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昭比例教学设计 - 副本

时间:2019-05-12 16:4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陶昭比例教学设计 - 副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陶昭比例教学设计 - 副本》。

第一篇:陶昭比例教学设计 - 副本

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

2、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会利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进行判断,会写出简单的比例。难点:推理、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很多动画片吧,你们知道那些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吗?想知道吗?请同学先看老师做的这幅动画,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再一起来学些简单的动画制作。

(出示图片)师:这是一张长6cm、宽4cm的长方形,现在我把它的长变成12cm、宽变成8cm。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学困生: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来的两倍。师:怎么用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11学困生:长之比:6:12= 宽之比:4:8=

师:也就是说它们的比值相等,即:6:12=4:8,像这样的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理解比例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1)师:现在你们能告诉老师什么是比例了吗?

学困生: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如6:4=12:8(板书)师:在比例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师:你能指出6:4=12:8这个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吗?

师:根据这四个数字,你还能写出其他的比例吗?它们的内项、外项分别是什么呢?观察这些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师:同学们要理解比例的意义,它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有两个比;②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下面的这些式子是比例吗?如果是,指出它们的外项和内项。

2:3 20∶5 = 1∶4 6∶10 = 9∶15

2、按比例作图、找比例

(1)师:在刚才的两个长方形中,从A变成B时,它的对应边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也就是把

1长方形A按2:1放大。如果由B变成A呢?(对应边分别变成原来的,就是按1:2缩小)。你能把下面

2的三角形按3:1放大吗?再按1:2缩小呢?

(2)出示三边长分别为3、4、5的三角形,学生尝试作图,教师巡视指导。(3)师:根据这三个三角形的边长,你能列出比例吗?看谁找得又对又快。学困生:3:9=4:12 3:9=5:15 4.5:9=6:12 ……

3、了解比例基本性质

师:仔细观察,比例具有什么特点? 生:可以组成新的比例。生: ……

生: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总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111 6:3和8:5 :和:

362434 1.2:和:5 0.2:2.5和4:50

5(三)巩固练习。(略)

(四)拓展思维

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赵昭《匆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有“现代散文典范”之称的著名作家朱自清。文章通过燕去燕来、草木枯荣及对生活琐事中时间匆匆流逝的形象描写,引发出作者本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求索。全篇文字清隽洗练、思路缜密、情景交融、表达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感悟生活和表达感悟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应有效利用课文的有利资源,充分体现单元的学习重点。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自读自悟,但由于朱自清的文章写作年代较早,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句式独特,学生第一次接触,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阅读实践,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感知抒情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和人生哲理,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并学习运用。

3.通过限时思考、限时交流,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对时间逝去感到的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按大赛组委会统一要求,学生准备如下:

1.预习生字、新词,读读课文,查找并筛选相关资料。2.借助课后思考题或阅读提示把握课文大意。3.针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拟定问题。教师准备:

1.摸清文脉,细读文本。2.查阅并收集相关资料。3.设计教学环节。

教具准备:幻灯(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 检查预习。1.揭题。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正确,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2)围绕文题谈话,学生交流自己对文题的理解。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把握情况。

2.初步了解作者,为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1)学生谈谈预习中对作者朱自清的了解。(2)出示幻灯: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清华大学教授。他的散文语言精炼、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

3.学生圈画出不易读准、读懂的字词,整体感知本课文体特点。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1.听读课文。

(1)听课文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表达听课文配乐朗读后的初步感受。2.学习字词。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交流彼此不易读准、读懂的字词。(2)统一订正。理解词义,学习生字。

(三)品读句段,悟情明理。1.轻声读文,整体感知。

学生轻声读文,整体感知本文与以往叙事为主的课文的差异。2.尝试汇报,指导学法。(1)出示自学提示

(2)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

①学生默读自学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在感受深的或喜欢的词句旁批注,和同桌交流。

②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 键 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读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师生互动,读议结合。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引导学生感受三个“再”与“一去不复返”的强烈对比,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惋惜之情与自然法理,反复朗读。

③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回顾、总结品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3.迁移运用,自主阅读。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特别喜欢的句子细读并批注。(2)根据学情,确定全班交流的句段。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关 键 词句,读中体会感情,读中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体会作者在时间不经意间匆匆而去时的心情;关注“头涔涔”、“泪潸潸”、“叹息”等词语以及“挪移”、“跨过”、“飞去”、“溜走”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照课文的写法说一说,加深体验,学习作者如何捕捉细节,感悟生活。

(3)通过作者对生活中时间匆匆流逝的具体形象描写,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受到启迪。

(4)朗读句段。4.学习方法,尝试背诵。

通过学习上、下文,引导学生找出文本前后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快速背诵课文。

(四)回顾全文,悟情明理。

1.再次引导学生从整体审视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追踪作者的情感线索,回归“匆匆”二字。

2.揭示全文情理交融的写作特色,悟情明理。

(五)总结收获,布置作业。1 .总结本课学习收获。(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2)提出问题,为进一步研读做准备。2.布置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2)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3)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写一写: ①按照课文后的第 3 题要求写几句话。②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时间的感受。第二课时(简案)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学生展示朗读。2.听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议定本课研读目标和学习方法。

(二)重点研读,体会感情,提出问题,研读文本。

1.围绕问题:在课文中朱自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重点语句交流,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再次带着情感朗读全文。

(三)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1.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2.展示交流学生写话作业,组织评议。3.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相关作品。

第三篇:比和比例教学设计范文

比和比例

【教学内容】比和比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2.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进行判断。

4.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化简比等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 学生逐一说出一些知识后,教师揭示课题。【归纳整理】

1.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引导提问:

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1)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注意举例说明,并进行集体评议。(3)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表格。

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指名学生回答。

31练习:解比例::x:2

53一人板演,其余做在草稿本上。2.复习比、分数、除法的关系。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出示表格: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组织学生认真填写表格,并议一议,相互交流。用投影仪汇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进行集体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教师举例:5∶6=

=()÷()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3.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

出示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请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说一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出示表格。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之处

(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填写表格。(2)学生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3)指名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教师板书:

4.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正比例,什么叫反比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要点: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随着减少;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两种量的积一定。

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y板书:正比例:k(一定)

x反比例:xy=k(一定)

(2)举例说明。

①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教师逐一指名说。

②每袋面包的个数与所装袋数。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组织学生审题并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教师逐一指名回答。(3)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若成比例,请指出成什么比例? ①圆柱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

②每天生产的服装件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总件数。③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④每公顷的施肥量一定,公顷数和施肥总量。()(4)用比例知识解题:

大家回忆一下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概括:①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③设未知数x;④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⑤解比例;⑥检验。

(5)教学举例。

化肥厂6天生产化肥450吨,照这样计算,要生产化肥1800吨,需要几天? 要求按照解题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教师: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 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题中的等量关系应该怎样表示? 由学生列出比例式,教师指名回答: 解:设未知数x,解比例。(过程略)解完比例要求学生注意检验。

【课堂作业】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2题。学生独立判断,教师指名回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比和比例

yk(一定)x反比例:xy=k(一定)

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2.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设未知数x;4.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5.解比例;6.检验。正比例:

第四篇:认识比例教学设计

《认识比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西师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课时。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成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教学准备:题卡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给学生装提供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装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二、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通过一个小练习让学生写比并求出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中的两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于是组成比例。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完成练习中第一题的第1、2小题,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师生间、生生间合作说一个比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比例的意义的知识,用比例的意义来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特别强调了已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利用这个基本性质再次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接着就做些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应用,通过一个填数游戏充分巩固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知识的应用。

《认识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

1、例2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成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教学准备:题卡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给学生装提供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装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什么是比吗? 教师引导举例说明,并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

2、出示题卡:一辆汽车2小时行120千米,3小时行180千米。请你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你能把这两个比化简并求出它们的比值吗?(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师引导:我们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接起来,这样,我们就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齐读。)

二、新课教学

1、师:3:2和9:6能组成比例吗?请大家求比值来判断一下。汇报,引导归纳: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还可以看这两个比化简后是否一样来进行判断。

2、即时练习。

完成书上练习第一题的第1、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师生、生生合作说比例。

3、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自学课本中相应的内容,色画出认为重点的信息,再汇报。找出120:2=180:3的内外项。

4、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在比例中有什么特殊的规律吧!请把题卡上四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分别相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并在书上作上喜欢的重点记号。)师: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我们可以把比例的基本性质用一个什么等式来表示?

指名回答,板书。

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找出比例的内外项吗?

(学生同桌完成,并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即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巩固提高

1、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完成第1题其余两道小题。

2、完成题卡上的填数游戏。

四、课堂小结。

五、评价。

第五篇:正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⑶在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2、过程性目标:

⑴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自己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经验认识,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形成接近自动化技能的判断策略;

⑵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感受和领会正、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中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3、情感态度目标:

⑴体会借助图像对事物发展方向推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的习惯;

⑵逐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当独立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与他人合作的成就感,逐步增强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示课题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前两天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

谁来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

2、出示练习九第1题

师:我们来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几道题?说说你的理由。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⑴出示例7两个表,学生自学,并回答相关问题。

师:为什么左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右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⑵小结。

⑶师:我们已经知道,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存在相依关系,根据这两个表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⑷师:在这里,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请你推想一下,如果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呢?为什么?

你能用关系式来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⑸小结。

⑹练习

①做“练一练”第1题

师:你能用关系式来表示这题里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关系式)

②做“练一练”第2题

师:你能分别用数量关系式来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关系式)

⑺小结。

⑻总结判断策略

①师:同学们,学到这儿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不少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的经验了,接下来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经验,再听听别人的经验好吗?②小组活动讨论交流

③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④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⑤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时怎么办?

⑥小结:当我们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时候关键是看?

⑼练习

①做练习九第2题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②出示练习九第7题

2、用图表示例7中两种量的关系

⑴出示例7的.两个表

师: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也可以用图来表示。我们先来研究怎样将正比例关系用图来表示。

⑵出示空图,引领学生识图

⑶根据表里的数据描点

⑷出示空图,引领学生识图

师:我们再来研究怎样将反比例关系用图来表示。

⑸根据表里的数据描点

⑹正、反比例图比较

师:用图来表示正、反比例,你看了有什么感觉?

⑺练习:做练习九第8题

3、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

师:通过我们这堂课的研究和学习,你们说说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⑴小组讨论交流

⑵汇报交流结果,完成表格。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不仅进一步认识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对它们进行了比较,(补充完整课题:的比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通过检测讲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2.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题组练习形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学过了正、反比例应用题,今天我们上一节检测讲评课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检测题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判断下面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a.订阅《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钱数。

b.日产量一定,天数和总产量。

c.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d.圆的周长和半径。

e.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f.圆锥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大家对概念掌握得较熟练,但在应用中可看出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还是有差距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反比例的量先明确是谁和谁,其次看它们是不是相互影响,若是,就看着两种量是不是属于积商关系,积商一定时,就下断论。例如人的身高和体重是不是成正反比例的量,这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不一定发生变化,直接否定。再如,圆周率和圆周长是不是成正反比例的量,因为圆周长变化时圆周率并不发生变化,也是直接否定。a、b、c、d、f中两种量相互影响,且积或商一定所以成正反比例的量,e中两种量相互影响,但不实际上已定,故不成正反比例的'量。大家一定要把握概念的实质,灵活运用。

二、练一练

1.计算下列各题:

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3天生产360台,照这样计算,30天可生产多少台?(指名读题)

师:这道题用比例方法来解答请同学们自己做一做。(一人板演)

订正时请板演的同学先讲一讲,做题的时候自己是怎么想的?并板书列式:360/3=X/30。

师:这道题,你们觉得他做得咋样?如果工作时间30天不直接告诉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如果再生产27天,一共可生产多少台?

师:同原题比较,这道题复杂在哪呢?

生:原题的条件是直接的,这题的条件是间接的。

生:原题问题所对应的量是已知的,这题问题所对应的量是未知的。

师:这道题怎样解答呢?(要求学生口头列出比例式)

生:解:设一共可生产X台,360/3=X/(3+27)(板书:360/3=X/(3+27))。

教师提问:3+27求的是什么?把3+27写成27可以吗?

教师强调:列式时一定要找准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数。

师;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生:解:设27天可生产X台,360/3=X/27X+360。(板书:360/3=X/27X+360)。

教师小结:80%同学能做出地一题,第二问题就有点大了。其实象这道题,问题虽然变了,但题中基本数量关系未变,所以我们都是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的。这道题我们可以直接设问题为X,列出这样的比例式(指360/3=X/(3+27))。也可以间接设27天的生产量为X,求出27天的生产量再加上前3天的生产量,就得到了一共的生产量。

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关键一是要正确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二是要找准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数。

a.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80台,20天完成任务。如果每天生产100台,需多少天完成?

师:这道题用比例方法来解答请同学们自己做一做。(一人板演)

教师订正时请同学讲述解题思路,并板书方程:100X=80*20。

将原题变成:

b.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80台,20天可完成任务。如果每天多生产20台,需多少天能完成任务?

c.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80台,20天可完成任务。如果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25%,需多少天能完成任务?

d.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80台,20天可完成任务。如果每天生产100台,可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e.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80台,20天可完成任务。如果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20台,可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以上4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评讲:通过刚才的变换我们发现,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其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知条件发生变化,引起未知数X对应值的复杂化。二是问题发生变化,引起未知数X的复杂化。但不管怎样,我们要紧扣反比例的意义,对应用题中两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

三、巩固练习

1.学校买来塑料绳150米,先剪下12米做了4根跳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塑料绳可以做这样的跳绳多少根?(用算术和比例两种方法)

2.利民加工厂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生产25个,30天可以完成。实际每天多生产5个,这样可提前几天完成?

3.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出比例式。

一个农具厂,计划一个月(30天)生产农具600台,结果4天生产了100台,照这样计算,?

小结:刚才这道题同学们所提的问题有:

(1)完成计划需要多少天?

(2)余下的任务还需要几天?

(3)可比计划提前几天完成?

(4)全月实际可生产多少台?

(5)实际超过计划多少台?虽然不同,但因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未变,所以我们都是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的。

4.用正、反比例两种方法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300米,60天修完。实际3天就修了120米,照这样计算,实际用几天修完?

教师小结: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解题的思路也就不同。刚才这道题,从“照这样计算”可知每天修路的米数是不变的,可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从“修一条公路”又可知这条路的长度是不变的。又可用反比例的方法来解答。

四、全课小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

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总复习83—85页《正比例、反比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二)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

通过复习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学会区分正反比例。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法学法:

自主复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互帮互学

教学准备

表格、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复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③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④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

每小时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一)比的知识:

1.谁来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列举:“按比例分配”、“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例)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3.完成教科书p83“回顾与交流”的3题

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b≠0)教师问:

1.你会填写这个的等式吗?学生填好后,再问:

2.你的根据是什么?(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3.那么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呢?

4.b为什么不能等于0?小组议一议,再交流。

5.谁来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它们有什么联系吗,谁来说说?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2)填空:()(())=()÷()=()∶()(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尺的知识

什么是比例尺?

(四)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

(1)小组合作:把有关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成知识网络图。

(2)班内交流,全班分享

(3)全班同学进行优化,形成知识网络图。

变化的量---正比例(意义、图象、应用)--反比例(意义、图象、应用)---图形的放缩---比例尺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a自然语言b列表c画图d关系式

2.举出生活中正、反比例的例子

3.完成课本84页巩固与应用独立完成,班内交流。

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

判断并说明理由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一捆100米长的电线,用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

(3)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4)一个数与它的倒数。

五、完成后班内交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下载陶昭比例教学设计 - 副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陶昭比例教学设计 - 副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模版]

    《比和比例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地进行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明确化简比和求比值、比和比例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比例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比例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图像,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

    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用比例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58-59例5.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

    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比例线段 【学习内容】1、比例及其性质。 2、两条线段的比,比例线段。3、黄金分割。 【重点、难点】 重点:比例及其性质,黄金分割。 难点:比例性质的运用。【知识讲解】 一、......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比和比例知识点;依据比和比例知识点的内部特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自主地建构知识网络; 2、 在复习......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能正确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 2、通过整理,提高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加强对知识系统性的认识。 3、培养学生......

    解比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解比例》教学设计 涉县偏店乡南寨小学 赵伟霞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联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