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8:5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实验高中 郭彦丽

一、本单元地位分析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为议论文,体现了以文体为线索编排教材的特点。了解和把握议论文文体的特点,训练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应该是这一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首要任务。

二、本单元教学构想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单元教学安排从有关议论文体的介绍为起点,以教材课文剖析作为阅读探究的主体,以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作为能力目标。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安排

1.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①议论文的内涵和特征

②议论文的要素

③议论文的结构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2.议论文阅读指要

①分析议论文的标题类型:(论题型 论点型 阐释型 比喻型 关系型 选择型)②把握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观点和主张,是统率全文的纲。只有抓住这个纲,才能确切理解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和各种表达方法的运用,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写写帮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启东中学

黄菊飞

一、本单元地位分析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为议论文,体现了以文体为线索编排教材的特点。了解和把握议论文文体的特点,训练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应该是这一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首要任务。

二、本单元教学构想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单元教学安排从有关议论文体的介绍为起点,以教材课文剖析作为阅读探究的主体,以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作为能力目标。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安排

1.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①议论文的内涵和特征

②议论文的要素

③议论文的结构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2.议论文阅读指要

①分析议论文的标题类型:(论题型 论点型 阐释型 比喻型 关系型 选择型)

②把握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观点和主张,是统率全文的纲。只有抓住这个纲,才能确切理解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和各种表达方法的运用,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第三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二,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秋 兴 八 首 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3,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4,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二,研读诗歌

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 整体感知 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 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问;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问: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问: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体现诗歌主旨,诗人此时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联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结,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课后反思:

咏 怀 古 迹(其三)

一、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

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鉴赏要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空归月夜魂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板书: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板书: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三,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例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2)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3)分析技巧: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小结: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四,课后反思: 《登高》教案

1、题解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明确诗歌意象特点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渚——清(意境凄凉)沙——白 鸟——飞回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沉郁)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高昂)感受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情怀: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3,问: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三,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四,方法实践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 自号,盛唐大诗人,号称“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 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和 齐名,世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青年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南部)

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 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 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登高》一课时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律诗特点:

【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理解意义

渚()萧萧()下 繁霜鬓()潦()倒 浊()酒杯

二、品读诗歌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字音,读出感情)1)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相互交流)

2)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诗歌,具体感知(分析研讨)

1)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诗人哪些具体的情思和感受?

2)从颈联和尾联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境遇?

3)如何理解“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是怎样体现诗人的愁苦的?

5)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吗?

3、三读诗歌,深入感知

诗人如此悲叹自怜,是不是消极厌世的表现呢?(讨论)

4、四读诗歌,深入诗境,读出诗味三、五分钟背诵

【导学检测】 赏析首联和颔联

《秋兴八首》(其一)一课时

【导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导学重难点 】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生字注音

萧()森 孤舟一系()砧()

二、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 玉露: 萧森: 丛菊: 寒衣: 急暮砧:

三、问题导引,鉴赏诗歌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内容。

提问3:诗中出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分句分组讨论)

提问4: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分析说明。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课时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导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导学学过程】

一、生字注音并理解意义

壑()朔漠()青冢()省()载()

二、理解诗面意义

三、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并分析其有几层意义。

四、《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五、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七、“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八、杜甫诗风

1、怎么理解沉郁顿挫:

2、你怎样看待诗人的悲愁情怀:

分享: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理解词中作者表达的感情。【重点、难点】

了解作品的风格,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设想】诵读法、引入法、师生共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醉花阴》

一、导入:

一片落叶,一声雁啼,一滴秋雨,一盏青灯,嗅着青梅的幽香,望着帘卷的西风,听着阶前的细雨,看着梧桐落叶,喜忧苦悲,齐上心头,命运给了她太多的情感和才情。她高悬在历史的星空,立在秋风黄花中,让我们仰望。今天让我们走近词坛女神李清照,学习她的两首词。

二、学生对照注释,做诵读准备,然后集体诵读《醉花阴》。

三、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父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善属文,工于词章。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文采出众,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18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琴瑟和谐,生活美满。可人生遭遇南宋动荡,生活发生巨变,丈夫去世,亡国之痛,人生颠沛流离,使她的文风前后迥异。前期多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期家国情怀,凄凉悲痛,怀乡悼亡、亡国之思。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四《醉花阴》的写作背景: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醉花阴》写于前期,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神龟寂寞,深深思念丈夫,时届重九,倍加思亲,便写下这首词赠给赵明诚。

五、作品鉴赏:

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下片: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

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引导体悟:

居室寂静,再无过去的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日里,一个人独守空房、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无聊地看着那袅袅烟雾。正值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加之气候开始变凉,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冰凉,顿觉寒气袭人!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漫长和寒夜的凄冷,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

“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相思之苦和打发时光,就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举杯消愁愁更愁,看着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相思消瘦的身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在这首词中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借以表达自己对丈夫夜以继日的思念之苦。

六、集体吟诵《醉花阴》

第二课时

《声声慢》

一、学生对照注释,做诵读准备,然后集体诵读《声声慢》。

二、《声声慢》背景介绍: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46岁时,赵明诚不幸病逝,从此他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孤苦伶仃地度过悲惨晚年,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三、作品赏析:

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冷清清(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哪里能抵挡住冷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

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这也可以说是对开头几句的阐释和补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

词的下片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最后,又但是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四、集体吟诵《声声慢》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对照两首诗意境和情感异同。明确:意境: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深愁在。情感:都是愁绪;前首为相思之愁,后首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痛和伤心。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鉴赏《念奴娇 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所表达的生活诗意。

2.了解作者经历,理解苏轼的心境变化,感受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感悟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人中,有两位文人对后世士子影响颇深,一个是陶渊明,一个是苏轼,他们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为后世历经磨难的知识分子找到了一种别样的人生。苏轼在思想上力主儒术而不拘泥,参佛而不沉溺;诗文具工,满腹才华;仕途坎坷而不沉沦,以豁达大度的人格魅力抒写了旷达的人生。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诗,领略诗人别样的人生。

二、关于作者: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三、《念奴娇》写作背景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四、学生对照注释进行默读。

五、教师引导学生试读。

六、学生集体诵读。

七、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上片:词从赤壁之上的长江写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东去的大江和滚滚江浪,既是眼前之景,又是一种暗喻,喻指时光的流逝,逝者如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接着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大江引出赤壁,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作者没有展开来写,而是借助于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前一句把视线引向天空,后两句把视线引向脚下,这三句简直是一幅具有立体感的图画。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的下片着重写赤壁之战中作为主帅的周瑜,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谁在“神游”?谁在“笑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八、学生集体诵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

第二课时

鉴赏《定**》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在《水调歌头》的“基本解读”中已说到,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他能以超脱旷达的态度来对待。

二、学生对照注释进行默读。

三、教师引导学生试读。

四、学生集体诵读。

五、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上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作者用“莫听”二字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不为环境所左右。一反常人所为,不但没有一点惊惶狼狈之态,而显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吟啸”是指吟诗长啸。“徐行”是慢慢地走,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通过这句,把苏轼鲜明独特的个性一下子凸显出来,让人想到了晋代诗人陶渊明。“竹杖芒鞋轻胜马”,“芒鞋”是草鞋,作者郊游时是一幅野夫打扮,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苏轼看来这种打扮比起官服来要强得多,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作者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超旷达观之状可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认识水平,自然感悟不同。“一蓑烟雨任平生”,描画出苏轼的气度、胸襟以及人生的态度,在这里要注意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一个“任”字,写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下阙:自然景物发生了新的变化,“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从酒吹醒三字中,可以看出苏轼是在带有醉意的情况下出游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是说经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就感到有些寒冷。紧接着迎来的是“山头斜照却相迎”,写出自然界变化之快,刚刚还是雨,现在却是山头的斜阳了。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什么在“穿林打叶”的时候,“我”能够那样从容不迫地“吟啸且徐行'呢 ?因为我早就预料到,狂风骤雨肆虐的景况很快就会过去的。这是“我”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只要能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也无风雨也无晴”。对我来说,晴也好,雨也好,都是无所谓的,顺和逆,穷和通,在苏轼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超脱,旷达自适的个性鲜明。

六、小结:

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人间词话》)超旷的气度贯穿全词始终。面对政治祸难,作者能看得远,放得开,从容不迫,处之若常。作品中很充分很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七、集体背诵课文

八、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这两首词。

下载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任务分析 1.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有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有记杰出人物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知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美; 2.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妙处,体会该诗的描声艺术。 3.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 【重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 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重点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这个单元是学习演讲辞。演讲,是语言的艺术。它以撼人的感召力而世代沿袭,风靡于世。它是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日常生活中不少或缺的......

    高中语文必修四 古诗词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

    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乘彼垝(guǐ)垣 咥(xì)其笑矣 其黄而陨(yǔn)采芙(fū)蓉 B.犹可说(yuè)也 于(xū)嗟女兮 靡(mǐ)室劳矣 淇水汤(shāng)汤......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积累文言基础......

    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