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水》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
1、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少:小看。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性贪而狠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第二篇:《秋水》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态度与情感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2.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对“游刃有余”成语的理解导人。
中国阅读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误读(板书“误读”这两个字)。那就是关于成语“游刃有余”(板书)的理解。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这个成语讲的是厨师宰牛因为熟悉了牛的骨骼结构,所以掌握了用刀的规律。人们都认为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便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这句话没错。但这不是庄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庄子是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想要告诉人们的是,现实世界是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一个人如何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活着呢?最好的方法,便是避开矛盾,绕过它,自己才能活得逍遥、自在。这是庄子的理想。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个最大的最完美的自由主义者。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2)古今异义词
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6)出自本文的成语
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组内讨论,分组承担问题,班级交流)①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篇课文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们什么? 点拨: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点拨: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点拨: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四、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第三篇:秋水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教学难点:河伯形象及意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形成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径(jìng)涘(sì)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两涘:两岸。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古:黄河
今:河流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3、特殊句式。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见,被。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4、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五、拓展延伸。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第四篇: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
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黄发锴
设计思想:
经过对《庄周家贫》和《惠子相梁》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庄子作品的艺术风格,了解了庄子的思想。通过对《秋水》的学习,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理解庄子思想的主观唯心主义特质。庄子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的这一思想,在《秋水》中有集中的体现。通过《秋水》的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思想,也要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庄子想象的奇幻,文笔的汪洋恣肆和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当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也是教学的重点。教材内容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性和相对性”的问题。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也与人生的境界有关。人生的境界或大或小,各不相同。从学识方面看,见闻狭窄,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只有小的境界;学富五车,有远见卓识的人才有大的境界。从德行方面看,只知道自扫门前雪而不能为他人着想的人只有小的境界,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人则有大的境界。人生在世,应该追求更大的境界,这就意味着必须超越诸多的人生局限。学习《秋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启发。
课文节选部分作为一课时内容,篇幅长短基本适中,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点拨,讲解,帮助学生突破,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准确把握文章体现的“宇宙无限论”的哲学思想;
4.认识和理解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
[能力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胸怀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1.理解“时、东、少、轻”等词类活用现象;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4.积累“望洋兴叹、大方之家”等成语。
五、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认识的变化过程。
3.认识和理解庄子的思想。
六、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3.探究拓展法。课余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
七、教学过程
(一)巧设导语:
同学们,有人说: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哲学家。也有人说,庄子是先秦时期,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庄周家贫》,体会了庄子的寓言讽刺艺术。今天,我们再通过学习《秋水》,来领略一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的高妙之处。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 .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稊米 尾闾泄之 ..
(三)课堂自主学习
1.学生分小组,根据课文注释完成下列问题:
①找出通假字及其本字。
②找出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理解。
③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2.教师通过多媒体订正以上知识点
①通假字
“泾” 同“坙”,水脉 泾流之大
“辩”同“辨”辨识 不辩牛马
“虚”同“墟”所居之处 拘于虚也
“大”同“太” 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卒”同“萃” 聚集 人卒九州
“豪”同“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②找出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理解。
A.名作动
面 名作动,面向 东面而视 B.名作状 时 名作状,按时 秋水时至
东 名作状,向东 顺流而东行
东 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 C.形作动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轻 形作意动,认为...轻 而轻伯夷之义者
穷 形作动,走到尽头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多 形作意动,认为...多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方寸乎见少 D.形作名
美 形作名,美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③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A.判断句
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B.省略句
顺流而东行(省略主语)东面而视(省略主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省略主语)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省略主语)C.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存乎见少
拘于虚也
笃于时也
束于教也 D.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 E.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 F.介词结构后置句
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学生听范读,同时出示多媒体画面:“秋水归海图”)
课堂讨论:
①课文涉及哪些写作对象?谁是主要描写对象?
明确:河伯、海神若。②河伯开始看到了什么景色?表情和感受怎样?
明确:不辩牛马;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追加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③河伯后来看到了什么景象?对此,他表情和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不见水端;望洋向若而叹。
追加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3.三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受。(指导学生,分角色读)
教师指导:
黄河的壮阔描写,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
“欣然”“尽”字,将河伯的飘飘然的态度,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稍慢。
河伯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的慨叹,也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
A.课堂讨论:两次对河伯的描写,有不同吗?第二次描写,多了什么类型的描写?
明确:有很大的不同。除了两次都有的表情描写外,第二次,多了“语言描写”。
追加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
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最后,发出慨叹。
B.课堂讨论:语言描写体现了河伯的哪些优点?
明确:谦虚,有自知之明,善于比较„„
C.合作探究:河伯明白自己的缺点之后,对海神若充满了钦佩之情。假如你是海神若,你会怎样回答河伯?
明确:答案可以有很多,最切合文意的可能有以下这些。
①有比较,才有鉴别。
②谦受益,满招损。
③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⑤大、小是相对的。
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⑦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⑧世界无限,而认知能力有限;
„„
以上这些都可以概括为:正确认识自己,客观看待他人(世界)。
教师再用原文中海神若的回答,来证明这个观点:(出示多媒体投影)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教师进行点拨,适时用多媒体投影出示关于庄子的简介:略。
D.课堂小结:
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我们还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网络知识时代,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4.借助板书,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八、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推动情节,推进认识。
通过学习这篇借事说理的寓言,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审视自我,放眼世界。可喜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突破了认识的瓶颈,对庄子寄予在寓言中的“宇宙无限论”的思想,初步有了感悟,并能从中得到教益。
第五篇:秋水教学设计(范文)
《庄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4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四、新课
(一)导入:
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个人是谁呢?---庄子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
(板书)秋水
(二)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宋国蒙人。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三)与庄子相关的典故
庖丁解牛
鱼乐之辩 击缶而歌
井底之蛙 无用之用
至人之箭 螳螂捕蝉
心无旁骛
(四)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勾画不认识的字词
2、查找工具书正音
(五)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
1、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七)研读课文
第一段思考讨论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④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⑤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寓意: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近乎勇
7、有比较才有鉴别 第二段: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教养)局限的道理。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别。思考:
全文以河伯和海神之间的对话行文。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不足?
明确: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思考:
1、《秋水》首段为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文章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有两个作用:
a、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b、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2、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尤其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对于说理文体而言,譬喻有何作用?
明确: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等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大海;再由大至小,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章运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
五、总结:《秋水》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它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