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11第二单元第8课学案台阶
《台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课前延伸
1.新课导入: 2.给下列字注音: 凼()
尴 尬()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自由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内容。
(二)合作探究 课上内容:
(一)分析父亲的形象
(1)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家的台阶低?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3)为什么父亲造的台阶是九级,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4)、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来准备?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流畅的读出来,如果可能,请同时谈谈由此感知的父亲形象。
(三)巩固检测
1.艰苦的准备后,新屋开工了,父亲无疑是兴奋的、幸福的,尤其对于造台阶,文中如何描写的?父亲是什么形象?
2.九级台阶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体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3.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课后提升: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2.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四、布置作业:
做《自主创新学习》。
第二篇:台阶导学案
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教学目标:
(5)艰苦的准备后,新屋开工了,父亲无疑是兴奋的、幸福的,尤其对于造台阶,文中如何描写的?父亲是什么形象?
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课前检查:文章结构
课上内容:
(一)分析父亲的形象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1)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家的台阶低?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
答:因为想有而没有,所以总觉得低,要改变。自尊、不甘人后、上进……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答:地位,受人尊重,“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3)为什么父亲造的台阶是九级,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答: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
列。)(4)、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来准备?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流畅的读出来,如果可能,请同时谈谈由此感知的父亲形象。
答:节俭、勤劳、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坚忍不拔、辛苦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
德。
答:对于自己劳动得到的果实的热爱,体现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6)九级台阶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体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答:父亲觉得站在高处和别人说话“极不自在”,体现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同时也是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的表现。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
不 好意思坐上去。
情景设置二:
问题: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
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
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设置问题情景三:
父亲“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有高台阶的新屋,也叫人羡慕,竟花了大半辈子去准备,才盖起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同学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
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
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
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4.文章语言、写作手法,命题立意,关键句。
(1)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例:“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
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2)把握主题: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
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3)体会写法:
讨论归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要注意详略得当。要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要想
很好的阅读一篇文章,先抓住关键句,然后再细细感知,会比较顺利。
(四)课堂小结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
有 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课后作业: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造句写一遍。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2、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第三篇:台阶经典教学案
《台阶》预习学案
第二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预习目标】
1、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在写“父亲”的过程中增添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3、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感怀自己的父亲。【预习重点】
1、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写自己父亲的一个侧面。
2、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预习任务】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3、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品质?
4、“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5、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6、试比较《背影》与《台阶》的异同点。
7、文中“父亲”是一位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他和我们许许多多的父亲一样,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的追求着,他坚韧顽强的品质怎能不让我们感动?他怎能不使我们想起家里的父亲?现在就让我们提起笔来,也来写写我们自己的父亲吧!
【预习诊断】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凹凼()尴尬()()挪()嗄叽()()门槛()
2、选出每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①A.肩膀 B.摩破 C.宽敞 D.涎水
()②A.缘故 B.泥浆 C.疲卷 D.瞬间
()
③A.糟糕 B.仿佛 C.叮嘱 D.烦燥
()④A.倔强 B.露珠 C.醒悟 D.跨骨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尴尬:
②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微不足道:
③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大庭广众:
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黏()掺()
②下列动词是从原文中抽出来,请把它们选入上文括号中。(飘
浮
滚
挑)③“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为什么用“踏”而不用“和”或“踩”?
④为什么“父亲明明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预习质疑】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个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一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台阶》学案
第二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学习过程
一、研读,精讲点拨: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4、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二、通读,达标测评:
(一)回顾全文,课堂总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二)限时作业:
1.下列加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ào)烦燥(zào)
B.尴尬(ɡān ɡà)阴凉(yīn)
C.卵石(luǎn)揩一把(kǎi)D.砌缝(qì)舀米(yǎo)
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阅读下文,完成3~6题。
一张车票
她带着母亲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教管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向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颤抖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角闪动着泪花,语言是那样地凝重。
她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文章,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的母亲说道。
3.在第二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一条闪光的皮鞭 B一根粗大的绳索 C一张巨大的罗网 D一个醒目的感叹号
4.为什么“她”感到陌生的小男孩的声音“熟悉而又可怕”?
5.在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上你认为最合理的人物语言。
6.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
A.家长不能贪图小利,否则会犯大错误
B.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否则会自尝苦果
C.家长应当教育孩子从小遵纪守法
D.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子女作出好的榜样
第四篇:政治生活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山东省昌乐一中2012级
高三政治课时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________使用时间___年_月_日编号
第1页
第3页
复习自测:DBADAA
合作探究: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参与民主管理,行使好民主监督,从而推进政府在致力于保护环境改善大气质量中的决策做到科学化、民主化并真正落到实处。(5分)
②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管理和服务是政府职能。切实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优化生态环境,防止污染。(6分)当堂检测:1-4:CBBD
5.①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2分)
②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2分)
③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强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指导。(2分)
第五篇:第二单元导学案1
2013-2014第一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4-
1、2 课题:《阿长与山海经>》
主备人:李兰伟
课型:阅读教学 【学习目标】: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方法。【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 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突破措施】讲解疑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及作品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山海经》是___________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___________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___________,如《刑天舞干戚刑》
一、自主学习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ōng()急 ②粗拙()③烦suǒ()④惧惮()⑤震sǒng()
⑥诘()问 ⑦jí()贯 ⑧pī雳()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②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3.释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阿长与<山海经>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4、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
二、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看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
2、请同学们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3、分析“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不耐烦,讨厌?”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阿长的形象。是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两次产生了新的敬意?
【课堂检测】
1.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惊骇(hài)孤孀(shuānɡ)疮疤(chuānɡ)B.掳去(lǔ)惧惮(dàn)憎恨(zènɡ)C.絮说(xù)诘问(jié)霹雳(pī)D.粗拙(zhuó)(suǒ)陆玑(jī)2.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1)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意。()(2)从此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则。()(3)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钟一点花木。()(4)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玩皮。()
3、指出下列各句的病因,填写在句后的括号中。A.主语残缺B谓语残缺C宾语残缺D主谓搭配不当 E.动宾搭配不当F语序不当G不合常理
①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②我们来到大海边,呼吸着新鲜空气、阳光和海水。()③清晨,雄鸡报晓三更时,我就起床,准备出发了。()④农业生产必须走现代化。()⑤听了姜素椿的报告,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⑥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⑦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并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⑧黑黑的乌云和瓢泼的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2、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写的?
二、合作探究
仔细阅读课文19~29段,思考下列问题,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
结果: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6、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三、拓展延伸。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
物新的时代特色。
四、语言品味
1、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2、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五、交流心得,课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2、课外延伸:
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教学后记】
2013-2014第一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4-3
课题:《一路走来一路歌》 主备人:李兰伟
课型:主题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册的主题是“一路走来一路歌”所涉及的文章大多是中外名家的优秀篇章。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作品,使学生真正感悟“爱”这种博大的感情,陶冶情操,珍爱人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曰读能力,掌握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感悟、思考、想象等各种能力,品味人间“爱”的博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的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四、教学过程 课前延伸
1.通读语文主题丛书《一路走来一路歌》第一、二单元,选出代表性篇目,自主研讨学习。
2.其他篇目学生划出优美语段,摘抄积累。课内探究
(一)自主阅读
要求: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2、做好批注,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二)合作探究
分单元快速阅读,小组成员分工完成各篇章精美语段的查找、赏析并交流,确定组内要交流的语段。
(三)交流展示
1、班内交流各组推荐的美文、段落。
2、以“我从《
》一文中读出了“爱”就是------------”的句式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四)精讲点拨
1、评析同学推荐的美文、段落。
2、补充推荐美文。
3、引导同学朗读、背诵1-2个精彩段落。
(五)巩固练习
1.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2.展示背诵成果。课后提升
将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摘抄到笔记本上。
【 教学后记】
2013-2014第一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4-
4、5 课题:《走过那一个拐角》
主备人:李兰伟
课型:写作教学
【学习目标】能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恰当选材,写规范的记叙文或散文。【课时安排】2课时
一、课前延伸
出示作文题目和要求:
题目:生命的成长犹如行走。成长路上,气象万千。笔直开阔时,你可饱览路旁那一道道风景;蜿蜒曲折时,你须走过途中一个个拐角。拐角,也许是我们生命行进中的一道道坎,也许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的一个个结点。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走过一个个拐角,犹如经历一次次修炼。修炼中我们获得生命的智慧,获得生命的升华。
请以“走过那一个拐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有真情实感;
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不得抄袭、套作;
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二、课堂导学
(一)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作文要求自己选材,搜集材料,准备小组讨论。
(二)合作探究
学习小组内交流选择,推荐代表班内交流。
(三)交流展示
每个学习小组内交流选材,推荐代表班内交流。
(四)教师点拨
“走过那一个拐角”这个题目,命题者没有设置过多的障碍与陷阱,绝大部分考生都能审懂文意,有话可说。题干引导语的诗意表达,给考生正确立意和深度思考提供了帮助,不同层次的考生都可以尽情表达,抒写自己不同的“走过”,展示自己不同的人生理解和经历。
从审题的角度来说,“走过”是一段自己的人生经历,只要留心生活、关注生活,考生不仅能够有话可写,而且能够写出新颖独特的内容。审题的关键在于对“拐角”的理解。“拐角”可以是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经历的一个困难或一次挫折,可以是自我成长中的一个节点,可以是自我生命中的一个机会、一道坎儿,可以是自己迈向另一种生命境界的一个平台。该题目关照了不同考生的写作水平:让写作能力弱的考生有话可说,为写作能力强的考生提供了深度思维的空间、尽情挥洒情感的舞台。
由于“拐角”的内涵较大、较宽,所以在写作时要遵循“新、小、实、深”的原则。
“新”就是选材要新,选取那些“我有你无,你有我特”的独特、新颖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润色,用以表现“拐角”;“小”,即切人角度小,把“拐角”落实到某一次经历、某一回挫折上面,然后通过化小为巧、小
中见大来表现主题;“实”,就是要把有限的笔墨集中在“拐角”上,把这个点写实在、写透彻;“深”,指立意要深刻,要从所写“拐点”中获得感受、感悟,最好把立意点落实到社会热点或深刻哲理上,让读者读完觉得收获颇多、感悟深刻。
(五)范文赏析
走过那一个拐角
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走过每一个拐角,跨过一道道坎,才能获得成功。
我人生的第一个拐角应该是克服对自行车的阴影吧。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和爸妈一起到大夫山去,我以为我骑得好棒,但在下坡时没有按刹车的按钮。结果从坡上掉了下来,那种感觉,就像在三楼掉下来一样。
我记得从那天起,我便开始惧怕自行车,可以谈得上是“闻车色变”。巧合的是,在去大夫山之前我曾经报了一个自行车比赛,如果不去的话,那些人怎么看我啊?顿时,我脑袋里就像有两个小人在搞辩论会,吵得我心烦意乱。那天,我想了很久很久算了,事情到这里,就放手一搏吧!我不信这小小的阴影都克服不了,不然以后怎么活啊?这天,我来到了空地练习。很久没有碰过自行车了,我现在看来,普普通通的自行车就像一只怪物。这时,小鸟应景地唱起歌,好像在鼓励着我。我心中便充满了斗志,我对自己说:“我一定会成功的!”我飞快地骑上自行车,慢慢地开动起来。骑了几个圈后,我觉得没问题了,便向上下坡挑战。上坡的话还是不错的,但还是比较吃力。我找到了一个较高的斜坡,便开始尝试了。我吞了吞口水,心说:“死就死吧!”便向下开去,当我感到顺利下坡时,事情出乎了我的意料。最后,我还是在那一点点的路程摔倒了。我忍着痛爬了起来,顿时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我在下坡时的车头太晃了!而且还没有及时按刹车的按钮!我觉得我离成功接近一步了!我再次把自行车推上去,由于有了刚才的经验,我顿时自信满满的。我奋然地冲了下去,因为斜坡的高度,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我感觉心随着自行车的震动已经跳出来了,但我还是安稳地骑着。到了终点,我猛地一刹车,就顺利到达了!我呼出一口气,哎,终于成功了!
有人曾经问过我比赛的事怎么样了,我没有把这件事摆在心上。起码我已经走过人生的第一个拐角了,不是吗?比赛的事,就让它随风而去吧。
(六)学生写作
三、课后延伸
学生自评互评作文,上交。
【教学后记】
2013-2014第一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5-
1、2 课题:《背影》
主备人:李兰伟
课型:阅读教学 【学习目标】
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珍爱亲情,善于理解父母,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受作者平实语言中所蕴含的父子亲情。【教学难点】
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体会作者朴实的语言风格,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突破措施】讲解疑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一、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教师点拨
交卸()奔丧()橘子()晶莹()迂腐()琐屑()栅栏()差使()照看行李()踌躇()蹒跚()颓唐()举箸()簌簌()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因为腿脚不灵活,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2).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3).衰颓败落.()(4).乱七八糟的样子.()(5).(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二、合作探究
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中的“聪明”一词的意思应该是愚蠢,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回答下边问题:(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43(2)、“我”与父亲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3)、“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3、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四、当堂训练:
1、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挂,深青色布棉袍。()(3)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2、文中线索是什么?
明线:
暗线:
3、背诵课文第6段,找出对背影描写的句子,以及父亲买橘时的动词。
【能力提升】
制作资料卡片:
古诗中的送别情怀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6、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7、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全文共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2、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刻画(衣着、动作),我们从中看出什么样的背影?给你怎样的感受?包含什么样的情感?(1)外貌特征:父亲的体形特征是(),衣着服饰显得(),行动显得()。(2)动作:(动词)
所表达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
1、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许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用平淡挚爱的话语传达浓浓的情意。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所表达的情感: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所表达的情感: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所表达的情感: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所表达的情感:
(5)“进去吧,里边没人。”所表达的情感:
(6)以上这些话蕴含哪些感情?
2、文中四次写道“我”流泪,分别应作何理解?
第一次流泪:
第二次流泪:
第三次流泪:
第四次流泪:
三、精读解析
1、怎样理解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的话的含
义?
2、文末一句感叹,表达怎样得深情?
3、学完本文后,有什么感受?
例: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父亲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摩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老天爷,别下雨,包子馒头都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地回来。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________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着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人老了就怕得这病。这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毛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的看我,然后转过头去。1985年暑假,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________中突然听到一声
“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慈祥B.慈善C.慈爱D.慈悲 E.朦胧F.矇眬G.依稀H.模糊
2.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二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
3.“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句中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
___
_____ 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却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
5.“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孝子”的表现。
6.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7.本文与朱自清《背影》很相似,在内容上同是写______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背影》处处紧扣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而本文则侧重写________,体现了父恩难忘。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