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台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8.台 阶
精彩开篇词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同卑微的你我他,还有那平凡的父亲、母亲。李森祥的《台阶》中所写的父亲就是这种卑微而又韧性极强的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重要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探究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及在文中的作用;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3.感悟父亲的形象,感受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积极对待人生的健康心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父亲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的。他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请读一读这个“父亲”的故事。
二、自学指导
1.阅读课文,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凹凼(āo dàng)涎水(xián)搁(gē)...唿嗒(hū da)揩(kāi)烟瘾(yǐn)...筹划(chóu)黏性(nián)蹿(cuān)..尴尬(gān gà)撬(qiào)庄稼茬(chá)...2.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凼:方言,水坑。
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低眉顺眼:驯良顺从。在文中指忠厚老实,安守本分。揩:擦,抹。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3.作者链接
李森祥,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传世之鼓》等。作品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艺术特色是文字简洁、善抓细节。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故事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交流点拨】叙事线索是台阶。“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2.你能简要讲述故事情节吗?(要点提示: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交流点拨】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么,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讲究是什么? 【交流点拨】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4.为造新屋父亲做了哪些事情?
【交流点拨】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二)文本研读
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说说心得体会。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交流点拨】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别人家的台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的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2.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交流点拨】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被那青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苦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交流点拨】这篇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划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别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4.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1)详写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也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2)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5.“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交流点拨】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6.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交流点拨】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三)人物赏析
1.请以“台阶是父亲的„„”为话题写几句话。
【交流点拨】台阶是父亲的理想;台阶是父亲心灵的沉重负担;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台阶是父亲的自尊„„
2.说说你对父亲这个形象的看法。
【交流点拨】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踏踏实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到台阶的高处。
四、板书设计 自己家:台阶低,地位低→渴望受到尊重有志气不甘人后台捡砖 捡瓦 捡石头坚忍不拔 阶父亲砌房存角票 种田 砍柴编草鞋 踏黄泥厚道老实新房砌完→不对劲、若有所失谦卑
五、拓展延伸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谈谈你自己的父亲。别人家:台阶高,地位高→受人尊重要强
第二篇:台阶经典教学案
《台阶》预习学案
第二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预习目标】
1、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在写“父亲”的过程中增添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3、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感怀自己的父亲。【预习重点】
1、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写自己父亲的一个侧面。
2、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预习任务】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3、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品质?
4、“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5、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6、试比较《背影》与《台阶》的异同点。
7、文中“父亲”是一位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他和我们许许多多的父亲一样,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的追求着,他坚韧顽强的品质怎能不让我们感动?他怎能不使我们想起家里的父亲?现在就让我们提起笔来,也来写写我们自己的父亲吧!
【预习诊断】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凹凼()尴尬()()挪()嗄叽()()门槛()
2、选出每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①A.肩膀 B.摩破 C.宽敞 D.涎水
()②A.缘故 B.泥浆 C.疲卷 D.瞬间
()
③A.糟糕 B.仿佛 C.叮嘱 D.烦燥
()④A.倔强 B.露珠 C.醒悟 D.跨骨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尴尬:
②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微不足道:
③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大庭广众:
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黏()掺()
②下列动词是从原文中抽出来,请把它们选入上文括号中。(飘
浮
滚
挑)③“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为什么用“踏”而不用“和”或“踩”?
④为什么“父亲明明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预习质疑】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个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一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台阶》学案
第二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学习过程
一、研读,精讲点拨: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4、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二、通读,达标测评:
(一)回顾全文,课堂总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二)限时作业:
1.下列加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ào)烦燥(zào)
B.尴尬(ɡān ɡà)阴凉(yīn)
C.卵石(luǎn)揩一把(kǎi)D.砌缝(qì)舀米(yǎo)
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阅读下文,完成3~6题。
一张车票
她带着母亲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教管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向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颤抖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角闪动着泪花,语言是那样地凝重。
她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文章,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的母亲说道。
3.在第二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一条闪光的皮鞭 B一根粗大的绳索 C一张巨大的罗网 D一个醒目的感叹号
4.为什么“她”感到陌生的小男孩的声音“熟悉而又可怕”?
5.在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上你认为最合理的人物语言。
6.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
A.家长不能贪图小利,否则会犯大错误
B.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否则会自尝苦果
C.家长应当教育孩子从小遵纪守法
D.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子女作出好的榜样
第三篇: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案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②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史料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图片和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它们为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学习重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学习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概念阐述导入
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3.了解孔子、老子、韩非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
4.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它们为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三、预习导学
阅读教材,讨论后填写以下表格。
2、各家学派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成为“ ”。
四、问题探究
1、下面两位人物在治理国家的主张上有何不同?你认为谁的主张更易被当时统治者接受?为什么?
提示:(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
(2)韩非子的主张易被接受。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统一。各国诸侯都想在战争中取胜。韩非子的主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连连看。教学方法 有教无类 教学对象 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习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议一议。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解释一下孔子如何总结自己的一生?
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
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 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4、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①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儒家)②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法家)③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道家)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兵家)⑤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墨家)
五、拓展延伸:
1、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学习,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主张对现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法家: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律己等。
2、材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 在科学上有大真, 在伦理上有大善, 在艺术上有大美。
——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 举例说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分, 如崇尚爱国、仁爱、诚信、正义、孝道、和谐等应继承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等要进行否定。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 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 要“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六、达标检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D.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2.下列语句出自《论语》的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春秋无义战” 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学术的繁荣 C.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B.社会大变革 D.频繁的争霸战争 4.主张“兼爱”“非攻”的是
A.墨子 B.孟子 C.孔子 D.庄子
5、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是
A.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D.法家思想 6.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是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7.以下几种主张,属于孟子的是
A.主张“兼爱”“非攻”B.“春秋无义战” C.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
D.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8.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9.以下各项,出自于韩非的是
A.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B.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C.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提出“仁”的学说
10.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11、“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的时候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A 孟子 B 墨子 C 庄子 D韩非
12、道家提出无为之治、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家的代表人物有
① 老子 ② 孔子 ③庄子 ④墨子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他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
他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回答:
①材料一是谁的观点?他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材料二是谁的主张?他代表了哪家学派?
③目前,西方有很多政治家提出借鉴材料一所反映的主张来治理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中国正朝着有序的法制社会的轨道前进。针对上述两种情况,你认为他们的学说有哪些值得借鉴?【板书设计】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四大学派代表者及思想主张 1.儒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2.道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3.法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4.墨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二、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七、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学到了:
【教学反思】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苏州园林
精彩开篇词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现存园林近二百处,因此被人们称为“园林城市”。请随我走进苏州,走进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课文中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体会苏州园林的艺术地位与价值,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浏览课文理思路
一、情境导入
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画,使人有观赏不尽的感觉呢。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轩榭(xuān xiè)
丘壑(hè)...嶙峋(lín xún)镂空(lòu)...蔷薇(qiáng wēi)斟酌(zhēn zhuó)....2.解释下列词语。
标本: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心中的设计、构思。指诗文、技艺等的独特构思。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丘壑:文中指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旧说打雷时,许多东西都同时响应)。着眼:(从某方面)观察,考虑。
俯仰生姿:有高有矮,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闲适:清闲安逸。3.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
【交流点拨】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交流点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交流点拨】(1)整体:①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②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③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④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2)局部:①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②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③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4.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文章结尾告诉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有很多,文中所介绍的只是一些方面。结尾留有余地,给人无穷回味。
(二)理清思路
1.通过以上分析,请同学们快速给课文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1)第一部分(第1段),对苏州园林的总的评价。
(2)第二部分(第2~9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①第一层(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②第二层(第3—9段),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3)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总-分-总。
3.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三)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四、五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四段:
(1)这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交流点拨】中心句是第1句;2-3句写假山;4-11句写池沼;这是总分式。(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这是处处写“画”,突出苏州园林“画”的效果。
(4)“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换,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2.第五段:
(1)这一段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简要解说一下。【交流点拨】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2)这一段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交流点拨】描写、议论、说明。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四、板书设计
亭子回廊不对称(自然之趣)假山配花木、活水配桥梁(自然美)完四个讲究美高低俯仰生姿(映衬美)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层次美)的图画角落——图画美细处注意门窗——图案美色彩——淡雅美总说→分述
五、拓展延伸
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想想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交流】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建筑物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进行说明,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采用逻辑顺序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介绍说明。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明特征
一、情境导入
《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叶圣陶,按照“总分”结构,先总说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每个角落、门和窗、色彩七个方面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这一堂课我们来品味一下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二、合作探究(一)探究表达方式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1.记叙:(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景象。)(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2.议论:(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二)把握说明方法
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小组内交流看法。)【交流点拨】1.作比较:(1)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2)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3)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引资料:“……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4.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5.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三)揣摩说明语言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交流点拨】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交流点拨】“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其共同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交流点拨】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能去掉吗?)【交流点拨】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景象,生机盎然,沁人心脾。【小结】本文说明语言准确而又生动,严密而又精练,表现力很强,使文章充满情趣、画意。作者为我们介绍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给我们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同时赞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
三、板书设计
分类别作比较说明方法引用
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语言——准确生动、严密精练、表现力强,
充满情趣、画意
四、拓展延伸
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交流】记叙文:重在记叙、描述与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议论文: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以理服人;说明文:重在实事求是地比较客观地说明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表达方式——说明、记叙、议论 5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第20课教学案
邓州市课改联谊师生共用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郭静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课题:蓝蓝的威尼斯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威尼斯的风光和文化艺术
2、进一步学习移步换景和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
3、欣赏威尼斯的独特风光和文化艺术,感受、了解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从而开阔眼界,激发对世界对人类的美好感情。
重 点:文章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文色绚丽多彩,多用比喻 难 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走近威尼斯
查阅资料,了解威尼斯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积累词语(1)字音
舷()窗点缀()瑰()丽 荒芜()鳞次栉()比和谐()
(2)词义 瑰丽: 瑰宝: 鳞次栉比:
2、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思考: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威尼斯哪些自然风光?可否只用四个字概括每一段落的大意,比比看谁概括的既全面又简洁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题意探讨
结合探究练习,思考课文标题的内涵
(1)课文题目特别吸引人,不说“水上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奇特的威尼斯”等,而说“蓝蓝的威尼斯”,你认为好在哪?
(2)第五、六段,主要写圣马可广场的来历、建筑、特产、游客等,似乎与题目关系不大,对此你怎么理解?
2、行踪追寻
(1)学生自读课文,用笔划出表现作者行踪的词或句子,进一步理解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移步换景是游记常用的一种写法,运用这种写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3、品味语言
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本文文章绚丽多彩,有许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有感情地朗读下列这些比喻句,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1)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2)118个岛屿,11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有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3)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四、达标反馈:
说一说你所在城市或乡村的魅力所在,要采用移步换景法
教(学)后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