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说课稿

时间:2019-05-13 21:4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水》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水》说课稿》。

第一篇:《秋水》说课稿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

水(节选)说课纲要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教学重难点

4、学生情况分析

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1、导入

我采用背诵之前大家熟识的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一诗导入新课,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简介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2、新课程教学

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②、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③、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领悟到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3、反馈

①、课堂反馈,②、课后反馈,延续创新(课后练习)实现创新 五 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板书课题,中间提炼课文内容和主旨,右边是写作手法的归纳)六 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秋水》这篇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二篇:《秋水》说课稿

《秋水》说课稿1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教学重难点

4、学生情况分析

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1、导入

我采用背诵之前大家熟识的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一诗导入新课,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简介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2、新课程教学

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②、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③、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领悟到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3、反馈

①、课堂反馈,②、课后反馈,延续创新(课后练习)实现创新

五 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板书课题,中间提炼课文内容和主旨,右边是写作手法的归纳)

六 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秋水》这篇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秋水》说课稿2

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教小语四年级下册第21课《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将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诗意画卷。展现了乡下人家的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基于本文的特点及本组的编排目的,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好句,培养语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在读文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获得美的享受。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文感悟,学习写法。这一重点确立的依据是本组的编排目的'及本文在组内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也是难点,因为我们的孩子住在农村,文中描绘的景与物大多是学生熟悉的,而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那如何从熟悉的景物中看出新意,从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崔峦老师指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向学生传授学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用肢体语言表演,“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课标提出这一学段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词语的运用,朗读的训练,写法的提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意图。

(一)、设疑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乡下人家。课件出示“乡下人家”图。。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一遍,看谁有能耐,把一篇文章都成一句话,其实这是一种更高的读书境界。此处设计我意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们在文中找中心句。让学生知道乡下人家的美不仅美的独特,还美的迷人,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我顺势又在黑板上写下了独特、迷人,并且打上了问号。那么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

(二)品读课文,展示自学成果。先四人小组内交流,教师提出要求:读一读喜欢的词句或段落,并说说原因;一个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认真听,也可以评一评。这里不是讨论问题而安排小组学习,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教学生学会聆听,懂得尊重,学语文也是学做人。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这时,教师找出重点词句让学生多读,从中感受文中呈现出的画面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以及抓平凡事物细细描写的表达方法。

(三)品味语言,感受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这个环节我分三步走。第一步——猜心思。一开始我故装神秘的说,在这六幅图画中,老师比较喜欢一幅图画,还有一幅图是我最欣赏的,大家想知道么?我想让大家猜猜看?(课件出示:1、光猜到还不行,还得具体说出老师喜欢的原因。2、读书要学会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文字,做到字字入目;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背后,体会文字的内涵).此时,学生都会认认真真的看课文,看这六幅图画,猜老师比较喜欢哪一幅,最欣赏哪一幅。第二步——品味语言,感受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那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教学方式显得不单调、枯燥,六幅图画的教学方式各不相同,它们分别是这样设计的:

瓜藤攀檐图:课件出示图以及文字。 抓住“别有风趣”这个词进行教学,让学生说它的意思,并让学生思考“别有风趣的装饰”指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前者是用有生命的瓜藤装点,而石狮子大旗杆这样的装点则显得呆板、严肃。然后分角色朗读此段,女生读前半部分。男生读后半部分。让学生体会乡下人家屋前装饰的独特。`

鲜花轮绽图:课件出示图以及文字。让学生想象这些花都会说些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门前风景的朴素、华丽。

雨后春笋图:课件出示图以及文字。抓住“成群、探出头来”这两个词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春笋的多和调皮,感受到作者对笋的喜爱,以及对乡下人家的赞美。最后通过我的引读,(例如:这是一群顽皮的笋,这是一群快乐的笋),让学生读出感情来。

鸡鸭觅食图:课件出示图以及文字。通过设计“假如你是快乐鸡群中的一只,你会怎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鸡的那份悠闲、自由、快乐,从而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甜蜜幸福的家庭,然后再鼓励学生站起来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院落晚餐图:课件出示图以及文字。问学生:“乡下人家在哪里吃饭,吃饭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知道他们吃饭时心情的愉悦、快乐、惬意。引导学生带着愉悦快乐的心情读。然后抓住“天高地阔”这个词进行教学,问学生换成津津有味、狼吞虎咽行么?让学生理解“天高地阔”这个词即强调吃的动作,又强调吃的心情,还有边吃边聊的意思。引导学生再次读出那份愉悦与快乐,感受那份独特与迷人。

月夜睡梦图:让学生想象纺织娘的歌代表了什么意思?从而引导学生缓缓的、柔柔的、轻轻的读。

第三步课件出示:乡下人家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步的设计是想让同学们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 )课后延伸,升华主题

配乐朗读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作者重点描写了雨后的哪几样景物,体会作者巧妙的拟人化手法,感受乡间小路雨后的清新与生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补充的一点作业是对文本的拓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循着文本追根溯源,去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

(五) 板书设计:

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瓜藤攀檐图

这个板书说明了乡下人家的景色如画,自然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秋水》说课稿3

我今天所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重视诵读和背诵。这是第四篇课文,则要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文言字词、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对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⑴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⑵学习文章中对比的方法。⑶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文章中隐含的道理,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提问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河伯前后感情的变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指引、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采用请全体同学一起填诗句作为导入,比如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下面我先谈一下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从文章中选出含有特殊文言字词、句式的句式,顺序打乱,让学生给这些句子进行分类。这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有了一个思维的方向。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通过屏幕,给出归纳后的分类,比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学生自己回答,自己找错,教师总结,应该能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这些文言知识。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2、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3、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前面两个问题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最后一个问题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稍作分析概括,也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

“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一次的发挥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共同找到丰富的答案。教师作简单归纳。在本节课结束前,布置学生的课后练习。

我想,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句能有一定的掌握,也应该能从课文中领悟到一些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秋水》说课稿4

一、教材介绍

本篇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还用了对比的写法。可以说本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结构章法上都很值得一学。所以学习本文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感受,有所理解。

二、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学生的兴趣也是在阅读中获得体验而产生的。因此,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落实到本课的教学我主要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以读析问的方式去探究学习,不强设问题“挖坑”让学生往里跳,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让他们在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语感。

② 学习文章用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 结合语境翻译文言词语;

② 读析问探究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

① 养成阅读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② 培养学生“以人为镜”对比反照自己的做人方法,等。

设定以上目标出于几点考虑。首先,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还要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疑难的词语。其二,语文素养总是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三,文中的情感价值观是自己体悟的结果,是再创造的结果。

四、教学重点

因为学生阅读量较少以及各种语文能力的影响,本班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较差,所以我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提高文言语感。

五、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感知能力、理解思维较差,影响了其对文章意义建构的能力,因此“自主探究课文,对寓言故事寓意有独立的见解。”应该会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六、学生情况

我所任教班级是九(3)九(4)班。他们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后,有部分同学形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主动去阅读思考课文,语文能力有所增强,基本能够感知文章的内容,掌握了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对文章的写法特色有能有所发现。但是对文章深层的意义难以领会,对课文的表达难有自己的看法。这些是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的。另外,这2个班差生面积都很大,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根本不读书,也读不懂书,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语言的鼓动性。

七、教法和学法

为让学生能自主去探究课文,并在探究中获得愉悦,我采用“读析问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八、教学时间

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所学过的寓言导入:我们学过许多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吗?这些寓言故事曾经给过我们许多人生或者生活的启示。如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不能操之过急。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秋水》也是一篇寓言故事,看看我们今天能不能从这个故事里悟出什么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二)、熟练朗读

1、提出难读,不好停顿的句子,教师指导。

2、指名试读句子。

3、学生齐读文章。

(文言文要多读,读出语感,这要读顺读好节奏,这里旨在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三)、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要多结合上下文或句子的意思去翻译词语)

2、检查词句翻译情况。(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 秋水时至( ) 于是焉( )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东面而视(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 ....

3、学生质疑疑难词句。

四)、感知故事。

1、学生谈读后感受。问题:刚才读了课文后,你了解到了什么?请说给同学听听,与他们一起分享你的读书感受。

教师注意归纳。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

(此处教学设计,旨在养成学生阅读要有独立感受的习惯,同时也是为了使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生所不知。)

五)、深层探究

1、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还有问题没有?(学生齐读全文)

2、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注意归类问题,并找准一个切入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 如:

① 河伯为何望洋兴叹?

② 河伯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③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六)、学习总结

1、学生思考、交流: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启迪?(可谈思想上的、结构、写法等方面的) 参考:

① 寓意——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② 写法——设喻说明哲理。

对比

2、教师结语:(略)

七)、巩固练习: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课文精讲】部分。

八)、作业布置: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课后检测】部分。

九)、板书设计

河伯见海神

经过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

︱ ︱

望洋兴叹:狂妄自大、盲目无知、贻笑大方

《秋水》说课稿5

秋水(说课)

一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5、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一、教学时数

1课时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手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第三篇:秋水的说课稿

秋水(说课)

一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5、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一、教学时数

1课时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手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第四篇:秋水教案说课稿

秋水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品味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对比手法。

2.了解和积累不同的文言句式。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可以把反复阅读作为突破口,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都听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 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更给我们深远的启示: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现在对知识一知半解,还不虚心求教,只能做井底之蛙;学习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其实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

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的作者。那么有没有同学对庄子有所了解呢?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受灾患、苦难和磨砺,但当种种坎坷,“功利”已全然无计、陷于无路可走的时候,惟有庄子,才能给你以帮助、给你以心灵的栖息之地!“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在“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然而,庄子的孤独是最伟大的孤独,他因孤独而悲悯、因悲悯而博大、因博大而襟怀天地与宇宙!

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了解一下庄子和庄子的思想。(放幻灯)

(1)、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哲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学(后来道家)的作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2)、庄子的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顺应自然,不必有所作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哲学是用瑰丽的散文写出,我们从他的这些哲学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深刻的揭露了人间百态,同时倡导一种超脱而又未免消极的人生。他所崇尚的不是统治万物的神,而是有着玄妙智慧,飘然欲仙的人。后代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受到了他的哲学和艺术思想的深刻影响。庄子的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展现着无穷的魅力。

了解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庄子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又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具体来学习《秋水》。

2、、教学

(1)疏通字词句:

请同学先自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内容。

①泛读 ②请几位同学跟着伴奏朗读课文

疏通字音、词义。

③请同学来读课文并翻译

通假字:泾,通“径,直。

辨,通“辨”,分辨。(分辩:辩解。分辨:辨别。)

重要实词 “百”,虚指多,众多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实指;

“川”,河流;

“河”,专指黄河,现词义扩大,泛指所有河流(与此类似的还有“江”,专指长江;

“菜”,只指蔬菜,现在还包括鱼肉)涘:水边、岸。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仰视的样子。旋:掉转。殆:危险。

大方之家,有修养、有学识的人。

古今异义:

百川灌河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东面而视 东面:古义:脸朝东;今义:方位词,东面。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面目:古义,脸,面部。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至于北海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义,常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大方之家 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子之难穷也 穷:古义,尽;今义,贫穷。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活用为状语,“随着时令”)

顺流而东(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流”)东后面省略了流,因为古人用竹简

写字,需要比较精炼。)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面向东面”)

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少”—“小看”)

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轻”—把谁看轻—“轻视”)特殊句式

以为莫己若(否定句宾语前置)莫,否定词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固定句式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且是发语词,夫也是发语词,凑足语气,没有实际意义。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者,……也,表判断)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格式,可译为“认为……是”)

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水流注入黄河。水面宽阔,两岸、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当时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北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自此河伯才掉转脸来,抬头看着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是说我呀。而况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有机会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真的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2)理清脉络

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这篇寓言

请同学们看一下,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

提问:黄河的景象如何?(百川灌河、不辩牛马)

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

提问:那河伯的心情如何?表现如何?(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他暗暗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两句之间,用了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等到他见到大海时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这是一个过渡句,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

提问:大海的景象如何?(不见水端 难穷)[板书] 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不见水端”四个字,然而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

提问:那河伯此时的心情又如何?表现如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里又用了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就不同了。河伯感叹的那番话,是做自我批评。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就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何伯认为自己的浅薄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板书] 黄河

北海

景象 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不见水端 难穷

雄壮 开阔

广阔浩淼

河伯 欣然自喜

始旋其面目

表现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望洋向若而叹

夜郎自大 责己狂妄、批己浅薄、贻笑大方

(3)问题:

1思考、讨论:课文从文体上看,属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概括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延伸: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

2本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道理,除了设喻说理外,有没有用别的手法?

讨论、明确: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写景对比。

同是写壮阔,黄河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北海是 “不见水端”,“难穷”。——更加鲜明生动地突出了北海的广阔浩淼,为写河神认识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河神有自知之明,勇于反省,正视现实的性格特点,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六、结语

《秋水》这篇课文虽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

我们习惯于用„冰山之一角‟来说明某事物的博大,如果用“文化冰山”来形容庄子可能一点不为过,可对于博大精深、汪洋恣肆的庄子而言,课文《秋水》是否可以算作庄子这座文化冰山的一角呢?(学生或摇头或茫然)显然不是,它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水分子。庄子这座文化冰山太庞大了,可见其文化含义之深远。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有些人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少了他们,这条波澜壮阔的大河就少了最原始的动力,例如孔子,如果少了他,我们就少了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的积极入世的勇气;又如孟子,如果少了他,我们就少了充盈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还有我们今天学的庄子,如果少了他,我们就少了不为世俗名利所累的„闲福‟,就缺失了以高洁的精神来坚定地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

补充资料

庄子非常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下面我就给同学们讲一讲庄子的几个小故事。

1、相传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想聘他为相。他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看来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2、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3、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这个故事我觉得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第五篇:秋水(节选)

秋水(节选)

庄周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的寓意,并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2.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洒脱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要点

1.题解:

秋水,雨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2.内容概述: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如果眼界放宽一些,就会看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论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孔孟所宣扬的儒家之道。儒、道之争另当别论,文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写作特点

第一,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使抽象的道理变的生动形象;

第二,采用了对话形式,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的思想,黄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想。

三、关于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曾在蒙邑(yì)中为吏,主督漆事。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二者为“老庄”。

思想意识:唯心主义。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又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异性。

生活态度:顺应自然。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四、作品特点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笔调恣意,构思巧妙,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五、创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社会剧烈动荡的战国中后期,奴隶主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而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纷争,天下混乱。在当时他,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剥削阶级残暴和虚伪的本质,不与统治阶级合作,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消极厌世的极端。一生清贫。

六、行文赏析 第一段:

秋水时⑴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⑵为天下之美⑶为尽在己。顺流而东⑷行,至于北海,东⑷面⑸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⑹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⑺道百,以为莫己若⑻者’,我之⑼谓也。且夫我尝闻少⑽仲尼之⑾闻而轻⑿伯夷之义者,始⒀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⒁也,吾非至于⒂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见笑于⒃大方之家。” 通假字:泾,通‚径‛;辩通‚辨‛。

注释:⑴时,名词作状语,按时;⑵以,动词,以为;⑶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⑷东,名词作状语,向东;⑸面,名词作动词,面向;⑹始,副词,才;⑺闻,动词,听到;⑻若,动词,比的上;⑼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⑽少,形容词作意动,认为„少;⑾之,结构助词,的;⑿轻,形容词作意动,认为„轻;⒀始,名词,开始;⒁穷,形容词作动词,尽;⒂于,动词,到达;⒃于,介词,被; 古今异义;

1.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专指地名‚北海‛。

2.百川灌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海神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就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概述:

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暴涨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知其陋。两个层次形成鲜明的反差。

第二段: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⑴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dǔ)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⑵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lǘ)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⑶量数。而吾未尝以⑷此自多⑸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⑹,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⑺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⑻;人卒⑼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⑽以⑾为⑿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⒀水乎?” 通假字:虚,通‚墟‛;大,通‚太‛。

注释:⑴于,介词,与;⑵于,介词,比;⑶为,介词,用;⑷以,介词,凭借;⑸多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多;⑹少,形容词作意动,认为„少;⑺号,称;⑻焉,于此(与万物之中);⑼卒,尽。人卒。即大众;⑽之,代词,天下;⑾以,名连词,来;⑿为,动词,取得;⒀于,介词,由于、因; 古今异义:

1.东面而视:古义,脸朝东。今义,东边。

2.计中国之在海内:古义,黄河流域一带。今义,一个国家。译文: 海神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稊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概述:

第二段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省略句

顺流而东行(省略主语);东面而视(省略主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省略主语);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省略主语)

3.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存乎见少 ;拘于虚也 ;笃于时也;束于教也

4.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

5.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

6.介词结构后置句

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七、行文特点

1.行文艺术特色是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

其次,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

再次,通过设喻(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②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2.论证方法的特色。⑴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

⑵论证中采用了大量排比句(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②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③春秋不变,水旱不知。④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以及反诘句(①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②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这样的的配合运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体现出庄子散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八、总结扩展

《秋水(节选)》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饱含理念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他的世界观.

1.有关成语

望洋兴叹:本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用来比喻要做一件事情而力量(条件)不足,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井底之蛙:井底的青蛙只能看见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2.道家之道: 道是阴阳:‚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也‛; 道是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道是本原: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道是规律: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道是法则:‚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下载《秋水》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水》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

    《秋水》教案(精选)

    《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 概括文章主旨,说明其客观意义 3. 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

    秋水教案

    优质课教案 秋水 郏县第一高级中学 杨三友 秋水 庄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掌握文言字、词、句知识。 3、体会课文的寓意。 4、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能力目标: 通过......

    秋水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 《庄子》说课稿 绵阳市剑门路学校 罗兴杨 一、说教材: A、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文以河神为喻,通过对比的手法,告诫人们不......

    秋水读后感

    秋水读后感《庄子》一书是由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的代表 作之一,共三十三篇,分“内篇” 、 “外篇” 、 “杂篇”三个部分。趁着寒假, 我细细品读了“......

    秋水(节选) (苏教版)

    词语。【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

    秋水—庄子 [节选]

    秋水—庄子 [节选] 【作者】庄子(前369-前286),汉族,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散文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宋国蒙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