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节选)》教学实录[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21:4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水(节选)》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水(节选)》教学实录》。

第一篇:《秋水(节选)》教学实录

《秋水(节选)》教学实录

(教师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自读课文三遍:第一遍,只看原文读,了解大意,标出疑难;第二遍,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尝试解决疑难;第三遍,总结自己在本次阅读中最大的收益。在此基础上,师生进行了十余分钟的阅读交流。)

师:在许多中国文人心中,一直珍藏着一轮明月,它绽放着别样的美丽,这明月,就是庄子——一位最富浪漫诗情的哲学家。我们今天学习的《秋水(节选)》,就是庄子著作中的·一个著名的片段。

学习古人的文章,句读是第一关。我想通过这种方法,看看同学们自读的情况。

(教师投影展示无标点的课文,学生朗读。)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感觉同学们都已经做了比较认真的预习。下面,老师再提几个问题,看看大家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请问:这则短文主要阐释什么道理?

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不能局限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否则就如井底之蛙!

生:一个人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

师:很不错啊!再来看几个句子,请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投影显示)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顺流而东行

3.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4.我之谓也

(师随机指几名学生回答,解释均无误。)

师:看来,庄子也不过如此,这篇课文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嘛!同学们半个小时的预习就轻松解决,这堂课是不是可以结束了?

(学生笑)

师:但是,老师在读课文时遇到一个问题,被一个字困扰了很久,即“河伯始旋其面目”中的“旋”字,同学们在阅读文章时是怎样理解这个字的呢?

生:旋转。

师:不错,课本上是这么解释的,那还原至句中说河伯“旋转面目”合理吗?

(学生似若有所悟,片刻,学生发言。)

生:说河伯“旋转面目”确实不合理。因为北海在黄河前方,河伯如果要对海神说话只需向前直视,没有理由转过头去。

生(反驳):也许是他不好意思面对海神才转过头去的呢!

生:那也不行。面对听众说话是基本礼仪,凡人尚且知道,河神更不能如此不懂礼貌的!

(生笑,师亦笑。)

师:两位同学根据生活常识来推断词义,这也是一个好方法。我们语文学习主要还应该从语言着手来理解内容。《古汉语字典》中的“旋”有哪些义项呢?

生(学生快速翻查):有三个——转、归和随即。

师:我们不妨将这三个义项套人句子验证验证——是河伯“随即”了面目吗?河伯“归”了面目吗?河伯“转”了面目吗?

生(笑):都不好。

师:那怎么办呢?

(生思考)

师:刚才那位同学把“旋转面目”解释为“转过头去”,大家注意到了吗?我们是不是先把“面目”的意思弄清楚?

生(顿悟):“面目”应该指面貌神情,比如“面目可憎,面目全非”。刚才同学说“转过头”是可以的,但“面目”不能解释为“头”。而“旋其面目”要解释为“转过表情”就不合适„„

师:你的意思是说,根据上下文搭配关系,“旋其面目”中的“旋”不适合作“旋转”解,否则就会出现“转过表情”这样不通的说法,是吗?

生:是的。

师:那么,既然“面目”指“面貌表情”,那“旋”怎么解释才好呢?

生:“旋”翻译成“改变”好!

生(多数同学赞同):是河伯改变了神情!

师:你们和一些专家学者所见略同啊!请看(投影显示)——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河神才改变脸色”。

刘建国、顾宝田《庄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将此句译为“河神开始改变神态”。

师:河伯为什么要改变神态呢?

生:神态改变是因为心态改变了。

师:改变神态前的河伯是什么样的心态呢?看看原文,有没有体现他改变之前的心态的句子。

生:“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师:喜洋洋嘛。

(生笑)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一句。

(学生读,师指导学生再三朗读,要求读出“得意洋洋”的语气。)

师:那么,河伯是否有理由得意呢?

生(齐答):有!师: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齐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师:九曲黄河,雄浑跌宕,浩浩荡荡,他确实有资本洋洋自得。不过,这种得意似乎没有持续多久。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他改变了自得之心呢?

生:见到北海之后,河伯“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自惭形秽。

师:河伯是怎么说的呢?

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师:如果河伯不去东海,他会怎样?

生:始终自以为是。

生:会成为井底之蛙,被大方之家耻笑。

生:如果不见识一番大海,河伯将会始终以为自己是“天字第一号”呢!

师:同学们,海神是大方之家吗?

生(七嘴八舌):不是,还有比大海更大的,大洋,天空,宇宙„„

师:让我们看看海神若在听了河伯感叹后的一番话吧(投影显示):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学生齐读,了解大意。)

生:海神的确不是最大的,但他所见更多,视野更宽,因此,能清醒地认识自己。这也是大方之家啊。

师:这段话除了能够表明海神的“大方”,我们是否还能领悟到其他道理呢? 生:小与大其实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天地比海大,但天地与比它更大的相比则是小的。

生:我觉得,大与小之所以存在,其实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大。

生:小与大是相对的。同样,所有的伟人、智者也都是相对的。我们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狂妄自大,而我们也会因此更加伟大。所以,我觉得庄子才是真正的大方之家!

师: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庄子思想的深刻,他有着我们目前还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有着我们还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许多人研究庄子,评价庄子,在众多评论中,我最喜欢这句(投影显示):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

庄子是一位传奇大师,《秋水》只是我们呼吸到的庄子的一缕芬芳。想要沐浴其中,请同学们多阅读庄子的相关作品,拥有自己的远见卓识后,你将会唇齿留香啊!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315101)对话

邓彤(以下简称“邓”):这节课可概括为:一个词——“旋”,一句话——“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一种比较巧妙的设计,我想,你在备课时一定费了些心思吧?

郑晓刚(以下简称“郑”):对于《秋水(节选)》的教学,我一直心怀忐忑。从本质意义上讲,庄子的文章应该属于哲学范畴。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教学哲学文章,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几次《秋水》教下来,都感觉不够理想,最大的困惑有两点:一是针对这篇课文,该教给学生什么;二是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进行教学。

邓:教什么与如何教,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两大核心任务。这个问题太大了,一时难以说清楚。我们不如结合这节课的特点,把话题定位在“语文自读课教学应该‘教什么’与‘如何教”’上,如何?一堂成功的课,最基本的一条是:这堂课你究竟想教给学生什么?所以,请你先说说是怎么解决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的。

郑:一般来说,这篇文章学生大体上都能够读懂,读完课文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懂得“做人不要骄傲自满,自以为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等道理。这样的体悟,学生是很容易自行获得的。如果这时教师的教学依然停留于学生认识水准上,教学定是索然无味的。

因此,我试图再深入些,使节选的课文更加符合庄子的思想的本意。但是,庄子的《秋水》主要是宣扬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对此,学生又是很难理解到位的。而且,过分纠缠于这些内容,会不会把语文课上成庄子哲学思想研读课呢?

几经思考,立足课文内容并且结合学生的认识程度,我把教学内容落在了这个点上:河伯之所以能“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是因为他眼界太小了。囿于自身,便会目光短浅,缺少见识。只有在他见到大海后,才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就是获得了“具见”,因此,“有见方有识”是我对这篇文章主旨的定位。

邓: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所有的思想内涵都应该立足于“文本”——文中的词语、句子与段落。从你的课堂上看出,学生大体顺利达到了这个层面的理解。我很欣赏你用一个“旋”字开启了解读《秋水(节选)》之窗。对于文章教学来说,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篇课文的教学,切人点可以有多种,你选择的是人们通常容易忽略的一个字。说说你的思考吧。

郑:文言文教学,最不可以忽视的就是字词句这些最基本的东西。自读课也不例外。我想通过对“旋”字的研究,给学生做个示范,使他们体会到阅读过程中“咬文嚼字”的方法和趣味。这样的内容是学生自读过程中不易注意的,因此,需要教师特别点出。对于文中“河伯始旋其面目”的“旋”字,学术上历来颇有争议。从上下文的联系上看,河伯的心态是发生了转变的,按通常的逻辑,心态的转变往往外现在表情上,为此,我倾向于“改变”的解释。值得庆幸的是,这种解释,竟然和我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谋而合了。学生是需要知道河伯的改变的。有了这个“旋”字,前后两个不同的河伯就很容易被学生发现。可以说一个“旋”字真的就打开了文章的入口。

邓:入口已打开了,再通过一个关键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来探究思想内核,这也是很恰当的。

郑:说来惭愧。其实对于这个关键句,以往教学只是停留在“主旨句”的层面上。学生理解到了,我就自欺欺人地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当引领学生进入文章后,如何再深入探究,如何让学生把握河伯得到的“见识”,是非常具有挖掘价值的。什么是大方之家?谁是大方之家?为什么会被大方之家笑?怎样才避免不被大方之家笑?这些问题,会渐进渐深地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思考。学生的思路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了,便有了追问究竟的欲望。在追问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

邓:你的教学中,并没有满足教材节选的部分,也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但我注意到你选择的是纵向补充式的拓展,而不是通常大家所作的横向引用。你的用意是什么?

郑:当我把这篇课文教学的主体思路确定后,我想到的是如何丰满课堂的血肉。

至于后面选用的海神的回答,目的是想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点一下关于“小大之辨”和“事物的无穷性”的哲学思想的。这些思想,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点中国古代文化,不求有多深的体会。另一个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对于文本的阅读,特别是对于像庄子这样的大家,会随着阅读的深入而对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课堂的反应看,学生对庄子表现出无比的钦佩。这些,应算是他们深入阅读的收获。

另外,庄子的文章,历来是以具有非凡想象的寓言艺术形式加以表现的。庄子以来,用寓言阐发思想成为中国文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法。庄子善于将深刻的哲理寄寓在鲜活的形象之中,这样避免了说理的呆板、艰涩、枯燥、乏味,化抽象为具体。如果时间允许,教师也可以在这些方面略加介绍。一方面,学生可以把握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一条脉络;另一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最后,还望邓老师指一下这堂课的不足。

邓:在指出不足之前,我想先和你讨论一下你的教学语言。我觉得你这堂课的教学语言是有一定美感的。看来你是刻意下了一番工夫,能说说你的考虑吗?

郑:我觉得语文课要有别于其他课堂,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文学的味道,文化的味道。优美的课堂语言,会让学生得到一种享受。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在努力的。这篇课文,哲学味道大于文学味道。讲课时,语言过于理性,课堂可能会很闷。所以要认真润色课堂语言,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邓:我以为这堂课的主要问题恰恰就在这一点。我不反对你美化课堂语言,也非常赞同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不过,语文味到底应该怎样才能体现出来?显然,你试图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来体现。但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无论怎样优美,毕竟只是一种载体,我倒担心过于注重教学语言的华美是否会喧宾夺主,以致妨碍学生对原作的理解。

第二篇: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师:昨天我在《智者的叮咛》这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也有人评价说,庄子是先秦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吗?

生1:(看书)庄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子》一书是他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师:你说得很准确。

生2:(不屑地)他是照书念的,课下注释有。

师:学会利用注解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当然,要了解庄子还是要多读些相关的书。哪位同学谈谈“课本外”的庄子。

生3:我听说过“庄周化蝶”的故事,好像说的是„„想不起来了。

生4:(急切地)庄子这个人很有些傲骨。楚王派人去请他当宰相,他却宁肯作泥鳅在污水中戏游,他认为做官不自由。

师:看起来你的课外阅读面还是很广的。

生4:我喜欢庄子。

生5:庄子这个人挺豁达的,他的妻子死了,他却拍着瓦盆唱歌,他好像认为死就是生,生死好像没有什么界限了。

师:我很吃惊,我原先有些低估了同学们,大家对庄子有一定的了解嘛„„

生2:(举手)我想起来了,庄子很消极,天天想着得道成仙。

(学生笑)

师: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玄妙,比如他追求绝对的自由,他创立了“相对主义”学说,他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他主张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对庄子及其思想的评价,两千多年来始终存有分歧。我们在高中阶段对庄子的了解也只能透过有限的几篇文章管中窥豹,今天我们就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先对庄子来一次“零距离”接触吧。

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小声读课文,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

(生读)

师:好,大家齐读课文。

师:“泾流”的“泾”刚才有不少同学的读音不准,应该读

生6:jìng

师:说说理由。

生6:书上说这是通假字,通“直径”的“径”。

师:是“shǎo仲尼之闻”还是“shào仲尼之闻”?

(生有说shǎo,有说shào)

师:你(指生7)说。

生7:应该是shǎo,这用在动词,小看的意思。

师: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应该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生7:可是书上写的就是“小看”的意思。

师:书上这样解不能算错,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当然就是小看了。好,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遍,声音要大些。

师:这次读得很好。请大家拿起笔,给大家5分种时间,自读课文,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在书上做个标记。

(生读)

师:哪个同学概括一下文章的内容?

生8:秋天河水涨满,站在河边都看不到对面,所以河伯很有些得意,然后他就认为天下的美景都让自己看到了。然后河伯到了海边,看到北海比自己原先见到的不知要宽阔多少倍,然后就对着海神若慨叹,反省自己妄自尊大。

师:你为什么要说那么的“然后”呢?(学生笑)当然,你的概括还有很准确的,抓住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但有一点要注意,不是“看不到”对面,而是“看不清”,“不辨牛马嘛。

生9:我觉得„„(又止)

师:大胆地说。

生9:好像河伯、还有海神(看书)那个“若”不是真人吧。

(生笑)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惑?

生2:这是个故事,虚构的,跟《西游记》差不多。这都不懂?

师:不懂就问是很好的学习品质,人没有全知全能的,不要自大,更不要嘲笑别人,否则就犯了与河伯一样的错误。

生9:我明白了,这其实是个虚构的故事,庄子是想通过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也可以把它叫做“寓言”。庄子散文中有很多的寓言,像大家熟悉的“涸辙之鲋”的故事就是庄子借粮的时候讲的一个寓言故事。对这篇课文的寓意谁还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有所补充吗?

生10:我觉得河伯挺可爱的,他知错就改。

生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骄傲自大,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生4:河伯开始的时候洋洋自得,主要是由于封闭造成的,他有些像那个夜郎国的国君,一辈子都没走出过那个小地方,给他100个胆子他也想象不出天下有多大。如果河伯不是到了北海边,他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的渺小。所以只有开阔眼界,才能避免成为夜郎。

(生鼓掌)

师:还有哪个同学?

生2: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就越谦虚。我想起我们做过的一个作文的材料,好像是说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师:你的这个认识是在他(生4)的认识基础上的延伸。《秋水》是我们这一学期的最后一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所以当然应该由你们自己读。下面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对课文做深入的探究。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读:

一、选准你理解最深最有感触的一点进行赏析或评价,可以是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是表现手法方面的;

二、这三个方面你是否还有经过思考也弄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我和你共同攻克难关。

(生读)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对比手法用得好。河伯开始是“欣然自喜”,然后(有生笑)见到北海则是“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很短的篇幅,河伯的形象却是立体化的。

生12:细节描写好。

生13:我觉得河伯的那段话说得太好了。我们要向他学习,严于解剖自己,拓宽自己的胸怀,不断提高自己。可是有的地方我不太明白。

师:说说,看我能不能帮助你。

(生笑)

生13:我总觉得这段文字不太通顺。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这种人到底是什么态度?他说“始吾弗信”到底“弗信”的是什么?见到海若后,河伯应该“信”了,他信的又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有些水平。鼓励一下!(生鼓掌)哪个同学能谈谈看法?

(沉默)

师:你(生4),庄子的追星族?

生4:我也说不太好。好像是庄子对孔子好像不怎么感冒?(生笑)

师:“感冒”,好!

生4:我听我爸爸说,庄子中有好多故事都是编排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像盗跖怒斥孔子的事就是庄子虚构出来的。所以,我推测,这里的“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应该还是否定孔子的吧。

生14:不对,河伯对孔子还是很崇拜的,他不相信有人竟敢小看孔子的学问。

师:你的意思是“始吾弗信”应该这样理解?

生14:对。

师:也就是何伯不相信竟然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这种人太那个,那个(有生小声说:妄自尊大)对,妄自尊大。河伯见到北海后,他应该是相信有这种人了吧?

生:这?我还没想好。

生15:老师,“我之谓也”是什么意思?

师:是„„

生2:说的就是我。初中就学过了。

师:你明白了吗?

生15:yes!(生笑)河伯认为自己和“少仲尼仲闻”的人是一种人,是妄自尊大。

师:具体解释一下好吗?

生15:河伯与海若比起来,简直太小了,但他还曾经(看书)“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谈谈我的看法,当然,我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不是标准答案。课文只是《庄子·秋水》的开头,《秋水》篇集中表现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简单一点说,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北海相对于黄河很大,而“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就像蚁穴大泽之中。庄子认为“知量无穷”,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人在天地间很渺小,所以人要顺应自然。《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板书)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

生4:能不能这样理解,海若就是庄子的化身,而河伯是孔子的化身。

师:你很聪明,很快就抓准了问题的关键。河伯可以看作是儒家门徒的化身,庄子借海若给儒家门徒上课。儒家子弟都认为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学之人,伯夷是天下第一大义之士,但在庄子看来,这两个“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脚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在其他篇目中,庄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传道家的思想,这时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生16:课文里有两个“于是焉”,一个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一个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这两个“于是焉”应该怎么理解?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6:我觉得跟今天的“于是”意思差不多,有点因果又有点承接的意思。可是那个“焉”没法处理了。

师:谁可以帮他“解惑”?

生17:这里的“于是”应该是“在这个时候”的意思,“焉”么?我也说不好。

师:“于是”在古汉语中一般是两个词的组合,介词“于”加上代词“是”。“焉”在这里没有什么意义,“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大家发现他(生16)找出的这两个句子其实有一种巧合在里面„„

生18:对比。

师:说下去。

生18:第一句是写出了河伯自得的神态,第二句是河伯发现自己的错误后的悔恨的神态。

师:所以刚才有同学说,河伯也挺可爱。

生19:老师,“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句话我不太理解?

师:会翻译吗?

生19:不会。

师:哪个同学来?

生20:我如果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师:这是一个假设性的否定句。记住这种句式(板书:非„„则„„)

生19:怎么就危险了呢?

生20:不到这来就不会明白这么多的道理,还在河边夜郎自大呢?

师:解释得不错。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下课!

第三篇: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

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黄发锴

设计思想:

经过对《庄周家贫》和《惠子相梁》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庄子作品的艺术风格,了解了庄子的思想。通过对《秋水》的学习,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理解庄子思想的主观唯心主义特质。庄子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的这一思想,在《秋水》中有集中的体现。通过《秋水》的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思想,也要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庄子想象的奇幻,文笔的汪洋恣肆和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当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也是教学的重点。教材内容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性和相对性”的问题。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也与人生的境界有关。人生的境界或大或小,各不相同。从学识方面看,见闻狭窄,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只有小的境界;学富五车,有远见卓识的人才有大的境界。从德行方面看,只知道自扫门前雪而不能为他人着想的人只有小的境界,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人则有大的境界。人生在世,应该追求更大的境界,这就意味着必须超越诸多的人生局限。学习《秋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启发。

课文节选部分作为一课时内容,篇幅长短基本适中,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点拨,讲解,帮助学生突破,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准确把握文章体现的“宇宙无限论”的哲学思想;

4.认识和理解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

[能力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胸怀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1.理解“时、东、少、轻”等词类活用现象;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4.积累“望洋兴叹、大方之家”等成语。

五、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认识的变化过程。

3.认识和理解庄子的思想。

六、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3.探究拓展法。课余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

七、教学过程

(一)巧设导语:

同学们,有人说: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哲学家。也有人说,庄子是先秦时期,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庄周家贫》,体会了庄子的寓言讽刺艺术。今天,我们再通过学习《秋水》,来领略一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的高妙之处。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 .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稊米 尾闾泄之 ..

(三)课堂自主学习

1.学生分小组,根据课文注释完成下列问题:

①找出通假字及其本字。

②找出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理解。

③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2.教师通过多媒体订正以上知识点

①通假字

“泾” 同“坙”,水脉 泾流之大

“辩”同“辨”辨识 不辩牛马

“虚”同“墟”所居之处 拘于虚也

“大”同“太” 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卒”同“萃” 聚集 人卒九州

“豪”同“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②找出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理解。

A.名作动

面 名作动,面向 东面而视 B.名作状 时 名作状,按时 秋水时至

东 名作状,向东 顺流而东行

东 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 C.形作动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轻 形作意动,认为...轻 而轻伯夷之义者

穷 形作动,走到尽头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多 形作意动,认为...多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方寸乎见少 D.形作名

美 形作名,美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③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A.判断句

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B.省略句

顺流而东行(省略主语)东面而视(省略主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省略主语)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省略主语)C.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存乎见少

拘于虚也

笃于时也

束于教也 D.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 E.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 F.介词结构后置句

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学生听范读,同时出示多媒体画面:“秋水归海图”)

课堂讨论:

①课文涉及哪些写作对象?谁是主要描写对象?

明确:河伯、海神若。②河伯开始看到了什么景色?表情和感受怎样?

明确:不辩牛马;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追加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③河伯后来看到了什么景象?对此,他表情和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不见水端;望洋向若而叹。

追加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3.三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受。(指导学生,分角色读)

教师指导:

黄河的壮阔描写,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

“欣然”“尽”字,将河伯的飘飘然的态度,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稍慢。

河伯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的慨叹,也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

A.课堂讨论:两次对河伯的描写,有不同吗?第二次描写,多了什么类型的描写?

明确:有很大的不同。除了两次都有的表情描写外,第二次,多了“语言描写”。

追加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

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最后,发出慨叹。

B.课堂讨论:语言描写体现了河伯的哪些优点?

明确:谦虚,有自知之明,善于比较„„

C.合作探究:河伯明白自己的缺点之后,对海神若充满了钦佩之情。假如你是海神若,你会怎样回答河伯?

明确:答案可以有很多,最切合文意的可能有以下这些。

①有比较,才有鉴别。

②谦受益,满招损。

③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⑤大、小是相对的。

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⑦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⑧世界无限,而认知能力有限;

„„

以上这些都可以概括为:正确认识自己,客观看待他人(世界)。

教师再用原文中海神若的回答,来证明这个观点:(出示多媒体投影)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教师进行点拨,适时用多媒体投影出示关于庄子的简介:略。

D.课堂小结:

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我们还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网络知识时代,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4.借助板书,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八、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推动情节,推进认识。

通过学习这篇借事说理的寓言,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审视自我,放眼世界。可喜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突破了认识的瓶颈,对庄子寄予在寓言中的“宇宙无限论”的思想,初步有了感悟,并能从中得到教益。

第四篇:秋水教学设计(范文)

《庄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4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四、新课

(一)导入:

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个人是谁呢?---庄子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

(板书)秋水

(二)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宋国蒙人。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三)与庄子相关的典故

庖丁解牛

鱼乐之辩 击缶而歌

井底之蛙 无用之用

至人之箭 螳螂捕蝉

心无旁骛

(四)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勾画不认识的字词

2、查找工具书正音

(五)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

1、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七)研读课文

第一段思考讨论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④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⑤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寓意: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近乎勇

7、有比较才有鉴别 第二段: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教养)局限的道理。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别。思考:

全文以河伯和海神之间的对话行文。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不足?

明确: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思考:

1、《秋水》首段为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文章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有两个作用:

a、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b、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2、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尤其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对于说理文体而言,譬喻有何作用?

明确: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等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大海;再由大至小,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章运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

五、总结:《秋水》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它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

第五篇:秋水教学设计

1.课题 《秋水》 2.课型 精讲 3.辅助工具(1)教具(2)多媒体

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让形式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与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怎样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知道用于承认错误。5.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本堂课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6.学情分析 本文实际上讲了人应该谦虚,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以加深对认识自身不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7.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涘(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两涘:两岸。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见,被。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齐读课题

1、查字典读准音。

2、查工具书,理解意思。

3、读课文,提出不懂的地方。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第一大组读课文 思考

第二大组读课文 理解词义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思考并回答(因果)

第三大组读课文。

思考

完成练习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9.反馈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10.板书设计 秋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下载《秋水(节选)》教学实录[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水(节选)》教学实录[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水(节选)

    秋水(节选) 庄周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的寓意,并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2.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洒脱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要点 1.题解: 秋水,雨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秋天......

    《秋水》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设计思想]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

    《秋水》教学反思[大全5篇]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

    秋水教学反思[大全五篇]

    秋水教学反思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水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

    《秋水》教学反思(最终五篇)

    《秋水》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水》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

    《秋水》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秋水》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培养翻译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学习本文对比的表现手法。教学目标: 3、理解和......

    秋水教学设计2五篇

    语文版教案系列:《秋水》 教学设计4 江苏省淮阴中学 赵静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

    《秋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秋水(节选)》教学设计(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组 沈诗荣(2010年9月15日“同济杯”) 【设计说明】 《秋水(节选)》一文节选自《庄子〃外篇〃秋水》,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