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一首

时间:2019-05-12 17:3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望海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一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望海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一首》。

第一篇:《望海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一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争取背诵全词。

2、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3、领会柳永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用他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京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图景,同样是北宋的另一位文学家,他用文字为我们记录了北宋繁荣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他的名作《望海潮》被人们称为描写杭州美景的绝唱。他就是柳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这首词。让我们通过柳永的文字来领略杭州之美。板书: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一名同学读,读后其他学生纠错)注意容易出错的字。ppt展示

2、再读,初知情感,读出语气。

请大家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词,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3、齐读,注意重音、节奏。

从这首词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杭州的的感情主要是?对杭州的热爱赞美和讴歌。所以朗读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高昂的、愉快的。

4、请一名同学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遍,读出这种赞美之情。

三、合作探究

前人曾评价柳永:“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原因除了语言通俗外,内容上也贴近百姓生活。那这首《望海潮》他会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呢?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个角色互换。假如你是杭州市民,你可以为自己选择不同的身份,比如普通百姓,商人,或者是文人、官员、或者是初到杭州的游客,什么身份都可以,你读到这首词,你会对杭州的哪个方面感兴趣?你会发现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请分组讨论,深入赏析,小组代表发言。

提示:抓住词中的具体意象。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小结:我们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鉴赏体会到了柳永对杭州描写的全面,作者发现了杭州城的美丽,向往并享受着这种美,深深为这座城市的魅力所折服,深切表达了作者对于杭州的热爱赞美之情。

这也是我们鉴赏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作者通过意象,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感情。如果有特殊的手法也要指出来。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对美的体验,齐背这首词。

四、结束语

在柳永的眼中,杭州就是最美的,怎样极致夸张的语言都不足以表达他对杭州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他从百姓的视角观察这个城市,发现并体会着杭州的市井风情,这是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比风花雪月的缠绵,比登高怀古的惆怅更容易让人理解与接受。这也许就是“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一个原因。北宋的都市生活和市井风情在他的笔下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清晰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感谢柳永,让我们穿越时空,随着他的词领略了如此美丽的风土人情。也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读美词、美文,在发现美、享受美的同时也能创造美。

板书:

发现

向往 美 创造

享受

第二篇:2014高中语文《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望海潮)》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又让这幅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5.评选佳句

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

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

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

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8.课外练笔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四.朗读本诗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学生自由朗读

五.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 6 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五.艺术特色

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六.背诵本词。

第三篇:2015-2016高中语文 第4课《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望海潮》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三.柳永生平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看 1 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样的内容?

上片主要写杭州美丽和繁华;下片主要写西湖美景和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2、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3、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4.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点明了词人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借以赞颂他政绩卓著。“好景”,表层意思是指杭州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直接称颂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最末两句虽有粉饰升平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5、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五、问题探究

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成豪放开阔或婉约缠绵的差异。所以,婉约如柳永,笔下也可见豪迈雄壮的气象;豁达如苏轼,笔端亦可有“十年生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2、“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六、板书设计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4《柳永词两首》课时作业含解析

课时作业4 柳永词两首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解析:B项,“参”应读“cēn”;C项,“”应读“yǎn”;D项,“骑”应读“j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三个秋天

D.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烟霞:美丽的自然风景

解析:C项,三秋:秋季。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①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②钱塘自古繁华

③参差十万人家

④云树绕堤沙

⑤都门帐饮无绪

⑥多情自古伤离别

⑦暮霭沉沉楚天阔

⑧便纵有千种风情

A.②③④⑦⑧

B.①②⑤⑥⑦

C.②③⑥⑦⑧

D.①②③⑥⑦

解析:④云树:古义,茂密如云的林木。今义,云和树。⑤无绪:古义,没有心思,心情不好。今义,没有头绪。⑧风情:古义,相爱、相思之情。今义,情怀,情意,风土人情。其他几句加点词语古今意思完全相同。故选D。

4.下列词句所用手法及其作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C)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烘托出词人此时惆怅、凄凉的心情。

解析:C项,“纯用白描手法”错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生动逼真。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所以这里不仅仅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泪眼”“凝噎”属于细节描写。故选C。

5.下列诗句都是写景的,其中实写的是(C)

①渐黄昏清角吹寒

②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一片神鸦社鼓

④樯橹灰飞烟灭

⑤枫叶荻花秋瑟瑟

⑥茅飞渡江洒江郊

⑦青冥浩荡不见底

⑧秋天漠漠向昏黑

⑨暮霭沉沉楚天阔

⑩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A.②④⑧⑩

B.①②③⑤

C.⑤⑥⑧⑩

D.③⑥⑦⑨

解析:眼前景为实景,梦境、想象、猜测、不在眼前的、未来的、鬼神世界的景均为虚景。故选C。

6.下面均是摘自宋词中的词句,按词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⑤⑥/②④

解析:前者为婉约派词句,后者为豪放派词句。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三吴:《水经注》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在《望海潮》中泛指江、浙一带。

B.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C.兰舟:木兰木做的船,对船的美称。

D.凤池: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在《望海潮》中代指皇帝。

解析:代指朝廷。

8.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项是(D)

A.词萌芽于南朝,宋代到达鼎盛。词最初称为“曲子词”,别称有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一般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周邦彦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等。

解析:D项,“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等”错误,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望海潮

柳 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层层而来,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祝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擢登相位。

C.“天堑无涯”意思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原意为天然壕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解析:虽然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但能够穷奢极侈的不是普通的市民。

10.有评论家说“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请简要分析。

答:山上的桂花、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在这里以工整的句式,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说“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练。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个字,真是力敌千钧。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片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

解析:D项,说“经年”与“今宵”呼应不妥。因为“今宵”两句是承上句“念去去”两句而来。

1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无绪”是没有心思、心情不好的表现,“留恋处,兰舟催发”,是指正在留恋不舍时,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表现了词人与恋人依依不舍而又不能不分别的极为矛盾、痛苦、无奈的感情。

三、语言表达

13.柳永作为享誉古今的才子,却仕途坎坷,生活落魄,为此,“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再次引起我们的思考,你是如何看待这—问题的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观点:性格决定命运。柳永的科举征途屡遭挫折,这是柳永风流浪漫、狂放不羁的性格所致。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一个人的遭遇虽然有许多变数,但是他的性格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强者并不总是强在智力和势力上,有时候,是强在性格上。项羽最终失败,不只因为鸿门宴上错放刘邦,还因为他鲁莽自大的性格弱点。德国总理默克尔,除了具备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外,她那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责任感使她获得了今天的成功。因此,我认为性格决定命运。

我的观点:命运决定性格。人的处境的逆与顺也决定着他的性格、心态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比如,一个人在小时候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豪奢生活,那么他的性格可能就是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贪图享乐,甚至骄奢淫逸、胡作非为。比如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而唇语女孩江梦南,自小失去了听力,残酷的命运反而塑造了她坚忍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品行。正所谓慈父多败儿,逆境出人才。所以,我认为命运决定性格。

14.就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它扩展成一段话,要求符合原词意境,不少于50个字。

答:示例:秋日的风已有些凉意,词人禁不住打了个寒战。两岸杨柳在暗淡的光线中依稀可辨,笼着一层伤心的碧色。抬头望去,天边一弯冷月如钩。

解析:此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题目要求扩展的语句符合原词的意境,作答时可抓住“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并联系词人与恋人离别后的心境进行合理想象。

第二课时 拓展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7年3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与搜韵网站________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仅两天,网络点击量就达220万次。使用者点击进入平台,就能看到这个信息平台呈现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密密麻麻的红点(绿点)首先映入眼帘,随意一点击,哪些诗人、词人曾在此停留,留下什么篇章便可________。不止于此,从诗人列表中点击诗人名字,(),点击路线图中的任一个地点,能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轨迹,留下的作品。该平台________,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之前,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该地图________地打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阂,将唐宋诗人请出了“格子间”。

这并非王兆鹏第一次将大数据和文学连接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他就利用大数据给唐诗宋词排名次,结果引来一片骂声,但王兆鹏却还是选择相信数据,他觉得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作品的好坏评价“必须有数据做支撑”。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产生了兴趣,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分享数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

A.通力合作 明察秋毫 别具只眼 空前绝后

B.同舟共济 明察秋毫 别具只眼 史无前例

C.通力合作 一目了然 独具匠心 史无前例

D.同舟共济 一目了然 独具匠心 空前绝后

解析:第一空:“通力合作”指共同出力,一起来做;“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文段中说的是王兆鹏与搜韵网站共同合作,用“通力合作”恰当。第二空:“一目了然”指一眼就能看清楚;“明察秋毫”形容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文段中说的是只要随意一点击,“哪些诗人、词人曾在此停留,留下什么篇章”一眼就能看清楚,用“一目了然”恰当。第三空:“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别具只眼”指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文段中说的是平台在技术方面有独到的创造性,用“独具匠心”恰当。第四空:“史无前例”指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前所未有;“空前绝后”指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文段中是说“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是以前所没有的,用“史无前例”恰当。故选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D)

A.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就可显示

B.人们就可以显示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

C.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就可以让人看到

D.就可看见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

解析:从主语一致的角度来看,前半句的主语是“平台的使用者”,后面“点击路线图中的任一个地点……留下的作品”的主语也是“平台的使用者”。A项主语是“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他”指诗人;B项主语是“人们”,指点击者,也就是平台的使用者;C项主语是“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D项主语承前省略,应是平台的使用者。据此可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两项,“人们……显示”主谓搭配不当,“显示”的主语应是“数据”,排除B项。故选D。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A.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的兴趣,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

B.该地图还使海外研究者产生了兴趣,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享用数据。

C.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产生了兴趣,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

D.该地图还使海外研究者产生了兴趣,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分享数据。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的兴趣”和“该地图还使海外研究者产生了兴趣”句式杂糅,保留其一即可;二是搭配不当,“分享数据”不搭配,“分享”指和别人共同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文中提到王兆鹏打造了大数据平台,哈佛大学希望与之合作,应是“共享”数据。B项,“享用数据”搭配不当;C项,“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产生了兴趣”句式杂糅;D项,“分享数据”搭配不当。故选A。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水质是水生态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但修复水生态____①____,还需要重建生物群落。自然水体孕育着各类动物、植物、微生物,这些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驱使物质循环,____②____。具备这种能力的水体才具有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自然景观,即使在季节更替中有个别水质指标短暂超过水质评级范围,之后也会自行恢复。相反,一些靠人为手段维持水质的水体,____③____,实际上不具备良好的自我净化能力。因此,对水体的评价需要引入生态指标进行综合考量。

①仅仅改善水质指标是不够的(不仅需要改善水质指标)

②形成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

③即使表面上达标

5.请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预计明年上半年,“新型邮编行业标准”即可出台。新邮政编码的诞生,将对快递行业产生革命性的改变。届时,每个人都能注册精准的个人地址ID,这套地址ID,各快递企业可以共用。新型邮编更便于机器解析,基于地名地址库精准识别目的地,减少中转环节,提高中转时效。此外,便于机器识别的“新型邮编”,可为无人机、无人车等提供精细导航服务,加速快递行业的无人化进程。

答:新型邮编有望明年推行;每人都会有精准地址ID;新型邮编能提高快递中转时效;新型邮编能加速快递业无人化进程。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柳永在《望海潮》中仅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景概括出来了。

(2)《雨霖铃》中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3)《雨霖铃》中虚写别后情景,想象前路空旷迷茫,表现作者孤独和迷惘情绪的句子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4)柳永在《雨霖铃》中表达古今不变的离别之愁的句子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7~8题。

满江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7.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词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然后写了动景:江上渔船飞快地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飞”“载”“归”,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

答: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出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9~10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南宋抗金志士。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9.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既实写景物,又点明时间。B.“胭脂”两句,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乐景衬哀情,以此反衬愁怀。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词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解析:D项,“暗含词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错误,选项用语太重,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词人的田园之思。

10.整首词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整首词塑造了一个深受羁旅漂泊之苦、心怀故国、怀才不遇、想要归隐田园的爱国词人形象。上片的“离愁”“征鸿”写故国之思、沦陷之痛,和下片的“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共同塑造了一个眷恋故国山河的深沉爱国词人形象。下片词人愤然发问:谁是中州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词人形象。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句,一个深受流离之苦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下片中“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写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塑造了一个有退隐之意的词人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1~12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①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乡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句写吴中健儿驾舞龙舟,在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使人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B.“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句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

C.词的上片四句着重写人事,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以此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D.“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句中“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解析:“以此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错误,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有闲的耄耋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而非孤独寂寞。

1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句以写景工绝著称,请简要赏析。

答: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动静结合,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令人玩味。寓情于景,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词人告别了白日的喧闹,回到了自家的庭院,可以享受一下月光下的静谧。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

第五篇:人教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案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

教学设计

工作单位:安徽省无为牛埠中学

授课教师:黄小三

职称:中学二级

授课年级、学科:高一 语文

课题:《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④《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无为牛埠中学

黄小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位作者深沉的情感。3.感受苏轼的旷达豪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比较阅读,认识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感受两种词风的不同魅力。【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词风的魅力。

【教学难点】

解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领会苏轼旷达的胸襟。【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设想】

先诵读全词,感知内容;再以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领略豪壮宏伟的景象,扣住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地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最后比较阅读,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进而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词中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孤独。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雨霖铃》风格迥然不同的词作,这就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词作),教师范背。2.学生齐读。(板书课题)

三、鉴赏分析

1.由题材类别引出鉴赏思路。

由题目“赤壁怀古”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通常怀古词的写法,都是作者因眼前的景物,进而联想到相关的历史人事,从而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感慨。

(出示投影)观眼前之景 思历史人事 抒一己之怀

2.欣赏“观眼前之景”部分

(1)速读上阕,讨论:上阕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眼前之景有什么特点?找出最能反映眼前之景特点的句子并加以鉴赏。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明确:

上阕的确写了眼前之景,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词中的一个短语加以概括:江山如画。最能反映眼前景物特点的句子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几句中的动词非常具有表现力。“穿”写出了山崖高耸入云的态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雪浪的汹涌,形象真切。

这几句中形容词用得也很好,“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惊”写巨浪声势。教师小结:同学们很好地把握了上阕写景的句子,在上阕中,作者营造了壮阔雄浑的意境。

(出示投影)

乱石穿空

江山如画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讨论探究。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①“惊涛拍岸”一句,在黄庭坚抄录的版本里,写成了“惊涛裂岸”,请问是用“拍”好还是用“裂”好?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有以下观点:

“裂”显得更有气势,更具表现力。

“拍”有拟人色彩,好像江水也富有感情,在拍打着江岸。“拍”使得画面活泼,具有动态美。

“裂”与“惊”更能相配,是“惊涛”就应“裂岸”。“拍”有美感,而“裂”只能给人有恐怖感。…….……

教师小结:同学们有的从词语的表现力,有的从修辞,有的从上下文关系,有的从美学方面,多角度地探讨了“拍”与“裂”的不同。你们思考的每一个角度都是对的,都值得肯定。既然两种版本都能流传到今天,本身就说明了它们各有千秋。

②2011年3月11日,日本的地震引发海啸,掀起了巨浪。这能不能用“惊涛拍岸”来形容?

讨论明确:海啸引发巨浪,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是人类的灾难,丝毫没有美感可言,因此不能用“惊涛拍岸”来形容。

(学生还可能提出其他问题。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应合理地加以引导,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诵读这几句写景的句子,要求读出壮美之势。3.欣赏“思历史人事”部分

(1)下阕有没有对历史人事的联想?上阕哪一句话将眼前之景与历史人事串联起来? 明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一时”指的是三国时期,“一时多少豪杰”,你首先想到的是哪一个豪杰?(让学生一人回答一个)(3)三国豪杰层出不穷。那么,苏轼想到的又是谁?(明确:周瑜)讨论:作者苏轼联想到周瑜的哪些事情?分别写出了周瑜的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明确后,出示投影)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年轻有为

三国周郎

羽扇纶巾

儒雅潇洒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指挥若定(4)齐读描写周瑜的部分,要求读出韵味。

诵读指导:“遥想”一句,应读出穿越时空之感,“羽扇纶巾”一句,要读出周瑜的儒雅之势,“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要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气概。

4.欣赏“抒一己之怀”部分

(1)思考:三国那么多英雄,苏轼为什么只想到周瑜,而不是其他人,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

(学生思考、讨论后,出示有关写作背景的投影)

教师小结:看看人家想想咱。作者想到周瑜实际上是将自己与周瑜进行比较,以周瑜的建功立业来衬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下面我们就来多方面地比较一下,体会作者的失意之情。(出示二者比较的投影)(2)齐读抒怀部分,看看苏轼是不是仅仅抒发了失意之情? ①找出表现苏轼失意情怀的词句。(学生讨论后,出示投影)人生如梦

多情、笑

一尊还酹江月

②讨论:除了失意之外,还有没有表现苏轼其他的什么情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以下观点供教师参考:

观点一:我觉得作者的意思是,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看到这千古不变的江月,不禁感慨月之永恒、生之短暂,然后他就把自己杯中的酒敬给这亘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的人生态度有些消极,充满了怅惘和伤感。

观点二:我不认为作者是消极的。虽然在充满了怅惘和伤感,但他并没有想到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的情绪。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但并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正表现了他积极用世的精神。

观点三:我觉得这正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在《水调歌头》里,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月亮都有阴晴圆缺,那么人的悲欢离合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

教师小结: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在这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来敬给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够迅速地从怅惘失意中解脱出来,表现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5.集体诵读全词,完成背诵。

四、比较阅读,巩固提高(投影,学生讨论)

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的不同风格。

五、总结

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写景

壮美

思人

风流

抒怀

旷达

下载《望海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一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望海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一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