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说课教案(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6:4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梯形说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梯形说课教案》。

第一篇:梯形说课教案

《梯形(第一课时)》说课材料

版本:北师大版八年级教材

执教者:阳泉城区教研室

耿战江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的第五节,是“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四边形是生活、生产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平面几何图形,梯形则又是四边形中变化较多,应用较为灵活的图形之一,是平行四边形的延伸和拓展,其中化归的数学思想又对多边形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梯形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2教材的特点:

新课标与新教材在“空间与图形”部分变化较大,采用了“交叉学习,螺旋上升”的编排方法,本节教材的编写特点如下:

⑴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主动程度、合作意识.教材试图通过“做一做”、“议一议”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发现探究的能力.

⑵在呈现形式与内容上,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推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图形变换、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究梯形的分类、性质,而不是简单的“告诉”.

⑶本章注重了推理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出在直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说理和初步的推理的要求.

⑷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问题的转化思想;类比三角形学习四边形,类比平行四边形学习梯形的类比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变换及添加辅助线来构造图形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些都揭示了数学的本质规律. 1.3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

《梯形》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基于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探究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分类和性质,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认识并会运用“转化”的思想学习和研究数学.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研究梯形中的运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梯形,感受数学的美,体现数学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认识并会运用“转化”的思想研究数学问题.难点:如何添加辅助线,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1.4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讲授相结合

1.5学习方法:探究、化归的方法,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的方法.1.6课型及基本思路:

新授课.从实际背景入手,以引导、启发、操作、探究方式得到出梯形的定义、分类及性质,运用类比、化归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学习有关梯形的问题.2.教学过程:

2.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几幅图片后回答:(多媒体投影图片)

⑴图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几何图形?(引出课题,并板书)⑵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梯形?

⑶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吗?从图形中观察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哪些不同点?(得到梯形的定义及其有关概念,同时完成了随堂练习1.)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的实物的观察思考,引入课题,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而且这样设计使学习的内容更富有生活气息,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梯形的认识。

2.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2.2.1剪一剪 折一折 拼一拼 探究梯形的分类

问题:我们能否由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通过折叠、剪拼得到梯形呢?若能,请大家试一试.(学生独立操作,合作交流后全班展示,教师归纳总结.)

S1:我发现: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过一个顶点折叠以后,沿着折痕剪开得到的四边形都是梯形.(如下图)

S2:不一定从顶点开始剪,如下图折叠剪开后可以得到两个梯形.S3:我折叠两次以后也可以得到梯形.

S4:我可以把矩形剪了后再拼成梯形,大家看.(边说边操作)

在学生的操作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得出下面的两点知识: 1.梯形的分类: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介绍.2.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上下底的中垂线.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知识在教材中是直接出示的,但是在教学设计中,我设置了“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认识梯形的分类,加深特殊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联系,并为整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这样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经验,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活动,实现了新理念下提倡的“做中学,学中做”.2.2.2做一做 议一议 点一点 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质

问题:在一张有平行线的纸上画一个等腰梯形并标注它的上、下底、对角线、高和腰.(怎么画等腰梯形?利用了等腰梯形的什么性质?)

猜想: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对角线相等吗?如何验证你的猜想?(,而后板书等腰梯形的性质.)

分小组交流、讨论、回答,然后师生共同得出等腰梯形的性质并验证.验证方法一:利用对称性折叠验证.(学生操作验证)验证方法二:利用全等推理证明.(学生口述说理)

设计意图:

要解决好书上“做一做”这个环节,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①怎么画才可以是一个规范的等腰梯形?②为什么这样画出的梯形就是等腰梯形?③如何验证猜想?为了解决好这几个问题,我让学生思考后再动手画图,猜想后再交流验证,期间教师根据学情做出适当的点拨,这样做既能较好的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更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探究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方法

问题:在研究平行四边形时,常常通过添加辅助线把四边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那么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熟悉的三角形或其它四边形吗?如何转化?(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随堂点拨.)

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探究出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并根据图形回答下面 的问题:(1)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了怎样的图形?

(2)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

设计意图:

在这个活动中,可能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到分割梯形,这时教师可以提示:你能否通过添加一个图形,把这个梯形补成一个熟悉的图形.许多同学会有不同的思路,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会发现多种新的方法,对于学生没有发现的辅助线教师可以给与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并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的思维潜能只有经过有效的开发、加工、培育,才能成为现实的思维能力.所以,课标明确要求加强过程性教学,注重学生过程性目标的达成.为此,我没有直接出示书中的“议一议”,而是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去让学生思考、观察、探究、发现梯形的性质以及梯形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方法.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主动探究和自觉总结梯形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深化对梯形性质的理解,对识图、操作技能和简单画图技能的掌握,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验,并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形成。

学生尝试作辅助线转化为熟知的几何图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潜移默化地认识了数学的类比和化归思想,学会了研究数学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奠定了基础.2.3应用新知,拓展迁移

(多媒体出示下面的第1、2题,第3题学生思考时板书.)1.判断正误:

⑴有由两条边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⑵等腰梯形的对称轴是上、下底中点的连线.4 ⑶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等腰梯形.2.等腰梯形的一个内角等于70°,则其它三个内角的度数是.3.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2,BC=4,高DF=2,求腰DC的长.(第1、2题学生口述.第3题学生笔答后,教师板演,规范推理论证.)

解答第3题时,注意结合梯形辅助线用多种解法解决问题.4.以下面的A、B、C三点为顶点可以做几个等腰三角形?(这个题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 C●

A●

B●

八年级学生对梯形已经有了不少感性的认识,但是还不够理性,加之课标在此要求学生进一步说理,并提高推理的能力,所以本节课一定要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问题.同时,课标对学生逻辑推理的发展又是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因此教学中对学生要分层要求,要把握好推理的“度”.课堂中,是绕开或者回避学生的意外生成,还是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客观发展?我采取了后者,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不牵着学生的“鼻子”去让学生“自由的学习”,而是运用“在学中教”的方法,顺应学生的学习发展,尽可能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供多元的课堂学习评价策略,让更多的学生找到成功的感觉,是我在面向全体,分层优化方面,做的一点努力.课堂中,面对众多学习水平不等的学生,面对课堂有限的时间,不可能要求每一位学生都“齐步走”,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而且有时也没有必要.所以,我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评价分成了以下四个层次:

1.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规定的时间内,无书写的找到问题的答案,即不要解题步骤; 3.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准确、规范的解决问题;

4.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但按照要求准确、规范的解决了问题,还能找到多种解法,或者能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能完成其它的问题,或者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这种分层的评价,我想实现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4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2.4.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梯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还存在什么困惑? S1:梯形及相关的的概念: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 S2:两种特殊的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S3:梯形的性质: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上下底的中垂线.②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两条对角线也相等.③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S4: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可以通过“平移腰”、“双高线”、“两腰延长”等方法转化成我们已经熟悉的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2.4.2布置作业P10

5习题4.8第1、2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梯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还存在什么困惑? 布置作业P10

5习题4.8第1、2题

设计意图:

采用这种开放性的小结,可以让学生尽量去回顾整节课中自己的收获和困惑,有利于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3.板书

一组对边平行

两腰相等(定义)

例(2.3的第3题)四边形 

梯形等腰梯形

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梯一般梯形

等 腰梯形

(梯形的辅助线-图形)

直角梯形

设计意图:

在板书设计上,我的左侧黑板主要写出定义、分类及性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右侧先画梯形的各种辅助线,然后在右上面写出本节的例题.虽然整节课多次使用多媒体,但它的定位是辅助教学,不少内容需要做在多媒体上,但也有许多的内容需要板书,因为板书有一种生成的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本节知识.4.设计说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革的关键在于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我的教学设计以两个“改变”为着力点,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内在规律,充分考虑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具体策略如下:

⑴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教学设计中,给学生创设了各种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与愿望.⑵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策略.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努力体现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⑶引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策略.教学设计中,设置了“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做一做”、“议一议”等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⑷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策略.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鼓励学生解法多样化,思维多样化,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观念.

第二篇:小学数学说课稿:《梯形面积》说课

小学数学说课稿:《梯形面积》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2)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6、教学关键:借助图形之间的转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独立推导出面积公式。

7、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学具准备: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

第 1 页 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

2、迁移尝试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 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

第 2 页 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操作铺势是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再要求学生摆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图形的拼摆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验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础;第二步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是怎样?再用多媒体演示,揭示图形的转化方法,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

第 3 页 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习的活动。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由于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大,答案不唯一,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

第 4 页 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自命题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习: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第 5 页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第 6 页

第三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教案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导学案

教学内容:

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68~69单元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和性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练习促进数学技能的形成,通过归纳概括,升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边和角的性质。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和性质。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促进学生数学技能的形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形边和梯形平面图,检测题卡等。

学具准备:量角器,尺子、1张三角形纸片、2张长方形纸片、七巧板若干副。教学方法:引导与练习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图形拼摆

回顾旧知

我们已经了解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一些特征,懂得运用这些去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掌握了它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1、请同学们将你手里的两张长方形纸随意交叉摆放,仔细观察,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图形?为什么?(生小组合作)

2、将长方形纸和三角形纸随意交叉摆放,仔细观察,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根据以上操作巩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 深化练习

独立完成教材68页第10题,然后小组交流:

1、每个同学测量第10题中的每个图形4个角的度数,然后填写在表格中。通过测量你发现什么?

2、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你会得到同样的结论吗?

三、交流展示 反馈拓展

1、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我们得到四边形的4个角的和是360°。

2、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还有什么秘密?教师提示:刚刚同学们用量角器测量了平行四边形每个角的度数,你还能发现什么?(对角相等。)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对角相等,相邻的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

3、试一试:下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1=50度,∠2=130度,你能求出其它两个角的度数吗?

∠3=∠2=130度∠4=∠1=50度

四、综合练习,提高能力

课件出示第13题,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套七巧板,让学生来观察七巧板是 由七块什么图形组成的?大小各是怎么样的?有没有相同的图形?

小组进行活动:A、用其中两块拼一个梯形

B、用其中三块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C、用其中四块拼一个等腰梯形。

(教师巡视小组的活动情况,适时进行点评,并且请代表到黑板上贴出他们的作品,把不同的拼法摆在一起。学生观察作品,进行讲评,小结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五、活动五

自我评价

反思收获

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 填一填:

(1)平行线间的距离()。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互相平行的,相邻的两条边是()的。

(3)两组对边()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4)()和()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选一选

(1)、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可以引()垂线。

①一条

②两条

③无数条

(2)、学校的自动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

①稳定性 ②易变形 ③牢固性

(3)、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直角,这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

①长方形

②正方形

③长方形和正方形

(4)、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和是()

① 100° ② 180° ③ 360°

六、课堂检测 查漏补缺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那一个让你最深刻与难忘?

七、课后探究

强化理解

(1)与同学一起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量它们各个角的度数是多少,并算算这些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看看有什么发现。

(2)与你的好朋友一起用两副、三副或者更多副七巧板看看还能拼出什么美丽的图形。柳老师期待你们的优秀作品哦!

第四篇:教案和说课范文

《摸球游戏》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可能性的大小》的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要求是: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材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三年级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大小的出现是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游戏公平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等可能性。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前几个年级学习基础上的发展,教材中用摸球游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掌握可能性的初步认识,还有三年级及本册书前几个单元中对分数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本课内容有了坚实的基础。我班学生喜欢思考,乐于动手。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做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通过猜想与实践验证,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

五、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质疑

高年级学生带给一些思考性强的情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去积极思考。上课开始,我手中拿出两黄一白三个球,同学们看到老师手中的白球与黄球,你能想到什么数?

同学们可以随意说出自己想法,尤其是能说出白球与黄球对应总数的几分之几,要加以充分肯定,并追问为什么?这样的设计是唤起学生对数与事物联系的意识,同时为下面教学起一个铺垫作用。

接下来,谈话:“利用这些不同颜色的小球,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做摸球的游戏,做游戏之前请帮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这里面学问。”课件中依次出示现五个盒子。A盒子里2个黄球;B盒里2个白球;C盒里1个黄球,1个白球;D盒里1个白球,7个黄球;E盒里7个白球,1个黄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提问:我要从各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你能说一说从不同盒子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吗?因为学生对可能性有一定经验,所以分析各个盒子出摸白球的可能性一般以大小区分。学生可能答出可能、一定或不可能等去描述,这样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也是复习旧知,同时为下面引出新知提供一个认知的情境。

2、探索可能性用分数来表示。

几个盒子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通过学生分析,仅仅是用“可能”、“ 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各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那哪个盒子摸出白球大呢?大到什么程度呢?用几个词来表示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局限性的。用什么方法去表示事件的可能性更明确具体呢?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一环节我设计时考虑到可能会有学生发现第一个盒子中不会摸出白球,对用“0”来表示可能性,应该可以说出。所以我也适时引导:“同学们可以把生活中一些现象,用我们数学角度去表示,真的不错。那其他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否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呢?”这一环节我是根据学生对这一质疑的认识程度去进行引导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注意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内容,加以把握从而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摸白球的可能性,让同学在交流中体会到可以用分数区分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可以针对任意一个盒子中的对应白球与黄球个数进行分析。以C盒为例。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盒中一共有两种可能,其中白球有一种可能,那么摸出白球可能占全部可能性的1/2。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1/2来表示这个盒子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总结,得出各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对应分数。进而明确另几个盒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着重分析强调为什么?其中重点分析第二个盒子,一定能摸出白球,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分析另外几个盒子摸出白球可能性的同时,我也适时的追问黄对应每个盒子中摸出黄球的可能性,这样也有意识的渗透了在同一个盒子中,能摸出两种球可能性和为“1”;在分析起用“1”来表示一定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时学生有了抓手。

这一环节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可以使有了一定思想的同学先与同学进行分享,然后在集体汇报中,再进行深入的交流。而且在学生分析时,适时的追问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能体现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根据学生分析,进行一个小结,在研究可能发生事件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它的可能性,明显可以区分出可能性的大小。而且一定发生我们用“1”来表示,不可能用“0”来表示。进行一个课件的演示,课件中动画体现出数形结合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分数去表示可能性大小。

3、实践操作验证可能性大小。

我以有一个黄球与一个白球的盒子为例,与学生分析在这个盒子中再放入一只黄球,此时,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又变成多少?学生可能说到1/3。那我们拿出盒子,请每小组的同学们中放进1只白球和2只黄球,进行摸球活动,每组同学一共摸20次,记录摸球结果,算算摸出白球次数占摸球总次数的几分之几?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好吗?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收集相关数据,再汇报验证。这一环节我是让学生去进行实践操作去验证我们先前的分析,在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在接近1/3或者结果偏离1/3的情况,这就让学生去体会到我们开始对可能性的表示,是基于盒子里球数的定量分析;而在实践中,会有偶然性的出现。课堂上学生体会到偶然性,他们说出“运气”,实际就是一个偶然因素。

这一环节当出现各组实验结果不同的时候,我又做一个集体的汇报,把所有十个组的情况进行了汇总,因为有同学说“200次”不是3的倍数,不能进行约分得出1/3,为了满足学生这个接近1/3的想法,我又让其中一组多摸了十次,这样共210次,虽然也不能保证得到1/3,但计算一下摸出白球的总次数占摸球总次数的210分之几,这样结果会更接近1/3。这样一个集体的汇总,计算,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我们实验次数增加时,结果就会更接近我们前面的猜测,也就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的定量分析。实践操作是让学生增强从数学角度去认识身边事物的意识,更加深刻揭示可能性的实质。

4、练习巩固 我经过反复思考设计三个练习题。体现出层层深入,加深理解的目的。

说一说议一议。给出这样一个背景:某班在第一组(4男6女)选一名同学做组长。女生当选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个问题是本课内容的再现,同时这里又有可能性方法的计算。要把男女生加起来,算出总人数,更看女生占全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有同学也会提出结果进行约分。

选择游戏。给出在公园中有两个中奖游戏,你觉得哪个游戏的获奖可能性更高一些。一个是圆盘被平均分成了4份,可是只有其中的一份可以得奖;另一个是摸球游戏,一共有10个球,其中有2个是可以摸到奖的球。这个习题充分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我们要用学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我设计一个“小文遇到一个密码是由1、5、8组成的(数字不重复的)三位数,密码是“158”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个习题比较开放,体现综合应用的能力。学生需要先计算出所有的不同排列,然后再看其中一种排列占总排列数的几分之几。

5、课程结束前,我重点让学生说说“你能想到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能解决什么问题?”这里正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课堂中,学生真的提出很多自己生活遇到可能性的问题。

七、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实践——验证——应用的数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中锻炼学生直觉思维,在实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中培养抽象思维,帮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和初步处理随机现象的能力。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留足了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都能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全过程。

以上是我的说课,最后感谢与我交流的各位朋友。谢谢!

《摸球游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做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通过猜想与实践验证,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接引入

1、今天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摸球的游戏,请看屏幕。

教师依次出示现五个盒子。A盒子里2个黄球;B盒里2个白球;C盒里1个黄球,1个白球;D盒里1个白球,7个黄球;E盒里7个白球,1个黄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2、质疑问难:我要从各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你能说一说从不同盒子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吗?

3、探究与体验,分别分析各个盒子出摸白球的可能性,以大小区分。[学生可能答出可能、一定或不可能](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使学生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

二、探索可能性用分数来表示。

1、师:B、C、D、E这三个盒子中都可能摸到白球,那么,哪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呢?大到什么程度呢?看来,用“可能”、“ 一定”、“不可能”这三个词来描述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局限性的。用什么方法去表示事件的可能性呢?

2、探究与体验,摸白球的可能性,以分数区分可能性的大小。

[学生可能会发现在A盒中不可能摸出白球,那么他的可能性可以用“0”表示。] 师:同学们可能把生活中一些现象,用我们数学角度去表示,真的不错。那其他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否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3、在C、D、E盒中从这几个盒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 [学生可以针对任意一个盒子中的对应白球与黄球个数进行分析。]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总结,得出各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对应分数。着重分析强调为什么?

4、重点分析一定能摸出白球,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在分析1/2时,可以适当确定一下,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在B盒中,相当于把能摸出黄球的1/2变成白球,所以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成为1/2+1/2=1]

5、小结,在研究可能发生事件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它的可能性,明显可以区分出可能性的大小。而且一定发生我们用“1”来表示,不可能用“0”来表示。

三、实践操作体会可能性大小。

1、在C盒中再放入一只黄球,此时,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又变成多少? [生可能说到1/3]

2、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盒子,请小组中放进1只白球和2只黄球,进行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好吗?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收集相关数据]

3、汇报验证

请同学进行实验汇报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在接近1/3或者结果偏离1/3] 得到理想结果要多次实验。

4、小结:可能性可以用一个具体数来表示,根据要出现的可能和全部可能性。

四、练习巩固

1、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考考你们的脑筋了。老师这里有一个大盒子,里面有白球与黄球共10个,我们每次摸出一个球,记录颜色,再放回,一共摸二十次,针对结果,请你猜测一下有多少个球,然后,看看与实际是否一致。

小组记录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学生在具体讨论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与推选的方法,对此都希望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特别是学会分析比赛外的各种因素,也应是教师指导的重点。

2、公布结果,分析差距产生原因。

教师可让学生再做一次,也可借助经验加以解释。

五、总结。

汇报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

第五篇:教案,说课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案

沁后小学

林淑红

教学目标:

1、认识、书写生字,正确读写“眼疾手快、精神抖擞、破绽”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3、学习并运用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小兵张嘎》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1、了解《小兵张嘎》的故事梗概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3、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歌《八路军拉大拴》

2、这首歌是电视剧《小兵张嘎》的主题曲,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作家徐光耀的同名小说《小兵张嘎》改编的。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作家徐光耀笔下的小嘎子。

3、揭题,板书。(板书课题: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二、汇报预习情况

1、文章有关背景。

2、检查词语,分两组出示。

精神抖擞

推拉拽顶

胖墩儿 单褂儿 虎势儿 猴儿 牛劲儿 塌着腰

合了裆

破绽

别住

三、初读课文,熟悉文断

1、自由读文,解答下列问题:(1)、片断中出现的人物是谁?谁是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在干什么?(2)、片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再读课文,合作讨论:

小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胖墩儿又是什么样的人?

四、精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画下来,圈出关键词,全班交流:

(一)赏识嘎子的“灵”

1、哪句话可以看出小嘎子机灵的?

2、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嘎子的机灵?小嘎子为什么“不跟他一叉一搂”?这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还能从哪些句子看出嘎子机灵、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4、从哪些词语最能体会到这一特点?

5、继续交流其它句子。

过渡:这一钩,钩掉了嘎子的什么?[胜利的希望]要是换在平日里,机灵的小嘎子也许早就获胜了,可是他今天的对手是谁?[胖墩儿]这是一个怎样的对手?找出有关句子!

(二)品读胖墩的“实”

1、学生自由汇报描写小胖墩的句子。

2、这对手有什么特点?胖墩儿也是一个摔跤的惯手,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三)回味俩小的“势”

1、嘎子和胖墩儿都是摔跤的惯手,他们旗鼓相当。文中用什么来比喻他们的样子呢?

2、他们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走马灯”就是旋转的民间彩灯。他们三抓两挠地揪在一起。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输了!

(四)激情朗读

(五)回顾全文,感受写法。

1、引导回顾 :精彩的摔跤比赛开始了,俩人各自虎势儿一(),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胖墩儿()着腰,()了裆,()着眼珠子。两个人揪在一起,嘎子(),硬是()不动他。小嘎子用脚去()他的脚,结果被胖墩儿一(),摔了个仰面朝天。

2、讨论: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塑造小嘎子的形象呢?

五、总结得失,激发阅读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小嘎子虽输了,输在轻视了对手。由此,同学们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2、一次失败并没有让嘎子失去聪明、可爱的本色。反而让他更真实。挫折是财富,这次失败让小嘎子逐渐长大,最终成为优秀的八路军战士。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作家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一书,和机灵、调皮的小嘎子交朋友哦!

作业设计:让学生描写“一场扳手腕比赛”

找两个男生上台,让他们进行扳手腕。同学们观摩用几句话写出他们的动作。板书设计: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机灵、富有心计

沉稳、老实

手疾眼快

塌、合、鼓

使巧招、下冷绊子

膀大腰粗、一身牛劲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说课稿

沁后小学

林淑红

一、解读教材

《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2课,是本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本组教材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专题,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去勾他的腿”,这些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这个儿童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也是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之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 A、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眼疾手快、精神抖擞、破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嘎子、胖墩儿的人物形象。B、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2、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片断。C、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儿童小说《小兵张嘎》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小嘎子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三、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以读悟情和仿写法这二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读悟情:课标十分强调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以“以读悟情”贯彻始终,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细细品味其用词的精妙。仿写法:事实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在作业中设计了“仿写法”:让学生描写“一场扳手腕比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生共创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体会作家笔下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我还让学生欣赏了电视剧《小兵张嘎》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亲身感受作家笔下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以听歌曲《八路军拉大栓》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打好了基础。

(二)、汇报预习情况

小学高年级让学生学会预习,对课文的学习有辅作用,而汇报预习情况,能很好地检测学习的预习,所以我设计了本环节。

1、文章有关背景的介绍与交流,能帮助学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收集有关课文背景的资料,也可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检查词语的教学,能较完善地检查学习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及时补缺补漏。

(三)、初读课文,熟悉文断

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片断中出现的人物是谁?谁是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在干什么?

2、片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胖墩儿又是什么样的人?

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在学生读文之后进行思考,贯彻了以读学文的指导思想。三个问题逐层提高,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就能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内容、人物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四)、精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

1、赏识嘎子的“灵”

2、品读胖墩的“实”

3、回味俩小的“势”

4、激情朗读

5、回顾全文,感受写法。前三个步骤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来指导学生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突破了本课的重点。激情朗读则又一次贯彻了以读学文的指导思想。在小结回顾全文的过程中,我利用一段话在让学生明确了文断中最精彩的动作描写。并通过讨论,明确了作者的写法,突破了难点。

(五)、总结得失,激发阅读兴趣

在生活中学会反思,人才可能不断进步。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收获,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引导反思后,我乘势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五、作业设计

语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环节的设计正是本课能力目标的体现。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学写:“一场扳手腕比赛”,现学现卖,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机灵、富有心计

沉稳、老实

手疾眼快

塌、合、鼓

使巧招、下冷绊子

膀大腰粗、一身牛劲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文章的重难点,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思维。

下载梯形说课教案(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梯形说课教案(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课 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 说课材料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 说 课 一、说教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第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

    说课教案

    《闻一多、徐志摩与早期新月诗派》说课稿 一、说教材 《闻一多、徐志摩与早期新月诗派》位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专题二——五四新诗。本节主要介......

    说课教案

    合作探究 质疑思辨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刘立志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刘立志。 我说课的题目是:“合作探究,......

    说课教案

    《三角形分类》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4至25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

    说课教案

    《手里拿着红色的手机》说课稿 姓名:翟萌萌专业:对外汉语学号:201140328113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成功之路••顺利篇》第二册中第16课中的第......

    说课教案

    椭圆的参数方程及应用说课稿教学目标: ⑴ 掌握椭圆的参数方程,x=acosθ,y=bsinθ,并注意系数a,b与椭圆方程中a,b值的对应; ⑵ 椭圆的参数方程与标准方程的转化; ⑶ 学会应用椭......

    说课教案

    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和智能化加工 3.3信息的智能化加工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第三节,教材选用教育科技出版......

    说课教案

    说课教案 尉氏三中南校区 陈利平我今天说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结果。详细说来,主要......