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19《美丽的西双版纳》(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4:5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 19《美丽的西双版纳》(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 19《美丽的西双版纳》(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19《美丽的西双版纳》(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十九 美丽的西双版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学习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2.分析对照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学习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2.对照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复习导入: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在小组交流,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的民俗风情。2.展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1.课文用五个片段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的民俗风情,挑选你喜欢的画面,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2.请你说说西双版纳自然景观美体现在哪些地方?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明确:试着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信息去考察即可

三、合作探究 1.品味下列语句。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点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2)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

点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条缠在大树上的样子,也写出了缠绕很紧的情形。2.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点拨: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 1 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风情画的对照。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达标训练

当一回小导游,介绍自己喜欢的画面,带领大家再次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的傣族园……”为开头。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堂清检测

1.在文中再找两句运用比喻的句子,试着分析其表达效果。(1);(2); 2.阅读“妩媚傣寨水”片断,作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傣族人对水天生就有一种崇敬感”?(2)看了傣族人对水的态度,你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19《美丽的西双版纳》(第1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十九 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查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3.能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及分析对比的艺术手法。

4.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教

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体会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一、目标导学

1.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葫芦丝乐曲作背景音乐。2.展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教化 竹蔑 澜沧 蕨菜

妩媚 贿赂 一缕 祈求 ..........2.解释词语。

心驰神往 斑斓

善男信女 教化

戏嬉

妖媚 贿赂 3.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读课文之后的感受吗?

点拨:美丽 神奇秀丽

西双版纳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西双版纳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西双版纳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地方,西双版纳是一个让人想去旅游的地方,西双版纳是一个研究生态环境的地方,西双版纳是一个珍禽异兽喜欢的地方…… 4.文章开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点拨: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5.文章五个部分各自侧重写什么内容? 高高的望天树--------热带雨林图

竹楼映蓝天------------就地取材(聪明才智)热情好客(淳朴民风)悠悠野象谷------------开发旅游资源 妩媚傣寨水------------民俗风情(互助友爱)笑对生与死------------人生观、生死观

三、合作探究

文章五个部分用小标题来构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具有概括性、准确性、鲜明性、得体性的特点。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课堂小结: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了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

四、堂清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教化()竹蔑()贿赂()焚香....()

侵袭()铰杀()狼狈()... 妖媚().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

(1)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_____ 热带雨林,_______澜沧碧水,_____ 2 _傣家竹楼,______ 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_______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2)热带雨林中,有很多状植物,像蛇一样_____ 在大树上。3.用西双版纳的几处风景,组合成一组优美的排比句式。

板书设计

第三篇:第2课时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案(

第2课时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案(备课人

方小红 2011、12、26)

一、考纲指要

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Ⅱ)

2.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右手定则.(Ⅱ)3. 自感现象(Ⅰ)4. 日光灯(Ⅰ)

二、命题落点

1.正确理解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的关系。2.应用右手定则判断切割磁感线导体电势高低。3.切割长度变化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4.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1、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n(感应电动势计算的普遍规律,无论B变化、S变化,还是B、S都变化)t(2)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3)产生感应电动势的若干情景

①部分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平动切割 —— EBlv

平动切割

B

转动切割 旋转切②部分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转动切割 —— E12Bl 2

2③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旋转切割——EmnBS(转1/4周E④磁感应强度B的变化——EnSnBS)

B t⑤磁感强度B和面积S都变化——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 典型例题

【例1】单匝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转轴垂直于磁场,若线圈所围面积里磁通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3所示

A.线圈中O时刻感应电动势最大

B.线圈中D时刻感应电动势为零 C.线圈中D时刻感应电动势最大

D.线圈中O至D时间内平均感电动势为0.4V 【例2】如图7所示,平行金属导轨的间距为d,一端跨接一阻值为R的电阻,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于平行轨道所在平面。一根长直金属棒与轨道成60°角放置,且接触良好,则当金属棒以垂直于棒的恒定速度v沿金属轨道滑行时,其它电阻不计,电阻R中的电流强度为

【例3】如图17-13所示,有一夹角为θ的金属角架,角架所围区域内存在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强度为B,方向与角架所在平面垂直,一段直导线ab,从角顶c贴着角架以速度v向右匀速运动,求:(1)t时刻角架的瞬时感应电动势;(2)t时间内角架的平均感应电动势?

自我提高:

1、AB两闭合线圈为同样导线绕成且均为10匝,半径rA=2rB,内有如图10所示的有理想边界的匀强磁场,若磁场均匀减小,则A、B环中的感应电动势之比εA∶εB=____,产生的感应电流之比IA∶IB=____。

2、如图14,边长l=20cm的正方形线框abcd共有10匝,靠着墙角放着,线框平面与地面的夹角α=30°。该区域有磁感应强度B=0.2T、水平向右的匀强磁场。现将cd边向右一拉,ab边经0.1s着地。在这个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多少?

课后作业

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线圈中的磁通量变化越大,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一定越大 B、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越大,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C、线圈放在磁场越强的位置,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D、线圈中的磁通量变化越快,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2、穿过一个电阻为R=1的单匝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始终每秒钟均匀的减少2Wb,则:

A、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每秒钟减少2V B、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是2V C、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每秒钟减少2A D、线圈中的电流是2A

3、在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线不平行),下面叙述正确的为:

A、对给定线圈,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EntBSEnsEnBt的基础上(线圈平面与磁感t,及改写形势B、对给定的线圈,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感应强度的变化 B成正比

SC、对给定匝数的线圈和磁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面积的平均变化率t成正比

D、题目给的三种计算电动势的形式,所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大小都是t时间内的平均值

4.与x轴夹角为30°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为B(图1),一根长l的金属棒在此磁场中运动时始终与z轴平行,以下哪些情况可在棒中得到方向相同、大小为Blv的电动势

A.以2v速率向+x轴方向运动

B.以速率v垂直磁场方向运动

5.如图2,垂直矩形金属框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为B。导体棒ab垂直线框两长边搁在框上,ab长为l。在△t时间内,ab向右匀速滑过距离d,则

6、有一个n匝线圈面积为S,在t时间内垂直线圈平面的磁感应强度变化了B,则这段时间内穿过n匝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量为,磁通量的变化率为,穿过一匝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量为,磁通量的变化率为。

7、如图4所示,前后两次将磁铁插入闭合线圈的相同位置,第一次用时0.2S,第二次用时1S;则前后两次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之比。

8、一架飞机以900Km/h的速度沿水平方向飞行,该处地磁场的竖直分量 为0.5×10T,飞机的双翼共长12m,则机翼两端间的感应电动势为________V-4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十八

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2.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3.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教 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诵读课文。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一、目标导学

1.导语: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阿里山在哪里呢,就在祖国宝岛——台湾。一湾海峡挡不住两岸人民渴望团聚的共同心声,我们对宝岛台湾的优美风光无限神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风靡()纯粹()堪称()镶嵌()鱼鳖()雄踞()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作者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3.阿里山给人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表现在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光美如画 ;

林海云雾、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 ; 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三、合作探究

1.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2.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明确:由神木受到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种巨子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不折不挠,唯物向上的精神品格。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无可匹敌,他是阿里山的标志。神木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经历磨难,却不折不挠,昂扬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描写了阿里山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把这些美丽的景物展现给读者,层次清晰,开头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结尾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达标训练

l.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泓()

莽莽()

溢出()

镶嵌().....鱼鳖()

静谧()

红桧()

孕生()....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接风洗尘:

(2)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风靡:

⑶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地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莽莽:

⑷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谛听:

3.假如你是吴正功先生阿里山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的浏览课文,参照作者行踪的关键词,完善下面的解说词。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然后改乘()进山,经过3个小时运行后我们会到达(),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我们会看到(),迈过()间的(),最终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4.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五、堂清检测

l.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一泓()

莽莽()

溢出()

镶嵌()鱼鳖()

静谧()

红桧()

孕生()2.解释词语

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_骤然:____________________ 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__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 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堪称:____________________ 谛听:____________________山岚: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________。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谭水清澈;第5段,________;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________________;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________。

4.文章写景采用了 方法来组织材料,使文章行文思路清晰明了。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第20课教学案

邓州市课改联谊师生共用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郭静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课题:蓝蓝的威尼斯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威尼斯的风光和文化艺术

2、进一步学习移步换景和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

3、欣赏威尼斯的独特风光和文化艺术,感受、了解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从而开阔眼界,激发对世界对人类的美好感情。

重 点:文章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文色绚丽多彩,多用比喻 难 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走近威尼斯

查阅资料,了解威尼斯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积累词语(1)字音

舷()窗点缀()瑰()丽 荒芜()鳞次栉()比和谐()

(2)词义 瑰丽: 瑰宝: 鳞次栉比:

2、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思考: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威尼斯哪些自然风光?可否只用四个字概括每一段落的大意,比比看谁概括的既全面又简洁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题意探讨

结合探究练习,思考课文标题的内涵

(1)课文题目特别吸引人,不说“水上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奇特的威尼斯”等,而说“蓝蓝的威尼斯”,你认为好在哪?

(2)第五、六段,主要写圣马可广场的来历、建筑、特产、游客等,似乎与题目关系不大,对此你怎么理解?

2、行踪追寻

(1)学生自读课文,用笔划出表现作者行踪的词或句子,进一步理解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移步换景是游记常用的一种写法,运用这种写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3、品味语言

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本文文章绚丽多彩,有许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有感情地朗读下列这些比喻句,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1)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2)118个岛屿,11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有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3)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四、达标反馈:

说一说你所在城市或乡村的魅力所在,要采用移步换景法

教(学)后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19《美丽的西双版纳》(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19《美丽的西双版纳》(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