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学案例(苏教版

时间:2019-05-15 03:3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水》教学案例(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水》教学案例(苏教版》。

第一篇:《秋水》教学案例(苏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及其运用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阐明道理的艺术手法

2、继续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第一、二点。【教学课时】1 【教学设想】教案设计着意突出以下几点:

1、导语设计:以成语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其更感性的领略庄子非凡的智慧和文学上的造诣。以通俗的比喻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庄子“无为”思想的本质,做到深入浅出。

2、文章结构:打破文章顺序讲解的模式,突出两组对比和揭示文章主旨的河伯慨叹

的部分,使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更清晰明白。

3、分析文章寓意:学生各抒己见,只要依据文本,自圆其说都可以。意在培养学生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发掘文章内涵的能力。

4、教学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引导,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

一、导入

师:大家看下面一组成语(屏幕展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朝三暮

四、不近人情、害群之马、捉襟见肘 井底之蛙、东施效颦、相沫以濡、涸辙之鲋„„ 生:(大家很疑惑,有各种猜测)

师:它们都是同一个人首创的,而且这个人创造了200多个成语,其中许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他就是庄子。生:啊!!(都很惊叹)

师:我们知道成语言简意深,反映了一种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文字上的智慧,由此我们能多少感受到一点庄子的魅力,而鲁迅先生对集中反映庄子思想的《庄子》一书有这样的评价:(屏幕展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想,不仅是晚周之作“莫能先”,时至今日,也极少有作品能出其右。然而这样一个智慧非凡的人,他的处世哲学却不甚积极,我们知道他的处世哲学是什么吗? 生:(异口同声)无为

师:是的,他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清静无为”。那么对生活如此洞悉充满智慧的人,面对生活应该是游刃有余的,但他却选择了避世,怎么理解这看似矛盾的二者呢? 生:(有个别学生)正因为太熟悉了,所以就厌倦了,没新鲜感了。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著名学者南怀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儒家思想就象是粮食,人时时需要粮食;而道家思想就象是药,只有生病的时候才会想起它。大家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大概就是人得意时,不会想着避世,人一旦倒霉时就会用道家思想的“无为”来安慰自己。

师:说的很好,不过补充一下,这个“生病”不仅指不得志,也可能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生:哦,对,比如陶渊明、李白,他们都因不满黑暗现实而选择归隐。

师:你反映很快。庄子的思想给过很多人以心灵的安慰。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看庄子的无为,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他的消极,还因为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他对生活热爱才使他对黑暗现实更加憎恶,从而致使他选择了清静无为的思想借以疗伤。(学生的接受情况比较好)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他的一篇作品《秋水》,看看他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二、整体把握

(1)师:找个同学朗诵一下这篇文章,请大家注意断句及读音 生:(朗读)

师:读的不错,声音洪亮,断句准确,不过这里面读错了一个字,谁听出来了? 生:“少仲尼之闻”的“少”应读shǎo不读shào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里不是年轻的意思,而是知识少的意思

师:很好,所以大家要整体把握语义后再具体的理解字词。

(2)师:下面来看大家对这篇文章的总体把握,请大家回答这几个问题。(屏幕展示)

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文章体裁是什么?这种体裁有什么样的特点?

文章主要采取了什么写作手法?有哪些方面的对比? 问题一:(学生回答师明确)河神河伯看到自己水流丰沛,不禁洋洋自得,当他见识到了海神的浩瀚无际时,意识到了自己的浅陋无知。问题二:(明确)体裁是寓言。其特点(学生对此不能准确把握,老师引导他们回忆曾学过的寓言“井底之蛙”“农夫与蛇”等,总结特点,使他们有了更感性的认识)是: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先秦大家尤其是庄子擅长运用这种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来阐明道理,我们大家在写议论文时也可借鉴此种手法,使我们论述避免干巴、枯燥。问题三: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分别是黄河与大海形貌的对比,河伯前后态度的对比。

三、文本研习

(1)问题一:文章是如何描述黄河与大海的形貌的?请用原文回答。(明确):(屏幕展示)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问题二:自行翻译,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问题): 秋水时之至于(明确):

秋水:秋天的雨水时:按着时节,名作状

之:这么

至于:到(古今异义)

(师提问重点明确)顺流而东行:而,表顺承 东面而视:而,表修饰 泾:通“径”

辩:通“辨”

问题三: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是怎样描述黄河和大海的不同的?

(明确):黄河:详写,水流丰沛,河岸宽广,以至于在岸边看不到水中沙洲上的是牛还是马;海:简单一句看不见水边,足见其浩瀚。

(2)问题一:文章是如何描述河伯前后态度变化的?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屏幕展示)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问题二:自行翻译,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问题):始望洋以为

(明确):始:才 望洋:望洋,仰视的样子。成语“望洋兴叹”即出自这里。

以:认为为:是(师提问重点明确):焉:语助词 面目:指头,与现在用法略有不同。问题三: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是怎样描述河伯态度的变化的?(明确):先喜,洋洋自得,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后叹,仰观大海,意识到自己的渺小。(3)问题一:河伯一声叹息后有一番对自己先前行为的慨叹,大家朗读这一部分,标出重点的知识点(屏幕展示),然后与你的同位合作完成它们的理解,还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我们一块来研究。(明确):字词:

归纳“之”的用法:a野语有之b我之谓也c少仲尼之闻d我睹子之难穷也 a复指代词

b宾语前置标志词 c助词“的”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少:意动用法认为。。。。少轻:轻视 殆:危险(补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大方之家:见多识广的人。成语“贻笑大方”即出自这里。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标志词,见。。。于 问题二:结合课文谈谈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这句话说明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么一个道理。师: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1:就是要认识到世界很广阔,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骄傲自大,要虚心学习。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啊。生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妄自尊大,否则就有班门弄斧、贻笑大方的危险。

师:是的。而且妄自尊大,不仅是贻笑大方,它还会致使我们目光短浅,裹足不前,对我们的学习,将来的事业发展都是极大的阻碍。

师:刚才几位同学似乎都是从对河伯批判的角度来谈的,可我觉得河伯身上也有值得赞美的品质。生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这句话我觉得表现了河伯敢于承认错误,勇于自

我检讨的美好品质。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3:犯错不可怕,只要你能在认识到错误后,勇于承认,及时改正,你仍然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师:是的,知耻近乎勇。我们在前面还认识了一位这样的勇士。生3:负荆请罪的廉颇。

师:很好。你的反应很快,并能够将知识前后勾连,值得大家学习。

总结:大家的思维很活跃,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不同的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是一种再创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观点,也因此文章意蕴会更加丰厚,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我想我们对《秋水》这篇寓言的创造性阅读还没有结束,我们把它放在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研读。

庄子思想博大精深,而他又非常善于运用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阐明道理,比如我们熟知的“庖丁解牛”“东施效颦”“螳臂当车”以及我们今天学习的《秋水》等故事,都把深奥的道理讲解的生动、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余读一读凝结庄子智慧的《庄子》一书,你会受益匪浅。

宋一苇

第二篇:“望闻问切”教文言——《秋水》教学设计

电子邮箱地址:xjxpn@yaoo.cn

通讯地址:扬州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淮海路)225002 电话:***

“望、闻、问、切”教文言

——《秋水(节选)》教学设计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徐静 22500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2、学会举一反三,能够在知识迁移、运用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理解课文寓意,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文言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节选)》中的体现,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有人这样形容:他是个藐视权贵的奇才,淡泊名利的隐士,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文采斐然的散文家。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他就是庄子。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节选)》这篇文言文开一扇小小的窗口来试着走近庄子。

二、“望”——合作学习,疏通文言

1、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根据旁批上的18个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课文。注意:①寻找“文言津梁”,即寻找规律、方法,并归类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②疑难问题随时提出,共同讨论解决。

2、交流讨论,排疑解惑。归类整理提示:

18个旁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文言现象: ①通假字:A、泾流之大(“泾”通“径”,也有一说认为并非通假字);B、不辩牛马(“辩”通“辨”)。②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秋水时至/东面而视);B、形容词作动词(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③特殊句式:A、宾语前置句(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B“之”字提宾(我之谓也)(说明:此处可对宾语前置用法稍事总结)

④两个成语:A、贻笑大方B、望洋兴叹(说明:可以通过造句法让学生体会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规律方法点拨:

①形训推断法: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如“洋”,词义为“水大的样子”。②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来判定词的含义。如“旋其面目”中“旋”为“掉转”的意思。

③语法推断法:借助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如“秋水时至”中“时”为状语,其词义为“按时”。④词性推断法:依据词的位置推知词性和词义,如“少仲居之间”中“少”为动词,从而推知其为“轻视”。

三、“闻”——多层诵读,体察学情

1、意读

①“白文”断句读 合上课本,诵读“白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河伯叹曰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原句复位读

将下列语句还原,并说明原因: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情读

分角色读,一人读河伯“欣然自喜”部分,一人读河伯见北海的叙述部分,一人读河伯的话。要求读出感情,读出对文章的理解。

提示:两个“于是焉”的读法:第一个“于是焉”应该读出河伯的骄傲自满、沾沾自喜、飘飘然的心理;第二个“于是焉”应该读出河伯垂头丧气、茫然自省的情态。

四、“问”——引导诱思,探究意蕴

1、文本探究

问题一:河伯缘何喜,又因何叹? 问题二:《秋水(节选)》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一:河伯是因为看到“百川灌河”“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这样开阔雄壮的景致后认为天下的美景全 都在自己这里了,正所谓“风景这边独好”,于是洋洋自得,欣然自喜;而当河伯看到大海“不见水端”,风景更加壮阔时,觉得自己先前真是太鄙陋了,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因此“望洋兴叹”。

提示二:本文说明: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不仅会决定他对事物的判断,而且能影响他的人生,要打破认识的局限,就必须跳出所处的“井底”;跳出“井底”,才会发现天地的广阔,自己的鄙陋,才会克服因自满自足而产生的错误认识。

2、拓展延伸

联系《秋水》全文,探寻《秋水》深刻意蕴,了解庄子哲学思想。

问题三:下面的文字是紧承《秋水(节选)》部分的,认真阅读后思考:对课文说明的道理有新的理解吗?

北海若曰:‚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译文)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存有自身渺小的想法,又哪里会自我夸耀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 提示:

(1)北海若的话告诉我们:黄河相对于众河流可谓大矣,但相对于北海,它又是渺小的;而北海相对于黄河可谓大矣,但“ 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中原大地可谓大,可是相对于四海就像蚁穴在大泽之中,四海可谓大矣,可是相对于天地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到底什么是最大什么是最小?大小没有绝对界限,都是相对的。这就是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

(2)庄子及其思想简介: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不满于社会,揭露“无耻者富,多言者显”,“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他追求非现实生活,以离奇故事作虚妄说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所以要“绝圣去知”,“等是非”“齐物我”(“相对主义”哲学思想)。人生态度上便不必执着,主张“无为而治”,消极出世,逃避矛盾。(3)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虽然显示出一种生命的荒诞感和虚空感,会使人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淖,但它是那个时代的特定产物,也是有条件的“具体而微”的真理。更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种哲学思想成就了他伟大的哲思。这样的例子很多,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深感世界的荒诞虚无,但是却说“世界越是荒诞、无意义,就越是值得”;巴尔扎克的拐杖上刻着“我要击碎一切障碍”的文字,而卡夫卡却说“一切障碍击碎了我”,这些各不相同的思想却都成就了这些历史的巨人。我们应当以此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

五、“切”——当堂练习诊断效果 翻译《庄子》寓言一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并结合对庄子的了解谈谈对这则寓言的理解感悟。

【思路解说】

文言文教学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处理好“文”和“言”的关系。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形容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在教“章句”和教“清议”间游走,存在低效现象:要么是花大力气逐字逐句的“串讲”教学,把文言文当做孤立的“语言材料”处理;要么架空语言,侈谈文学文化,忽视文言基础知识。我们在《秋水(节选)》教学设计中把中医中“望、闻、问、切”的方法形象地引入文言教学,旨在遵循文言文的学习规律,体现文言文的“文言并重”教学特点,提高文言教学的有效性。

1、“望”,即有目的地观察。一方面,学生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观察的过程,这就是自主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秋水(节选)》文教学伊始,对于文言词句知识的教习改变了以往文言教学中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方式,选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面对文本,联系旧知,观察积累,悟得有关文言规律性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教习文言,也需要一个观察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成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观察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疑难解惑和方法点拨。《秋水(节选)》语言浅近,没有什么特别难以理解的词语,值得系统归纳的有“两个四”,即四类文言现象和四种词义推断方法,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梳理总结。

2、“闻”,即听音嗅味。教师可以通过“听”诵读,“嗅”出学生对文言断句、文意理解、情感领悟等方面的问题。重视诵读,符合言语习得的规律,学生在诵读中求解、积累、感悟。在反复诵读、含英咀华中,有关掌握古文言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的问题会迎刃而解;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韵味会了然于胸。教师通过“倾听”学生诵读,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音韵、文意和情感的把握程度。因此,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设计为两种形式的诵读——意读和情读。所谓意读,就是在诵读中推敲文言词汇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含义、剖析文本的结构层次。意读具体设计为“白文”断句读和原句复位读,前者是把文言文本变为“白文”,让学生加标点;后者是将文本中个别文句抽出,让学生还原复位。两种形式的诵读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理清文句间的关系,达到理解文意的效果,并通过诵读来巩固。情读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与作者、与文本、与自己对话,读出文本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愤处还它以悲愤,激昂处还它以激昂”,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问”,即询问。文言文绝非实虚词按照刻板语法规则组合而成的“堆积物”,而是作者思想感情、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的“集成者”。文言教学应当“言”“文”并重,应当行走于“文”“言”之中,既要重视必要的古汉语语言知识教学,也要重视对文言文所蕴涵文化的阐释理解。《秋水(节选)》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文字——文学——文化”的设计思路,在第三个环节中设计了“河伯缘何喜,又因何叹?”“《秋水(节选)》说明了什么道理?”“联系《秋水》全文,对课文说明的道理有何新理解?”三个问题,由紧扣课文的文本探究递进至紧承课本的课外拓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展开对《秋水(节选)》的寓意、庄子哲学思想及其意义价值的探求思考。以“问”激疑诱思,不但了以促使学生开拓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挖掘出文本的深层意蕴和作品的文化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问”中不断显现智慧的光芒,能培养学生质疑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切”,即“触按辨别”以诊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迁移拓展,学以致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梳理,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积淀,从而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流程的最后设计了课外迁移阅读环节,链接至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庄子》外一则寓言,要求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翻译和理解。在本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两个层面的诊断,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可以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摸准学生学习的“脉搏”,找到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诊疗”;同时,还可以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可以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摸准自己学习的“脉搏”,找出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第三篇:秋水教学设计

1.课题 《秋水》 2.课型 精讲 3.辅助工具(1)教具(2)多媒体

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让形式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与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怎样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知道用于承认错误。5.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本堂课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6.学情分析 本文实际上讲了人应该谦虚,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以加深对认识自身不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7.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涘(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两涘:两岸。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见,被。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齐读课题

1、查字典读准音。

2、查工具书,理解意思。

3、读课文,提出不懂的地方。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第一大组读课文 思考

第二大组读课文 理解词义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思考并回答(因果)

第三大组读课文。

思考

完成练习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9.反馈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10.板书设计 秋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第四篇: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

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黄发锴

设计思想:

经过对《庄周家贫》和《惠子相梁》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庄子作品的艺术风格,了解了庄子的思想。通过对《秋水》的学习,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理解庄子思想的主观唯心主义特质。庄子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的这一思想,在《秋水》中有集中的体现。通过《秋水》的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思想,也要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庄子想象的奇幻,文笔的汪洋恣肆和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当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也是教学的重点。教材内容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性和相对性”的问题。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也与人生的境界有关。人生的境界或大或小,各不相同。从学识方面看,见闻狭窄,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只有小的境界;学富五车,有远见卓识的人才有大的境界。从德行方面看,只知道自扫门前雪而不能为他人着想的人只有小的境界,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人则有大的境界。人生在世,应该追求更大的境界,这就意味着必须超越诸多的人生局限。学习《秋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启发。

课文节选部分作为一课时内容,篇幅长短基本适中,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点拨,讲解,帮助学生突破,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准确把握文章体现的“宇宙无限论”的哲学思想;

4.认识和理解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

[能力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胸怀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1.理解“时、东、少、轻”等词类活用现象;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4.积累“望洋兴叹、大方之家”等成语。

五、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认识的变化过程。

3.认识和理解庄子的思想。

六、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3.探究拓展法。课余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

七、教学过程

(一)巧设导语:

同学们,有人说: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哲学家。也有人说,庄子是先秦时期,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庄周家贫》,体会了庄子的寓言讽刺艺术。今天,我们再通过学习《秋水》,来领略一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的高妙之处。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 .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稊米 尾闾泄之 ..

(三)课堂自主学习

1.学生分小组,根据课文注释完成下列问题:

①找出通假字及其本字。

②找出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理解。

③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2.教师通过多媒体订正以上知识点

①通假字

“泾” 同“坙”,水脉 泾流之大

“辩”同“辨”辨识 不辩牛马

“虚”同“墟”所居之处 拘于虚也

“大”同“太” 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卒”同“萃” 聚集 人卒九州

“豪”同“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②找出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理解。

A.名作动

面 名作动,面向 东面而视 B.名作状 时 名作状,按时 秋水时至

东 名作状,向东 顺流而东行

东 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 C.形作动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轻 形作意动,认为...轻 而轻伯夷之义者

穷 形作动,走到尽头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多 形作意动,认为...多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方寸乎见少 D.形作名

美 形作名,美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③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A.判断句

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B.省略句

顺流而东行(省略主语)东面而视(省略主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省略主语)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省略主语)C.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存乎见少

拘于虚也

笃于时也

束于教也 D.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 E.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 F.介词结构后置句

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学生听范读,同时出示多媒体画面:“秋水归海图”)

课堂讨论:

①课文涉及哪些写作对象?谁是主要描写对象?

明确:河伯、海神若。②河伯开始看到了什么景色?表情和感受怎样?

明确:不辩牛马;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追加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③河伯后来看到了什么景象?对此,他表情和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不见水端;望洋向若而叹。

追加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3.三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受。(指导学生,分角色读)

教师指导:

黄河的壮阔描写,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

“欣然”“尽”字,将河伯的飘飘然的态度,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稍慢。

河伯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的慨叹,也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

A.课堂讨论:两次对河伯的描写,有不同吗?第二次描写,多了什么类型的描写?

明确:有很大的不同。除了两次都有的表情描写外,第二次,多了“语言描写”。

追加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

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最后,发出慨叹。

B.课堂讨论:语言描写体现了河伯的哪些优点?

明确:谦虚,有自知之明,善于比较„„

C.合作探究:河伯明白自己的缺点之后,对海神若充满了钦佩之情。假如你是海神若,你会怎样回答河伯?

明确:答案可以有很多,最切合文意的可能有以下这些。

①有比较,才有鉴别。

②谦受益,满招损。

③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⑤大、小是相对的。

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⑦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⑧世界无限,而认知能力有限;

„„

以上这些都可以概括为:正确认识自己,客观看待他人(世界)。

教师再用原文中海神若的回答,来证明这个观点:(出示多媒体投影)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教师进行点拨,适时用多媒体投影出示关于庄子的简介:略。

D.课堂小结:

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我们还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网络知识时代,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4.借助板书,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八、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推动情节,推进认识。

通过学习这篇借事说理的寓言,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审视自我,放眼世界。可喜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突破了认识的瓶颈,对庄子寄予在寓言中的“宇宙无限论”的思想,初步有了感悟,并能从中得到教益。

第五篇:秋水教学设计2

语文版教案系列:《秋水》 教学设计4

江苏省淮阴中学 赵静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

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涘(sì)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两涘:两岸。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4、特殊句式。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见,被。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下载《秋水》教学案例(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水》教学案例(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水教学设计(范文)

    《庄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课文大意。 .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4......

    《秋水》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的......

    秋水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

    《秋水》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秋水》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培养翻译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学习本文对比的表现手法。教学目标: 3、理解和......

    《〈庄子 秋水〉三则》教学设计

    《〈庄子·秋水〉三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 欣赏《庄子》的幽默风趣,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 3 体味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

    《秋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秋水(节选)》教学设计(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组 沈诗荣(2010年9月15日“同济杯”) 【设计说明】 《秋水(节选)》一文节选自《庄子〃外篇〃秋水》,虽......

    苏教二册 《识字7》教学设计

    苏教二册 《识字7》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理解第一则短文的意思,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

    苏教一下 识字4 教学设计

    《识字4》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几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其他字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诵读谜语,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