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二单元-第8课-《孔雀东南飞》教案[推荐]

时间:2019-05-12 21:0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必修二-第二单元-第8课-《孔雀东南飞》教案[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必修二-第二单元-第8课-《孔雀东南飞》教案[推荐]》。

第一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8课-《孔雀东南飞》教案[推荐]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其浪漫主义色彩。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诗歌中的名句。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神话传说中的凄美爱情导入

二、结合《全品.教与学》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三、课文总结

1、文章的表现手法

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铺陈排比的手法; 起兴和尾声

2、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3、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从第三部分兰芝抗婚续写故事,尽量提升主题。

第二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基本特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诗歌浪漫主义色彩。

2、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孔雀东南飞》的一些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结合,托物起兴、铺陈排比、互文的写作方法。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的特点,掌握“相”“自”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注意诗中的同义复词、重叠词、多义词、活用词的词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分析理解人物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原因。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和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法。【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给我们留下了璀璨的诗歌明珠,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很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婚姻愿望,生不能结为夫妇,死亦同穴。白蛇传的人妖相恋、梁祝的死后化蝶,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孔雀东南飞》也一样让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板书:孔雀东南飞。

二、基础积累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写成于汉末建安年间(196--219)。后来宋朝郭茂倩收进《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

这首诗属于乐府歌辞。乐府,原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收集民间歌谣,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这些采集得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属于古体诗中的一种。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把前两者并称为“乐府双璧”。)这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长达353句,1785字,被清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为“长诗之圣”,对后代的诗文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结合注释,给课文标注,疏通文意。

四、集体齐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在老师引导下理解文章大意。

一、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起兴:(第1节)托物起兴

开端:(第2节)兰芝请归——铺陈

发展(第3—13节)仲卿求情、兰芝自遣、兰芝辞别、夫妇盟誓、兰芝回家。

再发展:(第14—26节)兰芝拒婚、刘兄逼婚、生离死别。高潮:(第27—31节)仲卿辞母、双双殉情。结局:(第32节)化鸟双飞,琴瑟和鸣。

二、阅读理解全文,掌握重点词语。

(1).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如:

“昼夜勤作息”(偏在“作”)

“勤心养公姥”(偏在“姥”)“我有亲父兄”(偏在“兄”)

“我有亲父母”(偏在“母”)“逼迫有弟兄”(偏在“兄”)

“其日牛马嘶”(偏在“马”)“否泰如天地”(偏在“否”)

(2).古今异义:新妇、守节、自由、可怜、教训、来信、处分、交通

床:古,诗句中指“坐具”。供人坐在上面。今,睡具。信:古,使者,诗句中指媒人。今,书信。(3).“相”字的用法及区别。

本课文中“相”字出现过19处,大致可分为三类:

A.相(xing)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他”、“它”等等。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② 及时相遣归(代“我”)③ 还必相迎取(代“你”)④ 好自相扶将(代“她”)⑤ 嬉戏莫相忘(代“我”)⑥ 誓天不相负(代“你”)⑦ 不得便相许(代“你”)⑧ 登即相许和(代“它”)⑨ 蹑履相逢迎(代“他”)⑩ 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 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B.相(xing)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 相见常日稀 ② 久久莫相忘 ③ 六合正相应 ④ 叶叶相交通 ⑤ 枝枝相覆盖 ⑥ 仰头相向鸣 ⑦ 黄泉下相见

C.(xiàng)名词,相貌。如: 儿已薄禄相(4).本诗中“自”字出现多次,可作如下解释: 我自不驱卿(自,本)本自无教训(本自,本是)自可断来信(自,即)葳蕤自生光(自,且,还是)自名秦罗敷(自,其)自名为鸳鸯(自,其)好自相扶将(自,亲自)物物各自异(自,助词,无义)(5).互文 互文是指诗歌中上下两句文义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一种技巧。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中分开来说。

如:“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左手右手执刀尺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早晚之间做成了绣夹裙、单罗衫。“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交错相通。

第三课时

一、探究 1.人物形象: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勤劳、能干、知书达理,在善良和温顺中有一种反抗意味的刚性。处处表现出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她了解仲卿的性格,爱仲卿,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但刚性占据着她的灵魂,她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却有一种凛然不可犯的尊严。她知书达理,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态度从容,她不向环境低头。他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以死捍卫爱情,表现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焦仲卿:优柔寡断,柔弱的读书人,但同时具有知识分子的倔强,忠于自己的爱情,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在一个充斥“孝”字的氛围中,他逆来顺受,处处依从,但为了爱情,能够殉情,具有忠贞的个性。焦母:反面形象,性情粗暴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同情心,独断专行,自私。

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徒慕富贵,趋炎附势,见利望义。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个典型的市侩商人形象。

2.主题: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

明确:①焦母自己所说,是因为“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②兰芝不会生育。③焦母恋子情结 ④门不当户不对。3.悲剧意义

从牛郎和织女、七仙女和董永、白蛇和许仙,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故事中,情投意合,幸福生活一直是青年男女人生的追求,但外在的破坏力却始终存在,从梁祝的化蝶,到今天学习的孔雀东南飞都是以悲剧结尾,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带着冷漠与残酷,不知拆散了多少恩爱夫妻,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但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地追求之火却永不熄灭,只要有希望在,便有诗意在,亘古不灭的爱情在。

4.铺陈和比喻手法的使用:

铺陈和比喻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手法。文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句话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感情深厚,永不变心。后来焦仲卿埋怨兰芝,却改成“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对于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强调了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的无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从衣佩对兰芝进行了赞美,表现了兰芝的刚强镇静和留恋不舍的内心。“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铺陈渲染了太守加煊赫的财势,暗示了兰芝不慕虚荣,忠于爱情的高洁品质。

第三篇: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1.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其基本职能包括I·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II·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III·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IV·提供社会 公共服务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民生问题既体现: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又体现了:提供社会 公共服务的职能

5.我国政府建设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6.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宗旨和原则的贯彻落实体现在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7.政府依法行政: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

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

主法

8.如何做到依法行政: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

明,廉洁高效果的行政管理体制。

9.如何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

①建立和健全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和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个机制,一是靠民主,二是靠法律,二者缺一不可。

②建立健全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法制部门

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大)·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检察院、法院)·人民政协的监督

10.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①政府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④才能做到权为民用,造福于人们,从而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四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

一.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 《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三、鉴赏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第五篇: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孔雀东南飞》教案(八)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2.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 3.朗诵课文,学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并配以小提琴曲《梁祝》。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板书: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显示: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整体把握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2.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明确: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板书明确: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2.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3.研读“开端”部分。(1)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2)提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3)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4.研读“发展”部分。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

(2)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A”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A”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3)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4)提问:“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六、课堂练习出示投影: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郁郁登郡门 郁郁:繁盛的样子。B.交语束装束 交语:互相交流,说话。 C.登即相许和 登:立刻;许和:应许。D.好自相扶将 扶将:服侍的意思。 2.古诗文中为了使语句整齐,在彼此相对的文句中,常使前后词语互相呼应,在意义上互补,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叫“互文”,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互文”的一项()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B.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D.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3.下面几句诗的用意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A.向仲卿倾诉悲苦之情,略含埋怨。B.称赞自己的丈夫,忠于职守。 C.带着悲苦心情,回忆坚贞的爱情。D.说明夫妇分离的潜在原因。

答案:1.B 2.C 3.A简析:1题B项中交语应解释为“互相传告”。2题C句的意思为“每件物品各不相同,都放在箱子里”不是“互文”。3题中的四句是兰芝向仲卿陈述

二人的婚后生活,虽然她尽心尽力,但是不得婆婆喜欢,B、C、D三种理解均不妥。

七、布置作业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2.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 3.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学习课文的“进一步发展”“高潮”“结局”部分。 2.总结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的背诵

二、重、难点突破过程

1.研习课文的“进一步发展”部分

在我国封建时代,女子被丈夫休回娘家,她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伴随她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那么,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这一部分,进行概括。

明确:(1)首先写了兰芝回家后母亲的态度。“进退无颜仪”五个字把兰芝被遣归家初见母亲时伤心、羞愧、委曲等复杂心理和难以描摹的神态生动而准确地表现出来。母亲初见兰芝“大附掌”,把母亲的惊诧心酸之状描画的活灵活现,但听了女儿的陈述,母亲理解了女儿,但悲伤不已。

提问:兰芝母亲在此处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明确:这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2)其次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家。兰芝被休,上门求婚的络绎不绝,足以证明兰芝的美丽和修养。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②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3)再者写了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

提问: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2.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3.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板书:兰芝:坚强、持重、善良、忠于爱情,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 仲卿:懦弱、孝顺、忠于爱情、叛逆者。

四、课堂小结 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课堂练习出示投影:

1.填空《 》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其突出特点是,它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 ”。

2.刘兰芝和焦仲卿是受封建礼教迫害死的,具体指以下哪一项() A.从一而终 B.三从四德C.三纲五常 D.宗法家长制

3.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指出下列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

①其日牛马嘶 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③我有亲父兄,逼迫兼兄弟 ④否泰如天地 ⑤昼夜勤作息 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⑦死生,昼夜事也 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⑨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⑩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A.①③⑤⑦⑧⑨ B.①③④⑤⑧⑨C.②④⑥⑦⑧⑨ D.②③④⑤⑦⑩

答案:1.孔雀东南飞 人物语言个性化 乐府双璧2.D 3.A简析:2题兰芝和仲卿倾心相爱,主要是仲卿的母亲从中作梗,她是封建家长的代表,所以选D。3题“牛马”意为“马”,“父兄”意为“兄”,“作息”意为“作”,“死生”意为“死”,“异同”意为“异”,“成败”意为“败”,应选A。

六、课文小结:《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1.背诵“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2.预习新课

下载必修二-第二单元-第8课-《孔雀东南飞》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必修二-第二单元-第8课-《孔雀东南飞》教案[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材定位及学情分析: 《兰亭集序》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并联系作者生平及社......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次”、“修”、“与”、“因” “期”、“ 临”、“ 致”、“ 或”等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

    011第二单元第8课学案台阶

    《台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

    第8课 教案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成就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掌握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

    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范文合集

    高一政治的必修二的内容是政治生活,第二单元讲的是我国的政府。包括职能,原则等一系列知识,虽然看起来距离我们很远,但是却是和我们息息相关。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必修二......

    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

    《外国诗二首(一)》教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迷娘曲 [预设目标]一、知识目标: 能借助图书馆和多媒体网络资源,了解歌德在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了解他的创作成就,记住其代......

    必修1 教案第二单元

    必修1 第二单元 复习提纲(教案) 复习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重点的段落。 2、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 3、句式的......

    必修2 第二单元教案

    必修2 第二单元 复习提纲(教案) 涉及的篇目: 《氓》《采薇》《离骚》《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复习目标】 1、 积累字音字形(识记) 2、 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