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秋水》最新教学设计和点评5篇

时间:2019-05-12 20:1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秋水》最新教学设计和点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秋水》最新教学设计和点评》。

第一篇:高一语文《秋水》最新教学设计和点评

高一语文《秋水》最新教学设计和点评

[设计意图]

《秋水》在教材中是作为《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专题中的自读课文出现的。因而,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研习课文,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

但作为古代经典,《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文章全部是有着相当的困难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执教者应着意引导学生在把握有关文言字词的理解的同时,努力呈现与文本相关的人文与掌故,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注意积累,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点评:设计意图准确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对教材本身的意图也把握得非常到位]

一、导语

从对“游刃有余”成语的理解导人。

中国阅读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误读(板书“误读”这两个字)。那就是关于成语“游刃有余”(板书)的理解。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这个成语讲的是厨师宰牛因为熟悉了牛的骨骼结构,所以掌握了用刀的规律。人们都认为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便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这句话没错。但这不是庄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庄子是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想要告诉人们的是,现实世界是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一个人如何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活着呢?最好的方法,便是避开矛盾,绕过它,自己才能活得逍遥、自在。这是庄子的理想。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个最大的最完美的自由主义者。

[点评:导入设计新颖别致,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误读”的引入,也非常深刻。由“游刃有余”引入到自由主义者,进而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对庄子的介绍。这种教学程序的设计,非常自然]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李怀宁在《忙里偷闲读庄子》一文中这样形容: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在这组排比句中,你比较喜欢庄子是哪一种个性的人?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点评:引李怀宁的散文,以及这里用的药店的比喻,在介绍作者环节上.正好对应了庄子的潇洒。“后院”一说,“安抚”之论,用语精当,可谓妙绝]

给大家讲几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与尧子齐名,世称“尧庄”,道家学派创始人,曾任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

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故事二: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故事三: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点评:作者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既注意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又注意到知识积累,以一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介绍庄子。这对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而言,实为难得]

教师总结,并具体介绍《庄子》一书。

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辩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阉,仪态万方”。

三、课文梳理

庄子是智慧的,《秋水》就注定是富有智慧的,学完《秋水》之后,我们肯定会聪明很多。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今天我们就要真切地认识一下这位让闻一多先生崇拜到发狂的庄子了。

看看学完这篇文章,你会不会为庄子而发狂呢?

[点评:这里再引名人评庄子的话,避免了与开头介绍的内容重复,同时又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1.教师先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师背诵《秋水》,学生勾划出一些生字词)

师生明确下列生字词为本文所要掌握的:

灌泾涘渚旋望洋少难殆

2.明确文章中的两个通假字:

①不辩牛马辩,通“辨”,辩,辨别。

②泾流之大泾,通“径”。

以“泾”提问:“直流的水波”究竟是怎样的“水波”?

明确:我们在学祖国山川颂的时候给大家看了黄河的图片。就是那种直流,浩荡奔涌,一泻千里的洪水。——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品味课文语言。

3.再读课文:学生集体诵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集体读一遍后,教师纠正读音句读。教师指导学生把庄子的神韵读出来,进行第二次集体诵读。

4.学习课文。

结合课前要求,将课文旁边列出的词语进行正确的注解。

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总结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等情况。

在此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庄子为我们描绘的壮阔的境界。

[点评:课文梳理的四个环节,充分注意到覆盖文章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注意到问题设计的梯度]

四、文本研习

提问: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主要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出示幻灯片中的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问题1: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

生答,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这其实是河伯看到自己的壮阔之后,飘飘然。

(板书:河百川灌河不辩牛马)

为什么会不辩牛马,这说明了什么?多远的距离才能使你不能分辨牛和马呀?

明确:这是说明黄河非常的雄伟开阔,(板书这两个词)所以我们的河伯欣然自喜就情有可原了,是不是就认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了。我们可不可以想一个成语来形容河伯的心理?(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这里只要学生回答出这样层面的成语都要给予肯定。

问题2:见到大海之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同样请你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板书: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边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认识到自己的简陋与渺小后,又为自己先前的浅薄而甚感惭愧,故而会望洋兴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问题3: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河伯只是感慨自己的可笑吗?要求学生集体把河伯自责的语句读一遍。

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请将河伯向海神若感慨的一段文字,口头翻译给同桌听。请大家注意“始吾弗信”。联系上文,这里说的“弗信”究竟“弗信”什么?(有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在现在的河伯看来,“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可不可以?现在看来是可以的。

[点评:文本研习的环节非常出色,既环环相扣,又一步一步引向到文章的本质。要求学生以原文作答,进一步体现了执教者的文本意识,同时,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掌握]

问题4:从下文河伯的“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一句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明确:“殆”是危险的意思。

明确:个人渺小,天地难穷。

这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教师启发学生找出更多更好的答案。譬如,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思考,(教师适当启发:上一学期,我们学的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为了帮助大家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也应该像山那样思考。再譬如,像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我们有时候被三峡的雄伟壮丽所折服,有时候三峡的险峻又让我们感到心惊肉跳,长江上的人都知道:“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点评:这里进一步体现新课程精神,同时,将文章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充分揭示了出来,点出了文章的功用与价值。这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现非常重要]

分解难点1:现在,我们看文中的河伯,当他面对浩淼无际的大海时,他感到了什么?

河伯在秋水到来时看到黄河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他惊叹欣喜,但他面对大海时他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可笑,从而说明天地难穷,宇宙无穷,以及个人的渺小。

这就是庄子首先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个人渺小,天地难穷。(板书)

分解难点2:河伯在感叹自己的渺小时,为什么又要说到孔子和伯夷呢?

河伯在慨叹宇宙的无限并进而联想到学海的无涯。正像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分解难点3:“至于子之门”,这个子是指谁?海神若。河伯和海神若是神的化身,其实他们身上也暗含着人的品质,我们还可以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考虑,想想这两个人身上,特别是河伯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看到“百川灌河”就“欣然自喜”的河伯是自大的,浅薄的,请同学们记住:任何时候,“自大”的同义语

都是“浅薄”。(自大由于无知)。

人都是有弱点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也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个井底之蛙,跳到了井台上,终于看到了天地之大。我们讲解铃仍需系铃人。人的错误的解决,也是得靠自己。特别是心灵上的错误。假如河伯不但夜郎自大,而且固步自封,那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永远不可能改变。那就真的“殆”矣。而此处,河伯已然不殆了。他善于反躬自省,富有自知之明。在这一点上,河伯是明智的,堪称智者。(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河伯已经无憾,并值得我们学习。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洗清了河伯的双眼,荡涤了他心中的尘埃。

这是不是又可以让我们想到一点: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果要发现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有比较才有鉴别)

庄子的文章历来是汪洋姿肆跌宕起伏的。它善于通过形而下(具体)的故事阐发形而上(抽象)的玄妙哲理,既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又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这是《庄子》散文最为人称赏之处。我们这篇文章,虽然是节选的《秋水》篇中的片断,但是,已经可以窥见庄子散文艺术之一斑了。

[点评:分解难点的设计非常巧妙而成功。在这环节中,非常含蓄地进行了人物分析,化有形为无形,富有极高的教学智慧]

五、拓展延伸

延伸环节一:采撷几篇精彩的庄子寓言,进一步体会庄子的文风与思想:

庄子故事1:战国时,齐王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e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

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庄子故事2: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邻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点评:拓展延伸这一教学环节,既使课堂视野开阔,也对学生进一步认识庄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延伸环节二:

用《庄子》里的成语接龙:

呆若木鸡;五十步笑百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井底之蛙;邯郸学步;害群之马;相濡以沫;君子之交淡若水;老死不相往来;栩栩如生……

[点评:成语接龙,注重积累]

延伸环节三:想像一下,海神若会怎样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翻译)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大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像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

教师总结:

读了海神若的话,我们更形象、也更理性地懂得了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的道理。在今后的人生里程中,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座山,同时要放开眼界,成为一座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的山。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秋水》全文洋溢着智慧。庄子这些思

想,让我们受益匪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找来《秋水》全文,读一读。(教师总结后,师生一齐背诵课文)

六、作业

完成学习评价手册。

[总评:这是一篇文化气息极为浓郁的教学案例。执教者化简为繁的教学艺术,准确而生动地诠释了庄子的本质内涵。

语言组织极富文采,教学内容富有厚重的文化气息,教学资料翔实而丰富,教学过程紧扣文本,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认知。

正是在这基础上,执教者方能做到视野开阔,手法多变,既用巧妙的方法呈现课文内容,又以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使课堂环环相扣而又波澜起伏,风生水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一个刚出道的青年教师,能有如此上乘结构,能在课堂之上如此驾驭教材,委实不易]

(点评人:中学语文教师、作家、评论家姜广平)

第二篇: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

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黄发锴

设计思想:

经过对《庄周家贫》和《惠子相梁》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庄子作品的艺术风格,了解了庄子的思想。通过对《秋水》的学习,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理解庄子思想的主观唯心主义特质。庄子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的这一思想,在《秋水》中有集中的体现。通过《秋水》的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思想,也要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庄子想象的奇幻,文笔的汪洋恣肆和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当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也是教学的重点。教材内容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性和相对性”的问题。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也与人生的境界有关。人生的境界或大或小,各不相同。从学识方面看,见闻狭窄,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只有小的境界;学富五车,有远见卓识的人才有大的境界。从德行方面看,只知道自扫门前雪而不能为他人着想的人只有小的境界,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人则有大的境界。人生在世,应该追求更大的境界,这就意味着必须超越诸多的人生局限。学习《秋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启发。

课文节选部分作为一课时内容,篇幅长短基本适中,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点拨,讲解,帮助学生突破,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准确把握文章体现的“宇宙无限论”的哲学思想;

4.认识和理解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

[能力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胸怀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1.理解“时、东、少、轻”等词类活用现象;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4.积累“望洋兴叹、大方之家”等成语。

五、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认识的变化过程。

3.认识和理解庄子的思想。

六、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3.探究拓展法。课余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

七、教学过程

(一)巧设导语:

同学们,有人说: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哲学家。也有人说,庄子是先秦时期,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庄周家贫》,体会了庄子的寓言讽刺艺术。今天,我们再通过学习《秋水》,来领略一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的高妙之处。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 .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稊米 尾闾泄之 ..

(三)课堂自主学习

1.学生分小组,根据课文注释完成下列问题:

①找出通假字及其本字。

②找出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理解。

③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2.教师通过多媒体订正以上知识点

①通假字

“泾” 同“坙”,水脉 泾流之大

“辩”同“辨”辨识 不辩牛马

“虚”同“墟”所居之处 拘于虚也

“大”同“太” 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卒”同“萃” 聚集 人卒九州

“豪”同“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②找出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理解。

A.名作动

面 名作动,面向 东面而视 B.名作状 时 名作状,按时 秋水时至

东 名作状,向东 顺流而东行

东 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 C.形作动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轻 形作意动,认为...轻 而轻伯夷之义者

穷 形作动,走到尽头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多 形作意动,认为...多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方寸乎见少 D.形作名

美 形作名,美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③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A.判断句

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B.省略句

顺流而东行(省略主语)东面而视(省略主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省略主语)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省略主语)C.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存乎见少

拘于虚也

笃于时也

束于教也 D.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 E.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 F.介词结构后置句

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学生听范读,同时出示多媒体画面:“秋水归海图”)

课堂讨论:

①课文涉及哪些写作对象?谁是主要描写对象?

明确:河伯、海神若。②河伯开始看到了什么景色?表情和感受怎样?

明确:不辩牛马;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追加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③河伯后来看到了什么景象?对此,他表情和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不见水端;望洋向若而叹。

追加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3.三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受。(指导学生,分角色读)

教师指导:

黄河的壮阔描写,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

“欣然”“尽”字,将河伯的飘飘然的态度,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稍慢。

河伯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的慨叹,也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

A.课堂讨论:两次对河伯的描写,有不同吗?第二次描写,多了什么类型的描写?

明确:有很大的不同。除了两次都有的表情描写外,第二次,多了“语言描写”。

追加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

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最后,发出慨叹。

B.课堂讨论:语言描写体现了河伯的哪些优点?

明确:谦虚,有自知之明,善于比较„„

C.合作探究:河伯明白自己的缺点之后,对海神若充满了钦佩之情。假如你是海神若,你会怎样回答河伯?

明确:答案可以有很多,最切合文意的可能有以下这些。

①有比较,才有鉴别。

②谦受益,满招损。

③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⑤大、小是相对的。

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⑦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⑧世界无限,而认知能力有限;

„„

以上这些都可以概括为:正确认识自己,客观看待他人(世界)。

教师再用原文中海神若的回答,来证明这个观点:(出示多媒体投影)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教师进行点拨,适时用多媒体投影出示关于庄子的简介:略。

D.课堂小结:

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我们还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网络知识时代,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4.借助板书,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八、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推动情节,推进认识。

通过学习这篇借事说理的寓言,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审视自我,放眼世界。可喜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突破了认识的瓶颈,对庄子寄予在寓言中的“宇宙无限论”的思想,初步有了感悟,并能从中得到教益。

第三篇:秋水教学设计(范文)

《庄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4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四、新课

(一)导入:

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个人是谁呢?---庄子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

(板书)秋水

(二)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宋国蒙人。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三)与庄子相关的典故

庖丁解牛

鱼乐之辩 击缶而歌

井底之蛙 无用之用

至人之箭 螳螂捕蝉

心无旁骛

(四)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勾画不认识的字词

2、查找工具书正音

(五)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

1、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七)研读课文

第一段思考讨论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④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⑤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寓意: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近乎勇

7、有比较才有鉴别 第二段: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教养)局限的道理。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别。思考:

全文以河伯和海神之间的对话行文。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不足?

明确: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思考:

1、《秋水》首段为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文章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有两个作用:

a、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b、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2、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尤其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对于说理文体而言,譬喻有何作用?

明确: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等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大海;再由大至小,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章运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

五、总结:《秋水》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它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

第四篇:秋水教学设计

1.课题 《秋水》 2.课型 精讲 3.辅助工具(1)教具(2)多媒体

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让形式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与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怎样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知道用于承认错误。5.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本堂课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6.学情分析 本文实际上讲了人应该谦虚,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以加深对认识自身不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7.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涘(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两涘:两岸。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见,被。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齐读课题

1、查字典读准音。

2、查工具书,理解意思。

3、读课文,提出不懂的地方。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第一大组读课文 思考

第二大组读课文 理解词义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思考并回答(因果)

第三大组读课文。

思考

完成练习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9.反馈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10.板书设计 秋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第五篇:《秋水》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涘(sì)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下载高一语文《秋水》最新教学设计和点评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秋水》最新教学设计和点评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水》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秋水》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培养翻译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学习本文对比的表现手法。教学目标: 3、理解和......

    秋水教学设计2五篇

    语文版教案系列:《秋水》 教学设计4 江苏省淮阴中学 赵静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

    《秋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秋水(节选)》教学设计(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组 沈诗荣(2010年9月15日“同济杯”) 【设计说明】 《秋水(节选)》一文节选自《庄子〃外篇〃秋水》,虽......

    《秋水》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的......

    秋水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

    高二语文秋水

    秋水(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

    《〈庄子 秋水〉三则》教学设计

    《〈庄子·秋水〉三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 欣赏《庄子》的幽默风趣,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 3 体味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

    《秋水》优质教学设计(五篇模版)

    《秋水》优质教学设计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