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宫之奇谏假道》教学设计方案
《宫之奇谏假道》教学设计方案
上海大学文学院张萍
一、教学理念与目的
(一)教学理念
本讲教学贯穿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三点:
1.将小学(语言文字之学)与史学、文学有机结合,把握好课程定位;
2.古汉语语言要点与汉语史演变相融合;
3.使用但不囿于教材,博采多种资料提供最佳解释。
(二)教学目的
本讲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让学生掌握本文选中的特殊语言要点现象,并加以积累;
2.让学生掌握本文选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让学生全面理解‚宫之奇谏假道‛这一历史事件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文选涉及的文言特殊语言文字现象讲解; 2.文选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文意疏通。
(二)教学难点
1.文选中特殊文字、词语、句式的理解; 2.文中论说部分文意理解及说理赏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讲主要使用PPT教学,在PPT设计中,使用的方法与手段主要有:
1.抓住解读文言的一串钥匙,即通假字、古今字、破读字、词类活用、前宾语、双宾语以及省略等文言特殊语言要点。这些特殊语言要点在PPT中以红色等显目字体标识,配以板书进行讲解。
2.抓住词义引申以及汉语史语法演变的线索,来讲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引入《说文解字》释义,通过图片或板书形式,展示甲骨文等古文字字形,以解析文字本义。重点实词、虚词在PPT中以蓝色、绿色凸显。释义大都于讲解中配以板书,一些特殊用法以文本框形式附在文选正文夹行,PPT放映时以动画形式呈现。
3.结合本文选内容性质的特殊性,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选用相应的图形,将文选中相关的地名标识出来,讲解中以此配合,使学生更直观地明白文意。
4.用图示的方式将文段表达内容直观化,帮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有一个成语叫‚暮虢朝虞‛,或者叫‚灭虢取虞‛,大家小时候就听说过。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传》中与此相关的一段历史故事。
文段标题解析:宫之奇谏假道 宫之奇:虞国大夫。谏:用言语纠正尊长的错误。
假:借。假道:借路,这里专指军队借路,通过别国领土。僖公五年:—655年。
(展示《中国历史地图集》图片,明确地理位置关系)虞:国名,武王所封,为大王之子虞仲的后代,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六十里。
虢:国名,又名北虢。文王封其弟仲于陕西宝鸡附近,号西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平陆。
晋国要攻打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所以要向虞公借路,此前借过一次,这是第二次借。虞国大夫宫之奇极力劝说虞公不要再给晋国借路。原因何在?虞公有没有听取建议?最终结局又如何?
(二)第一段:宫之奇明确不能给晋国借道的主张。
1.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晋侯:晋献公。复:又。僖公二年(-658)晋曾向虞借道伐虢,灭下阳。一句话引出事件,紧接着宫之奇就此件事提出自己的看法。2.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虢,虞之表也。】
表:外面,外围,这里指屏障。【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启:启发,开启,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寇: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翫(wàn):同‚玩‛,习惯而不留心,掉以轻心,放松警惕。(去声为读书音,阳平为口语音,也即文读和白读的区别)
对于晋国的贪心是不可以启发的,对于外来的入侵者是不可以放松警惕的。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一:数词活用为动词,表示做一次。再:数词活用为动词,做第二次。
之:代借路这件事。其:通‚岂‛,哪。
做一次这种事情都已经是过分了,哪能做第二次呢? 【辅车相依,脣亡齿寒】 辅:面颊。车:牙床骨。脣:同‚唇‛。两字形都是形声字,声旁同为‚辰‛,形旁一为‚肉‛,一为‚口‛。
齿:当唇者为齿,即门牙。(古时称大牙为牙,即臼牙)
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靠的,嘴唇没了门牙就会受寒。【其虞虢之谓也。】
其:语气副词,表示委婉的语气,恐怕。虞虢之谓:谓虞虢。宾语前置。
恐怕就是说的像我们虞国和虢国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呵!宫之奇辨析了虞国与虢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一针见血地指出晋国企图灭虢后一举拿下虞国的野心。
面对这样的厉害关系,虞公是如何反应的呢?
(二)第二段:虞公提出反驳理由一,宫之奇进行辩驳。1.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国,同一祖先。虞公从晋、虞两国同宗的角度,认为晋国不会害他,以此反驳宫之奇,意欲再次借道给晋国。对这一理由,宫之奇是如何批判的呢?
2.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況以国乎?‛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大伯:大,后作‚太‛。大王的长子。
昭、穆:‚左昭右穆‛,宗庙在左的位次叫昭,在右的为穆,昭穆相承。大王于周为穆,穆生昭,故大王之子为昭。
不从: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所以和虞仲一起出走。
是以:前宾语,即因此。《左传》时已经凝固成词。嗣:继承(王位)。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于盟府。】
王季:大王的小儿子,宗庙位次为昭,其子为穆。文王(姬昌)的父亲。虢仲、虢叔,是虢国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
卿士:天子身边的执政大臣。
勳:同‚勋‛。对王室有功勋,因功受封时的典策藏在盟府中。
盟府:主管盟誓典策的政府部门。【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将虢是灭:前宾语,(晋国)将灭虢。是,代词,复指前宾语‚虢‛,可以看作是前宾语标记。
爱:舍不得。何爱:爱何,前宾语。晋将要连虢都灭了,对虞还爱什么呢?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于:介词,引介比较的对象,‚比‛。其:时间副词,将。(辨析 王力:指晋)之:指代虞,我们。
再说,我们虞国跟晋国的关系,能够比桓叔、庄伯跟晋侯的关系更亲近吗,他晋侯将会更加爱惜我们虞国吗?
【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
以为戮:以(之)为戮,把(他们)作为杀戮的对象,即把他们杀了。介词‚以‛的宾语省略常见。戮:杀,这里用如名词,表示杀戮的对象。
唯:语气系词,表判断。(王力参用王引之《经传释词》‚因为‛。因果关系当是语句之间的语意关系,隐含)
偪:同‚逼‛,威胁(堂兄弟们威胁其地位)。
桓庄之族(晋侯的同祖兄弟们)又有什么罪过,可是晋侯却把他们作为刑戮的对象?不就是因为桓庄之族的势力威胁到了他晋侯的地位吗?
【亲以宠偪,犹尚害之,況以国乎?】
以:介词,凭借。凭借宠势(在尊位的势力)而构成威胁。況:同‚况‛。
以国:即‚以国偪‛,承上省略谓语动词‚偪‛。
桓庄之族作为他的至亲,由于以宠势相威胁的缘故,晋侯尚且要杀戮害他们,何况我们虞国作为一个国家,是凭借着一国的 势力而威胁到他(扩张政策的实施)呢?
宫之奇顺着虞公的思路,给虞公剖析了虞国、虢国与晋国的宗族渊源关系,又举出与晋献公同祖的桓庄之族的遭遇,有力地批驳了虞公‚幼稚‛的想法。这些关系我们用图示更清楚:
虞公的理由自然站不住脚了,但他还是想借道给晋国,于是立马摆出了第二条理由。
(三)第三段:虞公提出理由二,宫之奇进行辩驳。1.公曰:‚吾享祀丰絜(jié),神必据我。‛
享:把食物献给鬼神。絜:洁净。后作‚洁(潔)‛。据:保佑。
我祭祀的时候,祭品既丰盛又干净,神灵一定会保佑我的。2.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之:指代下文所引的话。主谓简单,为了句子平衡,故在形式上用代词‚之‛作为宾语,而把真正的宾语放在后面。相当于英语中的I hear it that…‚之‛相当于形式宾语it。‚臣闻之‛为古汉语中常见句式,往往用以引出引用内容。
非人实亲:非亲人,‚实‛,代词,复指前宾语‚人‛,可看作是前宾语标记。
依:意同‚据‛,保佑。
鬼神并不是亲近任何人,而只是保佑有德行的人。【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明德惟馨:惟,语气系词。只有光明的德行才真是馨香。惟德繄物:繄,语气系词。惟,范围副词。
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并没有改变,都是相同的祭品,但只是有德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冯:意同‚依‛,保佑,后作‚凭(憑)‛。神灵所保佑的对象,将转移到那些有德之人了。【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明德:使德明,即推行德政。
以:连词,表修饰。(辨析 王力:表目的的连词)荐:献,即向神献祭品。其: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
假如晋国攻取虞国,同时又在国内推行德政来向神灵奉献馨香的祭品的话,神灵还会不吃他们的祭品吗?
3.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使(shì):破读,使者。以:介词,表示带领、率领。腊:年终举行的一种祭祀,这里用如动词,举行腊祭。更:再。举:举兵。
虞公不听宫之奇的劝谏,而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就率领他的全族人出走了,说:‚虞国不可能举行今年的腊祭了。晋国灭掉虞国,就在这一次的行动了,晋国用不着再次举兵了。‛
宫之奇辩驳了虞公的第二条理由,但虞公借道晋国的心意已决,任何话已经听不进去。这第二条理由与第一条一样,都是一种侥幸的心理,实际上是虞公想要为自己借道给晋国找个借口罢了。
(四)第四段:虞公不听宫之奇劝谏,结果果然如宫之奇所料,晋国“暮虢朝虞”,在灭掉了虢国之后,在归途中把虞国一举灭掉。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京师:周的都城,天子所在的地方。奔(bèn):破读,四声。逃奔。
馆:公家为宾客所设的住处,这里用如动词,住宾馆。执:活捉。
媵:古代诸侯嫁女,以侄娣从嫁。指随嫁、陪嫁的人。秦穆姬:晋献公的女儿,嫁给秦穆公。
冬天,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奔到京师。晋国军队回国途中,在虞国住上宾馆,于是乘机袭击虞国,把它灭掉了。晋军抓住了虞公以及他的大夫井伯,把他们作为了晋侯的女儿秦穆姬的陪嫁品(有意羞辱虞公等)。
成语‚秦晋之好‛开端:晋献公的大女儿伯姬,嫁给秦穆公为夫人。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国家间的联合,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结为‚秦晋之好‛。
(四)语言要点总结 1.通假字:其可—岂
2.古今字:大伯、大王—太 冯依—凭(憑)絜—洁(潔)3.异体字:翫—玩脣—唇勳—勋偪—逼 況—况 4.破读字:许晋使奔京师
5.词类活用:一之可再不腊馆于虞明德以荐馨香以媵 6.词序:其虞虢之谓也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惟德是辅
7.实词、词组:
假谏表寇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昭、穆嗣卿士戮据奔京师 8.虚词:
复以伐虢是以更举
其可再乎(岂)其虞虢之谓也(恐怕)其爱之也(将)神其吐之乎(还会)以其族行(他的)明德惟馨惟德繄物 9.省略:
以()为戮 況以国()乎
五、教学效果分析
1.文言语言要点以及重点实词、虚词都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做到了文意疏通畅达,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解决语言层面的问题。2.用图示方式辅助讲解,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意。3.结合汉语史演变来讲解,使学生听讲颇有趣味,普遍能够认真听讲、及时做笔记。对词的用法的不同理解进行辨析,利于促进学生思考。
第二篇:古代汉语—宫之奇谏假道 教案
《宫之奇谏假道》教案
一、题解: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5年》,标题是后人加的。其内容是解释《春秋》经文“冬,晋人执虞公”这件事的本末的。宫之奇:虞国大夫,其“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谏:用语言来纠正尊长的过失,动词。假道:借路。专指军队借路以通向别国。假:借。题目的意思 是宫之奇劝谏虞君借路给晋国。
本文写晋侯向虞国借道以攻打虢国,宫之奇识破其阴谋,力谏虞公,虞公不听,结果晋灭虢返国时顺势灭虞。文中主要写了宫之奇的劝谏过程,谏词分三层:先陈述形势,次揭露晋无情(第二自然段),后阐述修德重民的道理。
二、语句大意及语言现象分析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晋侯:指晋献公,他是晋武公的儿子、晋文公的父亲。晋属侯爵,故称晋侯。
复: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可翻译为又,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再。但古汉语中,再是数词,不是副词。再作状语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并不表示行为的重复。因此,他们并不是同义词。
虞:国名。武王所封,其国君是大王古公亶父的儿子虞仲的后代。地盘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六十里。
虢:国名。其始祖是文王之弟虢仲。献公22年出兵灭之。
以:连词,连接为连动句的两个谓语假道和伐虢,可翻译为去。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如果虢国灭亡了,那么虞国必定跟随着也就灭亡了。”
“虢,虞之表也”句:判断句。表:外面,外围。其本义是穿在外面的衣服。《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里边穿着红黑色的内衣,外面穿着白色的外衣)
“虢亡”:假设复句。从:跟随。字形从二人会意。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对晋国,不能启发它的贪心;对外敌,不能放松了警惕。
啟:启发。本义是开门,如:“夫人将启之”。此用引申义。寇:外部入侵的敌人。《左传文公7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字形为会意。翫:是玩的异体字。轻视,因习惯而不经心、放松警惕。本句为并列句。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次借路就算太过分了,难道还可借第二次吗?
一之谓甚:主谓宾句。一,数词活用为动词,借一次。之,指示代词,指代借路之事,作一的宾语。谓,通为,动词算是。甚,形容词,过分,作谓的宾语。
“其可”句:反问句。其,句中语气词,加强反问的语气,译难道或不译。一说为岂的通假字,反诘副词。再,数词作动词用,借第二次,省略了宾语之。之,用法同前句。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谚语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话,恐怕就是说虞虢关系吧。整个句子为宾语前置句。主语是“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谚所谓”是主语中心语的定语,中心语是者字词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者字是特别的指示代词与‘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组成者字词组,表示“„„的话”。谓是全句的谓语,说。虞虢,是前置宾语。之,指示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译大概或恐怕。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虞国的国君说:“晋国和我们同宗,难道会伤害我们吗?”
“晋,吾宗”句:判断句。宗:本义是宗庙。字形从宀从示会意。引申为祖宗、祖先。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宫之奇接着说:“大伯虞仲是大王的儿子。大伯没有跟随在大王身边,因此没有继承君位。”
“大伯虞仲”句:判断句。大伯:古公亶父的长子,即吴国的始祖吴大伯。虞仲:古公亶父的次子,虞国的始祖。昭、穆:周代宗法制度的概念。周贵族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在宗庙里,始祖牌位居正中,他的下一代的位次设在左边,称 为昭;再下一代的位次设在右边,称为穆。这样,昭位之子排在穆位,穆位之子派在昭位。父子异位,祖孙同位,昭穆相承,左右更迭。周代把后稷作为始祖,古公亶父是他的第十二代孙,居穆位。所以他的儿子大伯、虞仲皆为昭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文王的弟弟,都在穆位。这里昭、穆同义,都是儿子的意思。
“大伯不从”句:课本注为“不从父命”,说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儿子王季,就和虞仲一起出走。其实,不从是不跟随在大王身边的意思。详见《史记吴大伯世家》。是以:宾语前置的介宾短语,因为这个缘故。后来演变为双音节的连词。嗣,动词,继承君 位。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对王室有功,授勋的典册还保藏在盟府中。
“为文王”句: 为:动词,担任。卿士:官职名称,执政大臣。
“勋在”句:勋,名词用为动词,有功,立功。在,介词,对或为。“藏于”句:藏,包藏。盟府,主管盟誓典册的政府部门。“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大伯、虞仲是大王的儿子,虢仲、虢叔是王季(文王)的儿子。昭穆:宗庙的次序,始祖庙居中,左昭右穆(参本教材P56)。图如下:
始祖„„大王→王季→文王→武王
大伯 虢仲 虞仲 虢叔
按从表可看出,虢是国君文王的亲兄弟,而虞是文王的叔父,虢与文王是血统关系,虞与文王是非血统关系,虢于周比虞要亲。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连虢国都将消灭了,对虞国又偏爱什么呢? “将虢是”句:宾语前置句。虢是灭的宾语,用指示代词是复指将其前置。“何爱”句:反问句。宾语“何”前置于动词“爱”之前。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
——再说,晋国偏爱虞国,对虞国能比对桓庄之族更亲近吗?桓庄之族有什么罪却把杀了?不是因为对晋君构成威胁吗?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属特殊的倒装句法,应理解为“其爱之也,虞能亲于桓庄乎?” 桓庄之族:桓叔、庄伯的后代,晋献公的同祖兄弟,被献公杀害。于:介词,介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而以为戮”句:而,转折连词,却。“以为戮”是“以之为戮”的省略。“之”是介词“以”的宾语,被省略掉了。戮,动词,杀戮。这里活用为名词,指杀戮的对象,作动词‘为’ 宾语。
“不唯偪”句:唯,介词,因为。偪:通逼,逼近,这里指威胁。一说为异体关系。
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至亲因为高位而被感到造成威胁,尚且还要杀害他们,何况是因为整个国家呢? “亲以宠偪”等句:课本注为“至亲而以宠势相逼”,似不妥。不是桓庄之族凭着宠势有意威逼献公,而是因为他们地位尊显使献公疑心对他构成威胁。故作了如上翻译。以,因为,介词。宠,高位。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 ——虞公又说:“我祭祀供品丰盛洁净,神灵一定会保佑我。”
“吾享祀”句:条件复句。享祀,祭祀。享,把食物献给鬼神。丰,丰富。指供品种类多。絜,通潔(简化为洁),干净。據,依附。等于说保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宫之奇接着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鬼神并不随意亲近哪一个人,而是只保佑有德行的人。”
非人实亲:宾语前置句。“人”是“亲”的宾语,用指示代词“实”复指前置。亲,动词,亲近。
惟德是依:句法同上。一般语法论著称为习惯说法,即“惟„„是„„”。这种说法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惟,范围副词,只有。作状语。是同前句的实,都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德,德行。此指有德之人。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所以《周书》上说:‘上天对人没有亲疏之别,只辅佐有德之人。’ “皇天”句:皇天,大天。皇,大。亲,指亲疏之别。《史记伯夷列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惟德是”句:宾语前置的习惯说法。同“惟德是依”。辅,辅佐。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周书》上又说:‘黍稷并不是真正的馨香,光明的德行才是真正的馨香。’
“黍稷”句:判断句。黍稷,泛指五谷。黍,簧黏米;稷,不黏的黍子。馨,远处可以闻到的香气。古代迷信认为祭祀时鬼神只是享用祭品的香气。“明德”句:判断句。惟,句中语气词,用于判断句主语明德与谓语馨之间,帮助判断语气。翻译不出来。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又说:‘民众们并不改变祭祀的供品,只有有德之人的祭品才算真正的祭品。’ “民不”句:叙述句。易,动词,改变。物,物品,这里指祭品。“惟德”句:判断句。繄,句中语气词。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如果真象《周书》上所说的那样,那么,不是美好的德性,民众就不会和顺,神灵也不会享用了。
“如是,则”句:表示假设关系的多重复句。是,指示代词,指代《周书》上所说的那些话。作动词“如”的宾语。
神所馮依,将在德矣。——神灵所依附保佑的,就在于德行了。
所馮依:所字词组,所依附保佑的。作全句的主语。馮,即后来的憑,与依义近。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如果晋国攻占了虞国后,发扬美德,向神灵敬献芳香的祭品,那么,神灵享用后会吐出来吗?
“若晋”句:假设复句。取,取得,夺取,等于说消灭。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明。荐,动词,敬献。指向神灵献。馨香,指黍稷等祭品。以,连词,所连接的两项具有目的关系。其,句中语气词加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难道,也可省略不译。吐,指神灵不吃 所祭之物。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虞公不接受宫之奇的劝说,答应了晋国使臣借路的请求。宫之奇就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
“弗听”句:连贯复句。许,答应。
“宫之”句:以,介词,带领,率领。行,走。指离开虞国。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虞国不能举行腊祭了。[晋国消灭虞国]就在这一次出兵了,不用再举兵了。臘:国君年终举行的祭祖祭祀。这里活用为动词,举行腊祭。
“在此行”句:行,指出兵。本句主语是晋灭虞因语意自明而省略。更举:再举兵。更,副词,再。表示行为的重复。举,指举兵。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
——五年冬十二月初一,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跑到了周的都城。
十二月丙子朔:十二月初一。朔,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丙子,干支记日法,指初一。“虢公”句:醜,今简化为丑。以丑代醜,并为一字。京师:京城。这里指周的都城。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晋军消灭了虢国返回来,驻扎在虞国。就偷袭虞国,消灭了它。馆:名词,客舍,馆舍。公家为宾客所设的住处。这里活用为动词,是住的意思。
第三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方案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方案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方案
课堂教学设计表
学科:语文
教师姓名:
学校名称:
授课班级:二年级下半学期章节名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6.14黄山奇石
计划 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②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及想象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③展开丰富的想象,能简要讲述或简单画出。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习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观察、想象、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②通过课后办小报,初步培养学生搜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感受黄山奇石的美,培养学生初步审美意识。
学习
目
标
描
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目 标
具
体
6.14-1
字
知道
描
述语
句
正确选择课题中“奇”字的解释。
6.14-2
词
理解 掌握
掌握多种方法,理解“秀丽神奇”“尤其”“陡峭”“翻滚的云海”“金光闪闪”的含义,体会用词的准确。
6.14-3
句
理解
体会生动的句子和比喻句。
6.14-4
段
掌握
较好地掌握运用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学相关段落,完成自学练习。养成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好习惯。
6.14-5
篇
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背自己喜欢的段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2、3、4自然段的四 块奇石
学生自主选学一块奇石。渗透学法,重点突破,再举一反三,合作探究,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体会黄山的奇妙。
教学难点
理解“陡峭”“翻滚的云海”“金光闪闪”等词语和掌握四块奇石的特点
多媒体演示和多种方法帮助理解。
采用“划、说、读、演”学法,感悟、表现、创造“奇”。
教
学
媒
体
的 选
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6.14-1
课件
“奇”的四种解释
A
E 课题中“奇”的解释为少见的,特殊的。
1′
自制6.14-5
课件
随文画面配音配乐
B
C
初步感受黄山石千姿百态的特点。
2′30
自制6.14-2
课件
多幅黄山风光画面
I
F
看图理解“秀丽神奇”
2′
自制6.14-4
课件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画面,学生选学之一
H
F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
自制6.14-3
课件
选学奇石的句子
A
F
正确划出相关词句
3′
自制6.14-2或3
2或3 课件
选学奇石的画面
H
E
看图理解词语或了解作者丰富的想象
3′
自制6.14-2或3 6.14-4 2或3
课件
图表
自学三幅画面
自学检测练习
H
E
F H
看图理解词语或了解作者丰富的想象 运用学法,合作完成练习
15′
自制6.14-4
图表 投影
想象绘画 E C
H G
展开丰富想象,乐于展示和表达
5′
自制6.14-2
课件
几幅不知名怪石图画
H
B
根据画面,给怪石取名
2′
自制6.14-5 课件
随文配画配乐
I
G
看画面,背课文片段
2′30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第四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方案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安徽铜陵师范附属小学
杨莉
一、概述
1.年级:二年级 2.学科:语文
3.简介:《黄山奇石》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十四课。本节课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实现自主学习。运用课件创设最佳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拉近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通过课件的演示,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及想象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 展开丰富的想象,能简要讲述或简单画出;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搜集、选择和处理信息以及排版面、绘图、写作、书写的综合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良好习惯; 感受黄山奇石的美,培养学生初步审美意识; 4.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搜集、整合、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对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功底
学生普遍思维活跃,能积极并有条理地发表个人观点 学习者具备一定的上网搜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经验还不足,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引导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在课后办小报,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排版面、绘图、写作、书写的综合能力,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抄写练习为主动地搜集、制作,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深受学生欢迎。
四、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
图1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流程图
五、学习环境与资源设计
本节课的学习资源主要是: 《黄山奇石》课件
多幅黄山的图片和几幅不知名的怪石画面
在Internet上用搜索引擎可以搜到的与黄山有关的文本、音视频等信息。
六、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首先通过让学生选择“奇”的解释,理解了它在课题中的含义,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发散思维”和“给怪石取名”,既具有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地表达的能力。
通过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大胆想象,且乐于表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给奇石配画”将语文学科向其它学科的渗透,用口头和图画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象的画面,增强了趣味性,适应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自学检测练习”由于设计了辅助性语言,降低了表达的难度,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积极探究,合作学习,很好地完成了该练习。知识性的练习分散于各知识点,学生练习很轻松,加上学生的自主探究,多媒体直观感知,学生对基本知识都能掌握。
最后,布置了写奇石和搜集资料办手抄报的作业,实现了将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经过课堂的学习,对此项作业,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办手抄报开阔了眼界,学生了解了许多课文中没有介绍的关于黄山风光的知识。初步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第五篇:教学设计方案之教学思想
1、强调学以致用,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例子”。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技术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会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目的是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专题的方式组织内容,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组织原则。教学内容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创作的思路。
3、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意义建构者。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教师主要角色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答疑者、辅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引导者等。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学会本次课的知识和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5、提倡发现法,鼓励学生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模仿型”学习向“创造型”学习发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有效的学习。
6、从“知行合一”思想出发,强调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探究中、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术,将书本上的、教师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7、差异教学理念。设计分层任务和不同层级的课外拓展资料,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任务和课外拓展资料。
8、根据课程特点,设置设计性、开放性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