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
《外国诗二首
(一)》教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一> 迷娘曲
[预设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借助图书馆和多媒体网络资源,了解歌德在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了解他的创作成就,记住其代表作品。
二、能力目标:
1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能体会出诗歌采用复沓叠唱(重章叠句)结构形式的妙处,掌握这种写法。
三、审美目标:
能通过诵读,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炽烈的对父亲的爱、对家乡的思念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受到真挚、深沉、哀婉、含蓄的美感教育。
[学习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体会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形式的妙处。
[学法使用及对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这首诗可采用朗诵涵咏、点拨引路、品赏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达成目标。
[学习总体思路]
遵照“新课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促进者的精神,教学本诗的教学思想是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总体教学思路是“扶——引——放”,即教师做出鉴赏示范,对学生“扶上马鞍走一程”,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牵着缰绳送一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鉴赏,学会迁移延展——“放开手脚任驰骋”,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时安排]1学时。
[学习程序]课前准备:
请在网上搜寻阅读或图书馆借阅歌德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
请在网上下载或图书馆查找摘录诗人歌德的相关资料,对歌德及其创作有所了解。
一、欣赏音乐,蓄积学习情绪
师: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那好,我给大家放一支曲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听完后看谁能最先说出这支曲子的作者和它所表达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舒伯特谱写的《迷娘曲》。
师:哪位同学知道这支曲子的作者是谁?哪位同学说说,你从曲子里听出了什么感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出适时而激勉的评价)
二、导入引题,激发学习热情
师: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诗歌、音乐和舞蹈最早是合而为一的,即所谓的“歌之咏之舞之蹈之”。这“歌”就是歌唱,这“咏”就是朗诵,这“舞”“蹈”就是欢跳或跳舞。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随着人们对艺术作用认识的越来越深刻,这种一体化的艺术就慢慢地分成了各自独立的文学(诗歌)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我们刚才听到的这支音乐,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为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著名诗歌《迷娘曲》而谱写的曲子。《迷娘曲》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其中以我们刚刚所听的这首舒伯特的曲子最为有名。同学们一定会想,歌德的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内容,好在哪里,竟然使这么多大作曲家为之谱曲?是啊,音乐是穿透人心灵,震撼人心灵的听得见而摸不着的最强烈的东西,而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什么竟然比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欣赏、去体悟其艺术魅力吧。
三、走近诗歌,整体感知
1、范诵诗歌,整体感受
师:下面请同学们倾听我朗诵诗歌,感知诗歌所写的内容。(配乐诗朗诵:播放舒伯特《迷娘曲》,教师范诵诗歌。)
2、感知内容,对话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感知出的诗歌内容?(不管感知出的是什么,教师都给予鼓励。)师: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从同学们的初步感知看出,我们还得进一步地加深理解和研究。要真正理解诗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首要的方法是知人论诗,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歌德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四、走近诗人,了解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代表作
1、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创作及其作品(多媒体屏幕打出歌德头像)师:屏幕上映出的是歌德的头像。据你了解,歌德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根据学生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歌德全名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伟大的剧作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之一。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思想史上巨人云集的时代,卢梭、康德、黑格尔等都是他的同时代人。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晚年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人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代表性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长篇诗剧《浮士德》、自传体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歌德一生创作了两千五百多首诗,其中有很多珠玉之作,不仅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一笔最宝贵的文学财富。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歌德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今天我们学习歌德的诗歌,不仅在学习和继承世界优秀文化遗产,而且可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2、走进诗歌,了解背景内容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去学习品赏这首伟大的诗作。
五、欣赏品味诗歌,深刻领会思想内容,准确把握思想感情,掌握艺术技巧 1诵读领会,把握内容和感情
齐读诗歌,看诗歌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
师:这一次,你从诗歌中又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朗诵一边? 2搀扶式鉴赏,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师: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音乐性、想像性、简洁性、象征性。诗歌都是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抓意象,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寄予其上的思想感情。我们以这首诗的第一节为例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正歌表现“那地方”——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儿、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再加上诗歌运用音乐的反复艺术——“你可知道那地方”的反复咏唱,就把那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而又强烈难抑。副歌“走呵!走啊!”又是催促又是呼唤,把这种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叫谁走?“亲爱的人,我愿和你同去。”这“亲爱的人”既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是朋友,还可以是亲人。“我愿和你同去”既表达她返回故国的热望和决心,又表达她对“亲爱的人”的鼓励和支持。这种对祖国的强烈的思念之情催人泪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感情都不是干巴巴、直通通喊出来的,而是通过浸泡过情感的意象表达出来的,需要我们通过诗歌语言、节奏和象征物从心灵深处去深沉地体会,去真挚地感悟。
下面我们来诵读第一节诗,认真体会诗句里的内涵和思想感情。3引送式鉴赏,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师:让我们按照老师上边鉴赏的方法一起学习鉴赏第二节诗歌。哪位同学先来诵读一下第二节诗歌? 谁先鉴赏?或者可先讨论一下,再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学情具体决定)师:第二节正歌写哪里的场景? 师:有哪些意象?„„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房间以及大理石像。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师:诗人为什么写“可怜的姑娘,你有什么忧伤”? 师:副歌结尾怎么又变成:“我的保护人,我愿随你前往”了?这种称呼的改变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什么感情?(学生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思念的感情在这里更深一层,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强烈而又复杂了。)4放手式鉴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独立鉴赏
朗读第三节诗歌,四人一组鉴赏交流,教师巡回倾听,最后对鉴赏情况做些总结。5品味诗歌,鉴赏和体会艺术技巧
齐读全诗,仔细发现诗歌所使用的高妙的艺术技巧,体会其妙处。
师:你认为这首诗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诗里边倾诉的人是迷娘还是谁?而被倾诉的对象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可让学生放开讨论,各抒己见,广泛交流。)(这是学习重点之一,也是本诗的学习难点,教师可视学生讨论交流情况做适当的点拨式总结。)师:大家的认识很对。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这种诗歌结构艺术在我国的《诗经》里早就熟练运用。这首诗的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想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对于诗中倾诉者是谁,被倾诉的对象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同学们的观点不统一,我们也不寻求统一,保留这种多解性,更能使这首诗具有含蓄、多义、神秘的特点,从而产生更恒久的艺术魅力。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支持或者倾向于一种观点,如倾诉者就是迷娘,三个被倾诉者是一个人,就是迈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转而称呼他为“亲爱的人”、“我的保护人”、“我的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麦斯特怀有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六、迁移延展,开拓视野,提高鉴赏水平
(多媒体屏幕打出或印发歌德的另外两首《迷娘曲》)师:请阅读下面两首《迷娘曲》,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按照我们以上鉴赏的方法进行鉴赏,写出300字以上的鉴赏文字,尤其欢迎个性化的创新鉴赏观点。
【附】
迷娘曲(之二)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形只影单;失去了
一切欢乐,我仰望苍穹,向远方送去思念。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哎,那知我爱我者,他远在天边。
我五内俱焚,头晕目眩。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迷娘曲(之三)别让我讲,让我沉默,我有义务保守秘密,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只是命运它不愿意。
时候到了,日出会驱散
黑夜,天空豁然明爽;
坚硬的岩石会敞开胸怀,让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
谁不愿躺在友人怀中,倾听他胸中的积郁;
只是誓言迫使我缄默,只有神能开启我的嘴。
<二>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
[预设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通过多媒体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诗人的有关资料,了解其创作特点和对英国诗歌发展的贡献;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两个意象意义的把握来理解诗歌内容。
二、能力目标:
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两个意象的含义,重点是理解“水仙”的象征意义。
三、审美目标:
能通过美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诗人追求理想世界的执著精神,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在精神世界里漫游的精神,去不断追求人生理想。
[学习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主题,准确把握诗歌的两个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学习难点]
一、对诗歌主题的深刻理解,即两个意象内含的准确把握
二、体会精神漫游与人生理想追求之间的关系。
[学法使用及对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这首诗歌可采用反复诵读、讨论、教师点拨、品赏探究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学习总体思路]
因为有了前一首诗的“扶引式”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诸如反复诵读、分析意象、体会感情等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习这首诗就主要让学生根据前边学习的方法自主诵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读、讨论、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教师作适当点拨,帮助他们通过对诗歌意象含义的准确把握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深刻理解,从而学习诗人“精神漫游”,去不断追求理想中的美好事物。
[学时安排] 拟用1学时。
[学习程序]
课前准备:请在网上下载或图书馆查找摘录诗人相关资料,对华兹华斯的创作及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所了解。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华兹华斯的诗歌《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这首诗? 师:你认为这首诗写什么?谁来说说?(交流)哪位同学再来说说你的观点?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这里是朗诵。大家听后看有什么疑惑、问题或个人的思考。(请一位同学朗诵诗歌)师:谁有问题、疑惑或个人的思考?(视情况而定)
二、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创作及其作品
师:大家都查华兹华斯的有关资料了吗?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谁还能做些补充? 师: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同学们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搜集资料,这是一种好习惯。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将会是一生的事情。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养成了,我们就会一辈子受益。知人论世是鉴赏评价作家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要理解作品,对作家及其创作情况作一些了解是必要的。(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详略情况作适当补充)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曾在英国西部山地的湖畔聚居,其诗作又多描写湖畔而得名),1843年被宫廷奉为“桂冠诗人”。1798年,不到28岁的华兹华斯与塞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诗集《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华兹华斯将大自然视为灵感的源泉,认为自然美景能给人力量和愉悦,具有心理治疗作用,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他注意吸收民间诗歌的艺术特色,采用民间生动、淳朴的口语。这使他的诗独辟蹊径,呈现出清新、质朴、天然成趣的特点,被称为伟大的“自然诗人”和“诗的风景画家”,从而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的主要作品有长诗《序曲》《远游》,组诗《露西》等,此外还有《我们是七个》《丁登寺》《孤独的收割人》等收在《抒情歌谣集》的著名抒情诗。
三、走进诗歌,理解内容 1诵读领会,把握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认真体会这首诗究竟写什么内容。
师:这首诗是华兹华斯描写自然的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你认为这首诗的叙事线索是怎样的?理解这首诗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哪位同学来说说?谁还有不同的观点?哪位还想补充? 师:细细品读这首诗我们就会发现,诗的叙事线索是比较清楚的,即当诗人在独自漫游的时候,他忽然看见了一大片金灿灿的水仙。这种千朵万朵的水仙起舞的景象让诗人看了又看,心有所悟,十分喜悦。但还说不清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喜悦,这中间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后来,当诗人在精神世界里漫游,感到神思恍惚或者陷入沉思,感到寂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寞时,眼前便会浮现出那些水仙,并且全身心都变得满怀欢愉,像要伴随水仙翩翩起舞。2抓住意象,跨越障碍
师:要正确理解这首诗,把握以下对立的意象意义是关键。诗中的对立意象:独自漫游——千万朵欢快起舞的水仙,精神上的独自漫游(心神恍惚、深思、寂寞)——(想起)欢乐的水仙是我们理解诗歌主题的障碍。
师:什么是“漫游”?漫游有什么特点?请大家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参与,视情况而定时间)(老师视交流情况作点拨使其明确:“漫游”就是离开家园,去没有目标地、随机地四处寻找理想中的事物。漫游的特点是:通常是一个人,没有稳定感,四处漂泊,风餐露宿,相对于呆在家园中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艰苦、非常孤独甚至充满危险的事情。漫游者和目标追求者的不同在于,他没有目标,只有连自己也不清楚的理想,因此,它必然会经历许多想象不到的磨难,但还不知道这些磨难能不能把自己引向那理想的圣地。因此,漫游者是孤独的、无力的和空虚的。而那些虽然也要经受风霜雨雪,但因为目标明确、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的追求者,因此,他们的精神是充实的、乐观的。漫游的人四处流浪,期待着心中的理想之地忽然出现。但在这追寻过程中的孤独和寂寞,则是漫游的人最难以忍受的事情。)师:大家读读诗的开头,看诗人是以一个什么形象出现的?(略作讨论)(这是学习本诗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这里可以做些点拨引导工作。)师:是的。诗人一开始就以一个漫游者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他在漫游中忽然发现了“在湖边”,“在树阴下”,“密密麻麻”“连成一大片”的水仙,它“金黄”“闪烁”“在阵阵微风中起舞翩翩”“在欢快的舞姿里频频点头”„„这一大片美丽的水仙让诗人欣喜不已,水仙的世界和诗人的漫游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是独自一人,而水仙却有千朵万朵;诗人是漫游的,而水仙是“定居”在湖边、树阴下的;诗人是寂寞的,而水仙则是欢快起舞的。水仙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充满活力,让诗人感到由衷的向往。但是,诗人并不知道这个水仙世界会对自己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他也并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继续追求这个理想世界。可是,时间在流逝着,而诗人却始终无法忘怀这金灿灿的让他欣喜不已的水仙世界。因此,每当他在精神世界里漫游,心神恍惚、陷入沉思、感到寂寞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些曾点亮了他的眼睛的水仙,也会立刻变得欢愉起来。
师:(激疑启发)谁能说说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时候的水仙还是大自然中的水仙吗?如果不是的话,她又是什么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补充)师:(点拨明确)哦,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感到很高兴啊,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诗中的水仙不仅仅是水仙了,而是一种象征物。她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东西,我想同学们是不难得出答案的。至于她究竟象征着什么,同学们有的认为是一种很具体的事物,有的认为是一种群体或集体事物,说法各异。在这里如果我们紧紧抓住“密密麻麻,连成一大片”“仅仅一瞥,就望见了千万朵”这些诗句就不难看出,它象征的是一种集体性的美好东西。至于具体象征什么,我们还是让她“朦胧”着吧,大可不必落得太实,太实了反而限制了诗的想象美和朦胧美。
四、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会诗的精髓,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师:这首诗又译作《咏水仙》(见刘湛秋、雷霆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版《世界抒情诗选》,顾子欣译),请你对比这首诗两种译文的不同题目,你认为哪个好,理由是什么。
师:(点拨激疑)两个题目各有优长。从表达精神漫游主题的角度看,《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这个标题好,他更能表现诗人对精神的不懈追求。如果从咏水仙,表达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怀主题的角度讲,《咏水仙》这个题目好。就看诗的落脚点或者重心在哪里。不过,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没搞清楚,从诗里看出,水仙的世界虽然美好,但并不属于诗人,那他的独自漫游与千朵万朵的水仙有什么关系?反过来说,千朵万朵的水仙与诗人的独自漫游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竟然这样念念不忘?(学生广泛讨论)师:(点拨明确)水仙表面看起来好像的确与独自漫游的诗人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它却给孤独、寂寞的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诗人处在寂寞孤独的时候,那“金黄”“闪烁”“连成一大片”“千万朵”“频频点头”的水仙却安慰了他的灵魂,让它得以暂时休息,暂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便让他蓄积力量,继续上路,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美好地方。这让人不由想起了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精神上的漫游是诗人永恒的状态,而精神上的漫游这也是西方文学中一个长久的主题。实际上,我国古代也有许多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和事,但和西方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漫游”都是有目的的,如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纲领;司马迁游历大半个中国是为了进行具体的历史考察,考证历史事实,以便写作《史记》;李白游历了东南大半个中国,是为了赏尽天下美景,以便写出更好卖的诗作;徐霞客几乎阅尽华夏山水,是为了进行科学考察,以便对地理进行科学研究„„东西方人文学者都很重视个体精神的建构,都很重视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我们自然不能放松这种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和构建。
(朗读全诗,赏析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五、迁移延展,走进诗人的更多作品 1请阅读华兹华斯的《早春遣句》,看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我听见一千种混合的音调,在树林里当我躺倚着的时候,那样美好的情景里快乐的思潮
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通过我的感受,大自然,把
人类的灵魂和她的杰作联接起来了;
这是我的心灵更悲伤地想起
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
穿过樱草花丛,在那绿阴之中,长青花在编制她的花环;
我坚决相信每一枝花多,都在它所呼吸的空气里尽情享受。
鸟儿在我四周蹦跳雀跃,它们的心意我可无从捉摸——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但即便是它们细微的动作,也好像是一种激动的欢乐。嫩枝萌芽伸展如扇,要捕捉那轻快的威风;
我必须想到,尽我之所能,在那里正有着欢乐。如果这种信念来自天启,如果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圣安排,我还有什么理由悲叹
人是怎样对待人的? 2请在课下阅读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选最喜欢的一首进行鉴赏。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外国诗二首
(二)》教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场景及意象的把握感受诗作的主题意识。
2借助抒情形象的把握来体会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诗作中的表达作用。
二、过程方法: 阅读感受诗作的大致情意,分析思辨诗作的深层意蕴及表现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作感受诗人借助抒情意象所抒发的伟大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2对诗人所谴责的社会现象形成自己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全面正确理解帆所象征的人文含义。
二、辩证理解信天翁所代表的人格内涵。
[教学方法] 阅读感受→讨论思辨→体会感悟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今天,我们一同走近俄国19世纪的诗人莱蒙托夫欣赏作者质朴、明快富有意蕴的诗句,理解作者孤傲的个性以及不屈不挠的追求自由,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二、题解
写于18岁的《帆》是莱蒙托夫一首有名的咏物抒情诗,也是西方咏物诗中的名篇。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他厌恶自己周围那些贵族纨袴子弟所过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在碌碌无为、苟且偷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想完成一番事业的心情,在《帆》中作者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
三、研读课文
作者简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浏览下载等形式搜集、整理作者的生平与创作,在课堂进行交流。)
教师补充: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因反抗沙皇专制统治屡遭流放,在决斗中被杀害。著有《浮云》《祖国》等四百多首抒情诗、《恶魔》等二十余部长诗。如果想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可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1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全诗分为三节。
第一节写大海中的一片孤帆引发了诗人的反问。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第二节用一个近镜头描绘了帆所寻求的状态,然后用两个否定句回答了第一节对帆的反问。
第三节描绘了风暴过后大海上的画面。
(解说: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初步感知全诗。)
(局部设疑,引发学生质疑解难,深化对诗的意蕴的理解。)
问题1:这首诗着力创设了几组意象,这些意象在不同层面上有什么特有的意蕴?
(学生根据作者生平简历和创作,结合全诗进行生发、联想、分析、讨论。)
明确:诗中有三组意象,一是帆,二是平静的大海,三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三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是诗人倔强高傲、不图安逸、不甘平庸、奋勇进取人格的象征。
孤帆在海中航行,象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傲世不群的追求。
“平静的大海”象征着空虚而庸碌的那种“幸福生活”
“风暴”象征着充满挑战和斗争,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和激情,投入社会,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壮美生活。
问题:作者通过了这样的意象,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再读诗歌,通过对意象的深层次把握,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意图。)
明确:这首诗洋溢着孤独感,却在我们面前展现出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一只小小的孤帆在弥漫的浓雾中漂泊,不避汹涌的波涛,呼啸着海风,即使“桅杆弓起了腰扎扎作响”也要奋勇前进,动摇不了它苦苦寻求的意志,风平浪静了,阳光灿烂,碧波荡漾,“不安的”孤帆却依然诉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诗人点拨了全诗的主题,全力地表达了孤帆对自由对未来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
问题3:作者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所创设的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具有这些特点的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借助美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心智,点燃学生探究诗歌艺术的兴趣。)
明确:作者创设的平静的大海,风暴呼啸着的大海,意象具有崇高美的特点。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在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把崇高分为两类,一是数字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二是力学的崇高。
莱蒙托夫的《帆》中“孤帆”体现了一种力学的崇高,“大海”体现出辽阔恢弘的崇高气势。而“大海”这一意象既指平庸的幸福生活,又指作者生活的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作者通过这一具有崇高特征的意象意在衬托“孤帆”不满现状、英勇无畏、孤独而又倔强的高大形象。
四、研读本诗的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见问题1)2对比手法
问题: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如第一节“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与“孤帆在闪耀着白光”,用大海的辽阔苍茫的背景,反衬“孤帆”的无畏精神,表现了帆对自己前途的美好期望和信心。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第二节“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扎扎地作响”,通过大海地险恶,反衬“孤帆”义无返顾,勇敢迎接挑战地英勇行为。
第三节描绘了一副风雨过后,晴天碧海,阳光灿烂地安详平静的画面,反衬出孤帆不安的祈求风暴洗礼的强烈愿望,从而表现了孤帆不满足于现状,富于挑战和斗争的叛逆性格。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莱蒙托夫的其他诗作。
第二课时
一、新课引入
有人将诗人比成是自由的精灵,蓝天下展翅翱翔的云雀。自由是诗人的个性和生命追求,一旦诗人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他们或者咆哮怒吼,或者深情哀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诗人在社会暴力的摧残下苟且偷生时唱出的一首悲歌——《信天翁》。
二、学生朗读并整体感知作品,教师指导作理性上的整体把握 1学生采用齐读和自由读两种方式,初步感受诗意和语言。2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本诗的情感方法——属于低沉郁愤一类,并指导学生通过把握节奏和旋律来品读诗作。
3教师展示设计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思辨感知诗作。
(1)课题为“信天翁”,但课本对之未做解释,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是一种什么事物?
讨论后明确:诗的第一节中有这样的诗句:“水手们常常是为了开心取乐,/捉住信天翁,这些海上的飞禽”,由此看来,信天翁是一种飞禽;在诗的第二节写它有“雪白的翅膀”,诗的第三节又写它“往日何其健美”,第四节又称它是“云中之君”,有“长羽大翼”,可以推知,它是在海上像海燕一样矫健的海鸟。
(2)各个诗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谁能概括?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第一节写信天翁成为船上各类人的玩物;第二节写信天翁在船上的笨拙卑劣表现;第三节写信天翁备受水手们的凌辱摧残;第四节点出信天翁的命运类似于诗人。
(3)“信天翁”与“诗人”意象是什么关系?由此对此诗的总体特点有何认识?
讨论后明确:诗作的第四节中写道,“诗人啊就好像这位云中之君”,作者在用信天翁象征诗人的形象。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按照中国诗歌的传统应称为咏物诗,它托信天翁这个物传达了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批判谴责之志,即托物言志。4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课前有简单的作家介绍,让学生阅读以形成初步印象。
提问:作者为什么对社会不满?
明确:
(1)社会历史原因: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颓靡之风盛行,18世纪的大革命后带给人们的并不是美好的现实,而是丑恶的谎言蔓延,世界显得荒谬,人们普遍感到“上帝死了”。一些先觉者则以揭示和表现世界的丑恶、罪恶和病态来对抗这个世界,波德莱尔就成长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并成为现代主义的先觉者。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2)个人原因:诗人六岁丧父,母亲性格乖张,这给他幼年的心灵蒙上了阴郁的暗影,从而形成了他成年以后的“永远孤独的命运感”。5把握本诗的主旨大意。
讨论后明确:批判那些庸碌而满怀恶意的社会庸众;不满、哀叹、自嘲自身的命运及人生处境。
三、深入细部研读作品——重点探究、难点突破 1研读第一节
提问:诗人在这一诗节中刻画了哪些物象?物象之间的行为过程是如何描述的?物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1)水手、信天翁、旅客、船、海上。
(2)“水手们常常是为了开心取乐,/捉住信天翁”,信天翁“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进”。
(3)信天翁是海上的飞禽,让水手捉住开心取乐;信天翁则“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他们共同的载体“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进”。
提问:诗节第二句说“捉住信天翁”,为什么还要补上一句“这些海上的飞禽”?
明确:强调信天翁有自己独立自在的生存空间。作者加上这句,既责水手们的无聊恣虐,又责信天翁的心甘情愿逆来顺受。2研读第二节
提示:利用关联词语“一当„„就„„”体会作者的用意。
明确:强调信天翁一旦离开自由翱翔的大海,它就失去了人格和力量,连它的双翅也失去了效能,显示了海阔天空对信天翁的重要性。3研读第三节。
提示:通过关键场景把握诗节主旨。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所述场景的情节过程。
提问:前两句叙述完以后用了感叹号,作者叹什么?
明确:信天翁的随缘听命、自甘堕落,诗人很愤慨地讥刺它“丑陋可笑”;当然也有对造成这个海之骄子不幸命运的环境的愤怒谴责之意。
提问:在诗节的末尾,作者对水手们的表现也用了叹号,意在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无聊庸俗水手表现的极其厌恶和愤慨之情。4研读第四节
提示:深情地朗读、体会诗人在诗句中寄寓的深情。
提问:“诗人啊就像这位云中之君”,点出诗人与信天翁二者之间具有相似点,作者对这些相似点是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明确:从信天翁的角度,以信天翁的形象描写诗人的具体形象;他有“出没于暴风雨,敢把弓手笑看”的一面,又有落地后垂着长羽大翼,步履艰难,被嘘声围得紧紧的一面。
提问:结合第一诗节把握全诗意象的象征关系:现在诗人说信天翁象征了诗人,那么其他形象又象征了现实社会中的什么呢?
明确:折磨信天翁取乐的水手象征了世俗社会中那些庸碌而满怀恶意的群众;旅客则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象征了世俗社会中那些普通的群众;信天翁飞翔的海上天空则喻示着诗人的自由精神世界;船则象征了现实世俗社会。
提问:信天翁是诗人的化身,如何理解第一诗节中“它们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这句诗的含义?
明确:这里显示的是诗人和现实生活、和麻木残忍庸众之间的关系:诗人既深知自己与大众之间的对立,又无法脱离庸众,并且必须“追寻陪伴着”庸众。
提问:如何理解“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行”?
明确:这表明了诗人对整个现实世界和社会的基本看法,诗人认为这些船上的水手们“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行”,这表达了诗人对普通庸众的悲悯情怀,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绝望心理。
四、总结提升,宏观把握
提问:波德莱尔写信天翁,没有直接从正面写,而是从水手们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独特构思)
明确:波德莱尔写的是信天翁,但是却并不以信天翁为中心进行正面描述,而是先写水手们的活动,在水手们的活动中对信天翁进行了侧面描写。这样写一方面突出了信天翁的被动和无力——因为它是作为水手们的猎物和玩物而出现的,另一方面突出了水手们的麻木不仁和把自己的欢快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借主动者写被动者,以被动的方式写信天翁)
提问:从第三节的场景体会其寓意是什么?
明确: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庸众们麻木、冷酷、残忍的人性,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杰出人才的痛苦之上。
提问:谁能进一步概括本诗的主题思想?
明确:这首诗主要揭露和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庸众对于怀有高洁理想和杰出才华的人才不但不尊重,而且还进行排斥、玩弄和诋毁的罪恶,同时也对芸芸庸众怀有一种悲悯的同情。
提问:本诗旨在表现诗人在那个社会中的命运和感受,为什么不直写,以信天翁为抒情对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诗歌创作中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形象的命运来再现诗人自己的命运和感受,让读者觉得形象可感。
五、艺术手法的总体感知
1对比手法是本诗在叙述描写时使用最突出的表现手法。
明确:不同形象之间的异质对比:信天翁和水手们;同一形象的不同场景下的对比:在海阔天空中的信天翁和在甲板上的信天翁;不同形象之间的同类对比:信天翁和诗人。2托物言志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诗人惟妙惟肖地描绘信天翁的形象和表现,意在刻画其内在心理,通过信天翁的心理再现了诗人的心理——他对自身命运的审视和对所处社会的认识。
六、对比鉴赏,迁移提高
将下面这首咏蝉诗与《信天翁》进行对比,分析一下中外诗歌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的异同。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蝉
(唐)虞世南
垂(蕊)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参考答案
1形象的审美特质:《蝉》表现作者理想中的理想人格;《信天翁》表现作者对自己现实社会人格的理性审视。2作品主旨:《蝉》表现人格的力量,显示了人格的魅力;《信天翁》表现诗人自己的人生命运及对这种命运的理性思考。
七、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从《信天翁》与《蝉》的托物言志看东西诗学追求的不同美学风范”为课题,展开探讨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小论文。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外国诗二首
(三)》教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一> 老虎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老虎”这个意象的特点,说说老虎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质和象征意义。
二、在诵读中体会老虎身上体现出的力之美,激发学生生活学习的斗志。
三、培养学生阅读外国诗歌的兴趣,领略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通过和郭沫若译本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一、小组合作预习,威廉·布莱克的生平贡献。
二、诵读品味。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感情。
三、问题探究。抓住重点诗句,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四、比较阅读。与郭沫若的译本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掉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英国著名诗人布莱克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老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初读此诗,由于语言习惯不同,较难理解诗歌内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
引导题:
1自由朗读,谈谈你读这首诗时,作者笔下的老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影响? 2首尾两节内容上完全一样,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3说说作者在刻画老虎这个形象时,作者抓住了老虎哪些方面的特征进行赞美的?(让学生边读边圈点边思考,在疑难处作标记。)
全诗共六节内容。
第一节先描绘老虎给人总体上的印象,赞叹老虎“火一样的辉煌”和“一身惊人的匀称第二节抓住老虎火焰般地眼睛和敢于凌空抓火的胆魄进行赞美。第三节赞美老虎活力四射的筋络和勇猛无比的手脚。第四节赞美老虎饱经锤炼的脑髓和掐住雷霆的迅猛威力。
第五节是在以上三节对老虎正面赞美后,从侧面赞美,描绘了老虎大胜的场面,并想象上帝“可会笑笑”。
第六节是第一节的反复,诗人在对老虎细致赞美后再次重复赞美老虎身上那种惊人的匀称。和“火一样的辉煌”的印象。
总之,作者用老虎这一惊人的意象唱出了一首赞美力量的颂歌。据说:罗素读到威廉·布莱克的《老虎》时因为诗中所燃烧的力量而激动的昏厥!
三、再读品味,分析意象。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一)作者笔下的以老虎为主的意象群有何特点?(小组讨论:重点研习第一节,抓住意象的特点谈,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当点拨。)
引导题:
1、第一节中作者把老虎比作是火,你认为,老虎和火两个意象之间有哪些关联? 讨论交流:
在形象上,二者之间的颜色和给人的第一印象比较接近。烧穿黑夜的森林和草莽的野火是金红色的,非常醒目,而身上有着黑与黄色斑纹的老虎在阴森的森林草莽里也显得非常醒目。在精神上,二者都有着让人恐惧的破坏力、威慑力和让人赞叹的美丽,会让人产生恐怖和赞叹对立的情感反应。
2、作者为什么把老虎放在“黑夜的森林”这样的环境中?老虎和“黑夜的森林”两个意象之间有何关系? 讨论交流:
把“火”放在“黑夜的森林”这一环境下,可以表达出老虎身上那种力量之美。同时,也是老虎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环境中,老虎才是山中之王。事实上,诗人也正是由老虎在黑夜森林中和草莽中奔跑的感撼人心的情景联想到了燃烧着黑夜和森林的火焰。
小结:通过第一节中意象特点和意象之间关系的分析,老虎身上那种威慑力的美、惊人的形体之美和令人恐惧的破坏力,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影响。
(二)你认为诗人想赞美体现在老虎身上的哪些品质?(小组讨论:以二、三、四、五节为主,抓住关键词句品味研习。)
1、第二节,从对老虎眼睛和铁掌的描写中可看出老虎的什么品质? 讨论交流:从“充满眼睛的火焰”、“胆敢”、“铁掌抓一把火种”这些词语描写可看出,这是体现了老虎身上的胆魄之美。
2第三、四节,对老虎的筋络、手、脚、脑髓和掐住雷霆举动的描写,体现出老虎什么品质? 讨论交流:用霸气逼人、惊心动魄的筋络、手、脚,和铁链铁捶在熔炉里炼出来的脑髓,“一下子掐住了骇人的雷霆”,从这些描写中可看出体现出老虎身上那种智力的美和行动的迅猛之美。
3第五节,星星为什么把“千万滴银泪洒满了苍穹”,并“扔下了金枪”?这体现在老虎身上的什么品质? 讨论交流:这是从侧面烘托描写老虎的威力,老虎在和代表着统治势力的群星的战斗中,取得了绝对胜利,连上帝都笑了,体现出诗人对老虎身上所具有暴力的赞美。
总之,作者想赞美的是老虎身上那种总体给人的威慑力的美,胆魄的美,智力的美和行动的迅猛之美。四、三读体会情感,探究象征意义。
(意象是容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要探究象征意义,必须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1、作者威廉·布莱克是怎样一个人呢?(小组汇报或媒体展示)
威廉·布莱克的一生极其简单,传记上几乎没有什么大书特写之处,只有一些一直延续的简单事实和紧迫的艺术创作活动。1757年,他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由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于个性过于独特,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虽然只是一个小孩子,但他已经表现出“对任何使他受约束的企图都以不可遏制的愤怒来反抗”的强烈性格,幸好他的父亲任凭他在家自学,才成就后来的布莱克,这也决定了他必定毫无阅世能力,与世俗格格不入,这是他的弱点,也是最耀眼的优势。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11岁起就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他的一生便是一面与妻子相依为命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一方面继续从事12岁就开始的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后人评价他是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一个野性的人、一个在具有高等修养的人心目中的桀骜不驯的宠儿。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疯子、单纯的诗人、孤独的先知,在不为人注目的一生中,默默地做了一次超尘绝世的内心旅行,抵达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和时代苦难的深处。这使得他的诗歌没有沉溺于浪漫主义那种心理与情绪的夸张和过度宣泄,而是有所节制地直接诉求宇宙奥秘和心灵的真实,并企图从束缚精神自由的生存现实中努力挣脱出来。在《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他展示了人类灵魂两种相互对立的状态。《天真之歌》是人类精神原始本真向度的揭示,布莱克说“童稚的微笑是他的真容”。摇篮中的婴儿,自由嬉戏的孩童,到处游荡的牧羊人,都是一样的纯真、欢乐、美丽、自由,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处于纤尘未染的境地。如在创世之初,处处流露着超验性和神秘性,好似发自宇宙深处的光未被阻隔地投射出来。然而《经验之歌》则是灵魂被异化的沉沦图景,人的本真精神与经验现实发生了分裂,彼此冲突,妒忌和自私用黑夜缩住少女与黎明的欢乐,用奴役和压迫把自由的爱捆住,以贫困和不义在大地上播撒悲惨与不幸。在这种痛苦的精神处境中布莱克见证了时代的苦难。
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他断然否定代表理性的上帝,宣布上帝退位“永恒的地狱复兴。现在是艾登在统治,是回到伊甸园的亚当”,他预言天国与地狱的结合将成为理想的人世。因而他赞美肉体生机勃勃的美,赞美代表力的撒旦,认为“力是惟一的生命,来自肉体,理性是力之界限或外国。力是永恒的欢乐”。这无异于一次精神价值领域的革命,他的幻象诗歌正是精神革命的圣经。那“光焰灼灼,燃烧在黑夜之林”的虎的形象,作为力与美的结晶正是他的精神肖像。
布莱克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亦长期倍受冷落,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人们才重新发现了这位大师。他的作品日渐成为评论与研究的热点。布莱克诗歌的超验性、原始性、梦幻性以及对力与美的探求,使其具备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某些特征,对华滋华斯、叶芝、艾略特等后世诗人影响深远。甚至王尔德、尼采等人都不自觉地是布莱克主义者。
布莱克的诗质朴、清新,具有美妙的音乐性,他将一切付诸想象与形象,着魔似地沉溺于自己的想象,甚至似乎脱离了外世界,他的执着、疯狂、敏感、叛逆使他过早地体验着现代文明的痛苦与失落。
今天他已被认为是英格兰最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和他那个时代最具灵气与原始冲动的画家。
2、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当时爆发的法兰西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对身处在英国伦敦下层社会的手工匠布莱克而言,已经内化为巨大的精神事件,不只是一般地赞成,而是热烈地拥护。在心中激励他为一个预言中即将出现的美丽新世界而不息战斗。《老虎》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表达了对革命强烈的向往之情。长诗《法国革命》也是其中之一。布莱克把革命的暴力看作是一种极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摧毁一个压制、禁锢人的旧世界,可以改造人的灵魂,从而建立起一个地上的天国。
由以上可看出,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老虎身上爆发出的那种旺盛生命力和对外界强大威慑力的强烈赞美之情,而老虎的形象正是力与美的象征。同时,也表达了对法国革命者所拥有的革命暴力的颂扬,和对革命强烈的向往之情。
五、四读全诗,品味语言。1惊人的想象力。
比如,把老虎给人的印象比喻为“烧穿了黑夜的森林和草莽”的辉煌的火,把老虎身上那种威武、神秘而又辉煌的力量之美表达了出来。2富有气势的反问句。
诗中大量运用反问句,不但增强了诗歌的语气和劲猛的节奏感,并且气势流贯地表达了诗人对老虎热烈的赞美。3铿锵有力的韵律感。
这首诗歌的韵律好象打铁的砧声,一下下有节奏地打着有力的拍子。大声朗读,体会那种让人亢奋又激动不已的感觉。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此诗有多种译本,将下面郭沫若的译文和课文比较,你认为谁的翻译更好?请说明理由。
老虎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是怎样的袖手或天眼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
燃烧在多远的天空或深渊? 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 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
又是怎样的膂力,怎样的技巧,把你的心脏的筋肉捏成? 当你的心脏开始搏动时,使用怎样猛的手腕和脚胫?
是怎样的槌?怎样的链子?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在怎样的熔炉中炼成你的脑筋? 是怎样的铁砧?怎样的铁臂? 敢于捉着这可怖的凶神?
群星投下了他们的投枪。
用它们的眼泪润湿了穹苍,他是否微笑着欣赏他的作品? 他创造了你,也创造了羔羊?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提示: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以从两首译诗的用词、意境、节奏、音韵等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
七、小结。
<二> 豹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豹”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谈谈豹的象征意义。
三、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朗读外国诗歌的兴趣。
[教学设想]
一、分组搜集里克尔的资料,组长汇总形成报告,主要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写作此诗的时代背景。
二、诵读品味,体会感情。
三、阅读鉴赏,质疑讨论。对精彩的诗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对重、难点问题分组讨论,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想导入,激发兴趣。
引导题:说说生活在非洲大草原或原始森林的豹子过着怎样的生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抓住豹的野性美,自由,奔驰,凶猛,机警等特点描述,只要符合大自然中豹的特点即可。)
二、整体阅读,简述内容。
诵读并思考:
假设作者笔下关在笼子中豹的就是你刚才想象中的那只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豹,结合诗中所描写的内容,用第一人称豹的口吻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现在你就是那只被囚禁的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豹。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进入笼中豹的内心世界,与作品作者对话。)
第一节示例:我不停的在这坚固的铁笼子里走动着,目光焦躁机警地在四处观察,寻找着突围的缺口。但是,这日复一日的走动、寻找,却始终找不到缺口。那坚固的铁栏消耗着我的精力和意志,摧毁了我的信心和希望。想想曾经的我生活在天高地阔的荒野林莽,但是现在却被这铁栏变成的蟒蛇死死地缠住了,心中的火焰熄灭了,只剩下极度的疲倦„„
三、分析意象特点。
这首诗歌对囚困在铁笼中豹这个意象进行细致而逼真的观察和描绘,作者从哪些方面着力刻画豹的形象?作者笔下的豹身上有那些特点呢?(作者抓住豹的心理和眼神刻画了豹的形象,下面从两方面分析豹的特点。)1分析三节诗中豹的心理有何变化?(提示:学生可从诗中抓住一些描绘豹的外貌和精神状态的词语进行分析。)
讨论交流:第一节中写在铁栏后来回走动寻找出路的目光,和那目光后透露出的内心世界:疲倦。第二节具体描绘了豹的脚步和身影,透视了豹那强大的力量和意志被困铁栏中的悲剧状态:昏眩。第三节中通过写豹的眼帘和四肢,描写了豹的雄心一现即消失的悲哀与无奈。
2豹的眼神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题:
(1)诗人写关在铁栏里的豹子,为什么要选择从豹子的眼神入手?(2)第一节中,“缠得这般疲倦”中“缠”用的很传神,试分析好在哪里?(3)第三节中,诗人再次写到豹的眼睛,第一节相比,你觉的豹子的眼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怎样理解“在心中化为乌有”这句话?(提示:“画眼睛”——抓住事物典型特征进行描绘。)
讨论交流:眼睛同样也是动物内心世界的窗户,诗歌正是抓住豹的眼神进行细致描写从而深入地刻画出豹的内心世界。第一节中豹的眼帘因“疲倦”而垂下,一个“缠”字形象地把铁栏比作是蟒蛇或柔软但越勒越紧的绳索,豹被束缚的精神和意志由疲倦、失望变得麻木。而第三节有时无声地撩起眼帘,好象在瞬间又一次获得意志和力量,似乎看到一副诱人的前景,它的四肢因此而变得紧张起来,好象要猛然跃起,冲出牢笼。但是当它看到周围的铁栏,以前的努力,刚才的美好景象都“化为乌有”了。
四、体会诗人情感,探究象征意义。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要体会诗人借豹表达的情感和在豹身上所赋予的象征意义,要从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和写作此诗的背景。1学生展示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强调。
(1)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是德语文学界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2)寂寞而不正常的童年时代,暗淡而郁郁寡欢的少年时代,造成了他极端敏感而丰富的内心。(3)满怀理想的青年时代,却在巴黎体味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着极度的贫困、人情的冷暖和世界的冷漠。(4)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5)不幸中的万幸,1902年旅居巴黎,结识了大雕塑家罗丹,创作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诗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参见课后“相关链接”)
2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被囚困于笼中的豹作为抒情对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交流:作者借用关在铁笼里豹的形象,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心活动。他们脱离群众,和当时的革命运动有很大距离,在窒息的社会的压抑下,感到无处发挥自己的力量,因而苦闷、彷徨,好像铁笼中的豹一样,被束缚在一个极小的圈中,以致“伟大的意志昏眩”。3你认为诗中的豹象征什么?(提示:抓住被“囚困的自由、力量、美的悲剧”等意思发挥,可能有以下看法,学生只要谈出一两点就很不错。)
讨论交流:这首诗明写豹,实际上写的是人,豹就是人的象征,是诗人和像诗人这样的年轻一代的象征。豹的厌倦、苦闷、迷茫正是人的厌倦、苦闷、迷茫。豹的形象,可以有很多象征意义:可以是被束缚的自由和生命力,可以找不到人生出路的追求者,可以是被物质和世俗世界的围困的精神世界,可以是坐困愁城的英雄„„可以象征所有胸怀大志的人处于被囚困状态的悲剧。
五、《豹》的艺术特色。
(可依照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程度,有选择的总结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就)1拟人化的手法。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拟想它的“疲倦”、“昏眩”,它的无奈、忍耐,它的厌倦、苦恼等等,这种比拟从外在行为一直深入到内在心理。比如描写豹的眼光,就如同把豹当成人来写一样。
2思想知觉化手法的运用。豹在铁笼内无休止地走来走去,它从疲倦到厌倦,乃至造成铁栏杆外的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丧失。它在铁笼里不断旋转,以至认识到这是一种“力之舞”,甚至在其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诗人把抽象的“力”和形象的“舞”、抽象的“意志”和形象的“昏眩”相结合,用具体的形象使抽象的观念获得感觉的手法,这种手法就被称为“思想知觉化”手法。3象征的手法。(略)4形象的视觉艺术化。诗人在形象刻画上,诗人追求一种客观、精确、雕塑般的效果。作者力图摒弃早年创作的感伤性和主观性,转向为现实的绝对的客观视觉创作为“劳动”的表现风格。也就随之产生所谓的“物诗”的效果。作家描写豹就如同画家、雕刻家去现场写生一样,在自然面前真实地工作。如“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等等。
六、写作借鉴,课外拓展。
(可在课堂作口语训练,也可课外练笔。)
通过《虎》《豹》的学习,我们不但可从中领略到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能在写作上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方法指导,比如:《虎》中惊人的想象力和富有气势的反问句等,《豹》中拟人化手法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等。试选取自然界中你熟知的一种植物或动物,选用以上写作方法中的至少两种,写一段话,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外国诗二首
(四)教学设计
项城一高
史明才 【教学目标】
一、了解超现实主义、意象派诗歌流派及其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弊端的反思与对抗。
二、理解诗中有关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内涵。
三、领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预习导航】
一、预习课文,与文本对话,默读、朗读相结合,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和内容。
二、请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超现实主义”和“意象派”诗歌流派,了解作者詹姆斯•迪基和玛丽•奥利弗。
【知识教学点】
超现实主义诗歌、意象派诗歌、象征手法。
【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体会《诞生》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把现实看到的东西和内心感悟到的、思考所得的东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让人震惊、令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理解《蛇》将生命力、自由、美和爱结合在一起所创造的动人场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鉴赏《诞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流水线把人当成了工具,各种思想和观念给人戴上了无形的枷锁,竞争激烈的都市生活使人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与烦躁之中,心理疾病患者与日俱增,因而一批关注着现代文明下人的生存和意义的诗人应运而生。他们用诗歌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对抗,唱出了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和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这样两首诗,来感受他们的这种情感和思想。
二、鉴赏《诞生》
1.了解作者
请学生根据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进行介绍,教师补充,并引导学生对作者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
詹姆斯•迪基,1923年生于美国亚特南大(出生时间和籍贯),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学历),美国新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之一(在文坛或文学史上的地位)。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进入石头》(处女作),诗集《踢踏舞者的选择》获全国图书奖(代表作)。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他的诗似梦似幻,超现实的图景总是和现实的景象融合在一起,但又能够深入人的内心,引人深思(作品风格)。
2.了解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认为只有“下意识的领域”、梦境、幻觉、本能、呓语等“超现实”的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故在创作中主张“无意识的书写”,强调对幻觉和梦境的记叙。
3.默读这首诗,说说你从这首诗里找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那些象征意义。
(注意把握意象的概念,引导学生摘出诗中的有关词语,并分析它们的象征意味。)
本诗的有关意象如:一匹马、铁丝、篱笆桩、草地、阳光、孩子、母亲等。
(对这些意象象征意义的分析,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和联想,通过讨论,趋于相近即可。)
一匹马:是“我”编造的故事中的一个形象,它离开“我”之后,自由自在,不受约束,象征着向往自由、追求自由的思想。
铁丝、篱笆桩:是“我”试图用来约束这匹马的东西,象征人类人为地给自己加上的思想和观念的枷锁。
草地、阳光:象征着摆脱束缚后自由美好的新天地。
孩子、母亲:象征着美好的亲情。
4.将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联系起来,分析全诗的象征意义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必要求学生分析得多么深刻全面,只要能从某一角度分析得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总结:
“一匹马”从“我”编造的故事里诞生,却摆脱了我的束缚,尽情地享受着嫩草、阳光和自由,使“我”也像一匹新的小马诞生一样获得了新生,这象征着人类只有摆脱思想和观念的枷锁,摆脱现代文明对人的束缚,才能过上自由美好的生活。
全诗蕴含着诗人关于诞生的感悟和对这种感悟的赞美欣悦之情,流露出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对自由、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5.联系本诗,谈谈你对“超现实主义”的认识。
(此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三、布置作业
请你试写一首短诗,用一个生动的场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鉴赏《蛇》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从詹姆斯•迪基的《诞生》一诗中,体会了超现实主义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了解了他们反思现代文明、希望摆脱精神枷锁的思想。这一节我们要欣赏另一个流派、另一位诗人的作品,看看她对现代文明是什么态度。
二、了解作者
依照我们上节课介绍詹姆斯•迪基的内容,介绍玛丽•奥利弗。
(先由一名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评价。)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教师补充: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三、由几名学生分别朗诵这首诗,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能表现出快乐、昂扬、赞美之情者为优秀。意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时能够把握诗的感情基调。
四、引导鉴赏
(采用师问、生答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对诗的理解和鉴赏。下面“生答”的内容为预设答案,不可拘泥。)
五、蛇的意象的探讨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六、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七、分析结构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
八、师生互动
师问1: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生答:是蛇。是两条蛇。是两条并行穿越荒野的蛇。
师问2:诗中表现了诗人对这两条蛇的什么样的态度?
生答:喜爱(不够确切)。感叹和赞美。
师问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它们的感叹和赞美?
生答:作者说“它们在旅行,像一次竞赛,像一种舞蹈,像一场爱情”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它们的感叹和赞美。
师问4:为什么说这些诗句就是诗人对它们的感叹和赞美呢?
生答:“像一次竞赛”,说明它们非常有活力,生命力旺盛。“像一种舞蹈”,说明它们的形体和行为都非常美。“像一场爱情”写出了它们相爱相亲、欢乐到极点的状态。
师问5:诗人为什么要赞美这两条蛇呢?
生答:因为它们生命力旺盛,自由自在,它们是爱和美的完美结合。
师问6:从哪些诗句能够看出你们所说的这些特点呢?
生答:“疾速掠过丛林”、“像两根黑皮鞭,举起来向前抽打”是生命力旺盛的体现;“穿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过花的田野,它们在旅行”,是自由的表现;“像一场舞蹈”、“像一场爱情”是美和爱的结合。
师问7:作者写这首诗只是为了对自己所看见的两条蛇进行赞美吗?
生答:不是。作者所赞美的这种生存状态――生命力、自由、爱和美的完美结合,正是现代文明下的人们所缺乏的。所以,诗人对这两条蛇的赞美,实际上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思与反抗,有着与迪基的诗《诞生》相类似的主题。
师问8:詹姆斯•迪基的诗《诞生》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这一主题,你觉得这首诗和上一首诗属于同一流派吗?
生答:应该不是同一流派。从课本76页的“相关连接”可知,这首诗应属于“意象派”诗歌。
师问9:你能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相关连接”中的《意象派诗选》序言的内容,谈谈你对“意象派”的认识吗?
生答:(略)
五、布置作业
用一段文字(可以是诗,也可以是散文)描写某种动物的活动,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情。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26
第二篇:高二英语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
1.consist vi 组成,在于,一致
consist of 由…组成 consist in 在于
consist with 与…一致 ①我们的足球俱乐部由二百多名会员组成。
Our football team consists of more than 200 numbers.这个国家由一个岛屿和两个湖组成。
The country consists of one island and two lakes.②这幅画的美在于其色彩的调和。
The beauty of the picture consists in its balance of colours.③他做的和说的不一致。
What he does does not consist with what he says.2.divide vt.分配,分开
divide between(among)…和…分享;在…中分配
divide into…把…分成… ①他决定把这些书分给一班和二班。
He has decided to divide the books between class one and class two.②老师把我们班的同学分成四组。
The teacher divided the class into four groups.他把西瓜切成了四块。
He divided the watermelon into four parts/ segments.3.break away(from)挣脱(束缚)、脱离 ①那个男孩挣脱了我们,跑掉了。
The boy broke away from us and run away.②大约半个月前,苏格兰想脱离英格兰成为独立的国家。
About half a month ago, Scotland wanted to break away from England to become a independent country.③ 我们必须破除这些旧风俗。We must break away from these old customs.短语: break out
break up break down
break into
4.credit n.信任,赞扬,赊购,学分(可数或不可数)
①There was little credit given to those who had worked the hardest.②We bought the dishwasher on credit.③Do you place any credit in the government’s story? ④He earned enough credits for his degree.v.相信 I didn’t credit his story.adj.creditable 值得赞扬的,可信的
短语:to one’s credit 为…带来荣誉,值得赞扬,在…名下 ①值得赞扬的是,这个小男孩学会了三门语言。
To his credit, the little boy has earned three languages.②It is greatly to your credit that you gave back the money you found.5.convenience n.便利、方便(不可数),便利的事物、设施(可数)for convenience
at sb’s convenience ①你能够享受到住在商店、学校和图书馆附近的便利。
You can enjoy the convenience of living near shops, schools and libraries.②我们买下这间房子是为了方便。We bought the house for convenience.③你可以在你方便的时候做这项工作。You can do the work at your convenience.v.convenient adj.方便的,合适的(作表语时,主语一般不能是指人的词)It is convenience for sb.to do sth.①乘客乘火车从北京到天津很便利。
It is convenient for passengers from Beijing to Tianjin by train.②当你方便的时候来看我。
Come to see me whenever it is convenient for you.6.attract vt.吸引,引起注意
①那个哭闹的孩子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The crying child attracted many people’s attention.②开幕的那天,成千上万的外国人为上海世博会所吸引。
Thousands of foreigners were attracted to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the day it opened.attraction n.诱人之处,吸引人的东西(可数),吸引力(不可数)①城市明亮的灯光,剧院和电影难免成为吸引人的事物。
The city’s bright light, theatres and films are attractions that are hard to avoid.②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引起潮汐。
The attraction of the moon for the earth causes the tides.attractive adj.吸引人的
这种玩具对孩子们非常有吸引力。
The kind of toys is very attractive to children.7.leave out省略、遗漏、不考虑(left, left)leave it out, please.接代词作宾语时,把代词放在两词之间。
①他告诉我这个词可以省去。
He told me that this word could be left out.②他本不应该遗漏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
He should ot have left out the funniest part of the story.③我们没有考虑他回来。
We left out the possibility of his coming.相关短语:
leave alone
leave off
leave behind
8.description n.描写,描述(可数)give/make a description of… 对…加以描述
give sb.a brief description of …向某人简要地描述… beyond description 难以描述
①这是对我的家乡的一个很好的描述。This is a good description of my hometown.②你能向我们简要地描述一下你的学校吗? Can you give u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your shool? ③日出的美丽难以用语言表达。
The beauty of sunrise is beyond description.describe vt.描述
9.plus prep.加上,和
adj.正的n.加号 ①五加二等于七。
Five plus two equals seven.②老师的工作需要耐心和才智。
The work of a teacher requires patience and intelligence.adj.正的n.加号 Ten is a plus quantity.My grade is A plus.10.take the place of 代替
①TOM将在他的经理离开期间代替他的职位。take sb’s place Tom will take the place of his manager when he is away.②大多数人认为电脑永远都不会取代人类。
Most people hold the view that computers will never take the place of humans.③ Everybody, take your place please.Let’s begin our class.in sb.’s place 代替,处于某人的位置 如果你处于我的位置你会怎么办? What would you do in my place? take place 我相信我们国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I believe great changes will take place in our country.in place 在适当的位置,合适,恰当 out of place 在错误的/不恰当的位置,不合适 Everything is in place.What he said on that occasion was out of place.11.arrange vt.筹备,安排,整理
①我认为我们应该留出点时间来筹备这次会议。
I think we should set aside some time to arrange the meeting.②他安排把会议推迟一周。arrange后接that从句时,从句中谓语应用虚拟语气__________.He arranged that the meeting should be put off for a week.arrange to do sth.我已经安排这个星期天同她见面。I have arrange to see her this Sunday.arrange for sb./sth.to do sth.我会安排一辆车去火车站接你。
I will arrange a car to pick you up at the railway station.arrange sth.for sb./sth.她的父母为她安排了一个大型派对。Her parents arranged a big party for her.arrangement
n.make arrangements Have you made necessary arrangements for the exam?
12.fold vt.折叠,对折
反义词:展开,打开 他把信折叠起来,放进了信封。
He folded the letter and put it into an envelope.他打开信读了起来。
He unfolded the letter and read it.13.delight n.快乐,高兴,喜悦(不可数);使人高兴的事情,乐趣(可数)She ran back home with delight.to sb’s delight令人高兴的是…
让她高兴的是,她的父母要从西班牙回来了 To her delight, her parent will return from Spain.delight v.(使)高兴,欢喜
最让我高兴的事情是孩子们一直都在微笑。
What delighted me most was that the children were smiling all the time.delightful adj.令人高兴的,愉快的 delighted adj.高兴地,快乐的 We are_______ to know you have passed the exam.There is a _________garden behind the house.14.error n.错误,过失,谬误(可数)commit an error 犯错误 你的计算中有个错误。
There is an error in your calculation
第三篇:高中必修五第二单元写作教案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
I.Teaching 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is less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use the adjectives charming, attractive, fascinating, wonderful, etc.to describe a place.2.have a general idea of how to write a piece of writing of a place.3.grasp the steps of writing a composition.4.enjoy and love the nature and form the good personality of getting close to people.II.Teaching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
1.The structure of writing a place.2.The use of adjectives in describing a place.III.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V.Teaching Aids: blackboard, chocks, textbook V.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Greetings/ Revision(2 mins)
Ask students the names of the famous attractions in their hometown.Step 2 Lead-in/ Warming-up(3 mins)1.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two big groups.2.Ask students to write adjectives on the blackboard one by one, and each student can only write one word at one time.3.Give the award to the winners.Step 3 Pre-writing(10 mins)1.Give students 5 minutes to read and divide the text into several parts on page16.2.Ask students to give their answers and reasons.3.Check and analysis the text.Step 4 While-writing(15mins Describe the campus with the whole class then give students 15 minutes to write a short letter to their friends to describe their campus.Step 5 Post-writing(10 mins)1.Ask students to exchange and correct their writings with their parter.2.Share a piece of good writing.3.Correct the writing.Step 6 Summary and Homework(4 mins)
Recall the whole steps of writing a place together with the class.Homework: Write a building or an attraction in their hometown.VI.Blackboard Plan
Some adjectives that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a pla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on page16.VII.Reflection:(课后手写)
第四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题
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题
组题:翟福利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汤之问棘也是已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此小大之辩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引壶觞以自酌
控蛮荆而引瓯越 .. B.请息交以绝游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C.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D.门虽设而常关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 C.问征夫以前路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访风景于崇阿
A.遂见用于小邑
B.农人告余以春及
C.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乐琴书以消忧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目吴会于云间
D.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6.对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③谨拜表以闻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⑤以八千岁为春
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⑦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⑧耕植不足以自给
⑨诸侯以惠爱为德
⑩倚南窗以寄傲
A.①②/③⑥/④⑦⑩/⑤⑨/⑧
B.①④/②③/⑤⑦⑩/⑥⑧/⑨ C.①④/②⑥/③⑦⑩/⑤⑨/⑧
D.①⑥/②④/③⑦⑩/⑤⑧/⑨ 7.下列各种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诗人陶渊明发自内心的呼喊,它表明诗人归隐的原因就在于家里的田地无人收拾,同时也说明他是一个热爱劳动,反对不劳而获的人。
B.“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意旨。
C.《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其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集中概括了滕王阁所处的雄伟地势。
D.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之境,则应“无所待”,这反映了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同时也是作者既无法解决社会矛盾,又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反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刚刚播出的电视剧《毛岸英》情节真实感人,它是从人性化的角度展现了毛岸英的成长过程,更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毛泽东、毛岸英父子之间的那种浓浓的乌鸟私情和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B.这里的山光水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不知不觉间已是日薄西山,晚霞渐起,山气氤氲,归鸟阵阵,我....们这才恋恋不舍地踏上归程。
C.什么叫功力?这就叫功力。你看小沈阳的演出,偌大的舞台上,只一个形单影只的他,表演起来照样....罩满全场,赢得热烈的掌声。
D.他生在贫苦里,长在穷困中,生活的艰辛使他穷且益坚,发奋改变这穷苦的现状。成功后的他也深悟....了一个道理,贫穷是一笔财富,它可给予你无穷的力量。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B.访风景于崇阿
此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C.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所含修辞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B.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11.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又因为《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所以又称骚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
B.《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C.《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D.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言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冯唐者,其大父①赵人。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之,而搏髀②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祁。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③,曰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 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⑤,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选自《史记·冯唐列传》,有改动)注 ①大父:祖父。②搏髀:拍着大腿。③毂:车轮,此指车。④阃:国门。⑤莫府:“莫”通“幕”;“幕府”指将帅出征时设在野外的营帐。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
善:善于 .B.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制:裁决 .C.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
飨:犒劳 .D.求贤良,举冯唐
举:举荐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文帝“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的一组是(3分)()①上怒,起入禁中
②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③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④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⑤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⑥复以为云中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帝经常想起李齐,那是因为他在代郡的时候,曾多次听尚食监高祛说过李齐的才能。B.文帝发怒是因为冯唐在众人面前说他即使有李牧这样的贤才也不会任用,使他难堪。C.云中太守魏尚因为擅自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而受到法办,爵位被削。D.冯唐在仕途上一直很坎坷,景帝让他做楚相,不久又免了他的职,武帝求贤时,他已老了。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18分)
滕王阁风景 高昌
①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
②滕王阁矗立在赣江边上,临观之美,心旷神怡。那一望无际的蓬勃风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赣菜的“辣”。③赣菜辣得很直接,很斩钉截铁。而滕王阁的风景,恰便也似这爽快的个性,不用什么曲径过渡,不用什么花树遮掩,只要一抬眼,就干脆是辽阔的水,悠远的山,出岫的云。
④朋友们似乎很替我遗憾,说是来早了。如果晚来些时,再赶上个晴朗的傍晚,就可以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了。可是,能够看到这些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能够看到那一片片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的明亮含蓄的波纹,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诗意吗?远望是烟波浩淼,近观是碧水荡漾。水远山长,刚柔相济。清人撰联“目极湖山千里而外,人在水天一色之中”,道的也正是眼前景色。浩荡江河行大地,依然风雨共名山。一登上高阁,视野就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
⑤太阳照在滕王阁上,慷慨地铺开灿烂的热情。下面的江水就绚丽起来,丰富起来。波光粼粼,美丽潇洒。留下一溜儿一溜儿浪漫的浪花。朵朵白帆,慵懒地躺在江面上,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美好姿态。远处慢慢散步的白云,悠然地在大江上踩出一行行彩虹般的足印。隐隐约约地,偶尔会从那云缝里看见一两只飞鸟,于烟水苍茫处优雅地飞翔着起舞,而那舞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翅膀之轻盈,就都留在我的左心房后面的一个小格子里,被小心收藏起来了。
⑥素负盛名的碧水与长天,映照着暖暖的阳光,一江耀眼的亮丽色彩,一片被阳光照耀的波浪,让人无比眷恋……
⑦我喜欢滕王阁,虽是初次造访,却仿佛早已是旧时相识。那山水胜迹,渔歌帆影,落霞孤鹜,令我陶然心醉。一步步接近天上的蔚蓝,便也一步步接近绚烂。伴随着攀登的脚步,天似乎都有欲坠的感觉了。远处八一大桥的吊索,酷似扇动着的飞鱼翅翼,在那划破时空的飞翔里,我的心灵已经不知不觉地感悟了千百年的沧桑。
⑧屈指算来,滕王阁前,走过了多少光阴。物换星移,留下了几多感叹。王勃来过,白居易来过,杜牧来过,王安石来过,朱熹也来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经历了各自的风景,留下了各自的歌吟,然后下楼去,走向了历史的烟尘。今天登上滕王阁,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上了。因为这里几经兴废,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古人眼里的风景了。滕王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达二十几次之多。留下来没有改变的,仅仅是这个富贵的旧名字而已。阁中序播千秋,江上帆收万里。从感情上来讲,我也希望保留下那旧日亭阁。毕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可是,经过今人的智慧和劳动,而今的滕王阁带给我们的,仍然是这么美好的风景和这么美好的心情,这不也很好吗?
⑨“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1000多年过去了,王勃站在滕王阁的那次抒情,永远让人怀念着。站在阳光灿烂的滕王阁上,想象着王勃的锦心绣口,忍不住也会有握笔为文的冲动。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尽管有王勃恢弘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
⑩历史的车轮,碾碎了多少玉砌雕栏,珠帘旧梦,沧桑是不断变幻的,而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古人已远,山水依然,被光阴消磨了千余年的风景,愈发生动和醇香。
⑪在王勃曾经眺望过的地方,我把目光从邈远的历史中收回来,投向未来…… 16.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由滕王阁的景联想到赣菜的“辣”,写出了滕王阁景色的直接,无遮掩,斩钉截铁的特点。B.朋友们为我遗憾,说我来早了,如果晚来些,只要到了秋天,就能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C.文章第5段主要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用拟人来写太阳的慷慨;用拟人来写白云的悠闲;用拟人来写飞鸟的优雅,画面光鲜而且富有情趣。
D.千百年来,滕王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已达二十多次,所以作者这次登滕王阁并未踏上先人的足迹,所以感情上有深深的遗憾。
E.这篇文章既抒写了滕王阁的历史风流,又抒写了它的当代风采,还憧憬着它的未来。
17.与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壮丽景色相比,作者眼前的滕王阁景色,有哪些独特之处,结合④⑤两段文字,作简要回答。(4分)
18.开篇作者便写道:“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读完全文,请你列出至少三条理由。(6分)
19.第⑨段中,作者说,“尽管有王勃恢弘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 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节选自《宋书·陶潜传》
注:秫稻、秔:秫(shú),高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秔(jīng),同“粳”,粳稻。20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
许:地方,处所。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堵:墙。
C.裋褐穿结,箪瓢屡空
褐:粗布衣服。
D.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亲:亲人。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
B.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
C.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乃瞻衡宇,栽欣载奔 ..
D.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2.下列各句中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已经喝醉了就回家去,竟也不装作舍不得的样子而留下。
B.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
译文: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
C.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译文:我姑且打算弹琴唱歌,用它作为三条小路的资金。D.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译文:郡里派督邮到县里,属吏告诉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去见他。” 23将本文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作一比较,则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亲老家贫”和“幼稚盈室”正是陶渊明决定到彭泽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B.“公田悉令吏种秫稻”一事,从侧面证实了陶渊明的确是“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C.陶渊明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就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陶潜写《五柳先生传》旨在表现自己追慕五柳先生,写文章自寻乐趣,忘却名利得失的志向。
五、默写
1、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当地繁华富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 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4、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历史典故暗示宴会豪华、人物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感叹宇宙之大、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反衬人生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8、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心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直抒胸臆,写自己报国无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0、表达自己不因年华流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乐观开朗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2、表达自己不甘沉沦、亡羊补牢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古人的典故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滕王阁序》中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________,_________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________,_________则是从历史上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接着用两个四六句来拓展这层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以_________,_________作结,总束上文。
衡水中学语录20条,条条震撼人心!
1.把优秀当作一种习惯。2.2.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是不寂寞的人。3.抬起头来做人,低下头来做事。
4.谁说高三不是人过的?是人过的,我们不仅要过,还要过得好。(印在每张习题卷上)5.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同上)6.昨天是一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今天是你手中唯一的现金。(同上)7.通往清华北大的路是用卷子铺出来的。(个人认为这句话最震撼了)
8.高考就是一锤子买卖,就看你最后那一哆嗦。前面考的再好,最后一次考砸了也没人会记得你;前面考的再差,最后能考出来,别人也会记住你。
9.6月8号下午5点前,你左右高考,6月8号下午5点之后,高考左右你。10.不想考清华北大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某次大会上的发言)11.无论怎么坚持,我都可能失败;无论怎么失败,我都始终坚持。12.每天都充满奇迹。13.活在当下。
14.真正的恐惧来自恐惧本身,害怕失败就是最大的失败。15.把训练进行到底。(面对三轮复习,教师这样说)16.手不离笔,“马”不停题。
17.巧做低档题,全做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高档题,做错也无悔。(这句话谁编的啊,佩服!)
18.胸怀野心,痛下狠心;充满信心,坚定恒心;更加细心,保持耐心;做到专心,拥有决心。(校长寄语,真有才啊)
19.向规范、速度、准确要20分。
20我来衡中干什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的怎么样。(著名的衡中三问)
语文试题
一、1.C(A.“销”通“消”、“蓐”通“褥”B.“闵”通“悯”、“机”通“几”C.无通假、“已”通“矣”D.“反”通“返”、“辩”通“辨”)
2.D 虽然(A.引,举起/连接 B.息,断绝/气息 C.矜,怜惜/自夸)
3A 生物,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总称(B.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或做事是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C.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人。D.告诉,古义:申诉/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4B 状语后置(A.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宾语前置)5.C名作动(A.意动 B.名作状 D.使动)6.C(用/因为/来,表目的/把/用来)
7.A(不准确,原文中并没有诗人因家中田地无人收拾而归隐,且反对不劳而获等说法)8.
解析 A.乌鸟私情:比喻人的孝心;B.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C.形单影只:形容人很孤独;D.穷且益坚:处境越不好,意志越坚强,常用来自勉或勉励他人。答案 B 9.
解析 A.窈窕:前为美好的样子,后为深远曲折的样子;B.阿:均为高大的山陵;C.夺:前为改变,后为违背,耽搁;D.特:前为独,独自,后为特地。答案 B 10.
解析 A、B、C皆为借代。A项容膝,指代狭小的居所;B项簪笏,指代官职;C项桑榆,指代日落的地方,表示晚;D项“日薄西山”是比喻,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答案 D 11.
解析 C项中《庄子》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答案 C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冯唐者,其大父①赵人。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之,而搏髀②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祁。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③,曰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⑤,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选自《史记·冯唐列传》,有改动)注 ①大父:祖父。②搏髀:拍着大腿。③毂:车轮,此指车。④阃:国门。⑤莫府:“莫”通“幕”;“幕府”指将帅出征时设在野外的营帐。12.
解析 A.“善”应为“和……交好”。答案 A 13.
解析 ①是说文帝听了冯唐话后发怒,②是文帝对冯唐的询问,⑥是说文帝让魏尚重新担任云州太守。答案 C 14.
解析 C.云中太守被削爵位原因应是他犯了错报杀敌人数的罪。答案 C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为什么当众羞辱我?难道没有私下的地方吗(难道不能在私下里告诉我吗)?(关键词:众辱、间)(2)军队的战功、赐爵封赏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关键词:决、奏)(3)当天就让冯唐拿着符节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关键词:是日、节、复)【参考译文】
冯唐,他的祖父是赵国人。冯唐以孝顺著称,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我住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交情甚密,所以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拍着大腿说:“唉!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担心匈奴吗?”冯唐说:“陛下即使能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是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在这时,匈奴人大举侵犯朝祁。汉文帝正为此感到忧虑,于是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不会任用廉颇、李牧?”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轮,还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军队的战功、赐爵封赏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啊!我的祖父说,李牧做赵将驻守边境时,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才智。因此他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了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们整天全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符合实际情况,执法吏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执法吏却有法必依。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了,奖赏太轻了,惩罚太重了。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多报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执法吏,夺了他的爵位。由此说来,陛下即使能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符节去赦免魏尚,重新让魏尚担任云中郡郡守,任命冯唐做车骑都尉,让他掌管中尉和郡国的车战之士。汉文帝后元七年,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冯唐又被免职。汉武帝即位,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了,不能再做官,于是让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三、现代文阅读(18分)16.
解析 本题中,B项“只要……,就……”句概括不全,要欣赏王勃笔下的壮丽景色,还得要“赶上晴朗的傍晚”。D项“深深的遗憾”分析有误。答案 BD 17.
解析 题干中已经明确地给出了阅读的区间,可以对④⑤两段的内容简单分层,然后看看每层写的是什么。答案 ①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明亮含蓄的波纹;②水远山长,刚柔相济,视野开阔,令人激情狂奔;③太阳慷慨灿烂的热情使江水丰富绚丽、美丽潇洒;④慵懒的白帆展现各种美好的姿态,白云悠然,飞鸟轻盈。18.开篇作者便写道:“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读完全文,请你列出至少三条理由。(6分)答案 ①滕王阁就矗立在赣江边上,游玩方便,而且其临观之美,令人心旷神怡;②登上高阁,视野会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③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为滕王阁留下震古烁今的名篇——《滕王阁序》;④滕王阁几经兴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登临它,可以读历史烟尘,可以写当代风采,可以抒未来憧憬。(任意三条理由均可得满分)19.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这是能表露作者情感的一个重要语句,这句话体现着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时要紧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答案 ①因为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作者观赏了滕王阁的胜景之后,觉得不吐不快,他要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②作者觉得,虽然滕王阁经历了沧桑巨变,但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他要把这种独到的感悟表达出来,与读者分享登临的收获。(意思对即可)20.D 指父母亲
21.A 希望,期望(B.于是/因为 C.才 /于是,就 D.代这篇文章 /动词,到…去)22.C 我姑且打算弹琴唱歌(指想要谋求一个小小的县官),为归隐三径小园准备些费用。23D(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的“自况”)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5、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7、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8、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9、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10、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1、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
1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3、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4、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yì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 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第五篇:必修1 教案第二单元
必修1 第二单元 复习提纲(教案)
复习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重点的段落。
2、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
3、句式的把握。
4、重要句子的翻译。
5、通过阅读和体味,培养自己的阅读古文的语感。
6、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熟读课文,1课时。完成字词的积累。
氾南(fán)逢孙(páng)敝帚自珍(bì)王翦(jiǎn)樊於(wū)期
骨髓(suǐ)偏袒扼腕(â)厄运(â)噩梦(â)
切齿拊心(fǔ)拊掌(fǔ)自刎(wěn)陛下(bì)
图穷匕见(xiàn)惊愕(â)噩耗(â)被八创(chuāng)创伤(chuāng)开创(chuàng)薄片(báo)厚古薄今(bï)日薄西山(bï)薄荷(bî)道芷阳间行(jiàn)束缚(fù)账簿(bù)
溥天之下(pǔ)
匍匐(pú)
果脯(fǔ)胸脯(pú)
衡阳之浦(pǔ)
夜缒(zhuì)而出
棒槌(chuí)áㄤ 瑕瑜互见(xiá)(jiàn)暇日(xiá)遐迩闻名(xiá)
..若不阙秦(quē)宫阙(quâ)上阕(quâ)撅断(juē)尥蹶子(liào)(juã)蕨菜(juã)木橛子(juã)猖獗(juã)
佚之狐(yì)
轶事(yì)
散佚(yì)
卷帙浩繁(zhì)秩序(zhì)
杞子(qǐ)
杞人忧天(qǐ)
坍圮(tān)(pǐ)按剑而跽(jì)忌讳(jì)
侍候(shì)
对峙(zhì)恃才傲物(shì)寺庙(sì)
拜谒(yâ)偈语(jī)碣石(jiã)
褐色(hâ)揭示(jiē)葛藤(gě)和蔼(ǎi)暮霭(ǎi)渴望(kě)蛇蝎心肠(xiē)歇息(xiē)
戮没(lù)杀戮(lù)戮力同心(lù)谬论(miù)
未雨绸缪(mïu)蓼蓝(liǎo)邮戳(chuō)戳穿(chuō)
揕其胸(zhân)桑葚(shân)精湛(zhàn)姓谌(chãn)
勘察(kān)难堪(kān)奔驰(chí)驰骋(chí)驰名(chí)废弛(chí)一张一弛(chí)松弛(chí)
淬火(cuì)淬毒
荟萃(cuì)猝死(cù)鞠躬尽瘁(cuì)捽住(zuï)纯粹(cuì)濡缕(rú)蠕动(rú)糯米(nuî)儒将(rú)相濡以沫(rú)孺妇皆知(rú)
忤视(wǔ)忤逆(wǔ)铁杵(chǔ)水浒(hǔ)
变徵之声(zhǐ)
微笑(wēi)安徽(huī)
瞋目(chēn)嗔怪(chēn)瞠目结舌(chēng)缜密(zhěn)喧阗(tián)坐镇(zhân)契约(qì)提挈(qiâ)挈妇将雏(qiâ)
锲而不舍(qiâ)楔子(xiē)修禊事(xì)倚靠(yǐ)倚马可待(yǐ)绮丽(qǐ)旖旎(yǐ)(nǐ)
目眩(xuàn)炫耀(xuàn)泫然(xuàn)船舷(xián)改弦(xián)易张
玄虚(xuán)
鲰生(zōu)毋(wú)内(nà)诸侯
孰是孰非(shú)私塾(shú)熟视无睹(shú)卮酒(zhì)
栀子花(zhī)
秋毫无犯
明察秋毫
籍吏民(jí)声名狼藉(jí)慰藉(jiâ)相与枕藉乎舟中(jiâ)蕴藉(jiâ)与臣有郤(xī)玉玦(juã)联袂演出(mâi)抉择(juã)决心(juã)樊哙(kuài)刽子手(guì)杂烩(huì)脍炙人口(kuài)(zhi)市侩(kuài)
交戟之士(jǐ)扭转乾坤(qián)沉沙折戟(jǐ)
披帷西向(wãi)运筹帷幄(wãi)(wî)
目眦尽裂(zì)恣肆(zì)龇牙咧嘴(zī)始龀(chân)
牝马(pìn)牝鸡司晨(pìn)彘肩(zhì)切而啖之(dàn)剡溪(shàn)
越俎代庖(zǔ)人为刀俎我为鱼肉(zǔ)阻止(zǔ)狙击手(jū)诅咒(zǔ)
谨诺(nuî)诺言(nuî)承诺(nuî)偌大(ruî)
杯杓(sháo)灼伤(zhuï)芍药(sháo)斟酌(zhuï)钓鱼(diào)勺子(sháo)
度我至军中(duï)度量(dù)
二、背诵的段落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三、古文复习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一)学习古文要把握的几个知识点。
1、词类活用的类型
(1)名词作动词
(2)形容词作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动词的使动用法(5)为动用法
(6)名词作状语
(7)形容词作动词
(8)数词作动词
2、古今异义字
3、通假字
4、虚词的解释。按照总结的内容、结合课文来复习。
5、句式的类型:(1)判断句
(2)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
(3)省略句
(5)特殊句式
(6)被动句
6、学会准确地翻译句子。
(二)方法提示:
1、实词的翻译:将单音词翻译成双音词。
2、句子翻译的要求。
(1)信:实词的翻译要求准确,要求直译。
(2)达:翻译出的句子的语言要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3)雅:句子语言要生动形象。
3、句式的把握:将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还原。主要是定语、状语(介宾短语)、宾语的位置排列到相应的位置。
基本的语法排列顺序:
(1)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宾语。(2)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
(二)读课文,看课下注释,完成下面的练习。
本复习提纲的编写以单元为主,对重点的词语、句式以及句子翻译做积累。
1、词类活用,说说下面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1)数词作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不专一,三心二意).(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军队驻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郑国。).③樊无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④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⑤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上白色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⑥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作动词用,临行祭路神,这里引申为潜行和送别。)⑦唯大王命之。(名词作动词用,命令,吩咐。)⑧乃朝.服,设九宾,检验使者(于)咸阳宫。(名词作动词用,穿上)⑨沛公欲王.关中。(wàng,名词作动词,称王。)⑩.籍.吏民,封府库。(名词作动词,登记。)(3)形容词作动词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实力雄厚,实力削弱。)(4)名词作状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向东,名词作状语;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②夜.缒而出,见秦伯(“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③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或者把他当做兄长一样。)(5)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郑国。)(6)形容词的意动用用法 ①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认为„„迟。形容词的意动用用法。)②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以„„为怪。)(7)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使使以闻.大王。(“闻”,让„„听到。动词的使动用法。)②项伯杀人时,臣活.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让„„活下来。)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的使动用法,让„„跟从。)
2、解释下列加点的重点实词(生僻词语或者古今异义字)。(1)若我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指办事的官员,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2)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3)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损害。)(5)是.寡人之过也。(代词,这)(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7)夜缒.而出,见秦伯(用绳子拴着人或物往下送)(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削减。)(9)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10)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金”,名词作动词,用钱作赏赐。“邑”,作为封地。)(1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刻毒。)(10)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12)而右手揕.其胸。(“揕”,刺。)(13)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原谅、宽容)(14)自引.而起,绝袖。(指身子向上起。)
(15)拔剑,剑长,操其室。(指剑鞘。).(16)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指剑插得很紧。).(17)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宫廷的侍卫。)..(18)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掷击。).(19)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20)谁为(wâi)大王为(wãi)此计者?(介词,替;动词,献上、作出。)..(2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身处逆境、处境困窘、走投无路)..(2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xiǎng,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Wâi,替。)..(23)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道歉。)(24)范增数(shuî)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看。)(25)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象鸟的翅膀一样。)(26)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臣。(小人的谗言。)(2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jiàn,小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3、通假字:解释加点字的通假意义。(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相当于“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共”同“供”,供给。)(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5)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7)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震惊,害怕。)(8)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围绕。)(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之间。)(1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1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13)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14)不.者,若属皆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4、古文句式:指出下列语句的特征,并翻译句子。(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晋国,那里有什么满足的呢?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我不能早一点任用你,现在形势危急来求救于你,这是我的过错。(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介宾短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的君主晋文公无礼过,而且对楚国有二心。(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秦王用千斤作为赏赐购买樊无期的头,用万家作为封地。(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wâi,被动句式。)——父母宗族都被他们杀掉了。
(6)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这样看来将军的仇报了,而且燕国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7)得赵人徐夫人之匕,取之百金。(省略句)
——得到了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是用百金取得的。(8)人不敢与忤视。(省略句)——别人不敢与(他)正眼看。
(9)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wãi)留待。(省略句)
——荆轲有所等待,想与(他)一起去,这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因为(他)等待。(10)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判断句)
(11)乃朝服,设九宾,检验使者(于)咸阳宫。(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12)使(之,代指秦武阳)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省略句)——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自己的使命。
(13)是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判断句)
——这件事情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生生地劫持你(威逼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这个契约来报答太子呀!(14)樊於期曰:“为之奈何?(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那怎么办呢?)(15)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判断句式)(16)楚左伊项伯,项羽季父也。(判断句)(17)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18)(你)毋从(之)俱死也。(省略句)
(1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式)
——我之所以派遣军队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的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20)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省略句式)(21)复得见将军于此。(介宾短语后置句)
(22)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以何至此”:凭什么做到这个地步呢?)(23)不者,若属皆为所虏。(被动句)(2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固定句式)(25)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大王操何来?)
(26)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沛公在安?——沛公在哪里?)
5、偏义复词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进来)..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吾其还也。
——凭借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去了自己的联盟,是不明智的;以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是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件事情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生生地劫持你(威逼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这个契约来报答太子呀!
(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wãi)留待。
——荆轲有所等待,想与(他)一起去,这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因为(他)等待。(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这样看来将军的仇报了,而且燕国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来归附我太子丹,我不忍心因为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7)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杀不尽,对人唯恐用不尽酷刑,天下的百姓都起来反抗他。
7、解释下面句子中“其”的用法。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它,代指郑国。(2)失其所与,不知。——代指“我们自己”。.(3)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表示商量的语气,相当于“还是”。.(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代指这件事情。.
四、概述下面的几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要求: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1、烛之武
参考答案:烛之武先生,在国家面临危难的关头,你不计个人的荣辱得失,只身前往虎狼之地的秦营,用自己的智慧说服了秦王退兵,迫使晋国撤兵,可谓力挽狂澜。你是郑国的功臣,你是爱国的典范,你是纵横家的楷模!
2、荆轲
参考答案:一代剑客,万古英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你的豪气干云天,你的义胆壮山河。易水河畔还响彻着你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之声,燕赵之地仍传唱着你“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的悲壮之举。你是侠客的典范,你是死士的鼻祖!
3、项羽 参考答案:“天要亡我,我何为?”这是你诀别人世时的仰天长叹!可是你至死都不知道自己兵败的原因!你勇猛无敌,武功盖世,可是你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你沙场上杀人如麻,可是你酒桌上显妇人之仁;你生性耿直,嫉恶如仇,但你却忠奸不分,离心离德。有人为你悲叹,有人为你立传,但我们要明白:“不可沽名学霸王。”
4、刘邦
参考答案:你不愧是乱世枭雄,又是一个伟丈夫!面对秦之暴政,你揭竿而起,与项羽义军南北呼应,并直捣秦国老巢咸阳,灭亡了暴秦,占据了函谷关。鸿门宴前你为避籍之锋芒,你拉关系,许婚姻,卑躬屈膝,低三下四;鸿门宴中自甘屈位,忍气吞声;为避杀身之祸,你借如厕之机,侥幸逃离虎口,你将“大丈夫能屈能伸”演绎得淋漓尽致。所谓“无毒不丈夫”,你为成大业,立诛曹无伤。有人说你是流氓地痞,有人说你奸诈狡猾,有人说你人中龙凤,是非功过任人评说吧!
5、樊哙
参考答案:你是一个忠心护主的骁将。为护主人,你带盾闯帐;面对项王,你饮啖自如,显你英雄本色。陈词慷慨,鞭辟入里,伸张大义,折服霸王,彰你文韬武略。不愧是西汉一代名将!
6、张良
参考答案:谁说“书生百无一用”?你满腹诗书,胸怀大志;辅佐刘邦,敲定乾坤。鸿门宴上你代主受过,巧妙周旋,妙施计策,挫敌阴谋。留侯,你的才智让你的美名万代千秋!
7、项伯
参考答案:你的仗义只有张良与刘邦为之感激涕零,可是你的仗义让你背上了“叛徒”的恶名。你出卖军机情报,因小利而失大义。鸿门宴上翼蔽刘邦,殊不知你的小义将西楚的几十万将士推向了绝境。西楚的灭亡,你罪责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