收集差异影响分析和演示链接。原因是没有前期准备是不够的,不能通过实验选择一个好的均匀凸透镜焦距。第三,思考的主题,清理messnn选择从前后的距离夹具 由两个实验组收集的实验数据与测量结果一致,恢复了一小部分情况,但分析和演示问题4,5用于改变物体之间的距离没有反映。在课程总结中,只有自嘲:老师犯了一个错误,所有的小组实验数据集团在一起分析论证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因为不能保证你使用凸透镜焦距准确同样,用一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更多的结论,你回去使用自己的实验数据继续分析。第四,设计完成思考1,所有学生做9组实验,可以完成,早期预热训练解决。坚持这种做法,学生越来越熟练的活动,实验技巧得到了提高。2,预选择一个好的焦距的凸透镜,让学生填写在黑板上的形式,你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和速度3,蜡烛选择硬度相对较大的白蜡烛,火焰相对较小,做放大实验,在屏幕上仿佛没有超越屏幕。4,进入图像的三组实验数据,尽可能从节点一些。如18cm,看不到大小,或火焰,怪怪的灾难。13 Cm太大,清晰的边界很难确定。材料从17厘米,16厘米,15厘米或14厘米的距离,更适当。5,在分析和演示程序的结构的过程中,是解决分析的难度,教学生分析论证的方法。坚持实践。直接对学生进行焦距和双焦距,表明焦距是凸透镜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分析和演示的过程中,物体的距离和距离f 2f为边界(其中两点重要性,而且也是针对实际情况的重点,两倍大小的子栅栏埋伏)nn首先,就像实际情况两类,范围寻找距离的对象。然后像倒立分为两类,远离范围的物体范围。将反转的真实图像,和正统的虚拟图像分类。重现现实的形式。表格水平划分,垂直比较.nn分隔之间的实像的大小。获得物距和图像距离之间的距离,并且比较每种图像的物距与图像距离之间的关系。该表使用纵向划分来进行水平比较。最后,距离距离的连续变化与对象距离的连续变化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收集的数据获得更多信息.nn 6,扩展实验。效果非常好,坚持做到。可以穿在右边 链接,如点燃的蜡烛发现喜欢观察,熄灭蜡烛在观察屏幕,没有蜡烛,这个实验的对象必须是光或非常明亮的对象。最新的想法:成一个小的真实形象以后找到,注意距离和距离。老师指导凸透镜的直接移动找到放大的实像,再次记录物距和像距,记录在表中指定的位置,进行两次实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提高效率,实现扩展实验意图。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设计上有空间,操作时有余地。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的教学中,的整体思路是: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2热身训练扫清障碍

3学生实践收集证据

4师生对话分析论证

5就地取材实验拓展。

实践中,1、2进行很顺畅,为3打下坚实的基础,到学生们完成缩小实像、放大实像的六组实验的时仅仅用了22分钟。由于实验证据的采集出了点故障,导致分析与论证环节做的不够充分。就地取材实验拓展在延时课堂中完成。

一、预计之中,预料之外

针对学生差异进行的教学设计,1、2、3步整体行进,4、5步留有空间。课堂按计划行进。完成热身训练时,用了15分钟,这时间用的值得。在这个环节,进行了找像的训练,明确像的概念和找像的方法,明确了物距、像距的概念和读取记录物距像距的技巧。共同完成了一组数据,物距为40cm的实验,记录演示,学生明确了像的性质的一栏的记录。在热身训练环节学生无一掉队,为下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体学生完成成实像的六组实验用了7分钟。当中有教师的提问检查收集的数据的真实性和性的分析,比如物距是40cm时,像距有14cm、14.5 cm、15cm,像距的采集有差异。再次提醒学生像的位置是光屏上呈现最清晰的像时的位置。

教师统一指导观察方法虚像的办法,全体学生都会观察了。实验快速进行。到第34分钟的时候,9组实验全部完成。

16分钟的分析论证应该是很充分了,而实际上分析论证的确出现的故障。原因就是收集到的证据,像距的差异很大,如物距为13cm时,像距有25cm、36cm、46cm,等不同情况,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像距的差异比较更大,这对于分析论证不是一般的困难。维持原来的证据无法分析得出结论,修正实验数据需要有大量的时间,虽然全班同学又重新做了物距17、18cm两种情况,但是差异依旧存在。不得不舍掉不科学实验,进行了分析。

反复的实验,实际上每组同学做到了10实验,并没有让分析论证顺利完成,原因是课前准备不充分。

二、细节决定成败

物距是40cm是,像距有14cm、14.5 cm、15cm,如此的差异值得分析,当时归因为学生实验找像的位置、测量度数引起的,进行了二次试验进行检验。全班重新做了物距17cm的实验,全班九个小组,有两个小组的实验据结果(像距一样)与原来的实验一致,这就验证了我当堂课的判断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两个与原来实验数据一样的小组测出的像距仍然是不一样的,凸透镜焦距不一样。原来想回避问题,化解难度却在课堂上出现更大的难度。

教学设计按照全班统一的凸透镜的焦距设计的实验方法,大家共同完成九组实验,填写黑板的表格可以分组进行,这对于结论的得出不会有影响。而实际的课堂上,实验数据的收集的差异影响了分析论证环节。其原因是没有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通过实验选择好统一的凸透镜的焦距。

三、学科思想,收拾残局

选择了固定物距前后像距测量结果一致的两个实验小组收集到的实验数据,挽回了一点局面,但是分析与论证的问题4、5用到物距变化的连贯性就体现不出来了。在课堂小结中,只有自我解嘲:老师犯了一个错误,用同学们所有的小组的实验数据的集合在一起分析论证实际上不科学,因为没有保证你们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完全一样,用一个小组的实验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更多的结论,你们回去利用自己实验数据继续进行分析。

四、设计完思考

1、全体学生做九组实验,可以完成,前期的热身训练解决。坚持这种做法,学生的活动中越来越熟练,实验技能得到提高。

2、课前选择好统一焦距的凸透镜,这样,学生竞赛中填写黑板上的表格,可以激励学生,增加实验的效度和速度

3、蜡烛选择硬度比较大的白蜡烛,火苗比较小,在做放大实验的时候,在光屏上像不至于超出光屏。

4、成放大像的实验的三组数据,尽量离节点远一些。如18cm,看不出大小,还是火苗惹的祸。13cm时像太大,清晰的边界很难确定。物距取17cm、16cm、15cm或14cm,比较合适。

5、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程序化的结构是化解分析难度,教会学生分析的论证的方法。坚持做法。

焦距和二倍焦距直接给学生,说明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的参数,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划定物距和像距的范围以f和2f为界点(之处这两个点的重要性,也为焦点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打下埋伏)

首先是像的虚实分两类,对照找物距的范围区间。然后是像的倒正分两类,对照找物距的范围区间。将倒立的实像、和正立的虚像归类。形成虚实像的再认识。表格横向分割,纵向比较。

然后是实像的大小分区间。分析得出物距和像距的区间,并比较每一种性质的成像的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表格利用纵向分割横向比较。

最后成实像的像距的连续变化和物距的连续变化的关系,充分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得到更多的信息。

6、拓展实验。效果很好,坚持做。可以穿插在恰当的环节,如,点燃蜡烛找到像观察,熄灭蜡烛在观察光屏,没有蜡烛的像,说明此实验的物体必须“发光”或“很亮”的物体。

最新想法:成缩小的实像找到以后,记下物距和像距。教师引导直接移动凸透镜找到放大的实像,再次记下物距和像距,在表格规定的位置记录,一次操作两次实验,实验的准确性得到保证,提高效率,实现拓展实验意图。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第五章 课题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具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成像的对比。

【过渡】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知道,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其实都是凸透镜成像,为什么同样是凸透镜,却可以呈现不同的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吧。

二、新课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渡】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两个基本的概念——像距和物距。像距: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提出问题】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假设】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可能跟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设计实验】参照课本图5.3—1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

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①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②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记录数据。③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记录数据。.④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记录数据】

【分析论证】(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更直观)U>2f 倒立缩小实像,物像异侧f2f; u

【过渡】现在,大家来看一下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的特点;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像的特点。

u=2f倒立等大的实像,物像异侧 v=2f; u=f时不成像。

(一倍焦距处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规律总结:

一焦分虚实(即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为实像)二焦分大小(即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像)实像异侧倒(成实像时,物和像总在透镜的两侧,且像是倒立的)物远像近小(物体离透镜越远,所成实像离透镜越近,且像越小)虚像同正大(成虚像时,物和像总在透镜的同侧,且像是正立、放大的)物近像变小(物体离透镜越近,所成虚像越小)

【知识巩固】

1、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D)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物体距离凸透镜30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D)

A.5cm B.10cm C.15cm D.18cm

三、课堂练习:

1.小明小组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并进行了实验:

(1)组装器材:小明小组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则他们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调整是

向下调整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高度。

(详细写出需要调整的器材和具体的调整方法)。

(2)调整完成后,老师安排各个小组都使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并把其中七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画在了同一幅图中,其中1′是蜡烛放在1位置所成的像,2′是蜡烛放在2位置所成的像„,分析4、5

两组数据可知,当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选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实验,根据此原理制成了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若要观察蜡烛在6和7两个位置时所成的像,小明等同学观察的方法是

去掉光屏透过凸透镜观察

(3)在做实验1的过程中,调皮的小聪用不透明的纸板遮住了凸透镜的下半部分,此时光屏上能呈现的像

D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通过这节课,谈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 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这要就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下载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练习题[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练习题[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