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16《小溪流的歌》(第2课时)教学案 语文版
16.小溪流的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究文章内容,体会“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各自的特点以及他们的象征意义。(重点)2.品析文章语言,理解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特点。(难点)3.学习小溪流奋斗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了解了小溪流整个成长过程,了解了小溪流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枯树桩、枯黄的草、乌鸦、泥沙、沉船各自所代表的形象意义。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文章内容及写作技巧,全面领略小溪流的形象特点。
二、自主预习
在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在小溪流的成长途中,小溪流有一首歌,“他的歌是永远唱不完的”。你认为小溪流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明确:小溪流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壮大,最后融入了海洋,它唱的是一首永远前进、不怕一切阻力、在前进中不断地丰富自己、不断地强大自身的歌。
三、合作探究(一)品析文章内涵
1.正文前面有一行小字,被称为“题记”。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什么是“题记”?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题记”是写在正文前或文章题目下面的文字,多为简明扼要地说明作品的内容或主旨。本文中它既点明了写作对象,又领起全文。小溪流唱的是怎样一首歌呢?启发读者思考,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正文。
2.课文中的小溪流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明确:小溪流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文章开头就直接写出“快活的小溪流在哼哼唱唱”,接着写小溪流的玩耍、嬉戏,都可以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小溪流又是乐观的、有理想有追求的。他总是“笑着往前跑”,即使是遇到石块;他也没有像枯树桩和枯草那样抱怨和叹气,而是不停留地一直向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3.小溪流在成长为小河、大江、海洋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及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汇成小河时,它精神饱满,精力旺盛,兴致勃勃,不怕阻力,乐观执着;长成大江时,它精力无比,沉着乐观,不怕阻力,不知疲倦,自信执着;汇成海洋时,它猛烈而柔和,充满深情。
4.课文中的“小溪流”“枯树桩”“枯黄的草”“乌鸦”“泥沙”分别象征社会上哪些人物? 明确:(1)“小溪流”象征着新中国的广大劳动人民以及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2)“枯树桩”“枯黄的草”象征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丑恶事物。他们即将走完生命的历程,对未来没信心,只有牢骚。
(3)“乌鸦”象征社会生活中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的人,他们考虑的只是有没有“好玩意”。(4)“泥沙”象征社会生活中跟着时代或潮流前进了一段之后,认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半途停顿、止步不前的人。
5.课文为什么以《小溪流的歌》为题,而不以《小河的歌》《大江的歌》《大海的歌》为题? 明确:小河、大江、大海分别是小溪流成长中的各个阶段,小溪流是起点,小溪流的歌是整个水的生命之歌。他们都乐观向上、倔强、坚定、勇往直前,都为人类造福,都唱着同一首歌。以其他几个为题不足以涵盖水之歌的全部。
(二)品析语言 1.句子品析。
(1)“乌鸦生了气,一下说不出话来,就只叫:‘呀!呀!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呀!呀!呀”既是乌鸦的叫声,又形象地表达出乌鸦生气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绪。
(2)“他们觉得什么都不合适,什么都没有意思。后来连牢骚也没有新的,剩下的只有叹气。”句中副词“都”“也”“只”在加重语气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话语气强烈,充分表现出“枯树桩”“枯黄的草”即将走完生命的历程,对未来完全丧失信心的心理特征。
2.探究炼字。
这篇童话充满了童趣,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哪些词语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
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他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卵石,一会儿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他一会儿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个转儿,一会儿挠挠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的痒痒。小树叶不害怕,轻轻转了两个圈儿,就又往前漂。小蝌蚪可有些怕痒,就赶快向岸边游;长了大腿的蝌蚪还学青蛙妈妈慌张地蹬开了腿。
明确:作者有意识地把小溪流当作一个欢快活泼的儿童来写,使文章充满了童趣。如“玩耍”“拍拍”“摸摸”“挠挠”“痒痒”这些词语形象传神、生动有趣,极大地增强了这篇童话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三)写法探究
文中巧妙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主题,请你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课文中,相似的语句在间隔中反复出现,如“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小河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大江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这些语句既有力地串联着各部分内容,又反映出事物的发展过程,暗示了“成长”的主题。
又如首段的“太阳出来了,太阳向他微笑。月亮出来了,月亮也向着他微笑”,语序和词语稍加变化后又出现在倒数第4段:“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既拉紧了文章的结构,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紧凑,又表现出小溪流成长中的快乐之情。
(四)体验与反思
童话《犟龟》与《小溪流的歌》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一致,其主题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明确:两文虽叙述故事情节一致,其主题虽相似但又存在差异。《犟龟》的主题是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小溪流的歌》一文中小溪流唱的歌是一首在永不止息的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歌。坚持前进,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就是本文的主题。
四、板书设计
象征小溪流:新中国的广大劳动人民以及积极
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热情 枯树桩、枯黄的草: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丑恶事物
乌鸦:社会生活中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的人
泥沙:社会生活中甘愿掉队的人
五、课外拓展
你一定读过很多童话或科幻作品吧。请你写一段话,介绍你印象最深的一篇童话或科幻文章。也可给同学或老师介绍这篇文章的作者,还可对这篇文章作一点评价。(90字左右)示例:《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小溪流的歌同步练习题2
第5课《小溪流的歌》同步练习2
第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望()o()恐()„()阻Žb()兴致n„id沉
2.释词:
汹涌:
牢骚:
五颜六色:
无穷无尽:
3.课文中“枯树桩”“乌鸦”和“泥沙”比喻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角色?他们与小溪流有什么样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5.找出教学设计>文章开头和结尾大致相同的句子,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析下面小溪流演变成海洋的示意图,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小溪流往前奔流(不知疲倦)→形成了小河(精神旺盛)→长为大江(十分强壮)→汇成海洋(猛烈翻腾,强烈欢唱)
第二部分:
(一)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他一秒钟也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在海底,一只爬满了贝壳的、朽烂得只剩一层发锈的铁壳的沉船,它早已不耐烦海洋这无休无止的晃动了,悄悄地问:
“可以休息了吧,可以休息了吧?”
海洋记得住一切,他以和小溪流同样清亮的嗓子回答:
“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他的无穷无尽的波浪就这样一起一伏,没有头,也没有尾。
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出向着他微笑。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海洋更加激起了自己的热情。他不断涌跃起来,离开了他,一边舞蹈,一边飞向纯洁的蓝天。
巨大的海洋唱着小小的溪流的歌:
“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
7.选文中写沉船有什么作用?
8.写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作用?
9.“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海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10.“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体现了海洋
的精神。
(二)一朵白云在蓝天上悠悠地飘荡着。高山、湖泊和森林都在它的身下滑过。
它心中惬意极了,感到自己确实伟大。
“像高山一样雄伟”,人们常这样说。雄伟?哼!一个小丘罢了!云朵睥睨着身子下面的高山。
接着,它又飘到了海洋的上空。“看呐”,云欣喜若狂地喊道:“这难道是人们赞美的大海吗?听听吧,什么‘气势壮阔’啦,‘浩瀚无际’啦,在我看来,一面镜子罢了!”
云看越兴奋,越想越高兴,它觉得自已远比高山、大海以及世上的所有之物都要伟大得多,它甚至已经替人们拟好了赞美自己的辞句。
正当这朵高高在上的云自我教学设计>设计得头都有些晕眩时,一股劲风向它的身上强有力地吹来。
刹时,这朵自我陶醉的云被吹得四分五裂,荡然无存。湛蓝的天空仍是那么清新,在它上面没有留下云朵的一丝儿痕迹。
自我陶醉者的天敌就是现实。
11、本文的主人公是
是。
12、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主人公性格特点的是()
a、它心中惬意极了,感到自己确实伟大。
它的性格特点b、云朵睥睨着身下的高山。
c、云越看越兴奋,越看越高兴。
d、一朵白云在蓝天上悠悠地飘荡。
13、下列对白云“感到自己确实伟大”分析不对的一项是()
a、第一段是白云从高山湖泊、森林相对高度对比角度来写白云感到伟大的理由,是总写。
b、第三段是从俯视高山,对其形象感觉的角度写白云感到伟大的理由,是分写,侧重于“伟”。
c、第四段是从俯瞰大海对其气势感觉的角度写白云感到伟大的理由,也是分说,侧重于“大”。
d、第五段是白云从心理感觉的角度写感到自己伟大的原因,它与第二段重复照应,也是总写。
14、对最后一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此句喻指现实专门危害自我陶醉者。
b、盲目地自我欣赏不会实现,永远只是梦想。
c、客观存在就是客观存在,无视客观实际而盲目自我欣赏,只会碰壁失败乃至灭亡。
d、这一句与全文叙事的关系不大。
15、“这难道是人们赞美的大海吗?”是一个
句。
16、这篇教学设计>文章的体裁属于。
(三)⑴从前有个小女孩,想够着天上的星星。她透过窗子的玻璃望着星星在晴朗的夜间闪闪发光。她想,要是她拿得着星星,那该多么快乐啊。她问父母,他们能不能把星星摘下来给她。他们只是叫她别发傻。尽管如此,她要入眼时还在想,她是多么希望得到星星啊!
⑵有一天,她独自去找星星。她先到发动水车的贮水池边的旧磨坊去,对贮水池说:“请问,你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
⑶“啊,看见过,”贮水池说,“星星经常到我的水里来玩。你跳进来游泳吧,也许会找到它们。”
⑷小女孩跳进贮水池,游呀,游呀,但还是找不到星星,只找到一条小溪。她问小溪:“人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我非常想拿到星星。”
⑸“啊,看见过,”小溪回答说,“星星常常下来,在我的岸上于。你涉水走吧,也许能找到星星。”
走呀,走呀,走得累了,还是没有找到天上的星星。她来到一块草地上,仙女们正在那儿玩呢。
⑺“请问,”小女孩问仙女们,“你们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我很想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星星。”
⑻“噢,看见过,”仙女们说,“星星常在我们脚边的草丛里闪光。和我们一起跳舞吧,也许人会找到星星。”
⑼于是,小女孩就翩翩起舞,跳呀,跳呀,但还是没有找到星星。这时,她非常累了,便坐下来哭起来。
⑽“我游泳,我涉水,我跳舞,”她说,“还是没有找到星星。”
(选自英国童话《天上的星星》)
17、选出对文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18、第一自然段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属于()
a、开端
b、发展
c、高潮
d、结局
19、“尽管如此,她要入眼时还在想,她是多么希望得到星星啊。”这一句在行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0、文段刻画小女孩的主要方法是()
a、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b、心理刻画、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神情描写
d、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21、第十自然段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小女孩的心情,对第 到第九自然段起总结概括的作用。
22、请用“文段通过对„„记叙,表达„„”这一格式概括选文的主题。
文段通过对
达。
23、文中的小女孩给人一个什么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天真单纯
b、沉着勇敢
c、理想远大
d、幼稚无知
《小溪流的歌》答案
记叙,表1-6.略 7.从反面衬托大海永不停息地向前的执着精神。8.从正面衬托大海的形象。9.海洋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在为自己鼓劲,都在给自己加油。意思相近即可 10.执着
11、白云;自我陶醉
12、d
13、d
14、c
15、反问
16、寓言
17、a
18、a
19、承上启下,为下文情节作伏笔。20、a
21、焦急忧伤;二
22、小姑娘不畏艰险寻找星星;人们对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意近即可)
23、a
第三篇: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语文版
《小溪流的歌》 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的童话《小溪流的歌》用拟人的方法,歌颂了勇往直前、永不停留、奋斗不息的精神。文章按照隔行分段的方法,文章的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都很明晰。
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小组合作,通过品读充满了想象和幻想的童话故事的方式,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感知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感知童话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进而悟出本文的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小溪流成长的过程。体会“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的各自特点以及他们的象征意义。
情感目标:学习小溪流奋斗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1.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小溪流成长的过程。体会“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的各自特点以及他们的象征意义。
2.学习小溪流奋斗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教学时间 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首歌曲叫《泉水叮咚》。歌中唱道:“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泉水啊泉水你到哪里去?”它要流到小溪里去,要流到大海里去。当代著名作家严文进笔下的小溪流也“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小溪流的歌》。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小溪流是怎样一步步成长壮大奔向大海的。课文篇幅较长,教师要明确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
1.小组合作或自己查字典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难懂的字词。
2.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的特征的词语,再看看各有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征,在下面画上横线。
3.揣摩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及各个劝阻者的形象特点,把握各角色的语气语调,为分角色朗读做准备。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1.小溪流唱着歌儿流进小河,流进大江,流进大海,那么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各有什么特点?请用课文中一个词语来描述,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快活的”“不知疲倦的”“十分强壮”“无边无际”„„等词语理解课文。
2.四个劝阻者都有什么特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与小溪流的奔流不息相对照,抓住“发牢骚”“叹气”“懒懒地跟着”“恐吓”„„等词语理解。
3.小溪流唱着歌儿向前奔流,我们仿佛能听到小溪流悦耳的歌声,那么小溪流的歌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除了它的歌声发生变化标志着它在长大,还有哪些变化可以表示它在成长?
五、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悟艺术形象。
1.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
2.指导学生评价朗读,提出评改意见。
六、深入探究,领悟文章主题。
1.课文为什么以“小溪流的歌”为题,而不以“小河的歌”“大江的歌”“大海的歌”为题?
小河、大江、大海分别是小溪流成长中的各个阶段,小溪流是起点,小溪流的歌是整个水的生命之歌。他们都乐观向上、倔强、坚定、勇往直前,都为人类造福,都唱着同一首歌。以其他几个为题不足以涵盖水之歌的全部。
2.课文中“枯树桩”、“乌鸦”和“泥沙”各有什么特点?分别可比喻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人?他们与“小溪流”有什么样的关系?
课文中的“枯树桩”,属于社会生活中衰朽没落的事物,他们即将走完生命的历程,对于未来没有信心,只有牢骚。“乌鸦”属于社会生活中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了人,他们考虑的只是有没有“好玩意”。“泥沙”是跟时代或潮流前进了一段后,认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半途停顿起来,甘愿掉队的人。他们反面表现了小溪流坚持前进,坚持成长的可贵。
用心
爱心
专心
3.“小溪流的歌”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小溪流的歌”是一首快乐的歌,勇往直前的歌,积极进取的歌,永不懈怠的歌„„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语文版
《小溪流的歌》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生字新词,流利朗读全文,掌握“童话”的体裁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可加以延伸)。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兼表演,培养想象力、课堂应变能力、表演才能;准确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帮助理解课文;能结合生活实际发散思维,使文章主题获得新的生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音乐欣赏帮助了解小溪流成长的特点,初步体验音乐与文学的共通性,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接受美的熏陶,以小溪流的精神比照自身。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小溪流的歌》可以说是一篇散文化的童话,语言比较优美,内容通俗易懂,主题鲜明,也有想象表演的空间。教学过程应兼顾散文性和童话性两大特色,并以童话性为重。根据文体特征、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提示,教学重点确定为:1.分角色朗读兼表演;2.通过讨论了解小溪流成长过程及主题。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音乐欣赏进入情境,激发想象力。
教具制作
1.自制音乐欣赏带:包括打乱次序的四支乐曲和按正常次序录制的四支乐曲,取材于《D小调第一号奏鸣曲》、《故桃钳进行曲》、《黄河船夫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一般截取曲子开头一分钟左右的乐段,第一部分播放时间约5分钟,第二部分开头添加流水声,末尾添加涛声,播放时间约6分钟。
2.表演头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角色头冠,共13枚,由学生手工兴趣小组帮助制作。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同学们,今天我想先请大家欣赏四首乐曲,这些曲子是老师精心挑选出来的,在欣赏乐曲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些曲子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再顺便想想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现在先请大家轻轻松松地欣赏音乐吧!
二、音乐欣赏
1.教师放音乐带第一部分(曲子间歇可提示)。
2.学生谈听完音乐的感想。
学生各抒已见,自由畅谈,教师鼓励学生随想象驰聘。学生思维活跃,都能切合实际。有学生谈到感觉像水流,教师自然地向课文内容靠拢。
3.教师放音乐带第二部分,并配乐朗读,朗诵内容为从文中抽取的适合音乐需要的优美文字。
(学生随音乐进入情境,表情愉快。)
4.指导学生将音乐欣赏中得到的美好感受带入课文。
三、自由朗读
用心
爱心
专心
要求: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可读全文,也可选取喜爱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词或已学过但仍未掌握的字、词,可以自由上台填入教师划定的板块——生字格中,要注意秩序。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字词积累
学生自行分析生字格中的字词:哪些较难掌握?哪些容易出错?也可以自由选择预习过程中已掌握的词语造句,教师注意控制时间。
五、分角色朗读兼表演
1.选取角色:根据角色性格特征找有一定的朗读基础及表演技巧的学生表演。
2.准备表演的学生协商表演细节。
3.正式表演。
(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气氛热烈,表演效果较好。)
六、课堂小结
教师:刚才,在表演的过程中,你们有时大笑,有时鼓掌,为什么?
学生甲:他们演得好。
乙:他们有加上自己的话,还有表情、动作。
用心
爱心
专心
丙:他们还说英语,和课文不一样。
丁:这叫创意。
教师:这些同学对课文进行了加工创造,没台词的加了台词,有台词的添上表情、动作,这些靠的是什么呢?
学生:想象力。
教师:对。童话就是想象的产品,想象力能让我们的思想插上翅膀,只要忠实于原著,再大胆的思维也是可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音乐欣赏和分角色朗读让课文变“活”了,同学们也能初步感受到这些角色的性格特征,明天我们将深入分析这篇课文。
七、布置作业
A计划——基础题:分角色朗读。
B计划——提高题:制作连环画。
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任选一题,自由组合以小组形式完成,连环画可进行改编。
教学后记——关于教学过程几个环节的补充说明
音乐欣赏: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思路之前,我从一篇教学论文中看到这么一句话:“有学者指出,先知识后能力的课堂评价次序应改为。‘学习情绪——能力培养——知识掌握’,把‘学习情绪’放在评价的首要位置,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句话启发了我,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习情绪及能力培养。第二课时则兼顾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小溪流的歌》题目中既然有“歌”,用真正的音乐辅佐这一曲文字之歌不是更好吗?音乐与文学是有共通性的,况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已不仅仅只
用心
爱心
专心
是“语言和文字”,它的外沿应该更大更宽。因此,音乐欣赏是本课的导入,又不仅仅是本课的导入,它是整节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四支乐曲是从几十支曲子中通过不断的对比、淘汰挑选出来的,经过同组教师的试听及认可后,才制作成音乐带,四支乐曲的风格暗暗契合了小溪、小河、大江、海洋的特点,不过,在第一次欣赏过程中,学生能联想到其他事物,教师也应当鼓励,也许有的学生感悟能力略差一些,但我相信,通过引导我能为他们打开心灵的另一扇门。引入音乐的目的不是培养理论分析家,只是激发想象,创设情境,并带给学生美的艺术享受。自由朗读,字词积累,这两个环节靠的是日常的水磨功夫。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方法,可以算是“聚沙成塔,积腋成裘”。
分角色朗读及表演:这一环节原先有两种设想:1.分角色朗读并配背景音乐《海之诗》,这样可以与第一环节衔接更紧密,使优美的情境贯串全文。2.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以表演,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充分张扬个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文章的体裁,而且为了配合单元重点,我选择第二种方案。
布置作业:配合学生的差异制定的递进式作业,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小组完成的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教学设计(第2课时)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2.复习本单元学过的生字,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生字,通过读词语背儿歌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3.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体验学习乐趣的舞台。4.学习自主策划秋游活动。【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辨析字形,自己找出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感悟规律,发展规律。
2.学生子自己读的基础上,自由选词造句,在读词语与运用词语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学习语言。
3.进行口语交际。【课前准备】
1.引时学生收集一些风景区的图片、资料。2.秋游计划表。【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这部分是由“我会读”和“读读背背”组成。“我会读”是本组教材中所学生字的复现,帮助学生加以巩固。“读读背背”是一首表现秋天丰收景象的儿歌,与“我会读”共同起到促进学生对语言积累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学生分小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后全班进行读词训练。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交流词语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记住词语的好方法,全班交流,互相促进。
二、读读背背: 1.教师示范读。
2.轻声读儿歌,不认识的字,看看音节多读几遍。3.引导学生品读,比一比谁读得有味道。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5.拓展。
将收集的秋天的儿歌读给同学听或自己写一写儿歌展示给同学。(朗读时需注意:轻声:庄稼高粱葡萄一声:黄澄澄红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