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鉴赏《念奴娇 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所表达的生活诗意。
2.了解作者经历,理解苏轼的心境变化,感受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感悟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人中,有两位文人对后世士子影响颇深,一个是陶渊明,一个是苏轼,他们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为后世历经磨难的知识分子找到了一种别样的人生。苏轼在思想上力主儒术而不拘泥,参佛而不沉溺;诗文具工,满腹才华;仕途坎坷而不沉沦,以豁达大度的人格魅力抒写了旷达的人生。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诗,领略诗人别样的人生。
二、关于作者: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三、《念奴娇》写作背景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四、学生对照注释进行默读。
五、教师引导学生试读。
六、学生集体诵读。
七、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上片:词从赤壁之上的长江写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东去的大江和滚滚江浪,既是眼前之景,又是一种暗喻,喻指时光的流逝,逝者如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接着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大江引出赤壁,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作者没有展开来写,而是借助于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前一句把视线引向天空,后两句把视线引向脚下,这三句简直是一幅具有立体感的图画。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的下片着重写赤壁之战中作为主帅的周瑜,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谁在“神游”?谁在“笑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八、学生集体诵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
第二课时
鉴赏《定**》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在《水调歌头》的“基本解读”中已说到,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他能以超脱旷达的态度来对待。
二、学生对照注释进行默读。
三、教师引导学生试读。
四、学生集体诵读。
五、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上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作者用“莫听”二字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不为环境所左右。一反常人所为,不但没有一点惊惶狼狈之态,而显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吟啸”是指吟诗长啸。“徐行”是慢慢地走,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通过这句,把苏轼鲜明独特的个性一下子凸显出来,让人想到了晋代诗人陶渊明。“竹杖芒鞋轻胜马”,“芒鞋”是草鞋,作者郊游时是一幅野夫打扮,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苏轼看来这种打扮比起官服来要强得多,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作者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超旷达观之状可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认识水平,自然感悟不同。“一蓑烟雨任平生”,描画出苏轼的气度、胸襟以及人生的态度,在这里要注意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一个“任”字,写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下阙:自然景物发生了新的变化,“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从酒吹醒三字中,可以看出苏轼是在带有醉意的情况下出游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是说经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就感到有些寒冷。紧接着迎来的是“山头斜照却相迎”,写出自然界变化之快,刚刚还是雨,现在却是山头的斜阳了。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什么在“穿林打叶”的时候,“我”能够那样从容不迫地“吟啸且徐行'呢 ?因为我早就预料到,狂风骤雨肆虐的景况很快就会过去的。这是“我”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只要能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也无风雨也无晴”。对我来说,晴也好,雨也好,都是无所谓的,顺和逆,穷和通,在苏轼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超脱,旷达自适的个性鲜明。
六、小结:
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人间词话》)超旷的气度贯穿全词始终。面对政治祸难,作者能看得远,放得开,从容不迫,处之若常。作品中很充分很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七、集体背诵课文
八、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这两首词。
第二篇:人教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案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
教学设计
工作单位:安徽省无为牛埠中学
授课教师:黄小三
职称:中学二级
授课年级、学科:高一 语文
课题:《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④《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无为牛埠中学
黄小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位作者深沉的情感。3.感受苏轼的旷达豪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比较阅读,认识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感受两种词风的不同魅力。【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词风的魅力。
【教学难点】
解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领会苏轼旷达的胸襟。【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设想】
先诵读全词,感知内容;再以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领略豪壮宏伟的景象,扣住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地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最后比较阅读,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进而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词中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孤独。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雨霖铃》风格迥然不同的词作,这就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词作),教师范背。2.学生齐读。(板书课题)
三、鉴赏分析
1.由题材类别引出鉴赏思路。
由题目“赤壁怀古”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通常怀古词的写法,都是作者因眼前的景物,进而联想到相关的历史人事,从而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感慨。
(出示投影)观眼前之景 思历史人事 抒一己之怀
2.欣赏“观眼前之景”部分
(1)速读上阕,讨论:上阕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眼前之景有什么特点?找出最能反映眼前之景特点的句子并加以鉴赏。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明确:
上阕的确写了眼前之景,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词中的一个短语加以概括:江山如画。最能反映眼前景物特点的句子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几句中的动词非常具有表现力。“穿”写出了山崖高耸入云的态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雪浪的汹涌,形象真切。
这几句中形容词用得也很好,“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惊”写巨浪声势。教师小结:同学们很好地把握了上阕写景的句子,在上阕中,作者营造了壮阔雄浑的意境。
(出示投影)
乱石穿空
江山如画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讨论探究。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①“惊涛拍岸”一句,在黄庭坚抄录的版本里,写成了“惊涛裂岸”,请问是用“拍”好还是用“裂”好?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有以下观点:
“裂”显得更有气势,更具表现力。
“拍”有拟人色彩,好像江水也富有感情,在拍打着江岸。“拍”使得画面活泼,具有动态美。
“裂”与“惊”更能相配,是“惊涛”就应“裂岸”。“拍”有美感,而“裂”只能给人有恐怖感。…….……
教师小结:同学们有的从词语的表现力,有的从修辞,有的从上下文关系,有的从美学方面,多角度地探讨了“拍”与“裂”的不同。你们思考的每一个角度都是对的,都值得肯定。既然两种版本都能流传到今天,本身就说明了它们各有千秋。
②2011年3月11日,日本的地震引发海啸,掀起了巨浪。这能不能用“惊涛拍岸”来形容?
讨论明确:海啸引发巨浪,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是人类的灾难,丝毫没有美感可言,因此不能用“惊涛拍岸”来形容。
(学生还可能提出其他问题。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应合理地加以引导,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诵读这几句写景的句子,要求读出壮美之势。3.欣赏“思历史人事”部分
(1)下阕有没有对历史人事的联想?上阕哪一句话将眼前之景与历史人事串联起来? 明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一时”指的是三国时期,“一时多少豪杰”,你首先想到的是哪一个豪杰?(让学生一人回答一个)(3)三国豪杰层出不穷。那么,苏轼想到的又是谁?(明确:周瑜)讨论:作者苏轼联想到周瑜的哪些事情?分别写出了周瑜的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明确后,出示投影)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年轻有为
三国周郎
羽扇纶巾
儒雅潇洒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指挥若定(4)齐读描写周瑜的部分,要求读出韵味。
诵读指导:“遥想”一句,应读出穿越时空之感,“羽扇纶巾”一句,要读出周瑜的儒雅之势,“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要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气概。
4.欣赏“抒一己之怀”部分
(1)思考:三国那么多英雄,苏轼为什么只想到周瑜,而不是其他人,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
(学生思考、讨论后,出示有关写作背景的投影)
教师小结:看看人家想想咱。作者想到周瑜实际上是将自己与周瑜进行比较,以周瑜的建功立业来衬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下面我们就来多方面地比较一下,体会作者的失意之情。(出示二者比较的投影)(2)齐读抒怀部分,看看苏轼是不是仅仅抒发了失意之情? ①找出表现苏轼失意情怀的词句。(学生讨论后,出示投影)人生如梦
多情、笑
一尊还酹江月
②讨论:除了失意之外,还有没有表现苏轼其他的什么情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以下观点供教师参考:
观点一:我觉得作者的意思是,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看到这千古不变的江月,不禁感慨月之永恒、生之短暂,然后他就把自己杯中的酒敬给这亘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的人生态度有些消极,充满了怅惘和伤感。
观点二:我不认为作者是消极的。虽然在充满了怅惘和伤感,但他并没有想到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的情绪。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但并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正表现了他积极用世的精神。
观点三:我觉得这正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在《水调歌头》里,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月亮都有阴晴圆缺,那么人的悲欢离合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
教师小结: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在这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来敬给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够迅速地从怅惘失意中解脱出来,表现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5.集体诵读全词,完成背诵。
四、比较阅读,巩固提高(投影,学生讨论)
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的不同风格。
五、总结
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写景
壮美
思人
风流
抒怀
旷达
第三篇:【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检测必修4
“【成才之路】2014-2015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4 ”
一、双基夯实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公瑾(jǐn)
樯橹(lǔ)
羽扇纶(lún)巾 ...B.酹(lèi)江月 雄姿(zī)早生华(huā)发 ..C.狼狈(bèi)已而(ér)何妨吟啸(xiào)...D.芒(mánɡ)鞋 料峭(qiào)一蓑(shuāi)烟雨 ...【答案】 C(A.纶:ɡuān;B.华:huá;D.蓑:suō)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风流 念奴姣 故垒西边 B.遥想 浪涛尽 小乔初嫁 C.萧瑟 人道是 乱石川空 D.周郎 任平生 山头斜照
【答案】 D(A.姣—娇;B.涛—淘;C.川—穿)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澄明空灵的气息在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上空萦回,沁人心脾,涤荡肺腑;美轮美...奂的青松在山间起伏,荡起纯美的山风绿云。.B.墙壁上有着许多霜花似的花纹,在灯光的照耀下,满墙都放射着姹紫嫣红的光芒,....就好像是彩虹织成似的。
C.在谍战戏、宫斗戏轮番轰炸的态势下,电视剧《长白山下我的家》却画面明丽天然,情感朴实动人,在当前浮躁的环境中可谓空谷足音。....D.高铁票价打折只是铁道部门的一个小举措,但通过这个小举措我们可以管窥蠡测,....看到了铁路部门能真正从实际出发,不断满足旅客的需求。
【答案】 C(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A项,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不合语境。B项,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不合情境。D项,管窥蠡测: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不合语境。)4.下列句子中的“国”字,与例句中的“国”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故国神游 .A.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C.妇人暂而免诸国。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案】 A(例句和A都当“地方”讲。B.国家;C.国都;D.国家)5.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答案】 D(诗人最后的感慨,实质上是一种无可奈何,因而D项理解欠妥)6.下面对《定**》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这首词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行吟图”。D.这首词运用象征手法,含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答案】 D(“象征手法”不对)7.对《定**》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B.“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C.“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官场厌倦而立志归隐的倾向。
D.这首词即景生情,因自然之景而谈人生哲理,在简朴之中见深意,寻常之处见波澜。【答案】 A(词中开头表现了乐观开朗、无所畏惧的精神,但结尾明显透露了归隐的想法,所以A项不妥。)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8.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意味着他们的词有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于不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品味。柳词婉约,适于表达缠绵深婉之情,非女孩持红牙板不能;苏词豪放,适于表达豪放激越之情。两者交换就不协调。
B.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很是恰当。因为,这两句都是各自所在的词里最能反映作者艺术风格的句子。“杨柳”句反映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大江”句表现了长江的雄浑气势,衬托了英雄人物。
C.这两句都是经典的意象。“杨柳”句中,杨柳关乎送别,残月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清晨的风给人以清寒之感,使词人更加回味与情人在一起的温馨。三者在一起,构成了最能触动人的离愁的凄清画面;“大江”句则以其亘古流淌的历史感和雄浑磅礴的气势,象征着英雄壮美的人生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D.幕士的话中含有两种风格中推崇豪放派的倾向,所以,苏轼才为之绝倒。豪放派词人在生活中也确实是具有英雄气质的人。
【答案】 D(恰恰相反,幕士的话中倒是多少带有对苏轼的揶揄,因为词是从脂粉中成长起来的,柳永那样的婉约词在当时倒是正宗,而苏轼的词在当时的声誉并不如后来,当时的李清照就对苏轼的词撇过嘴,以为不值得牛皮烘烘的。)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9~11题。
定**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9.这是一首叙事词,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安排叙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风雨之处——向前展望——回首过去——评价。
10.作者在风雨中的行为是什么?心态是什么?哪一句从自然的风雨联想引申到了人生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行动:吟啸且徐行。心态:谁怕?引申:一蓑烟雨任平生。11.“山头斜照却相迎”在诗中有什么深刻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无论什么样的风雨,总会过去,前面的路总有阳光迎接着我们。表明了苏东坡对逆境的乐观态度。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12~13题。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2.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1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
B.“一朵芙蕖”两句,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一语双关的艺术效果。
C.词的下阕重点写音乐之“哀”“苦”的意思是“甚”“极”;“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心去听。
D.在这首词中,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正反结合,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
【答案】 D(“正反结合”说法错误,这首词中没有“反面”描写,可以改为“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容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 《古今词语》云:“东坡贬在黄州,月下独酌,回想被小人陷害,乃作《西江月》一词。”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上阕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B.“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
C.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
D.“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流露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
【答案】 A(A项对这首词的手法分析错误,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15.这首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四、高考热点
16.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美国一名男子因下雨天打伞遭遇的麻烦而突发灵感,发明出一种新型雨伞,可以帮助双手完全“解放”出来,同时防止伞因风大而被吹翻。发明者将它称之为世界上第一款不用手撑的雨伞。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种雨伞名为“Nubrella”,发明者艾伦·考夫曼现年45岁,曾经是一名职业网球手。这种雨伞打开成半球形,里面装有背带,使用时将背带套在肩膀上即可固定。只需轻按一个按键,雨伞就会自动打开。这种新型伞用尼龙和铝合金制成,其前端伞面采用热塑性聚氨酯为材料,重约1.2公斤,售价30英镑(约合59美元)。除挡雨外,这种防风的新型雨伞同时具有保暖功能。
考夫曼说,虽然戴上这种新型雨伞会让人们的形象看上去“不佳”,但“当你在一个糟糕的天气外出,不会有许多人注意你的形象”。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世界首款“免提伞”面世
17.下面是某电信公司招聘启事正文的一部分,请找出五处表达上的错误并加以改正。2014年4月,由于我电信公司业务需要,拟引进重点高校计划内应届硕士毕业生,招 聘两名通信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校内学生团体担任职务和中共党员的优秀毕业生优先录用。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各位莘莘学子,我公司盼望着你们的加盟,期待着与你们共创中国电信美好的明天,你们的到来将会使我们公司蓬荜生辉。
(1)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2)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3)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4)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5)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答案】(1)“由于我电信公司业务需要”改为“我电信公司由于业务需要”(2)“两名通信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改为“通信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各一名”(通信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共两名,或通信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各两名)(3)“校内学生团体担任职务和中共党员”改为“在校内学生团体担任职务或中共党员”
(4)“各位莘莘学子”改为“各位学子”(5)“蓬荜生辉”改为“增添新生力量”
18.请认真阅读这幅漫画,撰写一副对联,表达你的看法。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生前薄养真乃不孝 死后厚祭实在荒唐 ②与其身后表孝道 莫若生前多关心
五、读写创新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没有,生活中,很多的时候,某人有意或无意的一个小举动,可能会引发事物的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可能某人事先根本没有预料到。
你有这样的直接或间接的经历和体验吗?请以“小举动与大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佳作赏读】
幸福的咳嗽
我这个人,别的方面没挑,就是身体不大好,老咳嗽。这不,因为这咳嗽,我意外地经历了大悲和大喜……(点题,同时又设下悬念:小小的咳嗽怎么会让人经历大悲和大喜呢?)我们单位,近来要盖一座家属楼。这可是全单位上下值得高兴的事,大伙议论纷纷:什么时候完工呀,盖多少平的呀……可是大伙最关心的事,还是工程承包给谁。不是没有反面的例子,前些日子,就接连听说好几座居民楼工程质量差,有的刚住进去没几天,楼板就出现了大的裂缝,闹得人心惶惶的。(宕开笔锋,不谈咳嗽,更能诱使读者极力要知道究竟:盖家属楼和咳嗽有什么关系呢?)工程会承包给谁呢?(铺设层进式悬念。)终于,单位召开全体员工大会,正是关于家属楼的事。
局长开始讲话了,平时说话非常流畅的局长,怎么有点磕磕绊绊:“这个……我们的家属楼,我看还是交给实力雄厚的东方……”
千不该万不该,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我那可恶的毛病又犯了,喉咙里好象有无数只小虫在爬,怎么努力也抑制不住:“咳……”(这就是巧合,本来没有什么“意图”,纯属生理反应,却正赶上局长讲话的关键处,极容易让人误解。)在这静静的会场上,我这一声咳嗽无异一声炸雷,震得全场回响。我这个后怕呀!这不是明显跟领导作对吗?如今正嚷呼着下岗,哎呀,看来,我的饭碗恐怕难保了……(至此,才点出“咳嗽”,“我”的害怕正好迎合开头的“大悲”。)说也奇怪,局长突然转了话头:“这个,这个工程问题,我看还是公开招标的好!”下面是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可我,怎么散的会,怎么回的家,都晕晕忽忽地记不清了。(“大悲”的刻画。)夜里,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我本无意呀!但是,马上有另一个声音告诉我:你那一声咳嗽,不是反对领导吗?完了,彻底完了……(“大悲”的叠加。)第二天上班,我精神恍惚。三天了,领导没有找我,我更没有勇气去找领导“坦白从宽”。(“大悲”的继续叠加。)第四天,又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这回,局长正颜厉色宣布工程招标成功,由本市口碑极佳的某公司承包。可我还是精神恍惚……
散了会,我被叫进了局长办公室。得了,下岗吧,我这会算是肠子都悔青了。哪想局长竟然说:“小张啊,多亏了你呀,有你那一声咳嗽提醒,我才没有把工程交给我小舅子的东方建筑公司。东方公司刚刚峻工的商业局住宅楼就倒塌了,死了好几个人,连局长都进去了……”
我还是有点没有回过神来。
“小张啊,这些年你没少做贡献,大家也有目共睹嘛,这样吧,经过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由你任办公室主任,即日上任……” 我的天呀!我没有听错吧……(大喜!)8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理解词中作者表达的感情。【重点、难点】
了解作品的风格,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设想】诵读法、引入法、师生共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醉花阴》
一、导入:
一片落叶,一声雁啼,一滴秋雨,一盏青灯,嗅着青梅的幽香,望着帘卷的西风,听着阶前的细雨,看着梧桐落叶,喜忧苦悲,齐上心头,命运给了她太多的情感和才情。她高悬在历史的星空,立在秋风黄花中,让我们仰望。今天让我们走近词坛女神李清照,学习她的两首词。
二、学生对照注释,做诵读准备,然后集体诵读《醉花阴》。
三、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父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善属文,工于词章。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文采出众,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18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琴瑟和谐,生活美满。可人生遭遇南宋动荡,生活发生巨变,丈夫去世,亡国之痛,人生颠沛流离,使她的文风前后迥异。前期多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期家国情怀,凄凉悲痛,怀乡悼亡、亡国之思。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四《醉花阴》的写作背景: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醉花阴》写于前期,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神龟寂寞,深深思念丈夫,时届重九,倍加思亲,便写下这首词赠给赵明诚。
五、作品鉴赏:
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下片: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
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引导体悟:
居室寂静,再无过去的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日里,一个人独守空房、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无聊地看着那袅袅烟雾。正值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加之气候开始变凉,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冰凉,顿觉寒气袭人!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漫长和寒夜的凄冷,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
“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相思之苦和打发时光,就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举杯消愁愁更愁,看着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相思消瘦的身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在这首词中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借以表达自己对丈夫夜以继日的思念之苦。
六、集体吟诵《醉花阴》
第二课时
《声声慢》
一、学生对照注释,做诵读准备,然后集体诵读《声声慢》。
二、《声声慢》背景介绍: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46岁时,赵明诚不幸病逝,从此他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孤苦伶仃地度过悲惨晚年,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三、作品赏析:
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冷清清(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哪里能抵挡住冷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
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这也可以说是对开头几句的阐释和补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
词的下片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最后,又但是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四、集体吟诵《声声慢》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对照两首诗意境和情感异同。明确:意境: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深愁在。情感:都是愁绪;前首为相思之愁,后首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痛和伤心。
第五篇:【志鸿优化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拓展作业 必修四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故垒/累赘 公瑾/谨慎 惊涛拍岸/文韬武略 ......B.豪杰/借助 樯橹/蔷薇 吟啸徐行/风雨萧瑟 ......C.狼狈/疲惫 料峭/俊俏 羽扇纶巾/至关重要 ......D.蓑衣/绳索 斜照/写照 竹杖芒鞋/仗义执言 ......解析:A项,分别读: lěi/léi,jǐn/jǐn,tāo/tāo;B项,分别读:jié/jiè,qiáng/qiáng,xiào/xiāo;C项,分别读:bèi/bèi,qiào/qiào,guān/guān;D项,分别读:suō/suǒ,xié/xiě,zhàng/zhàng。答案:C 2.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B.一尊还酹江月 酹:祭奠。.C.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缓慢。.D.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担负。.解析:D项“任”的意思是“听任”“任凭”的意思。答案:D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去”:①动词,离去;②动词,距离。B项“还”:①副词,还是;②动词,环绕。C项“且”,都是表并列的连词,不用翻译。D项“胜”:①动词,胜过,超过;②形容词,景色优美,景色美好。答案:C 4.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
(2)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不识庐山真面目,。
(苏轼《题西林壁》)
(4)
,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5)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
(6)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7)
,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8)竹外桃花三两枝,。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答案:(1)也无风雨也无晴(2)淡妆浓抹总相宜(3)只缘身在此山中(4)故书不厌百回读(5)又恐琼楼玉宇
(6)但愿人长久(7)一年好景君须记(8)春江水暖鸭先知
二、阅读理解
5.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怀念的对象锁定为周瑜?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所写景物的地点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来思考。
答案:作者在千古风流人物中,把追怀的对象锁定在周瑜身上,不仅因为此地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址,更因为作者怀有年老而无为、壮志不得施展的惆怅。这样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年少而功成名就、意气风发的周瑜,使作者与周瑜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英雄无奈的情感。6.词作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格调?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和对作者流露出的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在词的结尾,作者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这在内容上是消极的。不过,这样的结尾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江月”一词,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
答案:作者在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英雄人物的追怀后,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既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和功业无成的无奈,又表现了作者襟怀旷达、自解自慰的超脱和豁达。7.定**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解析: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任天而动”的含义,“天”指自然,“动”指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词前面的小序和词结尾处的“写胸臆”语分析即可。
答案: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8.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词的理解。
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题目,只要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无论是“旷达人语”,还是“归隐人语”,其核心是对“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平生”“归去”的解读。
答案:(1)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一蓑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旷达人语”。(2)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归隐人语”。
三、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协作/提携
歼灭/忏悔
畜牧/牲畜 ......B.豁免/庆贺 膝盖/油漆 ....C.胆怯/商榷 扮演/搅拌 ....
载重/载体 ..
反省/节省 ..D.储存/贮藏 阻挠/妖娆 传记/传奇 ......解析:A项分别读:xié/xié,jiān/chàn,xù/chù;B项分别读:huò/hè,xī/qī,zài/zài;C项分别读:qiè/què,bàn/bàn,xǐng/shěng;D项分别读:chǔ/zhù,náo/ráo,zhuàn/chuán。答案:D 2.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永垂不朽的。..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D.回首向来萧瑟处 ..
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故国:旧地,指古战场。
向来:朝向来处。
解析:A项“千古”,自古而来;B项“惊涛”,狂浪巨涛,指像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的波涛;D项“向来”,先前,原来。答案: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从修辞手法看,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C.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解析:此题考查借代修辞手法的使用,从所给的四个语句看,只有A项加点的词是比喻,其余都是借代。答案:A 4.下面均是摘自宋代词人的词句,按词人的风格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⑤⑥/②④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⑥/②④⑤
解析:①③⑥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属婉约派。②④⑤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属豪放派。答案:D
四、阅读鉴赏(18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满江红 赤壁怀古
①
戴复古
②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1167—?),南宋诗人,该词作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左右。②貔(pí)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③曹瞒,即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开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淡,不如苏词气势雄伟。
B.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因而形象较鲜明;这首词写周郎,仅写到他的年轻和“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
C.对于赤壁之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这首词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再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
D.“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比,虽然都写到了赤壁之战的结果,但前者的表达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解析: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难分高下,都传神地描绘出了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答案:D 6.同样是对三国古战场的凭吊,也同样写到周瑜这一英雄人物,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能力,要结合词中的关键语句和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中有“形胜地,兴亡处”“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可知作者身处多灾多难的南宋,是对国家命运的感慨。特别是“今如许”一问,更是对眼前国事的悲伤。而苏轼处在北宋早期,抒发的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答案:①两首词抒发的情感不同。②这首词借凭吊古战场、缅怀英雄人物,抒发的是对眼前国势衰败的伤感;苏轼虽然也有对古战场和英雄人物的凭吊,感慨的是人生短暂和功业无成。7.①
临江仙 送钱穆父
苏 轼
②③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的更替。③筠:竹。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三改火”,即“三年”。
B.友人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C.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营造出一种轻松散淡的氛围。D.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扣人心弦。
解析:C项理解错误,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营造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从“惆怅”一词可以看出。答案:C 8.对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两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对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苏轼豪放性格和达观态度的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2)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五、表达交流(10分)
9.调整下面画线语句的语序,使前后句格式一致、字数相等。(可以增删字词)(4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地方人民却从中得到了大幸。苏堤无言,默默铭记着苏轼的功绩;赤壁有字,惊涛拍击着东坡的诗篇。
解析:画线语句表述的角度不一致,第一个分句陈述的对象是“这”,指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而第二个分句表述的对象是“地方人民”,调整一致即可。答案: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却是地方人民的大幸。10.《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同版本,文字略有不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句有另一版本“乱石崩云,惊涛裂岸”;“樯橹灰飞烟灭”句有另一版本“强虏灰飞烟灭”。你更喜欢哪一版本的语句?请结合词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析:对这两处文字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要注意紧扣不同处分析其优劣。答案:我更喜欢课文选的版本。“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穿”和“拍”是一组动词,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力度感,极富冲击力;而“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的“崩”和“裂”,则强调了这种力量所带来的效果。“樯橹”和“强虏”,前者字面意义为“舟楫船桨”,后者为“强劲的敌人”。在前一句中,词作者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即不直接说出某物,更富有诗意。(其他说法能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