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时间:2021-01-30 12:4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第一篇:高一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高一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2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

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的难点】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

1、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⑴ 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⑵ 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⑶ 结合课下注释和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⑷ 理清全文脉络。

2、检查预习作业:

⑴ 按课前布置的作业,分小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推举代表发言,陈述本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最后内容。

⑵ 教师提问,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⑴ 作者生平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年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⑵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⑶ 《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见附录),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以上材料可投影或印发。)

⑷ 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三、阅读训练

1、播放《蜀道难》并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

2、齐读,跟着配乐的诗朗诵,全班齐读,以充分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3、自读,在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风格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行文脉络。

四、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

提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提问: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求惟一,有理即可)。

教师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诗,背诵第一段。

2、阅读全诗,弄清每句诗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情况。

2、进行鉴赏式阅读,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全诗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在诗中,作者写山川自然,不是冷静客观的描摹刻画,而是以奇幻的想像与极度的夸张,从表达主观感受、强烈的反应中去显现蜀道慑人心魄的奇险之势。诗人的想像,出入古今,如大河奔流;所有的想像与夸张都临近或逾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上是超现实的。由此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地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其中又间以诗人的感叹、惊呼、反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如同乐曲的主旋律,一唱三叹,反复出现于其间,构成了强烈的节奏。这样,这首诗便不仅充分显示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诗人激情的跌宕,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灵魂的飞动和广阔的胸襟。那么,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我们将逐句研讨。

二、检查背诵

1、指名让个别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诵中的字音错误和音节错误(重点语句的音节和感情的变化见教参“诵读提示”)。

2、齐读全文,体会感情基调,为具体分析打好基础。

三、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四、归纳全文的结构并板书

可让学生先捋清全文的思路、每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明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领会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高一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即唐玄宗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 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 , 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读书漫游(42 岁以前 ,701-742)(2)长安三年(42-44岁,742-744)(3)再度漫游(44-55岁,745-755)(4)身经战乱(55-62岁,755-762)。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夜宿山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如课文注解(1)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 “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4、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5、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6、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自由朗读

⑶集体朗读

7、翻译课文。

(1)学生根据注解自行翻译,记下疑难之处。

(2)教师点拨重难点字、词、句。

8、归纳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二、品读课文

1、李白能开篇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声夺人,那么蜀道到底有何难呢?

读第一段,请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在你我面前。(可以从:传神的词语、表现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点评。)

(给出一个赏析范例)

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前一句运用绝妙的夸张,“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行人出没在星宿之间,山高之状就显现出来,更让人感觉行走的艰难。后一句中通过“抚膺”“长叹”的动作表现出行人的心惊胆战,以及无法继续前行时无助的叹息之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描写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足见其与世隔绝之久;“地崩山摧壮士死”更见辟路之难;终于“天梯石栈相钩连”。世上本没有路,开辟出来了,也便有了路。路有了,可是这路好走吗?神龙至此仍要回转,善飞援之“黄鹤”“猿猱”面对奇绝之蜀道尚且不得过,就反衬人行之更难。

又以“萦岩峦”山之高危,“扪参历井”“抚膺坐长叹”人之无助的神态、动作,正面慨叹。如此行道能不难乎?这一切不仅让行人无助,让我们读者也不禁胆战心惊。

让我们在惊心动魄中再读第一自然段,再一次感受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奇妙的笔法。熟读成诵。

(梳理出:隔绝之久--辟路之难--奇绝难行--抚膺叹难)

2、第一段中蜀道之难已至极点,诗人还能怎样写难,你对诗人下文的描写又会有怎样的惊叹呢?

请大家跟着老师读这一段(师大声读,生低声跟读)

通过读,我们初步感受了这一段的描写侧重于意境的营造,请你从语言、手法、意境等角度,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的赏析,然后交流。

(学生品读、鉴赏、交流)

--诗人忧君入蜀,更因深山绝境中有如此之景:一“悲”一“号”,一“啼”一“愁”,于是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凄厉鸟声,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把人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境界,诗人忍不住询问友人何日归还。

“连峰”“枯松”之静,“飞湍”“瀑流”之动相互映衬,雄伟壮阔的群峰,绝壁倒挂的枯松,击崖震响的水石,万壑雷鸣的音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令人闻之色变。这排山倒海的力量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不由生畏。至此对蜀道之难的真切骇人的描写似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诗人不由质问--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以蜀人口吻劝阻“西游”之人不要来蜀地。

在悲凄中变色,在震响中生畏,让我们再审视这畏途,审读诗人用语之神妙,诗歌意境之奇也尽显眼前。

再读,背诵该段。

3、风光变换,险象环生,在这样惊险的氛围中,我们随诗人的思绪飞往剑阁,生读其地势险要的句子。

这段由地势之险、战祸之烈,忧安居之难,忧朋友之行,劝诫友人早回家,忧国事之艰。

三、鉴赏本诗。

1、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2、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恐--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探讨文章的艺术风格。

1、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

2、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3、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

五、再次诵读全诗。

六、作业:课外背诵并默写本诗。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蜀道难》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蜀道难》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蜀道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至背诵整首诗;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2.能力目标:能掌握一定的诵读方法;通过范读、诵读、说读,能感知李白雄浑、豪放的诗风;通过品读、精读等品评赏鉴,把握诗歌意境和掌握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通过不同的“读”,知人论“诗”,准确把握诗人风格、情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旷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诵读,品味太白诗风;重鉴赏,探究“蜀道”文韵。

【难点】诗歌内容鉴赏的深度和诗歌情感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说读、品读、精读法、点拨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3.多媒体影音

【教学设想】

“读”为主,贯穿全文;“奇”字破,探究文本;“法”提升,归结课文。

读:用“听读、范读、诵读”指导学生朗读,待学生初步掌握诗歌内容后,展开“说读、精读、品读”,深入品评赏鉴典型诗句,进而感受诗歌意蕴。

奇:探究诗歌如何体现“奇”字的,抓住“奇景、奇语、奇调、奇情”分四个方面探究“奇”。

法:即重要知识点清单。用微型讲座给文本中的诗歌鉴赏技巧进行知识归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重温最“美”古诗词——唤醒心中诗意(温故)

悠悠古风韵,浓浓一世情。

听歌曲《读唐诗》或《诗仙李白》(二选一),从歌词中寻找、温故化用的诗句。回忆背诵熟知的诗句。

《诗仙李白》歌词:

直挂云帆,长风破浪,笑吟两岸青山,早发白帝城,暮登黄鹤楼。

春风得意把酒尽欢,持一卷诗书漫步云端。仰天长叹轻吟蜀道难,行遍江南春又踏塞北雪。举杯邀明月,诗章万古传。

导入:李白,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他眼里的庐山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眼里的天姥山,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仙,当朋友要离开时,也动情的送出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诗仙,再一次浸润我们渴求美的心灵,一起神游乐府诗《蜀道难》。

二.沐浴最“古”太白风——追随诗仙神游(读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1.读文勾其要,风格在我心,旋律了于胸。

【明确】李白诗风:雄浑、豪放 本诗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教师朗读指导。以主旋律和第一段为例。(分组、分角色、抽人读。)

3.炼读蜀道难中的“难”字。问绕文本解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明确】一字三词

蜀道难就难在“险”字:高险(蜀道来历)、惊险(景物凄清)、凶险(剑阁险要)。

三.走进最“奇”蜀山水——探究蜀道文韵(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围绕“奇”字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文本。探诗歌主旨、景情关系、鉴赏技巧。

(一)让学生说出并简要鉴赏喜欢的句子。精读意蕴深厚句。

(二)可从四个方面探究:

1.主旋律之“奇”(奇调)

2.诗风之“奇”(奇语)

3.写景之“奇”(奇景)

4.情感之“奇”(奇情)

(三)水到渠成:

1.“奇景奇语发奇调,千古奇诗耐思量。”

2.诗歌鉴赏:抓“景情”关系,懂一些技巧。

四.点睛最“实”微讲座——聚合文本精髓(归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聚合提升,知识清单。此环节开设微型讲座,对诗歌鉴赏技巧进行知识归类。

微型讲座1:警句——让诗文生辉(主旨句、哲理句等)

微型讲座2:修辞——令描写耀眼(反问、反复、夸张等)

微型讲座3:用典——以传情达意(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子规哀啼等传说、神话)

微型讲座4:意象——载诗人情思(子规、猿猱等)

五.悟出最“深”小智慧——激起心灵共鸣(思得)

诗文千古事,观感在我心。

小组展示:

1.一句话点评学此诗所得。2.在草稿纸上写出熟知的两句诗(除主旋律外)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品鉴李白其他诗文或观看《唐之韵》。

六.结束语

于齐声朗读中结束全文。

伴奏音乐:歌曲《诗仙李白》或歌曲《蜀道难》

结束语:“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以浪漫的笔触、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上的重重艰险,讲述了蜀道开凿的历史故事。这诗让历史险奇秦蜀道闻名天下,这诗让李白赢得谪仙人的美誉。

感谢山水激发了灵感,感谢盛唐孕育了李白,感谢李白笔墨晕染情丝,激活了我们的赏美之心,感谢同学们激活了今天的课堂。

第三篇:蜀道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高一年级)

《蜀道难》 教学设计

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 李大盈

★学生课前导学活动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读准本诗的字音、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探究豪放飘逸的风格、复杂的情感、深远的主旨,鉴赏想象、夸张等艺术特色,创新概括全诗内容;

3.情感培养目标: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培养与文本、文人、文化的亲近之情,激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学习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一咏三叹、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和主旨;

3.鉴赏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体会李白豪放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学习难点:

1.在诵读中体味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和其作品奇伟至绝的艺术魅力; 2.探究本课的情感和主旨。

【学习方法】

1、朗诵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知识链接】 1.一代诗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李白自青年时,仗剑漫游全国各地,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召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藳人。”李白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安史之乱发生时,被牵累,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故。李白的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我国诗坛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2.题目解析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乐府旧题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旧题,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李白的作品,以乐府和歌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性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乐府和歌行,在诗的形式上,原无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目,就属于乐府诗,如果自己制造题目,不谱入任何曲调,就属于歌行体诗。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蜀道难》形式上的创新:一是句式创新。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而《蜀道难》句式以七言为主,兼具四言、五言、九言等杂言,形式自由,错落有致,舒卷自如,有利于情感抒发。二是一咏三叹(情感强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三次出现,反复咏叹起到强调作用,使诗歌情感不断加深。这种语言风格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

3.与“乐府诗”相关的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4.关于写作背景的研究

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一年至天宝三年)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当时,李白仕途受阻准备离京之际,好友陆调设宴为他饯行。在宴席上李白与陆调的同乡好友王炎相识。王炎也因久居长安,无所遇合,准备到蜀中漫游,寻求官职,便请李白写诗留作纪念),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此时的李白渴望建功立业,可是面对纵情声色的唐玄宗,他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个御用文人而已,并且预想到了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实现理想的艰难。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感情在《蜀道难》中有所表现。

5.关于写作主旨的研究

对《蜀道难》的主旨,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

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

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丁.此诗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开元、天宝年间,人们都说锦城之乐,而不知路途之险、异地之凶。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初唐以来,南蛮等少数民族与蜀地将领勾结判乱,李白写此诗告诫统治者,谨防外族的进攻。不久就发生了安史之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李白稍后的著名诗人姚合写过一首诗《送李余及第归蜀》:“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可作重要参考。【自学过程】完成“课前导入练习”

★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联想、想象、夸张、复沓等;

2.初步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 3.培养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激发丰富想象,鼓励多元联想,倡导大胆表达,引导学生体景悟情,把握作品主旨; 3.通过诵读、质疑、研讨、评价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诗人奔放的感情和恢宏的气势; 2.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3.培养学生与文本、文人、文化的亲近之情,激发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在诗歌学习上,高一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高一学生已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也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在文意理解上没有多少困难,只是对他们来说,还停留在机械识记和浅层理解的层面,有必要以学习《蜀道难》为契机,让学生加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蜀道难》中了解盛唐气象,体味李白的豪放风格,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审美情境,进而提高诗歌的鉴赏、评价、探究能力,培养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高一学生在思想上逐渐走向成熟,在诗歌的理解上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但在表达上却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高声诵读、勇于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加之《蜀道难》属于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想借此消解诗歌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而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由表及里,表理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诗人“奇之又奇”的绝妙艺术。

四、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一咏三叹、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放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鉴赏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体会李白豪放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体味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和其作品奇伟至绝的艺术魅力; 2.探究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情感主旨的表达。

五、教学方法

(一)朗读法

(二)点拨法

(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四)多媒体影音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情境激发

中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唐人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他自己也说“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可见,此人雄神伟俊,气宇非凡,自有一股飘飘仙气。同样这位仙人的作品自然不同凡响。当老诗人贺知章在长安第一次看到李白写的《蜀道难》时,便大叹一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清代的《川蜀诗话》这样评价《蜀道难》,“奇之又奇,奇之又奇也!太白蜀道语绝,是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PPT展示关键词)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这篇“奇之又奇”的诗歌——《蜀道难》【板书】

下面先欣赏有关蜀道的图片。(PPT展示蜀道图片)

好,再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声音,穿越时空隧道,去感悟诗仙的奇文华章。活动2 初读——感悟整体

1、教师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2、学生分组朗诵,整体感知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3、学生初读体会,分享体会成果。

【师生互动】——探究诗歌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PT)

这种豪放飘逸的风格,是用主旋律来呈现的。请大家标划出显示全诗主旋律的三处句子,然后诵读、探究一下它们之间表达的不同情感。

(学生深情诵读、品读、展示,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提示指导】

第一处: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PT展示)

(这两句诗放在开头,犹如排空而来,劈空而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强调的是蜀道之高,表现出惊异与赞叹,读时要有气势,全句音调高亢。“噫吁嚱”,三个惊异感叹词,目的是为了加重语气,读时要高、缓、长;“危”即是高的意思,重读“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难于上青天”声音应该扬起来,但要让它短促收势,响彻云霄。)

高【板书】

第二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PPT)(这一句强调的是蜀道之险,应读出“害怕”“恐惧”之感,全句语速可以放慢一些,读出一种花容失色的情态。“凋朱颜”三字要深沉缓读,一字一顿,停而不断,音调渐低,以颤音读出。)

空、险【板书】

第三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PPT)

(这一句强调的是蜀道之凶。剑阁蜀道,战祸频繁,社会混乱,应读出“无可奈何”的叹息感。“侧身西望”蕴含着诗人的担心和恐惧,“长咨嗟”是长叹息的意思。看来,诗歌到了最后是积聚了复杂的情感,化作了一句长长的叹息。既然是“长叹息”,在读的时候要拖长一些、缓慢一些、低沉一些。)

凶(乱)【板书】

【师生齐读三个主旋律句子】

活动3 精读——探究意境风格

“蜀道”到底“难”在哪儿?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突出了“蜀道之难”?李白又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现蜀道难的?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每一节的重点内容,找出你认为比较精彩的句子,组内同学之间先交流一下。可以描绘诗句表现的画面和意境;也可以结合手法、炼字,来说一说诗句好在哪里;还可以结合诗句,谈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体验。(PPT)

第一节 【师生互动】

【提示】突出蜀道之高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之久之奇。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句运用神话传说极言秦蜀两地隔绝之久,无路可通;“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两句运用奇特想象、夸张叙说蜀道无人能攀越。最后两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再次运用神话传说,渲染蜀道来历之奇——五丁开山,惊天动地。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诵读指导】 蜀道历史悠久,开始应当读得轻而平缓。“峨嵋巅”可以高亢点。“地崩山摧壮士死”当读快速、顿读,读出悲壮意味。“天梯石栈相钩连”当读得慢而悠长。

【师生活动】齐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前两句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后两句是非常工整的对偶句,用黄鹤飞和猿猱攀缘之难来突显蜀道山峰的险峻。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可蜀道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这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前两句在读时要有气势,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词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尚”“愁”二字要拖长音读。用心体会山峰的险绝,高危,读出诗境来。

【师生活动】齐读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几句诗近似镜头特写,形象描写了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凸显蜀道的曲折盘旋,以及山的高危。作者用了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后两句的诗境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颇为相似。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这几句诗相较于前几句,读的要更加缓慢,同时突出重音“何”

“萦”“ 坐”几个字,读出惆怅感和惊异感。“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师生活动】齐读 【小结】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第二节【师生互动】 【提示】突出了蜀道之险

1.“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不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师生活动】齐读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几句诗的意境和前面稍有不同,总体看,它从蜀道的环境入手,营造了一中悲凉、阴森的氛围,鸟儿悲鸣,杜鹃啼血,愁满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深入探究:“雄飞雌从绕林间”展现了鸟的什么心境?有人认为是欢乐?以乐景写哀情,你同意吗?】

连常住林中的鸟儿在这样的环境中都缺乏安全感,不敢失伴独行,何况是人呢?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这几句诗在读时要注意情绪上稍作改变,将愁绪融入诗中,读出悲凉的意境。节奏要缓慢,“号”“啼”要重音读,“愁空山”三字要顿读,读时做到停而不断,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师生活动】齐读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四句话选取了山峰、枯树、飞瀑、转石四个意象,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 这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师生活动】齐读

[小结]山之高,水之急,林之寂,峰之险,其气象之宏伟,变化之神速,确非他人之可及。

第三节 【师生互动】

[提示] 突出蜀道之凶(战祸之烈)

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一夫当关,万夫莫”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蜀地的凶险、混乱。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师生活动】齐读

2.“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句式对仗工整,且为互文句,朗朗上口,掷地有声。四字短语,急促有力,体现了蜀道的凶险、不安定,读来让人毛骨悚然。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此四句读时要与前面的诗句读法有所不同,四字短语在读时要紧凑有力,要读出急促感、压迫感、危机感。需格外注意,末句“杀人如麻”读来要速度略放缓,且要顿读,“杀”字要拖长音。

【师生活动】齐读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环境如此的险恶,让人感觉到畏惧可怖。活动4、赏读——探究《蜀道难》写作意图

全篇大部分内容描写了蜀道的环境,那么作为一首送别诗,文中也有一些直接表达送别意图的句子。请大家围绕这些句子,探究下面几个问题:

1.请找出直接表达送别意图的句子,看看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意愿。2.就其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它与一般的送别诗句相比,有什么奇妙之处?

3.除了表达对友人的送别意图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更深的寓意和弦外之音?请结合全文内容、时代背景、诗人经历等方面讨论探究一下。

(PPT)

【师生互动】提示:探究写作意图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课文中的注释、内容,二是时代背景(包括时代大背景和具体写作的客观场景和作者的个人心境)。

课文中的注释:注释①“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可见是一首送别诗,是李白为了送别一位即将入蜀的朋友而创作的诗歌。

课文诗句: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还没走,就问什么时候回来 【劝阻、担心】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你来蜀地干什么呀?

【责怪、劝阻、担心】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不如早点回家吧 【劝还、担心】

询问、嗔怪、劝阻中饱含担心。

时代背景:唐初,南蛮少数民族与叛臣勾结经常造反。后来的安史之乱即为明证。

作者状况:此时的李白渴望建功立业,可是面对纵情声色的唐玄宗,他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个御用文人而已,并且预想到了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实现理想的艰难。这种感情隐含在《蜀道难》中,尽管诗句中没有直接呈现。

表达句式的奇妙:一般的送别诗表达的是依恋、思念、祝福——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

但《蜀道难》重点表达的是却是另一种意思——对友人的劝阻:从句式上看,第一句关键词是“不可攀”;第二句关键词是“胡为乎来哉?”,用蜀地人的语气表示强化此地艰险,用否定句表示就是“不可来”;第三句关键词是“不如早还家”,可以概括为“不如还”。三句送别话,三个否定句——“不可攀”“不可来”“不如还”,目的是在劝阻中再次强调“蜀道之难”。

写作意图: 【板书】

1.对友人——深情劝阻、担心 2.对统治者——警告、劝诫 3.对国家——担忧

4.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小结:全文运用夸张、传说、想象等手法,描写了蜀道的高、险、凶,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心、劝阻,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担忧,对统治者的告诫,对自己功业难成的悲愤和无奈。

活动5、展示——总结全文、成果共享

依据自己对本诗主旨的理解,尝试用以下方式对《蜀道难》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形成文字,然后在组内、全班交流。(PPT)

【写作形式】1.对联形式; 2.诗句形式; 3.排比句形式

【示例】 1.对联形式:

送 别

(一)登天难登天难登天何如攀登蜀道难 蜀道难蜀道难攀登蜀道何如送友难

送 别

(二)别友难别友难别友莫如见友难 见友难见友难见友莫如劝友难

2.诗句形式:

送 别

(一)蜀道青天蜀更难,山高路陡愁攀援。藩镇奸佞如虎蛇,问君何苦去涉险。

天净沙 ·送别

(二)连峰蜀道天梯 鹤猿飞瀑青泥

鸟绕悲号壁立

豺狼难避

送别人在嗟息

3.排比句形式:

蜀道之路高不可攀:它是六龙回日的高标,它是黄鹤止步的界限,它是猿猱愁攀的高山。

【成果展示】(PPT)

■学生习作

送 别

高一 9班 黄 正

朝坐青崖白露寒,遥望蜀道何盘盘。

五丁开山感天地,六龙回日不可言。

试问君心作何苦,狼豺虎蛇去涉险。

锦城虽好难长侍,不如早日归长安。

送 别

高一 9班 靳淑琪

蜀山路不平,绝鸟阻人烟,险!险!险!

山川道路崎,嶂云隔船帆,难!难!难!

菩萨蛮﹒送别

高一 9班 刘 姝

欲度乘风八万里,扶摇直上九重天。蜀道掩碧落,唯见山外山。山东云舒卷,山西烟霞连。君知蜀道难,望君早归还。

■老师下水诗作

江城子·送别

蜀道之难上青天,鬼门关,翻越难。地崩山摧,五丁开蜀山。黄鹤猿猱不得过,六龙阻,逆波漩。

悲鸟子规愁空山。心胆寒,凋朱颜。枯松飞流,转石喧云天。剑阁峥嵘多狼虎,侧身看,怅嗟难。

活动6、作业

1.反复阅读《蜀道难》,进一步品鉴诗歌,熟读成诵。

2.读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说说它与李白《蜀道难》的写作重点和

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阳章烟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冲江雾行,夜枕江涛眠。

蛟蜃作怪变,时时攀船舷。

鱼龙吐火焰,往往出波间。

故为相恐怖,倏忽千万端。

道在安可劫,处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万钱,自清西南来,此行非竄迁。

蜀山险可升,蜀道高可缘。

上无岚气蒸,下无波涛翻。

步觉阁道稳,身履剑门安。

惟怀史部节,不知蜀道难。

第四篇:《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凫猱扪膺巉嵬

2.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第五篇: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中国,一个人只要能背几首古诗,其中便笃定有一两首是李白的,李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知道哪些李白的故事?

“铁杵磨成针”,因喝醉酒捞月亮而死。

传说李白出生时也带有一股仙气,据说,李白的母亲在生他的前一天晚上梦见了太白星(启明星),所以就给他起名李白,字太白。

号“诗仙”。介绍“谪仙人”的典故。而让贺知章脱口而出“谪仙人”的就是这首《蜀道难》。《蜀道难》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蜀道难》。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清廉乡。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看来,他的家庭可能原是一个富商。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总的说来,受纵横家及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

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结识了不少名人,写了不少诗文。据传他初到长安时,贺知章一见,惊叹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因而誉满京师。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等的荐举,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不过翰林毕竟是个号称“清秘”而不预实权的职位。时值玄宗后期,老迈而昏聩的玄宗,不过利用李白的敏捷诗才,为他写点行乐词章,并不加以重用。在李白看来,他“大济苍生”的愿望,当然无法实现。他既不安于充当侍臣,又受到同僚中人的谗毁,仅在宫廷里待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在这一时期里,由于接近了帝王权贵,观察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及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使李白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一些抨击现实的诗篇,大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离长安以后,李白便长期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安史乱后,他本想隐居庐山,却被永王璘邀请参加了幕府。至德二年(757),永王违背肃宗的命令东巡,被肃宗击败。李白受牵连坐罪,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62岁时,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二、指导诵读 l.范读,学生注意重音、停顿。

诵读是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认真诵读,反复诵读,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风格,理解诗歌的内容

诗歌风格是多样的:

2.自由读,初步感知诗歌的主体风格

指导:王维、盂浩然、陶渊明的诗可以小声读甚至默读,但李白的诗必须放声读,下面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情把握,放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3.个别读

指导:以第一句为例指导重读。

首句是感叹句,所有感叹词都是强调的成分,按理来说应该重读。而整个一句话是渲染蜀道“高”,突出“难”,所以“危”和“高” “难”也是强调的成分,按理来说也应该重读。如果全句都重读,又不能起到强调哪一个词的作用,而且也不符合汉语发音习惯。这时,我们拟借助另一种强调方式:拉长语音。象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一段中“轻轻地” 三个字反复出现是作者的强调所在,但若重读,又不符合“轻轻地”意境,只能用拉长语音来强调,轻——轻—— 地。所以,整个第一句可以这样读:“危”和“高” “难”重读,乎…哉”拉长语音。噫吁嚱,危乎——高哉——!——危该怎么理解?

4.齐读

指导:注意重音、节奏,并读出气势。

三、梳理全文,理清思路

师:通过我们的诵读知道,全诗主旨句是什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仅出现在开头吗?

生:开头、中间、结尾都有

师:每一节都出现主旨句,也就是每一节都点题,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生:不是,每一节都有侧重点。

师:题目是“蜀道难”,每节各强调蜀道难在何处? 注意找关键词。生:第一节,强调高 第二节,强调险 第三节,强调战祸之乱

四、名句赏析

同学们再读本诗,边阅读边思考边品味,找出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

五、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 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首乐府诗,虽然没有了乐律可依,但音韵流畅激扬,节奏回环往复,情感逐次升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雄放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友人,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六、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参考答案:

在第一段中,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开国的遥想,有对“五丁开山”的叙述,有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此外,还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由于想象丰富和写法独特,就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知人论世”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出生地有两说,一为生于蜀,一为生于碎叶,但都认为(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是他的故里。李白少年时代正当“开元之治”前期,欣欣向荣的时代影响了少年的李白。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仗剑远游。他胸怀大志,决心将其文才武艺献给大唐王朝,梦想平步青云,“申管晏之志,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济苍生,安社稷。当朝廷征入朝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从此李白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浪迹天涯,纵情山水。虽然历尽坎坷,屡遭打击,而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未曾消歇。他虽然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却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大批璀璨的异宝奇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写了一系列宣泻志不得酬的作品,愤慨和不平,悲怒和超然,构成了一组交响曲,令人产生共鸣,受到震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催下了古今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悲伤泪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激发了多少受挫者的奋斗之志。可以说,李白的诗,老少咸宜,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甚至可以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我们通过蜀道难的学习应该明白一条:诗人内心中那种“济苍生”的鹏鸟振翮之志使他一次又一次踏上像蜀道一样的人生旅途,使他在这条充满荆棘崎岖坎坷艰险的“蜀道”上不断攀援。在天才李白面前,一切庸碌无为,一切的怨天艾人是多么的可笑,人生只有永远进取,向上。

是啊,“蜀道”虽难,总有攀缘之人,别管来途去路多么坎坷,只要我们坚持理想,积极进取,努力拼搏,那么,它与平坦大道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一些精彩罢了!所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我们就在蜀道云海里扬起帆; 让我们的生命之河因这高峻险阻激荡了再激荡,响亮了再响亮,璀璨了再璀璨,绚烂了再绚烂,辉煌了再辉煌,攀缘了再攀缘!

师:找出文中你所喜欢的句子

生:“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想象丰富,仅用十几个字就把“五丁开山”的民间传说得以形象的再现。

生:“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两句中“悲鸟”“子规”这两个意象用得很好,意象本身就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尤其是“子规”更是如此。

师:“子规”是哪一种鸟? 生:杜鹃

师:一提到杜鹃,你脑海中马上会闪现出哪一个词?

生:杜鹃啼血。

师:是啊,中国文人从古到今都有一个“杜鹃情结”,在这个小小的精灵身上凝结着多少文人的凄凉不得意之情。

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让我想起老师曾给我讲过的杜甫当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杜甫参加科举时,当年竟无一个中举,主考官李林甫还对皇帝美其名日“野无遗贤”。我觉得用这个故事来解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恰当不过了。

师:怎么没有人喜欢第一句呢?“噫吁嚱,危乎高哉!” 连用叠加妙用了三个感叹词,作者还不尽兴,又用两个形容词带出两个感叹词,极力渲染“高”,突出“难”。每一位诗人都有代表其风格的句子,如李清照,如果没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果没有“人比黄花瘦”她就不能成其为李清照。如苏轼,如果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就不能成其为苏轼。如柳永,如果没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就不能成其为柳永。如杜甫,如果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没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不能成其为杜甫。那么我们的李白呢?如果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果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果没有“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们的李白也就不能成其为李白。

五、寓意寻真

师: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了不少赞美祖国大好山的诗歌,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表达对祖国河山的一种热爱之情,那么《蜀道难》是不是像“阅读提示”中所说也表达一种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生:好像不是。

师: 对于这首诗的寓意,今人大约有三种观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送友人入蜀

3.“仕途坎坷”说 你认为哪一种最有可能?

生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因为李白生长在蜀地,他歌颂蜀地的风景,纯粹是表达一种热爱之情。

生2:“送友人入蜀”。我曾在参考书上看到过有关李白在长安送一位朋友入蜀的故事,他告诫友人蜀地的艰危,劝友人及时返回。“问君西游何时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生3:“仕途坎坷”。因为唐人喜欢用山川艰险来喻仕途坎坷。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我们都知道“悲愤出诗人”,《蜀道难》到底是哪一种寓意或哪一种寓意占的比例更大一些,只能根据作者的经历和作者写这首诗时的特殊处境来判断。

李白像中国绝大多数的文人一样,做着兼济天下的美梦,但他又和一般文人不一样,他不希望走“科举”道路,而是经人举荐由布衣而一跃成为卿相。但这是一个终身难圆的梦,不同的是,他的梦比别人做的更自信、更辉煌。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游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赏识与举荐;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无奈,这两条路都没有使咱的李白实现“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于是,才高八斗的他又来到长安,他坚信 自己的才华一定会得到皇帝的赏识。但初入长安三年,不但 没人举荐他,生活也陷入了困顿,还结交了一帮小混混,被人家揍了一顿,竟揍醒了他“平步青云”的政治美梦,这时 他才明白“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心怀未酬之志离开了长安。在离开长安之前,写了《行路难》、《蜀道难》,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峰,他初入长安,即使别的什么收获也没有,有了《行路难》、《蜀道难》他也是满载而归了。

根据李白的经历及李白写这首诗时的特殊处境可以看出《蜀道难》的寓意应是“仕途坎坷”或“仕途坎坷”占的比例更大一些。

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世上路有千万种,有繁华的路、清新的路、芳香的路、绚烂的路甚至梦幻的路,但是同时也有崎岖的路、曲折的路、艰难的路更有险恶的路,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跨越空间的阻隔,去用心走一走李白在遥远的时空里高声吟唱“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看看它是不是人世间最难走的路呢?

二、确定目标

让我们在与这位伟大的诗人同行的时候,努力去品味诗人瑰丽的语言,用心跟随他有感情的诵读,体会并把握诗人从肺腑中喷薄而出的思想、情感。

板书:

1、感受语言魅力

2、体会肺腑感情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了!让我们一起来读吧!来!“蜀道难”,1、2!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全文

2、我相信大家知道本诗的主旨句是?共出现了三次,齐读: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①指导朗读。“噫吁嚱”。咏叹调。

②讲“危”。同意重出,可见蜀道的高不可测,直入青天。重音在“难”。

③第二句,重在过程,重音在“上”,因为有“听此”。

4咨嗟:长久的叹息,仰望青天、仰望蜀道。

⑤齐读。读完直觉得感情充沛、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就好比熔岩从大地深处喷涌而出,李白的气势顿出。雄放基调。

3、总之,本诗主旨,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难

四、把握诗歌层次,品味语言,指导诵读,体会情感

(一)难,难,难,从哪些角度写的“难”?试着划分层次,把握李白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①历史②自然③人事

(二)写蜀道难最精彩的是中间部分,它必有最动人之处,那就找出来你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跟你身边的同学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吧!(自由朗读讨论)

(三)写的好不好?

我们一起来说说它到底哪里好!(学生自由发言)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①用神话故事,衬托手法,侧面描写,写高、险。

直写山高,且衬以回川之险,惟其水险,更见山势高峻,惟其山势高峻,愈见行路艰难。

②大家感觉到了吗?我们学语文不只是学着谈论语言,更要用语言说话,语言才是我们自己的。诗是凝练的语言,这就需要我们用丰富的联想去还原它的意境,设身处地的感受它的意境。

试着用你的语言来描绘它的高和险。

举例:这是怎样的蜀道呢,向上看那太阳神都无法逾越的高峰啊,高耸入云、上通青天,在云霄深处,有一只展翅善飞的黄鹤在那里盘旋了又盘旋;山下江水摔打峭壁,激浪排空,迂回曲折不得前行,高山险川间,峭壁之上最善攀缘的猿猱几番跳跃,几番徘徊,不时发出几声哀鸣在山川间绵延、回荡。行路之人见此等蜀道,怎不心惊胆寒,失声哀叹、脸色顿变!

这样,大家感觉到高、险了吗?③读出它的高、它的险!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①好,我们必须先理解他的手法、角度、具体语句。

“百步九折”数字式夸张: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天台四万八千丈 “扪参历井”上天入地的想象:手可摘星辰。

②青泥岭啊,山道顺着山势缠绕盘旋,百步九折崎岖艰险,山势高耸,可以在山上触摸星宿,似乎是在星星之间行走,只怕哪一步的疏忽,会坠身悬崖,仰望星空,紧张的屏住呼吸,用手摸着胸口坐在地上长久的叹息,真是寸寸艰辛,步步胆寒,时时畏惧,如此路途怎能不让人视为畏途啊!

③读是唯一基本功。读读此段。

3、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①祝┄┄早日还?不好走。不要走。

②悲——飞:山高。③号:悲号

④雄飞雌从:互文。困于此处。鸟?人?

⑤子规:人的感受。

⑥空山:王维“空山新雨后”杜甫“隔叶黄鹂空好音”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罕有人迹。空旷、孤寂、冷清、凄凉,⑦愁:山、鸟、人

⑧问问这西游之人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啊,危险可怕的路途、高峭险峻的山岩不能攀缘,无路走处寸步难行,有路走处难行寸步。山高林深处,无法飞越高山的悲伤山鸟在荒凉古木间时不时传来一声哀号,在空谷间久久回荡,就象一个被困之人在一间空屋里突然发出一声哀叹,在人的心魄间惊心动魄的回荡。更听得子规鸟啼得一声“不如归去”,让远离故乡在陌生之处奔赴前程之人有无限感伤,空旷、孤寂、冷清、凄凉,畏惧,恐怖,无以复加。

⑨读出这个味道来,指导朗读。重音“不可攀”“愁空山”声音延续也可以表示重要。

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①挂——立、站。附着一点,全身悬空,下面没有着落叫“挂”,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更何况是“倒挂”,更加惊险,险峭。

②争:山高水急地势险。

③万:声响巨大。

④胡为:倒装句。文言文中,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比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能也”。

⑤你体会的意境是什么样的,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山势高峻,飞瀑从天而降,水顺山势,击打山岩,争相发出雷鸣轰响,带动山石在激流中翻滚旋转,湍急之水、滚动之石猛烈撞击两岸山崖,一刻不停奔腾跳跃,不只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更有“万古传响”的震撼,使西游之人走到此等地势险要、道路险阻之处,望而心惊,动而心寒

⑥指导朗读“挂”“争”“万”

范读全诗(配乐、配图)请大家闭上眼用心去感受高峻险峭,突兀难行的蜀道的艰难。

你也心痒痒了吧!快自己蘸上饱满的热情去读吧!好,自由朗读。

五、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质疑

安旗曾谓:“好诗如同大海,探龙宫者得骊珠,涉中流者获巨鱼,游汀洲者揽芳草,戏岸边者拾贝壳。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均有所见,均有所得。”

1、“五丁开山”用意?开辟艰难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

四川自古即以“蜀道难”著称。2000年来进出川陕的唯一通道--蜀道,南起梓潼石牛铺,北至广元七盘关。有山高谷深、行路艰难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古代文化独具风采。

2、写剑阁含义?高明所在。我们会怎样写?联想丰富。纵横古今。

3、锦城乐,长咨嗟什么?(主题探究)蜀道难行,理想难以实现,人生艰难,为朋友担心,不被重用(学生和身边的同学商量、讨论,发表见解。并用最简洁的话板书在黑板上,就象老师这样,并署名。)

六、教师问难:《蜀道难》的主题探究

蜀道虽高、险,“难”的是什么? 与其说山其高险、行路之难,不如让我们去欣赏那在险途中攀缘的身影。我们在感受蜀道峻伟形象的同时,分明的看见一个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探险的志士战斗在这壮而奇的绵绵险途上。他走在那飞鸟也难直接飞过的曲折山荆间,回想着前辈们是如何的斗千难,战万险,开辟连接两地的通道,他上看“六龙回日”的胜迹,下瞰“冲波逆折”的奇景,摸索在星斗之间,飘然在天山相接之处,赏“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绝妙仙景,听“飞湍瀑流争喧虺,抨崖转石万壑雷”的特有涛声。诗人好象在感叹“蜀道之难”、“不如早还家”,而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勇敢顽强的攀登者的李白。

“知人论世”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出生地有两说,一为生于蜀,一为生于碎叶,但都认为唐代剑南道绵州昌明县清廉乡(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是他的故里。李白少年时代正当“开元之治”前期,欣欣向荣的时代影响了少年的李白。他胸怀大志,决心将其文才武艺献给大唐王朝,梦想平步青云,“申管晏之志,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济苍生,安社稷。当朝廷征入朝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李白几入长安,志不得酬,最终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浪迹天涯。虽然历尽坎坷,屡遭打击,而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未曾消歇。他虽然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却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大批璀璨的异宝奇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写了一系列宣泻志不得酬的作品,愤慨和不平,悲怒和超然,构成了一组交响曲,令人产生共鸣,受到震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催下了古今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悲伤泪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激发了多少受挫者的奋斗之志。可以说,李白的诗,老少咸宜,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甚至可以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我们通过蜀道难的学习应该明白一条:诗人内心中那种“济苍生”的鹏鸟振翮之志使他一次又一次踏上像蜀道一样的人生旅途,使他在这条充满荆棘崎岖坎坷艰险的“蜀道”上不断攀援。在天才李白面前,一切庸碌无为,一切的怨天艾人是多么的可笑,人生只有永远进取,向上。

是啊,“蜀道”虽难,总有攀缘之人,别管来途去路多么坎坷,只要我们坚持理想,积极进取,努力拼搏,那么,它与平坦大道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一些精彩罢了!所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我们就在蜀道云海里扬起帆; 让我们的生命之河因这高峻险阻激荡了再激荡,响亮了再响亮,璀璨了再璀璨,绚烂了再绚烂,辉煌了再辉煌,攀缘了再攀缘!

八、背诵:

【板书设计】 蜀 道 难

李白

学习目标

1、准确美:字词 一叹 高险(惊讶)

2、生动美:方法 二叹 惊险(畏惧)

3、韵味美:思想 三叹 凶险(无奈)

下载高一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应县一中唐志强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李白生平及李白诗歌的特点。 2.朗读课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3.朗读课文,把握诗歌的节奏,感知诗......

    09.02.26高一语文《蜀道难》(5篇范文)

    蜀道难 教学目的: 1 合作学习,通过诵读从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意象,品味诗境,感受诗人情感。2 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3 通过感知、理解,提高学生......

    《蜀道难》教学设计(原创)

    蜀道难 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重点难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教学过程: 一、导语:时间穿越千年,而今唐诗依然被我们吟唱。这灿烂的诗园......

    《蜀道难》教学设计5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

    蜀道难教学设计与反思

    《蜀道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感知,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2、过程与方法:品读鉴赏,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诗人心灵,感受......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蜀道难》教学设计[5篇模版]

    《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

    高三语文蜀道难

    14 蜀道难 ●说 课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