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雨霖铃,万千柳永情(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6:5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曲雨霖铃,万千柳永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曲雨霖铃,万千柳永情》。

第一篇:一曲雨霖铃,万千柳永情

一曲《雨霖铃》,万千柳永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山东省郯城第二中学 王钦艳 2010年7月22日 10:55 魏国栋于10-7-22 13:06推荐柳永的真情成就了《雨霖铃》的千古绝唱,真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老师的分析太到位了。

魏荣昌于10-7-22 15:36推荐正是柳永的一往情深打动了我们情深一往的王老师,对着一曲《雨霖铃》,浅唱低吟,流连忘返。

一曲《雨霖铃》,万千柳永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有感于《雨霖铃》的情真意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每每读到此处,无不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仿佛看到他,一个落魄的词人,在深秋的悲伤里,面对无边的离愁,人生的不得志,一脸的愁绪,满腹的无奈,只能仰天长叹“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正是柳永写这首词的写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么词人的一往情深,从哪里来呢?

一、离别苦。

古人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还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古人,似乎只有在离别时,才会如此真切的淋漓尽致的抒发自己的情怀,才会把隐藏的感情充分的流泻出来,所以我们那么多的诗篇都在写离别。这许许多多的苦,在《雨霖铃》中表现的尤其让人魂牵梦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字字深情字字愁,每一个意象都在诉说着离愁。暮秋的寒蝉已尽生命的尽头,像在做最后的告别,在吼出生命的最后的灿烂,在词人听来是“凄切”,“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正是词人此时悲凉心境的展现,也正体现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穆”的人生哲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即使横波目也不能表达离别的痛和苦,“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谁又能明白“明日又隔天涯”苦楚呢?因为不知何处是归途,只能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这叠字“去去”真是用的出神入化,一去不止,还要再去,忧伤无止。离人即将消失在暮霭寥廓的千里烟波处,怎不令人柔肠寸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离别后的时光,最好的浇愁方式就是一醉解千愁,可是你可懂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啊,也许只能暂时忘记,可是不能永远。不能一辈子甚至此后的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都成为“虚设”,一切都会过眼云烟,时间能记住我们的情吗,只愿那些美好的记忆永留心中。

二、人生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苦短也是众多诗人抒发情感的主题。而更多的是壮志难酬的无奈。即使表面看来不屑做官的柳永又怎能逃脱“达则兼济天下”儒家影响呢?所以,因为自己的种种遭际,那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生活,只能“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啦,只能在人生如戏如梦幻泡影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有一种说法叫“诗庄词艳”,即“诗言志”,诗是在大雅之堂上高谈自己的伟大志向,所以要庄重,而词是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所以比较艳丽,所以欧阳修的诗和词的风格才会那样的不同。在他们看来,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可是柳永因为仕途失意的自身遭际,把所有的情,所有的喜怒哀乐都给了词,所有期盼所有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都寄托在了词中,宋词因为有了柳永而多了一份不羁,多了一份痛彻心扉的悲凉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正是“诗人不幸,诗家幸”。《四库提要》说:“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可见柳永的词对宋词的影响。《能改斋漫录》:“词从南宋以来,但有小令,慢词起自仁宗朝,汴京繁庶,歌舞台榭,竞睹新声。耆卿(柳永字)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于是尽收俚俗言语,编入词中使人传唱,一时动听,散布四方,其后少游(秦观)山谷(黄庭坚)相继有作,慢词大盛。”据说柳永考进士不第时,曾赋《鹤冲天》词,有云:“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见了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因而落第。于是柳永更加放浪形骸,自署为“奉御旨填词柳三变”。后改名为“永”才得进士第。所以,在词中才会流露那么多的苦。千言万语“更与何人说”呢?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柳永的词中体味离情,也就走进了凄清悲凉的深秋,走进了人生的苦楚无常。柳永命运坎坷,他一生饱尝“游宦成羁旅”的悲凉滋味。似乎,唯有秋天,深秋才是属于柳永的,因为只有他可以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离愁写得这样动人心魄。据说,他死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于南门外。每春日上冢,谓之吊柳七。还有一种说法是,柳永葬于枣阳县花山,每岁清明,词人集其下,为吊柳会。不管哪种说法准确,有一点共同的是,词人柳永生前官场失意,但他生前死后都有那么多人记得他的词他的才他的情。“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样也就够了。

正是柳永的一往情深,所以我们每个人读他的词,都会感受到他那颗情深意重的心灵,感受到他的苦、他的悲、他的忧伤。感受到一个最真实的柳永,一个才华横溢,多情的柳永。我觉得宋词最能打动人的就是情,情真意切。从来没有哪种文学样式,能把情表达的这样毫不隐藏、毫不做作。也会觉得我们的古人是在用词,来描绘自己的心灵世界,书写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最真实的自己。

第二篇:柳永雨霖铃

柳永雨霖铃

篇一:柳永《雨霖铃》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曲】: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②骤雨:阵雨.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⑦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⑨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⑩风情:男女恋情.【阅读训练】:一: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5、《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6、“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

7、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

(1)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3分)(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4分)(3)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3分)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5.《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这是第三层。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2: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3:答: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4: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岸)和特定环境氛围(寒风残月),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 晓 风”“ 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 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词人请了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5:《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6:答: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表达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7:答:寓情于景,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渲染烘托气氛,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二:(1)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分析略。(2)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难分难舍(依依惜别);此时无声胜有声。(3)“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景来烘托离情之愁之苦。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着意染之”。4.解析:“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极力渲染悲凉之境。答案: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为下文写离别的场面作铺垫。5.解析:在这首词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明显是词眼所在。“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答案:词眼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它最能体现词的主旨,高度凝练,极富有概括性。篇二:《雨霖铃》(柳永)名句默写原创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柳永)名句默写原创题

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张俊仙

1、《雨霖铃》(柳永)词中交代出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三句:“。”

2、《雨霖铃》(柳永)中的“”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雨霖铃》(柳永)中的“,”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4、《雨霖铃》(柳永)下片中“,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5、《雨霖铃》。

6、《雨霖铃》(柳永)词中的“ 这是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情景,可见愈想愈远,愈远愈悲。

7、《雨霖铃》(柳永)词中的“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雨霖铃》参考答案

1、《雨霖铃》(柳永)词中交代出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三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雨霖铃》”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雨霖铃》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4、《雨霖铃》(柳永)下片中“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5、《雨霖铃》(柳永)中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名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雨霖铃》” 这是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情景,可见愈想愈远,愈远愈悲。

7、?这两句词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说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篇三:《雨霖铃·寒蝉凄切》注释及注音整理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yǔlínlínɡhánchánqīqiâ

liǔyǒnɡ

hánchánqīqiâduìchánɡtínɡwǎnzhîuyǔchūxiē

切,对

晚,骤

歇。

dōumãnzhànɡyǐnwúxùliúliànchùlánzhōucuīfā

绪,留

发。

zhíshǒuxiānɡkànlâiyǎnjìnɡwúyǔnínɡyē

眼,竟

噎。

niànqùqùqiānlǐyānbōmùǎichãnchãnchǔtiānkuî

波,暮

duōqínɡzìɡǔshānɡlíbiãɡânɡnàkānlěnɡluîqīnɡqiū

别,更

秋!

jīnxiāojiǔxǐnɡhãchùyánɡliǔànxiǎofēnɡcányuâ

处?

岸、晓

cǐqùjīnɡniányìnɡshìliánɡchãnhǎojǐnɡxūshâ

年,应

设。

biànzînɡyǒuqiānzhǒnɡfēnɡqínɡɡânɡyǔhãrãnshuō

便

情,更

说?

。jiã节。

一、原文译文

二、词句解释

第三篇:柳永雨霖铃

雨霖铃·寒蝉凄切

作者: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及注释

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 参考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 赏析一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赏析二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 赏析三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赏析四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 作者介绍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第四篇: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问2: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

(七)、作业(任选一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3、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3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首先,说教材

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接下来,我们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下面,我们就说下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导入

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趁机请学生调动情感,说说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歌词说得真好“今宵别梦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带着这种凄凉伤感的情绪让我共同走进这首离别的绝唱《雨霖铃》。

2.介绍作者、背景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我将为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补充柳永的创作风格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柳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长于抒发羁旅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这首词是作者仕途失意,决定离开京城与恋人分别时所作。

3.讲授新课

为了有序的组织课堂讲学,我将这一环节分解成两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研读文本

首先,请学生初读课文,朗读吟诵,感受柳词的音乐美。要求结合注释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节奏。

其次,请学生诵读课文,结合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引导学生调动积累,品悟上片典型的意象。寒蝉,鸣声凄切,充满了生命短促的哀怨,用在这里既点名了时令,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长亭点名送别地点,也是一个伤心的意象;我们都知道一层秋雨一层凉,所以借骤雨这个意象是为了烘托凄凉的心境。

最后,请学生品读课文,动之以情,感受柳词的情感美。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思考作者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不错,传达的是一种离情。那作者又是怎么写离情的呢?允许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点拨明确:这首词可以分为三个片段: 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 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入第二步,逐句分析,品味意境,具体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这一环节,我将围绕文本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调动情感,运用想象,踊跃发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所见所闻无不凄凉。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从写景转向写人的活动。离别时,借酒消愁,你侬我侬,怎奈兰州催发。正因如此,词人才迸出千古名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情到深处气咽喉堵,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至此,情已高涨,词人笔锋一转,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的'图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想表达的是同样壮阔无边的是离愁。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为写别后的心情张本。

下片,主要是写离别的痛苦。开头就宕开一笔,点名了这首词的主题,也将一己的情感普遍化。但接着说“更那堪”意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呼应上文的帐饮,酒醒之后,恋人已无踪影,所见不过晓风残月,将离人内心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就好比一幅绝美的画面,却布满了清冷的色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未来岁月纵有良辰美景于我将形同虚设,因为陪我欣赏的人已远去。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跃然纸上。

到此为止,新课讲授完毕,师生进入下一环节,总结。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效果。

最后,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1. 默写雨霖铃。

2. 学有余力的同学试着鉴赏柳永的《八声甘州》鼓励学生立足文本,走出文本,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四、在板书设计方面

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段: 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第五篇:柳永雨霖铃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豪放派,壮美。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老师朗读指导:

A.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明确: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江南柳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后记

执教教师简介: 姓名:陈春辉

学历:1993年,华中师大中文本科毕业;1999年,华南师大语文教学法研究生课程结业。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教龄:17年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想象、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学科专家、教师的点评意见(上完公开课后科组老师评价): 陈颂:分析的语言很优美,朗读示范很到位。

李秋霞:语言很优美,有才华,古诗名句能信手拈来,文学常识归纳很精简,上课示范朗读很好。

李春季:知识广、用词优美,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很到位,课堂容量很大,从课内到课外。

魏星:老师有文采,用词很符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有深度。课堂容量大,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课件的画面很美,有意境。余世宽:招聘老师的标准:专业水平,教学方式,思维敏捷,表情。从陈春辉老师的课来看,优点是比较全面的。但讨论应放到前面比较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郭辉:课程自然流畅,语言富有诗情,师生的互动比较好。但配乐朗读学生的想像还不够。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教学重点: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1.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引入《声声慢》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1.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1.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教师自备内容: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1.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1.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学生轻声齐诵。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3.指导学生读末句

要求学生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

(五)拓展愁情,诵读体现(5分)1.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2.齐诵表现愁情 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学生齐声轻诵。

3.个别诵读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三、结束(2分)

1.齐读历史评价 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háng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

清代王士嫘lé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2.教师总结

教师: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附板书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更几番风雨能消?!文章来源

《苏幕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余光中的《乡愁》

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

2、整体把握

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三、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诵读指导

(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 作者心情如何?——烦闷

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 语速呢?——稍慢 我们试读一下。(生读,然后教师范读)

(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

(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 ——风荷举。

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生读)

2、揣摩词句

(1)刚才我们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 ——“呼”,“窥”

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我们学生物了解到蚂蚁是用触角交流信息,蜜蜂是用舞蹈传递信息。那么小鸟们唧唧喳喳,在互相倾诉着什么呢?下面大家发挥想象,A鸟可能对B鸟说什么?——天阴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放晴了,我们一起„„

“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我们仿佛听见了小鸟们唧唧喳喳,呼朋引伴那悦耳的鸟鸣。

“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聪明灵动的动作与神态。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作者对这些小生物的喜爱,以及随着天气转晴,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转晴了。这两个字可以引起我们这么丰富的联想,难怪朱光潜先生说对文字要怎么样?——咬文嚼字。

(2)重点赏析写荷花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大家看看这一句中哪个字运用得比较生动传神,写出了荷了神韵?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荷是不是有点单调?大家看一下文中还有一个词写出了荷另一种美,是什么?——风。

“风”这个字写出了荷什么样的姿态?——动态美。大家知道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3)师配乐朗诵: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初阳融融,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

3、拓展延伸

(1)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看屈原向我们走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当然屈原不可能穿着荷叶作上衣,荷花花瓣作下衣的衣服,这只是一种比喻,比喻自己美好的节操。

(2)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些诗句里的荷花你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学生各抒己见:

我喜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因为走进这样的世界,绝对是一种视觉享受。

我喜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荷花,因为它焕发出无穷的活力,表现一种美好的希望。

我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的莲,因为它不被外界的污浊所玷辱,勇于坚持自我。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都非常好,非常精彩。我现在给大家说说我的喜好。知道我喜欢哪种吗?我喜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觉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了一份艳丽,有失荷花的真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倒是真纯,可惜少了几分风韵;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得倒是极好,可惜圣洁冰清,不食人间烟火,使人难以接近。而唯有美成的荷花写得色香俱全,形神兼备,通了人性,有了性灵之美。它美而不妖,香而不腻,柔美中有风骨,娇媚中见矫健,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是说我比大家欣赏品味高,观点有不同,但没有高下之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二)赏析下阕

1、触景生情

(1)看看上下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作者的目的是写景还是抒情呢?——抒情。写景是凭借,抒情才是目的。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什么?

荷。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大家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家里有梨树的同学,看到街上卖梨的,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人。钢笔是同学送的,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同学。这就叫——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2、揣摩词句

(1)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遥”——,从杭州到开封距离这么远,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所以“遥”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悠长,好像能感觉到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有家不能回的感觉怎么样?——难过。(所以读的时候要突出一种心痛、无奈的感觉,并且要放慢速度)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所以这个字在这里要重读。(2)家乡真有这么美好吗,我们看作者家乡到底有什么令人难以割舍? 渔郎

这里是谁想谁了?看一下“相”这个字的意思。它一般有两个意思: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属于哪一种——偏指一方。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比较含蓄。看下面这两例。《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学生讨论:这两首诗和“五月渔郎相亿否”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今夜的鄜州,妻子独自一人在家乡赏月,思念自己,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可惜儿女还很小,还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亲,以此表达诗人对儿女的思念。白居易这首诗,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小结: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反客为主。(3)故乡还有什么生活场景无数次出现在作者记忆的相册之中?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大家看课本插图,体会一下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

——优哉游哉、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说明什么? 现实中痛苦。这样大家现在就不难理解“久作长安旅”所蕴含的感情了。

还有这首词开头提到的“燎沉香,消溽暑”作者的烦闷也不仅仅是天气闷热引起的了。现在在长安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故乡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反差。这三句,读的时候要有一种梦回故乡的深情,缓慢而深情地读。齐读一下。

(4)“梦入芙蓉浦”的芙蓉就是指的——荷花。这样就与前文照应起来了。情和景至此也融合为一体了。联系的媒介是就是风荷。现在大家把整首诗齐读一下,注意刚才我给大家说的感情变化。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邦彦的《苏幕遮》,这篇作品不仅带给我们纯美的艺术享受,更能带给我们一种启迪。滚滚红尘中,当我们被世俗蒙蔽了双眼,但愿荷之韵能给我们注入一丝清凉。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希望荷之芳香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里,一直齿颊留芳。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五、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此词抒写乡思旅愁。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六、作业:背诵《苏幕遮》 板书设计:

苏上片:写景(风荷)幕见景生情

遮下片:抒情(思乡)

下载一曲雨霖铃,万千柳永情(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曲雨霖铃,万千柳永情(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_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幻灯1:“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柳永雨霖铃散文

    导语:柳永的《雨霖铃》是咏别的千古绝唱,前人和今人对它的内容和写法的剖析众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散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柳永雨霖铃散文(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柳永《雨霖铃》教案5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合集)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再读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北宋)《雨霖铃》赏析 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

    _柳永《雨霖铃》使用教案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师生听歌) 师: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师:对啊!柳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