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雨霖铃》(柳永)预案

时间:2019-05-15 05:4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望海潮》《雨霖铃》(柳永)预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望海潮》《雨霖铃》(柳永)预案》。

第一篇:《望海潮》《雨霖铃》(柳永)预案

《望海潮》《雨霖铃》(柳永)预案

罗田县骆驼坳中学徐金奎

教学目标:

深入《望海潮》和《雨霖铃》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从文本情景的描绘中,体察作者的情感状态;感悟《雨霖铃》中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教学难点:体察《雨霖铃》中作者复杂的情感状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千年前的北宋词坛,有这么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就是最流行的歌曲,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独领风骚。他就是柳永。

今天,我们首先来鉴赏柳永的早期之作《望海潮》,走近青年时期的柳永。

二、学习《望海潮》:

1、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2、听《望海潮》朗诵。听完后学生自由发言。示例1:“市列珠玑……竞豪奢。” ——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

如果没有人继续回答,老师引导:除了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示例2:“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的地理位臵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

除了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臵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内容?

示例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有学生继续说就不启发。如果没有就启发:这是城市景观的美丽,看来已经有同学关注景物的描绘了,还有没有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呢?

示例4:“云树……无涯。”

——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示例5:“重湖……花。”

——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

“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如果学生将示例4和示例5一起说出,教师可让学生读一读,读出这两个不同景点的特点,钱塘江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秀色是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丝竹管弦。前一句要读出气势,雄壮有力,后一句要读的轻快婉转。老师也可以适当点评: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阿,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连我们都心驰神往了。

示例6:“千骑拥高牙……烟霞” ——这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可能会有学生说这一句,如果他先在前面说,教师就接着问:是的,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作者。那么,地方官的活动是以什么为背景?或者说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老师: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他治理有方呢?就引导学生对其他句子的关注。

示例7:“羌管……莲娃。” ——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作者仿佛被他们的情绪感染,非常快乐。

这一句写出了杭州人民的悠然快乐的生活,我们知道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

如果学生将示例6和示例7一起说。老师就点评说这是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

如果学生以开始就说这两句,教师就借机问: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百姓为什么这么悠闲快乐?——应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优雅。那么,他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到底在哪里体现出来呢?引导学生找前面的写景句或者描绘都市繁华的句子。

3、教师归纳总结:金主完颜亮是否真因此词之魅力而生南渡入侵之野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柳永笔下的《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请同学们看屏幕来欣赏杭州城的美丽风光。

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

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

稍稍停留几秒钟,再问。

4、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踌躇满志,积极向上,意气风发,激情四射……

5、教师总结并过渡: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三、学习《雨霖铃》:

1、听《雨霖铃》朗读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生: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这是我们初步的感知,初读时的惊艳只是粗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作者真实的情感状态需要我们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

如果学生直接把作者复杂的情感都说出来了,老师就引导:这位同学品味得很透,那么我们就按照着这位同学的分析深入文本,看看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的情感。

引导:不难看出,全词通过时空的延伸来展示他的离愁别绪:两人离别之时——(联想)今宵酒醒处——(想象)此去经年后(投影)(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

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示例1:“寒蝉……歇”

——“寒蝉”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

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前生的《荷塘月色》里的蝉叫“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能感受到离人的烦恼。—听觉感受;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

“长亭外,古道边……” 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 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而“骤雨初歇”写出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而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

我们常说人不留天留,可是现在天也不留人了,多么让人懊恼啊!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词人浓浓的悲哀凄凉烦恼无奈伤感的情绪。而且从凄厉的蝉声、苍茫的暮色、急雨过后的空气中,我们似乎可以嗅到那使人压抑的气氛。此句奠定了全诗悲切低沉压抑的感情基调。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如果学生先说这句,说完后可让学生读读,读出那种低沉悲凉的气氛。然后引导:骤雨初歇、寒蝉凄切、长亭惜别向我们展现出这么感人的意境和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那么词中还有没有类似的通过环境描绘来展示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呢?

示例2:“今宵酒……残月。”

——千古丽句。离别之际想酒醒后身在何处?是虚写之景。“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酒醒无异于愁醒,更加惆怅。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顿时怅然若失、落寞凄凉。而且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就会想起离别之前的柔情蜜意,可眼前自己孤身一人,(遥忆手双携,顾影又自怜)佳人不在,家乡已遥,心中就会涌起难言的愁怅失落和孤独。再加上眼前看到的是几株秋天叶落衰败的残柳在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中无助地飘摇,就会联想自己在江湖上漂泊的种种凄苦辛酸;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肌肤之寒立即引发离人的凄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偏遭凉风生,凉上加凉,心更凉。天上是一弯残月立即勾起词人想和佳人团圆却难圆之意,在离人和恋人的现在与未来竖起一堵穿不过的墙。

“残”字既是对月的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写照。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晓风欺弱柳,残月隐悲凉。” 我们还可以深一步去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残枝败柳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 空阔的千里楚天,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又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顿觉迷惘无助,这种羁旅行役中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迷惘辛酸、漂泊失意、凄清悲凉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然而这一切都是执手分别时想象中的虚拟的,但因这样的离别情景和情感柳永体验了无数次,所以想象才会如此逼真。

它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这正是:“杨柳留人不可留,晓风扑面寒心头,残月照人影孤单,酒醒之后愁更愁。”

如果学生先说这句,就引导他们去想象,说完就问:这是作者想象别后的虚写之景,除了这句还有吗?

示例3:“念去去……阔。”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使人透不过气,给人无限压抑,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可以想见。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景无边而情无限。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这不仅抒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作者在含泪执手难舍难分之际就想象自己接下来的路途景色:苍茫空阔的楚天下的是沉沉的暮霭,沉沉的暮霭笼罩在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是一叶扁舟,一叶扁舟上是渐行渐远的离人。行舟与游子都是那么渺小孤独,可背景却是远而又远高而又高,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和漂泊之感。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

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

如果学生先说这句,就引导他们去想象,说完就问:这是作者想象别后的虚写之景,除了这句还有吗?

示例4:“都门……催发”——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多么尖锐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用字经济,手法高明。作者没有心情,郁闷、无奈。

这是离别时的场景描写,学生如果先提此句,就引导他们把离别时其他的句子找出来品味。

示例5:”执手……凝噎。”——此句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开始由表及里逐层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

这里引导学生想象分别时人们会说些什么? 互相保重可离人要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情到极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极言依依惜别和缠绵悱恻之情。真是 “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 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

这是离别时的人物表情动作的描写,学生如果先提此句,就引导他们把离别时其他的句子找出来品味。

示例4:“多情……节。” ——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意义翻新。“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因为是在冷落的清秋之节。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

除了直接抒情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示例5:末两句。

——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

这里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

无人倾诉因你不在身边,不知道古汴河畔的女子听见了这缱绻千年的思念了吗?

遥想手双携,顾影又自怜。走在花前,似你灿烂的笑脸;端起酒杯,是你泠泠的双眼。

“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似与情人直接对话,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在词尾将离情推向高潮。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春心莫共花争放,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还有其他设想的别后情景吗?

教师小结:

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2、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辞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而且它不是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词人的情感并没有随着离别戛然而止,而是被充分抒写并表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层层推进的过程。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看来这首词不单纯是写一对恋人的分离,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表达她的人生的况味。那么能不能推荐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把它朗诵出来。

4、学生推荐一位学生朗诵词,要读出感情(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省略)

四、迁移训练: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望海潮》读出了青年柳永的情怀,在《雨霖铃》中我们体味了中年柳永复杂的人生滋味。请你写一段《读你》,表达你对柳永情感或形象的认知50_80字即可。

学生写习作、读习作。

五、总结课堂:(如果学生写的很好,就以学生的内容总结下课。)

1、倜傥豪放柳三变,少有奇才功名恋。三赴科场葬流年,满腹牢骚鹤冲天,奉旨填词风流现,晓风残月别情倩,宦海浮沉诗情拈,金鹅峰下月枫念。

2、暮霭沉沉,孤柳独立,晚风催得雨声碎。寒秋时节,谁怜落花卷霜帷。只守驿外,何时揽得乌纱归? 佳人翘首,才子归去。蝉鸣引出离别泪。枉断空肠,酒香却道离别怅。长亭一别,纵是那时雁过也心伤。

3、告别了杨柳岸的晓风残月,你踏上兰舟向着暮霭沉沉的楚天驶去。依稀可望见的孤舟遥影在茫茫水天之际若隐若现。岸上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拭不去的泪水迷茫了整个江岸,连同这个令人伤感的秋。

4、忘不掉那一双泪眼中凝聚的爱意,拂不去被晓风吹在脸上的发丝。滔滔江水,清秋千里,你孤独漂泊的影子如惊鸿一般短暂,转瞬即逝般消失在梦中人的眼里。

5、犹记得当年意气风发十年寒窗夏雨冬雪,无奈你却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从此你便因为一时的少年豪气而踏上了一生的颠簸流离。你选择了词,词也选择了你,于是凡有井水处便得歌柳词。

6、他是个罪人,不仅写下了《望海潮》,让觊觎江南的完颜亮更加觊觎,更用多情细腻的笔触,让痴情的女子更加痴情。

7、柳永之词,始终以一情字为主线贯穿整个文学创作之路。动情处,令七尺男儿泪满衣衫;细微处,像雨夜听荷般诗意。写前人所写,却更胜一筹;创前人未有,泽被后世。

8、男欢女爱,美而不俗。文笔坦露、大胆,不落窠臼;心涌友善,以平等地位之观念,抒写红尘女子喜怒哀乐。在他的眼里,男女平等,即使烟花女子也一视同仁。此种情怀,若无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岂能这样至情、至诚。

9、今天,我们走进这位天才词人的心灵世界,真切体味到他那动人的情感、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所营造的异域美空间。也真实地触摸到了他的灵魂: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也看到了这么一个历经磨难成为自己境界中真正的王者——白衣卿相柳永!

10、他是一个比谪仙更浪漫的人,他是一个比东坡更多情的人。他是用词句覆盖了市井陌楼堂馆所,他踌躇满志命运不堪的浪子——奉旨填词柳三变。

11、水墨城镇,是他生活的底色,和着微风,就着夕阳,写下瑰丽的词句。灯红酒绿,是歌女们穿梭的小巷,伴着琴弦,踏着舞步,他的词曲在神光离合中窜腾。天纵的才情,奈何年少轻狂,失了一生所向的仕途。只好怅然行走天下,醉那无用之酒,钟那无用之情,把酒黄昏,作别伊人。榨尽一生的辛酸悲凉,成 那一声声歌女口中词。而这一生便郁郁而终。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心中怀才,唯不遇赏才之人;内心落寞,偏不逢安慰之人。虽伤心别离,浪迹天涯,宦游浮沉,却将万千情绪化为苦酒,酿化出最洒脱的词章,在历史长河中永存!

附:补充有关知识 1.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2.时代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3.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第二篇:柳永雨霖铃

雨霖铃·寒蝉凄切

作者: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及注释

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 参考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 赏析一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赏析二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 赏析三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赏析四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 作者介绍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第三篇:柳永词二首(《望海潮》和《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和《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望海潮》和《雨霖铃》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2、从文本情景的描绘中,体察作者的情感状态。

3、感悟《雨霖铃》中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设想:

1、重点: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2、难点:体察《雨霖铃》中作者复杂的情感状态。

3、课时:1课时。

4、策略:合作探究、诵读理解、媒体辅助。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千年前的北宋词坛,有这么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就是最流行的歌曲,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独领风骚。他就是柳永。今天,我们首先来鉴赏柳永的早期之作《望海潮》,走近青年时期的柳永。

二、学习《望海潮》:

1、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2、听《望海潮》朗诵。听完学生自由发言。(五到六人)示例1:“市列珠玑。。。竞豪奢。”——“市列。。豪奢。”——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如果没有人继续回答,老师引导:除了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示例2:“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除了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内容?)示例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有学生继续说就不启发。如果没有就启发:这是城市景观的美丽,看来已经有同学关注景物的描绘了,还有没有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呢?)示例4;“云树。。无涯。”——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示例5:“重湖。。。花。”——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

(如果学生将示例4和示例5一起说出,教师可让学生读一读,读出这两个不同景点的特点,钱塘江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秀色是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丝竹管弦。前一句要读出气势,雄壮有力,后一句要读的轻快婉转。老师也可以适当点

/ 6 评: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阿,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连我们都心驰神往了。)示例6:“千骑拥高牙。。烟霞” ——这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可能会有学生说这一句,如果他先在前面说,教师就接着问:是的,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作者)。那么,地方官的活动是以什么为背景?或者说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老师: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他治理有方呢?就引导学生对其他句子的关注。)示例7:“羌管。。。莲娃。”——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作者仿佛被他们的情绪感染,非常快乐)(这一句写出了杭州人民的悠然快乐的生活,我们知道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如果学生将示例6和示例7一起说。老师就点评说这是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如果学生以开始就说这两句,教师就借机问: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百姓为什么这么悠闲快乐?——应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优雅。那么,他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到底在哪里体现出来呢?引导学生找前面的写景句或者描绘都市繁华的句子)

3、教师归纳总结:金主完颜亮是否真因此词之魅力而生南渡入侵之野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柳永笔下的《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请同学们看屏幕来欣赏杭州城的美丽风光。(点幻灯片,放完之后总结)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

(稍稍停留几秒钟,再问)

4、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一两个人就可以了):踌躇满志,积极向上,意气风发,激情四射。。

5、教师总结并过渡: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三、学习《雨霖铃》:

1、听《雨霖铃》朗读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放点音乐,一分钟)

生: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老师:这是我们初步的感知,初读时的惊艳只是粗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作者真实的情感状态需要我们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如果学生直接把作者复杂的情感都说出来了,老师就引导:这位同学品味得很透,那么我们就按照着这位同学的分析深入文本,看看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的情感。)

老师引导:不难看出,全词通过时空的延伸来展示他的离愁别绪:两人离别之时——(联想)今宵酒醒处——(想象)此去经年后(投影)(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

/ 6 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示例

1、“寒蝉。。歇”——“寒蝉”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前生的《荷塘月色》里的蝉叫“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能感受到离人的烦恼。—听觉感受;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长亭外,古道边。。);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而“骤雨初歇”写出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而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我们常说人不留天留可是现在天也不留人了,多么让人懊恼啊!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词人浓浓的悲哀凄凉烦恼无奈伤感的情绪。而且从凄厉的蝉声、苍茫的暮色、急雨过后的空气中,我们似乎可以嗅到那使人压抑的气氛。此句奠定了全诗悲切低沉压抑的感情基调。(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如果学生先说这句,说完后可让学生读读,读出那种低沉悲凉的气氛。然后引导:骤雨初歇、寒蝉凄切、长亭惜别向我们展现出这么感人的意境和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那么词中还有没有类似的通过环境描绘来展示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呢?)示例2:“今宵酒。。。残月。”——千古丽句。离别之际想酒醒后身在何处?是虚写之景。“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酒醒无异于愁醒,更加惆怅。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顿时怅然若失、落寞凄凉。而且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就会想起离别之前的柔情蜜意,可眼前自己孤身一人,(遥忆手双携,顾影又自怜)佳人不在,家乡已遥,心中就会涌起难言的愁怅失落和孤独。再加上眼前看到的是几株秋天叶落衰败的残柳在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中无助地飘摇,就会联想自己在江湖上漂泊的种种凄苦辛酸;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肌肤之寒立即引发离人的凄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偏遭凉风生,凉上加凉,心更凉。天上是一弯残月立即勾起词人想和佳人团圆却难圆之意,在离人和恋人的现在与未来竖起一堵穿不过的墙。(“残”字既是对月的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写照。)(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晓风欺弱柳,残月隐悲凉。”)我们还可以深一步去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残枝败柳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 空阔的千里楚天,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又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顿觉迷惘无助,这种羁旅行役中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迷惘辛酸、漂泊失意、凄清悲凉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然而这一切都是执手分别时想象中的虚拟的,但因这样的离别情景和情感柳永体验了无数次,所以想象才会如此逼真。(它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这正是:“杨柳留人不可留,晓风扑面寒心头,残月照人影孤单,酒醒之后愁更愁。”(如果学生先说这句,就引导他们去想象,说完就问:这是作者想象别后的虚写之景,除了这句还有吗?)

示例

3、“念去去。。。阔。”——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

/ 6 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使人透不过气,给人无限压抑,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可以想见。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景无边而情无限。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这不仅抒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作者在含泪执手难舍难分之际就想象自己接下来的路途景色:苍茫空阔的楚天下的是沉沉的暮霭,沉沉的暮霭笼罩在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是一叶扁舟,一叶扁舟上是渐行渐远的离人。行舟与游子都是那么渺小孤独,可背景却是远而又远高而又高,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和漂泊之感。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如果学生先说这句,就引导他们去想象,说完就问:这是作者想象别后的虚写之景,除了这句还有吗?)示例4:“都门。。催发”——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多么尖锐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用字经济,手法高明。作者没有心情,郁闷、无奈。(这是离别时的场景描写,学生如果先提此句,就引导他们把离别时其他的句子找出来品味。)示例5:”执手„凝噎.”——此句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开始由表及里逐层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这里引导学生想象分别时人们会说些什么)互相保重可离人要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情到极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极言依依惜别和缠绵悱恻之情。真是 “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这是离别时的人物表情动作的描写,学生如果先提此句,就引导他们把离别时其他的句子找出来品味。)示例4:“多情。。节。”——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意义翻新。“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因为是在冷落的清秋之节。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除了直接抒情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示例5:末两句。——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这里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无人倾诉因你不在身边,不知道古汴河畔的女子听见了这缱绻千年的思念了吗?)。(遥想手双携,顾影又自怜。走在花前,似你灿烂的笑脸;端起酒杯,是你泠泠的双眼。)“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似与情人直接对话,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

/ 6 接受。)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在词尾将离情推向高潮。(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春心莫共花争放,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还有其他设想的别后情景吗?)

教师小结语:

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2、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辞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而且它不是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词人的情感并没有随着离别戛然而止,而是被充分抒写并表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层层推进的过程。(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

看来这首词不单纯是写一对恋人的分离,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表达她的人生的况味。那么能不能推荐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把它朗诵出来。

4、学生推荐一位学生朗诵词,要读出感情(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省略)

四、迁移训练: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望海潮》读出了青年柳永的情怀,在《雨霖铃》中我们体味了中年柳永复杂的人生滋味。请你写一段《读你》,表达你对柳永情感或形象的认知50_80字即可.学生写习作、读习作。

五、总结课堂:(如果学生写的很好,就以学生的内容总结下课。)

1、倜傥豪放柳三变,少有奇才功名恋。三赴科场葬流年,满腹牢骚鹤冲天,奉旨填词风流现,晓风残月别情倩,宦海浮沉诗情拈,金鹅峰下月枫念。

2、暮霭沉沉,孤柳独立,晚风催得雨声碎。寒秋时节,谁怜落花卷霜帷。只守驿外,何时揽得乌纱归? 佳人翘首,才子归去。蝉鸣引出离别泪。枉断空肠,酒香却道离别怅。长亭一别,纵是那时雁过也心伤。

3、告别了杨柳岸的晓风残月,你踏上兰舟向着暮霭沉沉的楚天驶去。依稀可望见的孤舟遥影在茫茫水天之际若隐若现。岸上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拭不去的泪水迷茫了整个江岸,连同这个令人伤感的秋。

4、忘不掉那一双泪眼中凝聚的爱意,拂不去被晓风吹在脸上的发丝。滔滔江水,清秋千里,你孤独漂泊的影子如惊鸿一般短暂,转瞬即逝般消失在梦中人的眼里。

5、犹记得当年意气风发十年寒窗夏雨冬雪,无奈你却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从此你便因为一时的少年豪气而踏上了一生的颠簸流离。你选择了词,词也选择了你,于是凡有井水处便得歌柳词。

6、他是个罪人,不仅写下了《望海潮》,让觊觎江南的完颜亮更加觊觎,更用多情细腻的笔触,让痴情的女子更加痴情。

7、柳永之词,始终以一情字为主线贯穿整个文学创作之路。动情处,令七尺男儿泪满衣衫;细微处,像雨夜听荷般诗意。写前人所写,却更胜一筹;创前人未有,泽被后世。

8、男欢女爱,美而不俗。文笔坦露、大胆,不落窠臼;心涌友善,以平等地位之观念,抒写红尘女子喜怒哀乐。在他的眼里,男女平等,即使烟花女子也一视同仁。此种情怀,若无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岂能这样至情、至诚。

9、今天,我们走进这位天才词人的心灵世界,真切体味到他那动人的情感、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所营造的异域美空间。也真实地触摸到了他的灵魂: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也看到了这么一个历经磨难成为自己境界中真正的王者——白衣卿相柳永!

10、他是一个比谪仙更浪漫的人,他是一个比东坡更多情的人。他是用词句覆盖了市井陌楼堂馆所,他踌躇满志命运不堪的浪子——奉旨填词柳三变。

11、水墨城镇,是他生活的底色,和着微风,就着夕阳,写下瑰丽的词句。灯红酒绿,是歌

/ 6 女们穿梭的小巷,伴着琴弦,踏着舞步,他的词曲在神光离合中窜腾。天纵的才情,奈何年少轻狂,失了一生所向的仕途。只好怅然行走天下,醉那无用之酒,钟那无用之情,把酒黄昏,作别伊人。榨尽一生的辛酸悲凉,成那一声声歌女口中词。而这一生便郁郁而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心中怀才,唯不遇赏才之人;内心落寞,偏不逢安慰之人。虽伤心别离,浪迹天涯,宦游浮沉,却将万千情绪化为苦酒,酿化出最洒脱的词章,在历史长河中永存!

/ 6

第四篇:必修4--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必修4--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必修4--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湖北省语文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

王雁教学目标:

1、深入《望海潮》和《雨霖铃》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2、从文本情景的描绘中,体察作者的情感状态。

3、感悟《雨霖铃》中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设想:

1、重点: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2、难点:体察《雨霖铃》中作者复杂的情感状态。

3、课时:1课时。

4、策略:合作探究、诵读理解、媒体辅助。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千年前的北宋词坛,有这么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就是最流行的歌曲,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独领风骚。他就是柳永。今天,我们首先来鉴赏柳永的早期之作《望海潮》,走近青年时期的柳永。

二、学习《望海潮》:

1、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2、听《望海潮》朗诵。听完学生自由发言。(五到六人)示例1:“市列珠玑。。。竞豪奢。”——“市列。。豪奢。”——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如果没有人继续回答,老师引导:除了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示例2:“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除了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内容?)示例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有学生继续说就不启发。如果没有就启发:这是城市景观的美丽,看来已经有同学关注景物的描绘了,还有没有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呢?)

示例4;“云树。。无涯。”——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示例5:“重湖。。。花。”——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

(如果学生将示例4和示例5一起说出,教师可让学生读一读,读出这两个不同景点的特点,钱塘江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秀色是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丝竹管弦。前一句要读出气势,雄壮有力,后一句要读的轻快婉转。老师也可以适当点评: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阿,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连我们都心驰神往了。)示例6:“千骑拥高牙。。烟霞” ——这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可能会有学生说这一句,如果他先在前面说,教师就接着问:是的,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作者)。那么,地方官的活动是以什么为背景?或者说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老师: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他治理有方呢?就引导学生对其他句子的关注。)

示例7:“羌管。。。莲娃。”——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作者仿佛被他们的情绪感染,非常快乐)(这一句写出了杭州人民的悠然快乐的生活,我们知道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如果学生将示例6和示例7一起说。老师就点评说这是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如果学生以开始就说这两句,教师就借机问: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百姓为什么这么悠闲快乐?——应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优雅。那么,他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到底在哪里体现出来呢?引导学生找前面的写景句或者描绘都市繁华的句子)

3、教师归纳总结:金主完颜亮是否真因此词之魅力而生南渡入侵之野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柳永笔下的《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请同学们看屏幕来欣赏杭州城的美丽风光。(点幻灯片,放完之后总结)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

(稍稍停留几秒钟,再问)

4、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一两个人就可以了):踌躇满志,积极向上,意气风发,激情四射。。

5、教师总结并过渡: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三、学习《雨霖铃》:

1、听《雨霖铃》朗读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放点音乐,一分钟)生: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老师:这是我们初步的感知,初读时的惊艳只是粗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作者真实的情感状态需要我们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如果学生直接把作者复杂的情感都说出来了,老师就引导:这位同学品味得很透,那么我们就按照着这位同学的分析深入文本,看看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的情感。)

老师引导:不难看出,全词通过时空的延伸来展示他的离愁别绪:两人离别之时——(联想)今宵酒醒处——(想象)此去经年后(投影)(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

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示例

1、“寒蝉。。歇”——“寒蝉”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前生的《荷塘月色》里的蝉叫“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能感受到离人的烦恼。—听觉感受;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长亭外,古道边。。);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而“骤雨初歇”写出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而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我们常说人不留天留可是现在天也不留人了,多么让人懊恼啊!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词人浓浓的悲哀凄凉烦恼无奈伤感的情绪。而且从凄厉的蝉声、苍茫的暮色、急雨过后的空气中,我们似乎可以嗅到那使人压抑的气氛。此句奠定了全诗悲切低沉压抑的感情基调。(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如果学生先说这句,说完后可让学生读读,读出那种低沉悲凉的气氛。然后引导:骤雨初歇、寒蝉凄切、长亭惜别向我们展现出这么感人的意境和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那么词中还有没有类似的通过环境描绘来展示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呢?)

示例2:“今宵酒。。。残月。”——千古丽句。离别之际想酒醒后身在何处?是虚写之景。“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酒醒无异于愁醒,更加惆怅。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顿时怅然若失、落寞凄凉。而且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就会想起离别之前的柔情蜜意,可眼前自己孤身一人,(遥忆手双携,顾影又自怜)佳人不在,家乡已遥,心中就会涌起难言的愁怅失落和孤独。再加上眼前看到的是几株秋天叶落衰败的残柳在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中无助地飘摇,就会联想自己在江湖上漂泊的种种凄苦辛酸;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肌肤之寒立即引发离人的凄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偏遭凉风生,凉上加凉,心更凉。天上是一弯残月立即勾起词人想和佳人团圆却难圆之意,在离人和恋人的现在与未来竖起一堵穿不过的墙。(“残”字既是对月的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写照。)(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晓风欺弱柳,残月隐悲凉。”)我们还可以深一步去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残枝败柳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 空阔的千里楚天,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又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顿觉迷惘无助,这种羁旅行役中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迷惘辛酸、漂泊失意、凄清悲凉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然而这一切都是执手分别时想象中的虚拟的,但因这样的离别情景和情感柳永体验了无数次,所以想象才会如此逼真。(它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这正是:“杨柳留人不可留,晓风扑面寒心头,残月照人影孤单,酒醒之后愁更愁。”(如果学生先说这句,就引导他们去想象,说完就问:这是作者想象别后的虚写之景,除了这句还有吗?)

示例

3、“念去去。。。阔。”——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

“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使人透不过气,给人无限压抑,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可以想见。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景无边而情无限。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这不仅抒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作者在含泪执手难舍难分之际就想象自己接下来的路途景色:苍茫空阔的楚天下的是沉沉的暮霭,沉沉的暮霭笼罩在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是一叶扁舟,一叶扁舟上是渐行渐远的离人。行舟与游子都是那么渺小孤独,可背景却是远而又远高而又高,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和漂泊之感。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如果学生先说这句,就引导他们去想象,说完就问:这是作者想象别后的虚写之景,除了这句还有吗?)

示例4:“都门。。催发”——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多么尖锐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用字经济,手法高明。作者没有心情,郁闷、无奈。(这是离别时的场景描写,学生如果先提此句,就引导他们把离别时其他的句子找出来品味。)

示例5:”执手…凝噎.”——此句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开始由表及里逐层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这里引导学生想象分别时人们会说些什么)互相保重可离人要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情到极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极言依依惜别和缠绵悱恻之情。真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这是离别时的人物表情动作的描写,学生如果先提此句,就引导他们把离别时其他的句子找出来品味。)

示例4:“多情。。节。”——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意义翻新。“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因为是在冷落的清秋之节。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除了直接抒情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示例5:末两句。——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这里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无人倾诉因你不在身边,不知道古汴河畔的女子听见了这缱绻千年的思念了吗?)。(遥想手双携,顾影又自怜。走在花前,似你灿烂的笑脸;端起酒杯,是你泠泠的双眼。)“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似与情人直接对话,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在词尾将离情推向高潮。(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春心莫共花争放,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还有其他设想的别后情景吗?)

教师小结语:

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2、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辞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而且它不是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词人的情感并没有随着离别戛然而止,而是被充分抒写并表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层层推进的过程。(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

看来这首词不单纯是写一对恋人的分离,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表达她的人生的况味。那么能不能推荐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把它朗诵出来。

4、学生推荐一位学生朗诵词,要读出感情(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省略)

四、迁移训练: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望海潮》读出了青年柳永的情怀,在《雨霖铃》中我们体味了中年柳永复杂的人生滋味。请你写一段《读你》,表达你对柳永情感或形象的认知50_80字即可.学生写习作、读习作。

五、总结课堂:(如果学生写的很好,就以学生的内容总结下课。)

1、倜傥豪放柳三变,少有奇才功名恋。三赴科场葬流年,满腹牢骚鹤冲天,奉旨填词风流现,晓风残月别情倩,宦海浮沉诗情拈,金鹅峰下月枫念。

2、暮霭沉沉,孤柳独立,晚风催得雨声碎。寒秋时节,谁怜落花卷霜帷。只守驿外,何时揽得乌纱归?

佳人翘首,才子归去。蝉鸣引出离别泪。枉断空肠,酒香却道离别怅。长亭一别,纵是那时雁过也心伤。

3、告别了杨柳岸的晓风残月,你踏上兰舟向着暮霭沉沉的楚天驶去。依稀可望见的孤舟遥影在茫茫水天之际若隐若现。岸上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拭不去的泪水迷茫了整个江岸,连同这个令人伤感的秋。

4、忘不掉那一双泪眼中凝聚的爱意,拂不去被晓风吹在脸上的发丝。滔滔江水,清秋千里,你孤独漂泊的影子如惊鸿一般短暂,转瞬即逝般消失在梦中人的眼里。

5、犹记得当年意气风发十年寒窗夏雨冬雪,无奈你却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从此你便因为一时的少年豪气而踏上了一生的颠簸流离。你选择了词,词也选择了你,于是凡有井水处便得歌柳词。

6、他是个罪人,不仅写下了《望海潮》,让觊觎江南的完颜亮更加觊觎,更用多情细腻的笔触,让痴情的女子更加痴情。

7、柳永之词,始终以一情字为主线贯穿整个文学创作之路。动情处,令七尺男儿泪满衣衫;细微处,像雨夜听荷般诗意。写前人所写,却更胜一筹;创前人未有,泽被后世。

8、男欢女爱,美而不俗。文笔坦露、大胆,不落窠臼;心涌友善,以平等地位之观念,抒写红尘女子喜怒哀乐。在他的眼里,男女平等,即使烟花女子也一视同仁。此种情怀,若无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岂能这样至情、至诚。

9、今天,我们走进这位天才词人的心灵世界,真切体味到他那动人的情感、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所营造的异域美空间。也真实地触摸到了他的灵魂: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也看到了这么一个历经磨难成为自己境界中真正的王者——白衣卿相柳永!

10、他是一个比谪仙更浪漫的人,他是一个比东坡更多情的人。他是用词句覆盖了市井陌楼堂馆所,他踌躇满志命运不堪的浪子——奉旨填词柳三变。

11、水墨城镇,是他生活的底色,和着微风,就着夕阳,写下瑰丽的词句。灯红酒绿,是歌女们穿梭的小巷,伴着琴弦,踏着舞步,他的词曲在神光离合中窜腾。天纵的才情,奈何年少轻狂,失了一生所向的仕途。只好怅然行走天下,醉那无用之酒,钟那无用之情,把酒黄昏,作别伊人。榨尽一生的辛酸悲凉,成那一声声歌女口中词。而这一生便郁郁而终。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心中怀才,唯不遇赏才之人;内心落寞,偏不逢安慰之人。虽伤心别离,浪迹天涯,宦游浮沉,却将万千情绪化为苦酒,酿化出最洒脱的词章,在历史长河中永存!

第五篇:柳永雨霖铃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豪放派,壮美。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老师朗读指导:

A.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明确: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江南柳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后记

执教教师简介: 姓名:陈春辉

学历:1993年,华中师大中文本科毕业;1999年,华南师大语文教学法研究生课程结业。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教龄:17年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想象、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学科专家、教师的点评意见(上完公开课后科组老师评价): 陈颂:分析的语言很优美,朗读示范很到位。

李秋霞:语言很优美,有才华,古诗名句能信手拈来,文学常识归纳很精简,上课示范朗读很好。

李春季:知识广、用词优美,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很到位,课堂容量很大,从课内到课外。

魏星:老师有文采,用词很符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有深度。课堂容量大,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课件的画面很美,有意境。余世宽:招聘老师的标准:专业水平,教学方式,思维敏捷,表情。从陈春辉老师的课来看,优点是比较全面的。但讨论应放到前面比较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郭辉:课程自然流畅,语言富有诗情,师生的互动比较好。但配乐朗读学生的想像还不够。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教学重点: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1.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引入《声声慢》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1.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1.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教师自备内容: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1.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1.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学生轻声齐诵。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3.指导学生读末句

要求学生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

(五)拓展愁情,诵读体现(5分)1.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2.齐诵表现愁情 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学生齐声轻诵。

3.个别诵读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三、结束(2分)

1.齐读历史评价 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háng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

清代王士嫘lé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2.教师总结

教师: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附板书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更几番风雨能消?!文章来源

《苏幕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余光中的《乡愁》

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

2、整体把握

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三、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诵读指导

(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 作者心情如何?——烦闷

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 语速呢?——稍慢 我们试读一下。(生读,然后教师范读)

(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

(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 ——风荷举。

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生读)

2、揣摩词句

(1)刚才我们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 ——“呼”,“窥”

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我们学生物了解到蚂蚁是用触角交流信息,蜜蜂是用舞蹈传递信息。那么小鸟们唧唧喳喳,在互相倾诉着什么呢?下面大家发挥想象,A鸟可能对B鸟说什么?——天阴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放晴了,我们一起„„

“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我们仿佛听见了小鸟们唧唧喳喳,呼朋引伴那悦耳的鸟鸣。

“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聪明灵动的动作与神态。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作者对这些小生物的喜爱,以及随着天气转晴,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转晴了。这两个字可以引起我们这么丰富的联想,难怪朱光潜先生说对文字要怎么样?——咬文嚼字。

(2)重点赏析写荷花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大家看看这一句中哪个字运用得比较生动传神,写出了荷了神韵?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荷是不是有点单调?大家看一下文中还有一个词写出了荷另一种美,是什么?——风。

“风”这个字写出了荷什么样的姿态?——动态美。大家知道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3)师配乐朗诵: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初阳融融,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

3、拓展延伸

(1)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看屈原向我们走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当然屈原不可能穿着荷叶作上衣,荷花花瓣作下衣的衣服,这只是一种比喻,比喻自己美好的节操。

(2)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些诗句里的荷花你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学生各抒己见:

我喜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因为走进这样的世界,绝对是一种视觉享受。

我喜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荷花,因为它焕发出无穷的活力,表现一种美好的希望。

我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的莲,因为它不被外界的污浊所玷辱,勇于坚持自我。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都非常好,非常精彩。我现在给大家说说我的喜好。知道我喜欢哪种吗?我喜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觉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了一份艳丽,有失荷花的真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倒是真纯,可惜少了几分风韵;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得倒是极好,可惜圣洁冰清,不食人间烟火,使人难以接近。而唯有美成的荷花写得色香俱全,形神兼备,通了人性,有了性灵之美。它美而不妖,香而不腻,柔美中有风骨,娇媚中见矫健,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是说我比大家欣赏品味高,观点有不同,但没有高下之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二)赏析下阕

1、触景生情

(1)看看上下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作者的目的是写景还是抒情呢?——抒情。写景是凭借,抒情才是目的。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什么?

荷。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大家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家里有梨树的同学,看到街上卖梨的,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人。钢笔是同学送的,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同学。这就叫——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2、揣摩词句

(1)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遥”——,从杭州到开封距离这么远,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所以“遥”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悠长,好像能感觉到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有家不能回的感觉怎么样?——难过。(所以读的时候要突出一种心痛、无奈的感觉,并且要放慢速度)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所以这个字在这里要重读。(2)家乡真有这么美好吗,我们看作者家乡到底有什么令人难以割舍? 渔郎

这里是谁想谁了?看一下“相”这个字的意思。它一般有两个意思: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属于哪一种——偏指一方。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比较含蓄。看下面这两例。《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学生讨论:这两首诗和“五月渔郎相亿否”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今夜的鄜州,妻子独自一人在家乡赏月,思念自己,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可惜儿女还很小,还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亲,以此表达诗人对儿女的思念。白居易这首诗,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小结: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反客为主。(3)故乡还有什么生活场景无数次出现在作者记忆的相册之中?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大家看课本插图,体会一下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

——优哉游哉、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说明什么? 现实中痛苦。这样大家现在就不难理解“久作长安旅”所蕴含的感情了。

还有这首词开头提到的“燎沉香,消溽暑”作者的烦闷也不仅仅是天气闷热引起的了。现在在长安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故乡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反差。这三句,读的时候要有一种梦回故乡的深情,缓慢而深情地读。齐读一下。

(4)“梦入芙蓉浦”的芙蓉就是指的——荷花。这样就与前文照应起来了。情和景至此也融合为一体了。联系的媒介是就是风荷。现在大家把整首诗齐读一下,注意刚才我给大家说的感情变化。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邦彦的《苏幕遮》,这篇作品不仅带给我们纯美的艺术享受,更能带给我们一种启迪。滚滚红尘中,当我们被世俗蒙蔽了双眼,但愿荷之韵能给我们注入一丝清凉。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希望荷之芳香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里,一直齿颊留芳。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五、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此词抒写乡思旅愁。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六、作业:背诵《苏幕遮》 板书设计:

苏上片:写景(风荷)幕见景生情

遮下片:抒情(思乡)

下载《望海潮》《雨霖铃》(柳永)预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望海潮》《雨霖铃》(柳永)预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1 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二 教学重点: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

    柳永雨霖铃(合集)

    柳永雨霖铃 篇一:柳永《雨霖铃》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曲】: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一、教材分析《......

    _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幻灯1:“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柳永雨霖铃散文

    导语:柳永的《雨霖铃》是咏别的千古绝唱,前人和今人对它的内容和写法的剖析众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散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柳永雨霖铃散文(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望海潮》和《雨霖铃》的教学设计

    《望海潮》和《雨霖铃》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望海潮》和《雨霖铃》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2、从文本情景的描绘中,体察作者的情感状态。 3、感......

    _柳永《雨霖铃》使用教案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师生听歌) 师: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师:对啊!柳永是......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