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默写练习题
必修三第二单元默写检测
1.《蜀》用夸张手法写山势的高险,枯松倒挂的句子 是。
2.《蜀》说明在很久以前蜀地就建立国家的句子 是。3.《蜀》化用张载“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表达对国事的忧虑的句子是。4.《蜀道难》写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5.《蜀道难》中表达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诗句是。
6.《蜀道难》开篇以蜀地方言为全诗奠定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
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1.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
4.《咏怀古迹》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3.《登高》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1.《琵琶行》中诗人以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两种音乐意境的句子是。
2.《琵琶行》中乐曲激越雄壮,把琵琶女的情感潮流推向高潮的句子是。3.《琵琶行》中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的句子是。
4.《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结束后,诗人以水面四周环境的安静来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句是。
5.《琵琶行》以来表现乐声沉重,以来表现乐声轻细,以表现乐声流畅,以 表现乐声冷涩。
6.《琵琶行》中诗人贬居地荒僻,借用杜鹃形象来表现环境凄清的句子是?。7.《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凄凉气氛的句子是。8.《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1.《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描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的两句是:。
2.《锦瑟》中曲折表达往事不堪回首,内心惆怅苦痛的两句是。必修三第二单元默写检测
3.《锦瑟》借两个古人典故,表达对美好感情的追怀又生出凄凉悲慨的句子是。4.《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年华往事追忆的句子是。5.《马嵬》用对比手法警示后世、点明题旨的句子是。6.《马嵬》中直接表现唐玄宗逃难途中落魄境地的句子是。
《蜀》
1、扪参历井仰胁息,2、问君西游何时还。
3、但见悲鸟号古木。
4、飞湍瀑流。
《琵》
1、夜深忽梦少年事。
2、,初为《霓裳》后《六幺》。涯。
4、其间旦暮闻何物。
5、座中。
同是天必修三第二单元默写检测
【参考答案】
一、《蜀道难》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5.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6.噫吁嚱,危乎高哉!
二、《杜甫诗三首》
(一)《秋兴八首(其一)》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4.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二)《咏怀古迹(其三)》
1.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3.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4.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三)《登高》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必修三第二单元默写检测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琵琶行》
1.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5.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咽泉流冰下难
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7.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8.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四、《李商隐诗两首》
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5.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6.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二,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秋 兴 八 首 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3,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4,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二,研读诗歌
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 整体感知 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 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问;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问: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问: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体现诗歌主旨,诗人此时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联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结,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课后反思:
咏 怀 古 迹(其三)
一、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
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鉴赏要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空归月夜魂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板书: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板书: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三,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例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2)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3)分析技巧: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小结: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四,课后反思: 《登高》教案
1、题解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明确诗歌意象特点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渚——清(意境凄凉)沙——白 鸟——飞回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沉郁)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高昂)感受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情怀: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3,问: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三,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四,方法实践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 自号,盛唐大诗人,号称“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 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和 齐名,世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青年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南部)
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 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 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登高》一课时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律诗特点:
【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理解意义
渚()萧萧()下 繁霜鬓()潦()倒 浊()酒杯
二、品读诗歌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字音,读出感情)1)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相互交流)
2)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诗歌,具体感知(分析研讨)
1)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诗人哪些具体的情思和感受?
2)从颈联和尾联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境遇?
3)如何理解“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是怎样体现诗人的愁苦的?
5)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吗?
3、三读诗歌,深入感知
诗人如此悲叹自怜,是不是消极厌世的表现呢?(讨论)
4、四读诗歌,深入诗境,读出诗味三、五分钟背诵
【导学检测】 赏析首联和颔联
《秋兴八首》(其一)一课时
【导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导学重难点 】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生字注音
萧()森 孤舟一系()砧()
二、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 玉露: 萧森: 丛菊: 寒衣: 急暮砧:
三、问题导引,鉴赏诗歌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内容。
提问3:诗中出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分句分组讨论)
提问4: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分析说明。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课时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导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导学学过程】
一、生字注音并理解意义
壑()朔漠()青冢()省()载()
二、理解诗面意义
三、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并分析其有几层意义。
四、《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五、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七、“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八、杜甫诗风
1、怎么理解沉郁顿挫:
2、你怎样看待诗人的悲愁情怀:
分享:
第三篇: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默写训练
2021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
理解性默写押宝卷(高二语文)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
____,___
_____。
2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
___。
3《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
____,____
____。
4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
___,______
_
_”。
5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
_
____,_____
___”自勉。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7《论语·阳货》中孔子用“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话概括了《诗经》这部书的四种作用。
8《论语·八佾》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___
___
______,______
______。
9《论语·里仁》中,“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
1《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
___
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
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大学之道》
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6《大学之道》中提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
《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十一章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话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7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
_______,__
_________”的结果。
8老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9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姓名
(答案)选必上册
理解性默写押宝卷(高二语文)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4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6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8人而不仁
如礼何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
1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2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5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6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
1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2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3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4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5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6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7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8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9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三默写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默写训练
一、《蜀道难》
1、西当太白有鸟道。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枯松倒挂倚绝壁。
二、《杜甫诗三首》
5、,孤舟一系故园心。
6、一去紫台连朔漠。
7、无边落木萧萧下。
8、,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琵琶行》
9、浔阳江头夜送客。
10、千呼万唤始出来。
11、,小弦切切如私语。
12、间关莺语花底滑。
13、,此时无声胜有声。
14、,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李商隐诗两首》
15、,蓝田玉暖玉生烟。
16、此日六军同驻马。
五、《寡人之于国也》
18、,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六、《劝学》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1、吾尝终日而思矣。
22、,善假于物也。
23、故不积跬步。
24、,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25、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七、《六国论》
26、天下云集响应。
2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
也?。
八、《师说》
28、师者。
29、吾师道也,?
30、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32、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同步习题三
2020—2021学年人教版版高中语文性必修2
第二单元
同步习题三(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B.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D.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下列画线字的读音和注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匪我愆期(yǎn)
女也不爽(过错)
B.将子无怒(qiāng)
以我贿迁(贿赂)
C.
淇水汤汤(tāng)
体无咎言(灾祸)
D.渐车帷裳(jiān)
自我徂尔(往)
3.下面各句中,画线的词语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A.
还顾望旧乡
眷顾。
B.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拾取、采取。
C.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礼遇。
D.
少无适俗韵情趣,韵致。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卿当日胜贵
B.手巾掩口啼
C.
交广市鲑珍
D.朝成绣夹裙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伦敦奥运会的开幕,打乱了他夙兴夜寐的生活习惯,他每天不分白日黑夜的守在电视机前,欣赏着各种赛事。
B.
该市为了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在资金、土地、管理和分配几个关键环节,采取了孔武有力的措施,确保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顺利铺开。
C.
这些新入伍的战士,面对军旗,一个个信誓旦旦,表示要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百炼成钢,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D.
一天8节正课,早晨一节早读,傍晚一节周练,晚上三节自习还分给各科老师,这样的无缝隙安排,叫学生不遑他顾,哪里谈得上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6.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A.
何以知之
B.
何陋之有
C.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二、语言表达
7.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我认为源于纪念投旧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过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
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的结尾“太史公曰”的评论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就是说,司马迁为屈原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而贾谊凭吊屈原的文章,又责怪屈原为什么不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周国平先生说:“没有死,就没有冒险和悲剧,没有生命的魅力;没有死,就没有了生命的意义。”
面对这些观点,请你思考:屈原的这种爱国并没有挽救他的祖国,你认为他的死有价值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9.诗中使用了六个叠词,“青青”“郁郁”是形容___________;“盈盈”“皎皎”是形容人的___________;“娥娥”“纤纤”是形容人的___________。使用这些叠词的作用是___________。
10.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楼上少妇正处在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现实难以实现的矛盾之中。
B.青青草色、郁郁翠柳的盎然生机反衬了少妇内心的孤寂、哀怨。
C.少妇的遭遇是对弃妇不归的浪荡公子的批判。
D.极写少妇的美丽,更增添了悲剧色彩。
11.简述此诗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王昌龄的一诗,将此诗与比较,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你能说出两诗的两个不同点吗?
四、默写
13.课文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
(4)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
(5)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4.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以沅、湘之长来比喻诗人屈原的怨恨之深,把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和盘托出。
B.诗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
C.后两句诗人调转笔锋,写日暮秋色。此时正是秋天时节,又是黄昏日落之时,秋风袅袅,落叶萧萧,更给人一种愁怨的感觉。
D.这首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四句中有三句是写景,最后以景结句,这样表现,其妙处就在于虚中见义,景中见情。
15.李瑛赞:“第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分析第三、四句的妙处。
六、作文
16.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酷爱兰花,在寺院里种了数十盆兰花。有一天他外出讲经,众弟子一时疏忽,数十盆兰花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打得花叶凋零。第二天,禅师返回寺院,弟子们忐忑不安,等待责罚。得知原委,禅师却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细细想来,看似平淡的话语却蕴藏人生智慧,昭示生活哲理。
以“人生的智慧”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夙,夜,名词作状语
C象,鱼,名词作状语
D雨,名词用为动词
2.【答案】D
【解析】A项,愆:qiān;B项,贿:财物;C项,汤:shāng。
3.【答案】B
【解析】A项,回头看;C项,问候,怀念;D项,本性,气质。
4.【答案】C
【解析】C项为名词作动词,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答案】D
【解析】A.夙兴夜寐:多用来形容勤奋。B.孔武有力:形容人非常勇猛、有力量。C.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说得非常诚挚,多用于对人发誓且多含贬义。D.不遑他顾:没有空闲考虑别的。
6.【答案】C
【解析】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
7.【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中下定义的知识点。做此题时现找出主干:端午节是节日,然后根据所给材料在宾语中心语前边依次添加修饰成分,哪个国家、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有什么意义、是什么性质等,就可得到答案。
8.【答案】(示例)可能对于当时的楚国来说屈原之死无意义,可能对于后世世故圆滑之徒来说,屈原之死无意义,可能对于今日急功近利的人来说屈原之死无意义。然而,对于一个有良知的民族来说,对于倡导精神文明的社会来说,愿屈原之死并不徒劳。屈原之死应该留给中国人民关于利与义、生与死更多的思考。
【解析】屈原做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的死是应肯定的,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纪念就是最好的说明。如果说他的死是冒险,没有意义,显失偏颇。
9.【答案】植物的生机茂盛
丰姿
容貌
增强音调的和谐,强调修饰语的语义,增加朗读的节奏感。
【解析】“青青”“郁郁”写了草、柳的颜色,显示出生机盎然的景象。“盈盈”“皎皎”用神态来写女子的姿态。“娥娥”“纤纤”从形态上写出女子的美丽容貌。使用叠词能增强音调的和谐,读起来有节奏感。
10.【答案】C
【解析】C项浪子指游荡在外的男子。“弃妇”“浪荡公子”“批判”说法不当。
11.【答案】“夫妻隔离,不能团圆”是其相同的地方。不同点是:《迢迢牵牛星》是对封建家长破坏青年男女美满生活的谴责;《青青河畔草》则是表现了少妇因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而产生的哀怨和苦闷。
【解析】相同点从主人公着手,都孤寂,夫妻隔离。但造成她们有如此结果的原因是不同的。
12.【答案】构思不同:《青》诗先写景,后让人物出场,再写身世和心中愁绪;《闺》诗先让人物出场,后写景物,再写因观景而生出的后悔之情。人物心情不同:《青》诗中女主人公心情始终没有变化,始终以悲贯穿;《闺》诗中女主人公心情有变化,先是无忧无虑,见到“杨柳”后,才产生哀思。
【解析】都写到春柳,但一在前一在后,这是构思不同。《闺怨》中一个“悔”字,表现出前后心情不一样,形成对比。
13.【答案】(1)哀民生之多艰(2)虽九死其犹未悔(3)宁溘死以流亡兮(4)固前圣之所厚(5)余独好修以为常
(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解析】
14.【答案】A
【解析】A项“把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和盘托出”错误。
15.【答案】第三、四两句以景结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不尽。
【解析】
16.【答案】佳作赏读
人生三乐——愉快生活的人生智慧
我一直觉得“人生”这个词多少带点悲情和艰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不就是一辈子的忙碌、追逐和攀登?人生确是苦涩而疼痛的,然而正是这样的一种苦味,促使人生路上的人们不懈地寻觅快乐。
前鉴古人,后想来者,再加小生浅见,自觉获取快乐的智慧有三: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知足者常乐,此乃先古圣贤之真知灼见。
庄子的智慧沉着深邃,幻化无方,意出尘外,然而并没有融入官场,谋取半职。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庄子知足于已有。他安于恬淡,不求宦达,免得平添烦恼。
知足并非放弃一切,虽不志于仕途,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他满足于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境界,而非炫耀于市朝。所以他快乐于自己高洁的精神,不为虚无的诱惑而丢失自己快乐的坚持。
知足常乐是对已有的满足,因为不贪,从而得乐。自得其乐,则更是一种追求,主动探求,自动自发,并在这求索之旅中遍赏风景,乐在其中。要深味其意,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在一片金黄的沙滩上,目睹一小童自由玩耍,自享其乐。浮云,暖日,和风,轻浪……一幅恬静的水彩画,玩沙的孩子是画中最亮的点,垒起的城堡虽有点滑稽,却让他自豪无比,得意洋洋,稚气的脸笑得比娇艳的阳光还要灿烂。他心无旁骛,只有简单无邪的快乐。
保有一颗单纯的童心,获得像沙滩垂髫一样的快乐其实也容易,要不,你说这有多难?
较之“独”自“享”乐,助人为乐,会让人更感动,更铭心,更有幸福感。
当你将一支最普通的铅笔放在一个山区孩子手里时,他眼中的感激,会让你体验到无比的舒心和快意,一辈子也无法忘怀。不是拆散,而是默默撮合,当你看见他和她幸福地在一起时,你就拥有了一份更特别的幸福。悄悄地把黑板擦干净,擦得一尘不染,老师欣慰的微笑,会让你看在眼里,小小的得意在心里浮现。为别人做点小事,不求回报,却也是乐在心中。
人生苦涩,需要快乐陪伴,“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送给你,试着找到它们,把握住它们,它们就在你的身边。
要获得它们,不难。关键在于拥有一颗简单而豁达的心,这看似平淡,却是人生的大智慧!
名师点评 佛家的说法:人生犹如一个无边无际的苦海,苦海无边;苦就是人生的真实本相。本文从“快乐生活”的角度立意构思,谈人生的智慧,切入得很是巧妙。文章用三个常见的短语从三个方面来谈人生快乐的智慧,看起来平淡无奇,细细想来,作者也不是信笔写来。“知足”是对于已有,“自得”是一定程度的追求,而“助人”则是扩大、延展。前两种“乐”着重“一己”乐,后一种“乐”是推及他人而得的“乐”,是在“他乐”中获得的更高层次的乐。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