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教案集合(共五篇)

时间:2022-03-28 02:2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柳永《雨霖铃》教案集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柳永《雨霖铃》教案集合》。

第一篇:柳永《雨霖铃》教案集合

柳永《雨霖铃》教案集合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柳永《雨霖铃》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5、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掌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明确三点: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一首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这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这一首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 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掌握?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明)(暗)“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五、小结归纳:

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这一首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课外作业:

1、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其他文学形式。

2、写一段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柳永《雨霖铃》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 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三)、作者生平及创作: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根据地方志和他的词作,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写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平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四)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五)整体感知: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

1、师:上阙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2、师:下阙些什么?

明确: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是对地方官员的赞美,暗示这些官员与民同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孙何的直接赞美,也在本词的结句说明投献的用意。

3、本词的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富庶、魅力?

明确: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4、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5、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六)、作业

1、仿本词写一首胜地胜景的词。

2、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雨霖铃》教案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

1课时 45分钟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

二、朗诵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情别绪。

1、思路探究

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尽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结尾。

2、意境赏析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问题 :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帐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催发”(不得不分离)。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问题 :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方法指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

【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渲染气氛。

柳永《雨霖铃》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

(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聆听录音,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五、整体感知

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六、鉴赏词的意境

1、找出词眼:伤离别

离别:事 伤:情

2、根据上下片内容,分别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幅画面,并取一小标题。

明确: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板书:

上片:长亭别离: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下片: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重要表现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七、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奠定全词情感基调。

例二: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三种景物既可说是眼前所见,也可说用比喻形容词人那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用比喻修辞,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离愁,情景交融,这正如贺铸在《青玉案》中“度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细致出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态。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例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主要是妙在景中融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并且这幅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更加强化了“愁”。

典型意象的传统意义: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张九龄《折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八、布置作业:背诵七首词

柳永《雨霖铃》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 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延伸: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的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柳永《雨霖铃》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掌握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掌握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引导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赏析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这一首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掌握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晚(黄昏)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虚写)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四、合作探究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五、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柳永《雨霖铃》教案7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幻灯1:“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好,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直接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2、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 “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3、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心境是怎样的呢?

伤心,凄凉。

4、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大家还知道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除了同学们说的,还有这些经典句,齐读。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5、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三、重点探究

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渲染了送别时凄凉氛围,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凄清,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作者将离别的伤感寓于景中,寓情于景。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路途中的苍茫,结合起来,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更能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幻灯6:【重点探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

(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请大家不要笑,如果你笑着说,说明你没有换位思考,未将自己当做柳永,自然也体会不到他说此话时的伤心。一个和自己心爱的人即将分别,山高水远,不知何时再聚,此种情景,怎会有笑声?)

6、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7、好,读得很有感情。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幻灯7:【重点探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想象,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烘托出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清凉,“残月”凄迷,作者的心自是悲苦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连“良辰美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8、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的离别情和相思苦。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四、综合领悟

师: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幻灯8:【综合领悟】 “问题:拟题目”)

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五、总结

有人曾在《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想念柳七郎。”(幻灯9:【总结】“《忆柳永》”)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

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六、拓展应用(幻灯片10)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 通 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该词的词眼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

词眼是“愁”。

第一,通过动作写“愁”。(登楼。因愁登楼,登楼更愁)

第二,通过意象、环境写愁,借景抒情。(风,草色,烟光,残照。)第三,通过生活行为写愁。(疏狂,对酒,强乐)

第四,通过人的形象写愁。(衣带渐宽)

柳永《雨霖铃》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 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 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 柳永)

三、词牌由来: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2、内容把握

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板书)

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 意境 修辞 表现手法 情景关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关键词:意象 特点 作用

赏析——A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B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 C骤雨:凄冷(身心)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埋下伏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第二篇:柳永雨霖铃

雨霖铃·寒蝉凄切

作者: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及注释

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 参考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 赏析一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赏析二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 赏析三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赏析四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 作者介绍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第三篇:柳永雨霖铃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豪放派,壮美。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老师朗读指导:

A.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明确: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江南柳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后记

执教教师简介: 姓名:陈春辉

学历:1993年,华中师大中文本科毕业;1999年,华南师大语文教学法研究生课程结业。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教龄:17年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想象、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学科专家、教师的点评意见(上完公开课后科组老师评价): 陈颂:分析的语言很优美,朗读示范很到位。

李秋霞:语言很优美,有才华,古诗名句能信手拈来,文学常识归纳很精简,上课示范朗读很好。

李春季:知识广、用词优美,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很到位,课堂容量很大,从课内到课外。

魏星:老师有文采,用词很符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有深度。课堂容量大,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课件的画面很美,有意境。余世宽:招聘老师的标准:专业水平,教学方式,思维敏捷,表情。从陈春辉老师的课来看,优点是比较全面的。但讨论应放到前面比较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郭辉:课程自然流畅,语言富有诗情,师生的互动比较好。但配乐朗读学生的想像还不够。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教学重点: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1.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引入《声声慢》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1.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1.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教师自备内容: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1.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1.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学生轻声齐诵。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3.指导学生读末句

要求学生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

(五)拓展愁情,诵读体现(5分)1.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2.齐诵表现愁情 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学生齐声轻诵。

3.个别诵读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三、结束(2分)

1.齐读历史评价 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háng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

清代王士嫘lé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2.教师总结

教师: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附板书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更几番风雨能消?!文章来源

《苏幕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余光中的《乡愁》

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

2、整体把握

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三、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诵读指导

(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 作者心情如何?——烦闷

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 语速呢?——稍慢 我们试读一下。(生读,然后教师范读)

(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

(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 ——风荷举。

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生读)

2、揣摩词句

(1)刚才我们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 ——“呼”,“窥”

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我们学生物了解到蚂蚁是用触角交流信息,蜜蜂是用舞蹈传递信息。那么小鸟们唧唧喳喳,在互相倾诉着什么呢?下面大家发挥想象,A鸟可能对B鸟说什么?——天阴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放晴了,我们一起„„

“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我们仿佛听见了小鸟们唧唧喳喳,呼朋引伴那悦耳的鸟鸣。

“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聪明灵动的动作与神态。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作者对这些小生物的喜爱,以及随着天气转晴,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转晴了。这两个字可以引起我们这么丰富的联想,难怪朱光潜先生说对文字要怎么样?——咬文嚼字。

(2)重点赏析写荷花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大家看看这一句中哪个字运用得比较生动传神,写出了荷了神韵?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荷是不是有点单调?大家看一下文中还有一个词写出了荷另一种美,是什么?——风。

“风”这个字写出了荷什么样的姿态?——动态美。大家知道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3)师配乐朗诵: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初阳融融,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

3、拓展延伸

(1)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看屈原向我们走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当然屈原不可能穿着荷叶作上衣,荷花花瓣作下衣的衣服,这只是一种比喻,比喻自己美好的节操。

(2)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些诗句里的荷花你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学生各抒己见:

我喜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因为走进这样的世界,绝对是一种视觉享受。

我喜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荷花,因为它焕发出无穷的活力,表现一种美好的希望。

我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的莲,因为它不被外界的污浊所玷辱,勇于坚持自我。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都非常好,非常精彩。我现在给大家说说我的喜好。知道我喜欢哪种吗?我喜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觉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了一份艳丽,有失荷花的真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倒是真纯,可惜少了几分风韵;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得倒是极好,可惜圣洁冰清,不食人间烟火,使人难以接近。而唯有美成的荷花写得色香俱全,形神兼备,通了人性,有了性灵之美。它美而不妖,香而不腻,柔美中有风骨,娇媚中见矫健,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是说我比大家欣赏品味高,观点有不同,但没有高下之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二)赏析下阕

1、触景生情

(1)看看上下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作者的目的是写景还是抒情呢?——抒情。写景是凭借,抒情才是目的。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什么?

荷。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大家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家里有梨树的同学,看到街上卖梨的,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人。钢笔是同学送的,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同学。这就叫——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2、揣摩词句

(1)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遥”——,从杭州到开封距离这么远,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所以“遥”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悠长,好像能感觉到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有家不能回的感觉怎么样?——难过。(所以读的时候要突出一种心痛、无奈的感觉,并且要放慢速度)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所以这个字在这里要重读。(2)家乡真有这么美好吗,我们看作者家乡到底有什么令人难以割舍? 渔郎

这里是谁想谁了?看一下“相”这个字的意思。它一般有两个意思: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属于哪一种——偏指一方。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比较含蓄。看下面这两例。《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学生讨论:这两首诗和“五月渔郎相亿否”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今夜的鄜州,妻子独自一人在家乡赏月,思念自己,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可惜儿女还很小,还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亲,以此表达诗人对儿女的思念。白居易这首诗,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小结: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反客为主。(3)故乡还有什么生活场景无数次出现在作者记忆的相册之中?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大家看课本插图,体会一下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

——优哉游哉、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说明什么? 现实中痛苦。这样大家现在就不难理解“久作长安旅”所蕴含的感情了。

还有这首词开头提到的“燎沉香,消溽暑”作者的烦闷也不仅仅是天气闷热引起的了。现在在长安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故乡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反差。这三句,读的时候要有一种梦回故乡的深情,缓慢而深情地读。齐读一下。

(4)“梦入芙蓉浦”的芙蓉就是指的——荷花。这样就与前文照应起来了。情和景至此也融合为一体了。联系的媒介是就是风荷。现在大家把整首诗齐读一下,注意刚才我给大家说的感情变化。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邦彦的《苏幕遮》,这篇作品不仅带给我们纯美的艺术享受,更能带给我们一种启迪。滚滚红尘中,当我们被世俗蒙蔽了双眼,但愿荷之韵能给我们注入一丝清凉。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希望荷之芳香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里,一直齿颊留芳。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五、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此词抒写乡思旅愁。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六、作业:背诵《苏幕遮》 板书设计:

苏上片:写景(风荷)幕见景生情

遮下片:抒情(思乡)

第四篇: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 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三)、作者生平及创作:

柳永( 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根据地方志和他的词作,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写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平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四)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五)整体感知: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

1、师:上阙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2、师:下阙些什么?

明确: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是对地方官员的赞美,暗示这些官员与民同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孙何的直接赞美,也在本词的结句说明投献的用意。

3、本词的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富庶、魅力?

明确: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4、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5、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六)、作业

1、仿本词写一首胜地胜景的词。

2、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雨霖铃》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

(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 教师指导

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聆听录音,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五.整体感知

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六.鉴赏词的意境

1、找出词眼:伤离别

离别:事 伤:情

2、根据上下片内容,分别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幅画面,并取一小标题。

明确: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板书:

上片:长亭别离: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下片: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重要表现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七.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奠定全词情感基调。

例二: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三种景物既可说是眼前所见,也可说用比喻形容词人那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用比喻修辞,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离愁,情景交融,这正如贺铸在《青玉案》中“度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细致出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态。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例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主要是妙在景中融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并且这幅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更加强化了“愁”。

典型意象的传统意义: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张九龄《折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八.布置作业:背诵七首词

柳永《雨霖铃》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

3. 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及写作思路;揣摩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3.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了解这首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常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可再现的辉煌。可有多少人知道,词曾经只是一种边缘文学,被称为“诗余”,即诗的陪衬和补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被正统文坛所重视,仅仅活跃在民间,难登文学大雅之堂。它能在宋代兴盛并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靠的是广大文人的大力推动和参与。可以这么说,没有文人的参与就没有宋词的辉煌,而反过来宋词的辉煌也成就了一大批文人,使他们因写词而扬名。在那个时代的词坛,俊杰辈出,星光璀璨,有很多名字,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仍然光芒四射,深入人心。

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齐读(正音,噎、霭、那)——单读(体会)——师读(示范)——生品读

四、整体感知,设疑启发

1.“好诗一半画”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品诗构画,发挥想象,本词能构几幅画?(提示学生以时间为序)

离别前的饯别——都门帐饮

离别时的难舍——执手相看

离别后的想象——晓风残月(板书二)

2.披文入情,感受诗人情感

凄切、无绪——黯淡、低落

催发、执看——难舍、痛苦

酒醒、分离——凄凉、孤独(板书三)

五、重点探究

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凄凉、沉寂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明确: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4、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我们要

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8、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人将另一个人的手放在自己手中,相互看着时泪眼婆娑,竟然是被泪水给噎住而说不出话来了!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离别依恋痛苦的心情,缠绵悱恻,淋漓尽致。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明确:“执手”感觉很慎重,很郑重,而“牵手”和“握手”不能充分表达那种凝重感和气氛。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

9、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10、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预设):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预设):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预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预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

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六、综合领悟

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预设)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预设)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预设)思念。因为词人对恋人的思念无处不在,我觉得用“思念”比较好。

(预设)相思。

七、点拨内容,归纳艺术手法

1.串讲拓展

问题探究:词的上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试着体会全词的.意境。

分析:《雨霖铃》抒写的是饯别时黯然、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了“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助。

词的上阕在凄冷环境衬托下,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是对别后思念和凄凉的设想。全词既写了眼前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景为情设。整首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在情景交融中,意境缠绵,凄凉清丽,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2.师生归纳

情景交融 虚实兼济 铺叙点染

点染: 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

不避俚俗:执手相看泪眼(俚)今宵酒醒何处(俗)

3.师生共同背诵全词。

六、小结

《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想念柳七郎。”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雨霖铃》。

2.鉴赏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鉴赏文字。(或:将全词改写成一篇优美散文。)

3.课外拓展

《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说出几句吗?

“风萧萧兮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间的“慰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间的“酒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间的“惨别”……

柳永《雨霖铃》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掌握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掌握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引导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赏析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这一首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掌握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四、合作探究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五、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柳永《雨霖铃》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5、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掌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明确三点: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一首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这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这一首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 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掌握?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五、小结归纳:

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这一首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课外作业:

1、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其他文学形式。

2、写一段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柳永《雨霖铃》教案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

1课时 45分钟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

二、朗诵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情别绪。

1、思路探究

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尽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结尾。

2、意境赏析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问题 :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帐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催发”(不得不分离)。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问题 :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方法指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

【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渲染气氛。

柳永《雨霖铃》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 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 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 柳永)

三、词牌由来: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2、内容把握

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 (板书)

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 意境 修辞 表现手法 情景关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关键词:意象 特点 作用

赏析——A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B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 C骤雨:凄冷(身心)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埋下伏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 、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延伸: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的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柳永《雨霖铃》教案9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幻灯1:“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好,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直接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2、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 “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3、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心境是怎样的呢?

伤心,凄凉。

4、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大家还知道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除了同学们说的,还有这些经典句,齐读。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5、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三、重点探究

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渲染了送别时凄凉氛围,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凄清,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作者将离别的伤感寓于景中,寓情于景。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路途中的苍茫,结合起来,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更能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幻灯6:【重点探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

(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请大家不要笑,如果你笑着说,说明你没有换位思考,未将自己当做柳永,自然也体会不到他说此话时的伤心。一个和自己心爱的人即将分别,山高水远,不知何时再聚,此种情景,怎会有笑声?)

6、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7、好,读得很有感情。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幻灯7:【重点探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想象,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烘托出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清凉,“残月”凄迷,作者的心自是悲苦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连“良辰美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8、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的离别情和相思苦。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四、综合领悟

师: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幻灯8:【综合领悟】 “问题:拟题目”)

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五、总结

有人曾在《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想念柳七郎。” (幻灯9:【总结】“《忆柳永》”)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

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六、拓展应用(幻灯片10)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 通 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该词的词眼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

词眼是“愁”。

第一,通过动作写“愁”。(登楼。因愁登楼,登楼更愁)

第二,通过意象、环境写愁,借景抒情。(风,草色,烟光,残照。) 第三,通过生活行为写愁。(疏狂,对酒,强乐)

第四,通过人的形象写愁。(衣带渐宽)

第五篇:柳永雨霖铃

柳永雨霖铃

篇一:柳永《雨霖铃》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曲】: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②骤雨:阵雨.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⑦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⑨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⑩风情:男女恋情.【阅读训练】:一: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5、《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6、“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

7、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

(1)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3分)(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4分)(3)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3分)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5.《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这是第三层。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2: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3:答: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4: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岸)和特定环境氛围(寒风残月),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 晓 风”“ 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 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词人请了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5:《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6:答: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表达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7:答:寓情于景,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渲染烘托气氛,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二:(1)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分析略。(2)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难分难舍(依依惜别);此时无声胜有声。(3)“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景来烘托离情之愁之苦。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着意染之”。4.解析:“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极力渲染悲凉之境。答案: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为下文写离别的场面作铺垫。5.解析:在这首词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明显是词眼所在。“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答案:词眼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它最能体现词的主旨,高度凝练,极富有概括性。篇二:《雨霖铃》(柳永)名句默写原创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柳永)名句默写原创题

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张俊仙

1、《雨霖铃》(柳永)词中交代出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三句:“。”

2、《雨霖铃》(柳永)中的“”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雨霖铃》(柳永)中的“,”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4、《雨霖铃》(柳永)下片中“,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5、《雨霖铃》。

6、《雨霖铃》(柳永)词中的“ 这是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情景,可见愈想愈远,愈远愈悲。

7、《雨霖铃》(柳永)词中的“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雨霖铃》参考答案

1、《雨霖铃》(柳永)词中交代出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三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雨霖铃》”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雨霖铃》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4、《雨霖铃》(柳永)下片中“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5、《雨霖铃》(柳永)中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名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雨霖铃》” 这是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情景,可见愈想愈远,愈远愈悲。

7、?这两句词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说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篇三:《雨霖铃·寒蝉凄切》注释及注音整理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yǔlínlínɡhánchánqīqiâ

liǔyǒnɡ

hánchánqīqiâduìchánɡtínɡwǎnzhîuyǔchūxiē

切,对

晚,骤

歇。

dōumãnzhànɡyǐnwúxùliúliànchùlánzhōucuīfā

绪,留

发。

zhíshǒuxiānɡkànlâiyǎnjìnɡwúyǔnínɡyē

眼,竟

噎。

niànqùqùqiānlǐyānbōmùǎichãnchãnchǔtiānkuî

波,暮

duōqínɡzìɡǔshānɡlíbiãɡânɡnàkānlěnɡluîqīnɡqiū

别,更

秋!

jīnxiāojiǔxǐnɡhãchùyánɡliǔànxiǎofēnɡcányuâ

处?

岸、晓

cǐqùjīnɡniányìnɡshìliánɡchãnhǎojǐnɡxūshâ

年,应

设。

biànzînɡyǒuqiānzhǒnɡfēnɡqínɡɡânɡyǔhãrãnshuō

便

情,更

说?

。jiã节。

一、原文译文

二、词句解释

下载柳永《雨霖铃》教案集合(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柳永《雨霖铃》教案集合(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一、教材分析《......

    _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幻灯1:“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柳永雨霖铃散文

    导语:柳永的《雨霖铃》是咏别的千古绝唱,前人和今人对它的内容和写法的剖析众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散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柳永雨霖铃散文(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_柳永《雨霖铃》使用教案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师生听歌) 师: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师:对啊!柳永是......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

    再读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北宋)《雨霖铃》赏析 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雨霖铃柳永优质课教案

    《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