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培养翻译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学习本文对比的表现手法。教学目标: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4、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秋水”指秋天的洪水。《秋水》是《庄子》中的一个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该怎样去认识外物。课文仅选用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
2、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3、《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但《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无价值的。
对于个人人生,《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3.背景资料: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原文主要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中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的相对性的讨论,阐明事物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只有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万物才是齐一的,人的认识受时空的局限,只有认识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所以无论是事物自身,还是人的认识,都要因自然之道,“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4、学习生字: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泾(jīng).....
5、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课文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四、教师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课文。
2、庄子逸闻:庄子一生洁身自爱,始终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是惊世骇俗的哲学大家,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坛奇葩。曾经“庄周梦蝶”,他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差距。他与时人惠子有“安知鱼乐”的精彩辩论。相传,庄子妻子过世时,他鼓盆而歌。庄子的语言有汪洋恣肆的想象,缜密精微的哲理,生动细腻,挥洒自如,如“邯郸学步”“鹏程万里”等。
二、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2)、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3、词类活用:
(1)、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2)、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4、句式: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5、固定格式: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三、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以天下之美尽在己。”——此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开始的“骄傲自满”向“自叹不如”过渡。
3、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四、合作探究:
1、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2、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河神的那番感叹。
明确:成语“望洋兴叹”就出自此文,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河伯的望洋兴叹,表明了河伯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这点难能可贵。人难免犯错误(对自身的认识过高),贵在能够改正。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设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耻笑。
3、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明确: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4、你是怎么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明确: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人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就,积累多少知识,懂得多少道理,都不应骄傲自满,而应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情景之中来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五、教师小结;那经过秋水引领,认识到大海的浩渺而望洋兴叹的河伯让我们懂得“个人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地学习,要终身学习。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20、秋水
百川灌河、不辨牛马(黄河壮阔);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河伯心理); 行至北海、不见水端(感觉渺小);莫己若,少仲尼轻伯夷(自感惭愧)。
————贵自知、忌自满。
第二篇: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
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黄发锴
设计思想:
经过对《庄周家贫》和《惠子相梁》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庄子作品的艺术风格,了解了庄子的思想。通过对《秋水》的学习,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理解庄子思想的主观唯心主义特质。庄子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的这一思想,在《秋水》中有集中的体现。通过《秋水》的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思想,也要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庄子想象的奇幻,文笔的汪洋恣肆和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当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也是教学的重点。教材内容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性和相对性”的问题。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也与人生的境界有关。人生的境界或大或小,各不相同。从学识方面看,见闻狭窄,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只有小的境界;学富五车,有远见卓识的人才有大的境界。从德行方面看,只知道自扫门前雪而不能为他人着想的人只有小的境界,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人则有大的境界。人生在世,应该追求更大的境界,这就意味着必须超越诸多的人生局限。学习《秋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启发。
课文节选部分作为一课时内容,篇幅长短基本适中,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点拨,讲解,帮助学生突破,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准确把握文章体现的“宇宙无限论”的哲学思想;
4.认识和理解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
[能力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胸怀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1.理解“时、东、少、轻”等词类活用现象;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4.积累“望洋兴叹、大方之家”等成语。
五、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认识的变化过程。
3.认识和理解庄子的思想。
六、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3.探究拓展法。课余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
七、教学过程
(一)巧设导语:
同学们,有人说: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哲学家。也有人说,庄子是先秦时期,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庄周家贫》,体会了庄子的寓言讽刺艺术。今天,我们再通过学习《秋水》,来领略一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的高妙之处。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 .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稊米 尾闾泄之 ..
(三)课堂自主学习
1.学生分小组,根据课文注释完成下列问题:
①找出通假字及其本字。
②找出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理解。
③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2.教师通过多媒体订正以上知识点
①通假字
“泾” 同“坙”,水脉 泾流之大
“辩”同“辨”辨识 不辩牛马
“虚”同“墟”所居之处 拘于虚也
“大”同“太” 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卒”同“萃” 聚集 人卒九州
“豪”同“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②找出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理解。
A.名作动
面 名作动,面向 东面而视 B.名作状 时 名作状,按时 秋水时至
东 名作状,向东 顺流而东行
东 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 C.形作动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轻 形作意动,认为...轻 而轻伯夷之义者
穷 形作动,走到尽头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多 形作意动,认为...多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方寸乎见少 D.形作名
美 形作名,美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③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A.判断句
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B.省略句
顺流而东行(省略主语)东面而视(省略主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省略主语)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省略主语)C.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存乎见少
拘于虚也
笃于时也
束于教也 D.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 E.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 F.介词结构后置句
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学生听范读,同时出示多媒体画面:“秋水归海图”)
课堂讨论:
①课文涉及哪些写作对象?谁是主要描写对象?
明确:河伯、海神若。②河伯开始看到了什么景色?表情和感受怎样?
明确:不辩牛马;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追加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③河伯后来看到了什么景象?对此,他表情和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不见水端;望洋向若而叹。
追加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3.三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受。(指导学生,分角色读)
教师指导:
黄河的壮阔描写,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
“欣然”“尽”字,将河伯的飘飘然的态度,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稍慢。
河伯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的慨叹,也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
A.课堂讨论:两次对河伯的描写,有不同吗?第二次描写,多了什么类型的描写?
明确:有很大的不同。除了两次都有的表情描写外,第二次,多了“语言描写”。
追加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
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最后,发出慨叹。
B.课堂讨论:语言描写体现了河伯的哪些优点?
明确:谦虚,有自知之明,善于比较„„
C.合作探究:河伯明白自己的缺点之后,对海神若充满了钦佩之情。假如你是海神若,你会怎样回答河伯?
明确:答案可以有很多,最切合文意的可能有以下这些。
①有比较,才有鉴别。
②谦受益,满招损。
③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⑤大、小是相对的。
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⑦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⑧世界无限,而认知能力有限;
„„
以上这些都可以概括为:正确认识自己,客观看待他人(世界)。
教师再用原文中海神若的回答,来证明这个观点:(出示多媒体投影)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教师进行点拨,适时用多媒体投影出示关于庄子的简介:略。
D.课堂小结:
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我们还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网络知识时代,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4.借助板书,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八、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推动情节,推进认识。
通过学习这篇借事说理的寓言,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审视自我,放眼世界。可喜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突破了认识的瓶颈,对庄子寄予在寓言中的“宇宙无限论”的思想,初步有了感悟,并能从中得到教益。
第三篇:秋水教学设计(范文)
《庄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4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四、新课
(一)导入:
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个人是谁呢?---庄子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
(板书)秋水
(二)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宋国蒙人。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三)与庄子相关的典故
庖丁解牛
鱼乐之辩 击缶而歌
井底之蛙 无用之用
至人之箭 螳螂捕蝉
心无旁骛
(四)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勾画不认识的字词
2、查找工具书正音
(五)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
1、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七)研读课文
第一段思考讨论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④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⑤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寓意: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近乎勇
7、有比较才有鉴别 第二段: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教养)局限的道理。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别。思考:
全文以河伯和海神之间的对话行文。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不足?
明确: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思考:
1、《秋水》首段为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文章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有两个作用:
a、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b、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2、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尤其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对于说理文体而言,譬喻有何作用?
明确: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等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大海;再由大至小,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章运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
五、总结:《秋水》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它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
第四篇:秋水教学设计
1.课题 《秋水》 2.课型 精讲 3.辅助工具(1)教具(2)多媒体
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让形式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与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怎样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知道用于承认错误。5.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本堂课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6.学情分析 本文实际上讲了人应该谦虚,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以加深对认识自身不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7.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涘(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两涘:两岸。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见,被。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齐读课题
1、查字典读准音。
2、查工具书,理解意思。
3、读课文,提出不懂的地方。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第一大组读课文 思考
第二大组读课文 理解词义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思考并回答(因果)
第三大组读课文。
思考
完成练习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9.反馈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10.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第五篇:《秋水》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涘(sì)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