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上册 物态变化中考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
物态变化中考试题
(湖北省黄冈市2006)3.一锅沸腾的油,魔术师把手伸进去,一分钟、两分钟……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C A、这是不可能的,是一种伪科学
B、这是不可能的,油在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 C、这是可能的,一定是这种油的沸点很低
D、这是可能的,一定是手上沾有水,水从油中吸收了热
(江苏省淮安市2006)6.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
C
A.雨
B.露
C.霜
D.冰
(泰州市2006)3.下列事例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B A.从冰箱中取出的冰块化成水
B.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后镜片上会蒙上一层水珠 C.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可以很快将手烘干 D.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北京市2006)7.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B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广州市2006)3.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C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
C.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冰箱冷冻室内壁出现白色的“霜”
(广州市2006)13.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_不变
(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该过程水
吸热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
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
选用_ 水银
(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 热胀冷缩的性 质来测量温度的.
13.不变,吸热,水银,热胀冷缩
(黄冈市2006)25 .夏天,没有冰箱的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A、水缸是沙石材料制成的,比热较小,有散热作用 B、水的比热较大,可以吸收较多热量
C、水缸中的水不断蒸发吸热使缸内温度降低
D、水缸周围的水蒸气在缸外壁液化吸热使缸内温度降低
(黄冈市2006)
28、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用心
爱心
专心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白玉是一种比热较小的物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显著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生”水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世界排名第121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一个成人每天必须摄入2500ml以上的水;
我国是农业大国,种一公顷蔬菜约需水375—525t,一公顷小麦约需水600—750t,一公顷棉花约需水525—750t。
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了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
农业灌溉设备、技术落后和人们节水意识淡薄,使大量水资源浪费。
2000年,我国北方发生在不少地方的缺水现象,着实让人触目惊心。因缺水造成牲畜大量死亡,农作物严重减产,工厂停产,大街上排起买水的长龙。
水资源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为此,我国于1989年7月1日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从立法角度确立了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等法律。
(1)读完后你最强烈的感受是______水资源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我们应当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高效用水______________。(1分)(2)你家所在地在利用水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从我做起”,请提出你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①______一水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006宜昌市)4.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C.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D.冬天,湖水结冰
(2006年宜昌市)8.水银温度计中封闭着一定量的水银,在用这种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中,水银发生热胀冷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温度计中水银的质量不变
B.温度计中水银的体积不变
C.温度计中水银的高度不变
D.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不变
(2006宜昌市)25.把酒精擦在手臂上感觉凉,这是因为酒精在蒸发
时要
吸
热(填吸或放).(嘉兴市2006)
9、午饭后,小明和小玲来到商店,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B)
A、“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
B、“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C、“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
D、“冰棍”和“棒棒糖”都溶解了
(莱芜市2006)3.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D)A.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一定升高
B.把5℃的水放入0℃的房间,水将会结冰
C.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用心
爱心
专心 D.冬天户外的水管容易冻裂,是由于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的缘故
(莱芜市2006)4.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你知道吗?厨房中也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如手拿刚出笼的馒头时,若先在手上沾些冷水,就不会感到很烫,这是由于 ______水蒸发时要吸热_______ 的缘故.(乐山市2006)55.请写出以下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棒冰时,揭开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汽”___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_______;用热风干手器将湿手吹干__汽化____;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___升华____"(丽水市2006)24.某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钢罐内表面要压接一层0.25毫米厚的铝膜,一时难住了焊接和锻压专家。后经技术人员的联合攻关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先把铝膜紧贴到钢罐内表面,再往钢罐内灌满水,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然后铝膜与钢罐就压接在一起了。其原因是
C A.铝膜与钢罐间的水把它们冻牢了
B.结冰时铝膜与钢罐间的冰把它们粘牢了
C.水结冰时膨胀产生的巨大压力把它们压牢了 D.水结冰时放出的热量把它们焊牢了(绵阳市2006)15.金属块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发现变湿了。用干毛巾擦净,等一会儿金属块又变湿了,原因是
A、金属块在冰箱中吸收的水继续往外渗透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C、空气中的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D、空气中的水汽化成水蒸气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2006南通市)3.夏天的早晨花草上常有小露珠,露珠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C)A .熔化
B .汽化
C .液化
D .升华(2006南通市)15.为合理利用资源,小明提出如下设想:在夏季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的电能制冰,白天利用冰__熔化____吸热给室内致冷(填物态变化名称);冬季,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的电能烧水,将电能转化为__热__能,通过热循环管网为房间供暖。(2006福州市)6.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的露水 C.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
D.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
(2006临沂市)6.刘娟同学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妈妈做家务,她在一次消灭房间里的蚊子时,用的是如图所示的气雾杀虫剂。刘娟同学用这种杀虫剂喷洒了—一会后,手明显感觉到盛杀虫剂的金属罐变凉了,她摇了摇金属罐,明显感觉到罐里有液体,她又通过阅读说明书得知这种杀虫剂是用一种极易挥发的化学原料和药物配制而成的。请你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金属罐变凉的原因。
(2OO6无锡市)2.如图,先把两手同时放人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
不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
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2OO6年无锡市)18.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瓶装矿泉水时,常会发现瓶的外壁“出汗”,这是因为
(B)A.水会从瓶内慢慢渗出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C.瓶外壁的水不断汽化
D.瓶周围的空气不断凝华
(浙江省2006)8.含在嘴里的棒冰会逐渐化成水,这个过程是:
C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2006苏州市)9.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可以看到门的附近出现—了“白气”.这些“白气”
用心
爱心
专心 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
A
A.液化形成的 B.汽化形成的 C.升华形成的 D.熔化形成的(江苏省宿迁市2006)5.下列现象的产生,需要吸热的是
C A.夏天,输水管外出现小水珠
B.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
D.早晨,室外大雾迷漫(江苏省宿迁市2006)14.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 A.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 B.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
D.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升高(06太原)2.戴眼镜的乘客乘坐冷气很强的出租汽车一阵后下车,有时会发觉眼镜镜片模糊。此现象是由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镜片发生
A A.液化 B.凝华 C.熔化 D.凝固(重庆市2006)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A.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都要吸热
B.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
C.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D.0℃的水结成0℃的冰时,其内能将要增加
重庆市200612.夏天的早晨,室外的花草、树叶上常常有晶莹的小露珠,这是
现象;寒冷的冬天,清晨起床时常常看到窗户上有一层白色的冰花,这是
凝华
现象.
(广州市海珠区2006)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金属在熔化和液态金属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D.任何情况下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
(广州市海珠区2006)
22、2003年10月15日到16日,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1)火箭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射,大量的“白气”从发射台底部的大水池中涌出,这些“白气”是怎么样产生的?
(2)返回舱穿越大气层时与空气摩擦生热,舱的表面非常高温,但由于返回舱表面涂有一层非常厚的特殊涂料发生了一些物态变化,使舱内温度保持正常。请说明挥发涂料是怎样起作用的?
(06河北)5.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C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
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江西省2006)17.“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
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BC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2006年大连市
16.西藏地区海拔高。关于西藏地区的气压与水的沸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气压低、水的沸点高
B.气压高、水的沸点高
C.气压低、水的沸点低
D.气压高、水的沸点低
(2006大连市)19.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不同的,这主要是由于酒精和煤油的[ A ] A.沸点不同
B.凝固点不同
C.比热容不同
D.密度不同
(浦东新区2006)____温度______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的常用单位是_____℃_____。
(浦东新区2006)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C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C.上海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8℃。
D.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济宁市二○○六
4、秋竹同学在厨房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并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了解释,其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C)A、磨刀,是为了增大压强
B、高压锅做饭熟的快,是因为压强增大,沸点升高
C、打开电冰箱时冒出的“白烟”,是冰箱内蔬菜水果等蒸发产生的水蒸气 D、电饭锅用三脚插头和三孔插座,是为了防止锅体漏电造成触电事故
(2006潍坊市)7.在北方的冬季,下列几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B A.室外冻冰的衣服会变干 B.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D.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2006年温州市
19.若想在高山上将饭煮熟,可采取的方法是
C A.减少加热时间
B.减小火力
C.用高压锅煮
D.打开锅盖煮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冷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解什么内容?
二、进入新课
【生】什么叫温度?我们凭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用什么仪器测温度?
[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
【生】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应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生]很冷的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暖和.[生]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想想做做]
[生]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1.温度计
[师]我们用桌上的东西自制一个温度计.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大家做完了以后,将广口瓶放入热水里,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得出结论.[生]放入热水里,细管中水柱上升.[生]放入冷水里,细管中水柱下降.[生]这可能是由于液体热胀冷缩的缘故吧.[师]是的,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现在我们看挂图来认识它们,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讨论.[生]投影片上,甲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乙是体温计,丙是寒暑表.[生]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生]温度计上符号为C,表示摄氏温度
[生]甲图的量程是-20 ℃—110 ℃,最高温度是110 ℃.最低温度是-20 ℃,分度值1 ℃.[生]乙图的量程是35 ℃—42 ℃,最高温度42 ℃.最低温度是35 ℃,分度值0.1 ℃.[生]丙图的量程是-30 ℃—50 ℃,最高温度50 ℃.最低温度是-30 ℃,分度值1 ℃.[师]怎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所测液体温度能否超过 量程?
[想想议议]
[生]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生]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生]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生]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 ℃,最低温度是-30 ℃,分度值是1 ℃,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生]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 ℃,最低温度是35 ℃,分度值是0.1 ℃,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生]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 ℃,最低温度为-20 ℃,分度值是 1 ℃,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精采,同学们也注意到在温度计上有C(或℃),它是表示摄氏温度,还想了解什么?快提出来,让大家来解决!
[生甲]℃表示什么? [生乙]温度的单位是什么? [生丙]用什么符号表示温度? [生丁]如何读温度? [生戊]摄氏温度如何规定? [师]请大家相互讨论来得出结论.[生甲]℃是摄氏温度单位的符号,读做摄氏度.[生乙]温度用符号t表示.[生丙]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 ℃和100 ℃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1 ℃).[生丁]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读做“37摄氏度”.[生戊]北京一月的平均气温是-4.7 ℃,读做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师]大家回答地很好.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2.摄氏温度(板书)
[师]我们看P71想想议议,能否把空白填上.[生甲]沸水的温度是100 ℃[生乙]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生丙]人的正常体温是37 ℃[生丁]我国最低气温为-52.3 ℃(漠河镇)[生戊]鸽的体温为42 ℃[生己]南极洲(1983年)最低气温为-89.2 ℃[生庚]火箭燃烧室内燃气约3400 ℃[生辛]液态氮沸点-195.8 ℃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家庭中和医院常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仔细看挂图、思考.提出问题.[生甲]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生乙]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生丙]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体温计不可以,为什么?[生丁]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先要甩甩?
[师]问题出来了.大家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生甲]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生乙]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生丙]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生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温度不准确.3.体温计[板书]
[师]同学们对体温计了解很多,也会使用.那么一般温度计将如何正确使用?请大家看图想想议议.[想想议议]
[生甲]第一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位于容器底部[生乙]第二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位于容器侧壁.[生丙]第三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生丁]还有可能发生的错误是:没有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就读数.[生戊]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生己]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的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师]大家知道了使用温度计常犯的几种错误,哪又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
[生甲]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生乙]测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生丙]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生丁]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的方法.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希望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关的现象,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四、布置作业 阅读P73科学世界
P74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
4.科学家们提出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 K
五、板书设计 1.温度计 2.摄氏温度 3.体温计
补 充:
教学后记: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
[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1.熔化和凝固(板书)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生甲]应该不相同.[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
[生丁]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 [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 [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3.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装置如课本图3.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
[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 ℃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
[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看图3.2—2和图3.2—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
[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crystal).[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 point) [生丁]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师]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
(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生甲]晶体的熔点一般是不同的知道熔点和凝固点有什么用? [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吗?”
[生甲]钨的熔点为3410 ℃,用来做灯丝,不容易烧断.[生乙]水银不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它的凝固点为-39 ℃,太低.[师]看来大家已知道它们的用途,看投影课本图3.2—4和图3.2—5.思考想想议议
[想想议议]
[生甲]AB段为固态,温度不断升高.[生乙]B时刻为固态,C时刻全部变为液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生丁]CD段为液态,温度升高 [生戊]EF段为液态,温度下降
[生己]F时刻晶体开始凝固,到G时刻全部变为固态,FG之间是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生庚]GH为固态,温度随时间下降.[生辛]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到过-52.3 ℃,这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可用酒精温度计
[师]回忆海波的熔化实验过程和温度变化,看看还能找到什么规律 [生甲]在海波的熔化实验和石蜡熔化实验中,无论温度变否都需要加热.[生乙]在凝固过程温度不变,却继续放热.[生丙]这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 [生丁]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师]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窑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会冻坏.3.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板书)
二、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三、布置作业
阅读P79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四、板书设计 1.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补 充:
教学后记: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3.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事物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投影仪、毛玻璃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将酒精抹在毛玻璃片上放在投影仪上投影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
[生甲]毛玻璃片变干了.[生乙]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生丙]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师]毛玻璃上的酒精、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二、进行新课
[师]看课本3.3—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尽量把塑料袋中空气排尽,然后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将塑料袋沉入80 ℃以上的热水中,看到什么变化?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什么变化?
[生甲]塑料袋鼓起来了.[生乙]酒精到哪里去了?
[生丙]凉一会儿又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师]现在根据观察和所提出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启发、鼓励学生都参与讨论和辩论.[生甲]滴进的酒精是液体,放入热水中变成气体,所以看不见了.[生乙]擦入皮肤上或放在盘子里的酒精,慢慢变干了,我们也没看见酒精的气态,所以气态酒精无色、透明、是看不见得.[生丙]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 [生丁]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生戊]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师]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1.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vaporization).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liguefaction)
2.沸腾(boiling)[探究]水的沸腾
[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
[生甲]水开了为什么要冒气? [生乙]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 [生丙]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生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生戊]水熬干了,水去哪里了?
[师]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生甲]水熬干了,水变成了水蒸气.[生乙]我们组的方案是:如课本图3.3—2按装器材.把冷水倒在烧杯里,将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的石棉网上,杯上盖上中心有孔的硬纸板,把温度计穿过纸板孔并使玻璃泡浸入水中,用酒精灯给盛了冷水的烧杯加热,当水温至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 min为止.[生丙]我们组的方案和上一组基本相同,只是我们把热水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热水加热.[师]两种方案都很好,也可行,我们现在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仔细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并说出这两种方案的缺点.(学生们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一切完成后.查看记录,也可参与学生们的讨论.)
[生甲]我们组是用冷水做实验的.开始给水加热时,在烧杯的器壁出现了许多小气泡,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小气泡逐渐变大,并脱离烧杯器壁开始上升,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还没有到达液面就消失了,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后来发生了变化,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这时水就沸腾了,在沸腾前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是不改变的,把酒精灯撤掉以后,沸腾停止.[生乙]我们组是用热水做实验的.开始给水加热时,水温上升.水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的气泡,气泡越来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汽泡里的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水的温度不变,把酒精灯撤去,沸腾停止.[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这里边关于压强和浮力我们以后要学到.现在根据观察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生甲]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生乙]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生丁]根据撤掉酒精灯水不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生戊]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师]根据记录数据,在图3.3—3中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图象.然后看课本60页小数据.[生甲]为什么表上标“在标准大气压下”?
[师]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 ℃.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 ℃.要记住酒精的沸点78 ℃、水银的沸点357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
[师]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学生们做,教师巡回指导
[生甲]给纸锅加热一会儿水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 [师]这是为什么?
[生甲]水100 ℃就沸腾,而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 ℃,所以水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师]湿衣服无论是在温度高的夏天,还是在温度低的秋天,都能变干,这说明什么?为什么晾晒衣服要把衣服展开并放在通风处? [生甲]说明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生乙]蒸发是比较缓慢的汽化现象.[生丙]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快慢有关.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生丁]液体蒸发快慢还与液体温度有关.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师]如果温度计玻璃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
[生甲]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不变.[生乙]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先下降后上升.[生丙]这是因为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吸热使周围和它接触的物体温度降低,所以,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3.蒸发(evapration)(板书)
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想想做做]
[师]把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 [生甲]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凉的感觉,用手扇感到更凉.[生乙]这说明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生丙]滴在手背上的酒精,比擦在手背上蒸发的慢.[生丁]用手扇酒精蒸发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生戊]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师]同学们回答地非常好.影响蒸发快慢有三个因素,并且蒸发有致冷作用.(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板书)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师]看课本图3.3—5,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启发诱导
[生甲]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人身体上有水,皮肤上的水分蒸发,水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就要从人的皮肤吸收热量,使体温下降,所以感觉特别冷.[生乙]天热时,由于狗没有汗腺,不能靠出汗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前面我们看到,把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凉一会儿,塑料袋变瘪,并且有酒精液滴,这过程说明了什么?大家思考,并相互讨论.[生甲]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生乙]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酒精被液化.[师]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这我们也不陌生.我们家中用的液化气罐,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体后装入钢罐的.还有我国长城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的燃料,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既然液化是汽化逆过程.那它是吸热还是放热?能用例子解释吗?
使气体液化有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板书]
[生甲]液化过程要放热.[生乙]100 ℃水蒸气的烫伤比100 ℃开水烫伤更严重.100 ℃水蒸气要液化就要放热这样烫伤更严重.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液化和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四、布置作业
P83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
1.倒一盆冷水,将一只盛有饭菜的篮子搁在离水面稍高处,将一块白纱布缝成圆筒型,下面浸入盒里的水中,上端用夹子夹在篮子柄上,放在通风处效果更好.因为纱布能沿着自身的纤维结构将盒内的水吸上来,随着水的蒸发,周围的温度就会降低,饭菜就不容易变 馊了.2把一块金属放在冰箱中冷冻一会儿,取出后发现变湿了.如果马上用干毛巾擦,擦不干.这是因为从冰箱中取出的物体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因遇冷发生凝结,由于液化附着金属的表面上.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金属表面发生液化.所以擦不干.五、板书设计
1.汽化(vaporization)和液化(liquefaction)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vaporization).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liquefaction).2.沸腾(boiling)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要吸热.3.蒸发(evapration)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补 充: 教学后记:
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茶丸、挂图、烧杯、热水●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学生们在思考、讨论
二、进入新课 [想想做做]
[师]现在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什么?
[生甲]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生乙]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师]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观察
[生甲]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生乙]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生丙]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生丁]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好.1.升华和凝华
升华(sublimation)——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生活中有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吗?
[生甲]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生乙]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生丙]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升华现象.[生丁]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生戊]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知道熔化和汽化需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那么升华和凝华呢?
[生甲]升华需要吸热,因为做实验时我们加热了.[生乙]凝华是放热,因为放入凉水中了.[师]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板书)
[师]阅读“科学世界”,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对此现象做出解释.[生甲]是雪升华了,变成水蒸气.[生乙]是雪熔化后渗下去的.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四、布置作业
P85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
2.由于空气的凝华,冻肉出冷库后有一部分水附在肉上,所以出库后会使重量稍有增加,只要是在一个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如0.5%)是允许的.这与一些非法商贩将肉注水是不同的.五、板书设计 1升华和凝华
升华(sublimation)——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补 充: 教学后记:
课题 物态变化 复习与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温度概念,知道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2.知道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3.知道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4.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知道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5.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6.知道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现象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知道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7.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三对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研究自然科学时的审美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教学难点
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本章知识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投影片),并回答:(1)什么是温度;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2)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3)吸热的物态变化有哪些?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哪些?
(4)什么是熔化和凝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哪些区别?又有哪些相同点?
(5)什么叫熔点和凝固点?
(6)什么是汽化和液化?汽化的两种方式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常用的液化方法有哪些?
(7)什么叫升华和凝华? 2.知识网络(板书设计)
补 充: 教学后记:
第三篇:物理中考各地区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物态变化
2018-2020年江苏物理中考各地区模拟考试试题分类(南京专版)(1)——物态变化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2020•南京二模)治疗新冠肺炎时,医护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和护目镜,护目镜常常会蒙上一层“雾气”,关于“雾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气”是水蒸气
B.“雾气”是汽化现象
C.“雾气”的形成需要放热
D.“雾气”出现在护目镜的外侧
2.(2020•玄武区一模)关于物态变化,下列四个现象中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冰凌的形成﹣﹣凝固、吸热
B.
雾凇的形成﹣﹣升华、吸热
C.
露珠的形成﹣﹣液化、放热
D.
湿衣服变干﹣﹣汽化、放热
3.(2020•高淳区二模)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A.
霜的形成 B.
河水结冰
C.
樟脑丸逐渐变小 D.
露珠的形成4.(2020•高淳区二模)2020年4月复学后,小明去学校上课进教室前,需用电子体温计检测体温。放学后教室喷洒酒精来消毒。根据以上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明的正常体温约为37°C
B.小明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C.酒精变干了属于升华现象
D.电子体温计利用了红外线
5.(2020•秦淮区二模)“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吸放热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吸热
C.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该过程吸热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该过程吸热
6.(2020•鼓楼区二模)从冰箱取出一瓶可乐,过了一会,可乐瓶上有很多小水滴,再过一段时间,小水滴慢慢消失。这一现象与下列对应描述正确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的过程和出现小水滴的过程吸放热情况相同
B.夏天,绿叶上露珠的形成和小水滴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不同
C.秋天,雾的形成与散去和小水滴出现与消失,吸放热情况都相同
D.冬天,可乐瓶上更容易观察到上述现象
7.(2020•建邺区一模)下列现象的形成与对应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树枝上的霜﹣﹣凝固 B.小草上的露﹣﹣汽化
C.河面上的冰﹣﹣熔化 D.水面上的雾﹣﹣液化
8.(2020•南京二模)如图所示的现象,物态变化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2020•秦淮区一模)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
B.烧开水时壶嘴处的“白气”,是水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C.寒冬,房间窗户玻璃的外表面出现冰花,这属于凝华现象
D.清晨,附在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二.填空题(共2小题)
10.(2019•鼓楼区二模)小军同学用一酒精灯加热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是根据测量结果画出的图象,请你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问题。要完成这个实验,已准备有烧杯、酒精灯、铁架台、计时器,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比较B、C两个时刻物质的内能:B点的内能 C点的内能;实验中烧杯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11.(2018•南京二模)(1)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一段截图,读数是 ℃。
(2)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由此判断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3)图乙中,物体在A点时具有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B点时的内能。
三.实验探究题(共21小题)
12.(2020•秦淮区二模)某实验小组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秒表、硬纸板、石棉网等。
(1)安装实验器材,应按照(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实验时用温度计测出不同时刻水的温度,并记录在下表中,其中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示数 ℃;
(3)分析图乙中的图线可知,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之比是 ;
(4)小王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如图丙所示,观察到碘锤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充满碘锤,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在此实验中,固态碘没有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原因是(已知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
13.(2020•南京二模)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装置图。用相同的加热器给a、b、c三种液体加热。
(1)组装如图甲所示器材的顺序是(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时,不能使用 温度计(选填“水银”、“煤油”或“酒精”)
(水银的沸点为357℃、煤油的沸点为150℃、酒精的沸点为78℃)
(3)某小组记录的a、b、c三种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①由实验可知,液体沸腾的特点是。
②若a、b为同种液体,则ma mb(选填“>”、“=”或“<”,下同)
③若a、c两液体质量相等,它们的比热容ca cc。
14.(2020•高淳区二模)某实验小组在研究“盐水的浓度对凝固点的影响”时,用相同质量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进行熔化实验,绘制了三条温度﹣﹣时间变化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
(1)在当时室温为18℃情况下,对“碎冰”加热的A、B两种方式中,你认为最恰当的方案是。
(2)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可以(选填“提高”或“降低”)冰的熔点,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冰,能在更(选填“高”或“低”)的温度下熔化。
(3)针对图象提供的信息可知,三个冰块中比热容最大的是(选填“①”、“②”或“③”)。因此,快递螃蟹时,应该选择含盐量较(选填“大”或“小”)的冰块。
15.(2020•鼓楼区二模)小明为了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进行了探究实验,根据测量结果他画出了相关图象,如图a、b所示。
(1)这两个实验都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 和。
(2)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c所示,则水的沸点是 ℃,此时实验室的大气压 1个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3)在图a中,AB段与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这是因为。
16.(2020•建邺区一模)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不计汽化对质量的影响,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c水=4.2×103J/(kg•℃),c冰=2.1×103J/(kg•℃)。
(1)图甲装置的试管中应为(选填“碎冰”或“冰块”)。
(2)图乙中的温度计示数为 ℃。
(3)图丙为该物质温度与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其中能正确反映冰熔化成水后,升温过程的图象是 段(选填“CD”“CE”、“CF”或“CG”)。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
17.(2020•南京模拟)如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记录。
(1)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在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 图。
(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A,由图象可知,在当时的条件下,水的沸点是 ℃,若要得到图丙B的图线,你的做法是。(答出一种方法即可)
(3)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变。在南京和西藏同时做沸腾实验,这个温度在(选填“南京”或“西藏”)地区更高。
18.(2020•南京模拟)图甲是小明同学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装置。
(1)A、B、C三种读数方法正确的是(填字母代号)。
(2)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3)小明继续用不同浓度的盐水进行实验,得到不同浓度的盐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数据记录如下:
盐水的浓度(%) | 0 | |||||||
沸点(℃) | 100.0 | 100.3 | 100.6 | 101.0 | 101.3 | 101.6 | 102.0 | 102.3 |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沸点(选填“降低”、“不变”或“升高”)。根据以上探究得到的结果我们煮食物时要想让汤汁尽快沸腾,最好选择 放盐(选填“先”或“后”)。
19.(2019•建邺区二模)图甲是“观察水沸腾现象“实验,图乙“探究某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该物质的沸点为217.9℃)
(1)图丙是(选填“甲”或“乙”)实验数据描绘出的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若甲、乙两实验使用的酒精灯、烧杯等实验用器材完全相同,则两实验中的研究对象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热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在进行乙图所示实验时,发现加热20min后,被研究物质的温度不再升高,其原因是。
20.(2019•南京二模)下面是研究“海波熔化”和“水的沸腾”的实验。
(1)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将水加热相同时间后停止,图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分析,若不计热量损失,小明、小红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需热量为Q1、Q2,则Q1:Q2=,若小明、小红所选水的质量为m1、m2,则m1 m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他们采用如图丙的实验装置,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上面实验的沸水中并取走酒精灯,温度计A和B分别测量海波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根据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绘制出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丁所示,由图象可知,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第10min后,海波的熔化将(选填“继续”或“停止”)。
21.(2019•溧水区二模)小明用图甲的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画出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可知水的沸点
是 ℃。
(2)水沸腾后水面上方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形成的。
(3)对比本实验与“探究冰的熔化特点”,都需要的测量工具有温度计和。
22.(2019•南京二模)小明用如图(a)实验装置做“探究冰熔化特点”实验:
(1)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在碎冰中插入温度计,图(b)温度计示数为 ℃。
(2)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图(c)的冰熔化图象,冰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是因为冰在熔化过程中,;0~2min升温比5~10min快,其原因是。
(3)小明实验后,小华重新加入冰和温水,重复该实验,绘制的冰熔化图象如图(d)。图(c)(d)的差异是因为小华在实验中(回答一点即可)。
23.(2019•建邺区一模)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组装器材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如图甲),应适当将(选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调整。
(2)当水温上升到90℃后,小明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从图象中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3)实验时,观察到烧杯口上方M处比N处出现的“白气”更浓,其原因是。
24.(2019•鼓楼区一模)如图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
(1)在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由于视线不水平(如图甲)造成读数不准确,这样使读数值比实际值偏。
(2)图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使水沸腾,小明用的时间明显比小红用的时间要少许多,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A.初温比小红的高 B.气压比小红周围环境的低 C.水的质量比小红的小
(3)实验计时第7min,发现有一位同学的烧杯中气泡的上升过程如图丙所示情景,这位同学是(选填“小明”或“小红”)。
25.(2019•玄武区校级一模)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
(1)图中操作错误的是。
(2)改正错误后,他们点燃酒精灯后即开始计时,当水中有气泡上升时,每隔1min记录的水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 … | … | ||||||||
温度/℃ | … | … |
则他们测出的水的沸点是 ℃。
(3)若杯中装有0.2kg的水,初温是38℃,当水沸腾时,水至少吸收了 J的热量。[已知c水=4.2×103J/(kg•℃)]。
26.(2019•南京一模)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是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试管内的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1)在加热过程中,试管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2)在熔化过程中,t2时刻的内能(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t3时刻时的内能,请你试分析原因:。
(3)0~t1与t5~t6两段时间相等,由图象可知物质升高的温度却不同,由此可以做出判断: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
27.(2018•溧水区二模)图甲是“探究海波的凝固规律”的装置图,图乙是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
(2)海波在凝固过程 热,温度。
(3)海波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图丙中,在MN段海波处于(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在M点时的内能(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N点时的内能。
28.(2018•南京二模)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l)该物质是晶体,理由是 ;
(2)在BC段中C点处物质的内能 B点处物质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由丙图可以看出AB、CD段升高的温度相同,但CD段加热的时间长,其原因是。
29.(2018•玄武区二模)某实验小组观察200g冰熔化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收集实验数据后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时间图象。【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酒精灯在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且不计热损失】
(1)由图象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内能。
(2)在实验中,热只能由酒精灯的火焰传递给水,而不会反过来传递,说明能量的转移具有 性。
(3)根据图象中信息和相关知识,估算烧杯中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约 J。
30.(2018•鼓楼区二模)在“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是实验装置,用石棉网和水浴法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均匀,使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
(2)从图象乙中可以得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物质在B、C两点时内能比较:B点时的内能 C点时的内能(选填“>”、“=”或“<”)。
(3)图丙是另取同种物质,在相同装置条件下进行第二次实验数据描绘的图象,对比乙、丙图象中AB和EF的数据可以得出:实验时,所取固体物质的质量,第二次大于第一次。你认为,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31.(2018•溧水区一模)小希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为了完成实验,除了甲图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2)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烧杯内水的温度为 ℃;
(3)小希完成实验后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说明水上方气压可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4)小希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32.(2018•建邺区模拟)在“探究冰熔化特点”实验中,小明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1)由图象可知,冰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10分钟处于 态。
(2)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内能。
四.解答题(共1小题)
33.(2019•南京一模)如图所示的是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1)该晶体的熔点是 ℃;
(2)该晶体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是 min;
(3)该晶体在B点的内能 A点的内能。(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018-2020年江苏物理中考各地区模拟考试试题分类(南京专版)(1)——物态变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答案】C
【解答】解:医护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和护目镜,护目镜常常会蒙上一层“雾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护目镜的内侧,液化过程放热。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答案】C
【解答】解:A、冰凌是由水遇冷凝固形成的冰块,此过程中放热,故A错误;
B、雾凇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B错误;
C、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C正确;
D、湿衣服变干是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此过程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C
【解答】解:
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A不符合题意;
B、河水成冰是凝固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樟脑丸逐渐变小,是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需要吸收热量,故C符合题意;
D、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C
【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正确;
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
m/s≈1.1m/s左右。故B正确;
C、酒精变干了,从液态吸收热量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
D、人体会辐射红外线,体温不同辐射的红外线强度不同,电子体温计就是利用红外线测量体温的。故D正确。
故选:C。
5.【答案】A
【解答】解: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故A正确;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放热,故B错误;
C、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故C错误;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放熱,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C
【解答】解:从冰箱中取出的可乐瓶,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到温度较低的瓶子放热凝结成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再过一段时间,小水滴吸热发生汽化,慢慢消失;
A、春天,冰雪消融的过程是熔化过程,是吸热的过程,和出现小水滴的过程吸放热情况不相同,故A错误;
B、夏天,绿叶上露珠的形成是液化过程,和小水滴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相同,故B错误;
C、秋天,雾的形成是液化与散去是汽化,和小水滴出现与消失,吸放热情况都相同,故C正确;
D、冬天,温度较低,可乐瓶上不容易观察到上述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D
【解答】解:A、树枝上的霜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
B、小草上的露,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河面上的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故C错误。
D、水面上的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A
【解答】解:①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②“白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③正在消融的冰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
④寒冬,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固态冰直接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
由分析可知,①②都是液化现象,③是熔化现象,④是升华现象。
故选:A。
9.【答案】A
【解答】解:A、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故A正确;
B、烧开水时壶嘴处的“白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寒冬,房间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这属于凝华现象,这些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故C错误;
D、清晨,附在草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1)由于冰熔化和水沸腾这两个实验,都需要对冰和水进行加热,所以,除需要用测量仪器计时器来记录时间外,还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2)由图BC段是冰熔化的过程,此过程中冰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B点的内能小于C点的内能;
(3)DE段是水沸腾过程,吸热温度不变,此时温度是98℃,即水的沸点是98℃,由于沸点与气压有关,由于此时水的沸点降低,所以此时的气压应该低于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温度计;小于;小于。
11.【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由图知:零刻度在液柱的上方,所以是零下,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示数是﹣3℃;
(2)读图可知,在熔化图象中物质的温度升高到0℃时,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即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
(3)晶体熔化的时候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图象中,物体在A点时具有的内能小于在B点时的内能。
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3;(2)晶体; 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3)小于。
三.实验探究题(共21小题)
12.【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安装实验器材,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分度值是1℃,液柱在零上,所以温度计示数是96℃;
(3)根据图乙可知,相同时间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即Q1=Q2,cm1△t1=cm2△t2,
;
(4)小王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如图丙所示,观察到碘锤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充满碘锤,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在此实验中,固态碘没有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原因是碘的熔点高于水的沸点;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96;(3)5:3;(4)升华;碘的熔点高于水的沸点。
1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顺序进行;
(2)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测温物质的沸点应高于100℃,酒精的沸点为78℃不能测量沸水的温度;
(3)①由图象可得结论: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②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质量越大,水升温越慢,需要加热时间长,故ma<mb;
③若ma=mc,吸收相同的热量,由图乙知,a的温度升高幅度大,由c
知,a的比热容较小,c的比热容较大。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酒精;(3)①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②<;③<。
14.【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A图中用酒精灯加热,由于火焰温度较高,会使冰熔化过程加快,来不及观察。B图中将试管放入空气中,当时室温保持18℃不变,会使冰的熔化过程加长,因此选择B图加热;
(2)冰雪中撒入盐后,降低了熔点,冰雪就会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开始熔化,可以使冰雪尽快地熔化,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冰,能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
(3)针对图象提供的信息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小的比热容大,三个冰块中比热容最大的是①;因此,快递螃蟹时,应该选择含盐量较小比热容较大的冰块。
故答案为:(1)B;(2)降低;低;(3)①;小。
1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探究“固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实验,都需要探究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需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用秒表记录时间。
(2)由图c知,温度计分度值为1℃,所以水的沸点是98℃;水的沸点低于100℃,所以实验室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3)冰化成水质量不变,但比热容发生了变化,所以同样受热情况下,由公式Q吸=cm△t可知,升高的温度△t与比热容成反比,因水的比热容大于冰的比热容,水升温慢,冰升温快,所以AB段比CD段倾斜度要大。
故答案为:(1)温度计;秒表;(2)98;低于;(3)水的比热容大于冰。
1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为了让冰与温度计充分接触,应该选用碎冰;
(2)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在0℃以下,示数为﹣4℃;
(3)因为同质量不同状态的水和冰比较,冰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根据Q=cm△t可知,其吸收相同的热时的温度变化快慢不同,水的温度上升较慢,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时间是AB的2倍,则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线CF比较符合实际。
由图可知,BC段为冰的熔化过程,在B点开始熔化,到C点结束,熔化过程经历了6min﹣2min=4min。
故答案为:(1)碎冰;(2)﹣4;(3)CF;4。
1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图甲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96℃。
A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B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2)由图象丙可知,在当时的条件下,水的温度达到98℃,不再升高,则水的沸点是98℃,B图象水的沸点不变,但加热时间变短,说明水量变少;因此若要得到图丙B的图线,减少水的质量即可;
(3)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西藏自治区海拔高,所以气压低,水的沸点较低,因此在南京和西藏同时做沸腾实验,这个温度在南京地区更高。
故答案为:(1)96;A;(2)98;减少水量;(3)吸收;南京。
18.【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故B正确;
(2)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数据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沸点是98℃,(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沸点升高;根据以上探究得到的结果我们煮食物时要想让汤汁尽快沸腾,最好选择后放盐;
故答案为:(1)B;(2)98,保持不变;(3)升高,后。
1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1)分析图象丙可知,AB段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BC段吸收热量,温度保持在80℃不变,CD段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则物质为晶体,BC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且熔点为80℃,所以图丙是乙实验数据描绘出的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因为图甲是“观察水沸腾现象”实验;
(2)因为图甲是“观察水沸腾现象”实验,图乙“探究某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两实验使用的酒精灯完全相同,相同时间放出热量相同,甲实验是水,乙实验是某物质,二者吸收热量不同。
(3)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加热20min后,被研究物质的温度不再升高,这是因为此时液体已经到达沸点,开始沸腾。
故答案为:(1)乙;(2)不相等;(3)水已经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
2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为了比较水吸收热量的多少,小明、小红所选水的质量是相等的,由图象乙知,小红和小明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小红加热的沸腾时的时间是小明加热到沸腾的2倍,根据吸热公式Q吸=cm(t﹣t0),所以Q1:Q2=1:2。
小明的实验水温变化量△t1=3℃,小红的实验水温变化量△t2=6℃,根据吸热公式Q吸=cm△t可知,m1=m2
(2)由b图可知,在第5min时,海波的温度达到其熔点,开始熔化;在第8min时,海波正处于熔化阶段,故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第10min后,由于海波与水的温度相同,海波不能继续吸热,所以海波的熔化将停止。
故答案为:(1)1:2;等于;(2)固液共存态;停止。
21.【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由表格中数据知,水从第4min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的温度是99℃;
(2)沸腾时水中冒出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后会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3)在实验中,还需要用秒表记录时间,所以除了需要温度计外,还需秒表。
故答案为:(1)99;(2)液化;(3)秒表。
22.【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图可知,温度在0℃以下,分度值为1℃,故温度计示数为﹣2℃;
(2)由乙图知,从第2分钟到5分钟,吸收热量,冰的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冰是晶体;
根据公式Q吸=cm△t可知,当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比热容c和升高的温度△t成反比。0~2min升温比5~10min快,是因为冰的比热容比水的小比热容小;
(3)丁图象中熔化较晚,熔化过程时间较长,说明冰质量较大(或“温水的温度较低”、“温水质量较小”)。
故答案为:(1)﹣2;(2)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3)冰的质量较大(或“温水的温度较低”、“温水质量较小”)
2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甲图中,酒精灯使用外焰加热,B的位置合适,需要调节A处,使温度计向上移动,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被测液体中,所以应适当将A处向上调整;
(2)由图乙可知,当水的温度到了98℃后就不再升高,说明此时水是沸腾的,沸点为98℃;水沸腾时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不变;
(3)水沸腾时,烧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杯口上方M处比N处出现的“白气”更浓,其原因是M处温度较低,水蒸气更易放热液化成小水滴。
故答案为:(1)A处向上;(2)98; 吸热,温度不变;(3)M处温度较低,水蒸气更易放热液化成小水滴。
24.【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线相平,否则读数错误。如下图:当俯视时,测量结果偏大;仰视时,测量结果偏小。
(2)由图象知,小明水的初温比小红水的初温高,所以水沸腾小明用的时间明显比小红用的时间要少,另外小明水的质量较小,也是造成小明用的时间明显比小红用的时间要少的原因之一,故选AC。
(3)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
因此丙图是沸腾前的现象,由图象乙可知,小明的实验从5min开始沸腾,小红的实验从11分钟开始沸腾,所以实验计时第7min,小红的还没有沸腾,故图丙所示情景是小红的;
故答案为:(1)大;(2)AC;(3)小红。
2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根据温度计的正确使用逐条分析得出操作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2)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的沸点,所以水的沸点是98℃。
(3)水吸收的热量Q=cm(t﹣t0)=4.2×103J(kg•℃)×0.2kg×(98℃﹣38℃)=50400J。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的底部;(2)98;(3)50400。
2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0℃;
(2)t2与t3相比,t2时刻吸收热量到达t3时刻,所以t3时刻杯内物体内能较大;
(3)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在0~t 1时间里升高的温度为△t1=20℃,在t5~t6时间里升高的温度为△t2=10℃,由Q=cm△t可知,当吸收的热量和质量都相同时,固态升高的温度是液态升高温度的2倍,所以固态时的比热容是液态时的
,则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
故答案为:
(1)0℃;(2)小于;熔化过程吸热内能增加;(3)小于。
2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图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此时所测的温度是36℃。
(2)(3)由图可见,该图象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海波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海波为晶体;晶体在凝固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
(4)图中,物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放出热量,内能减少,因此在M点时具有的内能大于在N点时的内能。
故答案为:(1)36;(2)放;不变;(3)晶体;(4)固液共存;大于。
28.【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
(2)晶体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所以物质在C点处物质的内能大于B点处物质的内能;
(3)因为Q=cm△t,所以c
,
因为AB段和CD段物质的质量m相同,由图象知,升高的温度相同,都是10℃,加热时间之比为1:2,所以吸收的热量之比为,从而计算得比热容之比为
,所以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小于CD段的比热容,即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
故答案为:(1)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2)大于;(3)该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
2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需继续加热,所以内能增加;
(2)热量只能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这说明能量的转移具有方向性;
(3)200g冰从﹣10℃到0℃吸收的热量(2min吸收的热量):Q吸=c冰m冰△t=2.1×103J/(kg•℃)×0.2kg×10℃=4.2×103J,冰在每个单位时间内从酒精灯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熔化阶段31分钟吸收的热量:Q吸′
4.2×103J=65100J。
故答案为:(1)不变;增大;(2)方向;(3)65100。
3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水浴法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均匀,使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较少,温度变化小,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从图象乙中可以得知,该物质在80℃时,吸热温度不再升高,故该物质的熔点是80℃;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所以物质在B点的内能小于在C点时的内能;
(3)由图象知第一次熔化所需时间比第二次的短,因此第二次质量大于第一次的质量。
故答案为:(1)较少;(2)80;<;(3)第一次熔化所需时间比第二次的短。
31.【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需要秒表计时,为了完成实验,除了甲图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秒表;
(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是零上,液柱上表面对准了90℃上面第7个小格处,读作97℃;
(3)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98℃,此时的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4)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与酒精灯的火焰的大小无关,故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
故答案为:
(1)秒表;(2)97;(3)99; 小于;(4)不可行。
32.【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
晶体熔化前是固态,熔化过程是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完成处于液态,第10min时,熔化完成,处于液态;
(2)晶体熔化的时候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故答案为:(1)晶体;液;(2)不变;增大。
四.解答题(共1小题)
3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图知,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为80℃,则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80℃。
(2)晶体从第8到第18分钟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熔化过程持续了18min﹣8min=10min。
(3)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熔化过程中物体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因此物体在B点时的吸收的热量大于A点时吸收的热量,因此该晶体在B点的内能大于A点的内能。
故答案为:(1)80;(2)10;(3)大于。
第四篇:15年2018中考物理核心考点物态变化
15年2018中考物理核心考点物态变化
时光飞逝,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6中考的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6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2016中考频道小编为大家编辑了15年2016中考物理核心考点,欢迎阅读!
15年2016中考物理核心考点: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2、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注意:
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
以上是由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整理的15年2016中考物理核心考点,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查字典物理网。
第五篇:中考物理辅导物态变化:热学常识
中考物理辅导物态变化:热学常识
中考物理辅导物态变化:热学常识
【资料16】生活中的热学常识
1、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玻璃杯破裂。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4、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5、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6、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锅内水蒸发变干,浪费燃料。正确方法是用大火把锅内水烧开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
7、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见“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