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高中语文《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望海潮)》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又让这幅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5.评选佳句
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
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
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
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8.课外练笔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四.朗读本诗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学生自由朗读
五.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 6 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五.艺术特色
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六.背诵本词。
第二篇:必修4--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必修4--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必修4--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湖北省语文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
王雁教学目标:
1、深入《望海潮》和《雨霖铃》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2、从文本情景的描绘中,体察作者的情感状态。
3、感悟《雨霖铃》中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设想:
1、重点: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2、难点:体察《雨霖铃》中作者复杂的情感状态。
3、课时:1课时。
4、策略:合作探究、诵读理解、媒体辅助。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千年前的北宋词坛,有这么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就是最流行的歌曲,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独领风骚。他就是柳永。今天,我们首先来鉴赏柳永的早期之作《望海潮》,走近青年时期的柳永。
二、学习《望海潮》:
1、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2、听《望海潮》朗诵。听完学生自由发言。(五到六人)示例1:“市列珠玑。。。竞豪奢。”——“市列。。豪奢。”——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如果没有人继续回答,老师引导:除了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示例2:“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除了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内容?)示例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有学生继续说就不启发。如果没有就启发:这是城市景观的美丽,看来已经有同学关注景物的描绘了,还有没有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呢?)
示例4;“云树。。无涯。”——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示例5:“重湖。。。花。”——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
(如果学生将示例4和示例5一起说出,教师可让学生读一读,读出这两个不同景点的特点,钱塘江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秀色是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丝竹管弦。前一句要读出气势,雄壮有力,后一句要读的轻快婉转。老师也可以适当点评: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阿,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连我们都心驰神往了。)示例6:“千骑拥高牙。。烟霞” ——这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可能会有学生说这一句,如果他先在前面说,教师就接着问:是的,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作者)。那么,地方官的活动是以什么为背景?或者说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老师: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他治理有方呢?就引导学生对其他句子的关注。)
示例7:“羌管。。。莲娃。”——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作者仿佛被他们的情绪感染,非常快乐)(这一句写出了杭州人民的悠然快乐的生活,我们知道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如果学生将示例6和示例7一起说。老师就点评说这是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如果学生以开始就说这两句,教师就借机问: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百姓为什么这么悠闲快乐?——应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优雅。那么,他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到底在哪里体现出来呢?引导学生找前面的写景句或者描绘都市繁华的句子)
3、教师归纳总结:金主完颜亮是否真因此词之魅力而生南渡入侵之野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柳永笔下的《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请同学们看屏幕来欣赏杭州城的美丽风光。(点幻灯片,放完之后总结)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
(稍稍停留几秒钟,再问)
4、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一两个人就可以了):踌躇满志,积极向上,意气风发,激情四射。。
5、教师总结并过渡: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三、学习《雨霖铃》:
1、听《雨霖铃》朗读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放点音乐,一分钟)生: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老师:这是我们初步的感知,初读时的惊艳只是粗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作者真实的情感状态需要我们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如果学生直接把作者复杂的情感都说出来了,老师就引导:这位同学品味得很透,那么我们就按照着这位同学的分析深入文本,看看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的情感。)
老师引导:不难看出,全词通过时空的延伸来展示他的离愁别绪:两人离别之时——(联想)今宵酒醒处——(想象)此去经年后(投影)(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
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示例
1、“寒蝉。。歇”——“寒蝉”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前生的《荷塘月色》里的蝉叫“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能感受到离人的烦恼。—听觉感受;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长亭外,古道边。。);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而“骤雨初歇”写出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而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我们常说人不留天留可是现在天也不留人了,多么让人懊恼啊!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词人浓浓的悲哀凄凉烦恼无奈伤感的情绪。而且从凄厉的蝉声、苍茫的暮色、急雨过后的空气中,我们似乎可以嗅到那使人压抑的气氛。此句奠定了全诗悲切低沉压抑的感情基调。(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如果学生先说这句,说完后可让学生读读,读出那种低沉悲凉的气氛。然后引导:骤雨初歇、寒蝉凄切、长亭惜别向我们展现出这么感人的意境和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那么词中还有没有类似的通过环境描绘来展示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呢?)
示例2:“今宵酒。。。残月。”——千古丽句。离别之际想酒醒后身在何处?是虚写之景。“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酒醒无异于愁醒,更加惆怅。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顿时怅然若失、落寞凄凉。而且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就会想起离别之前的柔情蜜意,可眼前自己孤身一人,(遥忆手双携,顾影又自怜)佳人不在,家乡已遥,心中就会涌起难言的愁怅失落和孤独。再加上眼前看到的是几株秋天叶落衰败的残柳在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中无助地飘摇,就会联想自己在江湖上漂泊的种种凄苦辛酸;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肌肤之寒立即引发离人的凄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偏遭凉风生,凉上加凉,心更凉。天上是一弯残月立即勾起词人想和佳人团圆却难圆之意,在离人和恋人的现在与未来竖起一堵穿不过的墙。(“残”字既是对月的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写照。)(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晓风欺弱柳,残月隐悲凉。”)我们还可以深一步去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残枝败柳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 空阔的千里楚天,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又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顿觉迷惘无助,这种羁旅行役中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迷惘辛酸、漂泊失意、凄清悲凉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然而这一切都是执手分别时想象中的虚拟的,但因这样的离别情景和情感柳永体验了无数次,所以想象才会如此逼真。(它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这正是:“杨柳留人不可留,晓风扑面寒心头,残月照人影孤单,酒醒之后愁更愁。”(如果学生先说这句,就引导他们去想象,说完就问:这是作者想象别后的虚写之景,除了这句还有吗?)
示例
3、“念去去。。。阔。”——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
“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使人透不过气,给人无限压抑,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可以想见。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景无边而情无限。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这不仅抒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作者在含泪执手难舍难分之际就想象自己接下来的路途景色:苍茫空阔的楚天下的是沉沉的暮霭,沉沉的暮霭笼罩在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是一叶扁舟,一叶扁舟上是渐行渐远的离人。行舟与游子都是那么渺小孤独,可背景却是远而又远高而又高,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和漂泊之感。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如果学生先说这句,就引导他们去想象,说完就问:这是作者想象别后的虚写之景,除了这句还有吗?)
示例4:“都门。。催发”——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多么尖锐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用字经济,手法高明。作者没有心情,郁闷、无奈。(这是离别时的场景描写,学生如果先提此句,就引导他们把离别时其他的句子找出来品味。)
示例5:”执手…凝噎.”——此句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开始由表及里逐层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这里引导学生想象分别时人们会说些什么)互相保重可离人要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情到极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极言依依惜别和缠绵悱恻之情。真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这是离别时的人物表情动作的描写,学生如果先提此句,就引导他们把离别时其他的句子找出来品味。)
示例4:“多情。。节。”——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意义翻新。“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因为是在冷落的清秋之节。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除了直接抒情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示例5:末两句。——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这里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无人倾诉因你不在身边,不知道古汴河畔的女子听见了这缱绻千年的思念了吗?)。(遥想手双携,顾影又自怜。走在花前,似你灿烂的笑脸;端起酒杯,是你泠泠的双眼。)“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似与情人直接对话,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在词尾将离情推向高潮。(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春心莫共花争放,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还有其他设想的别后情景吗?)
教师小结语:
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2、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辞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而且它不是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词人的情感并没有随着离别戛然而止,而是被充分抒写并表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层层推进的过程。(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
看来这首词不单纯是写一对恋人的分离,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表达她的人生的况味。那么能不能推荐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把它朗诵出来。
4、学生推荐一位学生朗诵词,要读出感情(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省略)
四、迁移训练: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望海潮》读出了青年柳永的情怀,在《雨霖铃》中我们体味了中年柳永复杂的人生滋味。请你写一段《读你》,表达你对柳永情感或形象的认知50_80字即可.学生写习作、读习作。
五、总结课堂:(如果学生写的很好,就以学生的内容总结下课。)
1、倜傥豪放柳三变,少有奇才功名恋。三赴科场葬流年,满腹牢骚鹤冲天,奉旨填词风流现,晓风残月别情倩,宦海浮沉诗情拈,金鹅峰下月枫念。
2、暮霭沉沉,孤柳独立,晚风催得雨声碎。寒秋时节,谁怜落花卷霜帷。只守驿外,何时揽得乌纱归?
佳人翘首,才子归去。蝉鸣引出离别泪。枉断空肠,酒香却道离别怅。长亭一别,纵是那时雁过也心伤。
3、告别了杨柳岸的晓风残月,你踏上兰舟向着暮霭沉沉的楚天驶去。依稀可望见的孤舟遥影在茫茫水天之际若隐若现。岸上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拭不去的泪水迷茫了整个江岸,连同这个令人伤感的秋。
4、忘不掉那一双泪眼中凝聚的爱意,拂不去被晓风吹在脸上的发丝。滔滔江水,清秋千里,你孤独漂泊的影子如惊鸿一般短暂,转瞬即逝般消失在梦中人的眼里。
5、犹记得当年意气风发十年寒窗夏雨冬雪,无奈你却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从此你便因为一时的少年豪气而踏上了一生的颠簸流离。你选择了词,词也选择了你,于是凡有井水处便得歌柳词。
6、他是个罪人,不仅写下了《望海潮》,让觊觎江南的完颜亮更加觊觎,更用多情细腻的笔触,让痴情的女子更加痴情。
7、柳永之词,始终以一情字为主线贯穿整个文学创作之路。动情处,令七尺男儿泪满衣衫;细微处,像雨夜听荷般诗意。写前人所写,却更胜一筹;创前人未有,泽被后世。
8、男欢女爱,美而不俗。文笔坦露、大胆,不落窠臼;心涌友善,以平等地位之观念,抒写红尘女子喜怒哀乐。在他的眼里,男女平等,即使烟花女子也一视同仁。此种情怀,若无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岂能这样至情、至诚。
9、今天,我们走进这位天才词人的心灵世界,真切体味到他那动人的情感、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所营造的异域美空间。也真实地触摸到了他的灵魂: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也看到了这么一个历经磨难成为自己境界中真正的王者——白衣卿相柳永!
10、他是一个比谪仙更浪漫的人,他是一个比东坡更多情的人。他是用词句覆盖了市井陌楼堂馆所,他踌躇满志命运不堪的浪子——奉旨填词柳三变。
11、水墨城镇,是他生活的底色,和着微风,就着夕阳,写下瑰丽的词句。灯红酒绿,是歌女们穿梭的小巷,伴着琴弦,踏着舞步,他的词曲在神光离合中窜腾。天纵的才情,奈何年少轻狂,失了一生所向的仕途。只好怅然行走天下,醉那无用之酒,钟那无用之情,把酒黄昏,作别伊人。榨尽一生的辛酸悲凉,成那一声声歌女口中词。而这一生便郁郁而终。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心中怀才,唯不遇赏才之人;内心落寞,偏不逢安慰之人。虽伤心别离,浪迹天涯,宦游浮沉,却将万千情绪化为苦酒,酿化出最洒脱的词章,在历史长河中永存!
第三篇:《望海潮》《雨霖铃》(柳永)预案
《望海潮》《雨霖铃》(柳永)预案
罗田县骆驼坳中学徐金奎
教学目标:
深入《望海潮》和《雨霖铃》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从文本情景的描绘中,体察作者的情感状态;感悟《雨霖铃》中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教学难点:体察《雨霖铃》中作者复杂的情感状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千年前的北宋词坛,有这么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就是最流行的歌曲,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独领风骚。他就是柳永。
今天,我们首先来鉴赏柳永的早期之作《望海潮》,走近青年时期的柳永。
二、学习《望海潮》:
1、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2、听《望海潮》朗诵。听完后学生自由发言。示例1:“市列珠玑……竞豪奢。” ——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
如果没有人继续回答,老师引导:除了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示例2:“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的地理位臵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
除了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臵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内容?
示例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有学生继续说就不启发。如果没有就启发:这是城市景观的美丽,看来已经有同学关注景物的描绘了,还有没有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呢?
示例4:“云树……无涯。”
——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示例5:“重湖……花。”
——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
“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如果学生将示例4和示例5一起说出,教师可让学生读一读,读出这两个不同景点的特点,钱塘江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秀色是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丝竹管弦。前一句要读出气势,雄壮有力,后一句要读的轻快婉转。老师也可以适当点评: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阿,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连我们都心驰神往了。
示例6:“千骑拥高牙……烟霞” ——这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可能会有学生说这一句,如果他先在前面说,教师就接着问:是的,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作者。那么,地方官的活动是以什么为背景?或者说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老师: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他治理有方呢?就引导学生对其他句子的关注。
示例7:“羌管……莲娃。” ——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作者仿佛被他们的情绪感染,非常快乐。
这一句写出了杭州人民的悠然快乐的生活,我们知道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
如果学生将示例6和示例7一起说。老师就点评说这是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
如果学生以开始就说这两句,教师就借机问: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百姓为什么这么悠闲快乐?——应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优雅。那么,他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到底在哪里体现出来呢?引导学生找前面的写景句或者描绘都市繁华的句子。
3、教师归纳总结:金主完颜亮是否真因此词之魅力而生南渡入侵之野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柳永笔下的《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请同学们看屏幕来欣赏杭州城的美丽风光。
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
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
稍稍停留几秒钟,再问。
4、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踌躇满志,积极向上,意气风发,激情四射……
5、教师总结并过渡: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三、学习《雨霖铃》:
1、听《雨霖铃》朗读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生: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这是我们初步的感知,初读时的惊艳只是粗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作者真实的情感状态需要我们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
如果学生直接把作者复杂的情感都说出来了,老师就引导:这位同学品味得很透,那么我们就按照着这位同学的分析深入文本,看看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的情感。
引导:不难看出,全词通过时空的延伸来展示他的离愁别绪:两人离别之时——(联想)今宵酒醒处——(想象)此去经年后(投影)(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
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示例1:“寒蝉……歇”
——“寒蝉”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
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前生的《荷塘月色》里的蝉叫“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能感受到离人的烦恼。—听觉感受;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
“长亭外,古道边……” 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 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而“骤雨初歇”写出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而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
我们常说人不留天留,可是现在天也不留人了,多么让人懊恼啊!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词人浓浓的悲哀凄凉烦恼无奈伤感的情绪。而且从凄厉的蝉声、苍茫的暮色、急雨过后的空气中,我们似乎可以嗅到那使人压抑的气氛。此句奠定了全诗悲切低沉压抑的感情基调。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如果学生先说这句,说完后可让学生读读,读出那种低沉悲凉的气氛。然后引导:骤雨初歇、寒蝉凄切、长亭惜别向我们展现出这么感人的意境和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那么词中还有没有类似的通过环境描绘来展示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呢?
示例2:“今宵酒……残月。”
——千古丽句。离别之际想酒醒后身在何处?是虚写之景。“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酒醒无异于愁醒,更加惆怅。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顿时怅然若失、落寞凄凉。而且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就会想起离别之前的柔情蜜意,可眼前自己孤身一人,(遥忆手双携,顾影又自怜)佳人不在,家乡已遥,心中就会涌起难言的愁怅失落和孤独。再加上眼前看到的是几株秋天叶落衰败的残柳在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中无助地飘摇,就会联想自己在江湖上漂泊的种种凄苦辛酸;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肌肤之寒立即引发离人的凄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偏遭凉风生,凉上加凉,心更凉。天上是一弯残月立即勾起词人想和佳人团圆却难圆之意,在离人和恋人的现在与未来竖起一堵穿不过的墙。
“残”字既是对月的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写照。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晓风欺弱柳,残月隐悲凉。” 我们还可以深一步去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残枝败柳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 空阔的千里楚天,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又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顿觉迷惘无助,这种羁旅行役中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迷惘辛酸、漂泊失意、凄清悲凉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然而这一切都是执手分别时想象中的虚拟的,但因这样的离别情景和情感柳永体验了无数次,所以想象才会如此逼真。
它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这正是:“杨柳留人不可留,晓风扑面寒心头,残月照人影孤单,酒醒之后愁更愁。”
如果学生先说这句,就引导他们去想象,说完就问:这是作者想象别后的虚写之景,除了这句还有吗?
示例3:“念去去……阔。”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使人透不过气,给人无限压抑,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可以想见。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景无边而情无限。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这不仅抒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作者在含泪执手难舍难分之际就想象自己接下来的路途景色:苍茫空阔的楚天下的是沉沉的暮霭,沉沉的暮霭笼罩在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是一叶扁舟,一叶扁舟上是渐行渐远的离人。行舟与游子都是那么渺小孤独,可背景却是远而又远高而又高,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和漂泊之感。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
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
如果学生先说这句,就引导他们去想象,说完就问:这是作者想象别后的虚写之景,除了这句还有吗?
示例4:“都门……催发”——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多么尖锐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用字经济,手法高明。作者没有心情,郁闷、无奈。
这是离别时的场景描写,学生如果先提此句,就引导他们把离别时其他的句子找出来品味。
示例5:”执手……凝噎。”——此句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开始由表及里逐层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
这里引导学生想象分别时人们会说些什么? 互相保重可离人要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情到极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极言依依惜别和缠绵悱恻之情。真是 “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 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
这是离别时的人物表情动作的描写,学生如果先提此句,就引导他们把离别时其他的句子找出来品味。
示例4:“多情……节。” ——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意义翻新。“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因为是在冷落的清秋之节。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
除了直接抒情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示例5:末两句。
——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
这里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
无人倾诉因你不在身边,不知道古汴河畔的女子听见了这缱绻千年的思念了吗?
遥想手双携,顾影又自怜。走在花前,似你灿烂的笑脸;端起酒杯,是你泠泠的双眼。
“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似与情人直接对话,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在词尾将离情推向高潮。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春心莫共花争放,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还有其他设想的别后情景吗?
教师小结:
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2、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辞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而且它不是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词人的情感并没有随着离别戛然而止,而是被充分抒写并表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层层推进的过程。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看来这首词不单纯是写一对恋人的分离,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表达她的人生的况味。那么能不能推荐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把它朗诵出来。
4、学生推荐一位学生朗诵词,要读出感情(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省略)
四、迁移训练: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望海潮》读出了青年柳永的情怀,在《雨霖铃》中我们体味了中年柳永复杂的人生滋味。请你写一段《读你》,表达你对柳永情感或形象的认知50_80字即可。
学生写习作、读习作。
五、总结课堂:(如果学生写的很好,就以学生的内容总结下课。)
1、倜傥豪放柳三变,少有奇才功名恋。三赴科场葬流年,满腹牢骚鹤冲天,奉旨填词风流现,晓风残月别情倩,宦海浮沉诗情拈,金鹅峰下月枫念。
2、暮霭沉沉,孤柳独立,晚风催得雨声碎。寒秋时节,谁怜落花卷霜帷。只守驿外,何时揽得乌纱归? 佳人翘首,才子归去。蝉鸣引出离别泪。枉断空肠,酒香却道离别怅。长亭一别,纵是那时雁过也心伤。
3、告别了杨柳岸的晓风残月,你踏上兰舟向着暮霭沉沉的楚天驶去。依稀可望见的孤舟遥影在茫茫水天之际若隐若现。岸上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拭不去的泪水迷茫了整个江岸,连同这个令人伤感的秋。
4、忘不掉那一双泪眼中凝聚的爱意,拂不去被晓风吹在脸上的发丝。滔滔江水,清秋千里,你孤独漂泊的影子如惊鸿一般短暂,转瞬即逝般消失在梦中人的眼里。
5、犹记得当年意气风发十年寒窗夏雨冬雪,无奈你却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从此你便因为一时的少年豪气而踏上了一生的颠簸流离。你选择了词,词也选择了你,于是凡有井水处便得歌柳词。
6、他是个罪人,不仅写下了《望海潮》,让觊觎江南的完颜亮更加觊觎,更用多情细腻的笔触,让痴情的女子更加痴情。
7、柳永之词,始终以一情字为主线贯穿整个文学创作之路。动情处,令七尺男儿泪满衣衫;细微处,像雨夜听荷般诗意。写前人所写,却更胜一筹;创前人未有,泽被后世。
8、男欢女爱,美而不俗。文笔坦露、大胆,不落窠臼;心涌友善,以平等地位之观念,抒写红尘女子喜怒哀乐。在他的眼里,男女平等,即使烟花女子也一视同仁。此种情怀,若无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岂能这样至情、至诚。
9、今天,我们走进这位天才词人的心灵世界,真切体味到他那动人的情感、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所营造的异域美空间。也真实地触摸到了他的灵魂: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也看到了这么一个历经磨难成为自己境界中真正的王者——白衣卿相柳永!
10、他是一个比谪仙更浪漫的人,他是一个比东坡更多情的人。他是用词句覆盖了市井陌楼堂馆所,他踌躇满志命运不堪的浪子——奉旨填词柳三变。
11、水墨城镇,是他生活的底色,和着微风,就着夕阳,写下瑰丽的词句。灯红酒绿,是歌女们穿梭的小巷,伴着琴弦,踏着舞步,他的词曲在神光离合中窜腾。天纵的才情,奈何年少轻狂,失了一生所向的仕途。只好怅然行走天下,醉那无用之酒,钟那无用之情,把酒黄昏,作别伊人。榨尽一生的辛酸悲凉,成 那一声声歌女口中词。而这一生便郁郁而终。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心中怀才,唯不遇赏才之人;内心落寞,偏不逢安慰之人。虽伤心别离,浪迹天涯,宦游浮沉,却将万千情绪化为苦酒,酿化出最洒脱的词章,在历史长河中永存!
附:补充有关知识 1.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2.时代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3.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第四篇:柳永词二首(《望海潮》和《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和《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望海潮》和《雨霖铃》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2、从文本情景的描绘中,体察作者的情感状态。
3、感悟《雨霖铃》中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设想:
1、重点: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2、难点:体察《雨霖铃》中作者复杂的情感状态。
3、课时:1课时。
4、策略:合作探究、诵读理解、媒体辅助。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千年前的北宋词坛,有这么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就是最流行的歌曲,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独领风骚。他就是柳永。今天,我们首先来鉴赏柳永的早期之作《望海潮》,走近青年时期的柳永。
二、学习《望海潮》:
1、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2、听《望海潮》朗诵。听完学生自由发言。(五到六人)示例1:“市列珠玑。。。竞豪奢。”——“市列。。豪奢。”——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如果没有人继续回答,老师引导:除了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示例2:“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除了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内容?)示例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有学生继续说就不启发。如果没有就启发:这是城市景观的美丽,看来已经有同学关注景物的描绘了,还有没有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呢?)示例4;“云树。。无涯。”——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示例5:“重湖。。。花。”——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
(如果学生将示例4和示例5一起说出,教师可让学生读一读,读出这两个不同景点的特点,钱塘江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秀色是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丝竹管弦。前一句要读出气势,雄壮有力,后一句要读的轻快婉转。老师也可以适当点
/ 6 评: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阿,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连我们都心驰神往了。)示例6:“千骑拥高牙。。烟霞” ——这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可能会有学生说这一句,如果他先在前面说,教师就接着问:是的,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作者)。那么,地方官的活动是以什么为背景?或者说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老师: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他治理有方呢?就引导学生对其他句子的关注。)示例7:“羌管。。。莲娃。”——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作者仿佛被他们的情绪感染,非常快乐)(这一句写出了杭州人民的悠然快乐的生活,我们知道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如果学生将示例6和示例7一起说。老师就点评说这是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如果学生以开始就说这两句,教师就借机问: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百姓为什么这么悠闲快乐?——应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优雅。那么,他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到底在哪里体现出来呢?引导学生找前面的写景句或者描绘都市繁华的句子)
3、教师归纳总结:金主完颜亮是否真因此词之魅力而生南渡入侵之野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柳永笔下的《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请同学们看屏幕来欣赏杭州城的美丽风光。(点幻灯片,放完之后总结)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
(稍稍停留几秒钟,再问)
4、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一两个人就可以了):踌躇满志,积极向上,意气风发,激情四射。。
5、教师总结并过渡: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三、学习《雨霖铃》:
1、听《雨霖铃》朗读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放点音乐,一分钟)
生: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老师:这是我们初步的感知,初读时的惊艳只是粗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作者真实的情感状态需要我们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如果学生直接把作者复杂的情感都说出来了,老师就引导:这位同学品味得很透,那么我们就按照着这位同学的分析深入文本,看看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的情感。)
老师引导:不难看出,全词通过时空的延伸来展示他的离愁别绪:两人离别之时——(联想)今宵酒醒处——(想象)此去经年后(投影)(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
/ 6 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示例
1、“寒蝉。。歇”——“寒蝉”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前生的《荷塘月色》里的蝉叫“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能感受到离人的烦恼。—听觉感受;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长亭外,古道边。。);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而“骤雨初歇”写出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而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我们常说人不留天留可是现在天也不留人了,多么让人懊恼啊!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词人浓浓的悲哀凄凉烦恼无奈伤感的情绪。而且从凄厉的蝉声、苍茫的暮色、急雨过后的空气中,我们似乎可以嗅到那使人压抑的气氛。此句奠定了全诗悲切低沉压抑的感情基调。(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如果学生先说这句,说完后可让学生读读,读出那种低沉悲凉的气氛。然后引导:骤雨初歇、寒蝉凄切、长亭惜别向我们展现出这么感人的意境和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那么词中还有没有类似的通过环境描绘来展示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呢?)示例2:“今宵酒。。。残月。”——千古丽句。离别之际想酒醒后身在何处?是虚写之景。“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酒醒无异于愁醒,更加惆怅。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顿时怅然若失、落寞凄凉。而且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就会想起离别之前的柔情蜜意,可眼前自己孤身一人,(遥忆手双携,顾影又自怜)佳人不在,家乡已遥,心中就会涌起难言的愁怅失落和孤独。再加上眼前看到的是几株秋天叶落衰败的残柳在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中无助地飘摇,就会联想自己在江湖上漂泊的种种凄苦辛酸;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肌肤之寒立即引发离人的凄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偏遭凉风生,凉上加凉,心更凉。天上是一弯残月立即勾起词人想和佳人团圆却难圆之意,在离人和恋人的现在与未来竖起一堵穿不过的墙。(“残”字既是对月的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写照。)(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晓风欺弱柳,残月隐悲凉。”)我们还可以深一步去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残枝败柳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 空阔的千里楚天,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又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顿觉迷惘无助,这种羁旅行役中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迷惘辛酸、漂泊失意、凄清悲凉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然而这一切都是执手分别时想象中的虚拟的,但因这样的离别情景和情感柳永体验了无数次,所以想象才会如此逼真。(它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这正是:“杨柳留人不可留,晓风扑面寒心头,残月照人影孤单,酒醒之后愁更愁。”(如果学生先说这句,就引导他们去想象,说完就问:这是作者想象别后的虚写之景,除了这句还有吗?)
示例
3、“念去去。。。阔。”——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
/ 6 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使人透不过气,给人无限压抑,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可以想见。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景无边而情无限。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这不仅抒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作者在含泪执手难舍难分之际就想象自己接下来的路途景色:苍茫空阔的楚天下的是沉沉的暮霭,沉沉的暮霭笼罩在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是一叶扁舟,一叶扁舟上是渐行渐远的离人。行舟与游子都是那么渺小孤独,可背景却是远而又远高而又高,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和漂泊之感。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如果学生先说这句,就引导他们去想象,说完就问:这是作者想象别后的虚写之景,除了这句还有吗?)示例4:“都门。。催发”——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多么尖锐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用字经济,手法高明。作者没有心情,郁闷、无奈。(这是离别时的场景描写,学生如果先提此句,就引导他们把离别时其他的句子找出来品味。)示例5:”执手„凝噎.”——此句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开始由表及里逐层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这里引导学生想象分别时人们会说些什么)互相保重可离人要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情到极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极言依依惜别和缠绵悱恻之情。真是 “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这是离别时的人物表情动作的描写,学生如果先提此句,就引导他们把离别时其他的句子找出来品味。)示例4:“多情。。节。”——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意义翻新。“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因为是在冷落的清秋之节。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除了直接抒情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示例5:末两句。——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这里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无人倾诉因你不在身边,不知道古汴河畔的女子听见了这缱绻千年的思念了吗?)。(遥想手双携,顾影又自怜。走在花前,似你灿烂的笑脸;端起酒杯,是你泠泠的双眼。)“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似与情人直接对话,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
/ 6 接受。)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在词尾将离情推向高潮。(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春心莫共花争放,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还有其他设想的别后情景吗?)
教师小结语:
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2、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辞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而且它不是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词人的情感并没有随着离别戛然而止,而是被充分抒写并表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层层推进的过程。(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
看来这首词不单纯是写一对恋人的分离,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表达她的人生的况味。那么能不能推荐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把它朗诵出来。
4、学生推荐一位学生朗诵词,要读出感情(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省略)
四、迁移训练: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望海潮》读出了青年柳永的情怀,在《雨霖铃》中我们体味了中年柳永复杂的人生滋味。请你写一段《读你》,表达你对柳永情感或形象的认知50_80字即可.学生写习作、读习作。
五、总结课堂:(如果学生写的很好,就以学生的内容总结下课。)
1、倜傥豪放柳三变,少有奇才功名恋。三赴科场葬流年,满腹牢骚鹤冲天,奉旨填词风流现,晓风残月别情倩,宦海浮沉诗情拈,金鹅峰下月枫念。
2、暮霭沉沉,孤柳独立,晚风催得雨声碎。寒秋时节,谁怜落花卷霜帷。只守驿外,何时揽得乌纱归? 佳人翘首,才子归去。蝉鸣引出离别泪。枉断空肠,酒香却道离别怅。长亭一别,纵是那时雁过也心伤。
3、告别了杨柳岸的晓风残月,你踏上兰舟向着暮霭沉沉的楚天驶去。依稀可望见的孤舟遥影在茫茫水天之际若隐若现。岸上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拭不去的泪水迷茫了整个江岸,连同这个令人伤感的秋。
4、忘不掉那一双泪眼中凝聚的爱意,拂不去被晓风吹在脸上的发丝。滔滔江水,清秋千里,你孤独漂泊的影子如惊鸿一般短暂,转瞬即逝般消失在梦中人的眼里。
5、犹记得当年意气风发十年寒窗夏雨冬雪,无奈你却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从此你便因为一时的少年豪气而踏上了一生的颠簸流离。你选择了词,词也选择了你,于是凡有井水处便得歌柳词。
6、他是个罪人,不仅写下了《望海潮》,让觊觎江南的完颜亮更加觊觎,更用多情细腻的笔触,让痴情的女子更加痴情。
7、柳永之词,始终以一情字为主线贯穿整个文学创作之路。动情处,令七尺男儿泪满衣衫;细微处,像雨夜听荷般诗意。写前人所写,却更胜一筹;创前人未有,泽被后世。
8、男欢女爱,美而不俗。文笔坦露、大胆,不落窠臼;心涌友善,以平等地位之观念,抒写红尘女子喜怒哀乐。在他的眼里,男女平等,即使烟花女子也一视同仁。此种情怀,若无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岂能这样至情、至诚。
9、今天,我们走进这位天才词人的心灵世界,真切体味到他那动人的情感、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所营造的异域美空间。也真实地触摸到了他的灵魂: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也看到了这么一个历经磨难成为自己境界中真正的王者——白衣卿相柳永!
10、他是一个比谪仙更浪漫的人,他是一个比东坡更多情的人。他是用词句覆盖了市井陌楼堂馆所,他踌躇满志命运不堪的浪子——奉旨填词柳三变。
11、水墨城镇,是他生活的底色,和着微风,就着夕阳,写下瑰丽的词句。灯红酒绿,是歌
/ 6 女们穿梭的小巷,伴着琴弦,踏着舞步,他的词曲在神光离合中窜腾。天纵的才情,奈何年少轻狂,失了一生所向的仕途。只好怅然行走天下,醉那无用之酒,钟那无用之情,把酒黄昏,作别伊人。榨尽一生的辛酸悲凉,成那一声声歌女口中词。而这一生便郁郁而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心中怀才,唯不遇赏才之人;内心落寞,偏不逢安慰之人。虽伤心别离,浪迹天涯,宦游浮沉,却将万千情绪化为苦酒,酿化出最洒脱的词章,在历史长河中永存!
/ 6
第五篇:2015-2016高中语文 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雨霖铃》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4、培养学生的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教学重点
1、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2、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4、掌握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教学思路
1、朗读听读,整体感知
2、鉴赏意象,体会感情
3、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主要教学方法
美读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百年来,别离之情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今天让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聆听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雨霖铃》。
二、了解词人
通过预习,大家对柳永已经不再感到陌生,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词人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来介绍作者。同学之间可互相补充。)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创造了慢词即长调,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听录音或老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听完后教师强调字音。
骤雨(zhòu)凝噎(yē)暮霭(ǎi)那堪(nǎ kān)
2、生自由朗读
要求:体会感情基调,并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
明确:感情基调是凄清、缠绵。学生提出疑问,生生或师生互动解决疑难问题。
3、有感情朗读
找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请同学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足的地方请点评的同学再读。教师作适当的朗读指导。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再请学生试读。然后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
由此可知这首词的内容是:在一个萧瑟的秋天里,词人要远行与恋人告别。(学生说出答案)
2、全词围绕着“伤离别”来构思,请你说一下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长亭别离 下阕:别后愁思
五、品位语言,体会感情
1、请同学们读上阕,选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词人离情的句子进行赏析。(学生自主发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参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凄清的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语出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写出了不忍别离却又不得不别的无奈。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形象的刻画,看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教师总结上阕:“相见时难别亦难”,在词人的笔下,一景一物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与伤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答出: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让我们把上阕齐读一遍,再来感受一下词人的离别之难。全班同学齐读上阕
2、离别之时已是如此缠绵依恋,柔肠寸断,那离别之后词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下阕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自主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光耀词史的名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用问句结尾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师总结:下阕写的是别后愁思,这是实写还是虚写?(生答:虚写)由此我们得出,这首词另一个突出表现手法就是(生答:虚实相济)词人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因情设景,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缠绵。
小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的这首《雨霖铃》更是道出了这种黯然销魂的情感,情到深处,委婉曲折而断人心肠,这也许就是柳词经久不衰,传诵至今的原因吧。
六、重难点解析
1.将 “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不好。千里,指出遥远;烟波,指出迷茫。正符合此时心态,前途渺茫。渗透了作者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将不忍分离之情强化。因此,不能改为“千里波涛”。
2.词人在短短几句词中写出了寒蝉、长亭、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景物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点拨】上片的寒蝉、长亭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之景,所以为实写;下片的杨柳、晓风、残月是作者想象中的景物,所以为虚写。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的抒情方式与前面有何不同?
【点拨】此处为直接抒情,又引入景物,激发情感,达到完美的情景交融效果。上片的抒情铺垫,既不落痕迹地转入下片,又使情感提升。
4.柳永在词中写了很多景物,他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有何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词人柳永非常善用白描,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画一般的景象,柳永把眼前之景、内心之情写 得无一不真切动人。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情又要通过景来体现。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通过虚实相济,达到了情中见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达了离别时的哀愁。
5.有人说《雨霖铃》“处处尽显离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点拨】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①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
②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七、写作特色(1)融情入景的手法
本词善于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离情别绪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结合,创造出完美的意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善于运用点染与转折
一是善于点染。点染本是中国传统画法之一,柳永词在铺叙时亦多用此法,把某种情绪、景致渲染得淋漓尽致,本篇即是一个范例。
二是善于转折。如上片“都门帐饮无绪”写情绪不佳,“留恋处”与“兰舟催发”写即将作别,是一转折,主客观的矛盾冲突借此表现;“执手相看泪眼”两句写分别情状,“念去去”两句突然由眼前引向未来,由现实转向虚拟,又是—转折,把离情别绪与对前程的担忧熔为一炉,使别情达到高潮。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