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基本特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诗歌浪漫主义色彩。
2、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孔雀东南飞》的一些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结合,托物起兴、铺陈排比、互文的写作方法。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的特点,掌握“相”“自”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注意诗中的同义复词、重叠词、多义词、活用词的词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分析理解人物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原因。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和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法。【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给我们留下了璀璨的诗歌明珠,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很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婚姻愿望,生不能结为夫妇,死亦同穴。白蛇传的人妖相恋、梁祝的死后化蝶,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孔雀东南飞》也一样让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板书:孔雀东南飞。
二、基础积累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写成于汉末建安年间(196--219)。后来宋朝郭茂倩收进《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
这首诗属于乐府歌辞。乐府,原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收集民间歌谣,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这些采集得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属于古体诗中的一种。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把前两者并称为“乐府双璧”。)这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长达353句,1785字,被清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为“长诗之圣”,对后代的诗文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结合注释,给课文标注,疏通文意。
四、集体齐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在老师引导下理解文章大意。
一、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起兴:(第1节)托物起兴
开端:(第2节)兰芝请归——铺陈
发展(第3—13节)仲卿求情、兰芝自遣、兰芝辞别、夫妇盟誓、兰芝回家。
再发展:(第14—26节)兰芝拒婚、刘兄逼婚、生离死别。高潮:(第27—31节)仲卿辞母、双双殉情。结局:(第32节)化鸟双飞,琴瑟和鸣。
二、阅读理解全文,掌握重点词语。
(1).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如:
“昼夜勤作息”(偏在“作”)
“勤心养公姥”(偏在“姥”)“我有亲父兄”(偏在“兄”)
“我有亲父母”(偏在“母”)“逼迫有弟兄”(偏在“兄”)
“其日牛马嘶”(偏在“马”)“否泰如天地”(偏在“否”)
(2).古今异义:新妇、守节、自由、可怜、教训、来信、处分、交通
床:古,诗句中指“坐具”。供人坐在上面。今,睡具。信:古,使者,诗句中指媒人。今,书信。(3).“相”字的用法及区别。
本课文中“相”字出现过19处,大致可分为三类:
A.相(xing)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他”、“它”等等。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② 及时相遣归(代“我”)③ 还必相迎取(代“你”)④ 好自相扶将(代“她”)⑤ 嬉戏莫相忘(代“我”)⑥ 誓天不相负(代“你”)⑦ 不得便相许(代“你”)⑧ 登即相许和(代“它”)⑨ 蹑履相逢迎(代“他”)⑩ 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 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B.相(xing)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 相见常日稀 ② 久久莫相忘 ③ 六合正相应 ④ 叶叶相交通 ⑤ 枝枝相覆盖 ⑥ 仰头相向鸣 ⑦ 黄泉下相见
C.(xiàng)名词,相貌。如: 儿已薄禄相(4).本诗中“自”字出现多次,可作如下解释: 我自不驱卿(自,本)本自无教训(本自,本是)自可断来信(自,即)葳蕤自生光(自,且,还是)自名秦罗敷(自,其)自名为鸳鸯(自,其)好自相扶将(自,亲自)物物各自异(自,助词,无义)(5).互文 互文是指诗歌中上下两句文义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一种技巧。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中分开来说。
如:“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左手右手执刀尺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早晚之间做成了绣夹裙、单罗衫。“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交错相通。
第三课时
一、探究 1.人物形象: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勤劳、能干、知书达理,在善良和温顺中有一种反抗意味的刚性。处处表现出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她了解仲卿的性格,爱仲卿,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但刚性占据着她的灵魂,她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却有一种凛然不可犯的尊严。她知书达理,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态度从容,她不向环境低头。他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以死捍卫爱情,表现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焦仲卿:优柔寡断,柔弱的读书人,但同时具有知识分子的倔强,忠于自己的爱情,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在一个充斥“孝”字的氛围中,他逆来顺受,处处依从,但为了爱情,能够殉情,具有忠贞的个性。焦母:反面形象,性情粗暴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同情心,独断专行,自私。
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徒慕富贵,趋炎附势,见利望义。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个典型的市侩商人形象。
2.主题: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
明确:①焦母自己所说,是因为“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②兰芝不会生育。③焦母恋子情结 ④门不当户不对。3.悲剧意义
从牛郎和织女、七仙女和董永、白蛇和许仙,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故事中,情投意合,幸福生活一直是青年男女人生的追求,但外在的破坏力却始终存在,从梁祝的化蝶,到今天学习的孔雀东南飞都是以悲剧结尾,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带着冷漠与残酷,不知拆散了多少恩爱夫妻,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但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地追求之火却永不熄灭,只要有希望在,便有诗意在,亘古不灭的爱情在。
4.铺陈和比喻手法的使用:
铺陈和比喻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手法。文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句话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感情深厚,永不变心。后来焦仲卿埋怨兰芝,却改成“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对于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强调了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的无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从衣佩对兰芝进行了赞美,表现了兰芝的刚强镇静和留恋不舍的内心。“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铺陈渲染了太守加煊赫的财势,暗示了兰芝不慕虚荣,忠于爱情的高洁品质。
第二篇: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含答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1.感受·鉴赏:理清思路,赏析人物。
2.思考·领悟:理解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反抗礼教的精神。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3.问题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孔雀东南飞》MTV,《孔雀东南飞》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想:《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全诗很长,但阅读难度不大,且课文有很详细的注释,学生只要结合注释便可顺利地阅读全文。考虑到诗歌篇幅长,若以老师讲授的方式来处理课文,耗用课时必在3课时以上,且学生很容易疲累,以致失去阅读兴趣,故笔者在本课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过程与方法如下: 提前几天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让学生熟读课文。
利用两节阅读课让学生第一节归纳重点文言现象: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相、见、谢),第二节课通过个性化语言赏析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的形象,在书旁加上自己的点评。我所录制的课是最后一节课:展示课和探究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电视剧《孔雀东南飞》片头,看视频、听主题曲,感受忧伤凄婉的基调,介绍长诗《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现存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断人心肠的爱情故事,它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不可磨灭的崇高地位,可以和莎翁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相媲美。
二、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1.学生复述:检查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2.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内容 情 节 兰芝请归(“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开端 兰芝被遣(“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发展 被逼改嫁(“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再发展
双双殉情(“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高潮结局 夫妻合葬(“两家求合葬……戒之慎勿忘”)尾声
三、诵读体验:
从以下两个情节中任选一个,小组内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1.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2.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有四组同学展示了朗读,虽然个别同学感情不够投入,但大多数同学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感情,基本达到教学效果)
四、诵读诗中人物的语言——赏析人物思想性格:
1.学生分小组交流预习赏析刘兰芝、焦仲卿的个性化语言,推荐同学边读边总结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人物思想性格。
刘兰芝: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多才多艺、勤劳善良、倔强坚贞、知书识礼、重情重义、果敢坚决、敢于反抗——才貌双全、才德兼备、秀外慧中,外柔内刚、焦仲卿: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誓天不相负—— 誓不相隔卿——
忠于爱情、孝敬母亲——矛盾体,只有忍辱负重,有点愚孝 2.读焦母和刘兄的语言,概括二人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焦母: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刘兄:
作计何不量!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五、问题探究:
造成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一:封建门第观念
学生二:焦母和刘兄的干涉
学生三:没有后代
教师总结: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是戕害他们爱情的凶手,也就是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
六、读后有感
故事结局,两人双双殉情而死。化成鸳鸯,不过是人们的对他们的美好祝福。试想一下,除了殉情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结局?
以“——,我想对你说”为题,选择诗中一个人物表达一下你所希望的结局。
有学生纷纷表达了他们的心愿:
有的希望焦母别太专横,给他们以自由,有的希望焦仲卿带着刘兰芝私奔,有的希望焦仲卿和母亲好好沟通——
最后老师要说的话(声情并茂地朗读):
刘兰芝,我要对你说
没有青山,没有潮水,只有漫漫伸向远方的道路,一路颠簸的马车承载着你满腔的悲痛。纵然是感彻肺腑的安慰,似海深情的叮嘱,也止不住你如潮的眼泪啊!你的心就像那随风飘落的黄叶,跌入无底深渊,让冰凉浸透,让泪水洗荡。
曾经的不辞辛劳换来的却是这般棒打鸳鸯。到底是何罪过,让你背负如此伤痛?甚至还来不及哭出声,你就这样头也不回,就这样去了,就这样走了……
风儿轻轻地吹呀吹,吹落你的眼泪;
泪儿轻轻地飞呀飞,带着你的伤悲。
你知道,你抵抗不了封建家长的淫威,你知道你和仲卿没有答案。于是你不要什么月圆花好,不要什么笛短箫长。要苦,就苦得像茶,苦中也有一缕清香。要傲,做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
你去了,带着你的高贵,带着你的尊严!我多么想你和你的爱人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哪怕忍辱负重,受尽屈辱!我多么想你儿孙绕膝,长命百岁!哪怕像卓文君一样受尽贫寒!
兰芝啊!可怜你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可怜你鲜花一朵就命丧黄泉!
七、拓展总结
几百年后,梁山伯和祝英台两情相悦却演绎了双双化蝶的爱情悲剧。又几百年后的南宋,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琬的女子,伉俪情深,琴瑟相和。然而,这一切并不合陆母之意,她认为唐耽误了
儿子的功名前程,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31岁的陆游郁闷独游,在沈园邂遇唐琬,唐琬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同题和之。不久,唐琬抑郁而亡。陆游抱恨终身。封建家长制戕害了多少年轻人的幸福?让封建走开,让自由永存!最后我们一起祝愿: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三篇:精选题库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6课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学习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3.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意境。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白居易。
(师生共同回忆,重点在其“失意谪居”。)2.解题。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回忆乐府相关常识。)3.相关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4.学生借助注释阅读“序”,进一步了解写作缘由。
5.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句读。
6.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时期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各异,但是他们却有着相似的不幸遭遇。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情感才通过琵琶曲得以沟通和共鸣。另外,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已经成为千古绝唱。诗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将无形的音乐形象描绘得鲜明生动,具体可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合作探究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是什么将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能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同是天涯沦落人”。
4.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明确: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5.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明确: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能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第二乐章“欢乐曲”: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第三乐章“沉思曲”: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6.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7.“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1)伤琵琶女。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2)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8.课文前后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篇首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9.学生再读课文,感受课文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剧美”。
10.艺术成就。
明确:(1)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
“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2)诗中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3)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换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凝炼优美、扣人心扉的语句!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30多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笔译全文。【板书设计】
昔
今 琵琶女
红极一时
门庭冷落
欢乐奢华
寂寞凄凉
技艺超凡
色衰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
才华横溢
被贬沦落
得志升迁
被贬离京
春风得意
孤独苦闷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高超,体会人物以曲传情的情怀。诗中运用的比喻句很形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充分调动起了他们的想象力。在拓展训练中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篇:《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等。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江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慧女子,夫妻相爱却不能永远相守,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是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四个爱情故事,分别为牛郎织女(一说天仙配)、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三、文意疏通。
1、自主翻译
2、教师重点点拨、补充
3、词句问题交流,师生指点。
4、文言知识归纳(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汇报)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偏义复词:两个词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做一个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偏义复词应该是古代的一种语言习惯,有凑足音节的作用。
①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中的“往来”,侧重于来;
-1-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侧重于远;
③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其中,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④《鸿门宴》中的“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偏在入。
如果没有补衬的词,读读看,很不顺口:往(来)无白丁,忘路之远(近),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四、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概括内容
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1)诗意。
(2)诗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3、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4.诗歌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1)引起下文,托物起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失散。
(2)孔雀徘徊反顾,营造缠绵、哀怨的氛围,为全市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五、课文赏析
(一)人物形象
主人公是谁?刘兰芝形象有哪些动人之处?(答案有依据)
1、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
◆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
◆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
◆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2、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
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3、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
◆焦母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
◆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
◆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
(二)悲剧根源
既然刘兰芝如此勤劳、善良、美丽……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讨论汇报(明确):
2、师小结:
不管焦母以什么理由嫌恶兰芝,乃至将她赶走,都暴露了封建家长制力量的强大和冷酷无情。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焦母不由分说,将他俩活生生地拆开;刘兄贪图富贵,迫使妹妹兰芝另嫁他人。正是焦母和刘兄合力将仲卿和兰芝逼上绝路。这个故事表现了具有巨大威力的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无情。
3、这首诗叙述的故事是悲剧性的,却又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请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看法。
(1)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两人化为天上的星座,一年得以见一次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两人合葬,化为蝴蝶);古代戏曲作品里,《窦娥冤》的结尾写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最后将一个个坏人绳之以法,《梧桐雨》的结尾写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上团圆等,也算得上是这一类型的结尾。
(2)外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人合葬,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消除宿怨)。这种结尾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
情,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六、艺术特色
1、前后照应
这首诗的许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①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心灵手巧,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
②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③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做了铺垫。
④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
2、民歌风味。
(1)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是民歌的特点。
(2)多处运用铺陈手法。
铺陈:铺叙;陈述。就是诗经中的“赋”,目的是为强调,反复叙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反而反复去说。《木兰辞》里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的诗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种纵的铺陈,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衣履佩饰,姿态容颜,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既有助于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又流露出这首诗的创作者对兰芝的由衷同情与赞美。
◆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3)比喻。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一席话和上文的“誓天不相负”,和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连贯,可以说是临别的誓言。这话出自兰芝的口,表示感情深厚,永不变心。但在事情急转直下的时候,由于误会,仲卿重提兰芝的誓言,却把它改成:“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七.全文总结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孔雀永远的飞翔,牛郎织女的隔河遥望,梁祝的双飞化蝶,白蛇许仙的隔塔相思„„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刽子手就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但我们也看到了在无数的悲剧后面,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著地追求。
八、作业
1、课后作业;
2、翻译段落
九、课后思考
1、兰芝如此美好的品行,为何却遭焦母的虐待直至被遣?
2、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休被认为奇耻大辱,遭人鄙弃,为何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以至于县令太守都来为儿子求亲?
3、故事尾声二人合葬后现出的“连理枝”、“鸳鸯鸟”的浪漫奇幻情节,对于渲染故事有何意义?
4、对刘兰芝焦仲卿自尽殉情的分析评价。
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大约是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奴隶社会,等级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在河里洗澡,尽情地享受人间的欢乐。她们游玩时,织女遇见了牛郎,二人互生情意,在老牛的帮助下,他们结成了夫妻。牛郎和织女婚配后,男耕女织,夫妻恩爱,一胎双胞,有儿有女,一家四口,生活甜蜜。但是好景不长,这事被天上玉皇大帝知道了,要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拆散了他们的美好姻缘。老牛望着泪流满面的牛郎和痛哭流涕的两个孩子,它也情不自禁地掉下泪来,老牛对
牛郎说:“你不要哭伤了身体,还要抚养两个孩子。我有办法为你解难,也是我应该报答你的时候了。待我死后,用我的皮做三双鞋子,你和两个孩子穿上它就可以上天,一家人就可以团聚。”老牛当天就死了,牛郎按老牛说的话做了,他们穿上老牛皮做的鞋,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找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心一狠,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织女就被隔在天河两岸,他们只能相对哭泣。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了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他们夫妻的恩爱所感动,就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1]。
孟姜女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发生在湖南澧州孟姜山周边地区(今津市、澧县分管的嘉山一带),相传秦始皇时,逃役回乡的青年范喜郎与孟姜女新婚当晚,正要入洞房之时,范喜郎又被抓住发往北方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最终哭倒长城,沥血找到了丈夫的遗骨,立誓要把丈夫的遗骨带回家乡安葬。她背负遗骨的归乡路上历尽坎坷,在陕西西安府潼关县饥渴而死。当地老百姓为孟姜女的真情感动,收埋他们的遗骸立祠纪念,至今香火不断。孟姜女的故乡嘉山有很多关于孟姜女的文化遗存,实物景点琳琅满目,故事戏曲脍炙人口。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海外华人对故国的眷念。
白蛇传
故事成于南宋或更早,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冯梦龙《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传》。由“许仙与白娘子游湖借伞”、“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原形”、“盗仙草救许仙”、“水漫金山”、“断桥相会”、“法海将白娘子罩于金钵压在雷峰塔下”、“小青迫法海进蟹腹”等脍炙人口的情节组成。
在峨嵋山经过千年修炼的两位蛇仙,来到人间的西湖,化作美丽的少女白娘子和青儿。她们在雨中遇到青年许仙,白娘子与许仙萌生爱情,结为夫妇。和尚法海认为此乃妖孽为害,遂蛊惑许仙于端阳节以雄黄酒灌醉妻子,白娘子醉后显露蛇形,吓死许仙。白娘子醒后惊痛不止,舍生忘死去仙山盗回仙草,救活许仙。
不料许仙病后初愈,又被法海诱上金山寺。白娘子和青儿赶到,法海却不准许仙出见,白娘子无奈,与青儿调动水族,水漫金山,法海请来神将护法助战,不想中了法海禅师的计谋,被装进了一个很小的钵盂里,压在了雷峰塔下面,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和天伦之乐。[2]
梁祝化蝶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的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飞。
实际上两人相差了八百多年,梁山伯是明代人,祝英台是南北朝人。祝英台是侠女,劫富济贫,三去太守家盗银,后中埋伏被乱刀砍死,百姓将其厚葬;梁山伯是宁波府银县县官,死后入葬挖墓时,恰巧刨出祝英台的墓碑,风水看好,另择地而葬又不妥,故合葬,立碑,黑为梁,红为祝,有文人心生奇想,敷衍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
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处的,它见之于史乘、类书、笔记、子集之中较早的有三四处。普遍地认为他
是汉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东北部,至于他卖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发生地点,则说法不一。
董永卖身葬父,在傅员外家为奴。玉帝第七女同情董永遭遇,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妇。七仙女一夜织锦10匹,帮助董永改三年长工为百日。百日期满,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时候玉帝却命令七仙女回到天庭,为了董永,七仙女忍痛与丈夫决别。词条图册
第五篇:《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等。
2.理清故事结构,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理清故事结构,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1.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诵读体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指导: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语句。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梳理故事结构。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讴歌美丽的爱情。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遭到了无情的摧残,从而造成了一幕幕爱情悲剧。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感受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和这种制度下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不屈追求。
二、梳理相关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1.学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字词,教师点拨、补充 2.文言知识归纳(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堂展示)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三、整体感知,理清故事结构 1.诵读指导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学生齐读部分段落,如2、9、32等。2.概括内容
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1)诗意。
(2)诗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3.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4.诗歌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1)引起下文,托物起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失散。
(2)孔雀徘徊反顾,营造缠绵、哀怨的氛围,为全市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四、文本研习
(一)人物形象
由学生自主合作找出诗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小组讨论完成对语言的揣摩,归纳出人物性格,教师进行引导。
(一)人物形象
1.刘兰芝:美丽、善良、聪明能干、知书达理、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小组分工,概括要有依据,学生读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例:
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
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
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不敢直接抗争,只消极反抗,拘谨懦弱,愚孝。3.焦母:反面形象,蛮横无理,独断固执。
4.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
教师总结: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最大的艺术成就。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才能深入理解主题。
(二)悲剧根源及社会意义
既然刘兰芝如此勤劳、善良、美丽……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 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讨论汇报(明确): 2.师小结:
不管焦母以什么理由嫌恶兰芝,乃至将她赶走,都暴露了封建家长制力量的强大和冷酷无情。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焦母不由分说,将他俩活生生地拆开;刘兄贪图富贵,迫使妹妹兰芝另嫁他人。正是焦母和刘兄合力将仲卿和兰芝逼上绝路。这个故事表现了具有巨大威力的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无情。
五、合作探究
1.本诗这一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在焦刘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交通,是为连理枝;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也要比翼双飞。这正象征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的不朽,寄托着人民群众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对封建专制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歌颂忠贞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是一致的。
2.中国有不少叙事性文学作品采用了类似的结尾,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应该能举出一些例子: 梁山泊、祝英台化蝶双飞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为自己洗雪冤情 杜丽娘死后还魂与心上人喜结连理
教师小结:在封建势力极端强大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的许多理想、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于是许多作家便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寄托自己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六、赏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问题:赋、比、兴的手法在《诗经》大量运用,本诗是否运用了这些手法?分析其作用。1.“赋”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繁琐?(引导学生了解“赋”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不繁琐。这样写意在强调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识礼,为下文刘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同情。
(2)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从头到脚,由腰至耳、指、口、步,一连串铺陈排比,既突出了她的美貌,又表现了她离开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3)第21段,铺叙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热闹隆重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刘兰芝的身价,说明她确实是个“精妙世无双”的女子,反衬了焦母的独断无知,让读者为刘兰芝鸣不平。
2.“比”
明确:“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突出了刘兰芝“精妙世无双”的美貌。“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突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3.“兴”
开头两句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它借孔雀失偶徘徊,为刘焦二人的爱情营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感情氛围,奠定了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同时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教师小结:本诗继承了《诗经》的优秀表现手法赋、比、兴,这些手法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七、全文总结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孔雀永远的飞翔,牛郎织女的隔河遥望,梁祝的双飞化蝶,白蛇许仙的隔塔相思……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刽子手就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但我们也看到了在无数的悲剧后面,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著地追求。
八、布置作业
课后拓展阅读乐府民歌《上邪》、《江南》、《陌上桑》、《木兰辞》,比较体会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人物:刘兰芝 忠贞而反抗
焦仲卿 忠于爱情,懦弱愚孝 焦母 专横无理 刘兄 趋炎附势
主题:封建家长制力量的强大和冷酷无情 手法:赋、比、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