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
【教学重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2.结构安排独特。【资料链接】
一、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二、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自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铁铉()囿于()隔阂()饽饽()秫......秸()商贩()吹嘘()吆喝()小钹().......荸荠()..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饽饽: 秫秸: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囿于: 隔阂: 吹嘘: 吆喝: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二)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 至 段):
第二部分(第 至 段:
第三部分(第 至 段):
【自疑】我在自习中有以下问题:
【自探】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自测】 .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第二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
1.初读诗歌《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渡远荆门外()帘旌不动夕阳迟().. 徙倚湖山欲暮时()老木沧波无限悲()..2.再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渡远: 平野:
大荒:
月下飞天镜:
海楼: 怜:
帘旌:
夕阳迟:
横分:
徙倚:
凭危:
【自疑】
三读课文,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我还有这样的疑问:
【自探】
活动一 学习《渡荆门送别》
1.诵读诗歌,把握字音、节奏和情感。
①听诗歌录音并跟读,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②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 学习诗歌?登岳阳楼?
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字音、节奏和情感。
①听诗歌录音并跟读,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②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研读诗歌,自主探究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诗眼。
活动三 质疑问难
通过学习,对于《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的理解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请提出来解决。
【自测】
1、《渡荆门送别》中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的句子是:
2、《登岳阳楼》中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
3、《登岳阳楼》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和
融为一体。
【自结】
通过这四首诗的学习,在理解诗歌方面的收获:
第三篇: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石榴教学案(无答案)范文
石榴教学案(无答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难点: 2.本文立意深刻,时代特征鲜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争妍()斗艳 忍俊不禁()奇崛()安普剌()
皓()齿 唾()津绣()彩 潜()溢(xī)利()枯(jí)()柔mèi()àng然()丰yú()玛nǎo()学习过程
一、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课堂小组讨论并总结答案)(1)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画石榴的?(3)开头段有什么作用?
(4)石榴的“最可爱”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5)石榴枝干和叶片具有什么特征?(6)石榴精神美主要有哪些?
二、找出运用比喻、拟人和反问的句子各一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归纳中心思想:
【当堂反馈】 阅读语段,答6-14题。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6.用文中的词语描述石榴。
(1)石榴的枝干:(2)石榴的叶片:(3)石榴的花:(4)石榴的骨朵: 7.在夏天很多花都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石榴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这表现了石榴的性格?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独树一帜,另类脱俗 B.为秋天的果实不惧炎热 C.不惧炎热美化自然
D.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
8.作者将石榴比喻为夏天的心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9.本文写于1942年,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皓齿“指的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11.课文第一段除了交代石榴花的时令外,在结构上还有什么作用?
12.第二段将石榴与海柳相比,“梅柳之长”是指 ;“梅柳之短”是指。
13.文章第三段对石榴花进行了概括描写,既写了花的形态也写了花的精神,写花的精神的一句话是: 14.选文语段的语言十分精彩,试摘录一句并进行分析。
中考链接一
2.语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把他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006年5月28日,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带妹求学12年的大学生洪战辉来到南京,①参加新书《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签名售书。据洪战辉讲,出名之后他有一段时间很不能适应,经常失眠,②这是因为当名人压力太大的原因。现在的洪战辉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初步的设计,那就是多做实事,多学点知识。③很有经商头脑的洪战辉已经用他自己的名字开发了一个文具商标。他说,④当他有钱的时候,对社会的贡献会更大。(1)第()句有误,应改为。(2)第()句有误,应改为。(3)第()句有误,应改为。3.仿照例句的思路以及句式将后面的句子填写完整。
例句: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鲜花说,开放的年龄千枝竞秀。仿句: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4.下面是某箱包公司的一条广告语,耐人寻味。请写出对这句话的理解。你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靠增加他的宽度和高度来扩大它的容积。
5.为下列事物,写一句咏物寓意的话。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浪花:
信鸽:
松柏:
螺丝钉:
二、阅读下文,回答15——19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2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3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4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5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6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太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7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8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9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10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11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5.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50字)
16.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1)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
(2)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17.第6段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18.谈谈你对第10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19.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第四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1 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提高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层次,品味课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3、感悟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激发爱国热情。【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资料链接】
1、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及时、简明。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第一课时
【课型】自学指导课 【自习】
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 芜()湖 溃()退 .....歼()灭 要塞()锐不可当()星宿()....绥()靖()阌()乡 杜聿()明 阻遏().....
2、解释词语意思。
锐不可当: 业已: 绥靖: 溃退: 阻遏: 要塞: 排山倒海: 气势磅礴:
及时:
简明:
4、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5、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请在文中勾画出其各个部分。
【自疑】
第二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自探】
1、导语前面的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4、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作者写道:“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各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5、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读出了……”的句式说话。如: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6、“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自结】
第三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自探】
1、划分文章层次,画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则新闻的各个部分。
2、新闻应“用事实说话”,但文中有议论,试找出来分析其作用。
3、比较下面两句话,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4、“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这句话中的“逃窜”能不能改成“逃跑”?
【自测】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峙()要塞()....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C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D约数,指百万左右。
3、对本文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知能提升】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等句,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其作用是()(多项选择)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4、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5、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多项选择)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自结】
第五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竹影》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竹影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3、理解游戏与艺术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领会蕴涵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自习】
1、走近作者:
《竹影》一文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现代画家、散文家。
2、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闷热()mí()漫 qiè()意 口头chán()闪烁()水门汀()立轴()蘸了朱砂()
3、解释词语
惬意 弥漫
参差不齐 包罗
4、轻声朗读课文,然后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5、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细细品读。
【自疑】
【自探】
1、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2、如何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试理解西洋画与中国画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