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课时) 教学设计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你们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能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看来,凸透镜真是一个神秘,而又本事很大的东西,现在,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然后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进一步认识凸透镜。
二、新课学习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家想一想、大胆的猜一猜。
2.猜想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和提示,做出尽量合理的猜测。教师将有价值的猜测记录在黑板上,便于分析整理。
3.设计实验
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 20 cm之间)。
4.进行实验
(1)测凸透镜的焦距
大家想一想怎样测得一个凸透镜的焦距?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 5 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
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2)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方案一: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成表。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
方案二: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
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同学们的方案都可行,现在用桌子上的仪器进行实验,并记下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们做实验,教师巡回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
同学们把规律都总结出来,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我们接下来把总结的规律和数据填入到书上的表格中。
5.分析论证
或播放动画:RT0400006459_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数据处理
进行填表和规律的总结,便于讲述。
边说边板书: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倒立缩小的像 :倒立放大的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2课时
(二)、实像与虚像
通过刚才做实验,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有的可以呈现在光屏上,有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这些成像有什么区别呢?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
我们把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做实像,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光屏上能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凸透镜什么时候成实像,什么时候成虚像?回忆实验,观察的记录表格,可以得出: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正立的虚像,凸透镜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用光屏接到;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即成倒立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板书:
二、虚像和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三)、想想议议
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1.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
2.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从上节课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
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现代的照相机可以根据光的强弱来自动调节光圈和快门,得到曝光适度的相片,还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的距离,进行自动调焦。这样高度自动化的相机用起来很方便,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所以人们戏称为“傻瓜相机”。
投影仪的构造及作用
投影仪的构造主要有: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光源是用来照亮投影片的,聚光镜是由两块螺纹透镜组成,这两块螺纹透镜是用来增大聚光面积,增加投影片的亮度。反光镜是平面镜,作用是把射向投影片的光反射到屏幕上。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
2.投影仪的原理:
3.放大镜的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五)、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二篇:第3节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 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3.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4.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5.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3.教学用具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
4.标签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的、简单原理。
二、新课引入
从上可以看出,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有时正立,有时倒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规律?
从上还可以看出,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远,投影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短。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都是倒立的,像和物体在凸透镜两侧,放大镜成像的正立的,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同侧。看来像是正立还是倒立,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一、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摆放要求:(1)凸透镜放于蜡烛和光屏之间;
(2)调整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二、实验过程
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750px处,蜡烛放在0处,然后移动光屏,直到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记下对应的物距,像距,像的性质。
2.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150px,重复上述实验。
3.每次移动蜡烛150px,直到无法在移动为止。
4.注意最后一次实验时,应将光屏移走,然后眼睛通过凸透镜向蜡烛处看,才能看到像。
三、进一步规律
1.一倍焦距定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2.实像总是:异侧、倒立;
虚象总是:同侧、正立、放大。3.物距u减小时:像距v增大,像也变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 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课后习题
1、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把蜡烛放在下图中的a点位置时,光屏在另一侧的适当位置处将得到________像,(填,大小,倒 正,虚实)若将蜡烛从a点移到b点时,得到_______像。
2、小方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3、如下图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所成的像将()A、像的A′部分消失了
B、像的B′部分消失了
C、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
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
4、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位置对调一下,则()A、光屏上仍能成一个放大的像
B、光屏上能成一个缩小的像
C、光屏上不能成像,但通过透镜能看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板书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 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三篇: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
3.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建立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设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过渡语:凸透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光学元件,用凸透镜近距离的观察一下课本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呢?将凸透镜慢慢的远离课本上的字,你又发现了什么呢?可见凸透镜成像是有一定规律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寻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97—98P内容,勾划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哪些? 2.摆放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器材时应该有什么要求? 3.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
学生自学教材,教师强调课堂常规,目视全体学生,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调查学情,适当调整学习时间。
(二)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做下面的检测,注意思考,独立完成。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射入,经透镜后会聚于A点,测得A点距透镜光心10厘米,则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厘米。
2.若烛焰放在距上述透镜8厘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像。3.若烛焰放在此透镜前12厘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像。4.若烛焰放在此透镜前25厘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像。(填像的性质:倒正、放大缩小、虚实)
(三)质疑问难
展示小组自学情况,处理自学检测中的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合作探究 设计实验:
1.测量出所选凸透镜的焦距f=——cm 2.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光屏、凸透镜的中心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3.使烛焰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
屏上成最清晰的像。4.改变物距重复以上过程。5.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量物距与像距,并记录。记录数据:
分析总结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
1.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30 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 cm处的过程中,像与像距的变化为()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B.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 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渐增大 D.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变小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3.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烛焰位于b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C.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D.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4.小刚同学用焦距为250px的凸透镜做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500px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875px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的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4)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1050px刻度线处,小刚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的烛焰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会了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同学们表现非常好,希望继续努力。
板书
第四篇: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力目标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目标: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形成清晰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难点:
1、凸透镜成缩小、倒立实像的条件。
2、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的条件。
3、凸透镜成虚像和成实像的条件。
3.教学用具
多媒体系统、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各二个。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复习旧知:投影下列表格
引入新课
1、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这些光学仪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请同学们想想他们各自成像的特征。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像的大小、正立、倒立与哪些因素有关。
2、由上述分析想到了什么? 进行探究
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和做法,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实验方法。(2)讲述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相关的知识。
①实验时,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要大致在同一高度,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异侧
②主要描述像的特点时,主要是对倒正、放缩、实像及虚像这些特征进行描述。
③成像过程中对像的特征的描述,所谓放大、缩小是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的比较;变大、变小是物距不同时,像与像的大小比较;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是否颠倒。
(3)介绍实验步骤,让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探究活动。①u>2f 把蜡烛放在离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或倒立,分别测量物体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并做好笔记,细心体会在表格中的记录数据。
②f < u < 2f 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同时移动光屏,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变化,和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及像到透镜距离的变化;做好笔记,细心体会在表格中的记录数据。
③u < f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直到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做好笔记,细心体会在表格中的记录数据。
实验前温馨提示:
1、实验过程中,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应大致在同一高度。2、凸透镜的焦距为10㎝。
3、为了全面地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蜡烛由远及近逐次向透镜靠近,每次相应地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光屏上承接的像最清晰时,记录物距u、像距v和像的性质。(4)让学生将实验做好记录,细心体会现象和数据并填入表格中。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巩固练习,交流和小结
1.出示课堂练习,指导学生完成。
2.引导学生对这两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思考、交流。
3、要求学生思考实验设计中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有没有失误的地方,测量的结果是否准确,并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知识梳理
1、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10厘米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 B、该透镜可作为放大镜使用 C、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20厘米时,光屏上可得到一个缩小的像。D、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5厘米时,在光屏上得不到烛焰的像。
2.发光体从距凸透镜很远的地方向焦点移近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像,像距和像的大小 的变化是()A.像距变大,像变大. B.像距不变,像变大.
C.像距变小,像变小. D.像距变大,像变小.
3.在物体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移近的过程中,像距与像变化的规律是()
A.像距逐渐增大,像也逐渐变大.
B.像距逐渐减小,像也逐渐变小.
C.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小.
D.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大.
4.幻灯放映员想调整一下幻灯机,使银幕上原来较小的像再大些,下面的操作中可行的是()
A.幻灯机远离银幕,镜头移近幻灯片.
B.幻灯机移近银幕,镜头远离幻灯片.
C.幻灯机远离银幕,镜头远离幻灯片.
D.幻灯机移近银幕,镜头移近幻灯片.(青岛)
5、使用幻灯机放映时,幻灯片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等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6、用凸透镜观察物体时,要看到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A、小于焦距 B、等于焦距
C、小于2倍焦距 D、大于焦距小于2倍焦距 探究作业
1、回顾本章所学,自己整理知识体系。
2、预习下节内容。板书设计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有设计空间,有操作空间。在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整个想法是:nn 1评论旧知识介绍新的lessonnn 2热身训练清除障碍3学生实践收集evidencenn分析教师-学生Dialoguenn 5原位实验开发。在实践中,1,2是非常流畅,为3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完成真实图像的缩小,放大图像的六组实验只花了22分钟。由于收集了实验证据的一个失败点,导致分析和演示链接做得不够。原位实验开发是在扩展的教室中完成的。一个预期是意想不到的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差异,1,2,3步整体旅行,4,5步离开空间。课程按计划进行。完成热身训练,花了15分钟,这一次值得。在这个会话中,训练是进行看起来像,以澄清概念和寻找的方式,清除物距,像距离的概念,并从记录材料技能读取距离。一起完成一组数据,物距40cm的实验,记录演示,学生将列的字符识别为记录。在热身训练的学生没有人留下来下一步打下坚实 所有学生在7分钟内完成了六组实验的现实。有一个老师的问题来检查收集的数据和性分析的真实性,如物距是40cm,像14cm,14.5cm,15cm,距离收集的不同。再次提醒学生屏幕的位置是最清楚的当屏幕上的位置。教师统一引导观察方法虚拟图像的方式,所有学生将被观察。快速进行实验。到第34分钟,完成了9个实验。在16分钟的分析和论证应该是非常充分的,但实际上,演示的分析没有出现过错。原因是收集的证据,如距离是非常不同的,如物距13cm,由于距离25cm,36cm,46cm等不同情况,收缩图像之间的图像差异是更大,论论的分析不是一般的困难。为了保持原始证据不能分析得出结论,修正后的实验数据需要很多时间,虽然类再次从17,18 cm做对象的两种情况,但差异仍然存在。不得不放弃不科学的实验,进行分析。实际上,每组学生做10次实验,而没有让分析成功完成的原因是由于前期准备不够.nn其次,细节确定成功或失败对象距离是40cm是,像14cm,14.5cm,15cm,所以差异值得分析,归因于学生找到实验的位置,测量的程度由第二次测试引起。类从17cm实验中重做对象,整组九组,两组实验根据结果(同样)和原始实验一致,这验证了我的类的方向,当判断是正确的但是两组与原始实验数据测量相同的距离仍然不一样,凸透镜焦距不一样。希望避免这个问题,解决课堂上的困难有一个更大的困难。教学设计根据整个凸透镜焦距设计的实验方法,我们共同完成九组实验,填写黑板形式可以分组,这不会对结论产生影响。实际教室,实验数据收集差异影响分析和演示链接。原因是没有前期准备是不够的,不能通过实验选择一个好的均匀凸透镜焦距。第三,思考的主题,清理messnn选择从前后的距离夹具 由两个实验组收集的实验数据与测量结果一致,恢复了一小部分情况,但分析和演示问题4,5用于改变物体之间的距离没有反映。在课程总结中,只有自嘲:老师犯了一个错误,所有的小组实验数据集团在一起分析论证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因为不能保证你使用凸透镜焦距准确同样,用一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更多的结论,你回去使用自己的实验数据继续分析。第四,设计完成思考1,所有学生做9组实验,可以完成,早期预热训练解决。坚持这种做法,学生越来越熟练的活动,实验技巧得到了提高。2,预选择一个好的焦距的凸透镜,让学生填写在黑板上的形式,你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和速度3,蜡烛选择硬度相对较大的白蜡烛,火焰相对较小,做放大实验,在屏幕上仿佛没有超越屏幕。4,进入图像的三组实验数据,尽可能从节点一些。如18cm,看不到大小,或火焰,怪怪的灾难。13 Cm太大,清晰的边界很难确定。材料从17厘米,16厘米,15厘米或14厘米的距离,更适当。5,在分析和演示程序的结构的过程中,是解决分析的难度,教学生分析论证的方法。坚持实践。直接对学生进行焦距和双焦距,表明焦距是凸透镜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分析和演示的过程中,物体的距离和距离f 2f为边界(其中两点重要性,而且也是针对实际情况的重点,两倍大小的子栅栏埋伏)nn首先,就像实际情况两类,范围寻找距离的对象。然后像倒立分为两类,远离范围的物体范围。将反转的真实图像,和正统的虚拟图像分类。重现现实的形式。表格水平划分,垂直比较.nn分隔之间的实像的大小。获得物距和图像距离之间的距离,并且比较每种图像的物距与图像距离之间的关系。该表使用纵向划分来进行水平比较。最后,距离距离的连续变化与对象距离的连续变化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收集的数据获得更多信息.nn 6,扩展实验。效果非常好,坚持做到。可以穿在右边 链接,如点燃的蜡烛发现喜欢观察,熄灭蜡烛在观察屏幕,没有蜡烛,这个实验的对象必须是光或非常明亮的对象。最新的想法:成一个小的真实形象以后找到,注意距离和距离。老师指导凸透镜的直接移动找到放大的实像,再次记录物距和像距,记录在表中指定的位置,进行两次实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提高效率,实现扩展实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