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上册 各章教学目标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各章教学目标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道骨导的原理
●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三、声音的特性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五、声的利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1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光的反射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平面镜成像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光的折射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五、光的色散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六、看不见的光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透镜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探究透镜成像的规律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四、眼睛和眼镜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熔化和凝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三、汽化和液化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升华和凝华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二、电流和电路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通过动手实验,认识断路、通路、短路,知道电路的组成;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从电路的组成认识开关的作用;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结合小小电风扇、电子门铃、手电筒等电路的实际连接,学会按实物电路连接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知道用电器符号、电路图把具体的电路连接情况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这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认识电路组成,研究各元件的作用有强烈的兴趣;在现象连接电路、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三、串联和并联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会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串联、并联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实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在结构、开关作用、用电器间关系等方面各自的特点,从而学习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的兴趣;积极主动找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识别方法,能联系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四、电流的强弱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关心生活中有关用电器工作的电流值。
●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能认识电流表的量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和使用电流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会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上册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从能量转化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路中形成电流和条件,从而得出电路的基本构成。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连接电路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用具:
学生分组实验:干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教师:电路板、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出示电路板,并投影问:是什么?在哪见过?(学生回答)见到电路板,有什么感觉?或想知道什么? 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1)学生检查并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做课本P101图5.2-1实验。(师生讨论,并投影出几种连接方法——短路、断路和通路)
让一组学生把自己连接情况展示出来(或上黑板连图5.2-1)
(2)闭合开关后,观察灯发光→问:对于这个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I的形成?条件?电池的作用)
课件演播:电流的形成 板书:
一、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老师说明电流方向的规定。学生把电池对调后观察灯泡是否发光?(发言)
但有一种叫做半导体二级管的电子元件,电流只能从它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不能反向流动。即:单向导电性。
二、电路的构成
爱心
用心
专心
刚才大家连的电路是最简单的电路,你认为简单的电路由哪几部分构成?(由电源、开关、用电器和导线构成)介绍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①电源——将其他形成的能转化为电能。在电路中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如:干电源、学生电源等)
②用电器——将电能转化其他形式的能。在电路中是消耗电能的装置。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④导线——是电流流通的路径。
2、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板书:2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源。②电路是闭合的。
三、电路图
师:画图时如果把实物原样画出来,即麻烦又不清楚,常用规定符号来代表它们。介绍课本P104图5.2-8。学生练习画电路图:课本P104“想想议议”投影画电路图的要求:
小结板书内容
练习课本P105 1、2、3、4
爱心
用心
专心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上册 物态变化中考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
物态变化中考试题
(湖北省黄冈市2006)3.一锅沸腾的油,魔术师把手伸进去,一分钟、两分钟……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C A、这是不可能的,是一种伪科学
B、这是不可能的,油在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 C、这是可能的,一定是这种油的沸点很低
D、这是可能的,一定是手上沾有水,水从油中吸收了热
(江苏省淮安市2006)6.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
C
A.雨
B.露
C.霜
D.冰
(泰州市2006)3.下列事例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B A.从冰箱中取出的冰块化成水
B.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后镜片上会蒙上一层水珠 C.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可以很快将手烘干 D.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北京市2006)7.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B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广州市2006)3.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C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
C.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冰箱冷冻室内壁出现白色的“霜”
(广州市2006)13.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_不变
(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该过程水
吸热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
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
选用_ 水银
(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 热胀冷缩的性 质来测量温度的.
13.不变,吸热,水银,热胀冷缩
(黄冈市2006)25 .夏天,没有冰箱的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A、水缸是沙石材料制成的,比热较小,有散热作用 B、水的比热较大,可以吸收较多热量
C、水缸中的水不断蒸发吸热使缸内温度降低
D、水缸周围的水蒸气在缸外壁液化吸热使缸内温度降低
(黄冈市2006)
28、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用心
爱心
专心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白玉是一种比热较小的物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显著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生”水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世界排名第121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一个成人每天必须摄入2500ml以上的水;
我国是农业大国,种一公顷蔬菜约需水375—525t,一公顷小麦约需水600—750t,一公顷棉花约需水525—750t。
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了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
农业灌溉设备、技术落后和人们节水意识淡薄,使大量水资源浪费。
2000年,我国北方发生在不少地方的缺水现象,着实让人触目惊心。因缺水造成牲畜大量死亡,农作物严重减产,工厂停产,大街上排起买水的长龙。
水资源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为此,我国于1989年7月1日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从立法角度确立了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等法律。
(1)读完后你最强烈的感受是______水资源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我们应当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高效用水______________。(1分)(2)你家所在地在利用水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从我做起”,请提出你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①______一水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006宜昌市)4.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C.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D.冬天,湖水结冰
(2006年宜昌市)8.水银温度计中封闭着一定量的水银,在用这种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中,水银发生热胀冷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温度计中水银的质量不变
B.温度计中水银的体积不变
C.温度计中水银的高度不变
D.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不变
(2006宜昌市)25.把酒精擦在手臂上感觉凉,这是因为酒精在蒸发
时要
吸
热(填吸或放).(嘉兴市2006)
9、午饭后,小明和小玲来到商店,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B)
A、“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
B、“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C、“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
D、“冰棍”和“棒棒糖”都溶解了
(莱芜市2006)3.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D)A.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一定升高
B.把5℃的水放入0℃的房间,水将会结冰
C.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用心
爱心
专心 D.冬天户外的水管容易冻裂,是由于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的缘故
(莱芜市2006)4.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你知道吗?厨房中也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如手拿刚出笼的馒头时,若先在手上沾些冷水,就不会感到很烫,这是由于 ______水蒸发时要吸热_______ 的缘故.(乐山市2006)55.请写出以下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棒冰时,揭开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汽”___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_______;用热风干手器将湿手吹干__汽化____;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___升华____"(丽水市2006)24.某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钢罐内表面要压接一层0.25毫米厚的铝膜,一时难住了焊接和锻压专家。后经技术人员的联合攻关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先把铝膜紧贴到钢罐内表面,再往钢罐内灌满水,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然后铝膜与钢罐就压接在一起了。其原因是
C A.铝膜与钢罐间的水把它们冻牢了
B.结冰时铝膜与钢罐间的冰把它们粘牢了
C.水结冰时膨胀产生的巨大压力把它们压牢了 D.水结冰时放出的热量把它们焊牢了(绵阳市2006)15.金属块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发现变湿了。用干毛巾擦净,等一会儿金属块又变湿了,原因是
A、金属块在冰箱中吸收的水继续往外渗透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C、空气中的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D、空气中的水汽化成水蒸气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2006南通市)3.夏天的早晨花草上常有小露珠,露珠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C)A .熔化
B .汽化
C .液化
D .升华(2006南通市)15.为合理利用资源,小明提出如下设想:在夏季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的电能制冰,白天利用冰__熔化____吸热给室内致冷(填物态变化名称);冬季,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的电能烧水,将电能转化为__热__能,通过热循环管网为房间供暖。(2006福州市)6.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的露水 C.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
D.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
(2006临沂市)6.刘娟同学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妈妈做家务,她在一次消灭房间里的蚊子时,用的是如图所示的气雾杀虫剂。刘娟同学用这种杀虫剂喷洒了—一会后,手明显感觉到盛杀虫剂的金属罐变凉了,她摇了摇金属罐,明显感觉到罐里有液体,她又通过阅读说明书得知这种杀虫剂是用一种极易挥发的化学原料和药物配制而成的。请你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金属罐变凉的原因。
(2OO6无锡市)2.如图,先把两手同时放人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
不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
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2OO6年无锡市)18.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瓶装矿泉水时,常会发现瓶的外壁“出汗”,这是因为
(B)A.水会从瓶内慢慢渗出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C.瓶外壁的水不断汽化
D.瓶周围的空气不断凝华
(浙江省2006)8.含在嘴里的棒冰会逐渐化成水,这个过程是:
C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2006苏州市)9.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可以看到门的附近出现—了“白气”.这些“白气”
用心
爱心
专心 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
A
A.液化形成的 B.汽化形成的 C.升华形成的 D.熔化形成的(江苏省宿迁市2006)5.下列现象的产生,需要吸热的是
C A.夏天,输水管外出现小水珠
B.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
D.早晨,室外大雾迷漫(江苏省宿迁市2006)14.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 A.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 B.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
D.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升高(06太原)2.戴眼镜的乘客乘坐冷气很强的出租汽车一阵后下车,有时会发觉眼镜镜片模糊。此现象是由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镜片发生
A A.液化 B.凝华 C.熔化 D.凝固(重庆市2006)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A.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都要吸热
B.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
C.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D.0℃的水结成0℃的冰时,其内能将要增加
重庆市200612.夏天的早晨,室外的花草、树叶上常常有晶莹的小露珠,这是
现象;寒冷的冬天,清晨起床时常常看到窗户上有一层白色的冰花,这是
凝华
现象.
(广州市海珠区2006)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金属在熔化和液态金属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D.任何情况下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
(广州市海珠区2006)
22、2003年10月15日到16日,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1)火箭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射,大量的“白气”从发射台底部的大水池中涌出,这些“白气”是怎么样产生的?
(2)返回舱穿越大气层时与空气摩擦生热,舱的表面非常高温,但由于返回舱表面涂有一层非常厚的特殊涂料发生了一些物态变化,使舱内温度保持正常。请说明挥发涂料是怎样起作用的?
(06河北)5.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C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
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江西省2006)17.“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
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BC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2006年大连市
16.西藏地区海拔高。关于西藏地区的气压与水的沸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气压低、水的沸点高
B.气压高、水的沸点高
C.气压低、水的沸点低
D.气压高、水的沸点低
(2006大连市)19.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不同的,这主要是由于酒精和煤油的[ A ] A.沸点不同
B.凝固点不同
C.比热容不同
D.密度不同
(浦东新区2006)____温度______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的常用单位是_____℃_____。
(浦东新区2006)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C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C.上海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8℃。
D.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济宁市二○○六
4、秋竹同学在厨房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并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了解释,其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C)A、磨刀,是为了增大压强
B、高压锅做饭熟的快,是因为压强增大,沸点升高
C、打开电冰箱时冒出的“白烟”,是冰箱内蔬菜水果等蒸发产生的水蒸气 D、电饭锅用三脚插头和三孔插座,是为了防止锅体漏电造成触电事故
(2006潍坊市)7.在北方的冬季,下列几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B A.室外冻冰的衣服会变干 B.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D.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2006年温州市
19.若想在高山上将饭煮熟,可采取的方法是
C A.减少加热时间
B.减小火力
C.用高压锅煮
D.打开锅盖煮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鸦片战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把中国作为主要侵略目标。
2.鸦片危害:1.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朝的财政,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人们身心健康收到严重摧残。3.官吏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直接原因:虎门销烟——导火线 4.虎门硝烟意义:是中国禁言运动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5.(课中)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答:1.人民群众支持 2.皇帝和一些官员支持 3.林则徐的正确领导
6.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维护了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理所当然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借口:保护通商
2.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3.1814年,英军强占香港岛。道光帝感到有损尊严,决定对英宣战。
4.鸦片战争英雄人物:关天培、陈化成等
5.三元里人民抗英战争:群众自发的,近代史上最早的人民自发抗敌战争,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6.1840.6~1842.8 南京下关。
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1.南京条约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割地: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3.签订《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危害: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加重中国人民负担。便利外国的倾销和他们原材料 4.签订《南京条约》根本意图: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并永久居住等特权。(破坏了中国贸易权,租界,国家的居住权
5.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性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封建社会 地主与农民——资本注意列强于中华民族
7.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肩负着既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又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重任(身上背负着双重任务)
8.南京条约 严重破坏了关税自主权。便利外国商品推销和对中国原料掠夺
9.鸦片战争影响: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成为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社会
10.林则徐: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
第二课 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原因: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1856年,英、法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俄、美以“调停”为名,从中渔利。
3.火烧圆明园对中国影响:不仅给中国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
4.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11处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入内地传教、经商;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给英、法巨额罚款等。
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清政府2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 2.到19世纪80年代为止,俄国共割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俄国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3.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的变化:1.通商口岸数量越来越多 2.侵略范围势力占了东北、西北地区 3.割的领土越来越多 4.第二次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外殖民地程度加深了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851年1月,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定国号为“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2.太平天国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3.意义: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反侵略斗争的英雄气概。
第三课 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 左宗棠收复新疆 左宗棠:陕甘总督
1.1.态度坚决,很有谋略 2.新疆人民支持 3.收复新疆是正义战争
2.1881年,中国收回伊犁
3.建设新疆、开发新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提倡种棉养蚕,开矿办厂。修筑城堡,建设道路,夹道种柳
4.1884年,清政府设立行省,任命刘锦棠为新疆第一任巡抚。
黄海大战
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战争
结果:日本攻陷辽东半岛和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中国战败。
中日《马关条约》
1.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去日本求和,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2.《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危害:民族危机加剧:①经济上具体表现 ②政治上 ④刺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三国干涉换辽:①设立银行,开矿办厂,进一步扩张在中国的经济势力。②帝国主义各国还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建立“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③美国“门户开放”
第四课 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发起。
义和团起因:帝国主义请略加剧,使民族危机空间严重 1900年6月,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1901年,11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辛丑条约》危害:使清政府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他们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他们冲破顽固派的阻挠,掀起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三个内容:①近代工业的创办(核心)②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③近代文化教育制度的兴起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目标,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著名的: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洋务派又以“求富”为目的,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
著名: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
困难:1.传统势力阻挠 2.资金不足,原材料短缺,运输问题 3.外国侵略势力破坏。引进机器工业,培养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派用新式枪炮、轮船装备军队,改造陆军,建立新式海军。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创办一批培养翻译、军事、工业人才的新式学堂,并派人出国留学。
作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没使中国走向富张道路。
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 汉阳铁厂: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
第七课 辛亥革命 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第一个资户团体)兴中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建成。三民主义——民族
权
生
‖
‖
‖
驱除内虏
(核心)
平均地权
‖
‖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孙中山:第一个提出革命实现资产阶级理想的人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总理,黄姓为执行部蔗务。
口号、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结论: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也没有着眼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结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救治,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临时参议院随之成立。
清帝于1912年推诿,清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总统,辛亥革命落入袁世凯手中,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2000多年封建帝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第八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他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是犹豫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认为只有首先打倒中国的封建而代之以西方文明,中国才有救。
新文化运动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提倡,4反对)。封建正统思想
前期新文化运动性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阀门,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新文化运动新发展
后期发展: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
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1915|后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 第三单元
第十课 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5月,巴黎和会传来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一场以学生斗争为先到的爱国运动,首先在北京爆发 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中外交失败
中国提出的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要求。
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 1919.6.3.新阶段:①主力军:学生→工人 ②斗争中心:北京→上海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6月3日以后,无私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
19世纪是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六七十年代后,民族资产阶级
产业工人从1914年的100万人增加到1919年的200万左右
三罢斗争:上海许多工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成果: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了曹汝霖、陆宗舆、张宗祥的职务。③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队的合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主力军作用。
其他原因:运动波及全国广大地区,且广泛群众性形成对北洋军阀政府强大压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运动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
最主要依据: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历史作用: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出尽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标志着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族主义的信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区别:①领导阶级不同 ②指导思想不同 ③发展前途不同 作用: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统治,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阶级观念深入民心。
五四:取得了初步胜利。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主力军作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性质:
辛亥革命: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就民族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领导的新革命。
第十一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青年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初,陈独秀、李大钊开始筹建共产党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极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干部条件:一批先进中青年知识分子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阻力
1920年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核心)
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同年秋到1921年春,共产党早期组织在长沙、武汉、济南、广州及旅居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中相继建立。上海共产党早期住址骑着核心和纽带作用(陈独秀号召力、影响力大)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是秘密召开的,会址: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7月31日,会议代表转移到浙江嘉兴,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
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中心任务: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陈独秀当上书记的原因:1.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影响很大,名望高。2.他领导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为党的成立做了大量工作。
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区别: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新型的政党,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中共二大认为中国社会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革命的敌人,工人、农民、小资产劫机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
第12课 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黄埔军校的建立
目的:培养革命骨干,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军。1924年国共合作
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
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共产党员周恩来等人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恽代英等人在军校任教官。
办学方针: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并重
北伐的胜利进军
广州国民政府进行改组,汪精卫任主席
北伐主要对象:北洋军阀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派系
方针:先集中主力于两湖战场,扫除吴佩孚的实力,然后挥师东进,歼灭孙传芳的宾利,最后消灭张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湖北湖南:北伐主战场 战果: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城府由广州迁到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啊的国民革命夭折
原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结成联盟,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主观上:中国共产党处在幼年时期,缺乏革命经验,国民后期党中央对国民党反动派缺乏警惕 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任用“国民政府”之名,史称“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是2个反动政权合二为一,是反革命势力达成的妥协。
南国政府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府,标志着国民党***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围绕关税和领事裁判权等问题,在外交上开展了“改定新约运动” 军阀张作霖仍把持北京政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动“二次北伐”,迫使张作霖往东北撤退,发起了皇姑屯事件。不久,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称东北易帜。
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南北统一。北京在1928年6月改名北平孙中山遗嘱包括《国事遗嘱》
第13课 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由共党打响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意义:1.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于1933年被中共中央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定为中国工农红军的纪念日,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物: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事件:南昌起义爆发
人数:2万多人 激战5个小时
井冈山会师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地区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长沙,转向农村进军。1927年10月到达井冈山。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P65)
1928年1月,湘南农民纷纷暴动参加革命。起义部队攻下宜章、郴州等地,建立了地方苏维埃政府
1928年4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一支正式红军)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 政治部主任:陈毅
意义: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同时也是共党工作中心由城市转到农村的战略转变开端(1928.7)
星火燎原
赣南、闽西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红军在彭德怀指挥下,以井冈山根据地为基础,建立了湘赣革命根据地 1930年上半年,全国共有大小根据地15个,红军发展近10万人。
开展了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人民,以瑞金为首都。毛泽东任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委员会兼红军总司令。
第14课 红军长征
长征的开始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亲任总司令,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中国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福建长汀等地出发,突围长征。红军在连续突破敌人4到封锁线,度过湘江后,人员折损过半,只剩3万多人。毛色东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的建议,得到中央大多数领导人的赞同。
红军转入贵州,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城。
遵义会议:
1.内容:批评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接着,又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3.意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标志着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与陕甘根据地的红军会师。路线图:P71 红四方面军从川陕根据地出发,红二方面军从湖南桑植出发。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意义:红军长征,是历史的壮举。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地点:沈阳城背的柳条湖村 事件:蓄意炸毁南满铁路一段路轨,蔑称是中国军队破坏。日本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并在第二天占领沈阳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奉命讲东北军撤至关内。不到半年,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成为日本殖民地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918事变后,东北人民住址抗日义勇军,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918事变后,中国人民坚决要求抗日,反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事变。
一二九学生运动反对华北自治,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一二九学生运动促进了民宗法的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西安事变
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湅,扣押了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
国民党当权实力中出现了对张、杨讨伐和谈判的两种对立主张。中共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剿共,连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借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6课 全民族的抗战 七七事变
时间:1937年7月7日
事件:日军炮轰卢沟桥,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
8月13日,日本进攻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实行自卫,抵抗暴力”。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国工农红军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第二次国共合作标志着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革命统一战线)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南京大屠杀
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重庆。杀了30多万人。血战台儿庄(国民)
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血战近20天 意义: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百团大战(共党)
1940年秋,八路军总部发动“百团大战”。指挥:彭德怀 兵力:105个团
攻击重点:华北日、伪军据点和交通线
意义、作用、影响: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地反响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了8年)
╭ 共产党敌后战场:1944~1945春 局部反攻︱
╰ 国民党正面战场:1945.4~1945
中共七大召开
时间:1945年4月~6月 地点:延安(中央所在地)党的政治路线:
政治方面:放手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壮大人民力量。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人民。
目标: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思想方面:大会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组织方面:大会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意义: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形成了全党高度的思想统一和政治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夏,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加强了对日军的攻势 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苏联也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中国军队也对日发起全面进攻。一方面: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想日寇发起全面反攻
另一方面: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像日占区推进。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政府向盟国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全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台湾回归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 1937~1945 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50年殖民统治的结束,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中国人民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刷了民族的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重庆谈判
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备战的策略,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毛泽东去谈判的原因:为争取和平、民主。经过了43天,签署了《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内容: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却拒绝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同意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实行政治民主化。
重庆谈判意义:1.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2.《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要发动内战,就将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时间:1946年6月 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
国民党进军中原解放区等解放区,扬言用3到5个月时间,消灭共党领导的人民部队
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从1946年7月~1947年2月,解放军放弃了105座城市,歼敌71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蒋介石收缩战线,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榆林市、延安市)。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向延安猛扑。为诱敌深入,党中央和西北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西北解放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采用“蘑菇战术”,歼敌3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性事件。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歼敌:5.6万人
横跨陇海线,涉越黄泛区,千里跃进,到达大别山区。回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像一把利剑插入敌人的心脏 三支大军互为犄角,钳制中原,威胁南京、武汉。其他解放区也先后转入反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态势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役简表P99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渡江战役
4月21日,强渡长江。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反思论文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的。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历史课往往给人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所谓“贝多芬”(背多分)就是这样来的。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这样历史课成为历史只是的单一传授积极记,教和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于是上课时出现了学生做其他科作业的,打瞌睡的,还有一些学生在下面笔聊的,即便有的同学机械的记下一些历史知识,但过不久,也全面还给老师了。
怎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内容庞大时间久远,即逝性强的特点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上,要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还应该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
专心 爱心 用心
可以让老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都会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
专心 爱心 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