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美丽的西双版纳》学案1(无答案) 苏教版
《美丽的西双版纳》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地理上它既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川,又有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有一年四季如春的昆明,又有像大理、丽江、建水这样的历史名城。25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风情,实在是一种诱惑。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就有的一个梦想。我虽没有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但读了著名作家李舵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也让我们体验到一些它特有的风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欣赏的景观。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从生物、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考虑。)
三、合作探究 请你来当小老师: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用心
爱心
专心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
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谷。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
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这部分由3段组成。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共有4段文字。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四、小结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五、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第二课时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一、作业交流:
用心
爱心
专心
“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做一回小导游:选择文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150-200字)。教后感:
当堂检测
【基础训练】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西双板纳()澜苍碧水()色彩班斓()以防不侧()心弛神往()青描淡写()得义洋洋()
2、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一下西双版纳的景物以及傣族人的特点。
答: 【拓展运用】
①有个地方,山挽着山,水缠着山,还有座老屋偎着山。
②因为座座青山相接,宛如一条奔腾欲飞的蛟龙,于是人们把这儿叫做青龙。
③那就是我魂牵梦萦的老家。那方山,养育了那方的子孙万千;从山下那老屋,走出了我的爸爸,我的爷爷,我的爷爷的爷爷。
④踩着春节的脚步,我又回到了这依山傍水的老家。
⑤走在山间的小道上,一阵阵泥土与芳草的清香悄悄地散发着,缕缕青烟在房屋顶上
用心
爱心
专心舒展开袅娜的舞姿,永远长不大的小溪与树上顽皮的小鸟,弹奏着欢快悦耳的乐曲,牛鸣,鸡啼,狗吠,还有躲在畜栏里的大肥猪的鼾声,组成老家特有的舞台,使老家笼罩在轻纱薄雾般的梦里。
⑥老屋由小到大悄然而至,屋顶上片片青瓦,像被霜打过一样,出现一层灰灰的白。山墙是木板钉成的,数年下来,出现了许多缝隙,好似一条条皱纹,静静地爬在老屋那饱经沧桑的脸上。老屋的窗户,是用木雕成的细细方格,酷似一个个古铜币,那么精致,那么圆润,宛如一幅精美的土家织锦。
⑦我推门进去,“嘎”的一声是那老屋发出轻叹。火堆里的柴火吱吱地烧着,并有着浓浓青烟陪伴。屋的檩和梁早已融成一色,火坑四周的青石板也被踩得油光发亮。
⑧这时,家里的亲人,还有老乡们捧出了自己种的落花生、葵花子、板栗和柑橘等土特产。他们脸上挂着喜滋滋的笑容,眼神里充满了信任的光亮。老乡们那黑黝黝的皮肤和长满老茧的大手,十分惹人注目。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操作,还是与大自然奋力拼搏的获取?我的老乡,一群淳朴、勤恳、善良、忠厚的老乡。
⑨青山抚育了老家,老家建起了老屋,老屋里住着老乡。
⑩老家,老屋,老乡。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魂牵梦萦:
悄然而至:
2、第6段“灰灰的白”“许多缝隙”会不会给人以老屋破败萧条之感?
答:
3、第8段,亲人、老乡捧出土特产的描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信任的光亮”这个短语应如何理解?
答:
4、给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
A、家乡 B、乡情 C、回乡记 D、老家·老屋·老乡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19《美丽的西双版纳》(第1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十九 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查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3.能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及分析对比的艺术手法。
4.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教
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体会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一、目标导学
1.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葫芦丝乐曲作背景音乐。2.展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教化 竹蔑 澜沧 蕨菜
妩媚 贿赂 一缕 祈求 ..........2.解释词语。
心驰神往 斑斓
善男信女 教化
戏嬉
妖媚 贿赂 3.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读课文之后的感受吗?
点拨:美丽 神奇秀丽
西双版纳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西双版纳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西双版纳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地方,西双版纳是一个让人想去旅游的地方,西双版纳是一个研究生态环境的地方,西双版纳是一个珍禽异兽喜欢的地方…… 4.文章开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点拨: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5.文章五个部分各自侧重写什么内容? 高高的望天树--------热带雨林图
竹楼映蓝天------------就地取材(聪明才智)热情好客(淳朴民风)悠悠野象谷------------开发旅游资源 妩媚傣寨水------------民俗风情(互助友爱)笑对生与死------------人生观、生死观
三、合作探究
文章五个部分用小标题来构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具有概括性、准确性、鲜明性、得体性的特点。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课堂小结: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了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
四、堂清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教化()竹蔑()贿赂()焚香....()
侵袭()铰杀()狼狈()... 妖媚().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
(1)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_____ 热带雨林,_______澜沧碧水,_____ 2 _傣家竹楼,______ 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_______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2)热带雨林中,有很多状植物,像蛇一样_____ 在大树上。3.用西双版纳的几处风景,组合成一组优美的排比句式。
板书设计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十八
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2.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3.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教 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诵读课文。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一、目标导学
1.导语: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阿里山在哪里呢,就在祖国宝岛——台湾。一湾海峡挡不住两岸人民渴望团聚的共同心声,我们对宝岛台湾的优美风光无限神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风靡()纯粹()堪称()镶嵌()鱼鳖()雄踞()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作者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3.阿里山给人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表现在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光美如画 ;
林海云雾、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 ; 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三、合作探究
1.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2.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明确:由神木受到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种巨子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不折不挠,唯物向上的精神品格。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无可匹敌,他是阿里山的标志。神木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经历磨难,却不折不挠,昂扬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描写了阿里山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把这些美丽的景物展现给读者,层次清晰,开头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结尾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达标训练
l.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泓()
莽莽()
溢出()
镶嵌().....鱼鳖()
静谧()
红桧()
孕生()....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接风洗尘:
(2)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风靡:
⑶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地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莽莽:
⑷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谛听:
3.假如你是吴正功先生阿里山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的浏览课文,参照作者行踪的关键词,完善下面的解说词。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然后改乘()进山,经过3个小时运行后我们会到达(),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我们会看到(),迈过()间的(),最终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4.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五、堂清检测
l.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一泓()
莽莽()
溢出()
镶嵌()鱼鳖()
静谧()
红桧()
孕生()2.解释词语
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_骤然:____________________ 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__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 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堪称:____________________ 谛听:____________________山岚: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________。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谭水清澈;第5段,________;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________________;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________。
4.文章写景采用了 方法来组织材料,使文章行文思路清晰明了。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第四篇: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石榴教学案(无答案)范文
石榴教学案(无答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难点: 2.本文立意深刻,时代特征鲜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争妍()斗艳 忍俊不禁()奇崛()安普剌()
皓()齿 唾()津绣()彩 潜()溢(xī)利()枯(jí)()柔mèi()àng然()丰yú()玛nǎo()学习过程
一、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课堂小组讨论并总结答案)(1)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画石榴的?(3)开头段有什么作用?
(4)石榴的“最可爱”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5)石榴枝干和叶片具有什么特征?(6)石榴精神美主要有哪些?
二、找出运用比喻、拟人和反问的句子各一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归纳中心思想:
【当堂反馈】 阅读语段,答6-14题。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6.用文中的词语描述石榴。
(1)石榴的枝干:(2)石榴的叶片:(3)石榴的花:(4)石榴的骨朵: 7.在夏天很多花都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石榴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这表现了石榴的性格?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独树一帜,另类脱俗 B.为秋天的果实不惧炎热 C.不惧炎热美化自然
D.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
8.作者将石榴比喻为夏天的心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9.本文写于1942年,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皓齿“指的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11.课文第一段除了交代石榴花的时令外,在结构上还有什么作用?
12.第二段将石榴与海柳相比,“梅柳之长”是指 ;“梅柳之短”是指。
13.文章第三段对石榴花进行了概括描写,既写了花的形态也写了花的精神,写花的精神的一句话是: 14.选文语段的语言十分精彩,试摘录一句并进行分析。
中考链接一
2.语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把他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006年5月28日,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带妹求学12年的大学生洪战辉来到南京,①参加新书《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签名售书。据洪战辉讲,出名之后他有一段时间很不能适应,经常失眠,②这是因为当名人压力太大的原因。现在的洪战辉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初步的设计,那就是多做实事,多学点知识。③很有经商头脑的洪战辉已经用他自己的名字开发了一个文具商标。他说,④当他有钱的时候,对社会的贡献会更大。(1)第()句有误,应改为。(2)第()句有误,应改为。(3)第()句有误,应改为。3.仿照例句的思路以及句式将后面的句子填写完整。
例句: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鲜花说,开放的年龄千枝竞秀。仿句: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4.下面是某箱包公司的一条广告语,耐人寻味。请写出对这句话的理解。你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靠增加他的宽度和高度来扩大它的容积。
5.为下列事物,写一句咏物寓意的话。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浪花:
信鸽:
松柏:
螺丝钉:
二、阅读下文,回答15——19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2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3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4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5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6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太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7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8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9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10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11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5.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50字)
16.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1)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
(2)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17.第6段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18.谈谈你对第10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19.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19《美丽的西双版纳》(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十九 美丽的西双版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学习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2.分析对照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学习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2.对照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复习导入: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在小组交流,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的民俗风情。2.展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1.课文用五个片段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的民俗风情,挑选你喜欢的画面,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2.请你说说西双版纳自然景观美体现在哪些地方?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明确:试着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信息去考察即可
三、合作探究 1.品味下列语句。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点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2)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
点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条缠在大树上的样子,也写出了缠绕很紧的情形。2.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点拨: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 1 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风情画的对照。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达标训练
当一回小导游,介绍自己喜欢的画面,带领大家再次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的傣族园……”为开头。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堂清检测
1.在文中再找两句运用比喻的句子,试着分析其表达效果。(1);(2); 2.阅读“妩媚傣寨水”片断,作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傣族人对水天生就有一种崇敬感”?(2)看了傣族人对水的态度,你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