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有感

时间:2019-05-11 23:0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水》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水》有感》。

第一篇:《秋水》有感

《秋水》有感

读了庄子的《秋水》,我不禁为其超凡脱俗的哲理思辨所震撼,奔放肆虐的理想色彩如同海神若般庞大无涯,游曳于天地间的清灵洒脱的思想却极其巧妙地以“个人”为切入点。我蓦地想到了《红楼梦》里“空云洁白”的妙玉最爱读的也是老庄,自比为“樫外人”的她是否像庄周一般对人世冷眼旁观?

《秋水》中“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的,在庄子看来不过是“犹小石小木在大山也。”尘世间功名利禄变得可笑,诸公衮衮像红尘的丑态嘴脸成为社会的主体,叫庄周如何不幽愤?但他将对现实的失望化为木简上嘲讽激昂的文字和思想中案例剖析的材料,让文以载道,从社会的泥滓中飞出悠然的蝴蝶,于是濮水曳尾,漆园傲吏,终成了南华如诗的篇章。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庄子《秋水》中河伯很符合当下一些炙手可热的人的形象,自负狂妄,目中无人;而海若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精神是理想中完美人格的化身。对比之下不仅感慨,当时离我们是多么远,又是多么近啊。受现代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濮水边拒绝楚王的庄子很容易被看做不思进取消极怠慢的自由主义者——可我们是多么需要自由的心灵世界啊,现实的实用是一缸水泥,凝固了,就会永远冷下去。几千年前,庄子拜见惠施却反被搜捕,几千年后,有人证明嫉妒者的本质是恐惧失去;然而庄子早就用鹓鶵栖梧的寓言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高贵,不是富贵名利,而是保持自我。濠梁之鱼的故事充满了喜剧的辩证色彩,虽然照唯物论的观点谁也不能窥探心灵。如果撇开哲学,从诗意一点的角度看,庄周看到鱼儿高兴,仅仅是因为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河面碧波粼粼,河岸郁郁芊芊,庄子的心境替外物涂了一层明丽的光辉——鱼儿乐不乐不是我能指认的,但我看着它就觉得它很快乐。若干年有个叫王国维的替这种把感情加给生物的意境起名叫“有我之境”,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秋水》是庄子哲学思想方面的一篇论述,包括了他寻求个人自由“全性保真”的处世态度,和他辩证的宇宙观两个方面。

“濮水钓鱼”是庄子自由精神的直接体现,面对浩瀚的人世,是寂寂漫漫,还是庸庸碌碌。选择精神的欢乐颂就意味着一种和凡尘的剥离,只因为战国是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即使如此,庄子依然要选择剥离。拒绝小吏,就是关闭了通向红尘的大门,红尘中不止有虚左以待的楚相之位,也有集体的认同,时代价值的体现,然而他关上了通向那些的大门,打开了另一扇名位“性灵”的窗,窗外,白鹭在湍流中戏水。

第二篇:读《秋水》有感

读《秋水》有感

读完《秋水》,明白了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文中提到北海若对河伯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此段从不能对井蛙谈论海,不能对夏天生死的虫子谈论冰天雪地,不能跟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理是因为它们各自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好的描绘出了人认识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而作为21世纪的我们,也经常能够感受到知识的有限和能力的有限。现在的家长从幼托班就开始给自己的孩子寻找最好的学校,为的就是想要好的教育和教学设施。而同时这些又受着经济的影响。每个孩子从幼托班到小学,再由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毕业,期间接触了5个学校。而这5个学校中又能接触到多少老师跟同学,这期间的差异又能直接影响孩子的知识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的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量;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就算同属一个学校,不同教师的教育方法及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也对学生的知识理解掌握程度有所限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智力,兴趣爱好不同也均能影响到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掌握情况;从家庭环境来说,父母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道德的学习楷模和引导者,父母的兴趣爱好,行为皆能影响孩子的发育成长„„影响孩子所学所思有着太多的客观、主观因素,我们应该坦然的去接受。

第三篇:读庄子秋水有感

庄子,战国中期宋国人,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的文章,大量使用寓言,寓言这种文体的创立,使庄子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并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丰富生动,并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的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在古代汉语课上,我们学习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以河伯的自以为多和海若的未尝自多,形成鲜明对比,构成全篇的主要部分。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使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段话叙述了河伯的自以为多,河伯在有限的世界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如果河伯没有看到大海,他将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如果河伯在看到大海之后还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必将贻笑大方。

所以,做人要“一日三省吾身”,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有涯,学海无涯。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不能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状况,要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学习,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井龟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而束缚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愚昧者自大的借口。海神说:“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这正是智者所具有的谦虚态度。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相对于宇宙万物,人类只是“浮游”。世界之大,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沧海一粟。当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这点时,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并且更有目标的去认识、了解社会的全貌。才能更坦然的面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挫败感。但是这份坦然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让我们拥有一份良好的心态,毕竟人无完人。

纵观本文,其中心思想是在论说判断、认识的相对性,认识事物的大小、多少、虚盈、始终、贵贱以及生死等都是相对的,其变化是不定的。

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的是:满招损,谦受益?不是的。

有个成语叫“邯郸学步”,它的由来正是《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说的是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有关这个成语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只会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的人,他们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就是在说做人不能一味的妄自菲薄,那不是谦逊,是虚伪。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的是:过满则招损,过谦不受益。

第四篇:读庄子秋水有感

读《庄子·秋水》有感

2010080142

娄晓亮

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读了庄子这篇文章之后,深刻体会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文章开篇即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给人感觉像是站在东海的河口下方,看着千万里的江河汇聚到了一处,然后倾盆而下。飞湍击石扬起的水汽便蒙然了眼睛。

然而在河伯欣然自喜的时候,他看见了海神。就像是攀登高峰的人,在翻越了他眼里的最高峰后,俯视脚下蝼蚁般的城镇车流后,回头却看见另一座高峰直插云霄,云雾环绕,几只苍鹰尖利的鸣叫着嘲笑他。

境界决定一个人的眼光。文章中曾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意思是和井中的青蛙不能谈论大海,是因为青蛙拘泥于空间的大小;和夏天的小虫不能谈论冬天的冰雪,是因为受制于时间季节的变换;和乡村士绅不能谈论大道,是因为他们受困与教化的深浅。俗话说站的高才能看得远。站在乡下的县城,我们羡慕市里的繁华;在都市的繁华里,我们又向往省会的现代化;在省会的现代化里,我们依然会神往首都的国际化。这也可以说明,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

但是从大的方面来看,庄子又借着海神的口说:五代帝王所延续的,三位君主所争夺的,仁慈的人所忧虑的,贤能的人为之操劳的,仅仅是如同马匹身上毫末般的天下。这是何等的气概,视天下万物如浮云浅土。但是庄子他却又同自身的大气磅礴之语相悖。“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伯夷因为名誉辞让天下,仲尼谈论天下来显示自己的博学,这是他们所自傲的地方······一股子文士相鄙的气息悠然而起。蔑视天下的庄子,又何必着眼于这在他眼中如同毫末中得毫末的二人呢?

接下来,便是一番相对论的论述。大于小、善与恶、博与狭、生与死都是相对而言。做任何事情都出于无为忘我的角度。我认为,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大小高低盈虚,这样的大局观是值得称赞的(当然是我这是事后诸葛亮)。“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这些话语在现代来看,大多是诳语。庄子只主张修自身。他反对从本心出发,去分辨善恶好坏,他只是秉承着中庸的道路,不顾旁人的眼光,将自身与整个社会割裂开来。仿佛像是上帝一样俯视着这个世界。世俗的勋爵俸禄打动不了他,戮亲之仇不足以羞辱他。大小不去分辨,是非不去明了。我想如今的社会,大多都大小不分,是非不明吧···更有甚者达到了“戮耻不足以为辱”。但是“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这条,能达到的人却少之又少。

庄子主张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时代的变化会改变人们的眼光,过去的道德准则不能应运到新的社会环境之下。人的价值判断不应该与社会环境相割离,就如同不能分割阴阳、天地一样。

他还主张顺应天命,其实就是道家的“无为”。我想他应当认为,天道自有定数,人的命运,才能,智慧,思想都已经被制订好了线路。明白天命的人,不会受到灾难的侵袭,因为他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人为的力量改变不了天地的规律。人们应该明确自身的才能和天赋,就像是单脚的夔不应羡慕有万足的蚿一样。

从全文来看,庄子是一个十分傲慢的人。他不屑于当楚国的宰相,更不屑于与惠子争位。他认为自己的大道才能不足的人无法学会,如果学了的话就像邯郸学步一样,忘记自己原本的本领。他就像是一个洞悉了万物的傲慢隐士。在先秦诸子百家并起的时候,驾着青云,骑着老牛而过。话语里都打着机锋,透露着些许大智慧。飘然而来飘然而去,他并不想去改变什么,只是在闲暇之余,透露些人生的秘密。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这大概是他对自己人生的写照吧。

第五篇:秋水(节选)

秋水(节选)

庄周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的寓意,并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2.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洒脱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要点

1.题解:

秋水,雨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2.内容概述: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如果眼界放宽一些,就会看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论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孔孟所宣扬的儒家之道。儒、道之争另当别论,文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写作特点

第一,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使抽象的道理变的生动形象;

第二,采用了对话形式,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的思想,黄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想。

三、关于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曾在蒙邑(yì)中为吏,主督漆事。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二者为“老庄”。

思想意识:唯心主义。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又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异性。

生活态度:顺应自然。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四、作品特点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笔调恣意,构思巧妙,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五、创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社会剧烈动荡的战国中后期,奴隶主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而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纷争,天下混乱。在当时他,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剥削阶级残暴和虚伪的本质,不与统治阶级合作,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消极厌世的极端。一生清贫。

六、行文赏析 第一段:

秋水时⑴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⑵为天下之美⑶为尽在己。顺流而东⑷行,至于北海,东⑷面⑸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⑹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⑺道百,以为莫己若⑻者’,我之⑼谓也。且夫我尝闻少⑽仲尼之⑾闻而轻⑿伯夷之义者,始⒀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⒁也,吾非至于⒂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见笑于⒃大方之家。” 通假字:泾,通‚径‛;辩通‚辨‛。

注释:⑴时,名词作状语,按时;⑵以,动词,以为;⑶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⑷东,名词作状语,向东;⑸面,名词作动词,面向;⑹始,副词,才;⑺闻,动词,听到;⑻若,动词,比的上;⑼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⑽少,形容词作意动,认为„少;⑾之,结构助词,的;⑿轻,形容词作意动,认为„轻;⒀始,名词,开始;⒁穷,形容词作动词,尽;⒂于,动词,到达;⒃于,介词,被; 古今异义;

1.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专指地名‚北海‛。

2.百川灌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海神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就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概述:

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暴涨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知其陋。两个层次形成鲜明的反差。

第二段: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⑴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dǔ)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⑵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lǘ)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⑶量数。而吾未尝以⑷此自多⑸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⑹,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⑺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⑻;人卒⑼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⑽以⑾为⑿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⒀水乎?” 通假字:虚,通‚墟‛;大,通‚太‛。

注释:⑴于,介词,与;⑵于,介词,比;⑶为,介词,用;⑷以,介词,凭借;⑸多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多;⑹少,形容词作意动,认为„少;⑺号,称;⑻焉,于此(与万物之中);⑼卒,尽。人卒。即大众;⑽之,代词,天下;⑾以,名连词,来;⑿为,动词,取得;⒀于,介词,由于、因; 古今异义:

1.东面而视:古义,脸朝东。今义,东边。

2.计中国之在海内:古义,黄河流域一带。今义,一个国家。译文: 海神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稊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概述:

第二段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省略句

顺流而东行(省略主语);东面而视(省略主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省略主语);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省略主语)

3.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存乎见少 ;拘于虚也 ;笃于时也;束于教也

4.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

5.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

6.介词结构后置句

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七、行文特点

1.行文艺术特色是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

其次,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

再次,通过设喻(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②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2.论证方法的特色。⑴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

⑵论证中采用了大量排比句(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②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③春秋不变,水旱不知。④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以及反诘句(①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②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这样的的配合运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体现出庄子散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八、总结扩展

《秋水(节选)》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饱含理念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他的世界观.

1.有关成语

望洋兴叹:本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用来比喻要做一件事情而力量(条件)不足,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井底之蛙:井底的青蛙只能看见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2.道家之道: 道是阴阳:‚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也‛; 道是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道是本原: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道是规律: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道是法则:‚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下载《秋水》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水》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

    《秋水》教案(精选)

    《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 概括文章主旨,说明其客观意义 3. 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

    秋水教案

    优质课教案 秋水 郏县第一高级中学 杨三友 秋水 庄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掌握文言字、词、句知识。 3、体会课文的寓意。 4、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能力目标: 通过......

    秋水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 《庄子》说课稿 绵阳市剑门路学校 罗兴杨 一、说教材: A、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文以河神为喻,通过对比的手法,告诫人们不......

    秋水读后感

    秋水读后感《庄子》一书是由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的代表 作之一,共三十三篇,分“内篇” 、 “外篇” 、 “杂篇”三个部分。趁着寒假, 我细细品读了“......

    《秋水》说课稿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 24 秋水(节选) 说课纲要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

    秋水(节选) (苏教版)

    词语。【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